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类时间副词学位论文,极性敏感特征学位论文,梯级模型理论学位论文

2022-11-16 11:41 874 浏览

摘要

汉语中许多副词都具有极性敏感特征,如时间副词“始终”“从来”和“从”,情态副词“必须”“敢”等词,它们的分布语境受到限制,倾向于出现在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等语境中,或在表示不同的语义时,有不同的语境倾向。倾向于出现在肯定句中的词语为正极词,倾向于出现在否定句中的词语为负极词。

本文以“始终”类时间副词为研究对象,从“始终”类的语义特征、句法分布特征开始论述,并根据语料的数据统计,确定“始终"类时间副词在使用时的语境倾向。通过相关理论,讨论它们的负极性敏感特征及动因。本文将从六个章节分别论述以上主要内容:

第-章绪论,主要讨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现状、方法及语料来源,并整理概括了前贤的研究,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做好基础准备。

第二章主要是对“始终”“从来”“从”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从时段特征、静态和动态、时态等角度,比较它们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第三章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的句法位置分布,分别讨论了“始终”“从来”和“从”在主语前后的位置情况和其他的词的连用,试图去掉与“始终”类时间副词连用的词语,分析句子是否成立,分析句子不成立的原因。此外,本章比较“始终”类时间副词在句法位置分布上的共性和差异。

第四章是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肯定句、否定句中的使用数量、占比情况,发现它们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存在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发现“始终”类时间副词具有极性敏感特征。

第〕L章主要是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具有极性敏感特征的因素,运用相关理论对“始终”类时间副词进行逻辑推理,从标记模式理论、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和基丁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阐释动因。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并提岀了本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始终”类时间副词;极性敏感特征;梯级模型理论

I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1

1.2研究对象1

1.3研究现状2

1.4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8

第二章“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9

“始终”的语义特征分析9

“从来”的语义特征分析12

“从”的语义特征分析14

“始终”类时间副词语义特征的共性和差异16

第三章“始终”类时间副词的句法位置分布17

“始终”的句法位置分布17

3.1.1“始终”位于句首17

3.1.2“始终”位于主谓之间17

1.3“始终"与其他副词的连用18

“从来”的句法位置分布2()

3.2.1“从来”位于句首20

3.2.2“从来”位于主谓之间21

3.2.3“从来”与其他副词的连用21

“从”的句法位置分布23

3.3.1“从"位于主谓之间23

2.13.2“从”与其他副词的连用23

[1]“始终”类时间副词句法位置分布的共性和差异24

第四章“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对称性26

2.21“始终”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对称性26

1.1“始终”在肯定句中的分布26

4.1.2“始终”在否定句中的分布26

4.2“从来”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对称性27

4.2.1“从来”在肯定句中的分布27

2.2“从来”在否定句中的分布28

4.3“从”在否定句中的分布28

4.4“始终”类时间副词的不对称性存在的共性和差异29

第五章“始终"类时间副词极性特征的动因阐释31

5.1基于标记模式理论的全量肯定否定规律31

5.2基于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解释32

5.3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的解释35

3.1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35

5.3.2“始终”类时间副词基于概率的梯级阐释35

5.4小结40

第六章结论42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关于时间副词个案的极性敏感特征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针对副词类展开讨论,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极性词的研究和时间副词的相关分析,本文试图运用极性词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阐释“始终”类时间副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找岀它们的句法位置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使用情况,判断“始终”类时间副词是否具有极性特点。首先通过标记模式理论的全量肯定否定规律,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其次运用典型梯级模型理论解释,最后运用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作进一步解释,层层推进,分析现代汉语“始终”类时间副词具有极性敏感特征的动因。

理论意义在于考察“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义特点,分析它们在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分布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分析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岀现语境倾向的具体原因,进一步阐释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这可以为时间副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实践意义在于,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到本文的相关内容。同时,也便于中文信息处理。

1.2研究对象

副词是汉语中较为复杂的一类词语,学者们也己经对副词分类有了研究。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数量很多,有些时间副词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明显地语境倾向,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使用都没有限制,不具有极性敏感特征,有些时间副词则有明显的语境倾向。本文选择“始终”“从来”和“从”三个时间副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始终”“从来”“从”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这三个时间副词都可以表示量的概念,在语义上都具有持续义,却又不完全相同。在使用过程中,这三个时间副词都具有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负极性敏感特征。

1.3研究现状

(1)极性词方面

关于极性词的研究主要包括转换生成语法角度、极性允准语境的语义角度,还有以国外Israel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们对极性词的一些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对极性词作出的相关探索。

转换生成语法角度。国外的语言学家Klima最先指出负极词,当他分析some和any的分布特点时,他指出负极词必须出现在否定句中。从转换生成语法角度分析的还有国外学者Progovac,Progovac(1994)运用约束理论,分析极性词及其允准语境。他认为负极性词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正极性词遵从约束理论中的B原则。这是从转换生成语法角度来理解极性词的。后来被许多学者认为通过这个方法分析极性词,对极性词和允准语境的研究还是保持在句法层面,不能进一步解释极性词具有极性的原因,不能解释可以使用极性词的语境为何可以使用极性词这两个主要问题。

极性允准语境的语义角度。这一角度主要是Ladusaw(1979)的下向蕴涵论(downward-entailing)和荷兰格罗宁根学派的单调等级(Monotonicityhierarchy)论。Ladusaw认为极性允准语境的推理方向是从一般到具体。他也针对此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允准成分问题、极性词的标记问题、允准关系问题、性质问题。从极性允准语境的语义角度展开对极性词的阐释,存在一个问题,该方法重在研究允准语境,与此同时又脱离了极性词,二者的关系失衡,只是单方面的研究,并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极性词。

语用角度。国外学者Israel不是最早展开梯级理论研究的,但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梯级模型理论。Israel(1996)将该理论运用于对极性词的解释,并指出两类极性词,即语气增强型和语气减弱性。他发现,具有极性特点的词语往往与量值有关,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不定代词和限定词、情态动词等,在这些词语中,具有加强语气或减弱语气的功能,所以在这类词中,会存在大量的极性词。

Israel最后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和相对信息度的角度阐释极项敏感

性问题。除了使用梯级模型讨论极性词,这次还从修辞功能的角度,分析极性词具有极性特征的原因。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解决了从极性允准语境角度解释极性词遗漏的问题,也就是解释了极性词具有极性敏感特征的原因,也解释了极性词可以出现的允许准语境的原因。基于量值的梯级模型,顾名思义,这种讨论方法必须依赖于极性词的量值进行解释。因此,在判断极性词的允准语境时,将量值与修此功能同时考虑,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国内对极性词的研究中,吕叔湘、岑玉珍、陆俭明等学者的关于词语的解释中,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会标注一些词语多用于或只能用于否定句中,包括《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也会说明有些词多用于否定句。国内学者中,沈家憶(1999)最早提出“极性词”这个概念,他在《不对称和标记论》(2015)一书中,指出“语言中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肯定句,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否定句。如果把肯定、否定看作正、负两极,那么语言中有些词语属于“极性词(polaritywords)"①。

石毓智(2001)发现汉语中的有些词语非常独特,有的词只出现在肯定句中,有的则只出现在否定句中。他认为,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明显倾向于肯定语境或否定语境,这个词就属于极性敏感项。他提到了对肯定和否定语境的选择有明显趋向性的词就是极敏感项。另外,国内学者陆续展开了对极性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负极词的曲言功能、双向关联分析、英汉负极词的比较分析、负极词的句法及语义等方面的研究。

蒋勇(2010)在研究极性词时,在Israel提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典型梯级模型理论。他将信息论的理论运用到基于量值的梯级模型理论中,这一方法为极性词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而科学的理论。Israel的梯级理论是基于量值的,蒋勇将其拓展为基于信息论的梯级模型理论,从而分析极性词的极性敏感特征。除此之外,他将自信息的概念运用到梯级模型中,将基于量值的梯级模型概括为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该理论可以同时解释正向梯级模型和逆向梯级模型。

关于极性词的研究,国外与国内都有了较高的成就,更多的是对极性词的论述和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这样的类别展开研究,但针对单个具体的词语的极性敏感特征的论述并不多,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沈家煩.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结合“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义和用法等,通过标记模式理论的全量肯定否定规律、梯级模型理论及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分析其极性敏感特征。

(2)“始终”类时间副词方面

时间副词“始终”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始终”一词的形成发展和语义、语用研究。在形成发展方面,张薇(2013)对“始终”的语法化过程展开了讨论,作者认为在战国时期,“始终”是由两个名词对举使用组成的名词词组;东汉时期,由词组融合为一个词;在唐代,“始终”词义发生引申;南朝时期,用作时间副词;明代开始,用作情态副词,作者认为“始终”的语法化与时间量的变化有关。赵雪,张永宁(2013)在研究“始终”的语法化时,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运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始终”词汇语法化的历程。他们认为,“始”和“终”通过并列连用的用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为名词,在句子中通常作为主语、谓语和宾语使用。唐代开始,“始终”可以用于修饰句子中的谓词。宋代以后,“始终”可以在句子中作状语,该词的语义也随之增加。通过转喻和及类推,“始终”最终语法化为时间副词。陈全静(2011)认为,先秦时期,“始”“终”通常是一对反义词,也是该时期这两个词最多的用法,虽然也会发现少量连用的例句,使用量极少。两汉时期,“始终”的反义并列短语的用法发生了改变,“始终”于西汉时期成词,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名词“始终”是由“终始”类推得出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该词的副词用法产生。唐宋时期,“始终"使用频率出现了在肯定句中使用时会受到限制的情况,因此,就导致了该词在肯定句的使用频率要低于否定句。明代开始,“始终”的多种语义都得以发展,尤其是作为时间副词使用,逐渐发展成熟。在使用时,该词修饰的谓词成分也逐渐丰富,该时期“始终”的用法已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曾丹(2007)针对反义复合词如何发展、演变展开了讨论,她认为最初的“始”和“终”作为丄对反义词来使用,之后出现了连用的用法,随着它们的连用,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最多的是“终始”,而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始终”。这两个词语虽然在使用频率和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但用法和意义相同。两个词语经历了漫长的相互抗争的阶段,终于在明清时期,“始终”了“终始”,成为被普遍使用的时间副词,并于该时期迅速发展,用法增多、使用量大。

