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
浏览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详细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定义城市公共建筑类别,分析公共建筑碳排放的构成和特点,发现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碳排放差异很大。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最新发布的2017年国家公共建筑碳排放数据,采用数学统计方法深入分析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受气候影响,东西部分化差异大,季节性变化明显,区域层面主要与建筑面积、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气候因素有关,区域主要受建筑类型影响,表现为商业和医疗建筑普遍能源突出。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环境矛盾越来越明显。严重的能源危机使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各行各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公共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大型能耗家庭,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即将进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但目前,作为建筑碳市场的来源,还没有一个系统和科学的分配系统。因此,以城市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碳排放配额分配尤为重要。
(1)建筑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2018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4%,增长率比2017年增长1%。能源消耗持续增长,能源危机明显,节能减排形式严重。在行业能耗分布中,建筑业和交通业被称为能源消费的三个领域。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近30%。存在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高的问题。建筑节能减排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分析我国建筑领域能耗现状,发现城市公共建筑作为建筑运营能耗大户,能耗大、能效低等问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具有单一明确的投资主体优势,相对容易开展减排工作。因此,选择城市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
(2)碳交易是当前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
碳交易作为一种节能减排的手段,从各种环境管理政策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前全球节能减排的主流发展方向。与传统的秩序控制治理手段相比,碳交易系统赋予企业极大的自主权,减少政府的监管投资,直接通过市场调整企业的减排行为,实施效果明显,发展空间巨大。虽然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3年,北京、湖北、上海等7个省市启动了碳交易试点项目,2017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力行业碳市场。在中国,当交易市场如此活跃时,建筑业引入碳交易系统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遏制建筑能耗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经济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公共建筑碳排放。
公共建筑碳排放是指在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外国学者对公共建筑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包括公共建筑能耗的分析和评价、节能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碳交易。corum(1983)利用工程经济学模型,调查促进美国商业部节能的激励政策,包括税收抵免和燃料税,发现燃料税的实施成本相对较低[1]。Kowalczyk(1985)对加利福尼亚6000栋商业建筑的能耗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照明的节能潜力最高,其次是电气,最后是空调、电机等[2]。Buck(2007)采用随机边界法研究发现,商业建筑的能源效率取决于活动、技术和有效利用[3]。Keithtovey(2010)通过对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在大型商业建筑中实施减碳战略的障碍,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障碍的对策[4]。Wallhagen(2011)研究了瑞士办公楼设计、施工、运营、拆迁等全生命周期的气候变化。
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相似。孙立新等(2008)主要对西安公共建筑能耗数据进行统计、调查、比较和分析,揭示当地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并对建筑能耗统计提出[6]建议。胡勇(2010)讨论了武汉公共建筑能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公共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包括使用面积、营业时间、人员密度和客户率[7]。张伟、张志刚等人(2011)对天津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进行了能耗调查,记录了建筑能耗设备的运行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措施[8]。张晓玲(2011)指出了在建筑领域引入碳排放交易的必要性。通过借鉴国外碳交易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建筑碳排放机制的实施模式[9]。郝学军(2012)整理分析了北京25栋公共建筑的能耗数据,总结了北京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并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发现商场、酒店等商业建筑的能耗最高[10]。佘洁清(2014)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建立了公共建筑碳排放评价模型。通过研究夏热冬暖区建筑的排放特点,发现公共建筑在使用和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贡献最大[11]。
...........................
2.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构成及现状分析。
2.1公共建筑分类及碳排放。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居民公共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公共建筑类别体系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通过分析公共建筑碳排放的细节,我们可以了解能源利用的特点,从而开展相应的节能工作。
2.1.1公共建筑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新颁布的《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的定义,公共建筑是供人们开展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根据项目规模分级标准(建筑业),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一般称为大型公共建筑,位于城市地区的公共建筑称为城市公共建筑。根据提供的公共服务类型,分为办公楼、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建筑、通信建筑、交通建筑等。公共建筑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以下分类方法:
(1)按建筑功能划分。
1)办公楼:是指机关、集团、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事务和各种商业活动的建筑,一般分为办公楼和商业办公楼。随着现代企业的全面扩张,在一些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商业区,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甲级商业办公楼并不少见。
2)商业建筑:是人们提供商业活动空间的总称,包括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商业综合体、金融、证券等交易场所、酒店、酒店、俱乐部等服务建筑。其中,购物中心和酒店建筑属于服务类型多、水平高的建筑,相应的能源消耗较多。
3)科教文化卫生建筑: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目前,随着人们对公共文化教育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大量的大型科教文化卫生建筑,如综合体医院、图书馆、剧院和大学综合教学楼。
4)通信建筑:指提供邮电、通信服务的建筑,包括数据中心、广播室、生产调度中心等。
5)交通建筑:是为交通服务的公共建筑,属于公共交通结构的交换点,一般包括机场航站楼、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综合枢纽。随着国家交通力量战略的实施,北京大兴机场、上海虹桥枢纽、北京南站等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越来越多。
...
