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浏览中文摘要
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往往起到广泛的传播与普及作用,而作品纳入教学体制、从语文学习角度进行阐释,又可能极大地影响广大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教材的选收与阐释,是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研究语文教材与文学经典化的关系,是一未曾深入开掘的学术生长点。限于能力,本文只是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个案,梳理几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选收(多是节选)这部名作的经历,兼顾分析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这部名作的不同阐发,并考察当前中学生对《骆驼祥子》阅读接受的状况。希望能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历史的参照,也为进一步研究《骆驼祥子》的经典化提供某些史料。
论文以史述为主,主要做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辅以“田野调查”,只是基础性工作。全文分上下篇。上篇梳理71年来中学语文教材选收《骆驼祥子》的历史过程,分析教材在不同时期《骆驼祥子》的节选与解读情况,探究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骆驼祥子》自问世后,12年间未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原因在于当时文学评论界对它的认可度不高,以及国民党推行党化教育的影响。最终它被选入国文教材的主要原因在于《骆驼祥子》语言的自然之美及“过日子”式的书写方式在精神上贴合孩子的心灵。在建国后很长时间里,《骆驼祥子》的教材解读趋向政治化,并且存在着两次节录内容上的转变。新时期以来,《骆驼祥子》解读的政治性得以消解,并且逐渐从课文主阵地转向了读本与单元导读,教学者也为此研究出更多的阅读方法。
论文下篇研究当前中学生对《骆驼祥子》阅读接受情况,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中学生、语文教师的访谈,结合当前语文教育界解读《骆驼祥子》的实际背景,主要考察当前中学生接触骆驼祥子的途径、时间、目的,以及他们对于《骆驼祥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教师导读设计的认识。希望能对《骆驼祥子》在当今中学生群体中的阅读传播有个总体了解,为探讨文学经典化现象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语文教育;经典化;文学生活
目录
中文摘要 I
绪论 1
上篇:中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骆驼样子》 5
一、 《骆驼祥子》何时选入语文教材 5
(一) 为何问世12年未能入选语文教材 5
(二) 1948年入选开明版国文教材 8
二、 语文教材对《骆驼祥子》的选择与解读(1949〜1977年) 11
(一) 第一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 11
(二) 第二次转变:对文学性表达的回归 14
三、 新时期以来中学语文课中的《骆驼祥子》(1978〜现在) 17
(一) 新时期以来语文教材中《骆驼祥子》节选基本情况 17
(二) 练习系统与教学参考书解读的政治性得以消解 19
(三) 《骆驼祥子》的相关选文从课文主阵地走向读本与单元导读 21
下篇:中学生对《骆驼样子》的阅读接受情况 24
一、 当前中学生接触《骆驼祥子》的途径、时间与目的 25
(-)接触途径:语文教材首当其冲 25
(二) 最初读完全书的时间:初中居首位 26
(三) 阅读《骆驼祥子》的主要目的 29
二、 当前中学生对《骆驼祥子》中人物形象、主题理解情况 31
(-)对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 31
(二)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32
三、 中学生对教师《骆驼祥子》导读设计的评价与希望 33
材是公共知识产品。教材传播的知识必须是经过沉淀、得到社会相对公认的知识。以此,文学作品能选入教材,可以说是一种“殊荣”,等于它的经典性得到承认。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之后,往往能起到比一般发行要广泛得多的传播与普及作用,而作品纳入教学体制,往往要被节选甚至修改,变成特定的语文教学体制中的课文,而且必定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进行阐释,这又可能极大地影响广大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教材的选收与阐释,是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研究语文教材与文学经典化的关系,是一未曾深入开掘的学术生长点。
限于能力,本文只是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个案,梳理几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选收(多是节选)这部名作的经历,兼顾分析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这部名作的不同阐发,并考察当前中学生对《骆驼祥子》阅读接受的状况。希望能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历史的参照,也为进一步研究《骆驼祥子》的经典化提供某些史料。
老舍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也是一般民众最熟知的作家。原因在于他的许多作品被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收,凡是受过中等教育的民众,无不知道“老舍”这个大名。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老舍的散文作品饵勺突泉的欣赏》《大明湖》《济南的冬天》等,就陆续收进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但代表作《骆驼祥子》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却是1948年以后的事。一直到现在,70多年了,《骆驼祥子》始终是各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之作。
本文重点考察《骆驼祥子》被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选收的情况,包括不同历史时期《骆驼祥子》教学的情况,一方面探究这部小说如何在时代、思潮等各种因素制约下转化为教学文本,在几代国民精神塑造中起作用,另一方面,也想通过《骆驼祥子》选入教材这一个案,多少了解文学经典化的现象。本文的上篇,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希望这个课题的研究能丰富对老舍及其《骆驼祥子》的认识,同时对语文课如何提升《骆驼祥子》的教学也提供一些历史的参照。本文的下篇,试图从“文学生活”的视点岀发,对当前中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情况进行调查,可以从某一个方面去加深对《骆驼祥子》读者接受,以及语文教育相关情况的了解。
-V既有研究的综述
首先,对既有的相关研究做一番回顾分析。有关《骆驼祥子》以及其他老舍作品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学界已经做出许多成绩。这些研究构成本文写作的一个基础,在资料或者观点上对于本文写作有所助益。
有关《骆驼祥子》与语文教学关系的研究,较多出现在作品导读和教辅用书中:例如,严家炎的《中学生必读初中卷:导读本》%该书收录了王小美的《〈骆驼祥子〉的导读》一文,分析很细,但对中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深。程帆的《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无障碍阅读学生版》气方洲的《读名著学语文骆驼祥子增订版》%两书对于《骆驼样子》的导读也很全面,包括有作家简介,地位及影响,写作背景,故事梗概,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正文以及对正文的阅读能力点讲析等八部分。另一种是《骆驼祥子》的解读。例如,常汝吉,李小燕的《骆驼祥子导读与赏析》%孙悦的《骆驼祥子(备考导读版)》®o这几种著作都是全面论述《骆驼祥子》的“简化版",并没有涉及《骆驼样子》如何选收到教材中,期间经过怎样的经历,等等。
宏观考察《骆驼祥子》课文与教材选收情况的论文主要有:张炜炜的《老舍与语文教育》⑥第四章肯定了语文教育机制在老舍作品经典化中的作用,通过中学语文教材对《骆驼祥子》几个章节选录的情况,从中挖掘出语文教育界对《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长期保留的原因。雷圣艳的《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与研究》®挖掘出老舍作品选入语文教材的时代、民族精神、经典化等因素。王欣欣的《中学语文老舍教学拓展研究》®从文本与教学角度拓展了老舍作品在课堂中的解读空间。柯
学设计》⑥,彭莉琼的《祥子悲剧,谁之过一一〈骆驼祥子〉专题学习设计及实施》⑥,张琪的《沉沦之因一一〈骆驼祥子〉重点突破课教学设计》气徐兰香的《“给人物立小传”专题学习阅读活动设计一一谈〈骆驼祥子〉整本书导读教学》®o本文对于《骆驼祥子》选入教材以及语文教学对这部作品的阐释,也从这些研究中得到许多启发。
近几年在文学传播与接受理论主导下形成的同《骆驼祥子》有关的论文研究成果大多是在审美视阈层面对《骆驼祥子》加以探寻,这些研究并没有将视野完全地转向普通的大众阅读研究,也并没有对当前的中学生群体对《骆驼祥子》的阅读接受作具体详尽地研究。例如,谢淼的《〈骆驼祥子>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是从《骆驼祥子》③的海外译本、海外研究的着重点、海外研究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开展的
研究。鲁毅的《民国报刊视野中〈骆驼祥子〉的阅读与传播》®从民国早期报刊中的18篇评论文章、抗战后其跨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对《骆驼祥子》经典化的获得与消解作研究,其中提及了抗战后国内《骆驼祥子》电影改编热这一大众传播接受的研究点。陈思广的《在生成与转向间——1936-1966<骆驼祥子〉的接受研究》您以1936-1948年、1949-1966两个时间段对《骆驼祥子》的国内评论界的接受作了研究,学界对《骆驼样子》的审美接受从开放的、审美的接受视阈到理想的、政治化的接受标准的转变。虽然以上的几篇文章并没有从大众的阅读接受角度展开研究,但是其接受的关注点是同大众的阅读接受有相关性的,对本文选定调查关注点有启发作用。郑以然的《当代中学生鲁迅接受调查》似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接受效果、阐释史进行分析,有着早期文学生活理论指导的痕迹,对本文的问卷设计有着一定的帮助。