在语义和语用方面,濮阳艺婿(2018)认为,“始终”在句法特征方面,该词通常使用在主语之后和谓语之前。在对动词的选择上,“始终”不可以和单独的动作动词搭配,不可以与存现动词搭配。在时间段的表达上,“始终”可以表示明确的时段,也可以表示模糊的时段。并且’‘始终”也具有特殊的句法特征,该词可以与“的”组合充当定语,但使用频率较低。她认为“始终”可以表示静态,不可以表示动态。她认为“始终”在时段长短上,可以表示短时和长时,在时态方面,可以表示过去,不可以表示现在和将来。陈舒倩(2017)认为,“始终”主要强调在一段时间内,某一动作或事实的状态保持不变。在表示时态上,“始终”可以表示过去和现在,也可以指向将来。在人际功能方面,“始终”经常用于表达个人的主观推测。说话人选择“始终”这样的副词,来制约、引导说话人对自己所说话语的理解,以帮助说话人以更少的努力明白自己的交际意图。李倩倩(2015)认为,未成词的“始”和“终”表示的是时间度量义,成词的“始终”则表示情态义。她还指出,“始终”在汉代以前使用时,该词表示的语义都是它的本义,东汉以后词义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副词词义。同时,她也对“始终”在句中的位置及搭配的动词进行分析,该词主要用在主语前后,通常与其他副词共现。“始终”只能用在主语后、谓语前的位置,当“始终”用在句首时,主要由于上下文语境造成主语省略,通常可以将句子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吴俊青(2014)在讨论现代汉语长时义时间副词时,认为时间副词“始终”表示持续,进一步细分,“始终”属于恒常义中表示不定时,表示永久义,并且“始终”表示非间断性持续,表示情况或状态的长时间持续,不曾间断。因此,长时间的非间断性持续是这类词的主要语义特征。任磊(2013)认为,“始”和“终”对时间的表述不是显性的,而是比较抽象地表述事件的时间语素。这个时间语素是隐性的,是时间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所包含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时间副词“从棊”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从来”的形成发展和语义、语用研究,李睿文(2018)论述了“从来”的衍生与演变,在战国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从……来”“所X来”的结构呈现。“所+从+来”结构用法较多,该结构由具体的空间移动通过隐喻转而表达时间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从来”继续被使用,但是,分析语料的结果还是“从……来”这一结构使用的更多。晚唐五代时期,“从来”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且用例增多,用作状语的情况也增多。明末清初时期,“所从来”己经消失,时间副词“从来”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在语义上,与现代汉语没有差异。陈昌来,张长永(2011)对“从来”的词汇化历程进行了梳理,“从来”一词的起点是“从……来”这个结构,该结构是“从来”词汇化的起点,通常是在短语中插入表达方位或处所的成分来使用。先秦时期,“从……来”是一个动词性偏正短语。两汉时期,插入“从……来”短语中的成分更加丰富。六朝时期,介词“从”的空间范畴义发生了虚化。唐代以后,现代汉语中可见的方位词几乎都可以作为插入成分出现在“从……来”短语中,这些用法也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他们也讨论了“所从来”短语与“从……来”之间的内在联系。匡鹏飞(2010)也论述了时间副词“从来”的词汇化,他的侧重点是分析该词的词汇化因素,经过他的分析,他认为促使时间副词“从来”词汇化的因素有三点:表示时间的“所+从+来”结构中“来”由原来的位移动词虚化为表示时间的方位词,为“从来”的词汇化提供语义条件②;表时间“从••…•来”短语在汉语双音化趋势下的省略;“从……以来”与副词的句法功能一致,为“从来”的词汇化提供句法功能条件。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时间副词“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词汇化。

在语义和用法方面的研究,张佳祥(2018)从多个角度分析“从来”的特点,她认为,“从来”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多用于主谓之间,很少使用在句首位置,当“从来”用在句首时,目的在于加强语气。“从来”修饰的大多是带有持续义的成谓词分,并且多用于否定句。他指出,“从来”可以表示过去和现在,不能表示将来。在时段特征上,“从来';的时间义可以是长时,也可以是短时。该词可以修饰表示静态的谓词成分,不可以修饰表示动态的谓词成分。在语用上,“从来”一词存在语境倾向的情况,该词多用于否定语境中,一方面表示主观态度,另一方面表示客观态度。程璐(2013)认为“从来”一鬲在语义方面,可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或到某一特定时间,情状保持不变”,时间副词“从来”指向的时段内,该时段的起点和终点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不明确的,一般明确的时间点都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出现。她也指出“从来”在使用时,

匡鹏飞.时间副词“从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⑶.古汉语研究,2010(3):76-82.

更多的用在否定句中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唐善生(2011)从两个角度阐释时间副词“从来”,一方面,“从来”在语义上表示过去的某个时间到现在的时间,这段时间的终点可能会隐藏在分句之中,可以表示时间的起点、终点都发生在过去,还可以表示反复的时间点。另一方面,“从来”在句法特征上,该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都可以使用,用于肯定句中时可能会受到限制。通常情况下,“从来”也不直接修饰谓词,与其他词语连用修饰谓词的情况居多。另外,“从来”可以表达一种概率上的意义,并且具有时量上的主观性。马真(2007)将时间副词“从来”和“从”归为“过去时”类,表示情况或状态的持续。王敏(2007)在分析时间副词时,认为“始终”“从来”和“从”具有惯常义,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他认为“从来”可以用在主语之前,但频率很低,更多情况下用在主谓之间作状语。“从来”的语法特征与大多数时间副词一样,通常与否定副词搭配修饰谓词,他也指出,“从来”在否定句中的使用频率更高。张谊生(2004)认为时间副词“从来”表长时。吕叔湘(1981)也曾指出时间副词“从来”多用于否定句。

时间副词'‘从”的研究现状。关于“从”的一些研究中,部分研究也包含对时间副词“始终”和“从来”的一些论述。唐贤清(2009)对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始终”“从来”和“从"可以表示时段。陈郁玲(2009)在谈到时间副词的功能时,他认为在240个常用副词中,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包括“从”在内的一部分时间副词,通常情况下不是直接修饰谓词,而是要与否定词连用去修饰谓词。孙琴(2002)对否定性结构专用副词进行了多种类别的分析,其中部分研究包括对时间副词的一些讨论,她将“始终”“从来”和“从”在内的共七个词语放在时间副词类中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这一类副词是从时间上对谓词进行限定的。在语义上,她认为“始终”“从来”和“从”这三个时间副词都可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某种状态的持续,并且它们都具有极性语义。在句法上,时间副词“从”通常与其他副词共现。在语用上:“从”否定的是通过上文的话语推测出来的语义,是对预期的否定。李少华(1996)将“始终”“从来”和“从”归为表持续的时间副词,表示行为、状况的持续或事物的性质持续不变。

根据以上对“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语义及用法等方面的概述,可以发现“始终”“从来”和“从”这三个时间副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上都存在许多共性和差异。但是除了“从来”一词,“始终”和“从”都没有从个案的角度分析它们的极性特征,更多的是比较它们之间的语义和句法特征,或是从近义词辨析的角度去分析。少有论及它们的极性敏感特征。因此,本文就“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句法位置分布、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分布情况来分析其极性敏感特征,并阐释它们具有极性敏感特征的动因。

1.4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归纳法,比较“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句法位置分布具有的一些特点,对“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分布状况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尽可能全面地阐释它们的极性敏感特征。本文以形式与意义、动态与静态、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原则,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兼用其他研究方法,来完成本文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虚词词典中的例句以及有代表性的部分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第二章“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始终”的语义特征分析

“始终”在现代汉语中的副词词性解释为:“表示从头到尾”和“一直”。本文多次提到“始终”类时间副词具有持续义,那么这个时段就会有长短之分,因此,可以考察时间副词''始终”的长时义和短时义。“始终”表示长时义的用法较多,一般用来表示事件或状态的长时间持续,例如:

(1)最近二年,何容先生不知戒了多少次烟了,而手指上始终是黄的。(老舍《四位先生》)

(2)他注重艺术,也重视恋爱,于是一生始终在悲剧的情调中生活。(叶灵风《天才与悲剧》)

(3)他果然早觉到两个人中间的隔阂决不能消灭到无影无踪,然而他始终不曾想起离婚,现在也还是没有这个意思。(矛盾《蚀》)

以上例(1)-(3)中,“始终”所表示的时间段都没有明确的时间起点,参照点为说话的时间,例(1)中,“始终”表示的是“何容先生”的手指颜色保持不变,“何容先生”从过去的某个时间开始吸烟,导致手指是黄色的,这种状态持续到说话的参照点。例(2)中表示“他”的一种悲剧情调的生活状态保持不变,时间的起点并不明确,过去的某一时间“他”开始注重艺术和恋爱,接下来的一生中都生活在悲剧情调中。例(3)中,表示“他不曾想起离婚”这一行为的持续。

“始终”一词除了可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长时义,也可以表示短时义,事件或状态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跨度较小。例如;

(4)你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作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的吸着烟。(师陀《期待》)

(5)打完,眼泪在眼眶里转,转好大半天,象水花打旋而渗不下去的样儿。始终他不许泪落下来。(老舍《歪毛儿》)

例(4)中,“始终”所指向的时段为从“你”坐在“我”对面开始,虽然还没有时间的终点,或许会保持现状持续下去,可以从例句的语境

中看出,这个时段为短时。例(5)中,“始终”所指向的时段从“他”眼里含着眼泪开始,到眼泪真正落下来为止,眼泪从眼睛里流出来是非常快的眼中饱含泪水到流出来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这里表示的也是短时义。

只通过“始终”并不能判断该词表达的静态义和动态义,要根据“始终”后所接的成分来判断,这个成分是静态或动态,就可以明确“始终”表示的是静态义,还是动态义。例如:

(6)高兴起来吧,从江西到延安,到北京,在党的眼里男女始终是平等一样的。(老舍《女店员》)

(7)居最高的那一位先生,后来始终挨着我们坐了,并未尝低头摔脚如上边所说的样子。(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8)发利斯是个老实人,始终不过陪她聊天而已。(张爱玲《连环套》)

(9)因为他只有一只眼,又跑得慢,始终捉不到别人。(老舍《四世同堂》)

例(6)中,“始终”后面接的成分是“平等一样的”,这种状态是静态的,可以判断“始终”表示的是静态义。例(7)中,“始终”后的成分也是“挨着我们坐”,这个动作的持续也是静态的。例(8)中,“始终”后面接的是“陪她聊天”,这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因此,可以判断在这里“始终”表示的是动态义。例(9)中,“始终”后面接的是“捉不到别人”,“捉”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该例句中的“始终”表示的是动态的含义。根据上述四个例句可以发现,“始终”一词本身并不能直观地体现出静态义和动态义,但是可以根据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判断出来。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始终”所指向的时段,该时段的起点和终点都可以是过去,也就是说,这个时段的起点可以是过去的某一时间点,时段的终点也是过去的某一时间点。因此,“始终”所强调的这个时段,是指说话的参照点之前的时间,是一个表示过去的时段,例如:

(10)我妈呀,说过好几年了,就爱一身祥云纱的裤褂,可是始终没有钱买。自从我一上工,就想起这回事。为多省一分钱,我不怕多走二里路。现在,钱凑够了,我给妈妈买来了!(老舍《女店员》)

(11)但是,树阴中的夜色渐渐加浓,街旁的积水反映着天上的秋星,惨白的街灯下,车声沉寂了以后,我始终不曾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影移过。(叶灵风《憔悴■的弦声》)

例(10)中,“妈妈买一身祥云纱的裤褂”在过去到“我”攒够钱“我给妈妈买来了”这个时间段内,每一个时间点发生“妈妈买祥云纱的裤褂”的概率为零。在这个时段里,由于某种原因,“妈妈”虽然喜欢“祥云纱的裤褂”,但是却不曾拥有。在“我”攒够钱“我给妈妈买来了”之后,事情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变成“妈妈拥有了一身祥云纱的裤褂”。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始终”所指向的时段是过去“妈妈不拥有祥云纱的裤褂”这种状态的持续。例(11)中,作者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见过有黑影移过”到作者说话的参照点这段时间内,每一个时间点“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影移过”发生的概率都为零,该事件的持续也是发生在过去,因此,这两个例句中,“始终”指向的时间段表示过去。

当“始终”表示的时段是从过去到现在时,该词表示的时态包括现在。例如:

(12)曼青,你始终没有说明白你自己的主意呢!(矛盾《蚀》)

(13)招弟始终没有回来。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老舍《四世同堂》)

例(12)和例(13)中的“始终”表示的时段都是从过去的某一时间到说话的“现在”,在这两个例句中,“始终”指向的时段包括现在。除此之外,“始终”指向的时段也可以指向将来,例如:

(14)这一下宁珂明白了。他心里暗暗发怵。怪不得爷爷在做这一切时都不让他参与,再清楚不过的是,许予明将始终在他的控制之下。

(张炜《你在高原》

(15)不管你的伤势多重,只要你一息尚存,我将始终爱你.绝不会有任何改变。(魏巍《东方》

例(14)中,“始终”所表达的是,从过去的时间开始,“许予明”就已经在“他”的控制之下,根据文意,这个状态持续到说话的时间参照点并没有结束,持续的时间指向将来。例(15)中,“始终”表示的是“我”对“你”的爱不会发生改变,从过去到现在不变,将来也不会变。因此,通过以上例句。可以判断“始终”表示的时段可以是指向将来的。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始终”在时段上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始终:[+长时][短时]

“始终”在静态性和动态性方面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始终:[+静态][+动态]

“始终”在时间特征方面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始终:[+过去][+现在][+将来]

“从来”的现代汉语释义为: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句。该词在使用时具有明显的持续义,“从来”在表示时段时,它所指向的时段可以是长时。例如:

(16)笃保是旧家庭里长大的,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夫妻,坐不住,只管观看风景,推开玻璃门,走到阳台上去了。(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17)鬼只好叹一口气说:我在这儿三十多年了,从来没见过你这号顽固的人,这样蠢才,怎能住在一起。(吴啥《人和鬼》)

例(16)中,“从来”表示的是“笃保"这个人从过去的某个时间开始,保持“没见过这样的夫妻”这种状态的不变,到说话的时间参照点也没有发生改变,根据文意,“笃保”已经长大,那么在他的认知里,这段时间表示的就是长时。例(17)中,“从来”表示的时间段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就是文中提到的“三十多年”,这个时段明显是一个长时。在这个例句中,“从来”所指向的这个长时段,与普通意义上的长时略有不同,这个时段表示的是说话人主观认识中的长时段。

“从来”也可以表示短时,例如:

(18)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著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

(萧红《生死场》)

(19)我知道你爱睡,所以从来不不响,免重吵醒你。(钱钟书《围城》)

在上述两个例句中,例(18)中的“从来”所表示的时段就是“她”做饭的那段时间,时段的起点是过去的某个时间“她烧饭”,终点是烧饭这个事件结束。因此“从来”所表示的是一个短时段。例(19)中,“从来”所表示的时段是从“你”睡觉开始,到睡醒结束,在这段时间例,“我”保持不发出声响,这个时段是短时的。

时间副词“从来”所表示的动态义和静态义与“始终”一样,也是要通过“从来”修饰的成分来判断。例如:

(20)发利斯从来没有空手上过门,总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吃食玩具。(张爱玲《连环套》)

(21)青春从来是美丽的,但我更爱高贵的品质和智慧。(陈学昭《过蒲同路》)

(22)末两句大可以加上夹圈,但我却从来不干这样的勾当。(鲁迅《二心集》)

上述例句中,例(20)中的时间副词“从来”后接的是“空手”这一成分,这个谓词成分是讲台的,因此在"从来”所表示的这个时段内,表达的都是静态义。例(21)中,“从来”后接的成分为“美丽的”,该成分表示的也是静态。例(22)中,“不干这样的勾当”也是静态。经过对语料的分析,本文发现,“从来”修饰的成分都是静态的,因此,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来”可以表示静态义,不表示动态义。

通过“从来”指向的时段判断该词表示的时段特征,这个时段的起点可以是过去的某一时间,终点也是过去的另一个时间。同时,“从来”表示的时段的起点可以是过去的某个时间,终点是说话的当下,因此,该词可以表示的时段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例如:

(23)当时在欧洲人的心目中,除了上帝只有亚里士多德的话绝对正确。因此,直到16世纪后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结论。(网络)

(24)这时候,市场里正盆起了丛圭不曾有过的“多头'‘和“空头”的决斗!(矛盾《子夜》)

(25)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张爱玲《倾城之恋》)

鬲(23)中,“从来”所指向的时段从过去的某一时间开始,终点是文中提到的“16世纪后期”,根据文意,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16世纪后期”也是发生在过去,因此,可以判断这个时段的起点和终点都发生在过去。例(24)中,“从来”所指向的时段是从过去的某一时间为起点,终点是文中明确给出的''这时候”,在这个时段里,起点是过去的某个时间,终点是说话的当下。例(25)中,“从来”所指向的时段起点是过去的某个时间,终点是文中提到的“现在”,时段的起点和终点与前面的例(24)相同。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来”在时段上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来:[+长时][短时]

“从来”在静态性和动态性方面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从来:[+静态][-动态]

“从来”在时间特征方面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来:[+过去][+现在][-将来]析“从”在作为时间副词使用时,表示“自过去到现在”,用在否定词前面。从这个意义上看,与“从来”的解释没有差别。时间副词“从”也具有持续义,并且该词所指向的时段可以是长时,例如:

(26)大概从懂事的时候起,只知道洋钱是好东西,丛未听说过它不值钱,不能用了,再加上方才被人偷过,不免心有余悸。(夏衍《剧本》)

(27)但他对人并无疾言厉色,仍是具有一副慈祥温和的态度。生平丛未作过亏心事,享寿七十岁。(李宗吾《厚黑学》)

例(26)中,“从”指向的时段的起点文中己经给出对应的时间,即“懂事的时候”,一直到说话的时间,没有听说过“洋钱”不值钱,这表示的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例(27)中,“从':指向的时段的起点是过去的某一时间,时段的终点为“他”去世,时间的跨度为七十年,因此,“从”在这里指向的时段依然是长时段。

“从”指向的这个时段也可以是短时的,例如:

(28)干活时,他常赤膊,汗水就像一条条粗蚯蚓爬下来,每班下来,他的衣服、裤子丛没干过。(《1994年报刊精选》)

(29)我爸爸在整个住院的53天里,丛没有问过家里一件事,想的、问的、说的都是工作。(《1994年报刊精选》)

上述两个例句中,例(28)中的“从"指向的时段是从“他"干活开始,终点是干活结束,是一个短时段,但这个段时段有可能是连续的,

即“他”每次干活都是这种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例(29)中的“从”所指向的时段非常明确,是文中所说的“53天”,是一个段时段。虽然在语料中有表达短时义的句子,但是这种用法要少于表示长时义的句子。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是否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也要看该词后面所接的成分,根据这个成分的特点,来判断“从”的语义特征。例如:

(30)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太原选煤厂建厂40年,丛没亏损过,每年利润均在1000万元以上。(《2000年人民日报》)

(31)七百多年来,中国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地方行使着主权,西藏地方丛未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

(32)慧芳在家是老大,从小就知道心疼人,丛没伸手跟妈要过东西。(网络)

(33)不过这也无碍于我的假说,因为孟子虽有某些阴阳家的倾向,可是丛未走到像汉代今文学派那样的极端。(《中国哲学简史》)

