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
浏览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A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扶持小微完成了规模的腾飞,资产总规模做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前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微信贷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频发,小微信贷的过快增长,也暴露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方面能力的不足。因此,为了防止小微信贷风险的不断攀升,加强对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本文从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这一核心焦点出发,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梳理,探寻其不足,并据此提出优化措施。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架构及小微信贷组织分工的不合理、小微信贷制度建设不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不成熟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A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受制约、小微信贷客户群体自身特点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为此,针对A农村商业银行,提出完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构建小微信贷业务风险补偿定价机制、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辅以IPC微贷技术强化小微信贷贷前调查准确性,对小微信贷进行精细化管理等多项措施。以此形成合力,最终达到提高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管理IPC微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
1.4研究内容及方法5
2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5
2.1小微企业及小微信贷业务5
2.2小微信贷业务风险含义及理论基础7
3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10
3.1A农村商业银行概况10
3.2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11
3.3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基本情况16
4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9
4.1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19
4.2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22
5A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27
5.1完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27
5.2构建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补偿定价机制28
5.3构建小微信贷业务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28
5.4提升小微信贷产品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29
5.5积极推动微贷由IPC模式向MFC模式转变29
6结论与展望30
6.1主要结论30
6.2研究展望31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8年初,全国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更是超过了6500万户,合计占到国内全部市场主体90%以上的比重;从总体贡献来看,小微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以及80%的就业岗位,这说明小微企业在繁荣国民经济、稳定社会就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小微企业也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可以说,小微企业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
但是,根据人民银行统计,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第一次获得贷款。
也就是说,一般小微企业要熬过了平均3年的死亡期后,才会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获得后续资金支持。近年来,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家各部委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通过上级部门各项政策推动,目前,全国小微信贷业务规模已从2010年底的7.5万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32万亿元,小微信贷占比不断攀升。
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较大程度上补足了小微企业流动性不足的短板。在这些支持小微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成为了支持小微的主力军,而农村商业银行更是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支农支小支民支实”的中坚力量。不同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经营网点分布广,网点遍布每一个乡镇;其次,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模式,管理扁平化,各项决策具有链条短、时效短、效率高的特点;第三,与地方行政部门关系密切,甚至协助履行部分行政职能;最后,独特的信息获取优势,这主要得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地方文化和人缘、地缘方面的优势。依托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结合自身优势,很多农村商业银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可如今,全国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频发。小微信贷的快速增长,也暴露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方面能力的不足。A农村商业银行就是这众多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一员,尽管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其小微信贷不良贷款率也在不断增长,为小微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这充分表明了A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继2015年银监会提出小微信贷增速、户数和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目标后,
2018年初,银监会再次提出“两增”目标,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信贷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突出对小微小微信贷量质并重、可持续增长的监管导向。
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仍然存在风险识别体系、风险评价体系、预警机制等不完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进行了剖析,对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成因进行了深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其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从而有助于A农村商业银行有效解决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减少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指导与A农村商业银行同类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合理控制小微信贷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随着小微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学者对小微信贷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主要都是从小微信贷业务理论研究、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的度量以及风险管理三个方面进行。
1.3.1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经查阅文献资料显示,当代主流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基本来自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金融理论,这其中主要包括:马克威茨(HarryM.Markowitz)在1952年提出的资产组合(ProtfolioSelection)理论、布莱克(FischerBlack)和舒尔茨(MyronScholes)提出的期权定价理论、斯蒂格利茨(JosephEugeneStiglitz)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论等。
斯蒂格利茨(1981)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并依据不同借款主体的特点,将银行信贷业务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交易型的借款主体主要为大中型企业,有着完备的财务制度,交易型借款一般都是短期借贷,是企业偶发性的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借贷需求;关系型的借款主体则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整体管理不规范,也无法提供完整财务信息,因此银行在调查中主要侧重于获取借款人的“软信息”来佐证,以此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在关系型贷款理论的基础上,Petersen(1994)进一步研究,通过收集分析小微企业的历史数据,明确了银行通过关系型借款与小微企业保持长期的往来,可以获取企业的内部信息和资料,由此打破了银企之前信息不对称的僵局。Petersen也提出“关系型融资理论”。
国内学者甘咏梅(2018)也认为,关系型借款更有利于小微企业提高融资效率,能有力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周金琳(2016)则从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成因进行研究,探寻完善关系型贷款的路径,进一步指出关系型贷款不仅有助于缓解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更是对银行价值的体现,有利于银行业务延伸关联价值。
丁丹(2018)从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结合Williamson(1987)提出的信贷配给理论产生原因的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以及斯蒂格利茨后期关于逆向选择理论研究,都为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丁丹同样指出,信贷配给理论没有回答信贷市场总配给规模这一问题,其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3.2小微信贷业务风险评估与度量
1968年,Altman提出的Z-Score评分模型开创了信贷风险评估的先河,首次通过数理模型来对信贷风险进行量化分析。该模型依照数理统计中的判别分析技术,统计分析大量的历史样本数据,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够最大程度影响贷款质量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程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然后计算出借款人违约临界值Z。当借款人违约的临界值Z=2.675,如果Z<2.675,借款人被划入违约组;反之,如果Z≥2.675,则借款人被划为非违约组。当1.81<Z<2.99时,判断失误较大,称该重叠区域为“未知区”(ZoneofIgnorance)或称“灰色区域”(Grayarea)。郭玉华(2001)基于国内某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历史贷款数据和logistic方法,