2.2分析不同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现状。
公共建筑的空调和暖通空调系统是能耗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由于温度变化,不同气候区域的能耗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此外,该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越高,建筑的能耗就越大。基于此,本节重点从建筑气候区和经济水平区两个方面对我国公共建筑碳排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2.2.1分析不同气候区域的现状。
通过对公共建筑碳排放构成的分析,发现暖通空调能耗是公共建筑能耗的主要支出,占比高达30%~40%。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包括多个气候区。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公共建筑使用暖通空调的方式不同,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水平也不同。根据上述建筑气候区的分类,根据北方供暖区、夏热冬冷区和南方区,分析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的碳排放情况。
(1)北方供暖区。
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等北方采暖区的省市。2017年北方采暖区各省公共建筑碳排放数据见下表2-2。
3.39.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3.1碳排放配额分配影响因素识别..39。
3.1.1.1基于文献检索的初步识别..39。
3.1.2结合分配原则,总结完善...41。
4.56.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
4.1公共建筑配额初始分配方法选择..56。
4.1.1常见的分配方法及局限性分析..56。
4.1.2基于熵权法和基准法的分配设计..58。
5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动态调整..7。
5.1总配额调整...76。
5.1.1一级市场调整...76。
5.1.2二级市场调整...77。
5.动态调整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
5.1总配额调整。
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的前提是确定合理科学的总目标,需要考虑全国减排目标和业主减排能力,如果总目标设置不合理,容易出现绩效差、交易活动混乱等影响市场秩序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纠正总配额。根据市场划分,总配额调整可分为一级市场初始配额调整和二级交易市场现有配额调整。公共建筑碳配额初始分配完成后,减排业主在生产经营活动后,配额剩余或不足,为保证绩效或获得额外收入,将参与二级碳交易市场活动,但由于市场供需不可预测,二级市场可能出现总配额过剩、碳价格低迷、交易情绪低或总配额不足、碳价格上涨,可通过建立价格预警机制、政府预留碳资金池等。完成当前履约期,设定下一个履约期的配额时,即一级市场总分配,建立完善的绩效期评价调整机制,在减排政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一次绩效的结果,建立线性减排因素进行调整。
.....................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点:
(1)详细剖析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现状及特点。通过对城镇公共建筑类别进行界定,分析公共建筑碳排放的构成及特点,发现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碳排放情况有很大差异。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最新公布的 2017年全国公共建筑碳排放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深入分析得出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具有受气候影响大、东西部分化差异大、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在区域层面主要与建筑面积、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气候等因素相关联,而区域内主要受建筑类型影响,表现为商业类和医疗建筑普遍用能突出。
(2)识别、总结并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影响因素,构建省市级的分配指标体系。在明确分配内涵和分配范围的基础上,通过检索筛出的 42 篇相关文献初步识别出影响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因素,并结合公平性、效率性和其他综合分配原则最终确定 15 个影响因素清单,对应省级分配的 14个分配指标、市级 12 个分配指标,市内不同类型公建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建筑使用功能,然后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碳配额分配的作用关系以及对碳减排贡献程度大小。
(3)建立一套系统的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方案。在对常见碳配额分配方法进行优缺点分析后,选择使用熵权法和基准法为基础建立初始分配方案。从国家总量到省级、省级到市级的分配过程中,对应前文构建的分配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建立配额分配模型,以省级分配为例进行案例模拟,并对分配结果进行和谐度评价验证了构建的模型有效。从市级到具体建筑减排业主的分配过程,以基准法确定不同建筑类型的配额分配基准,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案例模拟。
(4)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初始分配结果在碳市场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滞后于环境变化、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分析进行配额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从配额总量和配额分配两个方面辅以调整的措施。总量调整包括建立履约评估机制、设立线性减排因子、建立碳价格预警系统和市场稳定储备等,分配调整则可以从分配指标调整和设立动态基准线入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