例(30)中,时间副词“从”后面接的成分是“亏损”,该词表示的静态,在这个用例中,“从”表示的语义也是静态的。例(31)中,“从”后面接的成分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该成分表示的是静态,因此,‘'从”具有静态语义特征。例(32)中,“从”修饰的成分是“伸手跟妈要过东西”,是一个含有动态义的成分,因此“从”表示了动态义。例(33)中,“从”修饰的成分是“走到像汉代今文学派那样的极端”,是一个动态成分。根据对语料的分析和判断,时间副词“从”后面接的成分既可以是表示静态的,也可以是表示动态的。

在时段特征上,时间副词“从”指向的时段,起点和终点都可以是过去的时间点,或者时间的起点是过去时间点,终点是说话的当下。例如:

(34)当时年龄不到三十岁,生命中像有种青春火焰在燃烧,工作时丛不知道什么疲倦。志摩先生突然的死亡,深一层体验到生命的脆弱倏忽,自然使我感到分外沉重。(沈从文k友情》)

(35)她是如此温和,丛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萧红《生死场》)

(36)乔丹记得在职业篮球生涯里,他丛没有“飞”过这么远的距离。(王洋《太空大扣篮》)

例(34)中,根据文意,可以看出是一段描写回忆的话,“从”指向的时段起点是过去的某个时间,终点是“志摩先生突然的死亡”,这个时段都发生在回忆中,因此,此时的起点和终点都发生在过去。例(35)中,“从”所指向的时段里,“她”没有“高声笑过”,起点是过去某个时间,终点是说话的时间。例(36)中,时段的起点是过去的某个时间点,终点是说话的当下。根据语料情况,可以判断,“从”在时间特征上可以表示过去和现在,不可以指向将来。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在时段上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长时][短时]

“从”在静态性和动态性方面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静态][+动态]

“从”在时间特征方面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过去][+现在][-将来]

2.4“始终”类时间副词语义特征的共性和差异

“始终”类时间副词都具有持续义,都表示行为、事件的持续不变,这是它们存在的共同点。通过对“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存在的一些差异。本文得出了时间副词“始终”可以表示长时和短时,可以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表示动态和静态。时间副词“从来”可以表示长时和短时,该词具有静态性,没有动态性,可以表示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向将来。时间副词“从”可以表示长时和短时,可以表示动态和静态,在时间特征上与“从来”相同。如(表一)

“始终”类时间副词学位论文,极性敏感特征学位论文,梯级模型理论学位论文

“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上的共性和差异(表一)··

“始终”位于句首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始终”可以在句首使用,但这种情况较少,例如:

(37)于是你势必在树林里找一个东京女儿捉迷藏。始终是双方喑哑也好,说一些彼此不懂得的话也好。(施婺存《河内之夜》)

(38)跑警报的时候是唯恐敌机来得快,既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施婺存《跑警报》)

(39)始终没有举过手的是林子冲和孙舞阳。(矛盾《蚀》)

例(37)中,“始终”表示的是两个人之间保持“双方喑哑”“说一些彼此不懂得的话”这个状态的持续。例(38)中,“始终”表示的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这一事件的持续。例(39)中,“始终”表示的是“林子冲”和“孙舞阳”二人保持没举过手的状态的持续。另外,“始终”位于句首还存在一种情况,例如:

(40)“始终你没忘了我,那么?”我握紧了他的手。(老舍《微神》)

(41)空爻我也没顾得看看脚上拴的是什么东西,大概因为我总以为脚镣全应是铁作的。(老舍《猫城记》)

例(40)中,“始终”位于句首,并且在主语“你”的前面,修饰谓语动词,可以转换为“你始终没忘了我”,该例句是一个倒装句。例(41)中,“始终”在句首使用,位于主语“我”的前面,这两个例句与前文的例(37)-(39)有所不同,例(40)和例(41)都是倒装句,转换过来之后,“始终”就是位于主谓之间。

“始终”位于主谓之间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始终”可以用于主谓之间,这种用法分布最广

泛、使用最多。例如:

(42)祥子始终没过来劝解.他的嘴不会劝架,更不会劝解两个妇人的架。(老舍《骆驼祥子》)

(43)我始终以为这种做诗底态度极为正当。(命平伯《冬夜》)

(44)它始终保持着我和它中间的距离。(巴金《狗》)

(45)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他丈夫想止住他,问他什么理由,他始终不说。(萧红《生死场》)

(46)他娶我究竟为什么动机我始终不明白.许贪我年轻贪我貌美带回家去广告他自己的手段,因为真的我不曾感着他一息的真情。(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47)这样畸形的谈了一两小时,我始终不肯破戒.我的朋友就告别了。(林语堂《我的戒烟》)

(48)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故乡。(梁遇春《春雨》)

(49)这样过了两年,始终没有孩子。(钱钟书《纪念》)

例(42)中,时间副词“始终”用在“祥子”和“过来”之间,是典型的位于主谓之间的用法,并且与否定词“没”连用,修饰谓语动词。例(43)中,“始终”位于主语“我”和谓语“以为”之间,该例句为肯定句,“始终”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例(44)-(49)中的“始终”都是位于主语后,谓语前。根据语料统计,“始终”使用最多的就是位于主谓之间。

“始终”与其他副词的连用

“始终”在使用时,可以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在肯定句中,除了直接修饰谓词之外,有时会与范围副词共现,修饰谓词。在否定句中使用时,一般不会直接修饰谓词,而是与否定副词连用,或在否定词之前,还有范围副词,能够与“始终”连用的否定副词也比较多,例如:

(50)可是我请他弄一部《纪德全集》,他坡华没有给我办到。(戴望舒《巴黎的书摊》)

(51)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梁遇春《途中》)

(52)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53)箱子全打开了,衣服堆满了床与沙发。他穿了又脱,换了又换,而始终不能满意。(老舍《四世同堂》)

(54)空袭警报经常有,但飞机始终未见。(老舍《鼓书艺人》)

(55)但是我似乎直觉的看出来:被后面那些猫人赶上,我与我这个猫人必定得不到什么好处;我应当始终别离开这个新朋友,他是我在火星上冒险的好帮手。(老舍《猫城记》)

“始终”类时间副词学位论文,极性敏感特征学位论文,梯级模型理论学位论文

在上述例句中,例(50)和例(51)中的“始终”在修饰谓词时,与否定副词“没有”共现,修饰“办到”和''看到”。例(52)和例(53)中的“始终”与否定副词“不,,共现,修饰句子中的“学会”和“满意”。例(54)中,“始终”与否定副词“未”连用,修饰谓词“见”,例(55)中“始终”与否定副词“别”连用,修饰谓词成分“离开这个新朋友”。上述例句都是“始终”与否定副词连用的情况,当“始终”修饰谓词时,无论是在肯定句还是否定句中,还有与范围副词共现的情况,例如:

(56)太原市的房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是市房改办和市经济实用房发展中心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趋冬都得到了太原市、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科技文献)

(57)然而,无论多么艰难,改革的脚步却始终都没有停顿过,而且总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新的难题。(《人民日报》)

(58)因为我也冬只是个在外面走码头的人物,底子薄,又无帮口,在学校里混也混不出个所以然的。不是抗战还回不了家乡,熟人听说我回来了,所以表示欢迎。(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以上三个例句中,例(56)是一个肯定句,“始终”与范围副词“都”连用,修饰谓词“得到”。例(57)是一个否定句,“始终”和否定副词

“没有”之间,还有一个范围副词“都”。例(58)中的“始终”与范围副词“只”连用,修饰谓词成分。综上,时间副词“始终”会与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连用,修饰句中的谓词成分。如果去掉例句中的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句子的合法性会受到影响,导致句子的合法性降低或不合法。例如:

(59)他始终没有给我办到

*他始终给我办到

(60)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始终看到了世界例(131)改为肯定句形式分析时,为了全面体现具有语境情况,还需要加进来例句的前后文。如下:

(132)*屋里最带中国味的东西便是毛博士自己,虽然他也许不愿这么承认。到他屋里去过不是一次了,始终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或是贴上一张风景画或照片。有时候他在校园里偷折一朵小花,那只为插在他的洋服上。这个人的理想完全是在创造一个人为的,美国式的,暖洁的小家庭。

例(132)符合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一点。虽然符合梯级模型理论,但例(132)不具有合法性,将这个句子放在所在的语境中分析,可以发现此时表达的语义与其前后文的语义都发生了冲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始终”是具有表长时的宏量时间副词,在句子中可以加强语气。将事件“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或是贴上一张风景画或照片”的时段增大至过去到说话的时间,继续以前文中假设的共去10天为例,从前文表格中可以看出,10天内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先验概率为65.10%,自信息量为0.61o自信息量越大说明对其语气加强程度越高,因此,在例(132)中,“始终”起到的语气加强作用是最低的,但时间副词“始终”本身就是表示语气加强的作用,因此,这时的“始终”与该词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特点相反。这就可以解释“始终”与此句表微量词“一盆”“一张”不可共存。

若将例句中的微量词“一次,,改为宏量词,如下:

(133)*到他屋里去过不是一次了,赴空没看见他摆过成千上万盆鲜花,或是贴上成千上万张风景画或照片。

运用梯级模型的第四点分析例(133)是符合的,但该句子仍不具有合法性。如果运用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来分析,一天没看见一次他摆过一盆鲜花的先验概率为90%,那么在一天内没看见两次摆过一盆鲜花的先验概率为90%*90%=81%。那么,在一天内都没见过更多次摆放鲜花的概率则更小。“始终”扩大了时间域,不但没有增加“没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发生的概率,反而降低了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个概率越小,自信息量就会越大,这样解释例(133)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后推理出来的语义与语境义不符。也就是说,这个句子即使可以从很多角度解释的通,但是这个句子中所否定的概率小的事件不具有任何意义。

若将上述例句再改为肯定句形式和宏量句型,如下:

(134)*到他屋里去过不是一次了,始终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或是贴上一张风景画或照片。

例(134)符合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三点,但该例句仍然不具有合法性。根据前文的分析,在给定假设的10天内看见摆放鲜花的概率是65.10%,比任何一天看见摆放鲜花的概率都要高,那么其加强语气的程度就在这时是最小,与“始终”一词自身所具有的语义特点不符合。因此,即便是能够准确套用梯级模型理论,该句子也不具有合法性。