上篇:中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骆驼祥子》
现代作家中,老舍是被中学语文教材选收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八十多年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似乎始终对老舍情有独钟,选收老舍作品可以说乐此不疲。据统计,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各种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的老舍作品多达40余篇。选得最多的有《济南的冬天》《小麻雀》
《北平的夏天》《我热爱北京》等等,当然,还有就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骆驼祥子》。本文的题旨是中学语文中的《骆驼祥子》,包括各阶段人教版不同版本如何选录这部小说,希望能以此为案例,观察《骆驼祥子》如何"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体制,又如何通过语文教材与教学,使这部作品广为传播,促成其经典化的实现。在本文的上篇,我们重点放在对《骆驼祥子》选入各种版本教材的历史梳理。笔者经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藏语文教材版本库相关资料的调查,基本上弄清楚
《骆驼祥子》选入教材的情况。如下依照时间顺序分3个阶段来叙述。
一、《骆驼祥子》何时选入语文教材
(-)为何问世12年未能入选语文教材
尽管《骆驼祥子》进入语文教材的时间较晚,但老舍的作品获得中小学语文教材编者的青睐,却是很早的事情。1930年老舍在齐鲁大学执教,其散文、短篇小说的创作开始臻于成熟,从那时开始,他的作品,特别是散文,就陆续被语文教材所选用。1934年孙怒潮编的《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第一册》,收录了老舍的散文《蹲突泉的欣赏》。这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次收录老舍作品。接着,在1937年和1943年,先后又有宋文瀚、朱文叔编的《新编初中国文•第一册》,以及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编的《国定教科书初中国文•第一册》收了《旳突泉的欣赏》。老舍的另一篇散文《济南的冬天》也被收到四种教材中:即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宋文瀚编的《新编初中国文•第三册》、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的《国定教科书初中国文•第三册》和叶圣陶、周予同编写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
第一册》。直到1948年,《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才首次选入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编的《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
我们知道《骆驼祥子》这部长篇自1936年9月16日在《宇宙风》第二十五期开始连载,至1937年第四十八期连载结束。如果从连载开始(1936年)算起,《骆驼祥子》应当是问世12年后,才得到教材编者的重视,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这和前面提到的几篇散文收入教材的情况不一样。为什么?可以多方面去解释。比如,因为是长篇,本来就不太适合作为课文,除非是节选。又比如,长篇的阅读时间长,社会接受评价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沉淀,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可。而事实上,《骆驼祥子》并非一出世就光辉灿烂,就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以此理所当然就顺利进入教材,相反,这部长篇在连载当中就引起一些不同的评价,发表完毕,出版单行本之后,评论界对它的认可度是不高的。
从1936年到1949年,评论《骆驼祥子》的文章一共只有十八篇气且绝大多数都是短评、广告性质的推荐文、读后感,字数多在千字左右,占据刊物版面仅数页。如毕树棠、吉力、司徒珂等人的文章,他们在文前标明《骆驼祥子》的售价,文中大篇幅地引用原文,这些文章纯粹是为1939年人间书屋出版的《骆驼祥子》作推广写的友情文。吉力认为“《骆驼祥子》并不能像出版者广告所说的那样是一部巨著",“它之所以不能成为巨著者乃是它并未反映一些时代,也并未给看到社会的全貌”。⑰抗战期间,老舍人缘颇好,同胡风、茅盾等左翼文人一起就文协建设共同努力,但民国文人们并未对《骆驼洋子》给予太多的关注,只有许杰、巴人对《骆驼祥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但两人将《骆驼祥子》视为绝好的被批判对象。许杰点出《骆驼祥子》既暗合了美国人生意眼,又满足了他们旅行时的兴趣,
“老舍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祥子,并且也刻画了祥子整个生活的历史,他又根本把祥子的生活态度否定去。”他认为老舍对于祥子走向毁灭之路的原因进行了模糊与遮蔽,“究竟决定人生社会的向上或是堕落的重点是些什么,作者自己己经无法把
宋剑华:《〈骆驼祥子〉是怎样成为文学经典的》,《东吴学术》,2018年第1期第52页
®吉力:《书报记述:读"骆驼祥子”》,《鲁迅风》,1939年第14期第31页
-许杰:《论〈骆驼祥子〉》,《文艺新辑》,1948年第1期第36页
握,这又怎能使一般读者有了正确的认识?”①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许杰认定《骆驼祥子》是徘徊于革命主题之外的,老舍不是革命作家,他没有指明祥子堕落的根源。巴人在《文学初步》中提出“老舍对于革命的认识,也是'世俗的',将革命者看作是'为钱出卖思想’,这正是单看现象,不明实际的'世俗看法'。"②评论界对《骆驼祥子》的批判话语看似褒贬均有,其地位实则尴尬。在这种语境中,
《骆驼样子》便很难进入教材编纂者的法眼了。
《骆驼祥子》未能及时选入语文教材,跟当局的教育政策是有关的。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推行党化教育,凡是教育用书要符合三民主义的要求。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甲)合于中国党国之体制及政策者。(乙)含有振起民族精神,改进社会现状之意味者。(丙)包含国民应具之普通知识思想而不违背时代潮流者。(丁)合于现实生活及学生身心发育之程序,而无浮薄淫靡或消极厌世之色彩者。'‘气936年国民政府再修订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并未做太大的改动,仅是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了一条“使学生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相较于1932年与1936年的课程标准,40年代国民政府重新颁布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编写》将“选用教材之标准”修改为“选择教材须根据之重要原则”,其政治性更为凸显。
《编写》中还加入一个新的要求“选择教材须避免之消极条件”:不得违反三民主义及国家体制及政策者,思想不合现代生活与进化潮流者,意志、精神颓废者,内容过于专门者。合乎国民政府的体制,不厌世,这背后隐含的话语便有着期冀歌颂当时社会的意味,而《骆驼祥子》恰恰是一本揭露旧社会底层车夫苦累史的著作,幽默的语言中蕴含着血与泪,祥子从一个希望用自己双脚跑出美好生活的热血青年,在经受三次失车,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因折磨而自杀的种种打击后,逐渐堕落成了奸诈心黑、心如死灰的混世者。《骆驼样子》的语言风格、故事内容、主题都不符合官方硬性的课程标准。与此同时,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修正教科图书审查规程》中要求“中等学校教科图书,按全书定价二十倍呈纳”''教科图书经
审定后,如遇事实变更,或其内容有不适当处须加修改,经教育部访令修正者,发行人或著作人应即从事修正,于三个月内将修正本二份呈核,逾期即取消其审定效力。”①审定的费用高,再次审查的时限短、要求多,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编纂者造成了影响。综合上述因素,教材编纂者会将《骆驼祥子》排除在外。
《骆驼祥子》作为一部经由《宇宙风》半月刊连载问世的长篇小说,其本身在战争时期的传播颇受局限也是未能入选语文教材的一个时代因素。《骆驼祥子》从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历时13个月,连载了二十四段,目前发现最早的单行本是1939年3月由上海中国科学公司印刷、人间书屋发行的版本,售价八角,当时印数标明有两千册,有学者认为: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九年间,《骆驼祥子》一共印行了十六版(不含盗版)。”②假设抛除战争的影响,每一版都可以印刷发行两千册,十年发行的累计数量三万多册,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广大读者而言也是杯水车薪的。
(-)1948年入选开明版国文教材
《骆驼祥子》于1948年入选《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一方面在于以叶圣陶、朱自清为主的开明书店教育大家们打破国定本限制的决心。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的国定制教科书,以宣扬党化教育为主旨,在文言与语体文的选择上采用一锅嬉的合编制,甚至在语体文的选择上对现代报刊上登载的文章也多有回避,“这套校本的高中本全部采用古文,初中本也大半是古文”,伺国民政府力图通过有意地遮蔽,在提倡封建复古的道德训诫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控制。这样的做法增加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亦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宣扬白话,增进社会语体文使用率的颠覆,弓I起了社会上民众的不满。读者纷纷通过书信向开明书店建言,希望开明书店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等教育大家可以挺身而出,编纂出真正适合中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文汇报以开明书店编辑部的名义召开了一系列中学教学标准探讨的会议,讨论的中心点是叶圣陶与朱自清在《国文教学》中的一些观点:语文教材要采取文白分编的方式,站稳语文学与文学的立场,重在培养学生阅读与
王昌善,《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s陈思广:《〈骆驼祥子〉版次及其意涵》,《出版史料》,2011年第2期
