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浏览新主流电影博士论文提纲--公共理论视域下的新主流电影研究
摘要:近年来,以《狼勇士2》、《红海行动》和《湄公河行动》为标志的新主流电影在中国电影界兴起。它以其被国家、公众、艺术和市场认可的公共欣赏质量特征,成为一种延续和超越主旋律电影的新电影类型,在中国大国振兴的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艺术和文化现象,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公共理论的角度探索了这一电影文化现象,重点研究了新主流电影形成公共欣赏质量文化特征的原因和表现,包括研究促进新主流电影崛起和发展的艺术公共领域的成长;以及新主流电影如何在电影实践中实现各方的力量或意见,即新主流电影的公共取向。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研究问题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部分,从中西相关公共理论和新主流电影崛起的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解释新主流电影作为艺术公共属性,然后从公共理论的角度研究新主流电影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公共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基于人们在一个世界上的共同和共享,倡导公共问题的开放、多样化和平等的对话。西方学者经常从政治角度进入公共研究,强调对话的差异和批评,通过主体沟通达成必要的妥协、让步和共识;中国学者主要利用公共理论研究社会和文学艺术,强调通过对话寻求共同利益,达成和谐共识。本文利用公共理论研究了新的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来的发展和标志性崛起,新主流电影结合了当代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六个基本要素(国家改革战略、政府艺术政策、市场经济环境、艺术媒体平台、艺术家和公众)的共同作用和互动特征,是国家电影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政策、社会各界因单一、格式化、市场疲软、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市场游戏、媒体平台和公众关注和批评、中国电影制片人的努力。其公共欣赏的特点是符合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形势,综合考虑各方的讨论、批评和期望,取得共识,实现电影实践的结果。在公共理论领域研究新主流电影,可以探讨其文化特征的深层基础以及公共交流中产生的新主流电影类型的理性精神。第二部分是研究新主流电影的内在规律。新主流电影具有四性一脉属性,四性为生产性、政治性、审美性和个体主体性;一脉是贯穿新主流电影的整体文化背景。四性一脉有机整体地统一在电影中,相互作用地呈现出新主流电影的风格。新主流电影的公共意识表达在四性一脉中发挥着共同作用。即新主流电影的国家主流价值观和公众日常生活价值观共识的公共意识表达(政治性)是在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互动的商业运作(生产性)中实现的。中国电影审美理念符合世界先进大片的审美表达(审美)、电影艺术家的个性与公共审美需求的融合(个体主体)、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一脉)的共同作用。新主流电影生成于当代。当前的中国现实背景给了新主流电影四性一脉公共意识表达的机会。它所表达的公共意识的深层含义必然反映了当前时代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这种理性精神的凝聚力。新的主流电影将这种公共理性精神转化为视觉审美形象。第三部分是讨论新主流电影主题解释的公共取向。中国学者建立了公共解释理论,新主流电影主题解释具有公共解释的基本属性。新主流电影的公共解释实现了其主题解释的公共取向,即新主流电影的主题解释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共识交流意识,其主题解释应具有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识,应该是官方主导价值取向、精英兴趣、民族情感的融合表达。这种主题解释渗透到新主流电影的宏观概念和细节中。它随时为电影提供故事、人物、情境、情感、对话的基础。这些基础是电影画面的效果。这在电影实践中具体心的家庭和国家情感诠释、个人强调的集体主义表达、民族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公众想象的革命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的世界意识输出。这些解释取向使其具有电影内容表现的公共欣赏质量。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看,由民族公共心理和命运共同体生存经验组成的公共经验和记忆是新主流电影主题公共解释所实现的受众接受的基础。第四部分是探索新主流电影创作的艺术公共模式。范式具有作为共同体成员的特点。范式创作的公共体验和记忆是新主流电影主题公共解释所能实现的受众接受基础。范式的特点。总结新主流电影社区成员积累的成果,具有可供研究的电影艺术公共范式特征。