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当出现句子合法性降低或不具有合法性时,都是该句子与原来的前后文要表达的意义产生矛盾,也会出现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这两点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理,“从来”和“从”在此不重复分析推理的过程。因此,“始终”类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与它们的语义、语用及人的认知存在密切关联。

5.4小结

本章结合梯级模型理论对“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进行了分析,经过论证发现,单纯地使梯级模型理论,正如Israel所发现的,并不能全面地解释“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义特点。在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经过Israel补充的颠倒梯级可以更好地解释

“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蒋勇结合自信息概念,提出了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过获得信息量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能够从概率的角度解释“始终”类时间副词所表现岀来的负极性敏感特征。“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是其本身的语义特点与语境假设的对应。“始终”类时间副词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域扩大了,事件发生的概率随之降低,自信息量随之提高,符合其加强语气的语义特点。

第六章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境分布,发现“始终”类时间副词出现在否定句中的比例远高于出现在肯定句中,尤其是时间副词“从”只能用于否定句,它们具有负极性敏感特征。本文首先运用标记模式理论简单解释“始终”类时间副词的特点,并结合Israel提出的梯级模型理论进行分析,最后使用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对进行进一步阐释。

通过分析,“始终”和“从来”虽然具有负极性敏感特征,但二者都有少量肯定句的用例,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负极词。时间副词“始终”和“从来”可以与否定副词、范围副词连用。“从”作为时间副词使用时,只能在否定句中使用,且倾向于与否定词直接组合使用,中间没有范围副词等其他成分。

在“始终”类时间副词所指向的时段内,需要给予“始终”类时间副词极大量的时间,在这个扩大的时间域内,事件发生的概率变小,所提供的自信息量变大,语气加强程度更高。“始终”类时间副词所具有的负极性敏感特征,与它们的语义、语用和人的认知有密切关系。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了“始终”“从来”和“从”三个时间副词,形成一个小类。三个词既可以形成一个小类,又各有不同,都存在自身的个性特点。在语义和句法位置分布方面有共性有差异,在极性敏感程度上有强有弱。在理论方面,本文跳出对肯定语境和否定语境的数量统计来观察时间副词的允准语境,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并且以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及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始终”类时间副词采取细致地概率计算和分析,清晰地解释和推理该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

本文运用了相关理论对“始终”类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进行论述,基于副词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在对用例进行分析时未必全面。除此之外,对语料的整理和判断也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分析可能存在不足。本文分析的语料有限,可能论述地不够全面。因此,时间副词极性敏感特征还有待更细致、更充分的研究。

-42-

参考文献

著作类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版.

沈家埴.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邹海清.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功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阐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

KatzJJ.Thestructureoflanguage: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PrenticeHall,1964.

LadusawW.PolaritySensitivityasInherentScopeRelations,OutstandingDissertationsinLinguistics[M].GarlandPublishing,NewYork,1980.

ZwartsF.ThreeTypesofPolarity[M].PluralityandQuantification,!998.

期刊类

(61)始终不曾学会

*始终曾学会

(62)始终不能满意

?始终能满意

(63)改革的脚步却始终都没有停顿过

*改革的脚步却始终停顿过

(64)改革的脚步却始终都没有停顿过

改革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顿过

*改革的脚步却始终都停顿过

例(59)-例(61)去掉否定副词“没有”和“不”后,句子不符合语法规则,不能成立。例(62)去掉了否定副词“不”,单看这个分句似乎可以这样说,但是回到该句子的语境中,该句子的前文中提到“他穿了又脱,换了又换”,这个行为明显表达是不满意的状态,因此去掉否定词后的句子虽然在语法上成立,但语义与语境义冲突。例(63)去掉了句子中的范围副词和否定副词,句子与原来的语境义不相符合。但是,范围副词的存在与否,对句子想要表达的意义影响不大,最重要的在于否定副词,例(64)就是保留了例(63)的否定副词,去掉了范围副词,这种情况下句子依然成立,也能清晰表达出准确的语义,当去掉否定副词,保留范围副词时,该句子不成立。综上所述,已经可以看出,“始终”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在否定句中使用,这就体现出时间副词“始终”所具有的极性敏感特征。并且,这一特征与语义有密切的联系。在下文中,将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和分析来进一步确定“始终”具有这样的特点。

3.2“从来”的句法位置分布

3.2.1“从来”位于句首

与前文中讨论的“始终”相似,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来”用在句首的情况非常少,例如:

(65)丛里没有一个挂彩的伤兵会在没有动手医治之前就笑的。(施蛰存《他要一颗纽扣》)

(66)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象你这样。(朱自清《致亡妻》)

(67)我不喜欢流星,因为它的生命太短促了,我爱着任何一颗小星星,它每晚都发光。从来不离开月亮,永远和黑暗奋斗。”(谢婉莹《流星》)

上述三个个例句中的"从来”都在句首使用,这种用法虽然数量很少,但不影响该词在意义上的表达,这里的“始终”也表示持续义。其中,例(66)和例(67)比较特殊的是,这两个例子都是省略了主语。

用主语后是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来”极为常用的句法位置,例如:

(68)每当她要“创造”一种头式,或衣样,他总从旁供献一点意见。她的丈夫从来对她没有这样殷勤过。(老舍《四世同堂》)

(69)大凤从来不多言不多语的,不过秀莲还可以叽叽呱呱跟她乱说一气。(老舍《鼓书艺人》)

(70)贤愕然抬起头来,忽然悟到我的意思,俏皮地笑道:“我可丛来不注意别人,她们烫了难看不难看也与我无涉。”(苏青《烫发》)

(71)他丛圭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这样苦闷沮丧的时候,就是吴少奶奶也没有机会看到。(矛盾《子夜》)

例(68)-例(71)中,时间副词“从来”都是用于主语后,谓语前,并且该词不是直接修饰谓词,而是与否定副词连用,去修饰谓词成分。通过的语料的比较分析,时间副词“从来”的这一用法最为广泛。

ȀȀ缀⠁⠀뼀āᄀ＀ࠀ耀ᒃ“从来”与其他副词的连用

在上一节中已经简单提到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来”在修饰谓词时,一般要与其他副词共现,与“从来”连用的其他副词并不单一,例如:

(72)琴上安着一盏灯,照亮了她的脸,他丛来没看见她的脸那么肃静。(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73)我从来没有把你当做我的底下人,你是我的凤姐姐,你是我引路的人,我们的真世界不在这儿。(曹禺《雷雨》)

(74)有的公司有文化,但看起来没文化,老板从来不讲我们公司

的文化如何如何,但其实大家有感觉。(《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75)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丛土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凌叔华《绣枕》)

(76)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簿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感觉到。(丁玲《彭德怀速写》)

(77)顾医生从来只戴新军帽,帽檐压住右边半条剑眉,完全是西点军校训练出来的风度。(张欣《梧桐梧桐》)

例(72)中的“从来”与否定副词“没”连用修饰谓词成分“看见她的脸”。例(73)中的“从来”与否定副词“没有”连用修饰谓词成分“当做我的底下人”。例(74)中的“从来”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修饰谓词“讲”。例(75)中的“从来”与否定副词“未”连用,修饰谓词“经历”。例(76)中的“从来”与范围副词“都”连用,修饰谓词成分。

例(77)中的“从来”与范围副词“只”连用,修饰谓词“戴”。因此,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要与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连用,去修饰谓词成分。将与“从来”连用的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去掉,以上例句将会失去合法性,例如:

(78)他从来没看见她的脸那么肃静

*他从来看见她的脸那么肃静

(79)我从来没有把你当做我的底下人

*我从来把你当做我的底下人

(80)老板从来不讲我们公司的文化如何如何

*老板从来讲我们公司的文化如何如何

(81)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来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

*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丛萎经历过的娇羞傲气

(82)不过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感觉到

*不过他似乎从来感觉到

(83)顾医生从来只戴新军帽

*顾医生从来戴新军帽

我们将上文中的例(72)-例(77)中的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去掉,

得到了例(78)-(83)共六个全新的句子,从语感上来看,这些句子都存在不通顺、难理解句子要表达的意义等问题。首先是这些句子不符合我们的语感、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在语法上也说不通。其次是这些句子此时表达的意义与语境义之间存在矛盾,例(78)中,要表达的意义是“看见她的脸肃静”,不符合前后文要表达的意义。例(79)中,若按照修改后的意义“我把你当做底下人”,那就与后文中“你是我的凤姐姐,你是我引路的人”想要表达的意义相矛盾。同理,其余的例(80)-例(83)也是不符合语法规则或语境义不搭配。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当“从来”在否定句中使用时,去掉否定副词,转换为肯定语境的句子是不成立的。这种不成立表现为从语法、语言习惯、语义等角度都存在一些问题。

3.3“从”的句法位置分布

“从”位于主谓之间

“从”作为时间副词使用时,不能在句首使用。与前面讨论过的“始终”和“从来”一样,“从”可以位于主谓之间,修饰谓词。例如:

(84)在故乡侍奉老太爷那时的平淡恬静的生活,即使是很细小的节目,也很清晰地再现出来,感到了丛未经验过的舒服。(矛盾《子夜》)

(85)鴻渐竟会轻快地一阵嫉妒,想苏小姐区未给自己看过这张好照相。(钱钟书《围城》)

(86)孩子也丛不推辞,起劲地咀嚼起自己的皮肉来。(柯灵《古宅》)

(87)家中老父开米粉馆,凡小朋友照顾的,.一例招待,丛不接钱。

(沈从文《湘西杂记》)

上述例句中的时间副词“从"位于主谓之间,并且与否定词连用,修饰谓词,时间副词“从”的这一类句法位置分布,是该词最为广泛的用法。

“从”与其他副词的连用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只能用于否定句中,去否定副词连用,修饰谓词成分。通过前文对“始终”和“从来”句法位置的分析,这两个时间副词都可以与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紧密结合。与它们不同的是,“从”只与否定副词连用。例如:

(88)我老爸在老家的公司每年纯利数百万,可我丛没动过心。(《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89)他们丛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网络)

(90)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丛不点名,丛不报告学生缺课。(钱钟书《围城》)

