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
浏览摘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体,农商行的稳定有序发展不仅是农村金融 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助推力量。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发 达,加之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地方法人机构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 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作为主要资产业务的信贷业务风险暴露,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应对日益增加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如何控制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如何加强管理防 范由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这对农村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增加抵御风险能力和提升综 合实力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进行研究。首先从 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对研究思路及方法、技术路线等做了介绍,并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 对不良贷款成因、影响和处置进行了综述。接着从概念入手,阐述金融脆弱性、银行行为 理论、信用论等理论基础,通过银行内部调查收集资料,在分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现状、成因和影响之后,通过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和处置方法,分析 其不良贷款处置的情况和成效。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从处置方法单一、司法执 行难处置效率低、税前核销认定存在难点、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矛 盾影响处置效率等五个方面分析了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 在借鉴美国、日本和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 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J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优化信贷外部环境建设、健全信贷管理机制、 加强不良贷款防范管理、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机制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本文通过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的研究,分析了该行不良贷款及处置 的现状,找出不良贷款处置中的问题和难点,探索并完善其不良贷款处置及管理的方法, 这对于防范和化解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一定的理论 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与防范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1) 选题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很多国家遇到了金融危机,如拉美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海啸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由于不良贷款的存在,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面临巨大的风险,从而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整个金融系统面临风险,导致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因此加强信贷管理,控制不良贷款风险,高效处置不良贷款成为金融稳健发展的重点,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飞速发展,助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体,农商行的稳定有序发展不仅是农村金融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助推力量。然而,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地方法人机构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不良贷款问题便是其面对的挑战之一。从J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的不良贷款现状看,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这不仅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也对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如何应对日益增加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如何控制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如何加强管理防范由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这对农村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增加抵御风险能力和提升综合实力尤为重要。
(2) 职业背景
本人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金融稳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监测是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会使银行存在挤兑风险,流动性风险增加,严重时影响金融稳定。所以研究不良贷款管理对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利润水平、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都会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法人机构的监管职责更加突出,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本人工作地区的地方法人机构,是金融稳定工作中不良贷款监测的重要单位。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其自主决定权更高,随之产生的信贷风险也更为严重,更易产生较多的不良贷款,以2018年底的数据为例,其不良贷款总额达到3.99亿元,占J地区不良贷款总额的55.99%,不良贷款率为1.94%,高出所在地区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0.88个百分点。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对J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和案例资料能够更加准确全面的分析法人机构不良贷款处置问题。
1.1.2研究的意义
在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今天,“三农”经济发展离不开地
方法人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助力,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与其稳健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研究不良贷款问题对化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说,目前国内外对不良贷款的研究多侧重于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角度,而不良贷款处置,尤其是从农村商业银行角度进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的相对而言较少。本文以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地方法人机构为研究对象,梳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流程和常见方式,并从多个角度探究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结合典型处置案例、借鉴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和方法,是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说,在宏观层面,该研究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从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不良贷款问题在一定程度是银行破产、金融系统不稳定的罪魁祸首,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当前,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在国际宏观经济运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有效的降低不良贷款率,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基本运行,也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研究存贷款规模较大的地方法人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处置问题,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可以降低所在地区的潜在金融风险,对地区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该研究有利于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J地区法人机构,是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与农户有密切金融来往的银行机构,是地区金融服务的重要构成之一。J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而有效防范不良贷款风险,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成效是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和防范,对于其稳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1 不良贷款的成因
国外研究方面,Minsky(1972)>Kindleberger(1978)以"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金融危机以及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主要由于两方面作用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和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在逆向选择的作用,存在银行将贷款投放给高风险借款人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在道德风险的作用下,存在借款人利用贷款资金从事高风险活动的可能。StigutzWeiss(1981)>Mankiw(1986)等人研究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会对不良贷款产生影响。Bergr和Deyoung(1997)则从银行成本效率角度分析,得出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管理者自身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判别、审查和管理贷款。Cain(1992)和
Gonzalez(1997)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信贷规模增长过快会带来不良贷款的增加。SimonH.Kwan(2003)通过研究1992-1999年期间亚洲七国的银行绩效数据,认为不良贷款与银行运行成本紧密相关。AmitGhosh(2015)通过对1984-2013年美国和哥伦比亚地区的所有银行进行考察,使用固定效应和动态GMM估计,发现流动性风险、不良贷款质量、成本低效率和银行业规模会增加不良贷款,而银行盈利能力提高可以减少不良贷款。
国内研究方面,选取研究农信社不良贷款产生原因的文献,李赫赫(2011)认为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较低、信贷人员操作不规范、信贷管理体制问题以及乡镇企业改制等是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马国峰(2011)认为农信社不良贷款产生是由于国际宏观政策调整、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信贷管理机制不科学等原因。匡爱梅(2012)认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成立伊始存在的问题、政府干预过多、信贷员的违规操作风险和偏离合作化经营轨道等。王东明(2013)从农信社信贷管理三个角度即信贷人员、流程和制度执行效率和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崔钧等(2016)认为,改革发展缓慢、经营能力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不良贷款账面反映失真等原因造成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激增。董翠英(2017)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贷款管理体制不完善、责任追究不到位和宏观政策调整、经济运行下行影响、企业恶意逃废债等。
2 不良贷款的影响
国外研究方面,Bernanke和Gertler(1990)的模型表明由于道德风险的作用,总体金融状况、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以及银行的偿付能力对宏观经济运行有较大的影响。Lauridsen(1998)发现泰国金融部门长期累积的巨额不良贷款是泰国实体经济表现欠佳以至于爆发全国性旳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KoichiHamada(2002)通过研究表示,日本银行在泡沫经济崩渍后产生的不良贷款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Hoshi和Kashyap(2002)认为,高不良贷款率引起银行的信贷紧缩,从而影响企业从银行获取必要的经营资金,引起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导致企业破产,从而引导经济危机。MichaelPettis(2009)从经济长期发展角度分析了不良贷款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认为:不良贷款的激增会迫使中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者税收等方式为国有银行注资,而银行为了保证经营收益,会维持很低的存款利率来降低成本,以较高的利率来发放贷款,这会严重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抑制消费增长。
国内研究方面,李健旋(2014)认为巨额的不良贷款使得信贷资金循环受阻,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进程中的障碍。刘妍(2014)通过实证分析不良贷款成因,认为不良贷款占比过大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从而对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和偿付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王兆星(2016)认为,不良贷款会影响银行资产的回报率,银行的损失类贷款会像“水分”一样稀释银行的利润,影响银行盈利能力。郑宇芳(2016)认为不良贷款隐患直接影响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
3 不良贷款的处置
国外研究方面,Begg(1993)认为,银行若想获得法院和借款人的权利,可以在资产重组中与企业签订调解协议,从而解决债务矛盾,同时也能有效的避免法律纠结°Badelet、Jeffrey和Steven(1998)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不良贷款处置问题发现,市场开发引入外资可以提高国内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JohnH.Green和CharlesEnoch(1999)研究瑞典银行危机时发现,瑞典通过建立所有制形式不同的国有或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且该类公司的财务报表与银行分离在法律上得到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财务压力,处置效果显著。
国内研究方面,宋康民(2010)认为监管部门、政府和农信社应在不良贷款处置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规章,构建合理的政策框架,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性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信社则应加强自身管理。张憬啥(2010)认为可以通过集中管理、以利补旧、内外补给等方式处置农信社不良贷款。谭聪杰(2012)提出不良贷款清收要从源头控制风险,要标本兼治,并在分析了不良贷款清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王东明(2013)从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完善信贷服务体系、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和全员配合四个方面提出不良贷款处置建议。陆岷峰(2014)等提出釆用以银行内部消化为主、配合外部消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外部消化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置因政策性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谢群良(2015)认为,通过成立资产处置公司处置不良贷款是一种外部消化的方法,但该类公司应该明确并细化责任分工,规范内部管理;同时应严格实行信贷标准化管理。王照洪(2017)认为应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银行积极应对处置难题、法院在执行环节加大处置力度和规范信用评级等方面拓宽不良贷款的处置思路。
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他们的研究内容都是在特定的年代、基于各国的国情或区域特征,研究的结论差异性明显,相关结论的应用也必须结合具体的背景。国外学者更注重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影响的研究,希望以此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学者研究不良贷款,涉及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对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影响和处置等多方面,更倾向于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变量对不良贷款增加的影响,而从农村商业银行角度对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研究的不多,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对地区农商行展开实地调研,结合案例研究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剖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处置案例,借鉴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流程和方法,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处置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建议。
1.3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一是梳理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总体情况和结构分布情况,探究其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梳理J农村商业银行现有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及方式,探究出该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结合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实际案例,总结出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和教训。三是通过借鉴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与方式,得出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启示,提出有助于化解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文分六个部分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及存在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从不良贷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处置和防范三个层面界定了本文的研究概念,并给出相关理论基础: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行为理论、信用论以及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分析了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总体情况和结构分布情况,进而分析了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处置流程、处置方式入手介绍了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第四章结合不良贷款处置案例和数据分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包括处置方式较为单一、司法执行难处置效率低、税前核销存在难点、不良贷款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监管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影响处置效率。
第五章介绍美国、日本和欧元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和流程,得出对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启示。
第六章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提出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信贷外部环境建设、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加强不良贷款防范管理、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机制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
(2)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釆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分析法,査阅大量的文献,了解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影响、成因及处置情况,得出农村商业银行处置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二是调查分析法,本论文在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概况、不良贷款及处置现状时,釆用了调查分析的方法。通过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和与相关人员实地走访调研,清晰地揭示了该银行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不良资产现状和特点。
三是案例分析法,中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四是比较借鉴法,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的启示。
1.5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文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开展调査研究,首先,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对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及处置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其次,对J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与该行信贷人员的沟通,进一步加深对该行信贷业务的了解,便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出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案例,综合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找到处置和防范该行不良贷款的有效方法。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径如下:
16创新和不足
本文创新之处: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专题性研究较少,本文以J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从其特定环境入手,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了其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问题,并结合不良贷款处置的具体案例,得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地方法人机构稳健持续的发展,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得出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启示,对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受写作时间和作者学术水平所限,研究仅基于收集的不良贷款数据和案例,没有涉及数据的实证分析,显得较为肤浅。对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案例分析的不够深入透彻,虽然查阅了该行不良贷款方面大量的数据和内部资料,但是在探索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长效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不良贷款
(1)不良贷款的概念
国际上关于不良贷款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从会计准则视角看,2014年7月以前,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会计确认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所以当出现可以确认减值的事项,如市场变化、违约时才将贷款认定为不良贷款,这种界定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代表。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已发生损失法”难以充分反映相关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状况,受到了广泛的批评。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财务报告标准进行了修订,将认定信贷损失的标准由“已发生损失法”修订为“预期损失法”,新规从2018年1月1日起生效,即界定不良贷款的依据是以贷款预期发生损失为标准。以“预期损失”为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不良贷款的概念:即从贷款期限视角看,借款人超过一定期限还未能偿还贷款;从偿还资金来源角度看,偿还贷款的资金出现问题和困难;从担保视角看,该类贷款的担保品价值出现损失并难以弥补;从银行视角看,银行需要承担由该类贷款带来的潜在的损失。
不良贷款作为一个绝对值概念,反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量和规模,与之对应的一个相对值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额与总贷款余额的比,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安全状态。在总贷款余额一定的情况下,银行要对不良贷款率高的贷款加强管理,以减少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减少银行信贷风险。
(2)不良贷款的分类
我国对不良贷款的分类经历了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如图2.1所示,1998年是我国对不良贷款分类的一个转折年,1998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按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财商字[1993]11号)要求,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类,其中后三类属于不良贷款。1998年之后,从同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到2007年银监会发布新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我国开始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按贷款风险从小到大排列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并根据新的情况和实践经验,对各类贷款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丰富与完善。
