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
浏览目录
摘要 I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理论意义 3
1.2.3实践意义 3
1.3文献综述 4
1.3.1国外研究综述 4
1.3.2国内研究综述 5
1.3.3研究现状述评 12
1.4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1.5研究方法 14
1.5.1文本分析法 14
1.5.2问卷调查法 14
1.5.3访谈法 15
1.6研究创新与不足 16
第2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9
2.1概念界定 19
2.1.1城市社区及其治理 19
2.1.2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 19
2.1.3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 19
2.2理论基础 20
2.2.1能力理论 20
2.2.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1
第3章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3
3.1研究设计 23
3.1.1政策文本分析 24
3.1.2文献分析 25
3.1.3半结构化访谈 26
3.1.4问卷预试 28
3.2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的建立 28
3.2.1项目分析 28
3.2.2探索性因子分析 29
3.2.3信度检验 31
3.2.4模型的提出 31
3.3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的检验 33
3.3.1人口统计学样本情况 33
3.3.2信度检验 35
i
3.3.3验证性因子分析 35
第4章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现状分析 39
4.1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现状 39
4.1.1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具备情况 39
4.1.2城市社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水平差异分析 40
4.1.3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现状总结 45
4.2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成因 47
4.2.1教育培训缺少统筹规划 47
4.2.2绩效考核缺乏社区书记/主任主导作用 : 48
4.2.3职业发展不通畅 48
4.2.4薪酬策略水平模糊 49
4.2.5工作准入与资源下沉机制落实难 50
第5章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提升的路径 53
5.1科学规划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53
5.1.1统筹设计教育培训 53
5.1.2全员培训与个性化培训相结合 53
5.2充分发挥社区两委书记/主任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54
5.2.1强化社区两委书记/主任的绩效考核主体和辅导师作用 54
5.2.2做好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54
5.3优化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环境 55
5.3.1明确人事关系 55
5.3.2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55
5.4保持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56
5.4.1保持薪酬的内部一致性 56
5.4.2保持薪酬的稳定性 57
5.5落实城市社区工作准入与资源下沉机制 57
5.5.1制定落实工作准入清单 57
5.5.2积极推动管理服务资源下沉 58
结束语 59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根基地位愈加重要,作为党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社区工作者在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就城市社区来说,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域治理现代化,其能力状况与建设直接决定着城市社区的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因此,提升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一支适应市域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通过文献梳理,结合已有的能力模型和能力词典,通过政策、文献和实践三个视角,梳理与城市社区工作者相关的能力指标。在政策文件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以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初步确定了能力指标体系,编制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最终保留36个能力指标,建立了包括4个维度36项指标在内的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釆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能力模型的效度进行了验证,心理测量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为开展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根据能力理论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问卷调査与半结构化访谈,具体分析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具备情况,并对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水平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得出了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下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优势以及能力不足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成因,具体包括教育培训不完备、绩效考核缺少社区书记/主任、职业发展不通畅、薪酬策略水平模糊以及工作准入与资源下沉机制落实难五个方面。最后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能力不足的现状及成因,提出在发挥现有城市专职工作者能力优势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城市社区两委书记/主任绩效考核主体作用、优化职业发展环境、保持薪酬一致性与稳定性、落实工作准入与资源下沉机制五个层面探究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提升路径,力图通过对当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能力研究,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方向。
关健词:城市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能力提升
第1章绪论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断增大,社会治理中心逐渐向基层下移。社区不仅是为民服务的集聚点,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落脚点,是国家治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前沿阵地,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城乡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同样的社区工作者也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队伍建设和发展一直处在政府工作的边缘地带,职业认同感较为匮乏,社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更是参差不齐,队伍能力建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导致了社区治理的停滞。宜到本世纪初,民政部第一次明确指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的地位才正式得到认可。随着国家对社区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特别是十九大以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社区工作者职业队伍建设在社区工作的中心地位愈发巩固,发展日益完善。