(91)这是奇迹,幼年时候每每费尽了工夫去发现“桃王”,但丛未发现过一次,也不曾听说谁家桃园里发现过。(李广田《桃源杂记》)

例(88)中,时间副词“从”与否定副词“没”共现,修饰谓词成分“动过心”。例(89)中,“从”与否定副词“没有”连用,修饰谓词“热心”。例(90)中,“从”与否定词“不”连用,修饰谓词“报告”。例(91)中,“从”与否定副词“未”连用,修饰谓词“发现”。如果将这些否定副词去掉,句子将会失去合法性,例如:

(92)可我丛没动过心

*可我班动过心

(93)他们匹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他们丛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94)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丛不点名

*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丛点名

(95)但丛未发现过一次

*但基发现过一次

例(92)-例(95)中去掉否定副词的句子完全不符合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综上,时间副词“从”只能用于否定句中,并且与否定副词紧密结合,修饰谓词,去掉否定副词后的句子不成立。

3.4“始终”类时间副词句法位置分布的共性和差异

基于本章节对“始终”类时间副词在句法位置方面的分析,本文发现“始终”类时间副词在句法位置分布方面的差异较小。“始终”可以位于句首和主谓之间,通常与否定副词、范围副词连用修饰谓词,去掉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后,得到的句子合法性降低或完全不成立。“从来”可以位于句首和主谓之间,一般情况下修饰谓词时要去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连用,去掉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后的句子不成立。“从”不可以位于句首,通常用在主谓之间,与否定副词连用修饰谓词,去掉否定副词后的句子不成立。如(表二)

“始终”类时间副词学位论文,极性敏感特征学位论文,梯级模型理论学位论文

第四章“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

对称性

4.1“始终”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对称性

“始终”在肯定句中的分布

为了清晰地说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始终”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分布情况,本文经过比较和筛选,共使用搜集的419例语料,肯定句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否定句。接下来选取语料中的部分肯定句进行分析,如下:

(96)最近二年,何容先生不知戒了多少次烟了,而指头上始终是黄的。(老舍《四位先生》)

(97)别种谣言往往始终是谣言,好象谈鬼说狐那样,不会说着说着就真见了鬼。(老舍《骆驼祥子》)

(98)其画出之线,一起一伏,也始终如一。(李宗吾《厚黑学》)

(99)可是,他心中始终有点不大安逸,总觉得丈夫与他之间有那么一层薄纱,虽然不十分碍事,可是他们俩老因此而不能心贴着心的完全粘合在一处。(老舍《四世同堂》)

在以上例句中,例(96)中的“始终”表示指头的颜色没有发生改变。例(97)中的“始终”是对客观认知的强调。例(98)中的“始终”是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不变。例(99)中的“始终”与副词“不大”同现,修饰谓词,也都是表示事件的持续。

“始终”在否定句中的分布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始终”大量出现在否定句中,与该词在肯定句中的分布情况相比,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关于“始终”出现在否定句中的情况,我们选取部分语料进行分析,如下:

(100)是这么回事,大嫂,自从那天我拿走那两包东西,始终我没离开这儿,我舍不得这些朋友,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

(101)那个兵始终没有出一声,就稀里胡涂的断了气。(老舍《小木头人》)

(102)十一月,我从济南逃出,直到去年夏天,始终没有写过长篇。

(老舍《火葬》)

(103)空袭警报经常有,但飞机始终未见。(老舍《鼓书艺人》)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例句都是时间副词“始终”与不同否定词连用的情况。经过语料检索,“始终”在否定句中的用法基本就是这几种与否定词的连用情况,包括“没”“没有”“不”“未”“别”等否定副词。离开这些否定词的句子,无论是语义还是语法方面,句子都存在问题,也就直接证明了时间副词“始终”若要在肯定句中使用,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在否定句中使用则更加自由。

根据语料情况,在419个时间副词“始终”的用例中,肯定句114个,占总数的27.2%,否定句305个,占总数的72.8%。如(表三)

“从来”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对称性

4.2.1“从来”在肯定句中的分布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来”可用于肯定句中,但是数量较少,例如:

(104)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鲁迅《狂人日记》)

(105)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鲁迅《狂人日记》)

(106)他从来是个丁是丁,卯是卯的人,永远没干过这种拖泥带水的事。(老舍《四世同堂》)

例(104)和例(105)中的“从来”表达的是叙述一个持续的事件。例(106)中的“从来”,表达的是一个人身上具备的某种特征没有发生过变化,该词用理这个句子中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4.2.2“从来”在否定句中的分布

时间副词“从来”多用于否定句,并且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使用的差距要比时间副词“始终”更加明显。例如:

(107)她在房间里寻找,然而没有任何痕迹,就象小东西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曹禺《日出》)

(108)没有孩子的女人是可怜的,失去孩子的女人是凄惨的,但是失去总比从来没有过的好一些,因为前者还有甜蜜的回忆与渺茫的期待。

(苏青《谈女人》)

(109)我娶你并不是为了经济省钱,我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规矩人,从来不胡闹,你这话人家误会了可了不得!(钱钟书《围城》)

(110)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丰子恺《悼夏丐尊先生》)

上述例句中的时间副词“从来”都用于否定句中,并且可以与多种否定副词连用,搜集语料后可以发现,即使“从来”有时会与范围副词连用,但多数情况下,范围副词后还是接着一个否定副词。

根据语料情况,在212个时间副词“从来”的用例中,肯定句20个,占总数的9.4%,否定句92个,占总数的90.6%。

image.png

从”在否定句中的分布

通过对“从”的语料的整理分析,本文发现,“从”有介词词性和副词词性,义项较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共有10个义项。不区分词性时,该词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没有明显的语境倾向,似乎不存在不对称现象。基于语料的分析,当“从”作为时间副词使用时,只能用于否定句中。

根据语料情况,在281个时间副词“从”的用例中,肯定句0个,否定句281个,否定用例占总数的100%o如(表五)

本文通过分析“从”作为时间副词的使用情况,发现该词只能用于否定句中,不能用于肯定句中,通常与“没”“没有”“不”“未”等否定副词连用修饰谓词。根据语料情况,“从”用在肯定句中时,都是“从”的其他词性。因此,时间副词“从”的语境选择,比“始终”和“从来”更加明显。并且,在前文中的推理过程中,本文试图去掉句子中的否定副词,发现去掉否定副词的句子都不能成立,既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从语法和语义上分析都不成立,只有与否定副词连用才是规范的句子。通过本文第三章对“始终”类时间副词句法位置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时间副词“始终”和“从来”都有少量在肯定句中的用例,而时间副词“从”没有。根据“从”的这一特点,可以看出该词的负极性特征比“始终”和“从来”的程度更强,在对语境的选择方面更具有强制性。

“始终”类时间副词的不对称性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基于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选取现代文学作品中带有“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句进行分析。随机搜集时间副词“始终”的语料共419例,其中肯定句114例,占选取语料的27.2%,否定句305例,占选取语料的72.8%o统计时间副词“从来”的语料212例,其中肯定句20例,占选取语料的9.4%,否定句192例,占选取语料的90.6%o统计时间副词“从”的语料共281例,这些用例均为否定句。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始终”类时间副词多用于否定句中,它们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即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

本文选取的“始终”类时间副词都具有量的概念,极性词中,一部分表示极小量,一部分表示极大量。本文分析的“始终”类时间副词都表示极大量,也就是通过否定这个极大量,从而否定全量。“始终”类时间副词都具有典型的负极性词的语境分布特征,本文将从基于标记模式理论、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及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深入探讨“始终”类时间副词倾向于,甚至只能用于否定语境中,在肯定语境中使用受限的理据。

第五章“始终”类时间副词极性特征的动因阐释

5.1基于标记模式理论的全量肯定否定规律

沈家爆(1999)提出,“极小量和否定之间存在自然的联系,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极大量和肯定之间存在自然的联系,也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他进一步提出,“要否定一个概念一般就否定这个概念的极小量,要肯定一个概念就肯定这个概念的极大量”③。在现代汉语中,类似“始终”类时间副词这样具有极大量语义特征的词要远多于具有极小量语义特征的词,无论是“始终”“从来”还是“从”,这三个时间副词在句子中都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那么使用之前的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因此,他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极大量和否定、极小量和肯定没有自然关联,可以构成有标记配对”④。那么我们观察“始终”类时间副词的用例:

￿ࢴ这也可见得崇祀鬼神的心理,始终不变。(命平伯《人生不过如此》)

￿ࢴ自1954年宪法以来的历部宪法,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这一表述始终没有作过变化。(网络)

￿ࢴ那家店是从来不打折的,我也纳闷。(网络)

￿ࢴ铁锁丛丞没有打过人,况且见赶车的并非捣蛋,除没有揍他,反来帶他推车,可是也推不动。(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ࢴ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丛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钱钟书《围城》)

￿ࢴ他安然的回到天桥儿,仿佛他匹未开过枪,拒过捕似的。(老舍《八太爷》)

根据对“始终”类时间副词的使用情况的观察,“始终"类时间副词在否定句式中总是位于否定词前,属于有标记的表达,因此,可以通过否定极大量从而否定全量,可以运用梯级模型理论,来具体分析如何实

沈家埴.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沈家埴.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现全量否定。

5.2基于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解释

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由Israel提出,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包括两点:1.肯定宏量推出肯定全量;2.否定微量推出否定全量。接下来,本文通过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实现全量否定的过程,如下:

(117)这真能道出猫的神情,它始终这么神秘,这么阴谋着,这么留一个抓不到的影子在人们心里。(梁遇春《猫狗谱》)

(118)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老舍《青荣略记》)

(119)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鲁迅《狂人日记》)

(120)他从来是个丁是丁,卯是卯的人,永远没干过这种拖泥带水的事。(老舍《四世同堂》)

首先是时间副词“始终”的用例,例(117)和例(118)符合典型梯级模型理论1,例(117)“始终”所指向的时段是从过去到说话的时间对猫的特点的描述,通过对猫的神秘、阴谋等多种特点的描写,通过宏量可以推出猫所具有的特性。例(118)中描述了一系列人类任由灾害泛滥的一些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从过去的时间点到说话的时间,都维持同样的状态,可以推出人类是自生自灭,以至于会面临灭亡,这与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一点相符合。