2.1.2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是经过政府改革,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按“一级法人”要求改制而来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2001年11月,我国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江苏省张家港组建,这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大突破,也掀起了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序幕。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作为拥有高自主权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清收核销了部分不良贷款,优化了资产结构,明晰了产权关系,在支持“三农”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我国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管理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以前,按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要求,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直采用“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标准。2001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16号),提到''城乡信用社可在部分地区试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此时不良贷款的五级分类法未在全国范围推行。第二阶段是2006年之后,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6]23号)的颁布,农村商业银行才全面过渡到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实现贷款分类的顺利转轨。
2.1.3处置和防范
不良贷款处置是银行通过内部方式或运用市场化方式对对不良贷款进行管理,以达到减少不良贷款余额,降低不良贷款率的目的;不良贷款防范是银行在了解不良贷款现有状况的前提下釆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达到提高资产质量和信贷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的目的。本文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看似是不良贷款管理的两个方面,但实际上“处置”和“防范”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共同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时间层面,处置和防范分别对应不良贷款的“巳发生”和“未发生",本文基于对“己发生”不良贷款及处置现状的研究,在充分了解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及对策建议,以达到对“未发生"风险的控制。
二是逻辑层面,处置和防范与不良贷款存在因果关系。由于J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贷款偏多、不良贷款率偏高的问题,因此该行需要通过“清收、呆账核销、重组、诉讼”等方式进行处置管理,不良贷款现状及处置中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研究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操作层面,处置和防范在不良贷款管理中并不是分割独立的。国际上提出不良贷款的流程管理,在处置流程设定中增加对逾期90天内贷款的早期管理,前移处置预警端口,将防范的措施从不良贷款“发生前"贯穿到不良贷款管理始终,从而提高“防范”实效。本文从不良贷款处置案例中探究不良贷款防范缺口,从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中提出不良贷款防范对策,将处置和防范紧密关联,得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
(1) 2理论基础
2.2.1金融脆弱性理论
金融脆弱理论最早是关于货币脆弱性的论述,费雪(Fisher)认为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债务清偿情况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紧密相关,而经济基础的恶化很大程度上造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两大主流观点是从企业角度研究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和从银行角度研究的“安全边界”理论。
金融脆弱性假说,明斯基(Minsky)基于对资本主义繁荣、衰退的周期波动进行分析,得出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本原因。他指出,按金融状况和借款归还的可能性将借款公司分为三类:预期收入能完全满足现金支付要求的“抵补性借款企业”、借款后预期收入小于到期债务本金的“投机性借款企业”和短期内现期收入难以满足利息支出的“庞氏借款企业”。在整个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动中,企业的行为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在宏观经济处于低谷时,银行业盈利能力也随之下降,为了规避风险,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会提高放贷条件,贷款对象一般为信誉较好的抵补性企业;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预期收益上升,银行放贷条件放宽,贷款对象中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变多,而抵补性企业数量减少,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企业在宽松的信贷环境中更倾向于釆用高的负债比率,企业的发展也趋于扩张状况,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高风险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比例不断上升。而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持续繁荣后,经济开始回落,高风险企业首当其冲,任何引起企业信贷中断的条件都将引发企业拖欠债务甚至破产,由此形成的不良贷款也影响金融部门,导致银行破产。
安全边界理论,克瑞格(Kregel)为了更好的解释金融脆弱性假说,提出安全边界理论,安全边界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借款人违约,最大限度减少自身的损失而釆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自身在一定范围内不受损失,这个范围就是“安全边界气安全边界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对于提供贷款服务的银行和需要借款的企业来说,对安全边界范围的大小需求是不一致的,银行任务这个范围越大越好,而借款人则希望缩小安全边界以便获得更多的贷款,在双方的博弈中,安全边界达到均衡,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周期波动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便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在宏观经济向好时,好的预期会使得银行降低对安全边界的要求,高风险企业便能获得更多的贷款,而经济衰退时,这些髙风险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效益的减少,无法按时归还借款,银行的这部分贷款形成不良后加剧了金融脆弱性。
2.2.2银行行为理论
银行行为理论,包括贷款竞争理论、贷款客户关系理论和贷款勉强理论,是从银行行为角度来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
贷款竞争理论是伊顿(Eaton)、格尔索维奇(Gersovitz)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于1986年在其银行发展研究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在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减少自身利润空间,如降低贷款条件或贷款利率等来获取更多的贷款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客户和贷款量增加了,但也增加了贷款风险,削弱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也增加了不良贷款产生的的可能性,最终也会损坏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是有由约翰•伍德(JohnWood)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增加贷款发放等条件来稳定客户关系、保证贷款业务稳定发展,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为了维持长期关系,借款人会倾向于不断的向银行借款,给银行带去更多利润,银行往往也会在贷款利率、贷款条件方面给予长期的优惠,增加长期企业的贷款额度。持续获得资金的企业不断扩张规模,资金投向也趋向粗放,带来高风险低收益的结果,而银行釆取的这种激进型的贷款扩张策略,使得贷款质量下降,利润降低,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贷款勉强理论是由哥瓦尼(Gwyne)最先提出,后经伊顿(Eaton)>泰勒(Taylor)和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等人完善。该理论是指银行为了提升经营业绩,为借款人提供超过其需求量的贷款,超额供给贷款的银行为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忽视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产生贷款风险,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该理论同时指出,产生超额供给的原因是由于在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中,贷款业务完成额度往往会影响贷款业务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这便会导致员工为了提升业绩,大量发放贷款,从而超出了安全范围,引起不良贷款的增加。
2.2.3信用论
金融活动从其本源上来说,是一种包含不确定因素的信用活动,信用是一种带着期限性质的预期,涉及预期就会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作为承担间接融资中介角色的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经营发展与信用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需要履行保证存款安全、支付本息的义务,同时也有向借款人收取本息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差额,即存贷差是传统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由此产生的借款人、银行、贷款人三方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国际环境变化、市场价格波动,会影响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因素一旦超出预期或者调控失败,借款人的投资活动很可能受到影响,出现亏损,当借款人无法偿还本息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便产生了。加上信用的广泛性和关联性,那么因为信用而导致的不良贷款会波及整个市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会越来越大。2.2.4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贷款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控制等程序来实现对风险的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以求投入最小的成本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较高的业务,相应的风险管理便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强的工作,贯穿于信贷投放的整个流程。该理论在衡量银行信贷风险时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式,从贷前信用分析、贷中审贷分离到贷后监控,全流程防控贷款风险。在管理实践中,被广泛用于各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三岗分离和三査制约是贷款风险管理要求的最好体现。三岗是贷款审查岗、发放岗和贷后审査,这三个环节分离开,在人员、机构和程序上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约束,充分体现出各司其职和各自负责的效果;而贷款的前期调査、中期审查和后期检查三者之间相互约束,确保每个环节平稳运行,从而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控制。
金融脆弱性理论从银行角度和企业角度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并由此提出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内部机制问题,银行行为理论是从银行行为角度来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信用论从存款人、银行、借款人之间的信用活动分析了不良贷款的市场蔓延性,而贷款风险理论则从全流程管理出发,对如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进行探究。本文研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对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产生影响及如何管理不良贷款意义重大。
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3.1J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J农村商业银行是由J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来。1995年市联社从市农行分离出来,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约束发展、自主经营决策机制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随着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2000年10月,根据“一级法人”体制改革要求,J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九年后正式启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2010年4月J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成J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注册资本5.26亿元人民币,全行设有17个部门,50个支行和4个分理处,干部员工700余名。经营范围主要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办理结算业务、外汇业务、从事同业拆借和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担负着服务地方金融发展的工作。
自改制以来,J农村商业银行坚持改制不改向,始终把“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服务地方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该行已成为所在地区金融系统中网点最多、业务量大、服务优质的重要金融机构之一。至2018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00.80亿元,比年初增加16.6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5.48亿元,比年初增加17.66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列所在地区金融机构之首,市场份额分别为28.08%和30.28%。
3.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J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6]23号)文件要求,将贷款按质量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为不良贷款。通过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等数据来分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并从信贷方式、行业类型、企业类型和期限等方面来进行结构分析。
3.2.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2 从不良贷款余额方面看,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99亿元,同比下降7.66%,其中,次级类贷款3.01亿元,同比下降16.39%,可疑类贷款0.98亿,损失类贷款0.0015亿元。由表3-1可见,2013年至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先涨后降的趋势,由2013年的2.96亿元上升至2016年4.81亿元,最大涨幅的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22%,2016-2018年开始回落,但余额仍处于近六年来的高位。
从不良贷款分类情况看,2013-2018年期间,J农村商业银行次级类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余额的比重均过半,该占比在2017年达最大值83.29%,说明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损失较小的风险贷款,若清收及时、处置得当,能较好的降低银行所受的损失;而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在连续2年回落后出现上涨,截止2018年12月末,可疑类贷款同比增长35.88%,损失类贷款同比增长23.28%;此外,J农村商业银行未纳入不良贷款的瑕疵贷款e余额呈上升趋势,截止2018年12月末,瑕疵贷款余额1.94亿元,同比增长77.73%,这表明,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虽然有所下降,但可疑类、损失类和瑕疵贷款余额增长蕴含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2)从不良贷款率方面看,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由图3-1可见,2013年至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保持相同的趋势,呈现先涨后降的趋势,由2013年的2.31%涨至最高值2015年的2.87%,后开始回落。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从2016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与J地区其他商业银行来比,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水平,由图3-2可见,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地区平均水平平均高出1.42个百分点,直接拉高了J区的不良贷款率。
(2) 2.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结构分布情况
(1)按行业划分。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布在12个行业,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排名前四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四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达86.60%,其中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达1.41亿元。而不良贷款率排前四的行业分别是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12、3.74、3.39和2.36。其中,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高”的情况。
梳理J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8年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数据,从图3-4可见,该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占比从2013年的51%上升至2018年76.25%,其中2016年该比例达峰值85.16%,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零售行业和建筑业对经济景气的敏感程度高,且批发零售行业中小微企业居多,其经营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建筑业由于资金链复杂,涉及的担保圈关联性强,牵涉范围广,极易发生风险连锁反应,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不良贷款集中在少数行业也反映出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集中度较高。
(2)按信贷方式分,J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可分为信用类、抵押类、保证类和质押类四种。如图3-5,截止2018年12月末,信用类、抵押类和保证类贷款③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0.02亿元、1.52亿元和2.46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2、1.95和2.87,其中保证类贷款存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
图3-5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分信贷方式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梳理2013-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分信贷方式统计的不良贷款数据,从表3-2可得,保证类贷款是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该类不良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总余额的比例从2013年38.79%上升至2018年的61.48%,其中2016年该比例达峰值64.72%。但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抵押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高于保证类贷款,以6年来抵押类贷款和保证类贷款的平均不良贷款率比较,抵押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高出保证类贷款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有抵押物作为保证的贷款使得银行放松了对贷款客户信用状况、经营业绩、项目质量等方面的审查,加之一些抵押物变现困难,增加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导致抵押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3)按企业类型分,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对象可分为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三类,从表3-3可见,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贷款从无到有,在2015年达到峰值1.59亿元后逐年下降趋势,大中企业贷款金额相对较大,若形成不良,极易对银行产生较大的损失,所以近年来J农村商业银行加强了对大中企业的信贷和贷款审查,大中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占贷款总额50%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余额一直保持在较高位置,占不良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从2014年的36.84%上升至2017年的51.23%%,2018年末该比例出现小幅回落,截止2018年12月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62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0.38亿元。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个人经营贷款,主要集中人群是农户和城镇居民,由于个人生产经营规模小,极易受到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加之个人经营类贷款金额小数量多,银行在贷前审查中易掉以轻心,该类不良贷款余额的占比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25.51%逐年增长至2018年的44.83%o
数据来源:J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和信贷管理部
(4)按贷款期限分。J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按期限只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和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是该行贷款的主要组成,占到贷款总额的80%左右。从表3-4可见,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短期贷款的比例较大,连续六年超过60%,2014年达峰值92%,但该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18年12月末,不良贷款中短期贷款的比例已降为76%%O从不良贷款率来看,短期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中长期贷款,这与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地区和产业的周期性有关,短期贷款的资金补给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易产生信贷风险。
数据来源:J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和信贷管理部
3.3.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影响
(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从外部因素来看,第一,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金融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贷款质量好坏的根本性因素。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经营不顺、库存积压、销量下降,从而影响利润收入,甚至亏损倒闭,无法按期归还的贷款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同时,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不良贷款量。如国家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政策对相关行业里的企业经营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又如,随着地方债政策的出台,地方债管理中潜在的风险若暴露将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再如钢铁、造船等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其行业成本高,在“去产能调结构”政策的影响下,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受到负面影响,这些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有所下降。如2015年以来,辖内几家船舶企业先后出现经营困境。
第二,政府干预因素掩盖不良贷款。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出于维护地区稳定的目的,通过召开银政企协调会议,对银行机构贷款分类进行干预,统一银行机构贷款分类调整行动,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缓解企业风险爆发进程。如J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RHHX,贷款5笔,金额为1540万元。实际上该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厂房、设备均已出租,5笔贷款己经全部逾期欠息。但地方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要求“各债权银行要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缩减余额、不列入不良,确保新增授信和续贷资金及时到位"。地方政府干预掩盖的这些不良贷款,迫使银行贷款行为行政化,实际不良贷款率上升。
第三,企业自身经营不善,风险意识欠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意识对资产归还产生很大影响,借款企业的下述问题会带来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一是企业高杠杆运作带来经营风险,一些企业在扩大企业生产时,通过多银行贷款、信托甚至民间借贷、高利贷的方式获得借款,当经济放缓时,企业产能闲置,其经营产生的效益难以支撑高额的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最终难以偿还贷款本息。二是投资决策失误,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一些企业因对新行业缺乏充分的调研分析,或是对现有行业过于乐观,从现有企业中抽调大量流动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新上项目不能产生效益,而原本正常经营的企业陷入困境或资金链断裂。三是互联互保企业过度担保隐藏风险。经济上行时,通过互联互保的方式获取多家银行贷款的企业经营良好,风险尚未暴露,而在经济下行时,互联互保链条中若有企业经营困境,无法还本付息,提供担保的企业极易在代偿风险中影响自身经营,造成资金链断裂,产生连锁反应,带来大量不良贷款。