⑶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我与开明1926-198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页
写作的能力。叶圣陶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其独挡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①他认为国文有道德涵咏的作用,但国文不能成为党化教育的工具,国文的重要任务是“养成善用国文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朱自清认同从作者——作品一一读者的大众阅读过程,认为作者的创作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普通大众的口味,不迎合大众,但作者与读者间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他认为教材实现雅俗共赏需要兼顾两个方面:文言不可废,语文教学不能培养出活书橱式的人来;语体文要尽量选择篇幅适中、符合现代精神的文章。开明书店编辑部几经商讨后,他们确认白话文读本要选择“希望切合读者的生活与程度,就积极方面而言,足以表现现代精神的,与现代青年生活相关涉"⑰的作品,国内选文的条件主要包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与和平,争取言论自由等。选文具体的来源是从各地的进步报刊上选取,文章本身要结构完整、具有文采,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骆驼祥子》入选《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辟了道路。
《骆驼祥子》选入《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其语言的自然之美。《骆驼祥子》在《宇宙风》刚刚连载3期的时候,叶圣陶在《新少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北平的洋车夫》的文章,后编入《文章例话》,其节选了《骆驼祥子》第一章的第二段到第六段原文,对北京城的车夫派别做了一个分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篇文章纯属友情推荐,实则不然,叶圣陶对于老舍的风格做了一个肯定:老舍先生的文章风格尽量利用口头语言,不从文言文中随意摘取,注重自然之美,语体、字眼选择精炼,给人以明快、简洁的感觉;他认为老舍的幽默不是嘻嘻哈哈式的,而是一种和颜悦色、心宽气朗的幽默观,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老舍的小说与散文是相通的,他追求用字的准确,并且希冀以此来达成描写的生动,以四两拨动千斤之力。自然之美一方面表现在用字的自然上,老舍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的,所以应当力求自然。"“小说的文字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③老舍《骆驼祥子》语言运用的虽然是北京的方言,但是他的语言有着精炼、自然的特
®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词》,《国文杂志》,1942年第1期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我与开明1926-198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
®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中提到“小说是用散文写的,所以应当力求自然.”"小说的文字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收入胡青编:《老舍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95-100页点。自然之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文章朗读时候的自然流畅,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作者创作要尽量发挥本国语言之美,做到天然去雕饰,不学外国腔调,句子要以律动言。老舍在《我怎么写骆驼祥子》中讲到:“既决定了不用幽默,也就自然决定了文字要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①为了使得语言平易而不如死水一般,老舍在好友顾石君的帮助下了解到很多北平的口语词汇,如炸了酱、怎吗札等词语,将整个人物对话盘活了,他用这种方式给平易的文字加上了亲切、活泼儿的劲道,老舍也认定:“《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念正是通过这种在本国语言基础上的创作,老舍的《骆驼祥子》避免了语言的欧化腔调,也使得自己的小说语言富含了自然的韵致,并且可以朗诵,这是《骆驼祥子》作为一篇小说可以入选语文教材的关键因素。
促使《骆驼祥子》入选《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的原因除了符合现代精神、语言具有自然之美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那便是老舍在创作《骆驼祥子》时所表现出的写实的、民间化的倾向,他用一个“过日子”式的方式来进行书写的,那在这样的方式下,老老少少都可以阅读出些味道来,少年人阅读可以从中感受到趣味性,中老年人可以感受到蕴藏在祥子周边生活里的烟火气。在《骆驼祥子》里的日常事物如:吃食有十二两肉饼、熬白菜加肉丸子、熏羊头肉、卤煮炸豆腐、硬面悖悖、生豆汁、红豆小米粥等等;天桥下有说相声、耍狗熊、变戏法、数来宝、扭秧歌、说鼓书、练把式的;刘老爷子做寿要搭可院子的暖棚,画有长坂坡的挂屏,客人可以吃三个海碗的席面,有喝酒划拳打麻将的乐子。老舍在《事实的运用》中点到:“小说中的人与事是相互为用的。人物领导着事实前进是偏重人格与心理的描写,事实操纵着人物是注重故事的惊奇与趣味。若以人物为主,须知人物的所思所作均由个人身世而决定。"③在真正动笔之前,老舍搜集了很多北京人力车夫的故事,并且考量到车夫的地位、工作场景、周遭人物、吃喝外的志愿与家庭的欲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以祥子为中心的社会,也使得我们在感知这个社会
e胡青编:《老舍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胡青编:《老舍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31胡青编:《老舍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的方方面面时能够有一种融入感,即减少了读者阅读与作品间的距离。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作者不是坐于高处俯视读者的,就像有一个亲切地老者向孩子们讲述老年间的故事,这种“过日子”式的书写方式可以提供给孩子心灵上的亲近与生活知识上的充实。
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在《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中对《骆驼祥子》的解读是不同于他们对于《骆驼祥子》语言特色的认同的,课本的解读引用了老舍在小说结尾所发出的对祥子命运的慨叹:“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①他们似乎是有某种考量,对于许杰等人对《骆驼祥子》的批判表示了赞同,没有发出其他的声音。
二、语文教材对《駱驼祥子》的选择与解读(1949〜1977年)
在1949到1977这28年中,语文教材对于《骆驼祥子》节录内容的选择存在着两次的转变:第一个是1950年版的高中语文节选的《骆驼样子》选自著作的初版本,而自1952年教材修订后,课本节选的内容均来自《骆驼祥子》节录本:第二次转变是1956年汉语与文学分科之后,课本节选内容由《骆驼祥子》的第一章节(实际上是第一段)与第十八章共同构成,并且在I960年的语文教材修订后,只保留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即使是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草案重新修订了教材,《祥子》依旧没有回归到语文课本中,只有《在烈日和暴雨下》选入到课本中。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老舍被恶意诽谤,《骆驼祥子》同其他作品一样被驱逐出语文教材。探究两个转变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骆驼祥子》在语文视野下进一步的经典化。
(-)第一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并没有立即组织人员编写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当时存在三个对中学语文教材起大纲指导作用的文件。按照时间轴的顺序,第一个是叶圣陶在1949年8月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正式公布,但是在内部进行过传阅。这一标准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规定概括地来讲:精神上要从感性认识出发,培养学生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服从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的集体主义精神;品质上要朴实、准确,符合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要求;题材体裁上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第二个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目的:“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第三个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高中《语文教材编辑大意》:取消“国文”、“国语”的学科名称,改成“语文课本”;自第三册起,教材还选了整部著作的一章一节以及中篇小说和长篇的报告。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高中语文教材,每套六册,它是以老解放区的各类语文课本,尤其是以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纂的《中等国文》为蓝本编纂而成的。