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气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要"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这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随着社区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社区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尽管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体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社区工作者队伍还存在着薪酬待遇差、离职率高、社会地位低、职业认同低等问题,这不仅导致社区工作者工作动力不足、能力未能完全发挥,整体能力提升缓慢,不利于管理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社区的治理效能。多年来,在社区工作及相关研究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关注焦点多在社区本身,对社区管理及服务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一一社区工作者的关注和投入明显不足,使得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社区本身建设,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体系建设仍然尚未发展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基层干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决定性因素,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
实际上,近一个时期,吉林、罕、山东等地先后岀台了关于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多举措强化城糸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济南市H区高度重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建设工作,为研究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及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当前国内对于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研究,或是从宏观的“应然'‘的角度关注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发挥的外部制度环境,或是从“实然”的角度关注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薪酬待遇等事实层面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内生诉求和具体的生存状况,对于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的深入研究较少。在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以及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决定性因素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也愈来愈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重视,队伍建设与研究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建设作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的效能,也决定着基层治理和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为此,通过量表开发,建立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可以为当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提供补充,同时针对H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现状「提出能力提升的路径,为探索我国城市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1.2.2理论意义
一方面,丰富国内关于城市社区工作者的研究内容。国内关于社区的相关研充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随后被迫中断,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第一篇关于社区工作者的文献出现在1996年,国内社区工作者特别是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研究明显不足,存在诸多欠缺,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社区工作者的概念界定、队伍范畴、相关管理制度及政策等方面,未曾系统的研究社区工作者的个体能力等对于社区治理的影响。以能力模型为基础,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当前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现状,分析其现有的能力优势及不足,并进一步探究导致能力不足的成因,进而提出可行性的能力提升路径。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研究,丰富了国内已有的关于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和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另一方面,建立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国内对于能力研究起步较晚,第一篇关于能力模型应用的文献出现在2000年,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医生、销售人员等职业群体,且模型多借鉴西方的成熟量表,适用于国内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模型较少。试图通过开发适合中国城市社区本土语境的能力模型,在政策文本分析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济南市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际,最终建立了包括4个一级能力指标与36个二级能力指标在内的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了4个维度的本土化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和应用框架,从而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1.2.3实皿义
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也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社区稳则国家稳,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的执行主体,是战斗在社区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人员,直接承担着代行政府职能、协调社区矛盾、提供社区服务、开展居民自治、建设社区文化等工作,社区专职工作者是社区治理主体中最为稳定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力直接关系着各项政策、制度以及具体工作的落实情况,也决定着社区治理的效能,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就城市社区来说,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目标对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丰富的社区服务项目以及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需求,都需要更加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去完成,因此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提升及其研究工作更显紧迫。
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个人能力放在城市社区整合系统框架内进行研究,探究满足社区治理需要、与较高治理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个人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人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能够为科学了解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情况、进而寻找可行性的能力提升路径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和现实依据。然后,根据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总结了当前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现状,分析了其现有的能力优势及不足,进一步探究了能力不足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能力提升路径,为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提升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治理能力、实现社区治理目标提供了现实的参考依据。
