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浏览关键词: 金融;自由化;利弊分析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地区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愈发紧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经济快速增长,金融业迎来蓬勃发展,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陆续展开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围绕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监管等领域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优化现有金融体系运行机制,进一步释放金融产业活力、发挥金融市场作用。金融自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逐步走上历史舞台。然而,金融自由化在被寄予“厚望”的同时,其进程也经历了诸多考验,遭到一些质疑。本文试着对金融自由化的利与弊进行探讨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1. 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概念
1.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主要由美国经济学者罗纳德·麦金农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指政府对利率、汇率、资金配置、大型金融机构和跨境资本流动存在各种形式的干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金融抑制是全球主流形态 [1]。它之所以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主要的金融策略,与“国家至上”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进入中世纪之后,国家需用通过控制金融业、调控价格体系等手段来调动更多的资源以满足国家扩展需求。政府有大量的举债需求,而设置较低的存贷款利率上限,会使国家在引导行业发展以服务国家战略时付出较低的成本。金融抑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得到了生存土壤。
1.2. 金融开放
关于金融开放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多是以国际资本流动以及金融服务的视角进行界定。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的姜波克教授提出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涵:1) 从静态来看,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2) 动态来看,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金融封闭状态向金融开放状态转变的过程 [2]。
1.3. 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理论关系密切且同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Edward S. Shaw在1973年发表了著作《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在其中首次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概念。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应重视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放弃他们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自由化”。这就要求国家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过分的行政干预,放开利率和汇率,让其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 [3]。金融自由化的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价格自由化,让市场发挥对价格的调节作用,避免政府对利率和汇率的过度干预,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变化;2) 业务自由化,破除分业管理制度的藩篱,不过度干预银行经营业务范围,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业务可以相互交叉,同台竞争,引导混业经营发展;3) 市场自由化,放宽国内外金融机构准入市场限制,鼓励金融主体多元发展;4) 资本流动自由化,放宽外资入场限制,允许国际资本在本国自由流入流出,同时货币也能够实现自由兑换 [4]。
总而言之,金融自由化变革会为旧有抑制性金融政策的国家金融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经济波动甚至本国金融体系受到冲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未及时有效应对更将面临金融危机的风险。如何发挥金融自由化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弊端,成为了各国金融学界关注的焦点。
2. 金融自由化的优势
2.1. 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
金融自由化使金融市场的大门得以开放,这样一来金融市场的竞争就更加激烈,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金融自由化,全球金融市场效率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银行业得以快速发展。金融自由化既为参与到金融市场的借款人提供了更多的获取资金机会与渠道,也为贷款人提供了更多盈利空间。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利益的驱动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参与者不得不想尽办法降本增效。
金融业效率的提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时效果更为突显。金融自由化会使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的成本降低,同时使其运营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一方面,金融自由化丰富了资金来源渠道、扩展了金融业务活动范围,从根本上降低金融部门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鼓励金融机构间充分竞争,适者生存的法则下低效率金融机构被逐渐淘汰出市场。最后我们看到,在抑制性的政策被替换后,金融机构能够拥有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去开发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金融产品的丰富和金融技术的更新推动了金融的创新,金融创新使得金融市场愈发贴合金融活动的实际需求,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整体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了大幅提升。
2.2. 优化资源配置
金融自由化的实现可以有效利用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充分调动起资金的积极性,这对于实行原有抑制性金融政策的国家来讲无异于注入一股强劲有力的新鲜血液,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金融自由化促使资源配置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第一,金融开放使得外资银行可以加入本国银行业的竞争中,激烈的竞争让本国企业有机会拿到更优惠的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倒逼国内银行创新变革,进而提高国家金融实力。第二,本国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会大大刺激社会投资的增长,踊跃的社会投资又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三,在金融自由化的环境下的市场的择优性被凸显,管理出色、提倡技术创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并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优质大型企业往往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在其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本国金融市场可以与全球金融市场更好地融合,进而实现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
2.3. 释放商业银行活力
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当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商业银行在盈利与金融安全的攻守平衡间有了更多的自主能动性,可以充分释放自身活力。分业管理制度侧重于商业银行的运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到来,分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商业银行在分业管理制度的掣肘下经营内容受到制约、创新空间被政策压制。而同时商业银行又要面对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安全性与竞争力受到挑战。一时间商业银行如同一潭死水,破产倒闭的新闻屡见报刊。金融市场亟需更加开放、自由度更高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下,金融自由化顺势得到政府的重视。金融自由化的稳步推进会逐步破除分业管理制度,商业银行经营内容得到扩展,经营手段丰富起来,金融创新热情高涨。不同风险收益的产品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商业银行也从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困境中释放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5]。
2.4. 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发金融市场的大门,国际金融资本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金融走向了一体化趋势,世界性金融市场不断走向成熟。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紧密相连。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中会获得诸多好处。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倾向和引导不仅吸引大量外资投入本国经济建设,还可以弥补外汇缺口,缓解本国储蓄不足等问题。同时国际资本的流动为本国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提升了效率、为技术知识转移更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海外市场开拓和对外商贸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6]。
