3447
浏览文献能力是学术写作的关键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应用文献是学术写作与其他类型写作区别的重要标志。刚刚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初学者通常从寻找文献、文献综述和标准引用开始。
事实上,学术写作的文献能力是一组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关系到基本的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也反映了学者的学习水平。一个典型的指标是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通常是100篇;本科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只有几到十篇。
除了标题和介绍外,参考文献的丰富性和质量也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笔者将从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文献综述、文献应用等方面谈谈学术写作的文献能力。
1.一手文献,不要N手文献
任何可用于论证的材料都可以一般称为文献。文献不仅存在于互联网上,除了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业研究、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田间笔记、档案、传记文学、统计报,甚至博物馆先秦竹简、禅宗佛像和关于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纪录片,都可以成为研究文献。研究人员应该扩大他们对文献使用的视野。
文献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手文献、二手文献和N手文献。第一手文献是最原始的数据和材料,如田间笔记、档案、统计报表、竹简铭文等,可分为第一手文献。二手文献是经过学术处理的材料。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研究专注于二手文献。在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第一手文献来制作原创的学术文章;还必须使用经典的二手文献。作者应该与现有的学术界交谈,否则很容易闭门造车,傲慢自大。
但要做研究,不要使用N手文献。所谓的N手文献,是不知道文献的来源,或者从互联网上随机发现的数据、单词、片段。为了写一篇高分作文,一些高考考生经常去百度100个名人句子,然后僵硬地背诵,穿插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写作习惯,但也违反了文献引用的基本学术规范。一方面,名人名句与具体上下文分离,可能断章取义,误解作者的原话;更重要的是,它完全是虚构的。
例如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通了鲁迅的全面搜索系统后,网民们发现鲁迅从未说过许多所谓的名言。
2.不要轻易说填补学术空白。
学术写作的文献能力是一组能力的综合体。这组能力通常包括:文献检索能力、文献筛选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文献应用能力。说到学术写作文献,一般强调文献综述、文献标准引用和与文献的对话,文献的检索和筛选一般被忽视。但事实上,检索能力和筛选能力是文献综述和文献应用的前提。许多初学者不能很好地写学术文章,不是他们不能回顾他们获得的文献,而是他们根本找不到关键文献。
你不妨透露你的家庭丑陋,并分享作者个人的例子。作者博士论文的主题是中医与阿育吠陀医学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阿育吠陀是南亚次大陆流行的传统医学。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文明时期,比中医的出现早几个世纪(如果是先秦巫医分离的标志)。
博士论文开题前,笔者用知网搜索关键词“阿育吠陀”,相关学术文章只有少数;没有“阿育吠陀”+“中医/中医”的搜索。虽然作者在开题时没有吹嘘“填补学术空白”,但事实上,他总是暗自高兴,认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研究领域。
开题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越来越脸红。原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群人(如季羡林、金克木)在研究阿育吠陀;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这项研究中断,廖育群、陈明等学者专注于千禧年后的研究,千禧年后的研究更加关注阿育吠陀医学与外国医学的互动。那么,为什么作者在开题时没有看到这些文献呢?
问题在于搜索关键词。作者使用的关键词阿育吠陀是媒体报道南亚传统医学时约定的常规翻译。20世纪50年代,当学者研究它时,他们使用的术语是生命吠陀(Ayurveda是梵语,Ayur意味着生命,Veda意味着吠陀)、吠陀医学、南亚传统医学(古代)印度传统医学、印度医学等;千禧年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玉群先生撰写了第一本关于阿育吠陀的书。他的翻译是阿育吠陀;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人员陈明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古医学交流的专注于中古医学和外国文化,使用传统文字。如此丰富的研究材料没有进入作者的博士开幕报告。这一教训是深刻的。它也成为作者教授写作课时的关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