第一个转变期里,1950年的《高中语文》节选自《骆驼祥子》的初版本。经过修订,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根据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老舍选集》中的《骆驼祥子》节录本进行了选择,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文变染乎世情,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恩来所作的政治性报告中点明: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服务,克服非集体主义的倾向。郭沫若多次强调政治与文艺存在同一性的关系,并且提出“任何文艺工作者如果不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那么他的努力就毫无结果。”①这其实是对解放前部分作家文艺作品的一种否定,茅盾对于国统区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评判,尤其是点出了“文学作品存在的市民趣味,向趣味投降而丧失革命立场,颓废主义,抵挡不住反动统治的压迫,流露消极颓废情绪。”豹这种语境中,老舍不断反省自己在以前的
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文艺与政治斗争当中,我画上了一条线”。®为保有融入文学大潮的机会,老舍打破自身不愿去对作品进行修改的习惯,他不断地对作品进行修订与删改。与此同时,这种时代氛围加强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文艺作为革命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人民是其一个任务,从1950年版初、高中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看:“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教育的任务。”®
1951年时任天津市志达中学校长的史国显曾经对教材收录的《骆驼祥子》做过这样的表述:“在思想上使同学认识到在私有财产制度下那只限于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不仅阻碍了个人的进步,也同样阻止了社会的发展。”③显然,史老师认为祥子应将个人的命运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当中来的。他进一步指出:祥子身上是带有保守农民劣根性的,他们憎恶黑暗社会的同时却又受到了封建社会意识的限制,他们不敢反抗,他们只知道逆来顺受,祥子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他只能在统治者安排的道路上旋转,成为旧社会的祭品。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50年代的一线教师对于《骆驼祥子》解读带有很强的政治化倾向。
关于这一时期,语文教材趋向政治化解读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在1952年的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得到印证。这一册的《骆驼祥子》选文比1950年的课本多了提示与注解,在提示中主要提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提示的第一个方面是这样描述的:“作品暴露了旧社会的阴森可怕,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相互的同情与友爱。全书的主要思想可以用最后一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北京现在是人民首都,到处洋溢着繁荣、幸福、欢乐的气象;附近的乡村,经过土地改革,农民都努力增产,生活蒸蒸日上。回想当时的情况:军阀互斗,白昼杀人行劫,人民普遍的遭受蹂躋,连一赤贫的人力车夫也不能幸免……这真是明暗悬殊的两个世界。读了这两段文章,我们可以认识到:不经过革命,人民就永远得不到解放。”@编者表达了对祥子与其周围劳动大
◎老舍:《毛主席给我了新的文艺生命》,《人民日报》,1952年5月21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编辑大意》,《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3月第2次修订原版
''史国显:《〈骆驼祥子>让同学学到些什么》,《天津教育》,1951年第13期,第84页
"人民教育岀版社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第45-46页
众挣扎求活状态的同情,借他们身处的阴森可怕的剥削社会同正繁荣着的国家、欢乐着的人民进行对比,突出人民只有革命才能得到解放的意旨。其次,编者将《骆驼祥子》归入了人民的文学阵营中,在提示的第二点中做了这样的解释:“作者是北京人。他和当时社会下层的人来往很多,熟悉他们的精神状况,而且能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心情和愿望;再通过他的想象与组织,自然就能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来,骆驼祥子便是其中一例。由此可见,深入体验生活,确实是学习创作的基本条件”。9通过提示二我们可以看到编者对两段节选内容中祥子面貌、身份、遭遇同老舍的经历进行了联系,编者意在表明:作家创作要贴近人民生活;三是编者对老舍将这两段删去十分之四的篇幅表示赞同,认为修改后的两段字数简洁,内容朴实、有力、易理解。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就语文教育的主题来看,相对于《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中对祥子的认定仅仅是“个人主义的陌路鬼的代表”,在这里的解读中己经转变为对祥子本身个人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其理应身处劳苦大众的阵营,进行集体性劳动的鼓励中去;教学解读的关注点也从具有自然之美的语言与悲天悯人的幽默境界转移到深挖样子与他周边人物作为劳动大众相互间的同情、友爱等人性闪光点和控诉旧社会的可怕上;教材的设定上对《骆驼祥子》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做了认可,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第二次转变:对文学性表达的回归
第二次转变期里,1956年至1957年之间,中国学习俄国语文教育经验(俄语、文学分科),1951年胡乔木在全国第一次中学教育会议上建言要注意区分语言与文学的界限,两者可以互相帮助,决不能互相替代。新的历史时期,通过语文教材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的,但这样的引导会使得学生产生枯燥感,造成像郭绳武所反映的情况:“学生反映国文就是第二政治课。”气•吾言与文学的混合式教学使得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混淆了文学教育与汉语教育的目标,这种缺陷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经过5年的准备,1956年教育部将语文课拆分成文学、汉语两科,并且分别颁布了相应的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的教学大纲,《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选录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篇课3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第46页e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编:《语文教学的方向问题修订本》,西安:西北人民岀版社,1950年版,第29页文,《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四册》选录了《祥子》。《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学作品,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昭示了:繁荣文化事业离不开语文教材的跟进。通过教学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思想便成为语文教材编纂的关键一环,同时,1956年教材在课后都留有相应的练习题,这些是对1952年语文教科书修订本中过于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淡化。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表示,“文学是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他们可以从丰富的艺术形象中认识实际的社会群像,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的是,1956年教材比1952年修订版教材凸显了文学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1956年教材的解读看到文学性的回归。1956年《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中节录的《在烈日与暴雨下》是《骆驼祥子》第十八段的一部分内容,从“六月十五日那天,天热得像发了狂……”到"……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象风雨中的树叶。”②这一段通过对烈阳与骤雨场景的描写,祥子从被虎妞慰出家门上街揽生意到拉完一单躲到茶馆再到为了验证自己身体的好坏强撑着上街遭遇暴雨染上恶疾,向学生集中展现了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手法,并且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了解祥子车夫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不愿意向现实屈服的心境。与此同时,老舍很注重事实的运用,他曾经说过:“一点风一点雨也是与人物有关系的,即使此风此雨不足帮助事实的发展,亦至少对人物的心感有关。"@1956《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的课后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所学习到的艺术手法的印象,如习题2是“作品里怎样描写天气炎热?”,这一章中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非常的多,街边柳树无精打采,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便道上的尘土同天上的灰气联结成毒恶的风沙阵。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人物到动物,从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编:《中小学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张毕来、蔡超尘等编:《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第87-93页