从内部因素来看,第一,贷款“三査”工作执行不到位。一是贷前调查不充分,贷款客户风险分析不够,选择客户能力不强。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员往往为完成考核任务,对客户准入控制不严格,导致的客户存在潜在风险。二是贷中审査不到位,对客户的风险评价不够审慎。J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前对借款人的风险信息未能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未科学评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在不具备放款条件时即选择发放贷款,对借款企业的材料审核也不到位。如该行某支行对某公司客户进行贷前调查,支行风险审査和综合授信调査均反映借款人资产负债率71%己高出准入条件,一周后总行风险审査人员反映借款人资产负债率己经调整为62%,时间间隔太短,涉嫌数据造假,但最终的风险评级未充分考虑此因素,该公司仍顺利获得贷款。三是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信贷资金流向监管不到位,贷款档案资料不完善,抵押品管理不到位。如J农村商业银行相当一部分贷后检査资料中未见企业的财务报表、担保人的担保信息等重要资料,而贷后检查未按季开展以及对抵押品的价值未能及时进行评估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第二,贷款内部考核和问责机制不完善。J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贷款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中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制度执行不到位,该行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制度《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中虽有对贷款责任管理的规定,但损失问责、岗位处罚等较为严重的问责情况很少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执行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影响信贷资产分类,J农村商业银行总行按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对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进行任务分配,较严格的绩效考核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的管理。出于对绩效工资、福利及职位升迁的考虑,涉贷的责任人员倾向于掩盖不良贷款,通过对贷款展期、给予贷款还贷宽限期、变更贷款合同条件、实施贷款重组、将流动性贷款变更为项目贷款等方式延缓正常贷款进入关注及不良类。
第三,信贷员综合素质欠佳。信贷客户经理是不良贷款管理识别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银行客户经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高低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有信贷客户经理13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60人,占比45.8%,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尤其是乡镇支行网点的客户经理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业务新规则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加大了信贷风险。从年龄分布来看,大多数乡镇支行网点的客户经理为年纪较大的老员工,在贷款调查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办事,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的贷款风险,不能与时俱进的提高贷款审查水平。而占客户经理比例4.6%的新行员,由于对业务不熟,缺乏经验,在对贷款风险的把控方面也有所欠缺。
(2)不良贷款对J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是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利息无法全部收回,还存在损失本金的危险,这不仅对银行的利润产生影响,使其盈利水平降低,还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使得其资产回报率大打折扣。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其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贷款损失准备逐年增加影响利润。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9.66亿元,同比增长5.12%,该余额连续5年持续增长,贷款损失准备余额高企意味着该行较高的机会成本,该行的利润利用效率会因此受到影响。二是贷款利息收入下降,问题企业无法还本付息,影响相应的利息收入,J农村商业银行2015-2017年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三年,农村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分别减少0.33亿元、0.21亿元和0.09亿元,利息收入同比降幅分别为38.86%、41.65%和28.58%。
二是对资产规模和农村信贷支持的影响。不良贷款的增加降低了J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约束了其资产的扩张速度,2016-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量的增速连续三年下降,2018年末,资产总量同比减少0.13亿元,资产总量增速出现首个负增长。信贷资产作为银行总资产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不良贷款的增加,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的农业贷款规模受到一定的影响。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构成中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农村企业贷款总量逐年减少,连续5年下降,在总贷款中的占比由最高时期的42.16%降为5.42%,2018年末,农村贷款总额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下降了0.64个百分点。受不良贷款影响,J农村商业银行未能充分发挥出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
三是对银行综合考评的影响。不良贷款的存在及增加使得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压力增加,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已经发生隐患但尚未形成不良”和“还未开始违约但可能违约”的贷款呈上升趋势。不良贷款和瑕疵贷款的增加使得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综合考评得分,J农村商业银行在2017年的监管评级中由于不良贷款率偏高和新增瑕疵贷款余额较高,未能实现“监管2级”的评级目标,由不良贷款问题带来的财务状况隐患和整体实力下降,成为制约J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该行也成为监管部门加大非现场监管分析和现场检查频率和深度的重点关注对象。
3.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3.3.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J农村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方面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如《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管理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呆账核销管理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重组管理办法》等。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指定资产保全部为牵头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不良贷款的风险管理和清收管理工作。该部门根据总行的各种战略规划,下达任务、督促相关支行组织清收和管理不良贷款,并对此项工作进行考核考评。协助支行对总行规定的一定额度以上的不良贷款共同处置,对大额不良贷款拟定处置方案报总行授信审査委员会审议。同时,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部、监察室、人力资源部及各支行行长、总行分工片领导及部门挂钩经理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协作完成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工作。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如图3-5o
图3-5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图
由图3-5可见,支行作为不良贷款的清收和管理责任单位,全过程、直接负责不良贷款的催收、清收、管理等相关工作。支行根据贷款到逾期状况,或在贷后管理中发现的贷款风险信息,依据标准④对符合不良贷款条件的新增不良贷款及时预警,提出初步处置意见,并上报至总行风险管理部,总行风险管理部及时掌握风险状况,按制度及办法规定确认不良贷款,并在收到预警报告后,及时审核支行提交处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并反馈给信贷管理部门征求意见,按不良贷款预警处置方案审批权限处理。若贷款发生跨月逾
。
3.3.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J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有现金清收、呆账核销、贷款重组和法律诉讼四种,受托转让仅在2014年应用过,后由于监管部门的管控未在不良贷款处置中釆用。
4 现金清收方式
现金清收是指J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清收计划、对借款人进行各种方式的催收,实现不良贷款本息全额或部分的收回。这种处置方式,适合在借款人尚存在一定的还款能力,或者J农村商业银行掌握第二还款来源时使用,J农村商业银行可通过催收、依法收贷等方式进行现金清收。现金清收是J农村商业银行最重视的清收方式,2018年,不良贷款处置中,现金清收185笔,共0.88亿元,同比上涨47.60%,现金清收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20.43%%,同比增加了4.67个百分比。现金清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处置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贯穿于贷款回收的各个时间点和环节,能够实质性的盘活不良贷款,能从根本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对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5 呆账核销
呆账核销是指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J农村商业银行用从利润中计提来的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自己承担风险和损失。这种处置方式使得不良贷款在银行账面上真实剔除,这能体现会计审慎性的原则,这种处置方式下的资产负债科目能更加准确真实的反映银行的资产状况,这也是J农村商业银行有针对性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相当于利用银行自身盈利来弥补吸收损失,无形中加剧了J农村商业银行的负担。J农村商业银行的呆账核销按照《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进行,遵循严格认定条件、提供确凿证据、严肃追究责任、逐级上报并经审核审批、对外保密和账销案存的基本原则。具体核销流程由尽职界定开始,支行上报申请核销报告,由总行资产保全部门或电子银行部等相关部门审核,经审计后再由授信审查委员会审议,董事长为呆账核销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呆账核销最终结果进行审批,最后,支行根据总行批复进行呆账核销的账务处置。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中,呆账核销281笔,同比增长38.42%,金额2.73亿元,同比增长24.86%,呆账核销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63.57%,同比增加了5.6个百分比,成为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笔数和金额最多的方式。
(3) 贷款重组
对于因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无法按期限全额归还的贷款,J农村商业银行会根据企业状况,对其釆用贷款重组的方式,即对借款主体、还款期限、适用利率、还款及担保方式等贷款要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控制、转化、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J农村商业银行按照《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重组管理办法》对贷款重组进行规范和管理,2018年,该行通过贷款重组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5笔,金额0.08亿元,同比减少0.35亿元。符合下列条件的贷款,J农村商业银行会釆用贷款重组的方式:一是贷款的担保效力不降低,贷款重组后可收回一定的本金或利息;二是贷款重组后有助于借款企业或个人执行还款计划从而降低贷款风险,或能完善原担保合同、借款合同的法律缺陷,或能将信用贷款转为有担保的贷款,或担保的可靠性能够有所增强;三是贷款重组后抵质押权、担保权不会丧失或削弱,而通过其他方式处置将导致贷款担保或优先受偿权丧失;四是变更借款人可以明显降低贷款风险。而对于借款人能正常经营周转、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务或恶意欠息、借款人已进入破产程序等情况不得办理贷款重组。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变更借款主体、借新还旧、以物抵债、追加或变更担保人担保品四种。
(4) 法律诉讼
法律诉讼是指J农村商业银行向司法机关提出以司法途径来维护本行信贷资产的完整,防止或降低信贷资产损失。J农村商业银行《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中对不良贷款诉讼管理进行了规范,不良贷款诉讼的发起由有司法途径清收不良贷款需求的支行递交书面申请,总行资产保全部在三日内完成对支行诉讼申请资料的审查,报经分管领导同意,进入诉讼工作程序。在法律诉讼过程中,法院下达调解书、判决书等向借款人通告偿还债务,如果借款人不承担还款义务,法院则可以通过査封、冻结欠款人账户、抵扣等方式来强制执行。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诉讼工作主要包括:仲裁、诉讼、申请支付令、申请强制执行公证文书、执行申请、执行听证和强制执行。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法律诉讼方式处置不良贷款158笔,占不良贷款处置总笔数的24.35%,处置金额0.32亿元,同比增长46.64%。法律诉讼是实现质权、抵押权的必要环节,也可使得银行在清收谈判中占据先机,往往是贯穿在J农村商业银行多种不良贷款处置方法中的一种方法。
(5) 受托转让
受托转让是指J农村商业银行将3户(含)以上的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一种处置方法。受托转让处置不良贷款可以节约处置成本,加快处置进度,让银行在短时间内降低表内不良贷款率,满足监管要求,实现高效处置。在操作流程上,J农村商业银行结合辖内其他银行的经验拟定转让方案,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再根据不良贷款借款人情况、抵押物情况、担保人情况和代偿能力、清收方案难点及困难等因素综合核定转让价格,通过行办会及董事会审批通过后开展尽职调查和责任认定,之后发布招标邀请,通过竞标方式确定转让价格,签订合同后,实现不良贷款的分离。2014年J农村商业银行将22户不良贷款共1.64亿元打包转让给江苏资产管理公司,贷款本金和转让价格之间的差额通过核销进行处理,实现不良贷款的批量处置和销户。但由于受托转让对于不良贷款的估值难以把握,转让价格和估值方式构成了隐形交易成本,加之监管机构监管要求的改变,该处置方式在2014年后未能在J农村商业银行得到有效应用。
3.3.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纵观J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8年不良贷款处置现状,从表3-5中可见,该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以自行处置为主,呆账核销是自行处置方式中最常用的,呆账核销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从2013年的0.96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73亿元,涨幅185.31%,呆账核销处置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13的49%增长至2018年的64%。现金清收是仅次于呆账核销的常用处置方式,但近两年来,J农村商业银行现金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有所下降,现金清收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比例在2013-2018年期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法律诉讼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和笔数在2013-2018年间呈现上涨趋势,法律诉讼笔数从2013年的31笔增加至2018年的158笔,诉讼金额从0.09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0.32亿元,涨幅明显,成为J农村商业银行较为常用的处置方式之一。此外,表中的非重组上调是指原先有不良贷款的企业经营好转,偿还欠息后,J农村商业银行将其贷款分类上调,通常是在6个月的关注期限后,由不良贷款类调整为关注类,非重组上调是区别贷款重组而言的一种统计方式,最终归结为现金清收和非现金清收,此处作为监管部门统计口径需要单独列出。作为委托外部机构处置的方式受托转让仅在2014年组织实施过,近四年来未再发生,对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的贡献度较弱。
4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4.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4.1.1不良贷款处置方法较为单一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可用的方法和措施有限,主要措施是内部处置,包括现金清收、呆账核销和贷款重组,2018年用这三种方法处置不良贷款471笔,占处置不良贷款总笔数的72.57%,处置不良贷款金额3.69亿元,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85.81%。在采用现金清收法处置不良贷款时,往往是逐笔追缴,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在发生管户行变更时,还容易产生人员交替带来的情况不熟、积极性不够等系列问题。作为J农村商业银行处置金融占比最高的呆账核销法,有着高拨备消耗的特点,侵蚀着该行的利润收入,虽然J农村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上涨,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银行的盈利空间有限且存在不确定性,呆账核销和贷款重组这两种内部快速处置方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资产质量的提升,使得不良贷款率达到监管要求,但较为单一和集中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法会降低J农商行业银行竞争力,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强制性特点的法律诉讼在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常被应用,但除此之外,其他有效、可用的方法有限,市场化处置方法应用不足,如受托转让仅在2014年使用,与市场的结合性不强,未能有效的利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灵活处置不良贷款,可采取的措施有限,特别对有逃废债现象的借款户缺乏强有力的处置措施。
4.1.2司法执行难导致处置效率低
在催收和代偿失利的情况下,法律诉讼往往是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必然选,但诉讼时间长、成本高和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该行。据测算,当前个人不良贷款通常半年可以拿到一审判决,而遇到客户失联需要一年以上才可以拿到一审判决。企业不良贷款如果通过破产清偿渠道处置,受司法流程及工作程序的影响,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乃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一审判决,J农村商业银行不少案件处置完成后变卖收入还不足以冲抵相关诉讼成本。
在法律诉讼执行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申请人难以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而法院在执行中,除了对被执行人的车辆登记信息、土地房产登记信息、银行存款信息和工商股份登记信息中四种信息集中清査,釆取依法冻结、扣押、查封等措施外,对有逃废债现象的被执行人、赖债户或是无可执行财产且对失信人信息公告无惧的借款人执行方法有限,措施无力。
在执行变现方式上,自2014年起,J地区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入驻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此后凡是执行实施案件需要拍卖的,全部进行网上拍卖,由于网络司法拍卖具有“公开”和“零佣金”的特点,杜绝了暗箱操作和串标的可能,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有利于维护银行债权人权益。但从拍卖成交率看,据统计,淘宝司法平台J地区拍卖的总成交率不足13%,除了低值货物和机动车外,房地产等高价值资产的拍卖成交率仍然偏低,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网络拍卖平台缺乏传统拍卖公司的客户资源和营销手段,潜在买家的知晓率不高,往往需要银行事先多方宣传撮合;二是拍卖资产时,当拍卖价与当初购置价相差较大时,相应过户税费较高,而过户税费由买受人承担,使对拍卖资产感兴趣的买家丧失了购买意愿;三是法院对拍卖资产进行二拍、三拍及变卖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行情,予以充分打折,导致拍卖资产流拍率较高。
4.1.3税前核销认定存在难点
J农村商业银行在核销处置不良贷款前,需要进行税前核销认定,虽然,近年来财税部门对贷款核销政策进行了修改,总体上放宽了税前列支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较多难点。如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公告要求,不良贷款经追索无法收回的,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债务人和担保人破产、关闭、解散证明以及追索记录等证明材料后可予以核销。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正在执行的案件短期内根本无法获取终结文书。破产关闭企业的解散证明、撤销文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证明等取证难度大且成本高,无实际可操作性,这极大的增加了核销难度,导致J农村商业银行多笔逾期一年以上,经多次追索又无法收回的可核销贷款均不符合税务局外核条件。又如在个人不良贷款核销方面,按照税务部门要求,借款人或保证人长期外流的,核销材料中需有公安机关出具的外流证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基层公安机关不愿出具居民外流证明,致使部分借款人或保证人实际己外流的个人不良贷款因核销材料缺少外流证明,无法报送税务部门进行税前核销处置。
4.1.4不良贷款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釆用的一些方法存在风险隐患,未能实质性化解不良贷款。一是以贷还贷掩盖贷款质量的真实性。以贷还贷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不良贷款余额,但其实是掩盖了不良贷款的真相,存在风险隐患,如J农村商业银行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例中,Z某某贷款600万形成不良后追索其担保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责任,为完成不良贷款的清收,J农村商业银行同意对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增加流动资金贷款500万,用于该企业在完成代偿责任后的日常经营周转。不良贷款清收成功,但资产风险由原借款人转移给了担保责任人,不良贷款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二是瑕疵贷款通过过桥、借新还旧延缓风险暴露。J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来瑕疵贷款余额逐年增长,其中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展期等方式将企业不良贷款分类调为关注的,只是暂时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资金风险只是后移而并未得到化解。如J农村商业银行一例贷款重组案中,JW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JR模具有限公司担保的200万贷款已形成不良,自身在该行的650万贷款也已逾期,J农村商业银行在处置中采用了借新还旧的方式,临时授信850万元,200万元用于重组代偿担保JR模具有限公司的贷款,650万以较低利率帮助企业实现资金周转。
4.1.5监管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影响处置进程
由于贷款核销涉及财税、监管以及行业管理等多个部门,各类规定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从而影响处置进程和增加风险管理的难度。如在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际处置中,按照《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对单户贷款余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经追索180天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个人经营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的原则自主核销”,核销呆账仅需要“对责任认定和追究的初步意见”,但根据江苏省联社下发的《关于做好呆账核销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苏信联发(2015)52号文)中要求“对确系主观原因形成损失的,最迟要在呆账核销后1年内完成责任认定和对责任人的追究(包括处理)工作”。而J农村商业银行在核销部分抵押类贷款时,抵押物实际价值虽然能够覆盖债权,但由于司法执行和处置流程问题,很难在核销后1年内完成对抵押物的处置,导致无法确定实际损失金额,从而无法完成责任认定和对责任人的追究(包括处理)工作,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进程产生影响。
4.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典型案例
本节中的案例介绍选取了J农村商业银行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和T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清收案。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中借款人及担保人情况复杂、处置周期长,处置过程中涉及法律诉讼、贷款重组、现金清收等多种方法,而T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清收案涉及政府和抵押物处置问题,是J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多法处置不良贷款的集中体现,两则案例较有代表性的反映了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情况,对分析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4.2.1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1) 借款人及贷款情况
Z某某是J地区G村的村民,大专毕业,在西安从事建筑开发较早,初期经营情况好,规模不断扩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Z某某于2012年4月27日由于工程需要,向J农村商业银行R支行申请保证贷款600万元,贷款期限至2013年4月15日,保证人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和他的妻子X某。
(2) 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Z某某刚开始业务开展顺利,经营较好,后由于管理不善,企业竞争力不佳,工程垫资较大,企业与日倶衰,同时由于该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经营风险加大,经营成本逐步增加,加上主要的业务为从事房地产开发及商住楼建设,业务项目上、资金回笼等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经营效益不佳,资金无法回笼,导致贷款逾期欠息形成不良多年。
5 J农村商业银行清收处置情况
一是催收诉讼。Z某某600万元贷款形成不良后,经办行多次向借款人、保证人催收、协商无果,于2013年8月26日申请仲裁,2013年9月100J地区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2014年10月15日下达保证贷款裁决书。在J地区仲裁委员会赴西安将仲裁送达借款人后,借款人归还了部分保证贷款50万元o2015年1月21日R支行对该笔保证贷款申请了强制执行。J地区中院对借款人和保证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不大。执行期间,分别于2015年1月22日、2016年7月29日从担保企业在该行的税务账户中扣收了部分保证贷款43.43万元,仍结欠保证贷款506.57万元,后该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被执行人上黑名单。
二是现金清收。现金清收的主要方式便是保证人代偿,虽然法律诉讼已于2016年终结执行程序,但管户行T支行持续对保证人进行贷款催收工作。2018年在催收Z某某的担保人X某时,发现其偿债意愿变的主动,经调查,X某己与借款人离婚,又带着两个未成年小孩,靠在西安一家私企打工维持生计,由于帮前夫担保未能履行担保责任,被法院强制执行,因名下无可执行资产而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对其生活产生了诸多不便。X某尽其所能拿出仅有个人积蓄10万元,并以其母亲名下的房产抵押贷款40万元,共计筹资50万元,用于代偿其担保贷款。管户行T支行在充分了解保证人情况后,经信贷小组集体会办并经总行贷审会审批后,同意X某筹资50万元一次性归还其担保的Z某某的不良贷款,剩余的本息及相关费用,不再向其追偿,继续向借款人和其他担保人追偿,并同意向法院申请撤销对X某的执行,消除X某的失信人员名单。2018年4月16H,借款人X某某保证贷款至此结欠本金456.57万元及利息281.41万元。
三是贷款重组。在对另一担保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代偿催收中发现,该企业目前运营形势较好,市场需求增加,但因企业为Z某某担保涉诉案件的拦路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融资发展。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与管户行多次沟通和协商,达成如下解决方案: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出资520万元,代偿为Z某某保证担保贷款剩余本金456.57万元及部分利息63.43万元,同时,为避免抽走部分流动资金影响企业正常经营,J农村商业银行同意对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增加流动资金贷款500万,用于该企业的日常经营周转,由具备担保实力担保单位担保。至2018年9月6日,J农村商业银行不再追偿剩余利息及相关费用,并向法院申请撤销了对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强制执行,消除该公司的失信人员名单。
(4)经验教训
