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论文范文,80后”写作论文范文,青春写作学位论文

2022-11-12 15:52 1313 浏览

中文摘要

笛安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凭借其相对经典的作品和对理想主义的不懈 追求,在当代文学和代际写作的维度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文二代”作 家,笛安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文化氛围的启蒙与熏 陶。自2002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她以严肃庄重的写作态度、温婉沉静的情感表 达、绵密精致的叙事方式诠释着理想文学的精神内涵,显现出区别于“80后”写 作的独特气质。笛安通过对都市、代际、历史这三大主题反复书写,关切个体命 运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践行青年作家的写作使命,表达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 观,体现了她的理想主义文学情怀。随着经历的丰富和写作经验的积累,笛安的 作品风格和叙事技巧也发生明显变化,她借助“戏中戏”的叙事策略和多重矛盾 的叙事视角,通过温情诗意的独白语言完成了由青涩向成熟的蜕变与转型。在畅 销的荣光和粉丝的追捧中,笛安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秉承着不迎合、不 媚俗、不妥协的创作态度,打磨写作技艺,更新审美标准,观照现世人生。从怀 抱文学理想到追求理想文学,笛安用诗意温暖的叙述语调搭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 家园,被誉为“沟通青春写作与严肃文学的桥梁型作家”。

关键词:笛安;理想主义;“80后”写作;青春写作;城市文学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1

一、问题缘起1

二、研究现状3

第一章萌动与成长:文学理想的生成之路10

第一节 童年:文学理想的启蒙10

一、醇厚温暖的家教熏陶10

二、深厚多元的阅读浸润13

第二节少年:文学理想的寻求15

一、从故乡到异国:对抗内心的孤独体验15

二、从社会学到文学:走出去思考人生  17

第三节青年:纯净的创作理想18

一、拒绝世俗:独异于潮流之外18

二、传续正统:受助于主流之内22

第二章 坚守与超越:立体多维的主题书写26

第一节都市叙事的虚与实26

一、虚构的“龙城"故事27

二、现实的北京青年29

三、独立现代的都市女性观31

第二节代际之争的问与答    .....33

一、沉重的青春原罪33

二、失效的父辈权威34

三、温暖的家庭归港35

第三节历史书写的隐与现36

一、隐藏在“我"主语下的“我们” 37

二、将“当下”文学化 •.38

第三章 突破与重建:审美表达与风格流变40

第一节 灵动多变的叙事艺术40

一、“戏中有戏”的叙事策略41

二、多重矛盾的叙述视角42

第二节温情诗意的独白语言44

一、浪漫文艺的自叙传44

二、隐喻深意的自诉语45

第三节褪去青涩的蜕变与转型46

一、告别自我的书写:《南方有令秧》46

二、阔别青春的成熟:《景恒街》48

结语:此心安处是吾乡50

参考文献52


绪论

笛安,山西太原人,1983年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李锐、蒋韵之女。2003年, 处女作《姐姐的丛林》发表于《收获》杂志,而后开始文学创作生涯。2009年法 国索邦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后签约“80后”领军人物郭敬明的上海最世文化发展 有限公司,2010年创编新锐文学期刊《文艺风赏》,并担任主编工作。先后出版 七部长篇小说:《告别天堂》(2005)《芙蓉如面柳如眉》(2006)《西决》(2009) 《东霓》(2009)《南音》(2012)《南方有令秧》(2014)《景恒街》(2018), 三部中长篇小说集:《怀念小龙女》(2007)《妩媚航班》(2012)《威廉姆斯 之墓》(2018) o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钟山》等资深纯文学期刊 发表以《圆寂》《广陵》《怀念小龙女》《请你保佑我》《莉莉》为代表的中篇 小说十余篇。

问题缘起

1999年,韩寒获第一届《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随后一批 年少成名的“80后”作家进入到大众的阅读视野之中。“80后”作家们借一己情 思的宣泄式抒情,诠释着“叛逆、忧伤、抑郁”的青春主题,评论家们为“80后” 写作贴上了 “青春”的标签。“80后”作品中简单粗暴的辞藻堆砌和无病呻吟的 青春忧伤缺少人文精神的深邃性和文学本该具有的时代承担感,因此批评家戏“80 后”作家们为“写手”,这一群体作品的文学性一度遭到学界质疑,被归为边缘 于严肃文学的青春写作。

在青年亚文化、网络数字文化、商业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等多重元素催生下 成长起来的“80后”文学已经走过近二十个年头。已届不惑之岁的“80后”作家 们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分野:部分“爆红”的少年作家昙花一现;“天才型”的 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显现出江郎才尽之迹象,转而利用前期积攒的粉丝资 源和当下的市场需求,建立起自己的文学产业,成为文学“经纪人”:张悦然、 周嘉宁、颜歌等继续写作的“80后”作家有意识地由青春书写的小格局向严肃文 的大视角转型,然而转型期的作品由于刻意向主流文学靠拢,存在文学价值和 叙事技巧等方面的争议;甫跃辉、孙频、马金莲等小众的“80后”乡土小说家们 以青年一代的乡村经验和乡土感受为主题,传续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乡土传统。

笛安的出现无疑为“80后"文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她的作品聚焦都市, 紧贴时代,无论是温暖诗意的青春故事,还是深入细腻的人性剖析,再或是精致 纯粹的审美追求,都呈现出异于“80后”写作的优秀特质。笛安凭借其相对经典 的作品和对理想主义的不懈追求,实现了文学性和商业性的双向共赢,并在当代 文学和代际写作的维度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被誉为“沟通青春写作与严肃文 学的桥梁型作家”。

笛安甫一入文坛便博得“满堂彩”,不仅得到张抗抗、刘恒、苏童、莫言等 当代文学大家的力荐和同辈“80后”作家郭敬明、张悦然、颜歌等人的认可,也 获得邵燕君、徐妍、何平、白煙、谢有顺等文学研究者的肯定与关注。其作品《圆 寂》获2008年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告别天堂》获2009年第三届中国女 性文学奖,《西决》获2009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光辉 岁月》获2014年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提名,《南方有令秧》获2015年第三届 人民文学长篇小说新人奖,《景恒街》获2018年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

在作品文学性得到首肯的同时,笛安的作品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长篇小说 《西决》创造首版75万册的畅销传奇,而后她连续三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2018 年,新作《景恒街》甫一问世便蝉联数月热销榜首。在主流文坛和传统文学评论 家们看来,一部作品的文学成就意味着精神上的纯粹与高雅,而占领市场资源则 代表逐利的迎合与媚俗,这二者截然对立难以相容。早在20世纪90年代,“70 后"的卫慧、棉棉、虹影等“美女作家”就印证了这一观点,经不起岁月推敲的 作品在市场神话和舆论风波之后深陷沉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作 家也在“一夜成名”之后面临着作品的质疑之声。显然,被誉为“沟通青春写作 与严肃文学的桥梁型作家”的笛安实现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向共赢,笔者不禁 疑问,笛安如何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笛的作品到底是纯文学的精品还是商 业化的滥觞?笛安的成功是主流文坛与市场“合谋”后的夸大其词,还是“80后”作家历经摸索后的名副其实?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80后”作家笛安的文学创 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

除《西决》《东霓》发行过韩文版外,笛安的大部分作品尚未译介至海外, 针对笛安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主要立足国内。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三方面:一是研究作家的创作风格、写作特征和文学追求;二是探究其在“80后” 写作群体中的独特价值与文学贡献;三是从城市写作、历史叙事和《文艺风赏》 主编等其他主题入手的研究。

(-)研究笛安的创作风格、写作特征、文学追求

作家论视角下的笛安研究主要有:刘波的《以写作对抗孤独——评笛安》①从 笛安的小说主题、创作动机和写作精神内核三个方面对笛安的初期作品作了较为 全面的介绍和评述;王婷的《论笛安》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切入,论述笛安在 “80后”写作中的独特性和笛安作品的艺术特色,随后,她在硕士论文《蒋韵、 笛安合论》③中,选取蒋韵、笛安这对母女作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二人创作的代际 联系与差异,这也是笛安首次入选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岳雯的《发现笛安》® 从“龙城”主题、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三方面分析笛安作品;迟涵的硕士论文《笛 安创作论》。是目前针对笛安创作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作家论,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笛 安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还从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角度勘察笛安文学创作的 主题与风格。

