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浏览服务集成框架中的服务组合机制及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缩写SOA)由于其应用程序接口独立、资源可共享和重用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利用,解决了传统应用架构应用程序难以管理、系统依赖特殊环境的问题。服务集成框架是适用于实时分布式应用领域的SOA实现方案,由于缺乏服务组合机制,系统中大量已有可用服务难以被有效复用。而现有的服务组合机制难以直接应用在同时支持发布订阅和请求应答两种通信方式的服务集成框架中。因此需要构建适应服务集成框架的服务组合机制。此外,由于组合服务的运行依赖被调用服务的运行状态。为及时发现和解决组合服务异常,需要引入相应的业务流程监控机制。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在服务集成框架原有的服务开发和服务监控流程基础上,提出针对服务集成框架的服务组合机制与业务流程优化和监控机制,提供高效的组合服务开发方案。论文主要的贡献如下:(1)提出适应发布订阅和请求应答两种通信方式的组合服务描述方案。论文在服务集成框架原有服务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业务流程模型,提出一套支持服务组合的服务描述方案,以支持服务集成框架中的服务组合机制。(2)提出一套业务流程的优化方案。论文为实现高效的组合服务开发,提出静态优化与动态优化两项优化机制,静态优化通过分层蚁群算法选择业务流程的最佳执行方案,动态优化采用相同服务调用分流、循环结构分流和并行结构合并等规则对业务流程进行动态调整,分别在服务开发和服务运行过程中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3)提出一套业务流程的监控机制。论文在服务集成框架原有的服务存活状态监控的基础上增加组合服务业务流程执行状态反馈机制,使系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组合服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4)设计并实现了服务集成框架中的服务组合原型系统。论文在原有服务集成框架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提出的服务组合方案及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监控机制,实现了服务组合原型系统。经测试,服务组合原型系统可支持组合服务的快速开发、高效运行和实时监控。
关键词:面向服务的架构;服务集成框架;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
2.1 SOA的发展与研究
2.2 服务集成框架研究现状
2.3 服务组合的相关研究
2.3.1 基于工作流的服务组合
2.3.2 基于语义的服务组合
2.3.3 基于模型驱动的服务组合
2.3.4 服务组合优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集成框架中的服务组合方案
3.1 问题描述
3.2 系统架构
3.3 服务模型
3.3.1 服务属性模型
3.3.2 业务流程模型
3.3.3 服务描述语言
3.3.4 业务流程正确性检验
3.4 服务组合
3.5 业务流程优化
3.5.1 静态优化
3.5.2 动态优化
3.6 业务流程执行引擎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组合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服务组合原型系统的运行流程
4.2 服务组合原型系统的实现
4.2.1 原型系统模块划分
4.2.2 服务开发模块实现
4.2.3 业务流程监控模块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组合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测试服务说明
5.2.1 测试服务1:气候(Climate)服务
5.2.2 测试服务2:绩点(GPA)服务
5.2.3 测试服务3:异常等级(Exception Level)服务
5.3 服务组合系统功能测试
5.4 服务组合系统性能测试
5.4.1 静态优化性能测试
5.4.2 动态优化性能测试
5.4.3 动态优化时延测试
5.4.4 业务流程监控机制对业务流程运行影响测试
5.4.5 业务流程异常处理时延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Spark与NoSQL数据库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永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
[2]面向Spark的MemSql数据分区策略的研究及应用[D]. 孟令伍.东南大学 2018
[3]基于DDS的SOA服务集成框架的研究[D]. 戴树唯.东南大学 2018
[4]基于.NET MVC5集成框架的税务师事务所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蔡洵.重庆大学 2017
[5]基于服务集成框架的数据服务研究[D]. 司马志.东南大学 2020
[6]服务集成框架的负载均衡研究[D]. 屈威.东南大学 2019
[7]飞机总装配生产线互联互锁集成框架设计[D]. 傅展韬.浙江大学 2017
[8]电子政务分布式集成框架构建[D]. 毛庆.陕西师范大学 2005
[9]基于WebGIS的油田应用集成框架研究及实现[D]. 张罗.大庆石油学院 2008
[10]基于本体的信息集成框架及应用[D]. 侯振龙.大连海事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