1.3.国外研究咐
1.社区与柱区工作者相关研究
对于社区的研究,德国学者FerdinandTonnies(1887)最先使用了“社区”一词,他提出的共同体即一般意义的农村社区;Romes(1920)在此基础上将社区的含义从传统的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延伸,包括公社、联合、团体、共同体等%Simmel(1964)提出了社会结构的原始因素就是社区气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社区,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R.E.Park(1952)赋予了“社区”地域性的含义:Saunders等人(1984)则从人口、地域、自治行动三个方面对社区进行了界定气自此,学者对社区研究的角度更为丰富,社区基本构成单位、社会互动、共同关系以及社区功能成为社区研究的主要内容气
国外主要用communitysocialworker或socialworker指代社区工作者。美国学者JackRothman(1979)在社区工作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社区工作者两方面的角色职责即促成协调者与社会行动的策划者,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推动社区居民的合作与参与,实现资源合理利用;英国学者Thomas(1980)认为资源配置和动员居民是社区工作的两大目标%Boyle(1973)提出,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的行政管理者和组织规划者,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作用,其综合能力决定着社区工作的成效;在Taylor(1987)看来,社区工作者更多的扮演着社区催化剂的角色。
2.能力相关研究
基于“Competency”的人力资源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他通过“时间和动作分析",研究了员工胜任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随后,Saunders(1933)提出,能力内涵可以用职业主要特征来判断和描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1973)最早明确提出了能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提倡用能力而非智力来预测工作绩效和职业生涯,他对个体能力的开创性研究催生了“能力运动”的兴起;Lawler(1994)指出,工作性质的变化、全球化的竞争、组织结构扁平化等是组织从基于工作转向基于能力的原因气Antonacopoilou等人(1996)则从微观视角出发,将能力理论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并具体分析了其目的和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力概念逐渐趋向操作化和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借助理论模型,通过观念及行为层面的指标将能力具体化,建立了量表或者指标体系。Parker(2005)用自我效能和信念作为指标来能力的变化进行测量;Bogo(2002)主张抛弃传统形式的智力评估,建立了包括元能力和程序性能力两个层级在内的能力框架,被认为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在学术界,关于能力的界定存在三种代表观点:Boain,Sparrow等人(1993)认为能力是能够观测到包括任务、产量、结果等的客观指标;Boyatzis(1982)、Sternberg(1990)等人则认为能力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所需要运用的一系列潜在特征的集合(KSAOs),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能力素质(Ability)和其他(others)潜在的个性特征②;McLagan等人(1997)综合了前述两种观点,并将二者的集合称之为属性集。多年以来,对于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定义可谓是“一个中心,各自表述”③,至今未形成公认的概念。
1.3.2国内研究综述
1.社区治理相关研究
Commuinty一词在上世纪初最先由费孝通先生转译为“社区",自此,我国早期社区研究逐渐发展起来气但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社区研究并未形成规模,随后,由于历史原因,社区研究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社区研究才重新起步,但此时社区也仅仅停留在学术用语阶段。直到1986年,民政部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了“社区”概念,“社区”才逐渐从学理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真正开始进行现代意义的社区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社区管理实践的变化。尽管对社区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相关研究一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从研究数量来看,社区治理的研究以2015年作为时间分割点,2014年是社区研究主题转向的一年,之后社区建设研究减少,而社区治理的研究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在2017年实现了小爆发式的增长,如图1T所示。这与当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密切相关,此后社区治理的研究一直拥有较大关注度,至今仍是社区研究的重点。从2010年至2020年社区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看出,此阶段对于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城市社区,研究主体聚焦社会组织,如图1-2所示。
在理论层面,从具体的研究方向来看,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在社区定义方面,孙翠香、范国睿(2015)认为社区是在特定目的下,个人或家庭在某一地域内形成的特定范围,不同社区间的文化及生活方式有所区别气刘视湘(2019)基于社区心理学的视角,指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心理、生活、文化上相互关联,并形成一定的共识气从研究对象来看,社区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城市化、城市社区、城乡关系四大领域气蔡德蓉(1983)、吴大声(1988)等人对小城镇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徐士典(1984)、朱通华(1984)等人则从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出发,讨论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方向;陈可文(1982)、杨重光(1984)、方明(1986)等人从不同的城市化道路出发,在社区研究中将现代化与城市化相联系,探究了我国实现城市化基本模式。在城乡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也逐渐发展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理论,如张雨林(1988)的城乡一体化理论、董天佳(1987)的生存体系理论、印证(1988)的二元城市理论以及李汉林与方明.(1988)的优化环境论等。
在实践层面,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不同于西方语境下官民二元动力机制的社区,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社区,因而在现代社区治理方面,并没有现成的范本可借鉴。在推动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政府釆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催生了一大批社区治理的典型经验,不仅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也催动了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如“沈阳模式"、“江汉模式”、“上海模式”和“盐田模式”等。
2.能力相关研究
能力(Competency)的概念于上世纪末传入中国,国内一般将其翻译为“能力”“胜任力”