致力于“80后”写作研究的青年学者徐妍对笛安研究有着开拓性的贡献。早 在北京大学读博时,她就关注到了初出茅庐的笛安,在《在依附中独立——2006 年青春文学的生存图景》©中徐妍指出,笛安作品的不凡之处不仅在于作家才情,  (2). 更在于对待青春的自省姿态。中国海洋大学任教期间,徐妍主持召开“文学史视 野下的笛安小说”学术研讨会,她的学生张晋在硕士学位论文《“新世纪文学” 背景下笛安小说创作的矛盾性》①中从笛安小说的“矛盾性”入手,探析其创作心 理与写作资源,系统地分析了笛安获得市场肯定的因素和赢得文坛认可的原因。作家论视角的研究者们不免将笛安和同期的“80后”作家进行比较,尤其是 和张悦然、孙频、马金莲等女作家们对比研究。金倬名的硕士论文《“80后”女 性文学中的女性心理解读——以张悦然、笛安为例》②以张悦然、笛安笔下的女性 角色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的文化环境和文学背景,对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心理类 型、心理特征进行细密的剖析与对比,审视当下女性存在的本体意义与内心情感; 宋潇潇在硕士论文《都市与乡村:80后女作家笛安、马金莲的青春叙事》。中选取 具有代表性的“80后”乡土女作家马金莲和笛安进行比较,从都市和乡土两个题 材入手,借助叙事学理论,对比分析二人在创作资源、作品主题和叙事视角的异 同,结合代际特征和女性意识,归纳了 “80后”作家们共同的时空困境和精神诉 求。

(二)研究笛安在“80后”写作中的独特价值

“80后”写作作为青春文学的热门话题,近些年备受学界关注,有学者将笛 安作为“80后”写作的代表作家纳入“80后”文学的整体研究:焦守红的《开花 的树一笛安和她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将笛安选为“当代青春文学研究”课 题的研究对象,指出笛安的创作展现了拒绝向生物性屈服的人性深度,这在“80 后”青春写作中是极为罕见和可贵的。与之相类的还有郭淑梅的《女性文学景观 与文本批评》⑤,梁静的《交叉小径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黄江苏的《理想 的破碎及重生——笛安论》⑦,鲁太光的《写作的承担——从〈莉莉〉、〈圆寂〉等出发谈笛安的创作》。等。

作为“80后”写作的“后来者”,笛安直面青春体验,抒写成长感悟的端庄 写作姿态,在青春文学领域别具一格。相关研充成果有:李一的博士论文《试论 新世纪十年文学中的“无后”现象》②,乔宏智的硕士论文《“80后”长篇小说研 究》③,祁春风的硕士论文《自我认同视野下的“80后"青春叙事》⑰,贾娜的硕 士论文《论“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⑤等。这类研究者从青春故事和成长体 验出发,观照笛安在“80后”青春写作群体中的独特之处,其异质性特征具体体 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直面青春体验,反思成长矛盾。早在笛安创作的初期,就有学者关注她 书写青春时的审慎姿态。不同于同辈作家非阳光式的审美旨趣,笛安以温暖肃穆 的方式诠释青春与成长两大母题。王智勇和刘建惠在《“破镜重圆”的“情”与 “伤”——简评笛安的小说创作》©指出笛安的作品直面成长创伤,冷血暴力的情 节中蕴藏着希望与温情;邵燕君在《以真切体验击穿成长之痛——评笛安的创作》 ⑦中对笛安体验青春、穿越成长的写作方式表示肯定,正是积极正面的叙事姿态, 使笛安笔下的青春故事和暖温情,张弛有力;何平在《从把玩到追问的青春叙事》 ⑥中指出,相较于渲染青春的残酷,笛安更擅于追问残酷青春的本质原因,这种观 察青春的视角是独树一帜的,但是也面临着创作“类型化”的危险;曾于里则对 笛安提出批评,他在《“偏执女”的生产模式——从笛安笔下的东霓说起》働中指 出,笛安囿于青春文学的写作藩篱,笔下人物生活在大悲大喜的戏剧冲突中,缺 少真正的灵魂。这类研究者普遍肯定笛安庄重恳切的创作姿态,但是仍希望她可 以早日成熟,尽快走出青春写作的青涩状态。

二是贴近生活现实,剖析人性深刻。笛安一直被誉为“沟通主流与青春的桥 梁型作家”,她的作品直面家族伦理和亲情问题,紧贴现实生活,探察人性幽微 处的种种可能。赵春秀在《迷惘中的回归——从笛安的“龙城”三部曲谈起》e中 充分地肯定笛安不迷失于情绪和语言快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认为笛安温和的 女性意识打破了两性对立的偏激立场,她的作品切中了双性和谐的本质特征;罗 四錯在《圣阿那奎的启示与笛安的返魅》②中指出,笛安走上了传统创作的“返魅” 之路,注重叙事和写实,以冷静客观地人性反思追寻理想主义的精神归宿;王春 林在《苦难•温暖•悲悯一评〈圆寂〉》働中指出,笛安在关注底层苦难的同时 表现了人性温暖的悲悯情怀,展现了超越“80后”写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张岳遥的硕士论文《笛安小说的人性叩问》④从个人微观叙事和时代宏大叙事两方 面出发,借助文本细读剖析笛安书写人性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注重叙事节奏,打磨写作技巧。与大部分“80后”作家宣泄情感的写作 态度不同,笛安注重打磨写作技巧,擅于提炼语言深意,强调故事的结构和叙事 的节奏。诸如徐勇的《独语与魔术一笛安小说论》®,木叶的《叙事的丛 论笛安》©和吴桐的《人性幽微处的多视角审视》⑦等研究成果从叙事学角度出发, 分析笛安在叙述视角、小说语言和文本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其中针对多重叙述视 角的研究尤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学者木叶在《叙事的丛论笛安》®中对 笛安在叙事上的弊病提出批评,他认为笛安小说的话语铺陈过多,看似逻辑绵密, 实则是对读者的不信任,繁缚的语言造成了语义的惯性滑行而非精深化,同时也 难以避免的出现叙述上的自我重复,他希望笛安可以做岀专业性的调整,以满足 她的审美诉求和创作野心。

(三)从其他主题入手的相关研究

在“80后”写作背景下的作家研究之外,其他研究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城市文学、历史叙事和新锐文学期刊《文艺风赏》的主编。

1 .从城市文学角度的研究

“都市”是笛安小说的重要背景,也是她创作的重要母题。“龙城"作为笛 安虚构的精神原乡,反复出现在作品中。实际上,除《广陵》《莉莉》《南方有 令秧》夕卜,其大部分作品都以当下中国都市为背景,新作《景恒街》则更为立体 和全面地展现笛安对城市书写的执着追求。笛安曾在创作谈《都市青春梦》①中表 明了振兴中国都市文学的野心,她认为城市写作的重点在于刻画独属都市人情感 的表达模式,她将之概括为“都市乡愁”②。张自春的《“城市怀乡"的实感书写 ——笛安小说论》③和孙潇、顾玮的《“呼愁”之伤—— “80后”作家笔下的城市 青春叙事》④均从笛安的“都市乡愁”创作理念出发,分析笛安对“城市乡愁”的 诗意表达,进一步指出笛安在当代城市文学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学者朱婿在南京 师范大学举办的《景恒街》作品研讨会上指出,“龙城”和“景恒街”在小说中 的叙事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变化,笛安在作品中将都市文学化和感性化,真实地再 现了现代都市的生存空间和精神困境。

2.从历史叙事角度的研究

2014年出版的历史小说《南方有令秧》显示了笛安在创作上的成熟蜕变,同 时也引发了研究者们对青年作家历史观和历史写作的关注。何平在《“我还是爱 这个让我失望透顶的世界的”——笛安及其她的〈南方有令秧〉中以文本细读 的方式,结合史料,分析作品在新历史叙事和时代书写等方面的突破,他认为笛 安的作品标志着青年作家回归现实、趋向主流的创作走向。与之相类的研究文献 还有:王燕子的《历史维度的体验性写作:80后文学的审美回归——评〈南方有

3.从新锐文学期刊《文艺风赏》主编角度的研究

2010年,笛安受最世文化之托,主编新锐文学杂志《文艺风赏》,这本定位 为“高端纯文学年轻态先锋刊物"的青年文学期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研究者 从传播学、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三个方面对这本“沟通青春写作与严肃文学”的 刊物进行梳理与研究。林曦的《“郭敬明团队”岀版运作模式探析》©,郭奕的《“郭 敬明团队”的青春文学图书出版研究》⑤均以《文艺风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 播学视角考察郭敬明及其团队在青春文学图书出版方面的运营模式,同时分析消 费社会和大众文化对青春文学市场的影响与导向。王瑞的《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 “新锐文学期刊”研究》酒是当下对《文艺风赏》杂志较为透彻的学术研究论文。 他指出,在变动的文学关系下文学期刊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学期刊的 创立初衷与运作方式己与传统期刊不同。研究将新锐文学期刊与传统文学期刊进 行了共时与历时的双向比较,以《文艺风赏》为例,从文学态度、作者面孔、传 播方式、读者群体,和文化趣味等方面论述其新锐多元之处。