较早的构建了国内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
CaoY(2014)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设计了适用于国内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引入样本的数据化信息和非数据化信息,但由于非数据化信息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所以该模型的精度也存在一定的瑕疵。
Sohn(2013)出于提高小微信贷风险评估的精准度的目的,引入了复数评估模型的理念,在logistic模型基础上,加入小微企业贷前状态信息、贷中经营指标、贷后行为信息三者来构建了新的风险评估模型,提高了小微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的精度,使得模型有了更高的使用价值。
肖斌卿(2016)等学者基于某国有控股银行的小微信贷样本,设计了一种以小微企业现金流为核心的信贷风险评估模型,且在实际预测中取得了较高的精确度。
1.3.3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除了在理论研究与量化分析方面,国内学者学以致用,走上了一条理论指导实践之路,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两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刘居照(2012)从丰富投资主体着手,指出国务院曾明确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在通过金融改革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防范风险传递的前提下,使民间资本成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杨帆(2014)也另辟蹊径,关注影子银行对小微融资的影响,杨帆在研究中指出,有别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这种非银行信用中介的性质,我国的影子银行是在金融改革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我国的影子银行具备一定的流动性与公共保障机制的支持。在这种前提下,通过对影子银行进行规范引导,是可以对小微融资产生积极作用的。
王剑(2018)从信贷定价原理出发,指出信贷利率由债权人的资金成本、业务成本、合理利润以及风险溢价组成。主张遵循经济规律,在降低业务成本和风险溢价两方面来寻找方法,从而来“破”小微企业融资贵的“局”。
余谦(2018)等人则从信用保证基金这一措施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共赢,创设担保基金,以此来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政府增信机制,解决小微融资两难问题。
赵婷宇(2019)结合当下互联网金融模式,提出融合金融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构建新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1.3.4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到,国外对于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历史较长,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国外既定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深化,但国内学者并未生搬硬套,而是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小微信贷理论研究之路,是对国外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国内的理论研究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并为小微企业指出了今后新的融资方向与路径。
在风险评估与量化分析方面,国外起步早,确立了基础模型,但是较多的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评估上,且评估指标偏向于定量分析。国内学者在Z-Score评分模型的基础上,大量引入logit评估方法、判别分析法等,构建了适合国内经济环境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明确了量化指标,为后期的小微信贷风险评估打好了基础。同时,国内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更具有指向性,明确区分了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评判指标,且针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引入了复数的评估模型进行测算,使结果更具有指导意义。除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国内学者更是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发展。国内学者通过丰富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风险溢价以及推动“政银企”三方合作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小微融资两难的问题,更是在研究过程中融会贯通,既吸取了西方的先进学说与理论,也结合了具体国情和宏观经济环境,使得这些建议有“灵气”也接“地气”。但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国内小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由此我认为,我国在小微信贷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延伸与外拓。
1.4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对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深入了解其小微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并据此提出措施以提高A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当前小微信贷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小微贷款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综述介绍当前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A农村商业银行当前的小微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现状,从组织架构到业务构成及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相关的风险管理举措;第四章则主要从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风险识别体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A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五章则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第六章则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指出作为地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A农村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道路上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的提升与改进。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为了深入了解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及其适用范围,通过搜集、筛选、整理与本文有关的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资料和文献,在阅读这些文献资料中寻找思路,为研究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
针对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资料、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定性分析方面,明确小微企业、小微信贷业务、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等基本概念、外延与内涵等内容;在定量方面,对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及风险问题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1小微企业及小微信贷业务
2.1.1小微企业
作为当代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小微企业占据着全部市场主体90%以上的份额,所以弄清小微企业的具体概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小微企业包含了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家庭作坊、小微企业主、小微型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微企业,是上述市场主体的统称。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具体市场主体所处的经济体系、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小微企业”的含义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认定标准为2017年国家统计局下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该办法中,以农业为例,年营业收入小于500万元的都属于小微企业,然而工业企业中,年营业收入小于2000万元或者从业人员不足300人的,都属于小微企业;如果以营业收入为标准认定的话,对于建筑业来说是6000万以下、批发业是5000万以下通运输业是3000万以下,而且这些统计指标并非一成不变,也是会随着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小微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更是一个运动的概念,脱离了具体的市场环境来谈小微,是极其不严谨的。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市场主体,其贷款额度或者授信额度一定是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授信时,也会在贷前调查环节充分摸清企业的总规模、资产负债状况、运营情况等,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也将在最终的授信额度中有所体现。通常来说,银行间通行的标准就是将单户贷款额度在500万元以下的市场主体,
视作小微客户;总授信额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微信贷业务。通过对小微企业含义的具体分析,明确大中小微型企业的外延与规模,才能更好
地明确研究主体及其发展状况,也为更好地研究小微信贷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2小微信贷业务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商业银行的贷款分为交易型贷款与关系型贷款。交易型贷款主要基于企业的“硬”信息,也就是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等能够被量化到“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信息。由此可见,交易型贷款的客户群体主要适用于财务制度完善,资产规模较大的行业,且融资行为多具有短期的,一次性的特点;反观关系型贷款,则主要基于商业银行与信贷客户建立的长期业务关系。关系型贷款依靠交叉检验来评估客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通过工人工资、水电税等费用开支等信息来核证经营情况。关系型贷款是一种依靠借款人“软”信息来进行贷款决策,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是否向客户发放贷款、发放多少额度的贷款的另一种贷款形式。而小微信贷业务是各金融机构面向特定的小微客户群体提供的融资服务,多以关系型贷款为主。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信贷不等于小额信贷,小微信贷指的是向特定小微客户群体提供的融资服务,强调的是业务的特定对象,而小额信贷则主要指的是业务规模。小微信贷业务主要基于小微客户群体“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小微客户群体发放的贷款大多数属于关系型贷款的范畴。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下,如今的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与传统的关系型贷款相比,有以下的新特点:
(1)弱化担保方式,回归信贷本质。无论是交易型贷款还是关系型贷款,在经历了市场风险和信用违约后,商业银行都会采取重担保模式,即一笔贷款是否发放以及发放的额度主要由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来进行决策,经营状况却被放到了第二位。但是当前在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引导下,小微信贷回归本源,重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将贷款决策的重点放在借款人经营本身,强调信用本质的回归,弱化担保措施,尤其弱化了抵押物在贷款决策中的影响地位。
