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
浏览摘要
诞生的戏剧《桃花扇》总体如实反映了清初的语言风貌,是一部研究价值较为丰富的语言文本。本文以《桃花扇》中的介词为考察对象,在前贤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静态描写和历时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出《桃花扇》正文中介词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文本内外部所用介词,归纳并探究该剧介词系统特点。
本文主要分三章,即绪论、《桃花扇》介词分布以及《桃花扇》比较研究。绪论部分主要交待研究对象、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桃花扇》一书正文中的介词使用情况,按照介引功能,从时间方所、对象范围、方式原因、处置施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其中,单音介词较多,双音介词次之,而各介词间的功能差异很大:有的身兼数职,有的用法单一;不同介词的使用频率差异较大。
第三章主要由内外部文本比较组成。内部比较中,介词在曲词和宾白中的分布存有差异,总体上体现了戏曲典重语言特点下介词系统随之呈现一定的文言倾向;全书介词的来源不一,有上古、中古时期的介词,也有一半是近代产生的新兴介词,基本反映了近代汉语中介词的面貌。跨文本比较中,其他戏剧文本中的介词也体现了一定的文言化以及近代汉语时期双音介词强化的趋势等特点;和《红楼梦》中介词比较,则清晰地显示了文献语料性质对专书研究的重要性,和小说相比,戏曲的专书研究在很多方面如文本材料及作者方言区乃至语体上都有自身的局限和特性。
最后是结语。本文在研究材料和研究思路上有一定创新,但在具体介词的精准描写与分析、介词系统的比较研究中深度及理论性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关键词:《桃花扇》近代汉语介词比较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1
第二节研究现状…2
第三节.研究方法6
第二章《桃花扇》介词分布11
第一节时间方所类11
第二节对象范围类23
第三节方式原因类34
第四节处置施事类47
第三章《桃花扇》介词比较研究52
第一节《桃花扇》文本内部比较53
第二节《桃花扇》介词跨文本比较58
第三节《桃花扇》介词特点66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血染成桃花,扇系兴亡话”,《桃花扇》是清初康熙时作家孔尚任(1648-1718)所作的传奇戏曲。剧本以南明旧事和侯方域李香君轶事为本,并行爱情离散和家国命运双线,借侯李爱情离合之情,寓南明兴亡历史之感,歌颂了忠贞不二的可贵品性,也揭露了南明王朝覆灭的根源,《桃花扇》剧作一经问世,很快付诸舞台,取得了文学、表演等方面不俗的成就,和当时洪昇的《长生殿》合称“南洪北孔”,成为当时乃至清代戏曲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整个传统戏剧领域,《桃花扇》也因独有的魅力位列“古典名剧”之中。
《桃花扇》的语言典雅通俗,可以歌可以赏,既有雅致之风的唱词,又有通俗有趣的说白内容,典雅与通俗兼具,曲词与宾白运用,大致反映了清初时期的语言风貌,是一部语言研究价值颇丰的文献文本。而剧中使用的介词来源丰富,上古汉语中古时期的介词不乏身影,近代汉语时期的某些活跃的介词时有出现,加之其传奇戏文的文献属性,某些介词在剧中的使用呈现许多不同之处,因而在《桃花扇》中对介词这一封闭而稳定的虚词词类上有着比较独特的研究意义。
介词属于虚词的范畴,对汉语中的介词做研究,早在《尔雅》等训诂作品中见到先例,但是系统研究介词,还要从清末的语法巨著《马氏文通》开始。在马建忠、章士钊、陈承泽、黎锦熙、吕叔湘、张志公、赵元任等大家学者的建设下,汉语介词研究正式从初创步入发展期,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外语法理论的传入影响,更多的学者立足汉语介词实际,在汉语介词研究领域的更广更深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汉语介词研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研究方向众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但是作为汉语虚词史的一部分,如王力先生所说,汉语史的断代不是一时一人就可以构建而成的,需要几代甚至多代人的努力探索,而汉语史中语法和虚词的建设更离不开专书研究做基础。
戏曲《桃花扇》成书于1699年,所处的时代清初是近代汉语虚词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承上启下,上古、中古时期产生的介词在实际语言中呈现不同分野,有的介词渐趋消失,有的则仍在书面语中存留,而近代汉语时期,自身又《桃花扇》介词研究发展出新的介词,其中有些介词得到后续沿用,跟现代汉语的介词紧密相连。因此,作为清代初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对《桃花扇》中介词作专书研究不仅有着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的意义,还在古代汉语研究中明清虚词的断代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宏观建构等方面,存在着自身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研究现状