其次是时间副词“从来”的用例,例(119)中的“从来”表示的这个时段内,即从过去的某个时间开始,直到说话的时间,状态的持续,可以推出文中“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例(120)中的“从来”指向的时段中,表示“他”的个人个性的持续,从而推出“他永远没干过这种拖泥带水的事”,这说备时间副词“从来”也符合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一点。时间副词“从”不能用于肯定句中,所以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一点不能解释时间副词“从”的极性敏感特征。

(121)老三始终没提到家中的问题:老三对啦!要顾家,就顾不了国。(老舍《四世同堂》)

(122)这人常年在安徽的齐云山写生,店面就交由他的两个女儿打理。两姐妹都已过了三十,传说形质清妍,一时钗黛。因始终没有嫁人,引来了众多食客的好奇与猜测。当然,对同性恋的好奇,也是时下流行的小资情调的一部分。家玉曾经去过两次,可从未见过这对姐妹花。(格非《江南三部曲》)

(123)我到上海快五年了,从来不曾烫过头发。当初所以不烫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只为自己一向生长在内地,电烫水烫之类从来没有看见过,生怕烫起来怪呵人的,因此迟迟不敢尝试。(苏青《烫发》)

(124)这是奇迹,幼年时候每每费尽了工夫去发现“桃王”,但丛主发现过一次,也不曾听说谁家桃园里发现过。(李广田《桃源杂记》)

例(121)和例(122)符合典型梯级模型理论2,例(121)中的“老三”从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到说话的时间“没提到家中的问题”,否定了“老三”在这个时段“提到家中的问题”这一事件,可以推出“老三”顾国不顾家。在例(122)中,否定了“两姐妹”从符合结婚年龄到三十多岁结婚这个事件,也就是说,在“始终”所指向的时段里,“两姐妹”结婚的概率是零,因而推出“两姐妹”年龄已经过了三十岁没有结婚,在“食客”眼里是不正常的现象,引来他们对“两姐妹”是不是同性恋的好奇和猜测。例(121)和例(122)都符合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第二点,否定微量推出否定全量。

例(123)中,否定的是“我”到上海的五年时间里,都没有烫发,由此推出以烫发的概率为零。这是符合文意的,在后文中提到了不烫发的原因是“生怕烫起来怪吓人的”,所以“从来”所指向的时段是“不烫发,,这个事件的持续,体现了否定微量推岀否定全量,符合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二点。

例(124)中,“从来”所指向的时段的起点是“我”的幼年,终点是说话的时间,是一个短时段。前文中提到了:一个园子只有一个桃王”,否定了“我”在这段时间里在一个桃园中发由桃王的这个事件,从而推出别家园子也没有桃王,就是发现“桃王”的概率为零,这就通过否定微量推出否定全量,这也符合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二点。

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例句,但是,经过对“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进一步分析,本文发现“始终”类时间副词用于否定句的

用例极多,所否定的成分不仅限于微量,也有可能是极大量,所以使用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并不能使“始终”类时间副词得到全面地解释,有许多用例与典型梯级模型理论不相符,例如:

(125)我的大哥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到父母的宠爱,然而他被旧礼教、旧思想害了一生,始终不能够自拔出来。其实他是被旧制度杀死的。(巴金《巴金自传》)

(126)我从来也没觉得你多漂亮多有钱,我见过比你棒的腿、比你趁的人多了。要是为了找个鼓钱包找条粗腿,我早去找别人了。(王朔《浮出海面》)

(127)古书上说“能受尽言”的是“善人”,见解不免庸浅。真正的善人,有施无受,只许他教训人,匹不肯受人教训,这就是所谓“自我牺牲精神”。(钱钟书《谈教训》)

上述三个例句中,“始终”类时间副词是增强型极大量负极性词语,这种用法被大量运用于否定句中,与Israel提出的典型梯级模型理论不符合。基于此,Israel进一步提出新的梯级模型,对原始梯级模型理论作出了补充。补充后的新的梯级模型为:1.肯定极大量即意味着肯定较大量或全量;2.否定极小量即意味着否定较大量或全量;3.肯定极小量意味着肯定较大量或全量;4.否定极大量意味着否定较大量或全量。后两点是对初始梯级模型理论所补充的颠倒梯级。因此,新的梯级模型可以对语气加强型正极性词语和语气加强型负极性词语进行解释。也就是说,补充后的梯级模型理论,可以解释上述例(125)-例(127)。

例(125)中,否定了“大哥”从“旧礼教、旧思想”中自拔这一事件,从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到“大哥"去世的时间,是一个长时段,否定这个极大量的时段,推出“大哥”是被旧制度杀死的。例(126)和例(127)也是同样的道理,否定了极大的时段,实现否定全量或较大量。这就符合新的梯级模型中的第四点。

运用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只能局限于文字的描述和解释,用'这个方法衍推后文的信息不够直观,也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国学者蒋勇根据Israel的梯级模型理论,将信息论中的自信息概念引入使用,进一步简化了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分析过程,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理论,本文将在下一节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

-34-

5.3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的解释

5.3.1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

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可以表述为:通过低概率事件,可以推导出所有其他概率事件的命题。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消息中所包含的未知或不确定的成分,这就可以被称之为消息中包含的信息,该信息被定义为离散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那么,自信息则来自这个离散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概率与自信息量之间构成一种函数关系5.3.2“始终”类时间副词基于概率的梯级阐释

本文己经在前文中指出“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存在不对成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与所叙述的事件的时体特征有关,也与“始终”类时间副词本身的极量语义有关。它们具有长时义的特点,因此,“始终”类时间副词属于宏量词,换言说,就是在“始终”类时间副词所指向的时段内,事件发生的概率一直是零。在肯定命题中,无法推导出隐含命题。在否定句中,可以通过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去推导隐含命题。本文选取了包含时间副词“始终”“从来”和“从”的句子进

行分析,例如:

(128)第一,他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你要是喜欢他,他当然以为这是他的幸福。(曹禺《雷雨》)

(129)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券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鲁迅《鸭的喜剧》)

(130)鸿渐竟会轻快地一阵嫉妒,想苏小姐丛未给自己看过这张好照相。(钱钟书《围城》)

例(128)中,否定的是“他”从出生的时间点到说话的时间为止,“他”受过教育的这个事件。在这个时段里,“他”受过教育的概率为零,“始终”加强体现事件“他没受过教育”,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受过”。“始终”所指向的时段为从“他”出生的时间点到说话的时间点,“始终"一词将时间域扩大,随着时间域的扩大,“他受教育”的概率也会随之扩大。

例(129)中,否定的是从过去的某一时间开始,到说话的时间这个时段内,荷池里养出荷花这个事件。在“从来”所指向的这个时段内,荷池里养出荷花发生的概率为零。但是,“从来”一词扩大了时间域,随着这个时间域的扩大,“养出荷花”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例(130)中,否定的是“苏小姐”给方鸿渐看照片这一事件,时段的起点是过去的某一时间,终点是说话的时间,在这个时段内,“苏小姐”给方鸿渐看照片的概率恒定为零,但是随着时间副词“从”扩大了时间域,那么,方鸿渐看到照片的概率将会扩大。

“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这一特点非常普遍,如果用上文中提到的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进行推理,去理解随着时间域的变化,自信息量而产生的变化,可以更清楚地解释“始终”类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由于推理方法相同,本文以“始终”一词为例进行分析,“从来”和“从”的推理过程与“始终”相同。例如:

(131)到他屋里去过不是一次了,始终没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或是贴上一张风景画或照片。(老舍《牺牲》)

在例(131)中,否定的是“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为了加强体现事件“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为零,用“始终”修饰谓语动词“看见”。“始终”所指•向的时段为从过去的某一时间点开始,到说话的时间

-36-点为止。“始终”一词将时间域扩大,随着时间域的扩大,“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也会扩大。

就例(131)而言,本文假设每一天到他屋里去过1.次,“始终”所指向的时间段就是这10天,再假设在1次看到他摆鲜花的概率为10%,那么在这1天没看到他摆鲜花的概率就是90%0在此基础上,分析在这10天当中,随着时间域的扩大,所否定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也随之扩大。

第1天,说话人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为10%,没见过的概率为90%o

第2天,说话人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为可能性有三种:第1天看见,第2天看见;第1天没看见,第2天看见;第1天看见,第2天没看见。所以,说话人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为:10%*10%+90%*10%+10%*90%=19%。因此,说话人没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为81%o

第3天,说话人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为可能性有七种:第1天看见,第2天看见,第3天看见,那么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概率就是10%*10%*10%=0.1%;第1天看见,第2天看见,第3天没看见,概率是10%*10%*90%=0.9%;第1天看见,第2天没看见,第3天看见,概率是10%*90%*10%=0.9%;第1天看见,第2天没看见,第3天没看见,概率是10%*90%*90%=8.1%:第1天没看见,第2天看见,第3天看见,概率是90%*10%*10%=0.9%;第1天没看见,第2天没看见,第3天看见,概率是90%*90%*10%=8.1%;第1天没看见,第2天看见,第3天没看见,概率是90%*10%*90%=8.1%。说话人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概率为:0.1%+0.9%+0.9%+8.1%+0.9%+8.1%+8.1%=27.10%,不明白的概率为72.9%o

I(x)=-log2P(x)

=/>(x)T(1)

当p(x)=10%,通过公式(1)可以算出I(x)=3.32;

当p(x)=19%,通过公式(1)可以算出I(x)=2.39;

当p(x)=27.10%,通过公式(1)可以算出I(x)=1.88;

其中p(x)为看得见概率,自然我们就可以得到看不到概率为l-p(x),当得知看得到概率以及看不到概率时,通过我们之前变换得到的函数关系式就可以求出看见的自信息冒和看不见的自信息量。其中看见的