•胡青编:《老舍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宏观的老城到微观的铺户门牌,"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习题3是作品里怎样描述从“烈日到暴雨的天气变化?”,习题4是“哪些词语形容柳条被风吹动的各种样子?"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习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在描写风雨的写作中真正的运用出来。
1956年这套语文课本很快就被扣上了“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帽子,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汉语与文学重新合科,同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了中学语文课本,老舍的作品并未入选教材。这套语文课本在1959年进行了修订,《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选录了《祥子》,但删去了1956年课本中的习题,《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选录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到了1960年,语文教材在1959年修订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再修订,这次修订去掉了《祥子》,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二册》保留了《在烈日和暴雨下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订了一套初中、高中语文课本,这套教材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依然选录了《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种状况持续到1966年。语文教材节选《骆驼祥子》的第一段到第一段与第十八段并存,再到60年代的语文教材仅仅保留了第十八段的内容,在这种嬪变的轨迹中我们可以借助对教学参考的分析总结出第二次转变的深层动机。
1962年编订的《初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二册参考书》中教学要求规定:“讲授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描写景物的技巧,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并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②在第二部分中介绍完作者老舍后,编者对《骆驼祥子》主要内容作了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祥子,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失掉仅有的土地,便跑到北京城谋生。他年轻力壮,选定了拉车这个行业,克勤克俭,积攒了一百块钱,自己购买
111老舍'《骆驼祥子》,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年版,第135页
41人民教育岀版社编:《初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5页了一辆新车,不料在军阀混战中被拉去当伙夫,车也丢了,后来得机会跑回北京,仍然拉车为生。车厂主人的女儿看中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携带私落和他私奔。从此,祥子有了家庭的负担,不得不更加拼命地挣钱。但是他的妻子因难产死了,他把车卖掉,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来拉。生活使他染上了疾病,精神越来越萎靡,性子越来越暴躁;一再想振作一番,都失败了。最后他想找一个曾经和他互相怜惜过的女子重新成家,但是费了好大力气访问,得到的消息却是她已被折磨得自杀了。他失掉了一切希望,只有醉生梦死地混下去。祥子的遭遇表明,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劳动人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生活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对《骆驼祥子》内涵的概述,编纂者改变了以往对祥子作为个人主义陌路鬼的定位,他将祥子在封建旧社会所受到的阶级压迫予以加强。在这里,祥子是一个失去土地,无奈到北京城讨生活的无产者,他想依靠自身劳动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与梦想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虎妞与小福子的身份定位在这里被消解与模糊,她们都是压倒祥子挣扎求活的稻草,祥子的三起三落在这里被解读成兵乱失车、虎妞去世、小福子自杀,祥子的失败是归因于这个黑暗社会的。在第三部分“关于课文”这一环节中:“这篇课文描写烈日和暴雨,目的在于衬托祥子的痛苦生活。造成祥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而不在于天气,这点,应该向学生着重点明。”②因此,
《骆驼祥子》入选语文教材是基于外部的政治性话语与自身的文学性表达的。
三、新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骆驼祥子》(1978〜现在)
(-)新时期以来语文教材中《骆驼样子》节选基本情况
文革十年是指1966年“文革”爆发至1976年“四人帮”覆灭,但实际上语文教材的变革时间上要比十年长一些。从1964年秋季开始,为响应大革命运动,教育部对已有的十二年制全日制初、高课本进行了删改,1965年禁止讲授某些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7页
目,1966年全国没有统一教材,老舍作品也被排挤出语文教材。沉寂了十二年,直到1978年3月印刷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才将《在烈日和暴雨下》收录其中。为了更全面的探讨《骆驼祥子》在这一时期的教学情况,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时期《骆驼祥子》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收录做一个综合,具体情况如下:
1、 人教版1978年初中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
《在烈日和暴雨下》(《初中语文•第三册》)
2、 人教版1982年六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
《在烈日和暴雨下》(《初中语文•第三册》)
3、 人教版1988年初中语文课本(修订本):
《在烈日和暴雨下》(《初中语文•第四册》)
4、 人教1990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
《在烈日和暴雨下》(《初中语文•第三册》)
5、 人教1996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语文课本:
《在烈日和暴雨下》(《初中语文•第八册》)
6、 人教版2011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语文》八年级上册);
《祥子与人和车厂》、《变了个人》(自读课本《语文》八年级上册)
7、 人教版2016年义务教育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
《骆驼祥子》(《语文》七年级下册)
综合来看,从1978年到2018年这三十年间,以始于新世纪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为界,语文教材对《骆驼祥子》的节录有了一些变化:教材重新选入了《骆驼祥子》的第一段,教材不但节选了文学评论家对《骆驼祥子》的评论文章,而且通过选录《祥子与人和车厂》、《变了个人》等篇章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尽可能让学生全面地领悟到祥子的悲苦人生。这一时期,《骆驼祥子》选入教材与在实际教学中呈现了这样的特点:首先,依据不同课程标准的颁布,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和《骆驼祥子》的习题设计与教学参考书解读的政治性得以消解;其次,《骆驼祥子》的相关选文从课文的主阵地走向读本与单元阅读,教学者不断创新与丰富着《骆驼祥子》的教授方法,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练习系统与教学參考书解读的政治性得以消解
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选材准则,依据'‘精要、好懂、好用”的原则选择出"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课文,虽然也点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进行选取,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味。但在1980年2月大纲修订后的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的要求,在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表述是这样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气吾文教材的编纂逐渐摆脱了对政治教育的依附,逐渐被赋予了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教材的参考书对于课文的解读文学性特点得以凸显,政治性的话语虽然仍存在,但与50到60年代教学参考书中用大段篇幅强调阶级剥削所不同,其起到一个点明作品内涵的作用■
1988年《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参考书》对《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课文分析在开篇即表明:“《骆驼祥子》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旧社会的人力车夫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的是祥子与自然的关系。”®编者对《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习题设计多景物描写,但在50到60年代的教学参考中都过于强调政治领导,1988年教学参考对老舍景物描写成功的原因做了详尽的分析,现概述如下:其一,对于景物描写中的动词用的准确与生动,常常用一两个关键词语就可以描述一个情节的发展,如在雨稍微小的时候,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了一口气,句子中直与吐字表明在水的世界中祥子弯着腰拉车,死憋着一口气的拼命状态;其二,多用叠词使得语句具有音乐美。如课文第四段对街上情景的描述:“干巴巴”发着些白光,'‘毒花花”的太阳,空中、屋顶上、墙上、地上都“白亮亮”的,太阳的毒、烈,灼烧感与耀眼感显得十分具象;其三是遣词炼句注意词语的色彩与声响,借助暗淡的文字表达悲伤的情感,如用无精打采、灰茫茫、冷嗖嗖来表明烈日之毒与暴雨之狂,以慢腾腾、昏昏沉沉来形容出样子拉车的疲累,拿铜铁牌铺子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来衬托出街上的寂静,单调的击打声让人心中更为焦躁;其四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描写,如比喻天气炎热是“北京老城如被烧透了的砖窑”,从烈日到暴雨的转变是借助柳条在风中的不同变化来表现的,无风时柳枝一动也懒得动,一点凉风时柳枝微微动了两下,风忽然大起来的时候柳枝飘洒的摇摆,风卷之时柳枝随风狂舞。
