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
浏览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华文小说中“中国梦”书写研究
摘要:美国华文小说是书写和展现海外华人“中国梦”的一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文本,基于“中国梦”理论内涵,探索并解析作品中凝聚的“中国梦”题材类型、阶段性特色与拓展向度。美国华文创作者对“中国梦”主题的表达,一方面展现不同“身份共同体”的代际书写特色,一方面表现清晰的时代特色。“民族振兴”意识虽沉淀于美华小说中,但折射出一定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它由最初局限于中华观的民族意识,逐步转化为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世界意识”,进而在新世纪具体化为以文化自信为基点的平等自信的民族观念;“国家富强”愿景在20世纪7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中得以彰显,创作者群体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双向视角,以昂扬奋进的文学实绩,传达对中国富强的迫切期待;近六十年美华文学发展中,作家侧重于对“个人幸福梦”的小说聚焦,并以“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为参照,记录个体追求幸福的心路;21世纪以来的美华小说在专注“中国故事”的同时,更重视“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创作者从古典抒情的美学传统里,构筑“文化自信梦”的书写场域,以诗词建构空间,从空间刻画人物。美国华文小说作品中包含的主题及意蕴,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自信”等内涵存在本质上的相通性。借助“中国梦”视角,美华小说作品中蕴含的关于民族、国家、人民、文化等内容得以阐释,焕发出新的活力,彰显出新的文学价值。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对“中国梦”思想理论的文学诠释和表达受时代制约,研究者需进一步分析和厘清二者间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对于“中国梦”书写,美国华文作家表现出一定的创作实绩,但还需丰富、细化、延展对海外华人“中国梦”的表达。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华文小说中“中国梦”书写研究
摘要:美国华文小说是书写和展现海外华人“中国梦”的一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文本,基于“中国梦”理论内涵,探索并解析作品中凝聚的“中国梦”题材类型、阶段性特色与拓展向度。美国华文创作者对“中国梦”主题的表达,一方面展现不同“身份共同体”的代际书写特色,一方面表现清晰的时代特色。“民族振兴”意识虽沉淀于美华小说中,但折射出一定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它由最初局限于中华观的民族意识,逐步转化为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世界意识”,进而在新世纪具体化为以文化自信为基点的平等自信的民族观念;“国家富强”愿景在20世纪7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中得以彰显,创作者群体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双向视角,以昂扬奋进的文学实绩,传达对中国富强的迫切期待;近六十年美华文学发展中,作家侧重于对“个人幸福梦”的小说聚焦,并以“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为参照,记录个体追求幸福的心路;21世纪以来的美华小说在专注“中国故事”的同时,更重视“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创作者从古典抒情的美学传统里,构筑“文化自信梦”的书写场域,以诗词建构空间,从空间刻画人物。美国华文小说作品中包含的主题及意蕴,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自信”等内涵存在本质上的相通性。借助“中国梦”视角,美华小说作品中蕴含的关于民族、国家、人民、文化等内容得以阐释,焕发出新的活力,彰显出新的文学价值。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对“中国梦”思想理论的文学诠释和表达受时代制约,研究者需进一步分析和厘清二者间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对于“中国梦”书写,美国华文作家表现出一定的创作实绩,但还需丰富、细化、延展对海外华人“中国梦”的表达。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华文小说;内涵;解析;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 研究理论依据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对象的选取
2 “民族振兴梦”的文学流转
2.1 集体“失根”与个人觉醒
2.1.1 50 、60 年代的集体“失根”
2.1.2 70 年代的个人觉醒
2.2 世界意识与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2.2.1 80 年代以来的世界意识
2.2.2 21 世纪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3 “国家富强梦”的两极展现
3.1 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苦难中国”
3.1.1 个人苦难
3.1.2 家园再现
3.2 “美国梦”生长
3.2.1 改革开放与新移民潮
3.2.2 新移民的“美国梦”
3.3 “中国梦”的新世纪形态
3.3.1 重构家国历史
3.3.2 聚焦现实问题
4 “人民幸福梦”中的中美视野
4.1 留学生群体的现实愿景
4.1.1 “个人幸福梦”的破灭
4.1.2 “个人幸福梦”的实现
4.2 “中国故事”的年代书写
4.2.1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幸福梦
4.2.2 新世纪的个体心灵成长书写
5 寻归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自信梦”
5.1 诗意的营造
5.1.1 意境的抒情性
5.1.2 诗词引用与化用
5.2 人物的审美
5.2.1 女性空间里的女性
5.2.2 民间的“智者”
结论
参考文献
[1]关于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J]. 侯衍社,刘培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06)
[2]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J]. 雒树刚. 毛泽东研究. 2018(06)
[3]西方国家如何通过文化殖民掌控他国[J]. 陈曙光,李娟仙. 红旗文稿. 2017(17)
[4]1965年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J]. 常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5]文学史中的“寻根”[J]. 韩少功,李建立. 南方文坛. 2007(04)
[6]霍克海默尔的晚期哲学思想[J]. H.贡尼,R.林古特,任立. 哲学译丛. 1990(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 研究理论依据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对象的选取
2 “民族振兴梦”的文学流转
2.1 集体“失根”与个人觉醒
2.1.1 50 、60 年代的集体“失根”
2.1.2 70 年代的个人觉醒
2.2 世界意识与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2.2.1 80 年代以来的世界意识
2.2.2 21 世纪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3 “国家富强梦”的两极展现
3.1 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苦难中国”
3.1.1 个人苦难
3.1.2 家园再现
3.2 “美国梦”生长
3.2.1 改革开放与新移民潮
3.2.2 新移民的“美国梦”
3.3 “中国梦”的新世纪形态
3.3.1 重构家国历史
3.3.2 聚焦现实问题
4 “人民幸福梦”中的中美视野
4.1 留学生群体的现实愿景
4.1.1 “个人幸福梦”的破灭
4.1.2 “个人幸福梦”的实现
4.2 “中国故事”的年代书写
4.2.1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幸福梦
4.2.2 新世纪的个体心灵成长书写
5 寻归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自信梦”
5.1 诗意的营造
5.1.1 意境的抒情性
5.1.2 诗词引用与化用
5.2 人物的审美
5.2.1 女性空间里的女性
5.2.2 民间的“智者”
结论
参考文献
[1]关于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J]. 侯衍社,刘培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06)
[2]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J]. 雒树刚. 毛泽东研究. 2018(06)
[3]西方国家如何通过文化殖民掌控他国[J]. 陈曙光,李娟仙. 红旗文稿. 2017(17)
[4]1965年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J]. 常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5]文学史中的“寻根”[J]. 韩少功,李建立. 南方文坛. 2007(04)
[6]霍克海默尔的晚期哲学思想[J]. H.贡尼,R.林古特,任立. 哲学译丛.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