-37-

自信息量对应看得到概率求出,看不见的自信息量对应看不到概率求出。

运用前文中提到的概率与自信息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计算第1天的自信息量,在已知第1天看得见概率情况下,通过公式(1)可以求出第1天看见的自信息量为3.32,再通过l-p(x)得出看不到概率,再代入到公式(1)中,那么可以得到第1天没看见的自信息量为0.152o同理,第2天看见的自信息量为2.39,第2天没看见的自信息量为0.304。第3天看见的自信息量为1.88,第3天没看见的自信息量为0.456o同时该公式还可以进行反求,当己知看见的自信息量或者没看见的自信息量,代入公式(1)中就可以求出看得见概率以及看不到概率。

当I(x)=1.53,通过公式(1)可以算出P(x)=34.40%;

当I(x)=1.28,通过公式(1)可以算出P(x)=41%;

当I(x)=1.09,通过公式(1)可以算出P(x)=47%;

运用前文中提到的概率与自信息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计算第4天的看得见或看不见概率,在已知第四天看见的自信息量情况下,通过公式

(1)可以求出第4天看得见概率为34.40%,再通过l-p(x)得出看不到概率65.60%,同理,第5天看得见概率为41%,第5天看不到概率为59%O第6天看得见概率为47%,第6天看不到概率为53%。根据上述

方法,依次计算剩下几天的概率和自信息量

例(131)改为肯定句形式分析时,为了全面体现具有语境情况,还需要加进来例句的前后文。如下:

(132)*屋里最带中国味的东西便是毛博士自己,虽然他也许不愿这么承认。到他屋里去过不是一次了,始终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或是贴上一张风景画或照片。有时候他在校园里偷折一朵小花,那只为插在他的洋服上。这个人的理想完全是在创造一个人为的,美国式的,暖洁的小家庭。

例(132)符合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一点。虽然符合梯级模型理论,但例(132)不具有合法性,将这个句子放在所在的语境中分析,可以发现此时表达的语义与其前后文的语义都发生了冲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始终”是具有表长时的宏量时间副词,在句子中可以加强语气。将事件“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或是贴上一张风景画或照片”的时段增大至过去到说话的时间,继续以前文中假设的共去10天为例,从前文表格中可以看出,10天内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的先验概率为65.10%,自信息量为0.61o自信息量越大说明对其语气加强程度越高,因此,在例(132)中,“始终”起到的语气加强作用是最低的,但时间副词“始终”本身就是表示语气加强的作用,因此,这时的“始终”与该词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特点相反。这就可以解释“始终”与此句表微量词“一盆”“一张”不可共存。

若将例句中的微量词“一次,,改为宏量词,如下:

(133)*到他屋里去过不是一次了,赴空没看见他摆过成千上万盆鲜花,或是贴上成千上万张风景画或照片。

运用梯级模型的第四点分析例(133)是符合的,但该句子仍不具有合法性。如果运用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来分析,一天没看见一次他摆过一盆鲜花的先验概率为90%,那么在一天内没看见两次摆过一盆鲜花的先验概率为90%*90%=81%。那么,在一天内都没见过更多次摆放鲜花的概率则更小。“始终”扩大了时间域,不但没有增加“没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发生的概率,反而降低了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个概率越小,自信息量就会越大,这样解释例(133)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后推理出来的语义与语境义不符。也就是说,这个句子即使可以从很多角度解释的通,但是这个句子中所否定的概率小的事件不具有任何意义。

若将上述例句再改为肯定句形式和宏量句型,如下:

(134)*到他屋里去过不是一次了,始终看见他摆过一盆鲜花,或是贴上一张风景画或照片。

例(134)符合梯级模型理论的第三点,但该例句仍然不具有合法性。根据前文的分析,在给定假设的10天内看见摆放鲜花的概率是65.10%,比任何一天看见摆放鲜花的概率都要高,那么其加强语气的程度就在这时是最小,与“始终”一词自身所具有的语义特点不符合。因此,即便是能够准确套用梯级模型理论,该句子也不具有合法性。

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当出现句子合法性降低或不具有合法性时,都是该句子与原来的前后文要表达的意义产生矛盾,也会出现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这两点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理,“从来”和“从”在此不重复分析推理的过程。因此,“始终”类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与它们的语义、语用及人的认知存在密切关联。

5.4小结

本章结合梯级模型理论对“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进行了分析,经过论证发现,单纯地使梯级模型理论,正如Israel所发现的,并不能全面地解释“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义特点。在典型梯级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经过Israel补充的颠倒梯级可以更好地解释

“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蒋勇结合自信息概念,提出了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过获得信息量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能够从概率的角度解释“始终”类时间副词所表现岀来的负极性敏感特征。“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是其本身的语义特点与语境假设的对应。“始终”类时间副词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域扩大了,事件发生的概率随之降低,自信息量随之提高,符合其加强语气的语义特点。

第六章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始终”类时间副词的语境分布,发现“始终”类时间副词出现在否定句中的比例远高于出现在肯定句中,尤其是时间副词“从”只能用于否定句,它们具有负极性敏感特征。本文首先运用标记模式理论简单解释“始终”类时间副词的特点,并结合Israel提出的梯级模型理论进行分析,最后使用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对进行进一步阐释。

通过分析,“始终”和“从来”虽然具有负极性敏感特征,但二者都有少量肯定句的用例,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负极词。时间副词“始终”和“从来”可以与否定副词、范围副词连用。“从”作为时间副词使用时,只能在否定句中使用,且倾向于与否定词直接组合使用,中间没有范围副词等其他成分。

在“始终”类时间副词所指向的时段内,需要给予“始终”类时间副词极大量的时间,在这个扩大的时间域内,事件发生的概率变小,所提供的自信息量变大,语气加强程度更高。“始终”类时间副词所具有的负极性敏感特征,与它们的语义、语用和人的认知有密切关系。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了“始终”“从来”和“从”三个时间副词,形成一个小类。三个词既可以形成一个小类,又各有不同,都存在自身的个性特点。在语义和句法位置分布方面有共性有差异,在极性敏感程度上有强有弱。在理论方面,本文跳出对肯定语境和否定语境的数量统计来观察时间副词的允准语境,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并且以典型'梯级模型理论及基于概率的梯级模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始终”类时间副词采取细致地概率计算和分析,清晰地解释和推理该词的负极性敏感特征。

本文运用了相关理论对“始终”类时间副词的极性敏感特征进行论述,基于副词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在对用例进行分析时未必全面。除此之外,对语料的整理和判断也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始终”类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分析可能存在不足。本文分析的语料有限,可能论述地不够全面。因此,时间副词极性敏感特征还有待更细致、更充分的研究。

参考文献

著作类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版.

沈家埴.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邹海清.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功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阐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

KatzJJ.Thestructureoflanguage: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PrenticeHall,1964.

LadusawW.PolaritySensitivityasInherentScopeRelations,OutstandingDissertationsinLinguistics[M].GarlandPublishing,NewYork,1980.

ZwartsF.ThreeTypesofPolarity[M].PluralityandQuantification,!998.

期刊类

相关内容
  • 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好写题目推荐
    一、供应链优化1. 基于大数据的工程供应链优化研究2. 物联网技术在工程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3. 工程项目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4. 精益管理在工程供应链优化中的应用5. 建筑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研究6. 工程供应链的绿色化管理研究7. 工程项目供应链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8. 区块链技术在工程供应链透明化中的应用9. 跨国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挑战与对策10. 工程供应链绩效评价
  • 项目经济评价、投融资模式、成本控制和价值工程硕士论文题目
    1. 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2.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中的应用研究3. 工程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4. 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应用5. EPC总承包模式下的成本管理研究6. 项目融资模式对工程项目成功的影响研究7. 基于生命周期成本的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研究8. 工程项目投融资模式的比较与选择9.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与风险管理10. 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
  • 工程管理硕士论文好写选题50个
    1.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研究2. 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3. 大数据分析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4. 人工智能辅助的工程项目进度预测与控制研究5. BIM技术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与效益分析6. 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7. 云计算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8. 物联网与BIM融合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9. 大数据驱动的工程项目决策支
  • 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硕士论文选题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计划优化研究大型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法的比较与应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策略与效益分析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大数据在工程项目计划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精益管理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工程项目进度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施工质量事故的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基于风险矩阵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开放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  1.1.1 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1.2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1.1.3 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兴起与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步骤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相关推荐
  • 城市公共交通论文,基础设施论文,管理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已经难以保证当前的发展需求。现有的交通规划设计及政府的交通建设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市区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低下、交通事故率攀升等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本文通过对A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问卷调研分析,结论表明,总体规模上看有65.76%的市民认为A市公共交
  •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培训体系论文,培训评估论文,培训需求论文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人才需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时代,人力资本在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逐渐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且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后的势头正猛,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外资企业
  • 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管理IPC微银行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A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扶持小微完成了规模的腾飞,资产总规模做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前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微信贷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频发,小微信贷的过快增长,也暴露了农村商业银行在
  • A景区红色旅游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市场已经非常活跃,红色旅游也越来越受重视。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市场营销是对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深化,但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并不多。2017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4%,景区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虽然红
  • 教育培训营销策略实施计划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鉴于此,国内外培训行业开始重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A教育培训公司,为了制定区别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差异性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摸索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营销策略,从而确保社会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最大化。本文以STP营销理
热门内容
  • 东方甄选SWOT分析战略
    东方甄选是一家专注于高品质商品的电商平台。进行其SWOT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其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以下是基于一般情况的东方甄选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品质保证:东方甄选可能注重商品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商品。精准定位:面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群体,定位清晰。品牌形象:可能建立了良好的品
  • 党史党建论文题目105个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考察,党史·党建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党史·党建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党史·党
  • 二十届三中全会论文范文
    题目: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摘要: 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本文从全会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分析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包括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科技创新等。通过对这些战略措施的深入探讨,本文进一步提出经济
  •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    2从数字经济看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3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4卖空机制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5数字巨头跨界扩张的竞争法挑战与应对    6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7数字时代推进共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论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论文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工作成就和经验教训,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本文旨在深入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全会提出的主要战略部署,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改革开放、全面
联系方式
  • 13384015218
  • 13384015218
  • hnks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