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7
浏览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初步形成债券市场,2002年才确立债券市场体系,直至2015年降低发行门槛后,债券市场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如今,交易主体的持续增加和债券品种的不断扩充无不彰显出国内债券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但同时由于国内市场体系尚不成熟,相关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信用风险已然伴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凸显出来。在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一些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又难以从外部获取资金,由此在债券偿付方面的压力上升。2014年,中国首支公募债券“11超日债”出现实质性违约,自此债券刚性兑付的神话不复存在,国内债券市场也开始频频出现暴雷现象。自2014年到2020年年底,共有602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216家企业,违约金额合计高达4315.38亿元。基本上每年的违约规模都在打破历史水平,波及范围已经由周期性较强的制造业企业逐步扩大至各行各业的企业,且此次债券信用危机并非集中于低评级债券,反而更多是集中在AA级这种评级尚可的债券上。不过从性质分布上看,民营企业的确是债券暴雷的高发地,其中违约数量占比74.54%,违约金额高达61.68%,可见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中的地位不容乐观。
日益严重的债券信用危机会极大冲击债券市场的投资信心,加剧一级市场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抬升二级市场的信用债利率,而且这种利率风险还会逐渐传导至其他债务融资市场上。同时,因为债券违约具有传导性,债券违约可能会导致相关行业和地区的信用环境恶化,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再融资渠道,当同行业或同一地区的企业进行发债融资时,市场可能就不大愿意买单了。更为严重的是,债券违约可能会加大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隐患。凭借着巨大的市场交易额,债券市场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做出了贡献,但随着违约风险剧增,债券的持有价值下降,投资者们纷纷抛售债券,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加上债券作为公私募集基金等众多金融产品的组成部分,债券的违约会引发金融产品的集中赎回风险。而债券违约同由此引起的债券抛售、金融产品集中赎回又会产生叠加效应,加剧了金融机构对于流动性的敏感程度,一旦金融机构间融资出现困难就会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严重威胁着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因此,防范债券信用风险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根据以往关于债券违约的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债券暴雷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宏观环境、行业形势、公司经营等因素均囊括其中。只有客观分析出企业发生违约背后的因果关联,才能把握住上市公司债券违约的风险点,从而准确引导企业进行信用风险控制,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首先从债券违约的发展趋势和分类情况对国内自2014年来的债券违约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深入分析债券违约背后的主客观原因。最后站在监管者、企业及投资者的角度,为他们进行风险控制提供建议。
1.2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开放的稳步扩大,债券市场在范围、领域还有层次方面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目前国内债券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仅次于美国。但是自2014年首次出现公募债兑付危机后,债券市场环境也越来越恶化,企业违约事件频频发生,信用风险已扩散至各行各业,债券投资者损失惨重。为了引导债券市场朝向正确方向发展、保障发债企业的融资渠道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对巴安水务的违约事件进行深入研究,辨析前因后果并总结出控制债券信用风险的对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是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诱发债券违约背后与企业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整体违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其次,本文还采用风险度量模型Z-score模型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已有研究采用该模型主要是针对某一时段多家同行业或同一交易市场企业的适用性,几乎没有用于个别案例研究中,而本文利用Z-score模型度量巴安水务发行债券后至违约前夕的财务风险,以此评价债券信用评级的质量,补充了我国关于债券违约风险度量的案例研究。
1.2.2实践意义
首先,当前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去杠杆、行业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确实给债券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但违约公司采取激进的经营战略以及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也是引发违约事件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具体的违约案例入手,研究巴安水务的整个违约过程,分析违约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引起同类型企业的警觉,并为同类企业在未来的风险防范和战略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再者,债券违约事件是外部环境和公司自身共同导致的结果,所以巴安水务违约背后暴露出的监管层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对违约案例的研究,可以获取一些完善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最后,本文对于巴安水务违约成因的揭示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债券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有利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投资者采取合法有效措施维护自身利益。
1.3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上海巴安水务的违约案例,研究上市公司的债券从发行到违约这一整个过程,辨明企业债券违约的风险点,并针对风险点提供风险识别及防范的措施。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可能的贡献与创新,并简要概括了各部分的分析内容,提出了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然后将债券违约与理论分析相衔接,用理论解释债券违约发生原因和如何进行风险防范,最后对债券违约成因、风险度量、风险防范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已有文献做出评价。
第三部分为国内债券市场违约情况的整体分析与巴安水务违约事件的介绍。首先从债券数量、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等角度对国内自2014年来的债券违约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简单回顾17巴安债的违约事件以及上市公司对违约债券的后续处置。
第四部分为巴安水务债券违约的案例分析。从公司的发行债券的动机出发,到概括企业对于发行债券的偿付保障,再到深入分析债券违约背后不同层次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此次违约事件给企业招致的负面影响。
第五部分为站在监管者、企业和投资者的角度进行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展望。总结全文研究内容,指出不足之处,并对债券
违约方面的研究提出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硏究法
通过阅读大量与债券违约相关的期刊、论文,熟悉债券违约的分析脉络,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了解目前国内外针对债券违约的研究现状,总结已有文献、指出不足并从研究薄弱或空白的方向出发来对债券违约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一定结论,补充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1.4.2案例硏究法
本文采取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巴安水务债券违约出发,结合理论与实际,针对宏观背景、行业形势进行外部成因分析,再对企业经营治理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内部成因分析,并指出监管层、债券受托管理者监督方面失职以及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能力不足的弊端,最后针对违约风险点提出防范措施。
1.4.3事件硏究法
本文在介绍上海巴安水务的违约案例时,利用事件研究法计算违约前后特定时期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以此揭示“17巴安债”违约给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不利影响,体现了防范违约风险对于企业而言的重要性。
1.4.4对比分析法
分析相关数据时会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在分析债券违约现状时,需要对比近五年来发生违约的企业数量和行业分布等数据来总结债券违约的特征。在分析债券违约动因中的财务状况时,需要对比分析公司自债券发行初年到违约当年的多项财务指标数据,从而揭示引发公司债券违约的直接原因。
1.5可能贡献与创新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首先,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揭示了违约事件给巴安水务造成的经济后果;其次,以往的文献集中于实证研究,即搜集大量违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很少有文献能深入分析单一债券违约案例之中的因果逻辑,而本文以巴安水务为例,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债券违约背后的成因分析,能够很好的对监管者、发行主体以及投资者提出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