主要是:将中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取向与中国传统侠义文化、西方电影流行英雄形象特征相结合的人物形象塑造范式,包括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的孤独英雄范式、个人人性复杂性与为国家正义奉献的缺陷正面人物范式、英雄侠义范式、爱国主义范式;将发扬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好莱坞电影赢得市场经验相结合的叙事范式,包括民用视角,聚焦符合核心价值观重要事件的叙事模式,主流叙事内容的情节设置遵循市场规则的叙事模式,将其他类型电影元素融入新主流电影类型框架的类型强化叙事模式;采用高科技电影技术,帮助国家形象传播。这些主流叙事内容的情节设置遵循市场规则的叙事模式,并将其他类型的叙事模式融入到新主流电影元素的类型强化叙事模式;采用国家形象传播的技术范式。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基于审美主体的先决条件和后天审美经验形成的审美共同感是新主流电影创作的艺术公共范式的受众接受基础。第五部分分析了新主流电影公共取向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虽然新主流电影是一种电影艺术表现,但它所呈现的文化包容特征,倡导与公众需求的共识,在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理论建设的角度来看,新主流电影具有艺术公共属性和自身的公共取向,表明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艺术公共平台,在当代建设中国艺术公共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从中国电影到世界电影建设的角度来看,新主流电影正在传达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的标志性电影模式,发挥接近世界先进电影的艺术氛围。论文结论指出,新主流电影的未来发展,需要促进其公共欣赏质量三种文化力量——国家主流文化力量、精英文化力量、公共文化力量相互融合、相互制衡、共同努力,部分电影制作重视国家立场,公众接受,精英文化力量将两种文化力量作为艺术的轴心作用,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公共理论;“四性一脉”;艺术公赏质;艺术范式;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1.2.1 关于新主流电影研究的概况
1.2.2 关于从公共理论视角对电影研究的概况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3.1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2章 历史与当下:公共理论与新主流电影
2.1 理论:从公共性、公共领域到公共阐释、艺术公赏力
2.1.1 西方近代以来关于公共理论的阐释与运用
2.1.2 中国学者相关公共理论的建构性研究
2.1.3 本文所用公共理论的基本含义
2.2 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
2.2.1 曾经的辉煌——主旋律电影的繁荣与市场的尴尬
2.2.2 尝试性突围——新主流电影概念的提出
2.2.3 不负众望——新主流电影崛起
2.3 新主流电影取公共理论视角研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3.1 公共性是电影艺术的本质属性
2.3.2 新主流电影置于公共理论视域下研究何以可能
2.3.3 本文取公共理论视角研究的指向
第3章 新主流电影“四性一脉”的公共意识
3.1 新主流电影的“四性一脉”
3.1.1 “三分法”不是新主流电影研究的逻辑起点
3.1.2 新主流电影“四性一脉”内涵
3.1.3 新主流电影“四性一脉”的总体特点
3.2 新主流电影“四性一脉”的公共意识表达
3.2.1 公共意识及其公共意识生长的功能
3.2.2 新主流电影公共意识表达的时代机遇
3.2.3 新主流电影“四性一脉”的公共意识体现
3.3 新主流电影公共意识表达的理性蕴涵
3.3.1 新主流电影公共意识体现的时代理性精神
3.3.2 新主流电影对公共理性精神的审美形象转化
第4章 新主流电影主旨阐释的公共性
4.1 公共阐释与新主流电影主旨的公共性阐释
4.1.1 有关公共阐释的相关观点
4.1.2 新主流电影主旨的公共性阐释
4.2 新主流电影主旨阐释的公共性取向
4.2.1 趋于国民共情的家国情怀演绎
4.2.2 趋于个体性强调的集体主义表述
4.2.3 趋于人文关怀的国家意识形态言说
4.2.4 趋于大众想象的革命业绩弘扬
4.2.5 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的天下意识输出
4.3 公共经验与记忆:新主流电影主旨阐释取向因由
4.3.1 民族公共心理——新主流电影主旨得以公共阐释因由(一)
4.3.2 命运共同体——新主流电影主旨得以公共阐释因由(二)
第5章 新主流电影艺术表现的公共范式
5.1 审美范式、艺术公赏力与新主流电影艺术公共范式生成因素
5.1.1 从库恩的范式论谈起
5.1.2 审美范式与艺术公赏力
5.1.3 新主流电影艺术范式公共性生成的因素
5.2 新主流电影公共艺术范式的遵循与创造
5.2.1 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范式的构建
5.2.2 新主流电影叙事范式的创构
5.2.3 新主流电影技术范式的运用
5.3 审美共通感:新主流电影艺术范式公共接受依据
第6章 新主流电影公共性取向的文化效应
6.1 助力国家与社会良性关系的构建
6.2 中国艺术公共领域当代建设的示范作用
6.3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拓行效应
结语
附表:新主流电影统计列表(2006年-2021年)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