(2)引入了等额分期还款思想,将还款方式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一环。相较于传统先息后本偿还的模式,当前的小微信贷,依靠客户软信息进行交叉检验还原经营信息后,提出了“月可支配收入”这一财务指标,并据此来设定了月还款额。在笔者看来,等额还款模式是将小微信贷的风险防控前置,体现了债权人防控风险的主观能动性,一改以往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后被动进行风险控制的行为。
(3)倡导阳光信贷文化和平等共赢的伙伴式银企关系。回顾以往的银企关系,借贷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不同的是借款人(企业)是指在放款前自己是弱势群体,银行掌握着放款与否;银行是指在借款人(企业)违约后,漫漫催收路上自己是弱势群体。然而现在的小微信贷,倡导的阳光信贷文化,明确提出了平等互利的伙伴式银企关系。银行通过提高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重点强调道德风险,在借贷关系建立之前就摆正姿态,开诚布公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借款人方面,也逐渐开始重视个人信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借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银企关系逐渐回到了平等的天平上。
2.2小微信贷业务风险含义及理论基础
2.2.1信贷风险的含义
在商业银行的运作过程中,包含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信贷领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面向客户提供信贷领域的金融服务时而产生的信贷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信贷资金投入行业的政策变化、债务人的道德品质及运营状况、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等。上述影响因素都会造成信贷业务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险。根据风险的成因,信贷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制度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内控风险。
(1)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因故无法按时足额履约的情况,产生信用风险,一般是由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者还款意愿出现问题。
(2)制度风险,主要指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可以参照从而造成的信贷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3)市场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对的市场波动,常见的有汇率的变化、买卖双方供需关系的异常变化、不正当竞争以及流动性危机等因素造成的风险。
(4)道德风险,主要指信贷从业人员无视职业道德,违背职业规范及相关制度而造成的风险。
(5)内控风险,也称之为“内部管理风险”。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这类金融机构往往受制于地方经济,自身发展程度较为落后,内控制度不完善,因而在内部管理方面形成的风险。
2.2.2小微信贷业务风险含义及特点
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是指向特定小微客户群体提供信贷服务时而产生的信贷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一般也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综合来看,小微客户群体具有市场占比大、行业分布较广、财务制度混乱、行为主体随意性较大等特点,因此,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信用风险相对突出。由于小微客户群体自身数量多、行业分布广、财务模糊、行为主体管理随意等特性,小微客户风险意识淡薄。此外,小微客户群体基本上都处于整个市场风险传导的最末端,对风险的敏感度更小,往往会因为市场风险的波及而造成自身流动性不足,从而导致逾期甚至违约行为的产生。
(2)行业集中度高。区域性商业银行受制于经营范围,其整体业务渗透到当地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其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经济特色。正是这种强渗透,多方面,全流程的信贷业务服务,必然造成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业集中度高,一旦出现市场风险,整个关联的产业都会波及,进而影响信贷资金的回收。
(3)特殊的风险扩散特征。小微信贷业务出于解决小微客户融资两难问题,在产品设计中往往弱化担保,具有批量化特征和联保、互保机制,这也导致原本独立的借款人相互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债务整体,在其中一个成员发生违约时由其他联保、互保成员承担银行损失。联保机制在较好地防范事前“逆向选择”的同时却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扩散风险”。当出现单个借款人逾期或违约时,联保、互保的成员也会陷入观望的势态,由此会造成连锁反应,扩散至大面积逾期或违约。所以,联保机制的这种“风险扩散特征”会使一个成员的违约诱发其他成员的集体违约。这种集体违约不仅导致违约成员产生不良债务,还会影响整个联保体的信贷资产安全,进而一步步扩散到区域内正常信贷产品链条上,使信贷风险在整个行业或产业链中蔓延,严重的还将波及到区域内的其他产业。
2.2.3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2.2.3.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采取规避和拒绝的处理方式来应对高风险的信贷业务。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首先是资产结构的短期化。一般来说,借贷双方约定的债务期限越长,流动性风险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提高短期资产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占比或在产品设计时有意降低信贷产品平均期限都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其次是信贷资金投向的转变。通过内部评估来提前明确各行业风险指数,向未来发展好、偿还能力强、信誉度高的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政策的倾斜,选择风险较小的对象发放贷款,优化信贷结构,从而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2.2.3.2风险预防
贷款资金的支付就意味着借贷关系的实际成立,从资金支付到借款人账户的那一刻起,商业银行就面临承担信贷风险的预期。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点关注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变化。一旦发现信贷风险的预兆或者苗头时,应立即采取相关防范措施,避免信贷风险蔓延至其他客户群体,尽最大可能减少信贷风险带来的资产损失。预防信贷风险的常用手段主要是优化信贷流程和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多从加强贷后管理的力度,加大回访的频率等方面出发。
2.2.3.3风险分散
依照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风险承担主体多元化,投资工具种类多样化等手段来进行产品设计、资源配置,从而分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通过风险分散的手段,可以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将小微信贷风险降至最低,或者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持有多种不同类别的资产获取最大的收益。
2.2.3.4风险转嫁
为了避免独自承担全部的借款损失,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一定措施来进行风险转嫁,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的信贷风险损失转移给其他经济体和个人,从而降低自身风险损失程度。例如常见的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中要求开发商提供阶段性担保,政策性贷款中要求政府平台参与并设立保证金账户用以政策性代偿,进行银保合作,通过为信贷资产购置保险来进行资产保全等方式,即贷款风险向其他债务人转移,贷款风险向担保的第三方转移,贷款风险向专业的保险机构转移。
2.2.3.5风险补偿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规避风险而无法彻底消除风险,信贷资产因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面对既定的风险时,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来进行风险补偿。根据信贷定价原理,信贷利率由债权人的资金成本、业务成本、合理利润以及风险溢价组成,这里所说的风险溢价就是针对贷款风险计算的风险补偿部分。在进行信贷产品设计时,将风险补偿纳入产品定价,能够有效地弥补后期风险成本,进一步降低风险对信贷资产的冲击。
3.1A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A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农村商业银行”)下辖43个经营网点,6家金融便利店,其中11个一级支行,6个直属支行,26个二级支行。同时,受上级主管部门委托对辖内的5家县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和3家农村合作银行履行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的职能。
从表3.1我们可以看出,A农村商业银行现有684名在岗员工,除开总行管理部
门,一线业务条线员工达398名,而在这之中,属于信贷条线的员工人数为117人。可以说,充沛的一线基层员工为A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区域性商业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与人员优势,稳扎稳打做实基础客户。
表3.1A农村商业银行2018年末员工结构表(单位:人)
A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经60多年,从农信社到农村合作银行再到农村商业银行。如今,已成为当地发展历史最悠久、资金规模最雄厚、机构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体制机制最灵活、市场份额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
A农村商业银行见证和参与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从农信社到农合行再到农村商业银行,每一次改革变迁,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一直走在全省系统同业前列,总体资产总量、客户数量和税收贡献均稳居当地银行业第一位。表3.2反映了近5年来A农村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存贷款总额上的变化情况。
表3.2A农村商业银行近五年存贷规模(单位:亿元)
从表3.2可以看出,A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从2014年的148.4亿元增加到
2018年的311.5亿元,5年间实现了资产规模的“翻一番”,其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也基本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3.2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
3.2.1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管理组织架构
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如图3.1,涉及信贷业务条线的部门主要有个人业务部、小微金融部、信贷管理部、合规部、稽核监察部、以及各支行网点。
信贷管理部主要负责整体信贷业务的全面布局,包括全年信贷投放的目标与计划、全行信贷结构的各项指标的确立与调整;制定信贷规则制度,对接监管部门,对全行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监管部门的各项指标要求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针对信贷条线的合作机构进行评估管理,确立准入机构白名单。此外,信贷管理部下设授信评审部与贷后管理中心,对各支行部门申报的500万元以上的客户进行授信审查审批。贷后管理中心则针对各项大额贷款以及风险贷款进行按月检测,督查全行信贷的贷后管理状况并进行通报,并根据贷款监测状况进行全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评估,对监测发现的风险及时预警,联系相关部门处理。
