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浏览摘要: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各国对于政府财政信息的透明度提出了质疑,怎样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有效监督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为了摆脱政府财政困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掀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政府更透明的反映预算及其他财务信息,提倡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OECD是最早践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组织,目前OECD34个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更适用于现代政府管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政府掌握的公共资产的数量也日益增加。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政府使用资金的状况,对政府财务管理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种种的弊端。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目前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再适应政府财务管理的现状。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的转变以及履行受托责任的要求已经在督促着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的变革。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接着对以往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本文的不足。第二章对政府会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了OECD成员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使用情况,表明,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其次对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进行概述,并将我国的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进行了对比。第三章论述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国际上的改革经验进行介绍,先后对三种比较典型的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美国的逐步扩展模式、意大利的分步到位模式、新西兰的一步到位模式进行了论述,总结各国改革的经验以及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第五章对我国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本文观点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不足
1.3.1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构
1.3.2 本文的不足
2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相关理论分析
2.1 会计的确认基础
2.1.1 收付实现制
2.1.2 权责发生制
2.2 政府会计的概念
2.2.1 政府会计的定义
2.2.2 政府会计的目标
2.3 OECD国家政府会计基础选择情况
2.4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概况
2.5 我国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
2.5.1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联系
2.5.2 财政总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的可能性
3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
3.1.1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1.2 财政总预算会计简况
3.2 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3.2.1 现行预算会计预算约束力不强
3.2.2 现行预算会计反映资金运动的范围过窄
3.2.3 现行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弊端百出
4 政府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4.1 改革背景
4.2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逐步拓展模式
4.3 意大利政府会计改革的分布到位模式
4.4 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的一部到位模式
4.5 对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5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措施
5.1 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配套措施
5.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5.1.2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财务信息网络系统
5.2 制定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明确政府会计的目标和核算范围
5.2.1 制定政府会计准则
5.2.2 确定政府会计目标和核算范围
5.2.3 编制政府财务报告
5.3 循序渐进的引入权责发生制
5.3.1 对政府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进行区分
5.3.2 对政府资产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
5.3.3 对政府负债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
参考文献
[1]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左灵芝.吉林大学 2011
[2]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田芳.南京财经大学 2007
[3]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几个问题研究[D]. 黄晋.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改革[D]. 边祖鹏.东北林业大学 2013
[5]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D]. 黄桦.浙江工业大学 2014
[6]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高勇.湘潭大学 2010
[7]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楚喜逢.燕山大学 2009
[8]政府会计改革与公共财政体制的协调问题研究[D]. 马翠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9]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周娟.山东农业大学 2009
[10]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D]. 王一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