3.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3.1. 经济稳定性挑战增加,利率波动增大
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在多数情况下会增加资产价格和利率波动幅度,导致租金的减少并重新分配,由此产生了分配效应,这让金融服务业竞争愈演愈烈。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国家越来越多,其利率水平和趋势逐渐向发达国家相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货币市场利率而言,自由化在实际观测中确实会使短期波动幅度加剧。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下,银行利差和国债利率往往是被压抑最深的,随着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抑制政策的放开,它们如同挣脱枷锁的猛兽常常以迅猛之势上涨 [7]。同时导致大量租金从政策倾斜的借款人之中被吸取出来。即使很多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有意将银行利差进行收缩,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利差依旧停留在较高的水平,这一现象映射了发展中国家贷款的高风险。
金融压抑政策往往会调控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诸多变化常常会使得宏观经济产生不稳定性。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自由化初期金融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使贷款量迅速膨胀。贷款量的膨胀市的经济过热,这时通常不得不通过货币政策对其进行降温。经济过热另一方面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汇率贬值 [8]。拉丁美洲和墨西哥曾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是鲜活的案例。
自由化使经济稳定性受到挑战的另一个体现在于财政方面,在经济过热产生时,当政府无力用削减赤字来应对利率上升时则面对两难选择:或者进行赤字货币化,后果便是引发通货膨胀;或者以更高利率水平重新贷款,后果是高利率使得借款人挤出效应更加凸显,长此以往又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3.2. 宏观政策把控及监管风险俱增
纵观历史,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由于政策制定失误或者其自由化进程速度过快,导致国家陷入严重金融危机的例子并不少见。以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实际为例。对其剖析,在宏观层面面对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内宏观经济尚未稳定成熟的情况下,急于进行自由化改革,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金融措施与实际脱钩。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菲律宾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曾一度中断;第二,金融自由化发展到新的阶段时,监管体系和金融制度的发展容易相对滞后,而同时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得到野蛮生长,这样彼增我滞的作用下中央银行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就相对地被削弱了 [9]。如再叠加有效监管机制的缺位,金融风险的系数就被二次放大,国家没有与时俱进的管控手段,最终问题出现将只是时间问题。第四,利率被完全市场化后,忽略了平均利润水平因素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同时,在进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不到位。
3.3. 抑制金融市场效率
金融自由化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却在另外的层面会对金融市场的效率产生抑制影响。比如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一体化发展,金融机构数量成井喷式爆发、各式各样的金融创新方案与新式产品的开发使得金融市场透明度降低。而客户群体普遍金融知识有限,在面对复杂多样的金融衍生工具时更容易被银行金融顾问的推荐所引导,从而导致银行提高金融效率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在利益的驱使下,银行普遍疏忽于风险管控,一方面客户审查越放越开,违约率也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银行员工参与诈骗的案件也时有曝光。除此之外,金融市场容量扩张既为银行带来了机遇,也使银行松懈了降本增效的动力。
3.4. 本国金融市场面临更大冲击
金融自由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资本的流动自由化。由于金融壁垒的破除,国家金融体系会更易受到国际性金融资本带来的冲击。全球资本拥有极其鲜明的逐利性质,尤其是大量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动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剧烈冲击。
全球金融资本对于本国金融市场产生冲击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体现的尤为明显。纵观全球金融格局,发达国家资本综合集团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全球金融资本高度集中在这些少数金融机构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放开本国金融大门,疏于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放任资本流动,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发达国垄断资本的供给和挑战 [10]。金融自由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并削弱其对本国宏观经济的把控能力,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反过来宏观经济无法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由会严重影响金融自由化的健康发展。
4. 结论
客观来看,世界性金融自由化确实为全球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其带来的积极效果肉眼可见,也已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是金融自由化也绝非包治百病甚至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灵丹妙药。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与挑战更是触目可及。
然而,金融自由化虽然会对金融系统会产生一定冲击,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但是金融危机往往是由多重因素综合引发,不能简单的将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归咎于金融自由化。大量实例证明金融自由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出于担心潜在的金融风险而放弃对经济发展助力显著的金融自由化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回看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的巨大成就。在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成型,并不断发展完善。在当下的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于攻坚克难的勇气,推动金融自由化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仅要完善项目政策制度加强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建设,也要防患于未然以更加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国内金融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金融环境。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让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效率、更符国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罗纳德∙I∙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2] 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3] 韩双林, 马秀岩. 证券投资大辞典[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4] 吴晓然.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探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24): 161-163.
[5] 张雪兰, 何德旭. 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 [J]. 经济研究, 2012(5): 31-44.
[6]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 经济研究, 2005(4): 4-16.
[7] 李扬, 殷剑峰. 开放经济的稳定性和经济自由化的次序[J]. 经济研究, 2000(11): 13-23+78.
[8] 章奇, 何帆, 刘明兴. 金融自由化、政策一致性和金融脆弱性: 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 世界经济, 2003, 26(12): 3-14.
[9] (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0] 格∙卡普里奥, 詹∙A∙汉森, 帕∙郝诺汉, 丁慧. 金融自由化的利弊[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3):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