合规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的拟定及其执行效果的检查评估等工作,对贷后管理中心发出的预警进行处理并全程追踪处理结果,对接监管部门,监测全行的营运状况,确保各项经营指标均在监管部门要求的标准内合规运作。
稽核监察部负责对全行各项事务进行内部审计,对于贷款业务方面主要采取两种审计模式:不定期的新增贷款审计与常规叙事审计。通过两种审计方式来对信贷业务进行督导,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书面意见,下达整改意见书,后续根据审计结论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跟踪。对于未及时整改的问题,反馈至业务条线部门进行后续处理,并以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后续信贷管理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来源:A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在小微信贷业务方面,A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由小微金融部和个人业务部两个部门全权管理,小微部门工作职责涵盖了从运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一直到基层的业务辅导。主要包括制度建设、产品设计、人员选拔与培训、业绩考核、风险监控与上报等多个方面。实际的小微信贷业务经营中,小微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如图3.2所示。
图3.2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管理组织架构
从图3.2可以看出,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部对小微信贷业务进行全局的管理,下设管理团队与直营团队。管理团队下设四个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小微信贷制度的建设、产品创新,并根据产品的运用情况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小微信贷产品来引导整体小微信贷业务结构的优化;绩效考核中心,主要负责小微信贷业务全年投放目标的测算以及进度分解,同时按要求对全行的小微信贷业务进行考核计价;档案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小微信贷业务的档案管理以及贷后督导,对信贷档案进行合规检查;审查审批中心,对超过支行自主授权的小微信贷业务进行集中审查审批。直营团队则主要负责小微信贷业务的营销与拓展,并根据业务或者支行的需求进行渠道建设与营销,为后续的业务发展搭建桥梁,满足各行各业小微客户不同的融资需求。
3.2.2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
自2016年以来,A农村商业银行回归本源,不忘初心,整体业务模式重点倾斜到“支农支小”“普惠金融”服务中来,加大了对小微客户群体的支持力。A农村商业银行将大额贷款从各支行网点集中上收,由业务部门及公司部进行大额贷款专营,所有分支网点转型成为小微支行,举全行之力支持小微信贷业务。
除了整体业务方向向小微信贷业务倾斜,A农村商业银行还同时配套研发上线多个小微信贷产品,扩宽小微客群准入条件,为更多的小微客户提供了授信服务。结合A农村商业银行近三年信贷报表,可以得到表3.3。
表3.32016-2018年小微信贷余额占比(单位:亿元,%)
从表3.3可知,2016年,A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92.68亿元,其中小微信贷业务占比为23.83%,较上年增幅54.37%;2017年,各项贷款余额113.95亿元,小微信贷业务余额39.74亿元,小微信贷业
贷余额占比更是进一步提升,占比达到45.3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A农村商业银行这三年来“回归本源”、“支农支小支民支实”的业务转型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的信贷结构逐渐优化,开始回归以小微信贷业务为主的信贷经营模式,为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小微金融部的整体布局下,A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小微信贷业务主要分为两类模式:一是通过与德国IPC咨询公司合作,引入IPC微贷技术来进行投放小微贷款的微贷经营模式。微贷模式上收审查审批权到总行,由总行进行集中审查审批;另外一类则是依照传统信贷模式投放的传统小微贷款,对这类贷款实现总行向分支行转授权模式,不超过授权金额和规模的贷款,由分支行在自主权限内自行审批,超过自主权限的贷款上报总行审查审批。两类小微信贷业务的具体业务模式如下:
(1)IPC微贷经营模式:以营销拓展新客户为准,仅少部分存量客户能够通过IPC微贷技术进行转化为微贷客户。介于小微客户自身特性,小微客户群体自身属性中就存在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与小微客户群体经营状态不稳定这两个核心难点。为应对这两个核心难题,IPC微贷技术要求对客户进行交叉检验,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对客户生产经营的“软信息”进行核查。例如对客户的“三表”(水表、电表、工资表)等经营要素进行分析倒推,以此来还原真实经营状况;同时根据客户提供的经营信息,结合两者来进行交叉检验,通过这种手段来核实客户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测算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并以此作为“贷”与“不贷”的依据。
(2)传统小微信贷模式:采取传统模式进行贷款经营,主要依托支行网点在自身辖区的沉淀客户。总行对各分支行部门进行转授权,各支行有一定的自主审批权限,超权限的上报总行贷审会,自主权限内的,则由支行自行决断是否对客户放款;针对不同资产负债规模的分支机构,转授权额度不同,同时,转授权额度也依据自身经营状况,不良资产率来实时进行动态调整。传统小微信贷模式下的信贷决策,主要由经办客户经理与支行行长提出。两种小微信贷业务模式对比如表3.4所示:
表3.4A农村商业银行两种小微信贷业务模式对比表Ⅰ(不含按揭)
根据对比可以看出,IPC微贷模式主要采取线上加线下的获客模式。客户既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行网上申请,也可以在线下进行申请,申请后客户的申请信息进入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初审,核验客户身份信息三要素是否一致,有无不良信用记录及其他高风险行为案底。通过初审后立即由系统指派距离客户最近的网点进行对接服务,若在线下,则由受理支行立即进入贷前调查环节;在调查过程中,客户经理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数据采集,客户提供的资料当场通过影像系统采集上传后台,调查结束后由后台集中审查审批并实时反馈额度,一定额度内的授信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进行直接提款,超过自主支付权限的放款,将在客户核验通过后发放到客户指定的账户。
传统小微贷款模式则是采取传统的贷款经营模式,首先客户须到承贷网点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户经理要求提前准备相应资料;然后客户经理对客户资料进行贷款预准入审查,通过后根据客户提供资料与客户再次约定时间面谈面签,核查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自主权限内的贷款由承贷支行贷审会自主决策是否发放,超过转授权额度的将贷款资料呈报总行贷审会审议审批。
在当前的环境下,两种小微信贷业务模式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表3.5进一步反映了A农村商业银行两种小微信贷业务模式的对比情况。
从单户的户均余额来看,IPC微贷模式的单户户均余额为25.3万元,传统小微信贷模式的单户户均余额为80万元。需要说明的是,两种模式的贷款额度区间都在
1万至500万(含)之间,并非由于IPC微贷模式的可贷区间限制了户均余额。由此可以看出,IPC微贷模式的实际投放客户群体更符合小微“小而分散”的特点。
在还款方式方面,由于IPC微贷模式是根据计算客户的“月可支配收入”来进行贷款决策,且可贷额度不受抵押物的影响,担保方式也只会影响贷款的利率。因此,还款方式主要为按月等额还款方式,同时辅以不规则还款方式;而传统小微贷款模式则主要采取按月结息到期还本的方式,不同的担保方式同时影响贷款的可贷额度以及利率水平,因此主要的担保方式以物的担保为主。
3.3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基本情况
3.3.1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情况
(1)从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看。根据A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部门统计的不良贷款,运用表3.6反映2016年至2018年其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情况。
表3.6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由表3.6可知,2016年底到2018年底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1.38亿元上升到3.21亿元,小微不良贷款余额从0.67亿元上升到1.95亿元,小微不良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从48.55%上升到60.75%。由此表明无论是小微不良贷款余额还是小微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自2016年至2018年均是逐年递增,且总体规模呈
上升趋势。虽然在2018年的增幅较上年度有所回落,但其实际规模增长仍高于上年度水平。可以说,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压力持续走高。进一步看,2018年银监会所统计的不良贷款率为1.89%,而A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达到了2.38%,高出了0.4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贷款质量较低,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
(2)从不同担保方式下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看。根据A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数据,结合表3.7可以看到,采取保证与抵押方式发放的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2016
年及2017年,两者余额差距都在1000万元以内,且始终是抵押方式高于保证方式。
但到了2018年,两者差距突然扩大,保证方式下的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总规模较
上年翻了一倍,是抵押方式下的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的2.54倍。这说明在2018年间,突发性采取保证方式发放的小微信贷业务激增,从而导致这种方式下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的巨增。这说明,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策略在2018年有着较大的调整,且很有可能出现了小微信贷风险的传导效应,导致风险在某一行业某一产品中的集中爆发。
数据来源:A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3)从不同投放区域的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看。表3.8反映了A农村商业银行在不同区域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情况。
表3.8A农村商业银行在不同区域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A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料
从表3.8可以看出,2016年到2018年A农村商业银行在城区的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远远大于农区。但在2018年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化,城区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较2017年回落了4667万元,下降幅度为25.37%,而农区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较2017年增加了4128万元,增幅达到247%。
综合上述数据可以了解到,从2016年到2018年,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
务不良贷款占比逐年上升;在前2年,在抵押方式下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高于保证
方式下的,在后1年则是在保证方式下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高于抵押方式下的;城区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有所下降,但农区小微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是上升的,表明农区信用环境在恶化,信用违约增加,需要加强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3.3.2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举措
