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
浏览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型乡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湖南省湘潭县为例
摘要: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中,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都大大提高,一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造成部分地区出现人口迅速扩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区域发展强度超出了其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在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得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未来较长时间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其发展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内涵与外延高度契合,因此,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湘潭县为例,其地处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城市湘潭市西南,属于典型的城郊县域,也是城乡融合发展中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推进农业农村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模型评价等研究方法,针对湘潭县的特点,从能够影响区域承载力好坏的各方因素出发,将因素归类为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分别从这三个准则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的指标,构建了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后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模型,对2011-2020年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作出综合评估,依据评价结果对影响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子。最终根据评估结果,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求,结合湘潭县实际情况,构建出以生活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为基础包含22个具体指标的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研究计算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2)评价结果显示: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水平2011-2020年整体表现为线性上升趋势,承载力指数介于0.2597~0.8026,年平均增速为23.23%。生活、生产、生态三个子系统承载指数的发展都呈现整体向好的趋势,从而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整体也呈现上升趋势。各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生活子系统中科技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影响最大。生产子系统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影响湘潭县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生态子系统中,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环境污染治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各项指标中,生活子系统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了稳定的人口素质保障,生产子系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基础,生态子系统是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直接表现。(3)针对上述分析,结合以往湘潭县发展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着眼“十四五”规划,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稳定生活子系统发展;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保证生产高质量绿色发展;科学治理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构建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效监测预警体系等四个方面促进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郊型乡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TOPSIS;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承载力内涵界定的研究
1.3.2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3.3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用范围的研究
1.3.4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区域概况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绿色发展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3 乡村振兴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
2.4 数据来源
2.5 研究区域概况
2.5.1 自然地理概况
2.5.2 社会经济概况
2.5.3 资源环境概况
2.6 湘潭县资源环境情况
第三章 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标权重设定
3.2.1 评价矩阵构建
3.2.2 熵值法确定权重
3.3 TOPSIS评价模型建立
3.4 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4.1 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4.1.1 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矩阵构建
4.2 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情况分析
4.3 湘潭县各子系统承载力情况分析
4.3.1 生态子系统承载力分析
4.3.2 生产子系统承载力分析
4.3.3 生活子系统承载力分析
4.4 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结果
4.5 目标需求设定
4.5.1 农民生活水平发展目标
4.5.2 产业经济发展目标
4.5.3 资源环境发展目标
第五章 湘潭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路径研究
5.1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稳定生活子系统发展
5.1.1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从根本上提高村民收入
5.1.2 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发展的基础
5.1.3 强化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5.1.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村民后顾之忧
5.2 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保证生产高质量绿色发展
5.2.1 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5.2.2 坚持创新驱动,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发展
5.2.3 促进园区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
5.3 科学治理污染,合理利用资源
5.3.1 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环境质量
5.3.2 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加强耕地保护力度
5.4 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长效预警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殷沙漫. 中国集体经济. 2020(31)
[2]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J]. 牛方曲,孙东琪. 地理学报. 2019(12)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J]. 岳文泽,王田雨.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3)
[4]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5]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J]. 韩增林,胡伟,钟敬秋,胡渊,刘天宝. 生态学报. 2017(08)
[6]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 程广斌,龙文. 华东经济管理. 2016(09)
[7]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模型的武汉市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刘启君,黄旻,宋艺欣,董理. 生态经济. 2016(05)
[8]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研究[J]. 付云鹏,马树才. 经济问题探索. 2015(09)
[9]环渤海沿海地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J]. 于广华,孙才志. 生态学报. 2015(14)
[10]基于熵值法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陈兆荣,雷勋平,王亮,叶松. 宜宾学院学报.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