该案件处置时间跨度长,前后经历了5年的清收,借款人及保证人情况复杂,J农村商业银行前后由支行和管户行对借款人和保证人情况进行了解,采取不同的措施持续清收,在适当的时机各个击破,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最终只损失了部分利息,收回了全部本金。但在整个贷款管理和处置过程中,对于借款人妻子作为保证人调查不够充分,致使在产生不良后,该保证人几乎没有代偿能力,而对于保证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追偿时间战线拉的过长,釆用变更贷款主体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对变更后企业的贷后管理尤为重要。
4.2.2T置业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1) 借款人及贷款情况
T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140,法定代表人Y某,注册资本11008.80万元,股东:RT集团有限公司4403.52万元、S某3522.816万元、Y某2421.936万元、H某660.528万元。许可经营项目为房地产开发、销售;一般经营范围为物业管理服务。该公司于2013年1月在J地区Z镇开发建设购物广场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3亿元,实际可销售面积52082.50平米,共计270套房产,其中商铺148套、住宅122套。公司2013年7月开始预售房产,但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房地产销售乏力,至2017年末公司尚有33套住宅(预计销售金额2400万元)、26套商铺(预计销售金额6900万元)没有销售。
该户在J农村商业银行的项目贷款4000万元,为土地抵押,分期用信。分别于2013年8月01日和2013年9月13日各用信2000万元,到期日均为2016年5月9日。按原还款计划,T公司陆续归还250万元,至2017年末项目贷款余额3749万元,该贷款项目均己展期至2017年8月20日。
(2) 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一是房地产销售疲软,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至2017年末T公司尚有33套住宅、26套商铺没有销售。2016年T公司为解决销售困境,与R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包销协议,但以失败告终,销售惨淡,基本无收入来源,8月20日贷款到期后无力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二是T公司与Z镇政府按原招商引资双方协议约定,Z镇政府应返还该公司土地出让金3887万元,但Z镇政府未按协议履行。该公司2015年11月向法院提起诉讼,后因判决与预期差距太大又进行上诉,于2017年5月15日获得终审判决:Z政府向RT集团有限公司返还土地出让金3887.39万元及相应利息,但Z政府态度消极,至2017年年末也未执行判决。
三是保证人T公司的母公司RT集团有限公司及其股东因经营不善且卷入担保不良,
企业经营日益艰难,资金周转困难,自2017年5月后贷款利息逾期,保证人无法履行代偿责任。T公司希望通过与香港客商积极洽谈,拟以约3500万元价格打包出售7号楼商铺13385m2(目前租赁经营超市),所得收入将用于归还我行贷款,但此方案未能实现。
(3) J农村商业银行釆取的清收措施
首先,J农村商业银行在T公司贷款到期前(2017年7月140)便由总行副行长带队前往温州RT集团进行贷款本息催收,2018年1月,启动诉讼保全程序,对T公司名下未出售房产进行保全。由于当初抵押给J农村商业银行的为商业用地土地使用权,现土地之上已建立住房等附属设施,加之商业房产销售对象以百姓居多,实际发生不良后处置变现难度大。
其次,J农村商业银行致力帮助T公司解决“土地证”分割问题,分割后T公司将能收回部分售房款,同时也将促进剩余商品房的销售。拟由区政府、房管、土地、银行等部门共同拟定一份会议纪要,通过政府平台等提供过渡担保,在封闭运行的情况下完成“土地证"的分割,并将其他同等价值抵押物(拟以7号楼商品房13385nf)抵押给J农村商业银行,但此方案在后续推进中未能实现。
最后,J农村商业银行协助T公司对Z政府进行出让金返还的追索,RT集团申请强制执行冻结Z镇政府在该行的账户,并通过上访、新闻传媒等方式维权,向Z镇政府施压,迫使Z镇政府及其上级主管单位直面此事并积极协调处理。至2018年下半年达成处置协议,由Z镇政府代偿T公司贷款本金3749万元,剩余利息、费用不再向借款人和Z镇政府追偿。
(4) 经验教训
该案件金额较大,但处置时间相对较短,最终损失较小,主要是由于J农村商业银行启动不良贷款催收迅速,在贷款到期前2两个月,当借款人出现贷款欠息时便迅速开展催收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及时保全有效资产和账户,多管齐下,多法并举,边谈边诉,受到较好的效果。但在贷款前对抵押物的评估欠妥,未能充分考虑抵押的商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变现的难度,导致在处置阶段一度处于被动,难以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利益。
5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经验启示
5.1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金融危机爆发,不良贷款问题导致银行破产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各国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来看,规范的流程、及时有效的处置对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化解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了解国际上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和流程,借鉴其有效经验,对解决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问题及完善处置流程、提高处置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1美国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美国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主要有在政府主导下的集中处置模式和依靠银行自身力量的分散处置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美国经济出现的高利率、高通胀现象,加之管理问题及监管缺位,美国出现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风潮,严重影响了美国金融业的稳定。美国国会创立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该公司归属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专门通过证券化方式来应对处置金融机构倒闭后形成的不良资产。这种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也被称为RTC方式,是一种集中解决模式,整批出售是该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即由政府注资,重组信托公司得到授权后对有不良资产问题的银行进行接管,将资产进行好坏分离再集中处置,而很低的资产回收率让重组信托公司改变了处置方式,釆用直接发起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方法,在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产品设计中,由政府主导的RTC方式并没有选择由政府背书的外部增信方式,这样降低了政府面对的证券风险。该方法不仅解决了美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困扰,更在证券结构设计、基础资产池设计等方面提供了经验,促进了美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美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分散处置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成立银行子公司来处置不良贷款,也称为“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是指当一家银行存在不良贷款时,将不良贷款从其好资产中分离出来,转移给专门处置不良贷款的“坏银行”,这样被剥离出不良贷款的银行可以成为正常经营的“好银行”。这种模式主要是美国一些大银行釆用的方法,由大银行单独成立子公司,专门负责处置母公司不良贷款和变现资产。该方法适用于不良贷款暴露较多,处置压力大的银行,可以保证“好银行”的信贷质量,降低不良贷款带给银行的冲击,而“坏银行”以公平市值收购坏账,自行承担损失。银行内部处置不良贷款缓解了政府压力,在税收政策上,政府会给予一定的免税优惠,在利率政策上,政府实行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增加银行利息收入,用盈利来处置不良贷款。
5.1.2日本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日本银行业经历了不良贷款的产生、爆发和剧增,到21世纪初,不良贷款规模仍然相关可观,这对日本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带来巨大阻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和金融机构釆取多种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
(1) 政府主导,对问题银行进行干预与处置。为减少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降低不良贷款率,稳定金融发展,首先,日本政府出台了专门法案以稳定和规范银行业的经营运作,从政策框架构建到确定基本方针,日本政府为银行处置坏账做好了政策引领工作。其次,在监管领域专门设立职能部门负责银行风险管理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构成机构运作体系。接着,在实际处置方面,设立专门处置银行坏账的机构,负责不良贷款的接收和处置工作。如设立“共同债权收购机构”,该机构由银行和政府共同出资,对资不抵债的银行进行不良贷款重组处理;如设立“整理回收机构”,该机构是由央行出资改组而来,负责接管破产银行的债权,并可以通过购买优先股等方式向问题银行注资;如建立“特别公共管理制度”,通过存款保险机构专门处理大银行问题,通过获取股权再折价处理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如建立适用于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过桥银行”,接收倒闭银行的资产,通过市场公开竞价出售获得款项对存款人进行偿付等。最后,政府在关键时刻,会向问题银行注入公共资金,以帮助问题银行解决危机,支持银行进行坏账处理。
(2) 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贷款。银行遇到不良贷款问题,除了依靠政府帮助外,自身会采取多种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对信贷政策进行调整,缩减信贷规模,减少信贷潜在风险。二是从资本市场来拓展核销坏账所用的资金,从而减小通过银行自身盈利来核销坏账的压力。如在二级市场发行长期债权和优先股来筹集资本等。三是运用市场化和多样化方式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如通过捆绑式公开拍卖处置不良贷款、出售银行抵押品、实施不良贷款证券化操作等。四是通过民间金融机构集中出资,向问题银行提供资金援助、低息贷款或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5.1.3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2014年,欧央行对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开展了综合评估,总结了对银行不良贷款识别、计量、管理和核销的有效做法,并于2017年3月发布《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从统一不良贷款定义开始,制定了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策略,提出了“评估经营环境”、“制定不良贷款控制目标”、“实施工作计划”和“完善工作计划"的核心架构,将对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融入到处置流程中,对不良贷款管理实施有效的全流程控制,设立了内控机制、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三道防线。《指引》将不良贷款风险防范通过流程性措施贯穿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成立专业且独立的管理部门,不良贷款的管理部门应该与贷款发放部门严格分开,但可以建立两个职能部门的联系反馈机制。
二是划分不良贷款的生命周期,在制定不良贷款计划时,应该将不良贷款的生命周期考虑在内,适时调整不良贷款处置活动,以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逾期90天之内)。在贷款出现逾期还未形成不良时,重点对借款人进行早期款项追回和详细信息收集,用以评估借款人的情况,收集信息时,可将借款人适当分类,用于决定釆用何种最适合借款人的解决方案。该阶段重在通过早预警,早防范将贷款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第二阶段:后期/重组/延期。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在借款人承受能力评估结果为确实可行的前提下,制定、实施贷款重组或延期安排。重组/延期安排完成后,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程度,应明确一个持续监控的期限,直至因未触发风险因素而被移出不良贷款。
第三阶段:清算/债务回收/法律案件/赎回权。根据财务状况和合作程度,对没有合适延期方案的借款人加以判断,并对不同的清算方案(法庭或庭外和解)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此基础上,银行应迅速作出清算决定。在这一阶段,法律和业务清算的专业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广泛聘用外部专家的银行应有足够的内部控制机制以确保清算过程的高效进行。同时,对逾期久远的不良贷款应给予特别关注,建立包含清算程序指引的债务回收计划。
第四阶段:丧失抵押赎回资产管理。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应当为不良贷款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投资组合设置不同的解决模块。同时,明确“模块移交”的触发点,以贷款从正常业务管理状态转入不良贷款处理、不良贷款处理的一个流程转入另一个流程为时间触发点。需要强调,只有在确定的情况和条件下才允许管理人员拥有自行处置权。
三是分项分析。通过开发信息系统,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一套细分标准,以便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不同的重组或清算方案,从而设计专门的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此外,《指引》中将不良贷款管理前移,引导欧元区银行建立一套早期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管理潜在的不良客户,防止贷款不断恶化,起到防控风险的作用。关键的预警指标包括借款人指标和资产组合指标,预警指标至少每月更新一次。
5.2国外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及防范的启示
5.2.1发挥政府主导,构建多方联动平台
美国和日本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政府都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从出资组建不良贷款处置的专门机构,到直接对银行注资支持其处置不良贷款,再从税收和利率政策上对问题银行或处置机构进行倾斜,最大限度的支持银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农村商业银行要想高效处置不良贷款,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也需要实现多方共同合作。除了争取政府政策优惠和环境上的支持外,也许充分发挥外部的不良贷款处置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自身在这个过程的积极作用。在主体、中间机构和政府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探索不良贷款处置思路,实现高效处置。
5.2.2提早防范,及时推进处置
二十世纪80年末开始,美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政府较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及时釆取相应措施,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而同时期的日本,直至二十世纪末金融危机发生,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才逐步展开,给经济复苏带来一定阻碍。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资产价值会有所变化,往往是处置时间越长,最终收回的价值越小,处置越晚,处置成本就越高。欧央行制定的《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更是将不良贷款处置前移,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早防范,及时处置,实现不良贷款风险防控的高效高质。
5.2.3利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处置
从美日两国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来看,两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更加多元化。外部机构处置选择多,通过不同类型的外部机构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消化和处置;注资渠道多样化,除了政府注入资金外,也通过民间金融机构、股市等筹集资金;市场化手段运用灵活,不良贷款证券化、通过二级市场拓展核销坏账的资金来源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也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多元化多渠道处置,达到处置的最佳效果。
6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对策建议
6.1优化信贷外部环境建设
6.1.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实现高质量独立发展
政府在不良资产的协调和处置中具有地缘、资源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从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来看,政府会对其不良贷款管理及清算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J农村商业银行来说,要减轻政府对其不良贷款的影响,同时还要得到政府对收贷、处置贷款等工作的积极配合。在信贷投放的选择方面,对于政府推动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调査审核,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大小,不可因为政府推动而盲目跟从,对政府背书但风险不可控、效益低下的项目要敢于拒绝,避免政府干预对资金投放产生的不利影响,真正实现经营的独立自主。J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创造机会,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对本行信贷发展和不良贷款处置的支持,实现独立发展的同时寻求政府在贷款清收、督促相关单位还款等方面的帮助。
6.1.2搭建多方联动平台,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J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时,存在司法、税务、政策矛盾等方面的难题,该行领导层需要积极搭建多部门联动平台,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一是加强与仲裁委、法院、公安机关的协作,J农村商业银行可利用银行大数据和支付信息网络的优势,建立与执法机关的信息沟通渠道,在积极帮助相关部门侦破案件的同时,争取通过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逃废债行为,寻求在执法方面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二是积极寻求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优惠,J农村商业银行可从增加对地方税收贡献度出发,紧跟税改步伐,密切关注财税改革,最大限度的争取地方补贴和优惠,同时寻求实现核销自主权的下放,加快核销进度,提高核销效率;三是探索建立与其他银行间的不良贷款处置协调机制,通过同行业沟通与协作,共同开展同一客户或关联客户的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最优化处置共同的不良贷款,加快处置进程,降低处置成本。
6.2健全信贷管理机制
6.2.1严守贷款“三查”防线,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J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平衡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的关系,在拓展业务发展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从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实现权责的分离和有效的配合,客观及时反映客户资产质量及其变动状况。一是强化贷前调査,将风险管理端口前移,信待人员应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从市场拓展、客户营销开始,认真审核客户经营、财务、负债、盈利等状况,同时通过社会征信系统和同行业对借款人的评价,全方位考察借款人的资格,审慎评估企业偿付能力,做实贷前管理;二是落实贷中审查,严格控制贷中风险。认真审查企业是否具备放款资格,在贷款合同签订、担保条件落实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通过量化评分的方式,根据借款人的行业、资金规模、借款用途和风险等级等因素综合考量,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利率、期限和类型的贷款产品,实现风险可控;三是重视贷后管理,防范贷后风险。加强对企业贷后的资金使用、还款来源监测,关注企业实质的经营发展状况,严密做好贷后调查管理资料,同时应做好借款企业贷款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对于超出企业经营范围、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借款人及时警示并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及时对企业资产分类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掌握真实状况。
6.2.2优化信贷内部管理,完善信贷考核奖惩机制
加强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优化信贷考核机制。一方面严格信贷资产质量考核,对虚假出表掩盖真实不良的做法严惩不贷,降低不良贷款余额考核权重,结合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结果,给予合理的奖惩考核。二是规范机构员工行为,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对于为了完成业绩目标而虚假反映贷款信息、违规进行展期、违规借新还旧的人员严肃处理,并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三是积极执行不良贷款清收奖励制度,在对以货币资金形式收回贷款本息的人员进行奖励外,应对通过其他方式完成不良贷款高效处置的人员也进行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清收人员积极性。
6.3加强不良贷款防范管理
6.3.1构建核心架构,加强不良贷款策略运用
吸收借鉴欧央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经验,制定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策略,搭建不良处置核心架构,一是评估经营环境,主要评测自身不良贷款承受能力,外部环境变化及资本运作情况;二是制定控制目标,从短、中和长期,结合自身业务能力情况,合理确定不良贷款减少量;三是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对不良贷款率高的支行加强管理,督促其按时间提交不良处置计划,依靠适当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计划内容有效实施,并定期评估实施情况,对偏离计划的变化,及时釆取补救措施;四是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制度化规定,将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全面纳入银行管理流程,并做好内部定期审查和外部独立监督。
6.3.2完善流程管理,前移不良贷款端口设置
欧央行通过《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规范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在指导银行机构化解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同时,也为也为银行机构提供了风险端口前移的监测指标,旨在及时识别和管理潜在不良客户,防范潜在不良变成真实不良。因此,J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不良处置流程时,可以进一步强化早期预警机制功能,在真实不良形成的前端,设置规范化的潜在不良监测预警指标,包括公司、个人以及资产组合类指标,并内嵌于银行的风控系统,根据指标变化情况做好预警和早期处置工作。同时,在不良贷款率高的时候提升监测频率,重点检査预警指标有效性、预警报告的充分和准确性,以及根据预警指标状态,釆取相应的行动。
6.4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机制
6.4.1严格执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真实反映信贷风险
J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分类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根据借款人的真实财务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将借款人真实的资产质量反馈给管理部门,合理配置信贷规模、调节信贷结构。信贷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经济形势,深刻理解当前背景下资产质量下降与经济形势的内在联系,从根本杜绝人为、刻意地隐藏不良贷款爆发、以及主动配合企业延长不良贷款暴露时间的现象。加大对逾期、欠息、展期、重组等类型贷款的监测,利用风险管理系统、定期巡防、与涉贷银行交流信息等方式,及早识别、控制风险。建议参照欧央行做法加强对展期贷款、重组贷款的管理,运用科学操作性强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处置方法,做好实施阶段的评估和监控。同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好重点类型贷款、重点企业的分类工作,及时将应纳入不良的尽纳入不良贷款统计,做到账面不良即为真实不良贷款,减少隐性不良贷款的隐患。
6.4.2多元化处置方式,积极推进处置模式创新
找到合适的方法,会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效率,J农村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前应制定有效的处置计划,根据贷款形成原因、规模特点和处置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因素制定详实的处置方案,并在实施中持续评估,处置结束后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报告。在处置过程中,J农村商业银行在运用原有内部化处置方式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创新不良贷款的处置模式。一是可以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运用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打包转让等方式,化解存量的不良余额;二是借鉴国内外银行先进经验,探索使用资产证券化渠道处置不良贷款,通过将风险和收益要素分离并转换成证券,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有助于增强银行的资源配置能力,提高自主管理成效。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公开、数据匹配和交易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在资产管理公司上网转让不良贷款资产包的基础上,探索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不良贷款处置。
6.5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6.5.1完善用人机制,提高信贷员综合素质
J农村商业银行要改进现有的招聘用人机制,首先是完善信贷人员的招录机制,人才招录要以业务部门的需求和条件为基础,人力资源部门结合部门要求对员工进行综合考察,加强和推行市场化用人机制,减少因为亲朋熟人关系打招呼、走后门被招录的情况,应通过层层选拔,择优录取的方式为单位招录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人才。其次实施竞争上岗制度,信贷人员作为风险把控的第一道关口,对防范贷款风险至关重要,信贷岗客户经理应该竞争上岗,坚持定岗不定人,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轮岗交流,最大限度减低因个人行为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风险。最后,要保持信贷营销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乡镇地区信贷员的组成,通过“以优带新”,“以新换老”的形式优化信贷队伍建设。
6.5.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信贷员业务技能
信贷业务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也在发展变化,J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对员工的培训体系,一是除了现有的支行集中培训外,还应借助网络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将员工培训学习的状况通过测试考核等方式体现出来,并对积极考取特许金融分析师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肯定。二是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岗位和人员进行设计,既要包括常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此外,还要进行包括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沟通交流等内容在内的培训,加强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三是要多提供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和不同机构之间员工的交流机会,在业务探讨、问题互通中提升业务技能,更要鼓励业务人员与监管部门多接触多沟通,了解监管部门对银行风险防范的要求,更好的应用到实务操作中。
参考文献
(1) BergerAN,GFUdell.ProblemLoansandCostEfficiencyinCommercialBank[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7,21:849-870.