(四)文献综述小结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叙事学理论指导 下的文本分析;二是以青春写作为视角的主题归纳;三是从理想主义出发的人性 讨论;四是讨论其主编杂志《文艺风赏》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研究的侧重点 比较分散,缺少文学史宏观角度的作家论。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结合笛安的创作 谈来分析其文本内容,对笛安小说的主题性解读和深层文本意蕴分析止步于表层。 将笛安置于“80后”文学现象之中讨论的研究较多,但主要侧重于把笛安与青春写作型作家进行横向比较,缺少对作家自身创作的纵向研究。当下学界对于笛安 关注度和认可度虽高于其他“80后”作家,但与其相关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仍. 存在较大的言说空间与研究价值。

本文希望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笛安从2002年至今的十八年文学创 作情况,对作家生平、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创作分期、女性意识等方面进行研 究。从形成文学理想到追求理想文学,笛安的写作观念和主题风格都随之发生了 变化。本文正文部分共三章内容:第一章从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分析笛安 文学理想的萌动与成长;第二章以都市、代际、历史为关键词考察笛安作品的主 题意蕴;第三章探析笛安创作的叙事技巧、小说语言及作品风格。笔者选取笛安 现己发行和刊载的文学作品、创作谈及新闻采访作为基础研究资料,同时将笛安 的新浪博客与微博、“恋恋笛安”豆瓣小组、主编杂志《文艺风赏》纳入研究范 畴,以期对笛安及其作品做出立体全面的审视与观照。

第一章萌动与成长:文学理想的生成之路

童年经验和成长环境是作家巨大而珍贵的创作财富,翟瑞青教授指出“研究 和探讨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作家创作个性形 成的心理深层奥秘,有助于把握作品风格的深层心理内涵,从而也可以建构一座 了解和沟通作家与作品之间的桥梁。”①作为典型的“文二代”作家,笛安在职业 选择、文学修养和审美理想等方面均受到来自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文化氛围的 启蒙与熏陶,本章将从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入手,对笛安的生平经历进行 学理性的研究,分析笛安理想主义文学观的萌动与成长。

第一节童年:文学理想的启蒙

童年是笛安形成文学理想的重要启蒙期,成长在作家家庭的笛安在醇厚温暖 的家教熏陶下养成了浪漫细腻的文艺气质,在深厚多元的阅读浸润中打磨文学鉴 赏和审美能力,在少时便形成了纯正的文学观念,积累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一、醇厚温暖的家教熏陶

笛安出生于职业作家家庭,双亲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父亲李锐,

1950年生于北京。1998年开始写作,代表作品有;小说集《红房子》《厚土》《传 说之死》,长篇小说《无风之树》《银城故事》,散文集《拒绝合唱》《不是因 为自信》。李锐的作品以五六十年代变革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记录了动荡时代下 黄土地上的乡村故事。李锐曾与阎连科、莫言同被列为“最有实力问鼎诺贝尔文 学奖”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也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出版海外。母亲蒋韵,1954 年生于太原,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79年开 始发表文学作品,以鲜活而优雅的语言,细腻温柔的情感,书写着五六十年代中 国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隐秘盛开》《我的内陆》,小说集《心爱的树》《完美的旅行》,散文集《悠长的邂逅》等。曾获“第二届 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大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老舍文学奖等, 中篇小说《心爱的树》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李锐、蒋韵夫妇是文坛的模范夫 妻,二人坚持文学写作多年,佳作频出,多部作品译介海外,2007年夫妇二人在 英国坎农格特(Canongate Books)出版社邀请下“重述神话”《白蛇传》,合著 了长篇小说《人间》。

和谐恩爱的夫妻关系给女儿营造了健康美满的家庭坏境,对于文学的热爱使 得这对父母在教育女儿时带着不自觉的文艺气质。笛安在自叙传小说《请你保佑 我》中写到作家父母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刻影响,“我拥有一对聪明、敏锐、骄 傲,并且杰出的父母。我为此感到骄傲。可是由于职业关系,他们俩不约而同地 用一种无意识间雕琢过,并且精心修饰过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①阅读李锐和蒋 韵夫妇的作品,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对夫妇如何用细腻的散文笔触“雕琢”女 儿的成长岁月。蒋韵的散文集《悠长的邂逅》中有一篇名为《李笛安看〈三国演义>》, 记录了笛安11岁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时对剧情和演员表演的评论,只言片语的 感受在母亲看来是“意想不到”②并“为之动容"。的。李锐在散文随笔集《拒绝 合唱》中有三篇是关于女儿的:《旧景》写的是两岁的女儿告诉父亲公园里的假 山石在微笑,引发了父亲对孩子想象世界的敬畏与尊重;《难题》从笛安六岁时 爱听大人念书写起,通过对父亲的小说《红房子》中细节的追问牵引出一系列的 家庭故事和民族历史;《海》讲述了九岁的笛安在暑假和家人去海边的趣事儿, 寄托了父亲对女儿成长的担忧与嘱托。女儿温情俏皮的成长细节、天真烂漫的想 象世界和柔软细腻的孩童情思引发了作家夫妇的浪漫感悟,固执率真的父亲和敏 感多情的母亲将诗意的告白语言和文学性的观察不自觉地融入家教之中,文学在 岁月的潜移默化中渗入笛安成长的每个细节,甚至影响了笛安童年的世界观和审 美方式,“我一直笃定地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对仗工整。我以为万事万物都除却对文学的热爱,父母对写作的尊重和认真也给童年笛安带来了重要的影 响,“我爸爸妈妈都是热爱工作的人,他们可能有意无意让我觉得,写小说是件 好事情”气李锐和蒋韵不仅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中坚作家,同时也是有明确文学 追求和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2003年10月9日,李锐发表声明退出中国作家协会, 并辞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职务。声明强调,“以后我将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 到文学创作当中去,履行好专业作家的职责,并照常参加各种和文学真正有关的 工作和活动。”③伴随声明发出的还有一封《致文友公开信》,在信中李锐对作家 协会的体制弊病提岀严肃的批评,“在这种官本位的等级体制下,文学日益萎缩, 艺术、学术无从谈起。” ©有力地彰显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批判精神。 蒋韵虽然生活在山西太原,却并不属于“晋军作家”流派,作为第四代作家中为 数不多未被“命名”的作家,蒋韵也有过失落感,“从一开始,我就是轰轰烈烈 一群人之外的形单影只的一个。我是我自己的旗帜,尽管被高原的大风撕扯得七 零八落,但破碎的旗帜也是旗。”⑤但是她一直未改变自己纯情细密的写作风格, 在蒋韵看来,“为了向一个'家族'靠拢你必须改变你自己的时候,这代价太大, 我不干” ®o理性、执着、独立的写作追求背后是夫妇二人对文学信仰和作家理 想的维护与坚守,写作不仅仅是二人赖以生存的职业,更是这对夫妇的精神寄托。

“爸爸教会了我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妈妈教会了我怎样去爱别人”©正如笛安自己 所说,父母教会她的并不是写作小说的独门秘笈,而是与文学、与理想、与世界 相处的姿态。在父母共筑的醇厚温暖的精神家园中,笛安度过了与文字为伴、与 文学为伍的纯真童年。

从听读开始的,童话故事《小王子》、古代经典《红楼梦》和《聊斋志异》、 父亲的小说《红房子》等各类文学作品都是笛安小时候“听”来的。所谓听读就 是“讲故事”,由家长将书中的内容念给孩子听,李锐在散文《难题》中也写到 过“女儿睡前有个听故事的习惯” ®o “我妈妈特别喜欢给我念书……我对那个正 在讲述故事的声音很有兴趣”③,听读使文本的繁复性被音调、语气、节奏等声音 元素化解,故事以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传递到笛安心间,想象的世界在声音的抑 扬顿挫间得以丰富。声音不仅增加了阅读的戏剧性,还增强了故事仪式感,朗读 在笛安看来是深化阅读的重要途径,“好的小说是可以听的。我的意思是当你把 一篇好小说逐字逐句地诵读出声时,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理会它在写什么。因为它 的字和字,词和词,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种微妙的声音的跌宕起伏,在一篇坏小说 里你肯定不会发现这个。而且,一个作家可以写各种各样的故事,可以用各种各 样的表达方式,可是这种声音的跌宕是改变不了的,就像DNA密码一样。”创笛 安在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天堂》中设置了女主角宋天杨在情敌方可寒生命垂危 之际念书的情节,她让女主角用沙哑的声音演绎玉卿嫂的疯狂,用寂静的调子解 读鲁迅的绝望,用京戏的哀而不伤诠释张爱玲深入骨髓的悲凉……人物声音设定 暗含着笛安对名家名著的个人体悟。

