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
浏览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硕士论文提纲---基于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的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确保军事需求和战备、计划生育、救灾防疫、促进社会进步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创新,设立专项促进新药研发,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指南,提出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指南、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创新药物发展目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鼓励创新作为重点改革方向。《2021年十四五规划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国家健身,促进十四五医疗创新已成为共同目标。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活力不断释放。随着全球制药市场的稳步发展和创新药品市场规模的增加,国际创新药品交易、大企业、大规模、热点将逐步发展成为并购过程中的主流趋势,创新药品研发项目的价值评价、创新药品研发项目的长周期、高投资、高风险特点使创新药品价值评价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相关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药物的概念、创新药物企业的发展路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特点、影响创新药物研发项目价值的因素;其次,研究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价值评价方法,首先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分析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适用性,然后从实物期权法的概念、实物期权的类型、实物期权法的各种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并在B-S实物期权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得出该模型更适合评价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价值评价;然后选择创新药物B研发项目,分别使用这些方法来评价其价值,比较和分析评价结果;最后,总结和阐述了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前景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仍处于开发时期。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一般以传统方法为基础,或将创新药物研发项目视为看涨期权,而不是基于可变价格期权和放弃期权的复合期权;在研究方法方面,根据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长周期、高风险、高投资,在原B-S实物期权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得出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对创新药物研发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创新药研发项目;复合实物期权;B-S实物期权模型;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R&D项目价值评估研究
1.2.2 创新药研发项目的研究
1.2.3 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研究
1.2.4 文献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创新药研发项目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创新药的概念及创新药企业的发展路径
2.2 创新药研发项目的特点
2.2.1 多阶段性
2.2.2 高投入性
2.2.3 高风险性
2.2.4 投资回报性
2.3 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2.3.1 研发成本
2.3.2 研发成功率
2.3.3 市场容量
2.3.4 行业政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3.1 传统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1.1 成本法
3.1.2 市场法
3.1.3 收益法
3.2 实物期权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2.1 实物期权的概念
3.2.2 实物期权的类型
3.2.3 实物期权法的评估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期权定价模型在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4.1 复合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
4.1.1 离散型——二叉树模型
4.1.2 连续型——盖斯克模型、平迪克模型等
4.2 复合实物期权类型的识别
4.3 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在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4.3.1 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适用性分析
4.3.2 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中各参数代表含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5.1 评估背景
5.1.1 行业现状
5.1.2 企业背景
5.1.3 创新药B研发背景
5.2 主要评估要素
5.3 传统评估方法下的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
5.3.1 成本法下的创新药B研发项目价值
5.3.2 市场法下的创新药B研发项目价值
5.3.3 DCF法下的创新药B研发项目价值
5.4 B-S实物期权模型下的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
5.4.1 B-S实物期权模型参数取值
5.4.2 B-S实物期权模型计算结果
5.5 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下的创新药研发项目价值评估
5.5.1 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评估参数取值
5.5.2 盖斯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计算结果
5.6 评估方法及结果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