(2) E.Lincoln,BorrowingCostsandtheDemandforRuralCredit[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Jan1979,Vol15.
(3) Minsky,Hanp.TheFinancialFragilityHyPothesis:CapitalistprocessandtheBehavioroftheEconomy.[J].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4) MinskyHymanP,Longerwavesinfinancialrelations:financialfactorsinthemoreseverdepressions.[J].JournalofEconomicIssues,1995,29(3):83-96.
(5) SimonH.Kwan,OperatingperformanceofbanksamongAsianeconomies:Aninternationalandtimeseriescomparis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3,27:471-489.
(6) 崔钧,李洪兵,石弦.农商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以北京农商银行为例卩].银行家,2016(9):22-24.
(7) 崔傅成陶浩.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18(4):139-145.
(8) 董翠英.农信社不良贷款症结[J].中国金融,2017(6):101.
(9) 邓芳芳,陈娟,周亚虹.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国际比较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6):30-32.
(10) 樊纲.论国家综合负债一兼论如何处理不良资产卩],经济研究,1999(5):12-14.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1) 选题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很多国家遇到了金融危机,如拉美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海啸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由于不良贷款的存在,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面临巨大的风险,从而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整个金融系统面临风险,导致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因此加强信贷管理,控制不良贷款风险,高效处置不良贷款成为金融稳健发展的重点,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飞速发展,助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体,农商行的稳定有序发展不仅是农村金融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助推力量。然而,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地方法人机构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不良贷款问题便是其面对的挑战之一。从J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的不良贷款现状看,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这不仅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也对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如何应对日益增加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如何控制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如何加强管理防范由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这对农村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增加抵御风险能力和提升综合实力尤为重要。
(2) 职业背景
本人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金融稳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监测是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会使银行存在挤兑风险,流动性风险增加,严重时影响金融稳定。所以研究不良贷款管理对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利润水平、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都会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法人机构的监管职责更加突出,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本人工作地区的地方法人机构,是金融稳定工作中不良贷款监测的重要单位。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其自主决定权更高,随之产生的信贷风险也更为严重,更易产生较多的不良贷款,以2018年底的数据为例,其不良贷款总额达到3.99亿元,占J地区不良贷款总额的55.99%,不良贷款率为1.94%,高出所在地区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0.88个百分点。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对J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和案例资料能够更加准确全面的分析法人机构不良贷款处置问题。
1.1.2研究的意义
在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今天,“三农”经济发展离不开地
方法人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助力,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与其稳健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研究不良贷款问题对化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说,目前国内外对不良贷款的研究多侧重于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角度,而不良贷款处置,尤其是从农村商业银行角度进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的相对而言较少。本文以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地方法人机构为研究对象,梳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流程和常见方式,并从多个角度探究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结合典型处置案例、借鉴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和方法,是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说,在宏观层面,该研究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从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不良贷款问题在一定程度是银行破产、金融系统不稳定的罪魁祸首,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当前,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在国际宏观经济运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有效的降低不良贷款率,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基本运行,也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研究存贷款规模较大的地方法人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处置问题,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可以降低所在地区的潜在金融风险,对地区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该研究有利于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J农村商业银行作为J地区法人机构,是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与农户有密切金融来往的银行机构,是地区金融服务的重要构成之一。J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而有效防范不良贷款风险,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成效是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和防范,对于其稳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1 不良贷款的成因
国外研究方面,Minsky(1972)>Kindleberger(1978)以"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金融危机以及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主要由于两方面作用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和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在逆向选择的作用,存在银行将贷款投放给高风险借款人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在道德风险的作用下,存在借款人利用贷款资金从事高风险活动的可能。StigutzWeiss(1981)>Mankiw(1986)等人研究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会对不良贷款产生影响。Bergr和Deyoung(1997)则从银行成本效率角度分析,得出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管理者自身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判别、审查和管理贷款。Cain(1992)和
Gonzalez(1997)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信贷规模增长过快会带来不良贷款的增加。SimonH.Kwan(2003)通过研究1992-1999年期间亚洲七国的银行绩效数据,认为不良贷款与银行运行成本紧密相关。AmitGhosh(2015)通过对1984-2013年美国和哥伦比亚地区的所有银行进行考察,使用固定效应和动态GMM估计,发现流动性风险、不良贷款质量、成本低效率和银行业规模会增加不良贷款,而银行盈利能力提高可以减少不良贷款。
国内研究方面,选取研究农信社不良贷款产生原因的文献,李赫赫(2011)认为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较低、信贷人员操作不规范、信贷管理体制问题以及乡镇企业改制等是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马国峰(2011)认为农信社不良贷款产生是由于国际宏观政策调整、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信贷管理机制不科学等原因。匡爱梅(2012)认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成立伊始存在的问题、政府干预过多、信贷员的违规操作风险和偏离合作化经营轨道等。王东明(2013)从农信社信贷管理三个角度即信贷人员、流程和制度执行效率和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崔钧等(2016)认为,改革发展缓慢、经营能力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不良贷款账面反映失真等原因造成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激增。董翠英(2017)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贷款管理体制不完善、责任追究不到位和宏观政策调整、经济运行下行影响、企业恶意逃废债等。
2 不良贷款的影响
国外研究方面,Bernanke和Gertler(1990)的模型表明由于道德风险的作用,总体金融状况、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以及银行的偿付能力对宏观经济运行有较大的影响。Lauridsen(1998)发现泰国金融部门长期累积的巨额不良贷款是泰国实体经济表现欠佳以至于爆发全国性旳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KoichiHamada(2002)通过研究表示,日本银行在泡沫经济崩渍后产生的不良贷款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Hoshi和Kashyap(2002)认为,高不良贷款率引起银行的信贷紧缩,从而影响企业从银行获取必要的经营资金,引起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导致企业破产,从而引导经济危机。MichaelPettis(2009)从经济长期发展角度分析了不良贷款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认为:不良贷款的激增会迫使中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者税收等方式为国有银行注资,而银行为了保证经营收益,会维持很低的存款利率来降低成本,以较高的利率来发放贷款,这会严重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抑制消费增长。
国内研究方面,李健旋(2014)认为巨额的不良贷款使得信贷资金循环受阻,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进程中的障碍。刘妍(2014)通过实证分析不良贷款成因,认为不良贷款占比过大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从而对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和偿付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王兆星(2016)认为,不良贷款会影响银行资产的回报率,银行的损失类贷款会像“水分”一样稀释银行的利润,影响银行盈利能力。郑宇芳(2016)认为不良贷款隐患直接影响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
3 不良贷款的处置
国外研究方面,Begg(1993)认为,银行若想获得法院和借款人的权利,可以在资产重组中与企业签订调解协议,从而解决债务矛盾,同时也能有效的避免法律纠结°Badelet、Jeffrey和Steven(1998)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不良贷款处置问题发现,市场开发引入外资可以提高国内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JohnH.Green和CharlesEnoch(1999)研究瑞典银行危机时发现,瑞典通过建立所有制形式不同的国有或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且该类公司的财务报表与银行分离在法律上得到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财务压力,处置效果显著。
国内研究方面,宋康民(2010)认为监管部门、政府和农信社应在不良贷款处置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规章,构建合理的政策框架,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性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信社则应加强自身管理。张憬啥(2010)认为可以通过集中管理、以利补旧、内外补给等方式处置农信社不良贷款。谭聪杰(2012)提出不良贷款清收要从源头控制风险,要标本兼治,并在分析了不良贷款清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王东明(2013)从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完善信贷服务体系、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和全员配合四个方面提出不良贷款处置建议。陆岷峰(2014)等提出釆用以银行内部消化为主、配合外部消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外部消化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置因政策性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谢群良(2015)认为,通过成立资产处置公司处置不良贷款是一种外部消化的方法,但该类公司应该明确并细化责任分工,规范内部管理;同时应严格实行信贷标准化管理。王照洪(2017)认为应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银行积极应对处置难题、法院在执行环节加大处置力度和规范信用评级等方面拓宽不良贷款的处置思路。
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他们的研究内容都是在特定的年代、基于各国的国情或区域特征,研究的结论差异性明显,相关结论的应用也必须结合具体的背景。国外学者更注重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影响的研究,希望以此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学者研究不良贷款,涉及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对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影响和处置等多方面,更倾向于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变量对不良贷款增加的影响,而从农村商业银行角度对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研究的不多,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对地区农商行展开实地调研,结合案例研究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剖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处置案例,借鉴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流程和方法,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处置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建议。
1.3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一是梳理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总体情况和结构分布情况,探究其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梳理J农村商业银行现有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及方式,探究出该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结合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实际案例,总结出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和教训。三是通过借鉴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与方式,得出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启示,提出有助于化解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文分六个部分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及存在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从不良贷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处置和防范三个层面界定了本文的研究概念,并给出相关理论基础: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行为理论、信用论以及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分析了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总体情况和结构分布情况,进而分析了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处置流程、处置方式入手介绍了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第四章结合不良贷款处置案例和数据分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包括处置方式较为单一、司法执行难处置效率低、税前核销存在难点、不良贷款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监管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影响处置效率。
第五章介绍美国、日本和欧元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和流程,得出对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启示。
第六章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提出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信贷外部环境建设、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加强不良贷款防范管理、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机制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
(2)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釆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分析法,査阅大量的文献,了解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影响、成因及处置情况,得出农村商业银行处置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二是调查分析法,本论文在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概况、不良贷款及处置现状时,釆用了调查分析的方法。通过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和与相关人员实地走访调研,清晰地
揭示了该银行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不良资产现状和特点。
三是案例分析法,中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四是比较借鉴法,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的启示。
1.5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文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开展调査研究,首先,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对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及处置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其次,对J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与该行信贷人员的沟通,进一步加深对该行信贷业务的了解,便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出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案例,综合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找到处置和防范该行不良贷款的有效方法。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径如下:
_:
16创新和不足
本文创新之处: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专题性研究较少,本文以J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从其特定环境入手,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了其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问题,并结合不良贷款处置的具体案例,得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地方法人机构稳健持续的发展,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得出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启示,对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受写作时间和作者学术水平所限,研究仅基于收集的不良贷款数据和案例,没有涉及数据的实证分析,显得较为肤浅。对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案例分析的不够深入透彻,虽然查阅了该行不良贷款方面大量的数据和内部资料,但是在探索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长效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不良贷款
(1) 不良贷款的概念
国际上关于不良贷款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从会计准则视角看,2014年7月以前,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会计确认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所以当出现可以确认减值的事项,如市场变化、违约时才将贷款认定为不良贷款,这种界定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代表。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已发生损失法”难以充分反映相关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状况,受到了广泛的批评。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财务报告标准进行了修订,将认定信贷损失的标准由“已发生损失法”修订为“预期损失法”,新规从2018年1月1日起生效,即界定不良贷款的依据是以贷款预期发生损失为标准。以“预期损失”为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不良贷款的概念:即从贷款期限视角看,借款人超过一定期限还未能偿还贷款;从偿还资金来源角度看,偿还贷款的资金出现问题和困难;从担保视角看,该类贷款的担保品价值出现损失并难以弥补;从银行视角看,银行需要承担由该类贷款带来的潜在的损失。
