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2
浏览本文是一篇MBA论文,本文遵循问题陈述、模型研究和实例论证的理念,研究建筑垃圾分拣转运站和资源处理厂的选址规划,主要结论如下:(1)在研究建筑垃圾分拣转运站选址决策时,适合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分拣转运站选址的主客观因素。采用集合覆盖模式定量计算客观因素,获得覆盖所有建筑垃圾收集点的多个分拣转运站备选方案,克服了过去选址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方法理论支持的缺点。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理论,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预计2050年将保持快速增长,超过80%。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高。2019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48446亿元,同比增长5.70%,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成千上万吨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作为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但是,如果经过标准化和综合处理,95%以上的建筑垃圾可以作为原材料回归建筑材料市场,形成有序的良性循环,产生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将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步。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建筑垃圾年产量可达20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10%,而我国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仅为5%左右,远低于欧盟、日本和韩国的90%。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规模大、种类多、分布广泛、回收难度大、利用率低,缺乏规范统一的建筑垃圾管理方案和科学有效的回收网络体系。建筑垃圾的科学管理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倡导建筑垃圾集中处置和分类,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网络体系,科学规划建筑垃圾回收网络体系。2015年4月,国家发展实绿色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指出抓紧落实建筑垃圾综合科学管理,加强建筑垃圾回收处置,加强政府部门与建筑垃圾回收企业的协调合作,进一步推进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国内外学者对废物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的理论研究趋于成熟,涉及电子电器废物、生活废物、有害固体废物废物、有害固体废物、建筑废物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建筑垃圾逆向物流网络设施的选址决策,并试图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选址规划模型。与其他固体废物相比,目前国内外对建筑垃圾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的研究较少。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借鉴其他固体废物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基本理论。因此,本总结将从固体废物(电子电气废物、生活废物和有害固体废物等)的研究现状和建筑废物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2.1固体废物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研究现状。
逆向物流网络设施的选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决策问题,一直是运筹学和管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电子电器废物、生活废物、有害固体废物等逆向物流网络设施的选址规划中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模型和方法,为制定全面有效的废物管理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大多数关于固体废物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的模型研究只考虑单一的目标决策因素,其中逆向物流网络的成本因素总是首先考虑的。Pierce和Davidson[2]研究确定了生活垃圾转运站的选址、运输路线和最终处置方法,以最低有害废物管理成本为目标。杨晓[3]以废车回收物流网络系统总成本为目标,研究了网络节点的选址和废车的运输路线。柴月珍[4]针对农村固体废物回收处理问题,针对反向物流网络回收处理设施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处理成本之和,根据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多产品,注重回收,具有处理能力限制的反向物流网络规划模型。段玉涛、赵茂贤等[5]基于电子废物总成本最小化的混合物流网络。刘彩[6]以大型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总成本最低为目标,计算土地成本、设备采购成本、设施运行和维护成本、垃圾运输成本、垃圾处理成本和回收大型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布局规划模型。李昌兵和张飞敏[7]考虑到回收产品可分批运输处理的特点,建立了反向物流网络系统中选址路径库存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2建筑垃圾回收网络节点布局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建筑垃圾。
(1)建筑垃圾的定义。
2005年3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建设部令第139号),标志着我国开始科学管理建筑垃圾,实施标准化的废物管理条例。在规定中,建筑垃圾被定义为房屋拆迁、改扩建、新建、装修过程中失去原有价值的建筑垃圾。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建筑垃圾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成分复杂,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然而,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建筑垃圾会发现,只要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和科学的设备,建筑垃圾不是人们眼中的垃圾,而是一种可回收的建筑资源。
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应按照3R原则进行,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和再回收(Recycling)。减量化是指采用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地重复使用建筑材料,避免过早成为垃圾,造成资源浪费;再回收是指建筑垃圾回收后生产新的建筑材料。虽然3R原则在建筑垃圾管理和循环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但各原则的重要性不同。科学研究表明,建筑垃圾管理方法的优先顺序应减少产生(减少)、多次使用(再利用)、资源处理(再回收)。
(2)建筑垃圾的组成部分。
建筑垃圾根据化学性质、产生来源和再利用程度有不同的分类,但其基本成分相同,但不同时期、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用途、不同施工技术的建筑垃圾量不同。建筑垃圾的产生主要来自建筑的施工和拆除活动,建筑垃圾在施工和拆除阶段的成分差异很大。因此,本文根据建筑垃圾的产生来源分析了其组成比例,见表2.1。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尔丁首次谈到循环经济理论。他的观点是,只有实现有限资源的循环利用,人类和地球才能长期存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经济转型。1998年,中国引入德国循环经济理念,将减少、回收和再利用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1999年,中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整合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确立了循环经济的中心地位;2002年,中国从新工业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2003年,中国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理念,建立了减少废物的发展战略;2004年,中国指出要从不同地区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资源消耗经济转化为生态资源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符合我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是实现金银山、绿水青山的重要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经济向低产量、低消费、低废弃物的新常态经济转型的基本途径,是解决我国自然资源短缺和大量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新的生态污染控制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尽可能多地回收废物,可以及时减少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处置压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效缓解资源短缺。
............................