课文解析对于烈日(第一至第六段)下祥子拉车所受的煎熬与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暴雨(第七到第十六段)中祥子挣命拉车和痛苦感受的描写俨然一幅工笔画,编者认为第十八章之所以对自然景象下了这么大的力气来描绘,都是为了写出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借此来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编纂者认同作者通过写景来达到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功用。解析还对车夫群体做了两种分类:一类是不至于挨饿的,这第一类人有打盹着的,有去茶馆喝茶的,有的根本没拉岀车来,总体上都是“懒得张罗买卖”的。另一类是有挨饿威胁的,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来拉车。而对祥子来说,解析认为祥子是矛盾的,“他有些胆怯,但他还想拉,他幻想跑起来还能有些风”。这里对祥子的解读同1956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参考书》的“教学注意事项”中对于如何教授《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说明是截然相反的,1956年教学参考书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反使恶劣天气对穷苦人的威胁成为不可抵抗的”,祥子为了不挨饿不得不在烈日和暴雨中拉车,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特别注意发挥这个意思,还可以适当地联系在新社会制度下征服自然的情形”。对比来看,1988年的教学参考显得理性了许多,在家里有虎妞的压迫与小福子做生意的腌腹情况,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行为更多的是自主的选择,在烈日下出车又遭遇暴雨的冲击,政治性的意味大大消解。
(三)《骆驼样子》的相关选文从课文主阵地走向读本与单元导读
《骆驼祥子》自从1948年被选入《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始,其便一直占据着语文教材的课文主阵地,教学参考书也一直是为解读教材服务的,而随着70年代末语文课程改革的开始,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受到普遍的关注,一开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同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相一致的,语文教育是从工具性的角度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从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定义:语文是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温儒敏老师在解读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时曾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④语文这门学科有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也承担着向学生传输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个人素养的责任,它既是实践性的课程,也是一门素养课,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这种语境下,《骆驼祥子》的相关选文逐渐从课文的主阵地走进配套读本与转变成课程单元下的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和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②《骆驼祥子》的岀版总量很大,但接受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或者成年的知识分子,《骆驼祥子》成为语文教材的配套读本,经过教学名师的推荐,《骆驼祥子》为中学生群体所广泛接受与使用,这种教材与配套读本的搭配模式使得课内与课外的阅读资源实现了链接,学生不以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来进行阅读,阅读经典名著成为其拓展自身阅读空间而进行的自主性选择,自然而然地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完成了从课内阅读到课外自读的迁移。
纵观不同语文教材中习题与教学参考书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的习题多集中于对景物描写、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心理活动的解读,以及结合一些文学知识在逻辑、语法、修辞方面向学生进行传授,这会让广大的教师产生教学的误区:向学生传授完相关知识后,教学任务即告完成。这种传授的方式会造成满堂灌输,讲解过多过细的弊端,这样《骆驼祥子》的课文讲读同应试教育串联在一起,语文教1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4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学完全为了考试服务,中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功利性,让学生产生厌倦与枯燥感,并且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大大降低,难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与爱好。吕叔湘先生提到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与此同时,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除了上述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例,阅读教学中也开始关注阅读方法,如部编本《七年级下册》中名著导读的标题是:《〈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导读在开头引用了王瑶与赵园两位先生的评论,分别从写实手法的运用与语言凝练的成功等方面向学生做了课前的说明;将古人读书常用的圈点批注法介绍给了学生,并且提出了四点建议:随手勾画要集中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乃至自己深有体会之处,可以从原文内容、结构、特色着手或者展开想象进行再补充,学生可以运用闲暇时间多次批注,遵循从易到难,从字词疑问到重点语句理解再到全文内容的把握,注意标注的符号设定并养成习惯;第三种阅读的方法是专题探究法,可以给祥子写小传,也可以进行悲剧原因的讨论,梳理洋车夫行当与品味京味语言。阅读方法的教学,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也是统编本语文教科书每次名著导读都设计有读书方法指导的原因,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一书的阅读,要求学生掌握的就是圈点和批注的方法。
关于《骆驼祥子》专题探究法、圈点批注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从泰州海军中学教师徐兰香的导读教学中得到启发。徐兰香老师专题设计的思路是“导、扶、放”三步走,第一步是老师将老舍《著者略历》修改成为学生方便理解的话,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小传的组成部分;第二步是帮助学生了解祥子的基本信息、主要经历,在这一部分徐老师别出心裁地借用微信来完善祥子的个人信息,“假设祥子有微信,请帮助祥子把个人信息填写完整:头像(他最爱的东西)、名字(包括绰号)、地址(居住地)、性别、地区(出生地)、个性签名(个人梦想)等。”©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者向学生灌输祥子买车卖车的三次经历,徐老师借助驼峰的形状向学生讲解祥子的三起三落,加深了学生们对祥子主要经历的认识。徐老师让学生们根据自e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岀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徐兰香:《'‘给人物立小传"专题学习阅读活动设计——谈〈骆驼祥子)整本书导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年1月,第86页身的阅读,自己从文中圈出语句,比较祥子堕落前与堕落后的品质,如第一位学生从祥子拉车时“不讲价,看着给”看出祥子憨厚老实的品质,第二位学生从“他愿意心中有个准头,哪怕是剩的少……他是愿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感受到他的脚踏实地;第三步徐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祥子小传,自己写一个虎妞小传。值得一提的是,徐兰香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课后阅读,力图使学生通过专题学习激起的兴趣得以留存,制定5周读完《骆驼祥子》的阅读计划,釆取粗读、细读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好圈点批注法,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这一部分,她还拿出语文课的三到五分钟来让学生们进行知识分享,充分保障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在新的时期中,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解读《骆驼祥子》的话语趋向文学性,政治性意味消解,《骆驼祥子》更成为教师开启阅读教学,增长学生素质的经典作品。
下篇:当前中学生对《骆驼祥子》的阅读接受情况