不良贷款作为一个绝对值概念,反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量和规模,与之对应的一个相对值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额与总贷款余额的比,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安全状态。在总贷款余额一定的情况下,银行要对不良贷款率高的贷款加强管理,以减少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减少银行信贷风险。
(2) 不良贷款的分类
我国对不良贷款的分类经历了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如图2.1所示,1998年是我国对不良贷款分类的一个转折年,1998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按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财商字[1993]11号)要求,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类,其中后三类属于不良贷款。1998年之后,从同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到2007年银监会发布新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我国开始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按贷款风险从小到大排列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并根据新的情况和实践经验,对各类贷款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丰富与完善。
2.1.2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是经过政府改革,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按“一级法人”要求改制而来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2001年11月,我国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江苏省张家港组建,这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大突破,也掀起了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序幕。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作为拥有高自主权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清收核销了部分不良贷款,优化了资产结构,明晰了产权关系,在支持“三农”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我国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管理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以前,按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要求,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直采用“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标准。2001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16号),提到''城乡信用社可在部分地区试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此时不良贷款的五级分类法未在全国范围推行。第二阶段是2006年之后,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6]23号)的颁布,农村商业银行才全面过渡到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实现贷款分类的顺利转轨。
2.1.3处置和防范
不良贷款处置是银行通过内部方式或运用市场化方式对对不良贷款进行管理,以达到减少不良贷款余额,降低不良贷款率的目的;不良贷款防范是银行在了解不良贷款现有状况的前提下釆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达到提高资产质量和信贷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的目的。本文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看似是不良贷款管理的两个方面,但实际上“处置”和“防范”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共同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时间层面,处置和防范分别对应不良贷款的“巳发生”和“未发生",本文基于对“己发生”不良贷款及处置现状的研究,在充分了解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及对策建议,以达到对“未发生"风险的控制。
二是逻辑层面,处置和防范与不良贷款存在因果关系。由于J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贷款偏多、不良贷款率偏高的问题,因此该行需要通过“清收、呆账核销、重组、诉讼”等方式进行处置管理,不良贷款现状及处置中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研究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操作层面,处置和防范在不良贷款管理中并不是分割独立的。国际上提出不良贷款的流程管理,在处置流程设定中增加对逾期90天内贷款的早期管理,前移处置预警端口,将防范的措施从不良贷款“发生前"贯穿到不良贷款管理始终,从而提高“防范”实效。本文从不良贷款处置案例中探究不良贷款防范缺口,从不良贷款处置流程中提出不良贷款防范对策,将处置和防范紧密关联,得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
(1) 2理论基础
2.2.1金融脆弱性理论
金融脆弱理论最早是关于货币脆弱性的论述,费雪(Fisher)认为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债务清偿情况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紧密相关,而经济基础的恶化很大程度上造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两大主流观点是从企业角度研究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和从银行角度研究的“安全边界”理论。
金融脆弱性假说,明斯基(Minsky)基于对资本主义繁荣、衰退的周期波动进行分析,得出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本原因。他指出,按金融状况和借款归还的可能性将借款公司分为三类:预期收入能完全满足现金支付要求的“抵补性借款企业”、借款后预期收入小于到期债务本金的“投机性借款企业”和短期内现期收入难以满足利息支出的“庞氏借款企业”。在整个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动中,企业的行为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在宏观经济处于低谷时,银行业盈利能力也随之下降,为了规避风险,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会提高放贷条件,贷款对象一般为信誉较好的抵补性企业;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预期收益上升,银行放贷条件放宽,贷款对象中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变多,而抵补性企业数量减少,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企业在宽松的信贷环境中更倾向于釆用高的负债比率,企业的发展也趋于扩张状况,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高风险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比例不断上升。而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持续繁荣后,经济开始回落,高风险企业首当其冲,任何引起企业信贷中断的条件都将引发企业拖欠债务甚至破产,由此形成的不良贷款也影响金融部门,导致银行破产。
安全边界理论,克瑞格(Kregel)为了更好的解释金融脆弱性假说,提出安全边界理论,安全边界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借款人违约,最大限度减少自身的损失而釆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自身在一定范围内不受损失,这个范围就是“安全边界气安全边界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对于提供贷款服务的银行和需要借款的企业来说,对安全边界范围的大小需求是不一致的,银行任务这个范围越大越好,而借款人则希望缩小安全边界以便获得更多的贷款,在双方的博弈中,安全边界达到均衡,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周期波动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便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在宏观经济向好时,好的预期会使得银行降低对安全边界的要求,高风险企业便能获得更多的贷款,而经济衰退时,这些髙风险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效益的减少,无法按时归还借款,银行的这部分贷款形成不良后加剧了金融脆弱性。
2.2.2银行行为理论
银行行为理论,包括贷款竞争理论、贷款客户关系理论和贷款勉强理论,是从银行行为角度来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
贷款竞争理论是伊顿(Eaton)、格尔索维奇(Gersovitz)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于1986年在其银行发展研究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在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减少自身利润空间,如降低贷款条件或贷款利率等来获取更多的贷款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客户和贷款量增加了,但也增加了贷款风险,削弱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也增加了不良贷款产生的的可能性,最终也会损坏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是有由约翰•伍德(JohnWood)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增加贷款发放等条件来稳定客户关系、保证贷款业务稳定发展,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为了维持长期关系,借款人会倾向于不断的向银行借款,给银行带去更多利润,银行往往也会在贷款利率、贷款条件方面给予长期的优惠,增加长期企业的贷款额度。持续获得资金的企业不断扩张规模,资金投向也趋向粗放,带来高风险低收益的结果,而银行釆取的这种激进型的贷款扩张策略,使得贷款质量下降,利润降低,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贷款勉强理论是由哥瓦尼(Gwyne)最先提出,后经伊顿(Eaton)>泰勒(Taylor)和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等人完善。该理论是指银行为了提升经营业绩,为借款人提供超过其需求量的贷款,超额供给贷款的银行为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忽视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产生贷款风险,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该理论同时指出,产生超额供给的原因是由于在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中,贷款业务完成额度往往会影响贷款业务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这便会导致员工为了提升业绩,大量发放贷款,从而超出了安全范围,引起不良贷款的增加。
2.2.3信用论
金融活动从其本源上来说,是一种包含不确定因素的信用活动,信用是一种带着期限性质的预期,涉及预期就会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作为承担间接融资中介角色的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经营发展与信用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需要履行保证存款安全、支付本息的义务,同时也有向借款人收取本息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差额,即存贷差是传统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由此产生的借款人、银行、贷款人三方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国际环境变化、市场价格波动,会影响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因素一旦超出预期或者调控失败,借款人的投资活动很可能受到影响,出现亏损,当借款人无法偿还本息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便产生了。加上信用的广泛性和关联性,那么因为信用而导致的不良贷款会波及整个市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会越来越大。2.2.4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贷款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控制等程序来实现对风险的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以求投入最小的成本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较高的业务,相应的风险管理便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强的工作,贯穿于信贷投放的整个流程。该理论在衡量银行信贷风险时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式,从贷前信用分析、贷中审贷分离到贷后监控,全流程防控贷款风险。在管理实践中,被广泛用于各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三岗分离和三査制约是贷款风险管理要求的最好体现。三岗是贷款审查岗、发放岗和贷后审査,这三个环节分离开,在人员、机构和程序上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约束,充分体现出各司其职和各自负责的效果;而贷款的前期调査、中期审查和后期检查三者之间相互约束,确保每个环节平稳运行,从而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控制。
金融脆弱性理论从银行角度和企业角度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并由此提出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内部机制问题,银行行为理论是从银行行为角度来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信用论从存款人、银行、借款人之间的信用活动分析了不良贷款的市场蔓延性,而贷款风险理论则从全流程管理出发,对如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进行探究。本文研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对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产生影响及如何管理不良贷款意义重大。
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3.1J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J农村商业银行是由J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来。1995年市联社从市农行分离出来,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约束发展、自主经营决策机制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随着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2000年10月,根据“一级法人”体制改革要求,J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九年后正式启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2010年4月J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成J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注册资本5.26亿元人民币,全行设有17个部门,50个支行和4个分理处,干部员工700余名。经营范围主要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办理结算业务、外汇业务、从事同业拆借和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担负着服务地方金融发展的工作。
自改制以来,J农村商业银行坚持改制不改向,始终把“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服务地方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该行已成为所在地区金融系统中网点最多、业务量大、服务优质的重要金融机构之一。至2018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00.80亿元,比年初增加16.6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5.48亿元,比年初增加17.66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列所在地区金融机构之首,市场份额分别为28.08%和30.28%。
3.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J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6]23号)文件要求,将贷款按质量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为不良贷款。通过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等数据来分析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并从信贷方式、行业类型、企业类型和期限等方面来进行结构分析。
3.2.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2 从不良贷款余额方面看,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99亿元,同比下降7.66%,其中,次级类贷款3.01亿元,同比下降16.39%,可疑类贷款0.98亿,损失类贷款0.0015亿元。由表3-1可见,2013年至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先涨后降的趋势,由2013年的2.96亿元上升至2016年4.81亿元,最大涨幅的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22%,2016-2018年开始回落,但余额仍处于近六年来的高位。
从不良贷款分类情况看,2013-2018年期间,J农村商业银行次级类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余额的比重均过半,该占比在2017年达最大值83.29%,说明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损失较小的风险贷款,若清收及时、处置得当,能较好的降低银行所受的损失;而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在连续2年回落后出现上涨,截止2018年12月末,可疑类贷款同比增长35.88%,损失类贷款同比增长23.28%;此外,J农村商业银行未纳入不良贷款的瑕疵贷款e余额呈上升趋势,截止2018年12月末,瑕疵贷款余额1.94亿元,同比增长77.73%,这表明,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虽然有所下降,但可疑类、损失类和瑕疵贷款余额增长蕴含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2)从不良贷款率方面看,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由图3-1可见,2013年至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保持相同的趋势,呈现先涨后降的趋势,由2013年的2.31%涨至最高值2015年的2.87%,后开始回落。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从2016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与J地区其他商业银行来比,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水平,由图3-2可见,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地区平均水平平均高出1.42个百分点,直接拉高了J区的不良贷款率。
图3-1J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8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变化图(单位:亿元)
-瑕疵贷款:逾期、欠息、逾期又欠息但未列入不良贷款的那部分贷款,以及借旧还新、展期的贷款。
(3)从拨备覆盖率方面看,研究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时,拨备覆盖率也是不容忽视的指标。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准备金使用比率,该指标反映银行财务的稳健情况和对信用风险的抵御能力。如图3-3,J农村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2013年末的287.06%降至2016年末的179.36%,于2017年开始回升,2018年末该比例上升至245.08%,这主要是由于2017-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回落。而由拨备覆盖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可见,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在2017年后出现明显的提升。J农村商业银行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一方面反映出该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但拨备覆盖率高也意味着机会成本高,影响银行的利润利用效率,在2018年3月银
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后,拨备覆%)
(2) 2.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结构分布情况
(1)按行业划分。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布在12个行业,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排名前四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四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达86.60%,其中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达1.41亿元。而不良贷款率排前四的行业分别是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12、3.74、3.39和2.36。其中,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高”的情况。
梳理J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8年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数据,从图3-4可见,该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占比从2013年的51%上升至2018年76.25%,其中2016年该比例达峰值85.16%,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零售行业和建筑业对经济景气的敏感程度高,且批发零售行业中小微企业居多,其经营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建筑业由于资金链复杂,涉及的担保圈关联性强,牵涉范围广,极易发生风险连锁反应,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不良贷款集中在少数行业也反映出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集中度较高。
(2)按信贷方式分,J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可分为信用类、抵押类、保证类和质押类四种。如图3-5,截止2018年12月末,信用类、抵押类和保证类贷款③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0.02亿元、1.52亿元和2.46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2、1.95和2.87,其中保证类贷款存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
图3-5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分信贷方式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梳理2013-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分信贷方式统计的不良贷款数据,从表3-2可得,保证类贷款是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该类不良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总余额的比例从2013年38.79%上升至2018年的61.48%,其中2016年该比例达峰值64.72%。但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抵押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高于保证类贷款,以6年来抵押类贷款和保证类贷款的平均不良贷款率比较,抵押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高出保证类贷款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有抵押物作为保证的贷款使得银行放松了对贷款客户信用状况、经营业绩、项目质量等方面的审查,加之一些抵押物变现困难,增加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导致抵押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3)按企业类型分,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对象可分为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三类,从表3-3可见,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贷款从无到有,在2015年达到峰值1.59亿元后逐年下降趋势,大中企业贷款金额相对较大,若形成不良,极易对银行产生较大的损失,所以近年来J农村商业银行加强了对大中企业的信贷和贷款审查,大中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占贷款总额50%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余额一直保持在较高位置,占不良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从2014年的36.84%上升至2017年的51.23%%,2018年末该比例出现小幅回落,截止2018年12月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62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0.38亿元。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个人经营贷款,主要集中人群是农户和城镇居民,由于个人生产经营规模小,极易受到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加之个人经营类贷款金额小数量多,银行在贷前审查中易掉以轻心,该类不良贷款余额的占比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25.51%逐年增长至2018年的44.83%o