3 建筑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设计...................................17
3.1 回收网络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17
3.2 回收网络体系的基本构成.......................................... 17
4 建筑废弃物分拣中转站选址决策模型...............................22
4.1 分拣中转站选址的问题....................................22
4.2 分拣中转站选址的准则....................................23
5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选址决策模型.......................................45
5.1 资源化处理厂选址的问题................................ 45
5.2 问题的描述................................................47
5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选址决策模型
5.1 资源化处理厂选址的问题
与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一直以来并未重点关注建筑废弃物的科学管理问题,资源化处理率极低,专业技术较为落后,多是采用填埋、堆置和焚烧等方式进行最终处置。例如,在拆除建筑废弃物中,大多数地区除了将可多次使用的门板、窗户和砖块等回收外,其他需进行深一步加工处理后才可再次使用的废玻璃、沥青、混凝土块等均是直接运往填埋场进行简易填埋。最近几年,建筑废弃物逐渐应用于公路路基的填筑、特殊地基的处理和小型预制构件的生产等活动。例如,长约 122 公里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就是中国第一条利用建筑废弃物建造的公路,其合理利用了约 600 万吨的建筑废弃物,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建设材料成本,还直接恢复了近 3000 亩的建筑废弃物堆放场地。
就如今的城镇化趋势来看,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存量仍在持续攀升,填埋、堆置和焚烧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峻的建筑废弃物处理问题。所以,为了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科学的综合处理,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着手进行或计划进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的大规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18 年 12月,全国各地共建成了 52 个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例如,北京市在大兴区瀛海镇规划建设有年处理能力 200 多万吨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2019年,处置建筑废弃物约 160 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6%以上,所生产的再生骨料等也已用于道路工程项目中。
...........................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本文遵循问题陈述、模型研究和实例论证的思路,对建筑废弃物分拣中转站和资源化处理厂的选址规划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
(1)在研究建筑废弃物分拣中转站选址决策问题时,适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分拣中转站选址中的主客观因素。运用集合覆盖模型对客观因素进行定量运算,获得覆盖所有建筑废弃物收集点的几个分拣中转站备选方案,克服了以往选址中存在的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方法理论支持的缺点。在利用集合覆盖模型对建筑废弃物分拣中转站进行客观因素选址后,再运用层次分析模型从成本费用、环境效益、基础设施、交通情况和城市规划准则对初选出的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从而确定分拣中转站选址的最佳方案。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为建筑废弃物分拣中转站在科学选址、节约建设成本、考虑城市规划和交通状况等影响因素时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2)通过定义一个全新的负效用函数,在传统的总成本最小目标函数基础上,构建了总成本最小和社会环境负效用最小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双目标选址规划模型,并根据所建模型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该研究考虑了建筑废弃物回收物流网络的可持续性,填补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选址的网络设计研究空白,完善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的选址优化理论。从算法的角度来看,该研究解决了传统算法在求解复杂多目标模型时存在的效率低下和能力不足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该研究考虑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选址时的成本和社会环境影响,得到了一种现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