近年来,A农村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要是贷款流程上的管理。从贷款流程上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主要分为贷前准入的风险规避,贷中审查与放款的风险控制,贷后的风险管理与防控。
3.3.2.1贷前准入的风险规避
关于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业界普遍的观点是风险管理需要前置,而且在整个流程中,越靠前越好,正所谓“控制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消灭风险”。当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弭,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进行回避。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第一环就是从产品设计与客户准入着手,通过准入环节来进行客户的筛选,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信贷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确认目标客户群体,通过对目标客群的确认来明确信贷产品的适用范围。确定产品的适用范围后,下一步就是针对固定的客户群体进行风险点梳理。将风险点进行梳理并逐一破解,是一个“困局”到“破局”的过程,也是风险规避的过程。信贷产品设计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并行评审,确保产品能够有效应用到实际经营中。
虽然产品设计与客户准入上的理论风险能够提前被规避,但是实际贷款调查中的操作风险却需要制度去防范。A农村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对贷前调查进行规范指导,明确贷前调查至少为双人调查;提出了“三亲”原则,即“亲访、亲见、亲签”;调查过程中要求与客户面谈面签,并确保客户亲见资料原件,确实无法提供原件的,也须核对无误后加盖“与原件核对一致”印章注明;同时整个调查流程也要求进行影像采集备查。在调查过程中,客户经理还需调查核实客户的借款真实用途,不得发放冒名、借名贷款;更不允许采取“化整为零”等违规手段来为客户获得借款,每一笔借款都必须是借款人真实借款意愿的体现,且每一笔借款均必须有明确的用途,不得向借款人发放无明确用途的贷款。若贷款涉及到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还须对保证人进行调查,核实其担保意愿与能力;同样,也要对抵质押物进行合理的评估,确保其作为补充还款来源的偿债能力。
调查结束后,客户经理将根据调查情况编制调查表或者调查报告,并呈报贷审会进行审查审批。此时,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进入第二环节。
3.3.2.2贷中审查与放款的风险控制
根据审贷分离的原则,客户经理调查完结后将贷款资料呈报贷审会,由贷审会审查人员对贷款进行风险评估与审查。在审查环节,审查人员根据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借款人的申贷情况是否属实,借款人是否符合准入条件、贷款资料是否完整合规、贷款流程是否符合产品制度的相关规定。除此之外,考虑到上报贷款调查时间与审查审批的时效性,还需要对借款人进行人行征信系统、工商、税务系统、外部第三方征信、全国裁判文书网以及多个大数据平台进行核查,确保客户资信状况良好,无不良记录。通过审查环节的贷款将递交贷审会进行审议,贷审会主要分析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提出风险管理建议,针对贷款提出明确的决策意见。确定发放的贷款,在放款环节还需由运管部门进行放款条件的核查,查看借款人是否落实贷审会审批意见,达到放款条件,对没有落实贷审会放款意见的贷款,运管部门不予放款;同时明确自主支付权限,对与超过权限的贷款,需提供明确的交易对手信息及交易合同,确保每一笔款项都有明确的用途,不向客户发放用途不明的贷款。
3.3.2.3贷后的风险管理与防控
贷款发放后,将迎来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最大挑战。贷后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到贷后检查、贷款形态管理、风险预警、资产保全以及不良资产处理等多个环节。A农村商业银行在贷后检查管理办法中明确,贷款发放后的15天内必须进行首次现场检查,确认客户是否经营正常,是否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此后根据贷款金额,50万元以下的贷款按季进行现场贷后检查,按月进行非现场检查,50万元以上的贷款按月进行现场检查。每一次贷后检查,都要求检查人需留存影像资料并形成书面报告存档。依照客户的还款履约情况,贷款形态分为五级,依次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风险部门将在系统中对贷款形态予以监测,并根据变动情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干预,防控风险进一步扩大蔓延。对于已经显现的风险贷款,则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进行审议,法务部召开资产保全会议,通过法律手段主张债权,在风险进一步扩大造成损失前及时止损。对于已经形成损失的贷款,则由资产处理中心进行处理,一般采取拍卖、债务重组等方式来最大限度盘活资产,尽最大可能减少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
4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A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析可以了解到,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贯穿贷款全流程。但在这种管理措施下,仍然高于银监会公布的全国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平均不良率,达到了2.38%。这说明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1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
A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职能分工与协作上,部门的横向沟通微乎其微。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相互分割而独立,各个部门职能没有彻底厘清,尤其在小微信贷这方面。结合前文,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由小微金融部全权负责,下设的产品研发中心、绩效考核中心、审查审批中心、档案管理中心的职能分工涵盖了研发、考核、风险管理以及贷后管理的职责。这些职责,又分别对应了信贷管理部、人力资源部、授信评审部与合规风险部的总的工作职能。当小微金融部的权利过多集中,相应部室的工作职能便会弱化。以风险管理为例,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部下设的审查审批中心承担了风险管理的职责,相应的合规风险部便不会再对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事务进行跟进以及监督,在没有交叉作业的情况下,一家独大的情况便会产生。这也使得风险管理这一全流程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成了单一部门单一业务节点的工作,最终导致A农村商业银行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流于形式,无法覆盖全流程。
4.1.2小微信贷业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成熟
小微信贷业务作为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基本面,基层管理人员出于对“小微”信贷业务的主观印象,认为金额小风险自然也小,小微信贷成为了新职工入选客户经理队伍来进行信贷业务“练手”的最优选择。尤其在当前A农村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形下,大批年轻客户经理进入小微信贷业务的队伍,但是却没有任何信贷业务基础,甚至没有信贷业务的知识储备,自然也就不用提职业技能,在这种“三无”的情形下成为客户经理,新员工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虽然在这种模式下,不乏有强者突围,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客户经理,但是大部分的普通新员工,在这种“放养”式的职业成长中退出,有的退出了信贷条线,有的却退出了这家银行,甚至这个行业。单从小微信贷业务来说,客户经理队伍的准入门槛低,将会导致整个小微队伍的能力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员工的轮岗交流,那么新手常常会面对移交来的至少千万规模的信贷资产,自然无法确保这些资产能够得到良好的管理。从A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来说,新员工没有成熟的职业成长路径规划与指导,而是任由其自然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流失的人才导致A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连年衰减,最终形成企业竞争力下降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4.1.3小微信贷风险识别评价体系不成熟
科学的风险识别评价体系是商业银行评估客户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小微客户群体由于小而分散、无法提供强有力担保的特点,成熟的风险识别体系以及风险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当代小微信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风险识别体系和风险控制模型。但A农村商业银行在目前的授信评级过程中,虽然有相关的制度进行指导,也有明确的指标进行参考,但是系统评价指标并不完善,相关参数设置较为陈旧,人工能够干预调整的评级指标也较多,因此整体的风险识别评价体系并不成熟。
A农村商业银行在系统评级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指标有人行征信系统,第三方的大数据核查,全国裁判文书网的诉讼检索,客户自身工商税务历史经营信息,近三年的财务报表等。但在风险评价过程中,相关评级指标并没有根据整体信贷业务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信用评级有一定的滞后性,且由于评价指标常年固化,进行人工干预的难度小,若进行调整,信用评级也会有较强的主观性。此外客户的信用评
级及评价结果仅作为数据存储在系统中,并没有将这部分数据在A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利用起来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确定本地化的风险分布状况。在A农村商业银行的评级系统中,过分强调客户近三年的财务报表信息,却忽视小微客户监管部门,即工商税务的税、费信息,导致评价结果只能作为客户历史经营的画像与印证,并没有对各项财务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最终使得评级结果不具有前瞻性。自然,在众多商业银行中也就造成了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的信用评级认可度低。
综上所述,A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评价体系不成熟,评价指标固化且无法适应本地化风控的要求,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并不高,自然也就削弱了A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
4.1.4小微信贷业务定价机制不科学
A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区域性的地方商业银行,主动承担起支农支小支民支实的小微信贷业务,除了在贷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引入创新,更在贷款利率方面做出巨大革新,进一步为小微客户群体“松绑减负”。
从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占比来看,小微信贷业务持续盈利能力可观。但结合表3.5和表3.6初步测算,以2018年数据为基准,预计2018年小微信贷累计
收取贷款利息4个多亿。但目前小微信贷的不良贷款余额接近2亿元,依照谨慎性原则,从信贷定价原理来看,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补偿等多项成本费用后,小微信贷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很有可能所剩无几,甚至无法完全覆盖上述成本费用。上述情况充分说明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定价机制不科学。
当前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产品定价机制在流程上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阶段。产品定价主要通过收集市场上其他银行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分析,采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集中讨论,通过对标定价或是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方式进行定价。这种定价机制主观意识较强,没有考虑到自身的风险补偿。由此可以看出,A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率影响因素只与贷款期限、担保方式、贷款产品有关,并未针对不同产品或客户进行风险补偿定价;也没有将贷款利率作为一项管理手段,通过贷款利率对客户进行良性的引导与制约,以此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贷后管理效率。
