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
浏览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组织了校外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良渚文化旅游景点时,教师采用实地考察和参观的实践课程形式。教师在课前设计了活动计划,并选择良渚博物馆进行活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良渚文化的辉煌,还可以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导游来感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多的理解和遐想。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起源。
1.1.1.1各级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累。地方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条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梦的精神力量统文化在不同场合和角度的重要性。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文化强大,民族强大。没有高度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浙江省2017年发布的《浙江省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工作计划》指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优化校园教育环境。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同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浙江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应运而生。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建立教材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
余杭区委、区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余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弘扬余杭的传统文化。以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山禅茶文化为重点,加强余杭历史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宣传,形成名副其实的余杭代表性文化,成为余杭文化的象征,增强余杭人民的自豪感。
...
1.2研究意义。
1.2.1继承地。
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的互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对国家和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校本课程是实现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校本课程,使地方传统文化能够通过教育手段得到保护和传承。然而,传承是不同的,创新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关于加快余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到,通过推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河文化展厅、禅茶文化街道建设,立体展示三大文化丰富内涵,打造三大文化品尝圣地,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元素,突出余杭鲜明特色和个性气质。开发余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程选择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引导余杭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研究余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对策,探索实践路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选择性课程体系,促进余杭传统文化进入余杭职业教育,也为余杭其他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1.2.2立足培养地方人才。
校本课程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多元化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余杭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我校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是学生专业课程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结合余杭传统文化和专业特色的发展。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设计结合了旅游专业的专业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课程教学,并在参与体验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余杭传统文化-良渚文化主题时,学生可以参观良渚博物院和良渚遗址公园,了解良渚文化,感受良渚文化的广度和历史。同时,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可以了解博物馆和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要求。学生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良渚文化,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写导游词、训练讲解导游词、模拟导游词、现场讲解等。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专业特点,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
第二章《余杭》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
2.1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校本课程针对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学年或一个季度的特定学生群体。由于不同地区或学校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基础、教育资源等条件差异很大,开发人员必须对学校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学校环境分析是学校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要前提。学校环境分析应考虑两个因素:学校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35学校外部环境要素包括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和期望、教育体系的要求和挑战、教学内容的变化、学校使用的资金等,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了解当地风俗文化,筛选独特文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家乡的意识。学校内部环境要素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身心发展、生活环境和既定的教育需求;教师的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经验、专业知识和角色。具体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自2011年两所学校合并成立以来,只有8年的历史。我校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也很短。从最初的班级数一个年级到现在的三个年级,专业教师的数量从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现在的九个人。一路上,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办学成绩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他们在参加专业高职考试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从水平上看,与该地区的类似学校相比,与该市和省的类似学校相比,我校的旅游专业并不为同行所知。
........................
2.2 校本课程目标的编制
泰勒认为:如果要设计一种教育计划并不断对之加以改进,那就有必要拥有所指向的目标的观念。目标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明确的理念,包括教育目标等。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和教育宗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编制的依据。
2.2.1 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总述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45。课程目标是指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它是学生成功地达成学习结果时,即达到目标中所表示的学习结果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变化。
在内涵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普通教育课程目标并没有本质区别,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内容上。一般地说,课程目标就是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达到什么状态。47一般地说,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延续性、层次性、时效性等特点。48职业教育课程《底蕴余杭》作为一门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其目标在具备所有课程目标的共性特点之外,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独特性,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与众不同;第二指向性,满足不同学生个性需求;第三开放性与动态性,与时举行的校本课程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有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的目标、每门课程的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49课程计划的目标是为开发详细的每门课程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提供方向和依据,一般反映职业教育理念,不可量化。每门课程的目标是课程计划目标的量化,但也往往采用比较笼统的形式进行陈述,量化还是比较困难,如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陈述。教学目标是教师为每堂课的教学设定的目标,是对教师具体课程教学行为的规定,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每门课程目标的集体量化。教学目标的开发由教师完成。
...............................
第三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实施 .......................... 32
3.1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 ............................... 32
3.1.1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原则 ........................ 32
3.1.2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方法 ................... 33
第四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 45
4.1 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调查反馈 ................................ 45
4.1.1 校本课程学习认知 ....................................... 45
4.1.2 校本课程实施收获 ....................................... 46
第五章 基于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结论与展望 .................... 52
5.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结论 ....................... 52
5.1.1 丰富了余杭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 52
5.1.2 形成了校本课程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 52
第四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4.1 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调查反馈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附录 7),根据统计数据反馈课程实施的结果。学生问卷共 150 份,分别在旅游专业高一、高二年级 6 个班展开,回收 150 份,回收率 100%。家乡在余杭且从小生活在余杭 81人,家乡在外地且从小生活在余杭 37 人,家乡在外地且从小生活在外地 32 人。
4.1.1 校本课程学习认知
校本课程学习认知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学习的感兴趣程度,可以了解学生对余杭文化学习的态度体现,在调查问卷中主要通过对《底蕴余杭》校本课程感兴趣、余杭文化认识态度、余杭文化学习、生活自豪感三个问题进行提问。
............................
第五章 基于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结论与展望
5.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结论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后,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部分教师的访谈调查了解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教师专业的成长都有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5.1.1 丰富了余杭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响应政府号召,余杭三大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自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起,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余杭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挖掘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开展多种形式进行传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得到传承,地方文化之于学生的亲缘性,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运用。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开发利于余杭三大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余杭传统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也让余杭传统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还会将这些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讲解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余杭,热爱祖国的感情,不忘家乡,传承家乡文化,长大后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5.1.2 形成了校本课程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校本课程教学模块更加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实践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底蕴余杭》校本课程选择了 3 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设置了 4 个模块,以禅茶文化为例,有径山禅茶概述、历代名人、旅游名胜、径山茶,从通识类知识到专业知识,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的学习设计,让课程教学更丰富。
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方案中指出在近年来中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形式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育人质量为标准,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