数据来源:J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和信贷管理部
(4)按贷款期限分。J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按期限只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和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是该行贷款的主要组成,占到贷款总额的80%左右。从表3-4可见,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短期贷款的比例较大,连续六年超过60%,2014年达峰值92%,但该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18年12月末,不良贷款中短期贷款的比例已降为76%%O从不良贷款率来看,短期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中长期贷款,这与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地区和产业的周期性有关,短期贷款的资金补给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易产生信贷风险。
数据来源:J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和信贷管理部
3.3.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影响
(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从外部因素来看,第一,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金融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贷款质量好坏的根本性因素。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经营不顺、库存积压、销量下降,从而影响利润收入,甚至亏损倒闭,无法按期归还的贷款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同时,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不良贷款量。如国家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政策对相关行业里的企业经营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又如,随着地方债政策的出台,地方债管理中潜在的风险若暴露将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再如钢铁、造船等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其行业成本高,在“去产能调结构”政策的影响下,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受到负面影响,这些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有所下降。如2015年以来,辖内几家船舶企业先后出现经营困境。
第二,政府干预因素掩盖不良贷款。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出于维护地区稳定的目的,通过召开银政企协调会议,对银行机构贷款分类进行干预,统一银行机构贷款分类调整行动,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缓解企业风险爆发进程。如J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RHHX,贷款5笔,金额为1540万元。实际上该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厂房、设备均已出租,5笔贷款己经全部逾期欠息。但地方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要求“各债权银行要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缩减余额、不列入不良,确保新增授信和续贷资金及时到位"。地方政府干预掩盖的这些不良贷款,迫使银行贷款行为行政化,实际不良贷款率上升。
第三,企业自身经营不善,风险意识欠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意识对资产归还产生很大影响,借款企业的下述问题会带来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一是企业高杠杆运作带来经营风险,一些企业在扩大企业生产时,通过多银行贷款、信托甚至民间借贷、高利贷的方式获得借款,当经济放缓时,企业产能闲置,其经营产生的效益难以支撑高额的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最终难以偿还贷款本息。二是投资决策失误,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一些企业因对新行业缺乏充分的调研分析,或是对现有行业过于乐观,从现有企业中抽调大量流动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新上项目不能产生效益,而原本正常经营的企业陷入困境或资金链断裂。三是互联互保企业过度担保隐藏风险。经济上行时,通过互联互保的方式获取多家银行贷款的企业经营良好,风险尚未暴露,而在经济下行时,互联互保链条中若有企业经营困境,无法还本付息,提供担保的企业极易在代偿风险中影响自身经营,造成资金链断裂,产生连锁反应,带来大量不良贷款。
从内部因素来看,第一,贷款“三査”工作执行不到位。一是贷前调查不充分,贷款客户风险分析不够,选择客户能力不强。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员往往为完成考核任务,对客户准入控制不严格,导致的客户存在潜在风险。二是贷中审査不到位,对客户的风险评价不够审慎。J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前对借款人的风险信息未能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未科学评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在不具备放款条件时即选择发放贷款,对借款企业的材料审核也不到位。如该行某支行对某公司客户进行贷前调查,支行风险审査和综合授信调査均反映借款人资产负债率71%己高出准入条件,一周后总行风险审査人员反映借款人资产负债率己经调整为62%,时间间隔太短,涉嫌数据造假,但最终的风险评级未充分考虑此因素,该公司仍顺利获得贷款。三是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信贷资金流向监管不到位,贷款档案资料不完善,抵押品管理不到位。如J农村商业银行相当一部分贷后检査资料中未见企业的财务报表、担保人的担保信息等重要资料,而贷后检查未按季开展以及对抵押品的价值未能及时进行评估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第二,贷款内部考核和问责机制不完善。J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贷款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中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制度执行不到位,该行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制度《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中虽有对贷款责任管理的规定,但损失问责、岗位处罚等较为严重的问责情况很少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执行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影响信贷资产分类,J农村商业银行总行按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对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进行任务分配,较严格的绩效考核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的管理。出于对绩效工资、福利及职位升迁的考虑,涉贷的责任人员倾向于掩盖不良贷款,通过对贷款展期、给予贷款还贷宽限期、变更贷款合同条件、实施贷款重组、将流动性贷款变更为项目贷款等方式延缓正常贷款进入关注及不良类。
第三,信贷员综合素质欠佳。信贷客户经理是不良贷款管理识别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银行客户经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高低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J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有信贷客户经理13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60人,占比45.8%,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尤其是乡镇支行网点的客户经理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业务新规则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加大了信贷风险。从年龄分布来看,大多数乡镇支行网点的客户经理为年纪较大的老员工,在贷款调查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办事,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的贷款风险,不能与时俱进的提高贷款审查水平。而占客户经理比例4.6%的新行员,由于对业务不熟,缺乏经验,在对贷款风险的把控方面也有所欠缺。
(2)不良贷款对J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是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利息无法全部收回,还存在损失本金的危险,这不仅对银行的利润产生影响,使其盈利水平降低,还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使得其资产回报率大打折扣。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其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贷款损失准备逐年增加影响利润。截止2018年12月末,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9.66亿元,同比增长5.12%,该余额连续5年持续增长,贷款损失准备余额高企意味着该行较高的机会成本,该行的利润利用效率会因此受到影响。二是贷款利息收入下降,问题企业无法还本付息,影响相应的利息收入,J农村商业银行2015-2017年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三年,农村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分别减少0.33亿元、0.21亿元和0.09亿元,利息收入同比降幅分别为38.86%、41.65%和28.58%。
二是对资产规模和农村信贷支持的影响。不良贷款的增加降低了J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约束了其资产的扩张速度,2016-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量的增速连续三年下降,2018年末,资产总量同比减少0.13亿元,资产总量增速出现首个负增长。信贷资产作为银行总资产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不良贷款的增加,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的农业贷款规模受到一定的影响。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构成中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农村企业贷款总量逐年减少,连续5年下降,在总贷款中的占比由最高时期的42.16%降为5.42%,2018年末,农村贷款总额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下降了0.64个百分点。受不良贷款影响,J农村商业银行未能充分发挥出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
三是对银行综合考评的影响。不良贷款的存在及增加使得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压力增加,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已经发生隐患但尚未形成不良”和“还未开始违约但可能违约”的贷款呈上升趋势。不良贷款和瑕疵贷款的增加使得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综合考评得分,J农村商业银行在2017年的监管评级中由于不良贷款率偏高和新增瑕疵贷款余额较高,未能实现“监管2级”的评级目标,由不良贷款问题带来的财务状况隐患和整体实力下降,成为制约J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该行也成为监管部门加大非现场监管分析和现场检查频率和深度的重点关注对象。
3.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3.3.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J农村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方面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如《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管理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奖励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呆账核销管理办法》、《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重组管理办法》等。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指定资产保全部为牵头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不良贷款的风险管理和清收管理工作。该部门根据总行的各种战略规划,下达任务、督促相关支行组织清收和管理不良贷款,并对此项工作进行考核考评。协助支行对总行规定的一定额度以上的不良贷款共同处置,对大额不良贷款拟定处置方案报总行授信审査委员会审议。同时,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部、监察室、人力资源部及各支行行长、总行分工片领导及部门挂钩经理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协作完成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工作。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如图3-5o
图3-5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图
由图3-5可见,支行作为不良贷款的清收和管理责任单位,全过程、直接负责不良贷款的催收、清收、管理等相关工作。支行根据贷款到逾期状况,或在贷后管理中发现的贷款风险信息,依据标准④对符合不良贷款条件的新增不良贷款及时预警,提出初步处置意见,并上报至总行风险管理部,总行风险管理部及时掌握风险状况,按制度及办法规定确认不良贷款,并在收到预警报告后,及时审核支行提交处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并反馈给信贷管理部门征求意见,按不良贷款预警处置方案审批权限处理。若贷款发生跨月逾
。
3.3.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J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有现金清收、呆账核销、贷款重组和法律诉讼四种,受托转让仅在2014年应用过,后由于监管部门的管控未在不良贷款处置中釆用。
4 现金清收方式
现金清收是指J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清收计划、对借款人进行各种方式的催收,实现不良贷款本息全额或部分的收回。这种处置方式,适合在借款人尚存在一定的还款能力,或者J农村商业银行掌握第二还款来源时使用,J农村商业银行可通过催收、依法收贷等方式进行现金清收。现金清收是J农村商业银行最重视的清收方式,2018年,不良贷款处置中,现金清收185笔,共0.88亿元,同比上涨47.60%,现金清收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20.43%%,同比增加了4.67个百分比。现金清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处置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贯穿于贷款回收的各个时间点和环节,能够实质性的盘活不良贷款,能从根本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对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5 呆账核销
呆账核销是指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J农村商业银行用从利润中计提来的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自己承担风险和损失。这种处置方式使得不良贷款在银行账面上真实剔除,这能体现会计审慎性的原则,这种处置方式下的资产负债科目能更加准确真实的反映银行的资产状况,这也是J农村商业银行有针对性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相当于利用银行自身盈利来弥补吸收损失,无形中加剧了J农村商业银行的负担。J农村商业银行的呆账核销按照《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进行,遵循严格认定条件、提供确凿证据、严肃追究责任、逐级上报并经审核审批、对外保密和账销案存的基本原则。具体核销流程由尽职界定开始,支行上报申请核销报告,由总行资产保全部门或电子银行部等相关部门审核,经审计后再由授信审查委员会审议,董事长为呆账核销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呆账核销最终结果进行审批,最后,支行根据总行批复进行呆账核销的账务处置。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中,呆账核销281笔,同比增长38.42%,金额2.73亿元,同比增长24.86%,呆账核销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63.57%,同比增加了5.6个百分比,成为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笔数和金额最多的方式。
(3) 贷款重组
对于因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无法按期限全额归还的贷款,J农村商业银行会根据企业状况,对其釆用贷款重组的方式,即对借款主体、还款期限、适用利率、还款及担保方式等贷款要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控制、转化、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J农村商业银行按照《J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重组管理办法》对贷款重组进行规范和管理,2018年,该行通过贷款重组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5笔,金额0.08亿元,同比减少0.35亿元。符合下列条件的贷款,J农村商业银行会釆用贷款重组的方式:一是贷款的担保效力不降低,贷款重组后可收回一定的本金或利息;二是贷款重组后有助于借款企业或个人执行还款计划从而降低贷款风险,或能完善原担保合同、借款合同的法律缺陷,或能将信用贷款转为有担保的贷款,或担保的可靠性能够有所增强;三是贷款重组后抵质押权、担保权不会丧失或削弱,而通过其他方式处置将导致贷款担保或优先受偿权丧失;四是变更借款人可以明显降低贷款风险。而对于借款人能正常经营周转、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务或恶意欠息、借款人已进入破产程序等情况不得办理贷款重组。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变更借款主体、借新还旧、以物抵债、追加或变更担保人担保品四种。
(4) 法律诉讼
法律诉讼是指J农村商业银行向司法机关提出以司法途径来维护本行信贷资产的完整,防止或降低信贷资产损失。J农村商业银行《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中对不良贷款诉讼管理进行了规范,不良贷款诉讼的发起由有司法途径清收不良贷款需求的支行递交书面申请,总行资产保全部在三日内完成对支行诉讼申请资料的审查,报经分管领导同意,进入诉讼工作程序。在法律诉讼过程中,法院下达调解书、判决书等向借款人通告偿还债务,如果借款人不承担还款义务,法院则可以通过査封、冻结欠款人账户、抵扣等方式来强制执行。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诉讼工作主要包括:仲裁、诉讼、申请支付令、申请强制执行公证文书、执行申请、执行听证和强制执行。2018年,J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法律诉讼方式处置不良贷款158笔,占不良贷款处置总笔数的24.35%,处置金额0.32亿元,同比增长46.64%。法律诉讼是实现质权、抵押权的必要环节,也可使得银行在清收谈判中占据先机,往往是贯穿在J农村商业银行多种不良贷款处置方法中的一种方法。
(5) 受托转让
受托转让是指J农村商业银行将3户(含)以上的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一种处置方法。受托转让处置不良贷款可以节约处置成本,加快处置进度,让银行在短时间内降低表内不良贷款率,满足监管要求,实现高效处置。在操作流程上,J农村商业银行结合辖内其他银行的经验拟定转让方案,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再根据不良贷款借款人情况、抵押物情况、担保人情况和代偿能力、清收方案难点及困难等因素综合核定转让价格,通过行办会及董事会审批通过后开展尽职调查和责任认定,之后发布招标邀请,通过竞标方式确定转让价格,签订合同后,实现不良贷款的分离。2014年J农村商业银行将22户不良贷款共1.64亿元打包转让给江苏资产管理公司,贷款本金和转让价格之间的差额通过核销进行处理,实现不良贷款的批量处置和销户。但由于受托转让对于不良贷款的估值难以把握,转让价格和估值方式构成了隐形交易成本,加之监管机构监管要求的改变,该处置方式在2014年后未能在J农村商业银行得到有效应用。
3.3.3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纵观J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8年不良贷款处置现状,从表3-5中可见,该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以自行处置为主,呆账核销是自行处置方式中最常用的,呆账核销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从2013年的0.96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73亿元,涨幅185.31%,呆账核销处置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13的49%增长至2018年的64%。现金清收是仅次于呆账核销的常用处置方式,但近两年来,J农村商业银行现金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有所下降,现金清收金额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比例在2013-2018年期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法律诉讼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和笔数在2013-2018年间呈现上涨趋势,法律诉讼笔数从2013年的31笔增加至2018年的158笔,诉讼金额从0.09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0.32亿元,涨幅明显,成为J农村商业银行较为常用的处置方式之一。此外,表中的非重组上调是指原先有不良贷款的企业经营好转,偿还欠息后,J农村商业银行将其贷款分类上调,通常是在6个月的关注期限后,由不良贷款类调整为关注类,非重组上调是区别贷款重组而言的一种统计方式,最终归结为现金清收和非现金清收,此处作为监管部门统计口径需要单独列出。作为委托外部机构处置的方式受托转让仅在2014年组织实施过,近四年来未再发生,对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的贡献度较弱。
4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4.1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4.1.1不良贷款处置方法较为单一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可用的方法和措施有限,主要措施是内部处置,包括现金清收、呆账核销和贷款重组,2018年用这三种方法处置不良贷款471笔,占处置不良贷款总笔数的72.57%,处置不良贷款金额3.69亿元,占不良贷款处置总金额的85.81%。在采用现金清收法处置不良贷款时,往往是逐笔追缴,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在发生管户行变更时,还容易产生人员交替带来的情况不熟、积极性不够等系列问题。作为J农村商业银行处置金融占比最高的呆账核销法,有着高拨备消耗的特点,侵蚀着该行的利润收入,虽然J农村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上涨,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银行的盈利空间有限且存在不确定性,呆账核销和贷款重组这两种内部快速处置方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资产质量的提升,使得不良贷款率达到监管要求,但较为单一和集中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法会降低J农商行业银行竞争力,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强制性特点的法律诉讼在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常被应用,但除此之外,其他有效、可用的方法有限,市场化处置方法应用不足,如受托转让仅在2014年使用,与市场的结合性不强,未能有效的利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灵活处置不良贷款,可采取的措施有限,特别对有逃废债现象的借款户缺乏强有力的处置措施。
4.1.2司法执行难导致处置效率低