探究《骆驼祥子》语文经典化的形成,一方面我们要关注《骆驼祥子》自问世以来,语文教材对其的青睐情况;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通过语文教材的传播,它在中学生中阅读接受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骆驼祥子》的经典化过程,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教科书对文学作品经典化的促进作用。本文上篇对《骆驼祥子》入选语文教材的情况做了梳理,本篇运用社会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法,客观地考察接受主体(中学生)对《骆驼祥子》的阅读状况、了解的情况,量化衡量《骆驼祥子》作为语文经典、文学经典在中学生群体中接受的深度与广度。
个案访谈:从1960年开始,《骆驼祥子》只节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学生主要在初中阶段学习《骆驼祥子》。因此笔者对济南数所初中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样本主要来自济南外国语中学、历城二中等有知名度的学校;教师访谈的样本除在济南的学校抽取外,还选取了上海、烟台、潍坊、日照等地的初中语文教师,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也了解一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心理内因。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调査问卷1834份,回收率91.7%。调查男生896人,占调查人数的48.85%;调查女生938人,占调查人数的51.15%。其中在高中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1000份,占调查问卷的54.53%;初中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34份,占调查问卷的45.47%;其中语文成绩优等生626人,占调查人数的34.13%,中等854人46.56%,中等以下354人19.3%,如图所示:
一、当前中学生接触《骆驼样子》的途径、时间与目的
(一)接触途径:语文教材首当其冲
了解接触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明晰中学生《骆驼祥子》阅读接受主要受到哪里的影响,通过客观数据观照《骆驼祥子》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在当代多元化传播环境下的具体状况。本次调查以三个因素作为衡量标准:首次接触《骆驼祥子》的途径,首次接触的时间,影响最大的途径。首次接触《骆驼祥子》的途径有970人选择了“语文教材”,占被调查人数的52.9%,这里的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人教版、部编语文课本,也包括每个学校自主印发的语文辅助资料,像济南市外国语中学就有相应的导读教材;其次是"其他书籍''有56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0.97%,其他书籍的范围包括各出版社出版的
《骆驼祥子》以及课内的读本;选择''他人讲述”的21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67%,由于笔者将教师的解读归入到语文教材环节中去了,他人的讲述主要包括亲人们讲故事式的启蒙与朋友之间的聊天;选择电影与网络等的82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4.47%,虽然现在网络上像网易云阅读、搜狗阅读、中学生网都开辟了文学经典阅读的途径,在芒果、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库的app与线上网页推送中可以观看1982年版的《骆驼祥子》电影,但由于中学生课业繁忙,加上之前与一些中学生家长的交流,他们认为选择网络来加强孩子对于文学经典理解的途径弊大于利,相对而言,纸质的书籍得到家长更多的信赖,因此选择网络这一接触途径的中学生不多。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对于中学生而言,纸质阅读是他们了解文学名作的一个主要途径,课本学习是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影响最大的途径有45%的学生选择了语文教材,占比仍然是最多的,但是比例有所下降,选择"其他书籍”的64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5%,比例较首次接触途径升幅比较大;选择“他人讲述”的仅仅92人,占调查人数的5%,比例较首次接触途径降幅较大;选择电影与网络的的275人,占到调查人数的15%。虽然语文教材作为影响最大的途径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这也表明了一个很好的迹象:学生们通过语文教材的解读与引导,对于《骆驼祥子》整本书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在空闲时间里继续品读《骆驼祥子》剩下来的章节。与此同时,他人的讲述比例下降也表明学生们深化阅读的途径发生了迁移,在对济南市中学生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很多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观看《骆驼祥子》的电影,很多学生也表示网上丰富的信息与不同的解读方式也方便了他们更好地理解《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描写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有27%的学生选择了“在小学期间就阅读到《骆驼祥子》了”,笔者是在2018年5月到6月进行的调查,这一届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2011年版),他们在小学四年级时就己经学习了老舍的作品《母鸡》、《蹲突泉》(第八册第1课)和《猫》(第八册第10课),五年级时又学习了老舍的《草原》(第九册第12课)、《养花》(第十册第13课),六年级时学习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老舍的散文语言清奇有趣,描写的猫、母鸡等动物活灵活现,描写的景色逼真自然,十分得小学生们的喜爱,这些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基点,同时也让他们对老舍的其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访谈时,很多初中生表示他们是在四年级时,尤其是学完《猫》后第一次主动去找了老舍的《骆驼祥子》、《猫城记》来阅读,《猫城记》与他们想象中的很不一致,那种悲悯的人性是他们感触不到的,但是《骆驼祥子》让他们感到十分有趣,特别是开篇第二章祥子牵着三头骆驼逃回北京城,这激发了他们更大的阅读兴趣。
有45%的学生选择了“初一首次接触到《骆驼祥子》”,这一部分学生在整个调查中占比最多,但主要分为两个类群:第一个是自2016年9月份部编本初中语文使用以来,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收录了《骆驼祥子》的第一章,自2016年至2018年,这三年的初一到初三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初一下学期接触到《骆驼祥子》选文,并且对其产生了阅读兴趣,但也不排除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去进行的阅读。第二个类群是2018年时候上高中的中学生群体,他们通过人教版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阅读了《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以及在自读课本中有《祥子和人和车厂》、《变了个人》等选文,在访谈中这一批学生表示,他们在初一暑假着手预习八年级课本时接触到了这些选文,但是这些选文很不完整,选文实际上只是《骆驼祥子》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中自第十一段到尾段、第十八章、第二十一章这几章的内容。这种课内阅读的不完整性以及因为文章所激起来的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在学有余力的假期里迫切地购买并阅读完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当然这一批学生都是我们调查人群中的优等生。
另外,有19%的学生是在初二阅读到《骆驼祥子》的,这同样和上一段所解释的那般,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八年级才接触课本选文,这一部分学生有大约50%的人表示他们还自主得阅读了全书,但也有一半的学生表示他们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了全本阅读,但这些同学再次表示,虽然初始是抱着完成学期阅读任务的初衷去接触著作,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是真心地被其中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与那个社会的吃、住等风貌所吸引。还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2016年使用部编本的初中生,他们中有一小部分人是在初二进行的阅读,至于原因,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文言文有些费力,而日常检测主要考察他们文言文的掌握情况,老师要求阅读《骆驼祥子》,在期末进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或者按期上交读后感,他们不得不到网上查阅了一些作品的解读。这存在一个隐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学生更多与众不同解读,帮助他们发散思维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我们进行经典阅读的优雅与本真。至于有7%的学生选择了初三才读到《骆驼祥子》,有2%的学生是在高中才读到的,这9%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一、初二阶段未将经典阅读放在心上,而是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到了网络小说中去,由于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同朋友们进行读书讨论时缺乏理解,感觉到知识的匮乏而就经典全文进行了补足。
在阅读《骆驼祥子》目的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考试需要”,共有462人,这种阅读方式是很被动的,也意味着倘若没有考试这个环节,这部分同学可能不会将《骆驼祥子》选入自己的书单。另外有19%的同学选择“它是名著经典,不了解会显得无知”,以及还有4%的同学选择了“周围的朋友都在看,我得赶上他们的脚步”,这两种选择占据23%的比例,事实上这表明一部分处于十几岁年龄段孩子们的心态,他们对于经典的名著作品并没有形成自主的阅读习惯,他们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一种攀比竞争的心态去阅读经典,虽说这也不能说是出于自己的本心,但对于《骆驼祥子》他们必定也精心诵读了,以竞争意识来推动自身阅读也算是主动阅读的一种路径。这道题中,有20%的学生选择了“故事情节有趣”,15%的同学想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说明这35%的学生阅读目的比较明确,不是一时的冲动甚至跟潮流、装酷行为,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力的。