“我觉得,童年时代过分迷恋阅读或者不是一件好事儿,我小的时候乃至少 年时代的所有问题以及困扰的源头都在于此:我分不清真正的人生和书里的人生 之间的本质区别。”佝换而言之,童年时期的笛安对文学世界是深信不疑的,故事书籍是笛安最早的写作学校,名家经典成为了笛安写作的引路人。“我看过 不少19世纪俄罗斯和欧洲的经典作品。我个人觉得19世纪的大师们的确是把小 说技巧演练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对我而言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我从对经 典的阅读里总是能够得到纯粹的享受,以及一种'我也要赶快写,写一点好的东 西'这样的冲动。”②细数笛安初中以来喜欢的作家,我们可以勾画出一个非常多 元的阅读图谱:既有外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福楼 拜、加缪、福克纳、纳博科夫、奈保尔、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也不乏中国现 当代名家鲁迅、张爱玲、老舍、海子……多元阅读给笛安带来了心灵和审美上的 享受,同时也给予了她丰富深刻的写作借鉴——“我每开始动手写一部长篇,预 热工作就是看一部经典小说”③加缪的书教会笛安如何用语言之外的方式营造和推 动小说的氛围;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指导笛安如何将宿命感赋予人物关系之上; 张爱玲教会笛安如何运用细节推动场景和情节的发展;笛安心中最为完美的文学 作品《红楼梦》让她领悟到小说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理想 主义创作使命。第二节少年:文学理想的寻求

2003年11月,笛安的处女作中篇小说《姐姐的丛林》发表在当年第六期的《收 获》杂志上。她暑假回国后给了父母一张磁盘,“妈,我写了点东西,你看看”气 父母惊讶于女儿惊人的成长,也欣慰地发现女儿在写作中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 同时期,在一场场的“论战”和“风波”中,“80后"写作成为备受中国文学关 注的文学现象:韩寒开始职业赛车生涯,用实际行动叛逆传统;郭敬明因玄幻小 说《幻城》卷入抄袭风波,深陷幻想而脱离现实;张悦然获得“新加坡大专文学 奖”和《上海文学》的“文学新人二等奖”,作品中充斥着唯美虚无的青春忧伤…… 而写作对于这个时期的笛安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她甚至没有意识到“编给 自己看的故事,就是小说”②。少年时期的留学经历推动笛安踏上写作之路,在异 国孤独和专业学习的双重指引下,笛安通过写作寻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一、从故乡到异国:对抗内心的孤独体验

2001年,偏科严重的笛安没有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上 学没多久,父亲问她有没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她果断点头, 那时候的她并不清楚留学的漫长与艰辛,也不知道这次离家会将她带上写作这条 道路。

2001年1月27 H,刚过完十八岁生日不久的笛安放弃国内学业,赴法留学, 在异国他乡的旅程中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笛安初到法国面对最大的困难就是语 言关,向往大城市而离家的她在异国小城图尔学习繁难枯燥的法语,即便这座卢 瓦尔河流经的浪漫小城是大文豪拉伯雷的故乡,也无法化解笛安坠入“失语”状 态的无助一一“生活的任何一点小事,比方说填个表格,交个电话费都特别困难。 觉得这个世界和你没关系。”③和“失语”相比更为艰难的是对另一种文化的适应,笛安在随笔《你的华彩与宁静——留学散记》中描写过一个和外国同学共度圣诞 的细节,因为从小没有过圣诞节的习惯,面对同学们的兴奋与狂欢,笛安感受到 的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孤独感与疏离感。孤独的留学生形象也被笛安写进作品中, 他们中有被异乡寂寞折磨致死的苏美扬(《塞纳河不结冰》);有渴望客死他乡 葬在外国人墓地的中性少女(《威廉姆斯之墓》);有在协和广场熙熙攘攘的人 群中顿悟出生命荒芜的年轻作家(《请你保佑我》)……与寂寞相伴而至的还有 现实生存的诸多问题,她痛苦地发现“文字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天大谎”①,原本在 童年经验中合辙押韵的理想世界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轰然坍塌,法国高昂的房价、 申请学校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困扰着从未离家并性格内敛的笛安。和高考不 同的是,留学是笛安的自主选择,除了克服苦难勇往直前,她无路可退。这条路 承载着她诗意的生活理想和天真的骄傲与虚荣,她需要独自一人为此负责到底。 笛安在散文中记录了留学初期她干过许多“荒唐事儿”,比如为节约房租和没那 么喜欢的人同居(《永远的STUDIO》),比如给房东当保姆带小孩儿(《平流层 的小樱桃》),比如和朋友宿醉狂欢借着烟酒麻痹神经《帝王时代》),可是 在这一系列的“折腾”之后她更深刻地意识到,“你所感受到的寂寥,在你的放 纵面前根本无动于衷。或许这寂寞根本就无法排解只能承担,或者生活本身的意 义就在于这种不讲价钱的承担。”②

荒原一般的孤独激发了笛安表达自我的欲望,于是在留学的第二年她用自己 最熟悉的“讲故事”的方式排解苦闷。“有一天,我就是在满室的潮气中,打开 灯和电脑,我想和自己说说话。可是如果很直白地用聊天的方式说,又不知道从 什么地方开始——我早就已经学会了不去渴望倾述什么东西了。那就编个故事, 自己讲给自己听吧,在虚假的故事里,放进去我真正的,冷冰冰的人生。”世笛安 的第一个故事《姐姐的丛林》讲述的就是青春期少女的精神孤独。女主角安琪生 活在家境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不仅有父母的欣赏与呵护,还有姐姐的陪伴与保护,然而绢姨的到来在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之上掀起涟漪,透过这些涟漪安 琪早熟地洞悉到家人们的秘密和成人世界的法则,为了保守秘密、反抗法则,.少 女陷入了无法言说的精神困境。笛安让女主角将难以名状的苦闷通过绘画的方式 得以宣泄,她不惜笔墨地描绘了安琪浓墨重彩、线条复杂的画作,作画的过程是 安琪剖白内心、寻求答案的过程,更是作者自我怀疑、自我反省、自我确立的过 程。“如果让我自己来说,我的小说有什么优点,我认为就是这种坦率。我笔下 的每一个人物都做过错事,都有过一些阴暗的羞于示人的念头,我不怕把这些通 通写出来,而且是不带任何辩解与借口地写出来。他们的错全部都是我的错,他 们的耻辱跟悲喜全部都是我的耻辱跟悲喜……我的小说就是我的绝对隐私,就是 我的忏悔录。“①用母语写作是笛安对抗生活、摆脱寂寞的方式,她在毫无隐藏的 文字表达中化解生活的困顿,直面自我的灵魂,探索人生和理想的深意。

二、从社会学到文学:走出去思考人生

2002年,笛安被法国索邦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开启了留学生活的学术学习 阶段。填报专业的时候笛安考虑了三个因素:第一,不能是不擅长的理工类科目; 第二,分数要求和自己的能力匹配;第三,比较有趣。就这样,“看起来包罗万 象”但的社会学专业脱颖而出。学者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和人类行为 的科学,学习这一专业注定要与人打交道,各种课题的调査、取样、实践和采访 给了笛安深入巴黎社会的机会,也让笛安切身观察到各样各类的人性景观。由于 口语能力有限,笛安在唇枪舌战的讨论课上多充当“听众”角色,她把研究中遇 到的问题和学理性的思考融入到小说创作之中。

社会边缘人一直是笛安关注的对象,其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巴黎地铁里的卖 艺音乐人,许多留学散记也记录了她所遇到的“边缘人”,他们中有自大固执的 社会学模型研究课老师曼佐先生(《曼佐先生》);有遵循内心自由而离经叛道 的法国痴情汉(《丽丽家的塞》);有不满社会法则却为履行责任投出白票的大 e麦坚.笛安:我用企部的社会学培养了笛安“一种思考的能力和习惯”②,专业学习在文学积累和生活 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笛安作品的理论深度。从追问世界本质和解读人类行为的角 度,我们可以把笛安留学时期创作的小说看成她的人性调查报告,每部作品都暗 含着一个人性话题:《姐姐的丛林》讨论了 “平等”的问题,故事讲述共同原生 家庭中的两姐妹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努力却依然平庸的姐姐和任性却天赋过人 的妹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芙蓉如面柳如眉》则追问了 “尊严”的意义,视美 如命的女主角在一场复仇风波中容貌尽毁,是深入骨髓的骄傲支撑着她直面生存 的挑战和爱情的磨难。笛安将讲故事的天赋与社会学理论有机结合,把理性的思 考融入到戏剧性的情节之中,故事的精神内核因此得以深邃。