1.2.1介词及近二十年来的专书介词研究概况
有关介词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著中对介词的研究,其中包括辞书类著作和语法类著作。
辞书类著作是以单个字词为基础,分别对其意义、用法和源流进行阐述,如王引之、刘淇、吕叔湘、杨树达、杨伯峻、何乐士、何金松、侯学超、张斌、张谊生等等对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可能有的介词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对介词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语法类著作一般是以章或节的形式对介词进行介绍,如《马氏文通》《汉语史稿》《汉语语法史》《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近代汉语概论》《近代汉语纲要》《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等。有的语法类著作主要是收录了介词相关的文章,如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丛书”、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等等,这些汉语语法史著述等中都含有对介词的研究,对古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和功用以及介词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综合和论述。
随着介词研究的深入,也有整本书都是以介词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著作,如吴福祥、金昌吉、傅雨贤、张赦、马贝加、刘丹青、陈昌来等学者时人纷纷有关于介词的著述或提出新的观点,这些著作专门对介词进行研究,或以某一类介词为研究对象,或对介词的某些特点功能进行阐发,吸收国内外理论成果,并结合汉语介词实际,从语用、语义以及类型学等语法维度展开,进一步推动了介词的多方面以及深入研究。
二是介词的个案研究,有单篇论文以及专书研究等。
介词的个案研究,大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存在的,如陆俭明、郭锡良、张旺熹等大家学者关于介词的单篇论述,包括介词的来源语法化以及语义语用功能等各方面研究。近十几年来,关于介词研究的论文和文章层出不穷。诸多论文中,不仅有对介词本体的研充成果,如陈昌来、王用源、石微等学者重新思考介词分
类定性等具体描写以及历时溯源以及娘变发展框架的研究论文,还有不同语言体系内介词的比较研究以及借助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理论进行新视角考察和应用的论文,这类文章多是从一类介词或单个介词出发,进行方法和理论的创新探究或比较研究。
专书研究也是介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书研究多以某一或某一类文书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介词等词类进行描写和分析以及研究,这一类主要包括虚词专书研究和介词专书研究。虚词专书研究中一般包括介词词类部分的研究,近二十年来,虚词专书研究主要包括对某一文本作虚词研究,也有部分是做文本虚词比较研究,如张颖、孙浪、胡凯等做出的研究成果,也有的是以某个或某类介词为线,作历时研究如范志飞、于莎等以某个介词的历时演变为研究主体;有的是对古汉语虚词研究做学术史研究,如郭灵云《古汉语虚词研究史》(2003),还有的是从语言学或其他学科出发,进行相关虚词研究,如陈发捧《汉语方言虚词音变分析》(2010)等,这些虚词专书研究主要以单书语料虚词研究为主,而单一的语料时代又有不同的分布。据知网数据,笔者简略梳理如下表1.2.1.1:
1.2.2《桃花扇》研究概况
《桃花扇》传奇诞生后,很快成为清代久负盛名的戏曲名作之一,同时以古代戏曲中第一部突破了“大团圆”的真正悲剧,不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成为了学术视野中焦点对象一员。《桃花扇》作为久负盛名的戏剧之作,目前学界对其的研究与成果,多集中在文学、文献学、美学以及戏剧价值等方面。学界对于《桃花扇》一文的研究集中戏剧、美学、文学形象、主题思想、叙事与结构、文学批评与文化传播、版本文献以及文学的比较研究上面,虽涉及其主题、考据、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的方方面面,但以其为语料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和文学研究相比,语言文字方面的学术研究较少,而在语言文字学方向内部,实词和虚词研究状况也不均衡。继梁启超、王季思等前辈学者对《桃花扇》文本进行批注、注释后,目前部分实词的研究成果或发前人的未述语词,或补充纠正相关训释之义,我们整理后得到主要成果有:
施祖毓《桃花扇小札》指出“桃花扇”一词非传奇名,孔尚任之前的小说戏曲等中即有(1994);傅易《“扶头卯酒”解》指出“扶头”是个俗语词;徐复岭《“矇释义小议》指出该词有圣人神情安详的尊敬意味在里面(2009);董偲《〈桃花扇〉俗语词研究》探讨了剧中部分的俗语词(2017);田斌《〈桃花扇〉的语言艺术》从戏剧语言特色角度分析了《桃花扇》的语言风格特色(2011);张哲《〈长生殿〉与〈桃花扇〉语言比较研究》(2011),则在比较层面论述了二者曲白上的语言特色;马林《〈桃花扇〉代词研究》(2011)则系统梳理分析了《桃花扇》文本中的所有代词,把《桃花扇》的代词系统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从实词角度进行相应地梳理和比较探究。