“胜任素质”等,大多是翻译不同,并无本质区别。目前国内对于能力研究多围绕能力模型展开,主要集中在商业企业管理等领域,关注教师、医生等群体,对于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数量来看,明显发现能力相关研究文献可以按照2009年和2013年两个时间点进行分割,此时间节点研究数量均达到峰值,2009年之前文献研究数量逐年增长,如图1-3所示。这或与2009年国家提出职业能力建设相关,2013年之后,研究文献数量波动下降。从2005年至2020年能力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看出,此阶段对于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胜任力本身与能力模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2005年至2020年能力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对于能力研究多是围绕能力模型展开,主要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聚焦于人力资源领域,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对于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能力模型开发方面,主要通过工作分析、问卷调査和访谈等方法进行。王重鸣等人(2002)通过调查研究企业高管的胜任特征,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验证的基础上,编制修订了包括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2个维度在内的《管理综合素质关键行为评价量表》;姚翔等人(2004)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讨了IT企业项目管理者的胜任力要素及其内在结构,建立了包括5个因子在内的能力模型®;徐建平(2006)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关键事件进行主题分析和行为编码,构建了包括11项鉴别性和基准性胜任特征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气王登峰(2006)建立了包括3个超级维度和具体7个维度的党政领导人才胜任特征模型。
在模型应用的具体领域方面,主要涵盖高校辅导员、中小学教师、企业管理等具体行业。时勘等人(2007)探讨了通信领域高层管理者的包括影响力、主动性等在内的9个维度的胜任特征模型气魏钧与张德(2005)以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作为调研对象,提出了包括24个胜任特征、6个维度的胜任力结构模型气吴红岩(2006)构建了包括编辑策划等6个因子在内的图书
编辑的胜任特征模型气
3.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能力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社区工作者的研究总体来看关注度并不高,从研究数量来看,在2010年至2020年间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在2011年研究数量达到峰值,如图1-5所示。从2010年至2020年社区工作者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看出,此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工作人员两方面,这与2011年是推进医改工作的关键一年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密切相关。这也可以从2010年至2020年社区工作者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发现,此阶段对于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研究主要集中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主体聚焦社区工作人员,对于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学理层面的界定与实践层面的界定略有不同。李芹(2003)辨析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刘霞(2005)提出广义的社区工作者既包括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专业人员等专门从事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工作者,也包括社区志愿者等兼职人员,狭义的社区工作者专指社区居委会人员%刘俊清(2006)则认为狭义的社区工作者包括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干部和专职的社区工作者气刘艳良(2007)从当前社区建设的实践出发,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区分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居民委员会委员或干部、中介与服务组织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四大类在实践层面,每个地区出于实际情况的差异,对于社区工作者的定位略有不同,因此对于社区工作者的界定也随地域和实际需求的差异而有所区别。1999年民政部出台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社区工作者队伍包括:职业化的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社会中介组织、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理论工作者队伍;北京市提岀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
协议的工作人员;上海市明确凡是在公共事务岗位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由各街镇承担全部经费和统一管理使用的就业年龄段全日制工作人员均为社区工作者;湖北省指出社区工作者包括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在内。
在社区工作者与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研究领域,多是围绕能力模型进行研究。李筱等人
(2020)借助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模型,分别从政策、文献和实践角度,整合了与社区工作者相关的能力条目,形成了包括5个维度30个条目在内的能力量表,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车峰(2017)以北京地区的社区工作者作为调研对象,建立了5维度的城市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从职业化与专业化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能力要求,张振助(1999)指出社区工作者除具备一般管理干部共性素质外,还需具备社区意识等职业品质,经济、法律、外向型等知识结构,群众工作、社会调査等工作能力以及心理品质%钟莹(2006)指出社区工作者应该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化解矛盾冲突等能力,一切工作以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为重气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及能力模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概念界定方面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构建了能力指标体系,特别是国外在社区工作、能力模型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建立了多个适用于不同专业领域的能力模型,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经验遵循和理论参考,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研究方向重工作轻人员。从研究数量可以看出,更多的学者关注社区治理工作本身,而对于社区治理的主体关注不足,这集中体现在关于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研究文献明显不足。在己有的对城市社区工作者研究成果中,更多的聚焦教育、卫生服务等特定领域的特定服务人员,对社区工作者关注较少,特别是对承担着社区主要管理服务工作的专职工作者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及相关工作理念尚未发展成熟,而这与新的工作要求下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界定息息相关,时至今日,学界并未形成对能力的统一看法,且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商业企业等领域,对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研究较少。整体来看,对城市社区工作者特别是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是研究理论与社区实践尚不匹配。一方面,当前我国的社区治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推进的,因而无论是在社区的划分、社区工作者的概念界定和队伍发展,还是能力模型的建立都应与国外有所不同,但当前社区工作者的研究与能力模型的构建比较依赖西方文献的界定,对我国社区工作者的具体工作情景缺乏充分考虑,本土社区相关研究理论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社区实践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的社区实证性研究虽然日渐增多,但总体来看分布不均衡,研究对象不统一,且多局限于特定的专业领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相关理论要么是思辨性的总结,要么是在社区已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社区工作开展的相关建议并不具备实际指导性,形成了学术研究与社区实践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例如国内对于社会工作领域专业能力的界定大多数是来自于理论分析,仅有少数从实证研究中提取指标体系,构建能力的框架。