第三节青年:纯净的创作理想

2009年长篇小说《西决》由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持推广,湖北长江 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这部“以严肃文学之姿打入青春阅读市场”的作品以首版 75万册的销量荣登当年图书热销榜。也正是这部书成功让笛安迎来了写作事业的 第一个高峰期。同年,笛安放弃继续在法国索邦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的机会,回 国签约“80后”领军人物郭敬明的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上海 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由一名热爱写作的文艺青年转型为以写作为生的职 业作家。

一、拒绝世俗:独异于潮流之外

“80后”写作是以代际命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潮流,广义上指生于1980年 e笛安.残狼夜宴[J].最小说,2007 (6).至1989年,成长于中国市场经济初期、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网络信息全球化时代 下的作家和他们的文学创作。.狭义则具体指二十一世纪初期,在互联网媒体平台 和大众消费文化合谋下崛起的一批八十年代生人的作家们的青春写作。从时间定 义来看,1983年出生的笛安属于“80后”写作群体,但是从生成要素来看,笛安 既非成名于网络,也未走“爆红”之路,创作主题不止于青春,写作风格也不似 同辈作家那样叛逆忧伤,她是一位不拘于潮流的理想主义坚守者,因此很多评论 者称其为“80后的异类”①。

“80后”写作起源于1999年《萌芽》杂忠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和90 年代末以榕树下、天涯、新浪博客为代表的文学网站,一批十几岁的青少年作家 在市场和媒体的共同推动下以高产量的写作速度、多粉丝的作品热度迅速走红于 网络。2004年2月2日,叛逆的“北京娃娃”春树登上《时代》亚洲周刊封面, 中国“80后”群体因其代际的特殊性呈现出的“断裂”文学景观作为社会话题引 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年7月,上海作协召开“80年代后青年文学创作研讨会”,

“80后”写作概念引起争议的同时,“80后”作家也首次以群体身份对话主流文 坛。2007年8月,10位“80后”作家:郭敬明、张悦然、蒲荔子(李傻傻)、蒋 峰、王虹虹、李姗、蒋萌、赵靓、阿娜尔古丽、韩啥(布拉格之夜)加入中国作 家协会;2014年6月,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97-2012》 将“80后青春写作”写入教材,这也标志着“80后”写作正式被纳入中国当代文 学史,成为二十一世纪初期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

学者江冰认为“80后”写作的出现和成长有赖于网络和《萌芽》杂志两个平 台,而笛安既不是“网络写手”也不是“新概念”作家,她的写作始于19岁独自 离家,创作初期的作品既不急于“赶时髦”,也没有“文学野心”,只是为着消 解异国孤独和成长寂寞。笛安坦言,少时也给“新概念作文"大赛投过稿,但是 成绩并不理想。笛安上学时作文写得很好,甚至考过满分。但是在作家父母看来, 女儿只是具备很好的文学敏感性,并没有写作上的天赋,她“贺卡体”、“文摘

e王婷.论笛安[J].南方文坛,2010, (5).体”的文字不过是小女儿的缠绵,不成气候。他们更希望笛安成为大学教师、学 术研究者或者文学评论家。

笛安与同辈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她走的是一条中规中矩的作家之路:从纯文 学杂志的期刊作家起步,到被评论家们关注与推介,进而被更多的读者阅读。在 签约最世文化之前,笛安并非市场型的作家。千禧年初,“80后”青春写作备受 市场推崇,“80后”少年作家们笔下的青春校园爱情故事成为比“70后”美女作 家的物欲风流小资生活更受出版社推崇的出版题材,擅于畅销书出版的春风文艺 出版社找到19岁初出茅庐的笛安,建议她写一部长篇小说,题材不限。于是笛安 开始尝试长篇小说写作,2005年青春校园故事《告别天堂》、爱情悬疑小说《芙 蓉如面柳如眉》两部作品作为“布老虎”青春文学系列图书先后出版,笛安直面 青春体验的情感表达和多视角的复调叙事再次从“80后”青春作品中脱颖而出。 然而两部书的首印量均不足两万册,并未达到理想的“热销”水平。随着改革开 放,图书出版机制实现“市场化”转型,作家和岀版社之间的关系更为经济化, 岀版社需要岀版“好看”的热销书获取经济效益,这要求作家在写作的同时把握 市场脉搏、了解读者取向以便更好的被出版社选择,传统的“文学期刊-文艺评论- 读者阅读”的作家成名法则被“出版社/网站出版-粉丝追捧-市场获利”的商业运 营法则取而代之,带着功利主义和媚俗化倾向的“商业化写作”应运而生。出版 的开放降低了出书的门槛儿,同时也提升了评论家和专业读者的阅读要求,在鱼 龙混杂的图书市场中“好”作品的标准愈加苛刻也愈加严格,一部作品在获得市 场青睐的同时不免遭受专业性的质疑。如何平衡作家写作艺术性、图书出版专业 性和文化市场逐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文坛面对的重要难题,在这一背景下 郭敬明的文化市场运营模式脱颖而出。

2006年郭敬明成立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杂志书《岛》之后推出青 春文学期刊《最小说》,2010年在“柯艾文化”基础上成立融青春图书出版、期 刊发行、作家包装为一体的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前身“柯艾文化”化身 公司作家经纪部全权为旗下作家保驾护航。郭敬明的文化市场运营模式不仅使其 个人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也在市场化时代下探索出文化生产的新模式——作家“公 司化”,即文化公司集作家经营、图书出版、商业宣传于一体,使文学的生产机 构、生产者、评价体系一体化。.“'郭敬明团队'的出版运作模式,改变了作者 与出版社的关系。由于团队为作者提供了从前期的内容创作、中期的出版运作到 后期的营销宣传的全流程服务,成为作者的全权代理人和经销商。”①作家“公司 化”经营管理,一方面给予了作家们职业上的归属感与经济上的安全感,另一方 面也给旗下作家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谈及众人对自己“商业性”选择的误解,郭敬明强调:“我不相信一个亦步 亦趋揣摩读者需要的人能火起来……'大众’跟'小众’之间有一个平衡点,一 个作家能够畅销肯定是契合了这个平衡点的。他首先必须得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也就是说,辨识度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同时,他的这种辨识度应该具备一些能 够让大众接受的基础。现在我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个基础并最大限度的呈现它。”② 2009年,一直和“80后”写作潮流保持距离的笛安成为郭敬明“80后''作家公司 中的一员,这个选择在当时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反对,不少人认为,在职业初期选 择郭敬明团队意味着自弃专业性而去投奔市场。在笛安看来,这些误解不过是无 稽之谈,她认为职业化之后写作既是爱好也是工作,作家寻求市场的价值并不等 于背弃职业精神,写作行为本身就具备“寻求交流”的性质,因此每位作家都有 必要直面市场和读者。2013年,笛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艺评论文《质疑畅 销不等于否定市场》,对简单粗暴的将市场和文学品质相对立的文学观念提出批 评,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市场'是从作者们决定写作的那 一刻起,就不可能屏蔽掉的东西……需要读者跟取悦读者不是一回事……有时候, 一个作者的作品忠实地表达着自我,恰恰是他的那个'自我,让他得到了众多读 者的支持,而无关作品的文学性本身。这个时候对'畅销'的分析就不能仅仅局 限于文学,而关系到读者接受、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营销学等方面了。选择郭 敬明团队有效地帮助笛安从小众边缘进入主流市场:《告别天堂》于2009年5月为广阔的平台和更为安全的保障,但是进入市场并不代表向世俗妥协, 从“冷门”到“热销”,其作品的理想精神内核从未发生任何“迎合”式的改变, 正因为笛安对市场有着明确而理性的认识,她才能破除商业化的迷雾保持对文学 理想追求的清醒与执着。

二、传续正统:受助于主流之内

作为“文二代”,笛安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作家的工作,也更近距离地观 察了作家的生活。《我们都没去过的地坛》是史铁生离世后的纪念文,笛安回忆 和“父亲的朋友”铁生叔叔在“一年一会”中的交往片段,每每阅读史铁生的作 品她就会不自觉带入"铁生叔叔”的气质,因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所描 写的苦难在铁生叔叔平和宽厚的人格魅力下变得温暖而包容。在央视《艺术人生》 栏目“八零后对话八十后”的节目里,26岁的笛安向91岁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请 教了一个热爱艺术的年轻人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疑问:如何面对自我的犹疑和否 定?痴迷于写作是否值得?什么才是真正境界的艺术人生?这三个问题真实地反 映出笛安在创作瓶颈期的困惑:从业余写作转型为职业作家的选择是否正确?职 业化之后的写作素养该如何提升?怎么样才能成为好的作家,写出好的作品?周 老告诉笛安,艺术并非模仿,而是造化的过程。对于“造化” 一词,笛安有着彻 悟性的理解——“所有艺术品的诞生,除了人为的工作,还有大自然里一种难以 表达的美感和和谐在里面。他跟我说,造化这个词儿,是值得像参禅那样,用一 生的时间去想明白的。”①前辈作家们严格的自我要求和崇高的艺术信仰给了笛安 正面积极的职业影响,同时她也被老一辈作家们的理想品质所感染,在作品中展 现了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