关于虚词以及语法层面,相关的文章只有程大敏《〈桃花扇〉中的“着”字探析》(2008)《〈桃花扇〉中“得、的、之”之辨》(2008)等文章对剧中“着”和“得”“的”“之”的语法现象进行分析,王君君的硕士论文《〈桃花扇〉副词研究》(2017)对全书的副词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比较研究,李洋《〈桃花扇〉特指式反问句语境及话语功能研究》(2018)对《桃花扇》中的特指式反问句进行语法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桃花扇》的语言文字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成果可为进一步的语言文字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可见学界对《桃花扇》文字及语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研究成果存在着不平衡的分布,其研究文学多于语言文字学,实词分析多于虚词,词义关注又多于语法现象,某些虚词领域还有许多空白尚待补充,而系统的专书语法研究成果目前也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整理介词和关注文献性质,为清代虚词及语法研究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参考,对于戏曲专书研究的相关特点,也努力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第三节研究方法
1.3.1版本与研究对象
(一)版本
本文所引《桃花扇》,为人民出版社以1959年王季思等校注为底本、2017年出版的图书,该本是诸多版本中最为通行的一书,也是马林、王君君等人进行专书研究的底本。考虑到部分介词的特殊性,如“于"“於”、“往”“望”、
“着,,“著”、“叫”“教”“交”等组介词的历史演变和复杂混写情况,笔者在人民文学版本上参校国学大师古籍库中康熙年间《桃花扇》的影印本气力求贴近文本真实,还原本书每个介词的全貌。
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仔细核对,笔者制作《桃花扇》一书的电子本,确保电子本和纸质原本一样,并在此基础上对繁体版本的部分介词写法对应标记,弥补简体本统一编校的不足,继而再对《桃花扇》的介词进行计量研究,努力保证介词计量和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二)考察对象的确定与分类
介词的判定是进行专书研究的基本前提,要统计分析《桃花扇》中的介词,首要的介词判定与分类,同样需要特别关注和声明,对此,本人釆取了以下步骤判定:
(1)根据介词词性和特征,区分介词与动词、连词;
1)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介词这一类虚词绝对数量不多,和部分动词因为来源等原因存在着分歧,目前区分介词和动词的方法很多,我们根据现代汉语中对介词的定义,并结合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特点,把介词与动词的区别性特征标记如下:介词一般不能重叠,不能被副词修饰,不带表时态的“着、了、过”(双音节词中的“着”不表时态),不能单独充作句子语法成分如主语、宾语等,两个介词不能同时并列地岀现在同一个宾语前面。此外,根据介词不独立作谓语的特点,句子中只有一个谓语中心语的特点,当有明确的动词作谓语中心语时,剩下的便是介词。
如下面的“在”分别是介词与动词:
(立听介)隐隐有吟哦之声,圆老在内读书。1/4/p33(介词)
(末)诗在那里?(旦)诗在扇头。1/7/p54(两个在全是动词)
2)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连词也属虚词,通常在句中起着连接的作用,有些连词便由介词进步虚化而成,因而有些词既可以作介词,也能作连词。《桃花扇》中,有两组介词需要和连词具体区分,一是“和、同、与”,另外则是表原因目的的“为、因、为着、为了”。如何确定它们的词性,我们参考陈昌来(2002)提出的方法进行判定:
第一组:和、同、与2.2.互换法:把“M+跟/和/同/与+NJ'中的N,和哩互换位置,可互换的是连词,不可以的是介词。例如:
怎见的阮光禄难司筮和豆。3/29/p193(可以互换,因此不是介词)
2.3.插入法:在“吨十跟/和/同/与++%+V”中的凡和“跟/和/同/与+N/之间插入状语或其他成分,可插入的是介词,不可的是连词。例如:下官杨文聪,与圆海笔砚至交。1/4/p32
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一直、向来”等副词。
2.4.替代法:用“他们/她们/它们俩”来替换"阳+跟/和/同/与+NJ,替换后语义不变的是连词,有变化的是介词。例如:
田雄,我与你是宿卫之官,就在这行宫门外,同卧支更罢。4/37/p239
可以用“我们俩”替换,语义不变,因此是连词。
第二组:为、因、为着、为了
关于这一类词的词性,我们同样参考陈昌来先生的方法处理:后面引进体词性成分或非小句的谓词性成分时,一律看作介词;引进的是小句时,则看作连词。如:
为这把桃花扇,把性命都轻了。3/27/p181
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1/7/p55
