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3
浏览5.从文献到文章:从混乱到秩序。
在学术写作中,文献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文献综述部分。有些学生写学位论文,除了引言部分综述文献,后面的研究分析部分,甚至最后的讨论升华部分,整个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的表达,没有与文献的对话,这实际上是闭门造车,学术研究和自己的研究。
在学术写作中,文献的应用应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一般来说,有两种应用场景:第一,文献本身是研究材料、文章的血肉和论证的关键。这些文献通常是上述第一手文献。例如,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获得的访谈材料、研究笔记等第一手文献是写作中最重要的材料。这些材料应该根据作者使用的理论框架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个例子是,历史研究文章、历史档案、材料或书籍等第一手文献,即文章的血肉。作者获得的研究观点和结论是基于这些第一手文献的爬行梳理、研究、分析和解释。
第二个场景更常见,即写作时与文献的对话。这些文献通常与上述二手文献相对应,特别是在文献综述中发现的一些经典文献和关键文献。与这些经典和关键文献对话时,有三种不同的对话方式:参考、反驳和创新。
最常见的参考可能是从整篇文章的概念中学习某一理论或学术概念;也可能是在文章的局部,从一些经典的研究、案例或表达中学习,以加强对自己观点的论证。例如,杨念群写了《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一书,明确表示再造患者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历史,借鉴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景军关于寺庙和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的研究,患者是一种隐喻表达,患者观察、改造和治愈过程,即现代中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无论文献是否经典,都不是金科玉律。通过研究,反驳经典文献也是一种文献对话。
例如,1989年,历史大师何兆武先生发表了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何先生认为所谓的“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本身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只比欧洲长,所以我们不能说中国长期停滞。在这方面,新一代研究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反驳。王学典认为,无论这个问题是否是假的,围绕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现象,历史学界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如中国古代历史分期付款,“泼脏水时,你甚至不能一起泼孩子”。周祥森进一步认为,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他认为何先生“提出根据可证伪原则区分历史学中的科学成分和非科学或艺术成分的界限,然后将这一原则推广应用到无条件地区分历史问题的真假,而不批评卡尔·。经过讨论,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创新是一种更重要的文献对话方式,创新是学术写作的最大价值。所谓的创新就是在全面掌握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观点或假设。这种观点或假设不是无源之水或无根之木。现有文献是学术创新的基础。
比如胡毅写的《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杨念群《再造病人》写作的启发,都是将疾病、历史和政治联系起来的。然而,具有创新价值的是,胡毅明确提出了疾病政治的概念,他发现现代中国在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上都非常重视农村,如陈志潜的定县模式
无论是将第一手文献作为写作的基本材料,还是在具体讨论中学习、拒绝、创新地应用经典的二手文献,从文献到文章的过程,都是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秩序是什么,恐怕是学术写作中最重要的脑力劳动和智慧输出。
通常,在学术写作中,阅读文献和研究思想的时间远远大于真正写作的时间。作者可能会阅读数百篇文献,但最终真正应用于文章写作的可能只有阅读文献的十分之一。
哪些文献应该被使用,这些文献是如何分布在一篇文章中的,以及如何加强作者的论点和文章的说服力。从文献到文章的过程有点类似于拼图游戏,将分散的碎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有意义的图片;不同之处在于,拼图游戏有可参考的图片,而学术写作,图片可能不是先验的,但研究人员需要构思,然后将文献和研究材料整合成一篇文章。
以上从什么是文献、文献的范围和类型开始,分析了学术写作的文献能力。最后,谈谈文献的标准引用。文献的检索、筛选和应用能力可以高或低,但文献的标准引用是底线问题。
学术写作的初学者应该从写作的第一天就明确这一点。这意味着写作中的任何一句话,只要不是他们自己的原创,都应该准确地标记来源。为此,初学者应养成良好的文献整理习惯,及时保存他们阅读的电子文献,纸质书籍也可以保留相关的表达。不要使用维基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全书、果壳、豆瓣等非学术同行评价材料。如果你没有阅读相关文献,你就不容易复制和粘贴他人研究中的参考来源作为你自己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