笛安一直称自己的成名并未借助父母的力量,新书出版时父亲甚至不愿给她家和研究者就关注到了笛安。最早发现笛安 的是当时正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徐妍,她提岀笛安作品的不凡之处不仅在于作家 才情,更在于对的青春的自省姿态;200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春文学研究者邵 燕君在《以真切体验击穿成长之痛——评笛安的创作》①中对笛安体验式和穿越性 的写作方式表示肯定;2008年湘南学院“当代青春文学研究”方向带头人焦守红 将笛安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纳入课题研究中,她认为小说所展现出拒绝向生物 性屈服的人性深度在“80后”青春写作中是极为罕见和可贵的;2012年学者白蟬 在《中国图情报告》中将“龙城三部曲”的叙述成功总结为作家“深邃的视力和 强劲的腕力” ®o 2014年,笛安的短篇小说《光辉岁月》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笛安作为首个入围该奖项的“80后”青年作家引起大家的关注,为之遗憾的是《光 辉岁月》最终以零票落选。在较为普遍的赞许声中,不少评论家对笛安的创作提 出了专业性的批评:学者木叶就笛安小说中的叙事混乱问题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霍艳指出笛安在情节设置上过于依赖巧合,南京师 范大学教授何平对笛安囿于成长框架的小格局写作表示担忧。与批评相辅相成, 学界评论者对笛安寄予了 “掌控语言和代言一代人青春”③的厚望和传续纯粹文学 理想的嘱托。

2010年,笛安主编新锐文学期刊《文艺风赏》。所谓“新锐”即指图文交融、经典导读”栏目刊载了中国现当代名家们的“冷门”作品,并另附简短的 评论式推介语,曾刊载过郁达夫的《银灰色的死》,萧红的《手》,汪曾祺的《陈 小手》,老舍的《黑白李》,鲁迅的《铸剑》,茅盾的《小巫》,许地山的《春 桃》,巴金的《将军》,端木藤良的《鷺鹭湖的忧郁》,张爱玲的《等》《五四 遗事》等篇目。这些作品已经远远超出文艺青年的阅读爱好范畴转而进入极具学 术韵味的专业领域,由于成立初期比较匆忙,加之以后期市场效益不佳,杂志社 的工作人员十分有限,刊物文案和作品选稿大部分由笛安本人完成,通过这些作 品和评论语我们可以透视到笛安优秀的文学修养和专业性的文学品味。

文字访谈专栏“青梅煮酒”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杂志的文学价值,68期刊物 中笛安共采访文艺工作者34位,其中有28位是作家,他们中既有纯文学的中坚 力量,如莫言、李锐、阎连科、毕飞宇、余华等,也有深受市场欢迎的类型文学 作家,如刘慈欣、麦家等;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代“30后”作家王蒙,也有备受 争议的畅销型“80后"作家郭敬明、张悦然。笔者对“青梅煮酒”专栏的釆访对 象和对话主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参见文后附录3),纵观采访话题,我们可以发现, 笛安致力于关注当代作家精神困境和创作心理,主要集中讨论对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将时代书写和社会性价值作为文学评价的审美标准是否合理;第二,作品 的文学品质和市场效益是否对立;第三,小说家的虚构意识和虚构的重要性:第 四,作家“自我”和作品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第五,当下中国文学写作亟待发展 的领域:科幻写作、都市小说和新历史表达。以上五个问题也映射出笛安自身的 创作困境,每次对话都是一次取经,交流中笛安得到了前辈作家们极大地启发与 助益,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追求在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追问与质疑中不断 破旧除新。第二章坚守与超越:立体多维的主题书写都市写作、代际矛盾、历史书写是笛安文学创作的三个重要命题。多年来, 笛安致力于创作具有现代气质的都市小说,在虚构的“龙城”故事里,笛安将“离 乡-返乡”的写作母题拓展至城市文学的叙事空间:在现实的北京青年群像中,笛 安观照到了孤独的都市个体中不甘而倔强的灵魂,抒写都市乡愁的同时,也展现 了女性主义的现代性特征。作为已经成熟的青年作家,她站在观察者和体验者的 双重视角描述代际纷争,思考代际纷争的成因,试图在作品中用爱和亲情化解代 际矛盾。历史书写作为作家叙事的重要维度,已经若隐若现于笛安的小说之中, 她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时代的新符号、新意象、新生态,并对中国的“当下”做出 了文学性的观望与展现。笛安通过对都市、代际、历史的抒写,关切个体命运的 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践行了青年作家的写作使命,表达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 观,体现了她的理想主义文学情怀。

第一节都市叙事的虚与实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描写现代城市生活、书写都市精神的作品是相对 不成熟的:城市或者沦为背离自然的异己之物,象征着物化、沉沦、功利的所在, 矗立在乡村对立面,如贾平凹的《废都》,迟子建的《晨钟响彻黄昏》和李佩甫 的《羊的门》等;或者是被奢侈品、酒吧、音乐、毒品、豪车、性等消费元素和 低俗主义所裹挟的“欲望”缩影,如卫慧的《上海宝贝》,春树的《北京娃娃》 和郭敬明的《小时代》等,因此,新世纪文学相对缺少了对城市理性且立体的客 观呈现。追根溯源,这和我们民族的发展史密不可分,1950-60年代作家拥有深入 骨髓的乡土情结和乡村体验,这直接决定了乡土题材在当时主流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新一代作家对都市的描写仅仅浮于器物层面的光影声色,缺乏精神层面的思考 深度和历史厚度,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城市题材往往被归入类型文学,位居 边缘地位。同时,肤浅、浮躁、媚俗等价值评价的标签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都市小说应有的文学意义。

.笛安清醒地意识到当下中国重建城市文学的必要性,自觉地承担起重建都市 叙事的责任。她天然的城市人身份和离家留学经历,使得她的都市生活体验更加 细腻敏感,从而深化了她对都市文学的解读与反思。她指出“所谓'都市文学'…… 是一种只可能诞生于都市中的情感模式,用我自己的更为文艺腔的表达,所谓都 市写作,一定要有的,是对于都市的乡愁。”①多年来,笛安执着于城市主题的书 写,先是在以“龙城三部曲”为代表的“龙城”系列小说中尝试摸索,2018年笛 安将笔触转向现实现世,以帝都的商业大道《景恒街》为题,借助幻灭的北京爱 情故事,直接观照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需求。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黄平教 授所说:“今天的作家谁把城市文学写成熟了,谁就会进入文学史。笛安由青春 文学出发,现在正走在城市文学的路上。”②

一、虚构的“龙城“故事

“龙城”是笛安小说的重要标签,早在“龙城三部曲”成名之前,这座中国 北方高原上的工业城市就已经作为她现代小说的城市背景出现了,她反复强调这 座城市的虚构性质,因为“龙城”不单是笛安小说创作的城市背景,也是笛安作 品中的“故乡"符号。

“龙城”的出现并非笛安有意为之,她早期小说的城市印记非常淡,只是作 为故事的空间布景一笔带过。回溯《姐姐的丛林》和《芙蓉如面柳如眉》,具有 标志性的城市描写十分稀少,读者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判断出那是一个四季分明的 贫乏的北方城市,若不是笛安在《舞美师的航班》和《东霓》中分别续写安琪回 家工作、夏芳然出兑咖啡馆的情节,我们很难把她初期的小说并入到后来的“龙 城”系列,直到成名之作“龙城三部曲”才整合了此前零碎的“龙城”故事。

“龙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200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怀念小龙女》 中。小说的女主角海凝是一场校园欺凌事件的策划者,被学校勒令退学后又不幸当“龙城”作为故乡符号,自然会连带出对“离乡'‘和“返乡”(“乡”在 此仅指“故乡”)这两个叙事母题的书写。离开故乡一直是笛安少年时期的梦想, 她渴望在陌生的环境和新鲜的城市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异乡凝结着少女对未来的 想象和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当她踏上旅途成为漂泊者和异乡人的时候,她才深切 的意识到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在我真正离开家乡的时候,我开始写作。因为我 很想念它……这个位于一个贫瘠而辽阔的高原上的城市,每年春天都会刮着至情 至性的长风。我这才知道我原来是眷恋它的。”⑥与乡土作家由乡村进入城市(或 城镇)的“离乡”不同,笛安笔下的故乡与异乡都是城市。城乡之间在生活习惯、 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异质性在城与城之间荡然无存,离乡己经从客观环境的 外驱因素内转为离乡者的精神需求,笛安着意强调离乡者们在故乡生活中的精神 重负。“龙城三部曲”的大姐东霓早孕辍学后远赴南洋,二哥西决在得知身世之 谜后奔赴汶川,埋葬了人物们前史的故乡在城市离乡者心中似乎就是用来逃离的。

