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浏览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发展效果研究
摘要: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但实际上,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相对落后,成为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弱点。党的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同步战略,党的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全面部署了农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加强工作和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求已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强发展薄弱环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工业技术与物质设备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反映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互动,成为工业之间的桥梁。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仅在农业内,而且在农业外,还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整体形势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有关。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而且对种植结构、作物育种和栽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农业智能、信息、绿色等领域掀起了新的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在产品与要素流动机制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在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适当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下促进工农协调发展。与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不同,本文试图从工农关系的角度,以农业机械化为研究对象和载体,促进农业协调发展,旨在充分把握促进农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识别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农业机械化优质发展的机制和效果,根据未来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本文根据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理论、诱导性技术变革理论、元素替代与最佳投资组合理论、马克思主义工农关系讨论和产业政策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工农关系和农业机械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和工农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了工农协调发展制度和政策障碍,明确了农业机械化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主要机制,测量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工农协调发展水平;建立了顶级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工农关系的发展阶段,制约了工农协调发展的因素,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改革方向;通过调查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的实现形式、补贴效果和响应程度,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未来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工农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投资不足、技术互助低是阻碍工农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仍处于农业支持产业中后期阶段,工业、服务业发展仍高度依赖农业支持,反馈农业不足,整体发展水平低,部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未能推动工农协调发展水平;城市化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效果已开始显现,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其次,我国工农协调发展受到制度限制,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目前,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制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和工农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和劳动力替代弹性和边际替代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反馈农业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仍有改善的空间,间接反映了工农产品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工农产业的巨大发展差距和农业规模管理、农村劳动力实质性转移制度和政策障碍的现实。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有必要促进各领域、全面的制度改革,优化政策环境,使农业和农村能够实现公平、全面的发展。第三,农业机械化与工农协调发展的内部机制高度一致,是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作为产业反馈农业的直接形式,通过提高农业支持产业的能力,对工农协调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和因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业机械库存和使用成本投资不能有效促进工农协调发展,这不是否定提高农业机械设备水平的必要性,而是反映了工农产品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农业发展水平和相对收入低的现实;农业机械跨区域运行可以促进工农协调发展,其效果受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影响;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发展农业机械社会服务,优化农业机械采购补贴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工农协调发展,补贴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效果差异很大。上述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农业机械服务的可用性,这也反映了我国农业仍面临经营规模小、收入相对较低、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现实条件。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消除一系列阻碍工农协调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更为重要。第四,农业机械采购补贴政策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工农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不同地区补贴政策的实现形式、响应程度和具体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农业机械采购补贴政策,积极引导,促进农业机械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突破,探索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总体而言,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各种农业支持政策,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更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提高农业机械效率和农业机械服务可用性,实现技术经济效益辩证统一;实施差异化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引导农业机械行业积极转型升级,扩大需求,促进有效供应,促进农业机械化优质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工农关系;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政策;赋能;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创新及不足
1.6.1 可能创新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工农协调发展相关研究
2.1.1 工农关系研究
2.1.2 工农协调研究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征研究
2.2.2 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3 农业机械化与工农协调发展
2.3.1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作用研究
2.3.2 制约协调发展的农机化短板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二元经济理论
3.2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3.3 要素替代与最优投入组合理论
3.4 马克思主义工农关系相关论述
3.5 产业政策理论
第四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和水平分析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4.1.1 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
4.1.2 农业机械化推进阶段
4.1.3 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
4.1.4 农业机械化转型发展阶段
4.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4.2.1 现实国情农情决定必然性
4.2.2 作业水平提高体现技术性
4.2.3 特色经营模式凸显适应性
4.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驱动因素
4.3.1 自然因素
4.3.2 技术因素
4.3.3 经济因素
4.3.4 政策性因素
4.4 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标体系及水平测度
4.4.1 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标体系
4.4.2 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
4.4.3 测算结果和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工农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5.1 我国工农关系历史演进
5.2 工农关系不同阶段形式和特点
5.2.1 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形式和特点
5.2.2 工业反哺农业主要形式和特点
5.3 影响工农协调制度因素
5.3.1 土地制度
5.3.2 户籍制度
5.3.3 行政资源
5.3.4 教育资源
5.4 工农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及水平测度
5.4.1 工农协调指标体系
5.4.2 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
5.4.3 测算结果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发展效果的实证检验
6.1 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的机理
6.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6.1.2 农业机械化是衔接工农的桥梁
6.1.3 农业机械化是工农协调的表征
6.2 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的效果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赋能的政策动力——农机补贴效果考察
7.1 农机补贴政策与工农协调发展
7.2 农机补贴政策与农业机械化发展
7.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7.4 估计结果及分析
7.4.1 变量平稳性检验
7.4.2 协整关系分析
7.4.3 原序列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7.4.4 差分序列格兰杰因果检验
7.4.5 农机补贴和农机总动力格兰杰因果检验
7.4.6 农机补贴和大中型拖拉机格兰杰因果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