4.1.5小微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
完善及时的风险预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最好的信贷风险“守门员”。及时的风险预警,不仅可以监测各项信贷指标,确保“两增两控”“三个不低于”目标的顺利完成,也能够将信贷条线的统计人员从“表山文海”中解脱出来,更可以对整体的小微信贷业务进行观测画像,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运营形成规律以方便进行趋势分析。
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预警稍显落后。经营指标预警仅仅依靠统计人员进行系统取数或者依靠固定报表引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相关业务占比及风险控制系数超过上级监管部门要求后便立即上报,但出于目前劳动力限制以及实际的可操作性,仅能通过隔夜数据跑批获得,只能进行事后干预,没有真正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对于上级监管部门提供的各项风险监管共享系统,由于各商业银行的数据接口标准不一,且A农村商业银行在数据的解读分析方面稍显落后,所以无法及时的解析数据进行预警。对于单户小微信贷客户的风险预警,则只能由管户客户经理进行手工预警,且只能对单一客户进行预警,无法对关联客群发出预警,只能单兵作战。在目前的预警系统下,A农村商业银行仅能监测还款数据,对既定目标的履约情况情况进行风险预警;对于客户情况异常情况的预警,则无法依靠大数据比对,只能依靠客户经理进行人工预警。
综上所述,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很大程度上没有起到“预警”的作用,更多的情况下,是在发生风险后的一种风险补偿的处理方式,这样就无法真正起到风险防控的目的。
4.2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A农村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A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内因”,也有小微客户群体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外因”。
4.2.1A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制约
4.2.1.1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现阶段,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仅仅是对于贷款风险的分类管理和不良贷款管理,只管理了风险,缺乏对整个组织架构、人员队伍进行管理。各项制度相互割裂,没有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首先,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集中在对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即依照信贷资产质量划分办法,根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针对不同级次的贷款进行风险管理,防范风险进一步扩大。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中,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而实行的风险管理措施,所有的信贷风险管理,都基于五级分类管理,缺乏与自身实际情况适配的风险管理措施与方法。对于基层网点缺乏业务指导,只有在上级监管部门提出政策引导或是风险提示后,才开始着手进行风险预警,而不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预判并提前对基层网点进行投向引导。这种被动的调整方式,使得基层营业网点缺乏业务指导,很容易出现行业集中度过高的问题,这也对后期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其次,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关联性不强,没有与其他管理制度形成合力,达到全面管理的效果。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的划分也不清晰,自然导致相关责任部门相互推诿,没有明确责任的环节更是成为了无人管理的“真空”区域。制度的缺席,使得风险管理的职责空缺,没有明朗的责任边界划分,自然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4.2.1.2缺乏良好的小微信贷业务经营文化
小微信贷业务由于客户对于资金的需求多有“短、频、急”的特点,相较于大额贷款无法规模化的管理,在发展初期会耗费银行大量的人财物力,且不一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大部分基层网点对于小微信贷,要么是漠视不管,要么是出于应付上级随便放几笔贷款了事,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小微信贷对于稳定银行基础客户群体的作用,缺乏真正的小微信贷经营文化。A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的商业银行,较多的承担了地方金融机构“支农支小支民支实”的职责,这也就造成“重放轻收”的思想观念,并且这种观念一直从农信社时期沿袭至今。如今的信贷文化可以说是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和信贷产品中银行文化内涵的外部展现。A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所展现的信贷文化虽然是积极正面的“支农支小支民支实”方面,但却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重放轻收”的观念严重,最终导致了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无法提升。实际上,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作为一种银行内在价值观和外在规章制度的集体体现,并没有体现出对于小微信贷业务的价值观念,既没有凸显小微信贷对于银行整体经营的重要性,更没有体现出加强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理念。因此,客户经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忽视了小微信贷的重要性,更没有在后期的贷后管理中对小微信贷客户进行适当的信贷管控,最终导致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止步不前,无法提升整体的经营水平。
4.2.1.3缺乏先进的科技化管理水平
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金融爆发式、指数级的发展,带领中国的小微信贷行业迈入了大跃进的时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利用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间新的竞争点。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积极拓宽小微信贷的版图,通过本地+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立体营销各类小微信贷产品,小微客户作为最庞大的市场主体,自然也是大家争先抢夺的对象。特别是民间第三方的征信数据机构开始引入征信这一概念,在人行征信系统之外的互联网金融征信,这些民间金融服务机构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更是对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相较于国有大行以及全国性商业银行雄厚的资本实力与科技力量,A农村商业银行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确实举步维艰,缺乏先进的科技化管理水平。作为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的辖区在于郊区、农区,同样客户群体也是以小微客户为主,受众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自然对高科技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就较低。在这种现状下,一方面,导致A农村商业银行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化管理的忽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其风险管理水平低,风险评价体系指标陈旧,风控模型无法准确的进行风险提示,预警不及时。另一方面,导致当前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部门员工不足十人,自主开发上线风险管理系统的难度过大,并且在这种科技水平薄弱的环境下,也制约了风险管理新系统的上线使用。从而使得A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幅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导致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频发。
4.2.1.4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小微信贷风险频发的原因,除了小微客户自身信用风险外,最常见的也就是操作风险。信贷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对小微信贷业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这两者与职工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可以说,信贷从业人员综合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高低。A农村商业银行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上仍旧沿袭着行政机关的培养方法,存在一定的官僚行为,导致部分职工并没有与其职位相对应的能力,这种现象在小微信贷业务领域尤其严重。具体看A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小微信贷业务的专业能力较差。部分员工业务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于A农村商业银行在招录新员工时,由于基层网点条件艰苦,在限制了学历水平的前提下,只能广开门路,不限制专业及从业经历进行招收新员工。这种方法虽然对充实员工队伍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在面向专业金融领域时,这部分员工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而现实条件是不允许的。而且在当前环境下,A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能力学习多属于自发性的,若员工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那么在专业领域的差距只能越来越大。所以很多跨专业领域的新员工,只能在没有熟练掌握小微信贷业务专业能力的情形下从事小微信贷业务工作,从而导致操作风险时有发生。
其次,部分职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八九十年代的金融机构多属于粗放管理,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农信社,多少都存在着职工产生道德风险,有着危害集体利益的行为。但在当今社会,在多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下,这种道德风险同时产生的情形大大缩减。但是,A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存在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将目光仅仅停留在谋取利益上,寻找着制度的漏洞,打着制度的“擦边球”,这种缺乏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职工,加大了信贷资产的操作风险。
4.2.2小微信贷客户群体的固有特性从小微信贷客户群体自身的特性来看,小微客户具有数量多,行业分布广的特点,这就使得小微信贷客户在实际经营中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由于绝大多数的小微客户都是由法人或者企业主来进行实际经营的,经营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一般小微客户的自有资金也较少,规模小,自然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无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及时感知风险的存在,作为市场风险传导的最末端,自然小微客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也最弱。除此之外,小微客户由于多采取法人或实际控制人直接经营,除了行为主体的随意性较大外,多为家族式的管理,没有完善的公司或企业治理体系,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为小微客户的长久经营埋下了隐患,经营管理的风险也使得小微企业的发展根基不稳。