在乡土文学中,“离乡”多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意味,即便离开故土,乡音乡鼓足勇气的“返乡"中再度陷入精神“离乡"。可 见,归乡也不能满足都市离乡人的故乡想象,也许故乡并不需要城市客体的承载, 只是弥漫在都市人心头的过往怀恋,更是都市异乡人的精神乌托邦。

二、现实的北京青年

2018年问世的都市小说《景恒街》是笛安沉寂四年后的回归之作,她走出精 心打造的“龙城”世界,进入到北京商业大道的写字楼中,刻画奋斗时代的北京 青年群像。在2018年11月刊《人民文学》的卷首语中,主编施战军指岀《景恒 街》在都市叙事上的精妙之处:“《景恒街》充满了无数属于当代都市更属于人 的元素,这部小说显然不是那种以笨拙显厚重的作品,对都市之光的乐于釆撷使 文本处处散发着表达的亲近感,构成了城市气质、气场与文学故事、叙事相洽的 文本。”②《景恒街》的故事缘起是一篇财经新闻,已经破产的创业者将自己的银 行卡挂靠在服务器的终端作为注册用户的资金奖励,在濒临绝望的尽头渴求成功 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扭转现实。这则报道给了笛安强烈的启发, 从法国毕业回国至今,她在北京己经生活八年,“它不是我的家,我只是深爱它。” 的这八年中她经历过事业的巅峰也渡过了感情的低潮,重新认知了自我也迎来了可®笛安.怀念小龙女爱的女儿,她遇到过太多来北京寻梦的异乡人,从五湖四海奔流而来的个体命运 汇集在北京,人性欲望的得意与失意、执着与疯狂、泯灭与消亡组成了当下北京 的城市温度。

笛安认为,“在大都市里,'成功’和'爱情’一样,都是一种太像幻觉的 东西。你究竟是芸芸众生,还是'被选中的那个人'? ” ®她格外关注欲望都市 的众生群像中那群心怀不甘的理想主义者。《景恒街》中讲了三个心怀梦想却以 失败告终的创业者:一个是灵境前公司的老板徐承天,他的公司在新春来临之际 宣告死亡,作为小说开篇的第一个失败者,徐承天的告别信文艺却直白地道出致 使梦想幻灭的最根本因素——“是我的错,是我太过理想主义,忘了资本没有耐 心听听我们的梦想。'‘气第二个失败者是故事的主角关景恒,这个曾经小有名气 的选秀歌手有着渴望改变娱乐行业运行法则的野心,但天真疯狂的梦想家也未能 逃脱奢望和资本带来的厄运,被踢出自己原创公司的那一刻他只有一个请求,就 是保住象征他全部梦想与追求的粉叠APP;第三个失败者的故事穿插在小说的细 节之中,笛安并未着意表现他的欲望,但是他的命运和前两个失败者一样,被自 己的奢望和逐利的资本左右着,他是向灵境推销过自己梦想的咖啡店员,也是出 现在MJ公司宴会上的服务者,还是号召粉丝们拯救关景恒的“蓝粉蝶”,他是最 边缘、最底层、最普通的追梦人,笛安对他的名字做了极为大众化的处理,读者 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全名,只知道他的昵称“阿南”。这些不甘的失败游魂让笛安 深刻地意识到,“没有任何奋斗者能真的拥有它(北京),他们最多能拥有的, 是那种'拥有'的错觉。”©也许,欲望不是那群疯狂而不甘心的逐梦人的终极目 标,真正满足他们的是无限接近理想的过程与实现理想的精神幻觉。

“我没见过田园牧歌,实在没有办法假装喜欢它。我知道自然伟大,可我从 有记忆起,基本的安全感全部由城市文明提供。” @《景恒街》是紧贴当下,书写 城市文明的都市小说。小说的开头部分微信才刚刚进入市场尚未普及,昭示着信息时代的起步,而小说的高潮部分手机APP迅速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等到 .故事的结尾,IT行业的风头已经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中世风日下。笛安对风投项目、 创业案例、粉丝文化、手机服务终端等时下新兴的热门产业做出了文学化的表现, 通过对城市咖啡馆、写字大楼、地下停车场、高速公路等公共生存空间的感性书 写,精准地把握了新时代、新人类和新颖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社会集体层面的“新” 变化组成了《景恒街》的都市内核,都市乡愁在理想化城市空间中得到了释放与 满足。

三、独立现代的都市女性观

透过笛安的都市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她现代而自觉的女性立场。笛安多次强 调,性别意识并不在她写作的思考范畴之内,大部分的时候她会忽略自己的女性 身份。看似虚无的女性观念,实则表现了笛安对女性身份的自适与自觉。笛安作 品中的女性意识虽不明显,但是女性立场却十分明确,“我一向为自己的女性身 份骄傲,以女性的性别为荣”①。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从“五四”以来已近百年,但 是父权制度下的男性中心意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女性的独特性。笛安中篇 小说《威廉姆斯之墓》就是对父权制度的批判与反思,小说中的“我”被父亲养 成了 “中性人”,父亲用近乎于残暴的方式剥夺了 “我”作为女人的权利,他无 视“我”的性别叫我“儿子",禁止“我”穿裙子、留长发、爱男人,要求“我" 上军校、去服从、做英雄。但这一切“训练”都没能磨灭“我"的女性认知,“我 不是儿子,不是什么见鬼的儿子。我是女人。”②经济独立之后,“我”大胆的追 求爱情即便伤痕累累;“我”努力寻找梦想宁可背井离乡;“我”开始反抗父亲 的压迫,“用我因为是女人,所以可能更为惨烈的血肉之躯,打败他。”③。和不 被社会认可的“娜拉出走”不同,“我”的抗争引反了父亲的反思,父女二人在 小说的尾声部分达成和解。“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觉得'男人'是个贬义词或者识的现代性追求。

笛安着意强调“美”对女性的重要意义,追求美丽并非止于利他的观赏价值, 更是女性内心深处的共性审美追求。她笔下的方可寒、夏芳然、郑东霓等“美女” 角色都对“美”有执着的追求,“美”既是她们作为女性的精神需要,也是她们 作为个体的人性特征。《芙蓉如面柳如眉》中,视美如命的夏芳然惨遭毁容,曾 经风情摇曳的咖啡馆老板娘变成了小孩子见到都会吓哭的怪物。但是,硫酸毁坏 了她的皮囊,却没能侵蚀她的执着于“美”的灵魂,即便“打扮”成了无人欣赏 的徒劳,夏芳然也依然完成每日梳妆自己的仪式。美与尊严于她来说是氧气一般 的存在,它们的评价标准既非世俗,也非异性,而是源于女性内心的自我认可与 自我适从。

笛安的现代性女性立场还体现为站在人性和人的价值高度认知女人的主体性。 笛安笔下的女性角色并没有“做人”和“做女人”的分裂感,她们既非处于次性 身份的沉默她者,也非与男性二元对立的性别对抗者,而是以“独立的个体名义 立于人的范畴之中”②。笛安塑造的都市女性角色是有着经济能力和社会工作的独 立个体,她们既不依附于男性也非家庭的负累,在爱情里不迷失,在精神上有追 求,在人生中有理想。《景恒街》中的朱灵境是典型的现代都市女性,她有海外 留学的背景,有在北京城市中心工作的精英身份和独立殷实的经济保障。笛安不 仅从物质层面描写女性的现代性,还从精神层面表现女性对理想主义爱情的想象 与渴望。和关景恒的爱恨纠葛中,她从未妥协于功利与世俗,面对爱人的要挟依 然能守住自我价值的底线。朱灵境个人意识的觉醒展现了都市女性寻求独立、热 爱自我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追求。共同的集体苦难减淡并缩短了代际的距离。然而达成和解的代 际问题很快被“80后”作家撕裂开来,在独生子女政策、互联网发展、商品经济 繁荣的大环境滋养下,“80后”写作将青年亚文化推向高潮,早熟、疯狂、残酷、 忧伤、叛逆的青春疼痛加剧了代际矛盾。区别于同辈作家,笛安的代际表达“回 到了小说故事的叙事,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成长,甚至在焦虑、颓废、叛逆的荒 原上,试图重建一种新的理想和追求。”①笛安没有打着青年亚文化的旗帜将代际 矛盾草率的归因于时代变幻和价值差异,面对代际鸿沟,不规避、不夸大、不渲 染,她的敏感点在于追问形成代际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试图在作品中搭建起跨越 代沟的沟通桥梁。