“为”字后面紧跟的分别是体词性成分和非小句的谓词性成分,我们视为介词。
基本以上方法,可以辅助判定书中词性模糊的连词与介词。此外,在使用特点上,除去通常我们归纳的连词、介词区别性特征,有的介词还可以与名词、助词、方位词等一起组成介词框架,如“在……之中”"从……里来”,但连词一般没有这个功能,这也是二者重要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可以从其他方面帮助我们判定《桃花扇》中的介词。
(2)参校各类辞书和介词的研究成果,确定《桃花扇》中的介词对象与类别。
本文以何乐士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现代汉语虚词》等语文辞书为主要参考对象,并参考其他学者的介词分类研究成果,补充一些未被收入的介词。
有关介词的分类,各家的依据和标准不一,分类的说法和表现也莫衷一是,新时期以来更是有学者对于介词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我们从介词的介引功能入手,参考学界主要的分类成果,并结合《桃花扇》文本中的实际情况,将全书中的介词分为八类,分别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范围、凭借方式、原因目的以及处置式与施事等类,考虑到彼此的界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为了行文组织和编排,文中我们把相近有关联的放到一起论述,共分分时间处所、对象范围、方式原因以及处置施事四小节来结合语料例句分别探讨。这种区分下,为了不割裂每个介词的具体功用和整体某类介词的历史演变脉络,在详尽叙述不同类别功能的介词后,最后对某一类介词进行总结和归纳。
本文中介词的介绍顺序以具体分类下介词的音序先后排列展开。
1.3.2《桃花扇》介词研究的方法
在对《桃花扇》介词作全面考察的过程中,本文釆取了以下研究方法,主要有:
1、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对《桃花扇》中岀现的介词作穷尽式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作定量统计,分析归纳各个介词的使用特点。在论及某一具体问题,比如在讨论某一介词的源流时,我们会对其他文献进行语料搜索,寻找相关的用例,从而明确它的使用和特点。
2、共时描写及解释相结合
以《桃花扇》中出现的介词为契点,探索介词的分类、介引功能及其语法特征等,力图全面地描绘出《桃花扇》中介词的系统,结合具体语义和语用功能,对具体介词的使用和语言现象力求作岀对应的解释。
3、共时分析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介词有自己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我们在进行共时的语言描写和解释的同时,一方面对不同文献属性的内部文本进行比较,一方面将《桃花扇》介词与年代较近的戏曲名作《牡丹亭》以及清代的《蜃中楼》《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介词进行比较,以求归纳出《桃花扇》这一戏曲文本中介词的使用特点。
1.3.3本文主要内容与形式体例说明
1、本文主要内容分为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考察对象,叙述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桃花扇》介词的基础计量研究,主要对剧中正文44出出现的介词进行描写,按照时间处所、对象范围、方式原因以及处置施事等介引功能的差异分类进行论述,进行共时描写的同时结合该介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发展和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的初步小结。
第三章是从比较角度出发,结合计量研究中的实情,通过对比文本内外部,对《桃花扇》中的介词进行整体和总结性的特点归纳。首先通过文本内部宾白中岀现的介词比较,继而进行跨文本的比较,在戏曲文本自身及不同文本属性的专书介词研究的比较中,归纳分析《桃花扇》介词呈现的独特的面貌与特征。
最后的结语,是对以上三章的总结,根据二、三章中介词及其相关的语言现象、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括,归纳整理岀《桃花扇》一剧中介词的主要特点,从专书介词的学术研究角度,对全文得失以及下一步介词专书研究的开展进行论述。
2、文中介词论述顺序分类后以音序为准分述,为了不割裂单个介词的整体面貌,对有多种介引功能的介词一般在最前面一种功能进行总述,后面出现其他功能介绍时如无必要不再进行赘述。
3、本文中述列的“介词”,是按照单个介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以及产生源头还有词形音节等综合进行确定的,一些单音介词有复音形式,如“对”与“对着”,“除”与“除了”“除却”等,虽然它们在来源和功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为了统一按标准系统地进行计量,我们一般会集中介绍这组介词,但统计及比较时仍视作不同的介词,以求更客观地分析和归纳整个介词系统的特点。
4、本文引用《桃花扇》原文例句的标注格式为:卷/出/页码。
5、本文所用部分语言学符号:V为谓语性成分,N为体词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