因此,在己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济南市H区为例,构建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并以该模型为研究工具,通过对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测评,把握当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具备情况,分析其现有的能力优势及不足,并进一步探究能力不足的成因,进而就提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
L4研究思路与内客
围绕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及其建设,在政策文本分析、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展开调研,通过量表编制、验证分析,建立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通过数据分析与深度访谈总结当前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能力现状,分析其现有的能力优势及不足,并进一步探究能力不足的成因,最后提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提升的路径建议。具体分为以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探究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问题的背景及意义,明确了选题的初衷;其次对国内外与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述评;进而明确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对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作了总结。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首先对城市社区及其治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及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随后阐明了构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对能力理论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三章,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选取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为研究样本,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文献研究,设计了访谈提纲,在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初始能力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经过信效度检验,对初始量表进
13行修正,最终构建了适用于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模型。
第四章,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现状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显著性差异分析,总结了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现状,对其现有的能力优势及能力不足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进一步从教育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环境、薪酬策略水平以及工作准入与资源下沉机制五个层面,对能力不足的成因进行了详细探究。
第五章,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提升的路径。根据能力理论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模型,在继续发挥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现有能力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不足及成因,从科学规划教育培训、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以下简称社区两委书记/主任)绩效考核主体作用、优化职业发展环境、保持薪酬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以及落实工作准入与资源下沉机制五个层面提岀了相应的能力提升路径,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能力提升提供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5研究方法
主要釆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获取数据,通过CiteSpace、SPSS分析软件与AMOS分析软件等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5.1文本分析法
通过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图与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的绘制,以图表的形式更直观的展示和了解社区治理、能力及社区工作者相关领域的研究概貌。同时,考虑到政策环境对于社区工作不可忽视的影响,査阅、研究了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建设的各类政策资料,对收集到的文件进行筛选,并对相关度高的文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将文件中涉及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的相关词汇、短语及陈述进行提取,将同义词或意思相近短语合并,提炼归纳概括性强的短语作为能力指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文本初步提取能力指标并对其释义进行具体阐释。
1.5.2问卷调査法
本次问卷调査过程分为预调査和正式调查。问卷均通过实地进行发放,以不记名的方式确保问卷质量。问卷回收后,对样本进行筛选,剔除了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描述统计、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效数据。
1.预调査
预调査釆用整体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H区下辖的42个城市社区的209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共发放问卷209份,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90.0%,
2.正式调査
正式调査中调査对象涵盖济南市H区下辖16个街道89个城市社区,共544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去除辞职、产假、退休及借调去其他部门等异常情况35人,共发放问卷509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为98.2%,问卷有效率89.4%。
1.5.3访谈
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收集资料,以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通过与济南市H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街道办及区民政局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获得了更加细致详实的资料,以弥补问卷调査的不足,并验证政策文献研究、问卷调査的相关问题。
在H区选取符合以下标准之一的调研对象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①H区街道办社会事务科科长;②H区民政局及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③社区两委书记/主任;④社区党组织副书记;⑤社区居委会副主任;⑥社区居委会委员,共计50位受访者,访谈情况详见附录二。本次访谈以访谈提纲为依据,与受访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因受访者个人情况具体时间1-3小时不等,访谈提纲详见附录三、附录四。其中,在20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访谈过程中釆用了行为事件访谈法,借助STAR工具进行(如表1-1所示),要求被访谈者分别详细描述1件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最难处理的事例和印象最深刻的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进一步挖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中所需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