—、沉童的育春原罪

叛逆、越轨、暴力、残酷等青春冲动也是笛安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 于对上述行为过程的描写,笛安更擅长以她温润细腻的笔触探寻行为生成的本质 原因。“人生而有罪”的基督教义在笛安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每个横冲 直撞的灵魂都背负着沉重的青春原罪。中篇小说《宇宙》的开篇第一句“其实我 还有一个哥哥。”九个字就道尽了主人公臻臻的青春原罪,在她出生之前,年轻 父母的意气用事导致了不足四个月大的男婴流产,早夭的哥哥是臻臻一直以来的 心魔,从童年起她就能看到哥哥的魂魄甚至和他交流对话。“龙城三部曲”中东 霓、西决、南音三个孩子也背负着源自父母、家庭、命运的原生之罪。东霓出生 在母亲出轨之后,她从小就被父亲怀疑是“嫖客的野种”,血缘谜团是东霓抹不二、失效的父辈权威

从共性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结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的本质性变革,父辈 们曾经赖以成功的经验已经无法奏效当下,代沟不止是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也是 父辈和时代的矛盾。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 的研究》②中提出的“后喻文化”理论是对失效的父辈经验更为精辟的概括。所谓 后喻文化,即指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的时代文化类型。笛安清楚地认识到,“在 我们这代80后,90后长大的时间段,时代已经变化太多了……上一代父母想给孩 子的人生经验、想替孩子做的人生选择,可能都是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向市场 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渴求着健康活力的身体、敏锐创新的思维和“永远年 轻,永远热烈盈眶”的疯狂,父辈的经验因此丧失了话语权。笛安在《威廉姆斯 之墓》印证了这一观点,小说中的父亲有着传奇的过往,他曾是越战老兵,退伍 后留洋日本取得了不小的商业成功,因此父亲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生赢家,并且成为更有勇气和斗志的英雄。但是“我”并不如父亲所愿,因为“我” 是一个女孩,“我”和父亲之间的“战争"在父亲对“我”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成了跨越种族的“三口之家”。在这个集仇、怨、恨、恋于一体的特殊 家庭中,形成差异的不止是“代”的距离,更是“种”的不同,幼小的莉莉一开 始还不能理解这种不同,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型的庞大她不能睡在床上,比 如她必须吃生肉不能再享用烤肉,这些变化犹如漫长而难熬的断奶期,让莉莉逐 渐意识到猎人、巴特和自己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物种,但是为了共同生活他们心甘 情愿地收敛了自己的天性。矛盾随着时间的流逝日益显现,成年后的莉莉在公狮 子阿朗的鼓励下奔向了原野峡谷,猎人也在一次意外中收获了驯兽师婴舒的爱情。 可是爱情的幸福终究是短暂的,痴心难逃薄情伤,三个历经沧桑的孤独灵魂在经 久离散后带着对亲情的眷恋重聚森林木屋。

笛安在“龙城三部曲”中搭建出了理想的现代家庭,她将夫妻恩爱、亲人和 睦、母慈子孝、包容宽厚、开明大方等一切美好的家庭想象都寄予了以三叔、三 婶为核心的郑氏一家。"'三叔三婶'的家庭是我的理想,三叔三婶都是传统的 人,可是并没有把传统僵化,而是反过来用他们的'传统'和'爱意'容纳了所 有家庭成员的离经叛道。这不仅仅是我对'家庭’的理想,也是我对'世界'的 理想。”①虽然这是个饱受磨难、久经不幸的家庭,但是作为家庭支柱的三叔和南方都市报.笛安:写孩子的故事,不可能不触及父辈婶依然是孩子们心中“天底下最好的长辈”。他们虽然不能理解东霓突然远嫁, 但依然在东霓离婚之后帮她照顾残疾的郑成功;他们虽然不能接受西决不顾一切 撞人的犯罪事实,但是依然在审判之前去普云寺为他祈福:他们虽然不能容忍南 音自作主张的早婚,但是依然将南音的丈夫苏远智视为必不可少的家里人。

笛安并非一厢情愿的用家庭与亲情粉饰太平,代际矛盾引发的家庭问题以更 为尖锐的方式在小说里爆发:东霓怨恨母亲与他人有染,西决发现小叔爱上了自 己的女友陈嫣,南音无奈母亲对自己婚姻的无视。面对这些问题笛安从容的站在 双方的立场,将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剖白开来:大妈为了帮助大伯调离县城,才不 得不去和领导睡觉,东霓也因此成了城里的孩子;陈嫣就是小叔的初恋唐若琳, 他们的遇见纯属偶然,并无意伤害善良的西决;三婶舍不得南音太早的进入婚姻 围城,她还没能接受女儿己经长大的事实。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说,笛安的作品 “建基于个人经验,但也不忘省察这代人的个人经验里有多少是被上一代人的价 值观所塑造。”①代际鸿沟因此没有在笛安故事中横亘开来,反而以优雅的方式达 成了两代人的体谅与和解。

相关内容
  • 人工智能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开放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  1.1.1 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1.2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1.1.3 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兴起与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步骤  1.4 论文结构安排 &
  • 口腔医学的硕士论文题目
    100个关于口腔医学的硕士论文题目1.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联研究2. 牙种植体周围炎的早期诊断与预防3.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与前景4. 不同材料的牙种植体表面改性对骨整合的影响5.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6. 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7. 牙髓干细胞在牙齿再生中的潜力与应用8. 牙齿美白剂对牙釉质的影响及其生物安全性9. 唾液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 LED照明产品论文;海外营销论文;企业战略论文;营销战略论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环境的保护,作为第三代照明光源 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照明产品,因其高光效、无污染、寿命长等优点而成为 备受瞩目的环保绿色节能产品。2018年我国LED照明产品总产值达7,374亿元,依然 占据世界上最大的LED照明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位置。美洲、欧盟、非洲、中东国 家以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LED照明产品出口的主要出口国。但
  • 财务共享论文;流程再造论文;信息系统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 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建 立分公司。然而不断增多的分支机构也给企业的管理层面带来了很大困扰,传统的财务 管理模式早巳不能满足公司不断扩张的业务需求,于是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探索新的财务 管理模式,财务共享中心便应运而生
  • 不间断电源市场营销差异化营销论文
相关推荐
  • 城市公共交通论文,基础设施论文,管理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已经难以保证当前的发展需求。现有的交通规划设计及政府的交通建设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市区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低下、交通事故率攀升等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本文通过对A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问卷调研分析,结论表明,总体规模上看有65.76%的市民认为A市公共交
  •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培训体系论文,培训评估论文,培训需求论文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人才需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时代,人力资本在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逐渐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且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后的势头正猛,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外资企业
  • 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管理IPC微银行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A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扶持小微完成了规模的腾飞,资产总规模做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前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微信贷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频发,小微信贷的过快增长,也暴露了农村商业银行在
  • A景区红色旅游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市场已经非常活跃,红色旅游也越来越受重视。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市场营销是对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深化,但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并不多。2017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4%,景区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虽然红
  • 教育培训营销策略实施计划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鉴于此,国内外培训行业开始重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A教育培训公司,为了制定区别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差异性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摸索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营销策略,从而确保社会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最大化。本文以STP营销理
热门内容
  • 东方甄选SWOT分析战略
    东方甄选是一家专注于高品质商品的电商平台。进行其SWOT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其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以下是基于一般情况的东方甄选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品质保证:东方甄选可能注重商品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商品。精准定位:面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群体,定位清晰。品牌形象:可能建立了良好的品
  • 党史党建论文题目105个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考察,党史·党建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党史·党建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党史·党
  •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    2从数字经济看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3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4卖空机制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5数字巨头跨界扩张的竞争法挑战与应对    6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7数字时代推进共
  • 平台效应论文
    关键词: 平台效应;主播效应;感知有用性;摘要: 由于新冠疫情发生,促使电商直播购物方式迅速发展。为助力电商直播的发展,从主播和平台两个方面出发,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CAC)模型,并以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播和平台两个方面对消费者感知有用性和满意
  • 消费者需求论文,市场状况论文
    关键词: 紧平衡;消费者需求;市场状况;供应定位;精准营销;工业和商业摘要: 在“互联网+”和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迫使中国烟草行业直面严厉的挑战。粗犷的商业投放模式和营销方式,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互联网市场环境,导致消费者难以挑选到心仪的产品,而企业也无法把适当的产品投向对应的市场,更无从市场导向控制
联系方式
  • 13384015218
  • 13384015218
  • 9210066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