上述的种种选择,除了选择考试需要的25%的同学外,无论是选择老师推荐,还是岀于攀比竞争的心态进行阅读的学生,以及出于自己本心选择阅读的同学,这75%的同学还算是《骆驼祥子》的忠实拥戴者。究其原因,经过七十余年语文教材的传播,关于《骆驼样子》的定位很清晰,它已经是语文经典化的重要作品了,其巳经成为广泛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著,亦成为全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共同了解的文化符号。在各种教材教辅书、配套语文读本、相关名著导读用书的推动下,这部著作成为个体介入社会交流的一个工具,周围人对于在学龄孩童的关注,往往在于名著的阅读量,询问的顺序一般是从有否读过古典四大名著到有否读过《阿Q正传》、《骆驼样子》,倘若对所有的社会群体做一个问卷调查,《骆驼祥子》必定是大众最了解的老舍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了不了解名著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他人交流的流畅程度。在一个社会群体接受教育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如果你对《骑驼祥子》中的各式人物一知半解,如祥子、小福子、虎妞,那么将无法充分融入到我们的社会中来。
二、当前中学生对《骆驼样子》中人物形象、主题理解情况
《骆驼祥子》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是小说教学关注的重点,因此探究《骆驼祥子》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化程度,中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理解是必须了解的一个方面。
三、中学生对教师《骆驼样子》导读设计的评价与希铤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这个预字来解释教学,就是要做好课前准备,就是要把握将要到来的课堂教学。"®《骆驼祥子》的语文教育经典化的关键在于语文教材编纂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而这两者的关键影响因素便是广大教师群体的解读,即是他们对于《骆驼祥子》的名著导读设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他们作为课文的讲述者,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教师的导读设计关乎学生阅读接受的程度,但是现在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教师的课件缺乏更新,可能讲第一次的教案同第十次讲的内容还是一样的;其次教师参考了许多市面上的教科书,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表示他们会参考市面上的一些教学辅导参考书,但市面上的参考书良莠不齐,教学解读过分强调形式化或者解读思路陈陈相因;再次,现在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很多老师为了省事崇尚拿来主义,到网上的百度文库、豆丁网搜索相关教案,截取某一段,几篇文章加一加就成为自己的教学秘籍。在访谈中有些学生表示他们老师关于《骆驼祥子》的课件很长时间不更新,自己感觉很有想法的意见得不到关注。
针对中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教师设计《骆驼样子》相关选文的导读满意程度和希望,笔者进行了调查。通过学生们的选择,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市面上的教辅资料的侧重点。有40%的学生选择了“习题练习巩固",虽然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的确是遵循素质先行的,比如学生的周末时间与寒暑假,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外地游学,到曲阜孔庙体验汉服,学古代礼仪,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参加军区模拟军训等。在广大的家长的眼里,这些素质教育的方式的确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但他们更重视学习层面的量化,即成绩的好坏,纠结于分数的进退。尤其是现在中考择校压力的增强,重点高中入学分数居高不下,名额紧缺。这样的状况迫使家长在为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的时候,更加注重教辅的功利性,即可以为他们孩子的考试提供何种便利。综合笔者调査与实践,教辅资料中对于《骆驼祥子》的考察占比越来越少,从早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同《看云识天气》片段描写方法的比较,到现在的填空题或者是将祥子三次丢车的经历纳入到选择题中,如济南外国语学校名著选择题中有一个选项:“祥子第三次丢车是因为孙侦探将他积攒的钱诈了去。”习题考察的趋势越来越简单化,在考试中考察的比例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其实也是有一点好处: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选择《骆驼祥子》来阅读更具自由性。
有20%的学生选择了“故事内容梳理”,故事内容的梗概是每一个名著导读书籍都难以回避的点,现在很多名著导读读本比较关注普适性的解读,这样的解读虽然传统,但也是初学者所必须的,但要注意不能总是集中于对旧社会的压迫的解读。有27%的学生选择了“阅读方法指导”,这种选择是可喜的,表示在课本名著导读的指引下,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圈点批注法,学生感受到阅读方法所带来的助益,进而到市面上寻找整本《骆驼祥子》带旁批的读本。另外,有7%的学生选择了“艺术手法讲解”,这种选择是基于对自身学习进度的考量,像比喻、夸张、排比、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的学习。有6%的学生选择了“人物形象分析”,但市面上的人物分析多集中于祥子,对于书中的女性人物少有涉及。
总体而言,现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关于《骆驼祥子》的解读除了侧重“阅读方法指导”的,其他的教辅资料、名著导读是有些模式化的,仍然没有摆脱几十年来语文教材解读的影响。
下面一道题是多项选择题,你们老师有关《骆驼样子》的导读设计包含以下哪些方面?第一项是“人物形象分析”,第二项是“故事内容梗概”,第三项是“艺术特色讲解”,第四项是“阅读方法指导”,第五项是“习题练习巩固”。
课堂教学是灵活的,在导读设计的形式上,每个教师风格都不一样,综合数据来看:教师导读涉及这五项全都选择的的1170A,占被调查人数的63.8%,其中高中生到达68%;导读设计前四项的7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前五项与前四项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导读倾向于阅读指引,而非进行习题的练习。教师导读设计选择前三项的50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这一部分教师的导读设计缺乏阅读方法的讲解不利于我们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化。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5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关于《骆驼祥子》的讲读缺少板书,有4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关于《骆驼祥子》的讲读是有板书的。虽然两种选择差距不大,但我们要引起警惕,备课的流程是确立学习目标到明确实重难点并提岀解决方法再到教学评估与反思,这重在教师对于课文与书籍的理解,关键是要心中有数,具体的课程教学更像是一次次的情景模拟,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如今的投影教学对比之下,投影教学更强调即时性的记忆,学生看得清晰却难以入心,而传统的板书教学虽然需要花费一些课堂时间,但学生记录的时间恰恰就是将老师所写框架,梳理的脉络同自身阅读感知进行两相印证的过程,因此即使现在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但是设计好的板书也是有必要的。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有4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关于《骆驼祥子》的讲读是有板书的,这种板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满黑板的字,板书使用不是绝对的,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我们进行现代教育的一个必备技能,譬如说艺术特色讲解、故事内容多媒体,而人物形象分析用板书,分人物添加特质形容词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著。
参考文献
A.语文教科书
1、 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2、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高中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
1950年版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
4、 张毕来、蔡超尘等主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北京:人民教育传射,1957年版
5、 张毕来、蔡超尘等主编:《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1956年版
6、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7、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8、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
9、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
,1990年10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