上述小微客户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小微客户融资“两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形下,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受到小微客户自身局限性带来的风险影响,包括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多项风险的影响。因此,A农村商业银行自然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面临了大量的小微客户信用违约情形。同时又由于小微客户多为保证类贷款,大多数没有充足的抵质押物为其提供物的担保,在进行债务保全时,进一步加大了资产处置的难度,造成了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不良率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局面。
4.2.3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
A农村商业银行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三线城市中,所在地区经济运行基础比较薄弱。依照当地2018年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A农村商业银行所在地区2017年
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64.11亿元,达到了3494.13亿元,其
中个人存款较年初增加150.92亿元,达到了1855.44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
款余额2745.00亿元、较年初增加391.59亿元,其中,小微及个人贷款余额606.35亿元,比年初增加21.93亿元。从一个侧面表明A农村商业银行所在当地的经济并未达到发达程度。同时随着“长江大保护”整体措施的推进,当地进一步限制和淘汰相关产业,2017年化工产业占工业比重由30.6%降至19.8%,全年关停煤矿11家、压减产能75万吨,原煤产量同比下降52.3%、磷矿石产量同比下降16.1%、平板玻璃产量同比下降16.1%,这说明当地供给侧改革在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产业正是当地各家金融机构前期信贷资金流入的重点领域,在这些领域投入的大量信贷资金目前也面临着回收的重大压力。经济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限制行业中不乏大量依附大中型企业生存的小微企业。作为地方性银行,A农村商业银行银行与当地各家大型的化工企业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而且地方企业也持有
A农村商业银行股份。自然地,作为供应链金融中不可或缺的地方性银行,A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对上述大型化工企业保持着授信,而且对这些企业的下游客户也都保持着密切往来。在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A农村商业银行在这部分行业领域投入的大量信贷资金也处于进退维谷的局面:对所有涉及化工产业的小微客户立即实行退出机制必然不可取,但是继续维持授信,显然也与监管部门提出的调整信贷投向的政策相违背。所以A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后期对相关小微客户逐步退出,而这些客户也需要相应的转型周期来过渡。这个转型的周期,就是A农村商业银行潜在小微信贷风险爆发的时间段。产业政策的调整,最终会对产业链条末端的小微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作为与地方经济戚戚相关的A农村商业银行,也无法及时快刀斩乱麻的实行退出机制,只能逐步慢慢对相关行业实行退出,这无疑提高了信贷资金回收的难度,也对A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积极响应,加入到服务小微客户的队伍中来。近年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下沉,借助自身庞大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压缩贷款利率,同时联合互联网金融,开拓了一条在线上“回归”乡镇、农村市场的道路,并建立了以农业银行乡镇“智慧银行”为代表的纯线上、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模式。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依靠金融科技+“AI”的服务模式,通过批量授信来提高效率,提高小微信贷市场的占有率。在此之外,还有以“包商”、“泰隆”为代表的传统小微银行凭借社区+线上+线下+数据的模式,利用其丰富的基础客户信息,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在相关政策红利的驱动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凭借自身规模效应进一步压缩资金成本,其可调用的资金面也更广;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可以凭借其科技力量,进一步缩短业务流程,防控风险的同时提升授信效率。在这种多面围攻的竞争环境下,A农村商业银行基础薄弱,既没有国有大行的规模,也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科技力量,更没有传统小微银行的基础客户,所以不乏会出现为了竞争而逐步放宽小微准入标准,导致小微信贷风险整体水平在高位徘徊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市场繁荣时,将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入小微领域,蚕食地方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既有市场。这种竞争将进一步压缩地方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表面上看是众多商业银行积极提供小微信贷资金,但是一旦没有了小微政策红利,大批资金又将立即撤离,最终留下地方商业银行来买单。
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地方行政部门的干预仍然存在。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必然也是要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来作为经营准则。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发展紧紧围绕着地方经济,市场定位包含了“支农、支小、支民、支实”的内容,地方政府往往对农村商业银行有着更高的期待。这种“期待”既有利也有弊,而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市场主体的不断确立,这种政府干预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如当地政府为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而主导A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方向、结构和规模。这种以行政目的为出发点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加大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
5A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5.1完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
完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上着手。健全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基础,通过完善的管理机构来实现自上而下的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在“审贷分离”的前提下,以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部为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核心部门,剥离其直营团队并入基层网点进行贷款营销,仅保留其对于小微信贷业务的管理职能;将考核、风险监测、档案管理等交叉职能归还对应部门,加大与其他部门的横向协作,使小微金融部真正成为后台管理部门,避免同一部门贯穿小微信贷业务流程的前中后台。通过厘清纵向流程来提高小微信贷业务的管理效率,同时拓宽横向的部门合作,加强不同职责部门间的相互监督。这样既能缩短业务流程,提高效率,也可以通过部门间的互控监督,确保各项风控职责履行到位,将风险降至最低。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体系,不仅包括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更包括与其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信贷产品操作制度等。建立健全的小微信贷业务管理制度,不仅要使今后的风险管理要求、措施等有明确量化的指标,更要使后期审计与风险管理考核有法可依,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育A农村商业银行所特有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从意识文化建设上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所有职工对于风险的敏感程度。可以说,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人与事的管控。管“人”主要是指通过健全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全行的职工进行风险意识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得全行各个业务条线的员工都具备基本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理念。不仅仅信贷条线的员工要从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防控小微信贷业务风险,更要让其他岗位的员工感受到浓厚的信贷风险文化,使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上下一体,让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管“事”则是通过明确的信贷产品操作制度等规章来强化小微信贷业务风控条件,使小微信贷业务调查流程化,模式化。例如A农村商业银行提出的“三亲”原则,强调客户经理亲见客户本人,明确借款意图;亲访客户经营地、住所地,摸清借款人还款意愿;亲签则是指确保客户本人亲自签署合同借据,落实债务责任。通过这些模式化的规定动作,落实小微信贷产品的风控要求,确保小微信贷产品在风控框架内运作。
5.2构建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补偿定价机制
参照信贷定价原理,信贷利率应由债权人的资金成本、业务成本、合理利润以及风险溢价组成。A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定价也应遵循“价格优先,风险劣后”和“高风险,高价格”的原则,以信贷定价原理为标准来进行利率定价。A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产品利率定价时,不能仅仅考虑农村商业银行融资成本,还应该分析辖区内其他金融机构同质化的小微信贷业务定价水平,结合具体产品的分类,既要考虑成本和利润,更要将风险补偿纳入利率定价。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整体定价水平较低,在今后的产品定价政策中,要严格评估对应产品的风险成本,将风险补偿作为利率定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产品定价上考虑风险补偿,同时在具体客户的利率定价上也要加钱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谈判,提升议价能力,确保每个小微客户的利率价格能够涵盖运营成本,资本回报和固有风险。
同时A农村商业银行要依据小微信贷业务的特殊性对不同的小微客户实行差别定价制度。其基本的原则是:收益覆盖风险,结合自身资金成本,综合考虑特定小微客户的信用状况、担保方式、经营状况以及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等因素,建立小微信贷业务定价(基本定价形式)。以小微信贷业务基本定价形式为基本点,考虑当地市场的平均利率水平,结合还款方式、贷款品种的风险水平等因素,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结构化定价安排,从而实现对小微信贷业务收益水平的提升。
5.3构建小微信贷业务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Chase&Co)通过对自身发展实践进行研究表明,在贷款决策前的风险控制可降低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事后风险;在贷后补救式防控可降低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风险存在;一旦风险发生,则无论如何控制,其风险的控制率都会少于百分之二十。所以,A农村商业银行构建及时的小微信贷预警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依靠健全的小微信贷业务预警及时,同时及时做好预警信息的反馈处理,对提升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大有裨益。
一般来说,完善而健全的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预警机制,必须遵循“批量管理、集中监测、及时通报、差异处理”等原则进行。预警系统首先要对小微客户群体的整体规模、经营行为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完善客户的行为评分模型,来合理估测借款人的未来的还款能力,这不仅是对新增小微客户行之有效的风险预防,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对存量信贷资产客户进行批量分析,监测小微客户行为,一旦有影响还款能力的因素出现,及时进行预警,便于银行提前介入,及时防控小微信贷业务风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客户行为评分模型需要针对不同小微客户类型、规模、信贷产品及借款用途等要素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评分模型的准确度。除了系统自动预警的机制外,也要加大人工预警力度,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的贷后检查中了解的有效信息,借助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由贷后管理人员对信息进行核查,评估客户的日常经营状况和还款意愿。若在贷后管理流程中有发现客户异动信息,及时通报上级管理部门处理。
除了对客户履约情况的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更要引入信贷资产经营指标的整体监测,以“两增两控”“三个不低于”等要求对信贷规模和结构进行监测,当经营指标临近警戒线时及时预警,促使信贷管理向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
5.4提升小微信贷产品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
除了从职工队伍的建设出发,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来主动降低操作风险,A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要从产品流程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小微信贷产品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首先,从收到小微信贷业务的贷款申请开始,从贷前、贷中、贷后、回收、保全、处置等关键环节中具体分析,分析客户潜在风险点的同时,结合A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特点,明确列出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并据此在信贷业务管理平台中进行设置,针对操作风险点进行维护管理。除了对操作风险在系统中管控,更要针对操作风险管理形成制度,使内部操作有章可循,避免在对操作风险管控时形成新的风险。总的来说,要从产品设计、流程优化、系统处理、加强职工培训等多方面提升小微信贷产品的操作风险管理,全面布局,才能真正促使管理水平的提升,避免风险此消彼长的局面。
5.5积极推动微贷由IPC模式向MFC模式转变
IPC微贷技术,也称之为客户经理模式微贷技术,是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以下简称IPC公司)提出的适用于小微贷款上的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调查评估技术。IPC公司信贷技术的核心,是评估客户偿还贷款的能力。通过考察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衡量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意愿,同时兼顾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在综合上述结果后进行放贷决策。
目前A农村商业银行在积极推广应用IPC微贷模式,并在实际的运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IPC微贷模式,对于客户经理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较高,且要有较长的学习周期才能顺利掌握贷款调查的要点。结合A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服务辖区从乡镇到城区,以目前的人力资源来看,无法保证众多营业网点的人员覆盖,所以必须在IPC微贷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到MFC微贷模式的转变。MFC微贷模式,又称之为机构能力模式,即通过严格的选拔将营销人员、审查人员、审批专员、风险建模人员、贷后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分类,岗位职责严格区分,专人专岗。通过岗位职责的分离,将信贷流程切割成不同的环节,这样既可以保证各个流程的独立,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预,降低操作风险;还可以促使整体流程效率的提高。
MFC微贷模式中,将信贷产品进一步根据小微客户的具体行业分类、贷款用途进行区分细化,实现产品标准化、模块化,以满足不同客户对于产品差异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同时,A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搭建小微信贷营销渠道,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采取渠道+场景化的获客渠道,用以补充当前线上+线下营销的短板,提升整体小微信贷产品的用户体验;对于实时获得的贷款申请,由科技人员运用大数据平台等信息来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客户进入调查环节。MFC微贷模式的调查环节也将采取标准化、数据化的操作模式,利用移动终端,设计贷款调查APP,在后台逻辑中引入交叉检验的验证方法,通过客户经理提问,客户回答,客户经理录入数据这种对话模式进行小微信贷调查,后台对收集信息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处理来提供调查报告,辅助审查审批岗进行贷款决策。借助科技力量来辅助贷款调查,将主要解决客户经理在考察贷款过程中的虚假调查、走过场调查、拍脑袋调查、盲从性调查、不会调查的难题,根除不良贷款前清后增顽疾;这种贷前调查的模式,既规范客户经理考察行为,让客户经理在贷款调查中掌握和应用小微企业财务报表重构技术及交叉检验技术,又能够有效解决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贷款调查质量,把好新增贷款质量关,弱化贷款风险,切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信贷管理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科技力量的辅助,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由客户经理模式向机构能力模式的转变,将进一步降低操作风险,更有利于提高后台的审查审批效率,也使得银行能够对资产业务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提高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6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通过对A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的组织架构到小微信贷业务的组织架构的整体分析,再结合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运作模式及信贷产品进行具体解读,结合其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有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通过对A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的组织架构及小微信贷业务组织架构进行分析论证发现,A农村商业银行缺乏与其小微信贷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分工。虽然A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完整齐备,但是在横向分工上存在明显的不衔接,缺乏专业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有的组织形式过于独立,有的则权利过于集中,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也无法充分激活各组织部门的内生动力。长此以往,这种不完善的组织架构不利于各职能部门间的制衡,缺乏相互协作监督,在业务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操作风险。所以,A农村商业银行要想提高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则必须要从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和完善小微信贷业务组织架构着手。
其次,由于A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小微客户,因此A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小微信贷产品的设计与研究时,需要将风险管理的措施前置,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小微信贷客户“小而分散”、“集中度高”等小微客户群体特有的风险点,针对这些风险点提出相关举措,将风险管理的“被动防御”变为“主动进攻”。同时,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风险模型等核心风险控制手段,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当地小微客户群体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学习,做到风控参数与模型的“本土化”,使其兼顾“灵气”与“地气”。
最后,从小微信贷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信贷人才队伍建设、小微信贷产品风险补偿定价机制以及创新小微信贷产品运作模式等方面来提出了优化措施,为A农村商业银行优化小微信贷管理流程、提高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理顺了思路。
6.2研究展望
通过此次研究,我认为以A农村商业银行一家之例,可以看到区域性商业银行尤其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面对小微客户共同的难点与痛点。这些区域性商业银行扎根当地,根植社区、农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身的贡献,但是受限于区域经营,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在发展的后期难免遇到瓶颈。此次研究中,由于笔者受限于信息和相关数据,无法获得A农村商业银行当地其他商业银行有效的小微风险贷款数据和产品信息,甚至于也无法很好的了解到其他各行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在对比分析上做的还不够深入。后期笔者将拓宽信息渠道,站在不同的商业银行角度来分析小微信贷的风险问题,相信能够有着不一样的启发。而笔者此次通过对A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相信也能够为更多的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思路,在今后的小微信贷管理方面做出变革,真正实现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小微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纲.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进一步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家,2018(08):20-23.
[2]甘咏梅.浅谈关系型贷款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经贸实践,2018(01):95.[3]陈华清.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82-83.
[4]周金琳.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6(01):104-105.
[5]丁丹.信贷配给理论研究述评[J].吉林金融研究,2018(02):18-23.
[6]郭玉华.微型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J].经济论坛,2011(11):213-216.
[7]肖斌卿,杨旸,李心丹,李昊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6,19(11):114-126.
[8]肖斌卿,杨旸,余哲,沈才胜.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及比较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6,31(06):798-807+830.
[9]王剑.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突破之道[J]《环球财经》,2018(07):94-97.[10]余谦,马伟峰,柯园园.温州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运作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J].浙江金融,2016(08):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