在催收和代偿失利的情况下,法律诉讼往往是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必然选,但诉讼时间长、成本高和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该行。据测算,当前个人不良贷款通常半年可以拿到一审判决,而遇到客户失联需要一年以上才可以拿到一审判决。企业不良贷款如果通过破产清偿渠道处置,受司法流程及工作程序的影响,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乃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一审判决,J农村商业银行不少案件处置完成后变卖收入还不足以冲抵相关诉讼成本。
在法律诉讼执行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申请人难以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而法院在执行中,除了对被执行人的车辆登记信息、土地房产登记信息、银行存款信息和工商股份登记信息中四种信息集中清査,釆取依法冻结、扣押、查封等措施外,对有逃废债现象的被执行人、赖债户或是无可执行财产且对失信人信息公告无惧的借款人执行方法有限,措施无力。
在执行变现方式上,自2014年起,J地区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入驻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此后凡是执行实施案件需要拍卖的,全部进行网上拍卖,由于网络司法拍卖具有“公开”和“零佣金”的特点,杜绝了暗箱操作和串标的可能,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有利于维护银行债权人权益。但从拍卖成交率看,据统计,淘宝司法平台J地区拍卖的总成交率不足13%,除了低值货物和机动车外,房地产等高价值资产的拍卖成交率仍然偏低,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网络拍卖平台缺乏传统拍卖公司的客户资源和营销手段,潜在买家的知晓率不高,往往需要银行事先多方宣传撮合;二是拍卖资产时,当拍卖价与当初购置价相差较大时,相应过户税费较高,而过户税费由买受人承担,使对拍卖资产感兴趣的买家丧失了购买意愿;三是法院对拍卖资产进行二拍、三拍及变卖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行情,予以充分打折,导致拍卖资产流拍率较高。
4.1.3税前核销认定存在难点
J农村商业银行在核销处置不良贷款前,需要进行税前核销认定,虽然,近年来财税部门对贷款核销政策进行了修改,总体上放宽了税前列支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较多难点。如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公告要求,不良贷款经追索无法收回的,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债务人和担保人破产、关闭、解散证明以及追索记录等证明材料后可予以核销。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正在执行的案件短期内根本无法获取终结文书。破产关闭企业的解散证明、撤销文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证明等取证难度大且成本高,无实际可操作性,这极大的增加了核销难度,导致J农村商业银行多笔逾期一年以上,经多次追索又无法收回的可核销贷款均不符合税务局外核条件。又如在个人不良贷款核销方面,按照税务部门要求,借款人或保证人长期外流的,核销材料中需有公安机关出具的外流证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基层公安机关不愿出具居民外流证明,致使部分借款人或保证人实际己外流的个人不良贷款因核销材料缺少外流证明,无法报送税务部门进行税前核销处置。
4.1.4不良贷款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
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釆用的一些方法存在风险隐患,未能实质性化解不良贷款。一是以贷还贷掩盖贷款质量的真实性。以贷还贷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不良贷款余额,但其实是掩盖了不良贷款的真相,存在风险隐患,如J农村商业银行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例中,Z某某贷款600万形成不良后追索其担保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责任,为完成不良贷款的清收,J农村商业银行同意对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增加流动资金贷款500万,用于该企业在完成代偿责任后的日常经营周转。不良贷款清收成功,但资产风险由原借款人转移给了担保责任人,不良贷款风险未得到实质性化解。二是瑕疵贷款通过过桥、借新还旧延缓风险暴露。J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来瑕疵贷款余额逐年增长,其中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展期等方式将企业不良贷款分类调为关注的,只是暂时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资金风险只是后移而并未得到化解。如J农村商业银行一例贷款重组案中,JW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JR模具有限公司担保的200万贷款已形成不良,自身在该行的650万贷款也已逾期,J农村商业银行在处置中采用了借新还旧的方式,临时授信850万元,200万元用于重组代偿担保JR模具有限公司的贷款,650万以较低利率帮助企业实现资金周转。
4.1.5监管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影响处置进程
由于贷款核销涉及财税、监管以及行业管理等多个部门,各类规定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从而影响处置进程和增加风险管理的难度。如在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际处置中,按照《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对单户贷款余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经追索180天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个人经营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的原则自主核销”,核销呆账仅需要“对责任认定和追究的初步意见”,但根据江苏省联社下发的《关于做好呆账核销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苏信联发(2015)52号文)中要求“对确系主观原因形成损失的,最迟要在呆账核销后1年内完成责任认定和对责任人的追究(包括处理)工作”。而J农村商业银行在核销部分抵押类贷款时,抵押物实际价值虽然能够覆盖债权,但由于司法执行和处置流程问题,很难在核销后1年内完成对抵押物的处置,导致无法确定实际损失金额,从而无法完成责任认定和对责任人的追究(包括处理)工作,对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进程产生影响。
4.2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典型案例
本节中的案例介绍选取了J农村商业银行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和T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清收案。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中借款人及担保人情况复杂、处置周期长,处置过程中涉及法律诉讼、贷款重组、现金清收等多种方法,而T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清收案涉及政府和抵押物处置问题,是J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多法处置不良贷款的集中体现,两则案例较有代表性的反映了J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情况,对分析该行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4.2.1Z某某不良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1) 借款人及贷款情况
Z某某是J地区G村的村民,大专毕业,在西安从事建筑开发较早,初期经营情况好,规模不断扩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Z某某于2012年4月27日由于工程需要,向J农村商业银行R支行申请保证贷款600万元,贷款期限至2013年4月15日,保证人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和他的妻子X某。
(2) 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Z某某刚开始业务开展顺利,经营较好,后由于管理不善,企业竞争力不佳,工程垫资较大,企业与日倶衰,同时由于该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经营风险加大,经营成本逐步增加,加上主要的业务为从事房地产开发及商住楼建设,业务项目上、资金回笼等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经营效益不佳,资金无法回笼,导致贷款逾期欠息形成不良多年。
5 J农村商业银行清收处置情况
一是催收诉讼。Z某某600万元贷款形成不良后,经办行多次向借款人、保证人催收、协商无果,于2013年8月26日申请仲裁,2013年9月100J地区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2014年10月15日下达保证贷款裁决书。在J地区仲裁委员会赴西安将仲裁送达借款人后,借款人归还了部分保证贷款50万元o2015年1月21日R支行对该笔保证贷款申请了强制执行。J地区中院对借款人和保证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不大。执行期间,分别于2015年1月22日、2016年7月29日从担保企业在该行的税务账户中扣收了部分保证贷款43.43万元,仍结欠保证贷款506.57万元,后该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被执行人上黑名单。
二是现金清收。现金清收的主要方式便是保证人代偿,虽然法律诉讼已于2016年终结执行程序,但管户行T支行持续对保证人进行贷款催收工作。2018年在催收Z某某的担保人X某时,发现其偿债意愿变的主动,经调查,X某己与借款人离婚,又带着两个未成年小孩,靠在西安一家私企打工维持生计,由于帮前夫担保未能履行担保责任,被法院强制执行,因名下无可执行资产而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对其生活产生了诸多不便。X某尽其所能拿出仅有个人积蓄10万元,并以其母亲名下的房产抵押贷款40万元,共计筹资50万元,用于代偿其担保贷款。管户行T支行在充分了解保证人情况后,经信贷小组集体会办并经总行贷审会审批后,同意X某筹资50万元一次性归还其担保的Z某某的不良贷款,剩余的本息及相关费用,不再向其追偿,继续向借款人和其他担保人追偿,并同意向法院申请撤销对X某的执行,消除X某的失信人员名单。2018年4月16H,借款人X某某保证贷款至此结欠本金456.57万元及利息281.41万元。
三是贷款重组。在对另一担保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代偿催收中发现,该企业目前运营形势较好,市场需求增加,但因企业为Z某某担保涉诉案件的拦路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融资发展。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与管户行多次沟通和协商,达成如下解决方案: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出资520万元,代偿为Z某某保证担保贷款剩余本金456.57万元及部分利息63.43万元,同时,为避免抽走部分流动资金影响企业正常经营,J农村商业银行同意对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增加流动资金贷款500万,用于该企业的日常经营周转,由具备担保实力担保单位担保。至2018年9月6日,J农村商业银行不再追偿剩余利息及相关费用,并向法院申请撤销了对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强制执行,消除该公司的失信人员名单。
(4)经验教训
该案件处置时间跨度长,前后经历了5年的清收,借款人及保证人情况复杂,J农村商业银行前后由支行和管户行对借款人和保证人情况进行了解,采取不同的措施持续清收,在适当的时机各个击破,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最终只损失了部分利息,收回了全部本金。但在整个贷款管理和处置过程中,对于借款人妻子作为保证人调查不够充分,致使在产生不良后,该保证人几乎没有代偿能力,而对于保证人Q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的追偿时间战线拉的过长,釆用变更贷款主体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对变更后企业的贷后管理尤为重要。
4.2.2T置业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1) 借款人及贷款情况
T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140,法定代表人Y某,注册资本11008.80万元,股东:RT集团有限公司4403.52万元、S某3522.816万元、Y某2421.936万元、H某660.528万元。许可经营项目为房地产开发、销售;一般经营范围为物业管理服务。该公司于2013年1月在J地区Z镇开发建设购物广场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3亿元,实际可销售面积52082.50平米,共计270套房产,其中商铺148套、住宅122套。公司2013年7月开始预售房产,但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房地产销售乏力,至2017年末公司尚有33套住宅(预计销售金额2400万元)、26套商铺(预计销售金额6900万元)没有销售。
该户在J农村商业银行的项目贷款4000万元,为土地抵押,分期用信。分别于2013年8月01日和2013年9月13日各用信2000万元,到期日均为2016年5月9日。按原还款计划,T公司陆续归还250万元,至2017年末项目贷款余额3749万元,该贷款项目均己展期至2017年8月20日。
(2) 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一是房地产销售疲软,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至2017年末T公司尚有33套住宅、26套商铺没有销售。2016年T公司为解决销售困境,与R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包销协议,但以失败告终,销售惨淡,基本无收入来源,8月20日贷款到期后无力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二是T公司与Z镇政府按原招商引资双方协议约定,Z镇政府应返还该公司土地出让金3887万元,但Z镇政府未按协议履行。该公司2015年11月向法院提起诉讼,后因判决与预期差距太大又进行上诉,于2017年5月15日获得终审判决:Z政府向RT集团有限公司返还土地出让金3887.39万元及相应利息,但Z政府态度消极,至2017年年末也未执行判决。
三是保证人T公司的母公司RT集团有限公司及其股东因经营不善且卷入担保不良,
企业经营日益艰难,资金周转困难,自2017年5月后贷款利息逾期,保证人无法履行代偿责任。T公司希望通过与香港客商积极洽谈,拟以约3500万元价格打包出售7号楼商铺13385m2(目前租赁经营超市),所得收入将用于归还我行贷款,但此方案未能实现。
(3) J农村商业银行釆取的清收措施
首先,J农村商业银行在T公司贷款到期前(2017年7月140)便由总行副行长带队前往温州RT集团进行贷款本息催收,2018年1月,启动诉讼保全程序,对T公司名下未出售房产进行保全。由于当初抵押给J农村商业银行的为商业用地土地使用权,现土地之上已建立住房等附属设施,加之商业房产销售对象以百姓居多,实际发生不良后处置变现难度大。
其次,J农村商业银行致力帮助T公司解决“土地证”分割问题,分割后T公司将能收回部分售房款,同时也将促进剩余商品房的销售。拟由区政府、房管、土地、银行等部门共同拟定一份会议纪要,通过政府平台等提供过渡担保,在封闭运行的情况下完成“土地证"的分割,并将其他同等价值抵押物(拟以7号楼商品房13385nf)抵押给J农村商业银行,但此方案在后续推进中未能实现。
最后,J农村商业银行协助T公司对Z政府进行出让金返还的追索,RT集团申请强制执行冻结Z镇政府在该行的账户,并通过上访、新闻传媒等方式维权,向Z镇政府施压,迫使Z镇政府及其上级主管单位直面此事并积极协调处理。至2018年下半年达成处置协议,由Z镇政府代偿T公司贷款本金3749万元,剩余利息、费用不再向借款人和Z镇政府追偿。
(4) 经验教训
该案件金额较大,但处置时间相对较短,最终损失较小,主要是由于J农村商业银行启动不良贷款催收迅速,在贷款到期前2两个月,当借款人出现贷款欠息时便迅速开展催收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及时保全有效资产和账户,多管齐下,多法并举,边谈边诉,受到较好的效果。但在贷款前对抵押物的评估欠妥,未能充分考虑抵押的商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变现的难度,导致在处置阶段一度处于被动,难以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利益。
5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经验启示
5.1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金融危机爆发,不良贷款问题导致银行破产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各国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来看,规范的流程、及时有效的处置对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化解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了解国际上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和流程,借鉴其有效经验,对解决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问题及完善处置流程、提高处置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1美国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美国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主要有在政府主导下的集中处置模式和依靠银行自身力量的分散处置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美国经济出现的高利率、高通胀现象,加之管理问题及监管缺位,美国出现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风潮,严重影响了美国金融业的稳定。美国国会创立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该公司归属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专门通过证券化方式来应对处置金融机构倒闭后形成的不良资产。这种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也被称为RTC方式,是一种集中解决模式,整批出售是该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即由政府注资,重组信托公司得到授权后对有不良资产问题的银行进行接管,将资产进行好坏分离再集中处置,而很低的资产回收率让重组信托公司改变了处置方式,釆用直接发起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方法,在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产品设计中,由政府主导的RTC方式并没有选择由政府背书的外部增信方式,这样降低了政府面对的证券风险。该方法不仅解决了美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困扰,更在证券结构设计、基础资产池设计等方面提供了经验,促进了美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美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分散处置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成立银行子公司来处置不良贷款,也称为“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是指当一家银行存在不良贷款时,将不良贷款从其好资产中分离出来,转移给专门处置不良贷款的“坏银行”,这样被剥离出不良贷款的银行可以成为正常经营的“好银行”。这种模式主要是美国一些大银行釆用的方法,由大银行单独成立子公司,专门负责处置母公司不良贷款和变现资产。该方法适用于不良贷款暴露较多,处置压力大的银行,可以保证“好银行”的信贷质量,降低不良贷款带给银行的冲击,而“坏银行”以公平市值收购坏账,自行承担损失。银行内部处置不良贷款缓解了政府压力,在税收政策上,政府会给予一定的免税优惠,在利率政策上,政府实行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增加银行利息收入,用盈利来处置不良贷款。
5.1.2日本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日本银行业经历了不良贷款的产生、爆发和剧增,到21世纪初,不良贷款规模仍然相关可观,这对日本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带来巨大阻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和金融机构釆取多种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
(1) 政府主导,对问题银行进行干预与处置。为减少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降低不良贷款率,稳定金融发展,首先,日本政府出台了专门法案以稳定和规范银行业的经营运作,从政策框架构建到确定基本方针,日本政府为银行处置坏账做好了政策引领工作。其次,在监管领域专门设立职能部门负责银行风险管理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构成机构运作体系。接着,在实际处置方面,设立专门处置银行坏账的机构,负责不良贷款的接收和处置工作。如设立“共同债权收购机构”,该机构由银行和政府共同出资,对资不抵债的银行进行不良贷款重组处理;如设立“整理回收机构”,该机构是由央行出资改组而来,负责接管破产银行的债权,并可以通过购买优先股等方式向问题银行注资;如建立“特别公共管理制度”,通过存款保险机构专门处理大银行问题,通过获取股权再折价处理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如建立适用于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过桥银行”,接收倒闭银行的资产,通过市场公开竞价出售获得款项对存款人进行偿付等。最后,政府在关键时刻,会向问题银行注入公共资金,以帮助问题银行解决危机,支持银行进行坏账处理。
(2) 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贷款。银行遇到不良贷款问题,除了依靠政府帮助外,自身会采取多种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对信贷政策进行调整,缩减信贷规模,减少信贷潜在风险。二是从资本市场来拓展核销坏账所用的资金,从而减小通过银行自身盈利来核销坏账的压力。如在二级市场发行长期债权和优先股来筹集资本等。三是运用市场化和多样化方式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如通过捆绑式公开拍卖处置不良贷款、出售银行抵押品、实施不良贷款证券化操作等。四是通过民间金融机构集中出资,向问题银行提供资金援助、低息贷款或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5.1.3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2014年,欧央行对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开展了综合评估,总结了对银行不良贷款识别、计量、管理和核销的有效做法,并于2017年3月发布《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从统一不良贷款定义开始,制定了欧元区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策略,提出了“评估经营环境”、“制定不良贷款控制目标”、“实施工作计划”和“完善工作计划"的核心架构,将对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融入到处置流程中,对不良贷款管理实施有效的全流程控制,设立了内控机制、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三道防线。《指引》将不良贷款风险防范通过流程性措施贯穿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成立专业且独立的管理部门,不良贷款的管理部门应该与贷款发放部门严格分开,但可以建立两个职能部门的联系反馈机制。
二是划分不良贷款的生命周期,在制定不良贷款计划时,应该将不良贷款的生命周期考虑在内,适时调整不良贷款处置活动,以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逾期90天之内)。在贷款出现逾期还未形成不良时,重点对借款人进行早期款项追回和详细信息收集,用以评估借款人的情况,收集信息时,可将借款人适当分类,用于决定釆用何种最适合借款人的解决方案。该阶段重在通过早预警,早防范将贷款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第二阶段:后期/重组/延期。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在借款人承受能力评估结果为确实可行的前提下,制定、实施贷款重组或延期安排。重组/延期安排完成后,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程度,应明确一个持续监控的期限,直至因未触发风险因素而被移出不良贷款。
第三阶段:清算/债务回收/法律案件/赎回权。根据财务状况和合作程度,对没有合适延期方案的借款人加以判断,并对不同的清算方案(法庭或庭外和解)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此基础上,银行应迅速作出清算决定。在这一阶段,法律和业务清算的专业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广泛聘用外部专家的银行应有足够的内部控制机制以确保清算过程的高效进行。同时,对逾期久远的不良贷款应给予特别关注,建立包含清算程序指引的债务回收计划。
第四阶段:丧失抵押赎回资产管理。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应当为不良贷款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投资组合设置不同的解决模块。同时,明确“模块移交”的触发点,以贷款从正常业务管理状态转入不良贷款处理、不良贷款处理的一个流程转入另一个流程为时间触发点。需要强调,只有在确定的情况和条件下才允许管理人员拥有自行处置权。
三是分项分析。通过开发信息系统,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一套细分标准,以便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不同的重组或清算方案,从而设计专门的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此外,《指引》中将不良贷款管理前移,引导欧元区银行建立一套早期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管理潜在的不良客户,防止贷款不断恶化,起到防控风险的作用。关键的预警指标包括借款人指标和资产组合指标,预警指标至少每月更新一次。
5.2国外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及防范的启示
5.2.1发挥政府主导,构建多方联动平台
美国和日本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政府都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从出资组建不良贷款处置的专门机构,到直接对银行注资支持其处置不良贷款,再从税收和利率政策上对问题银行或处置机构进行倾斜,最大限度的支持银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农村商业银行要想高效处置不良贷款,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也需要实现多方共同合作。除了争取政府政策优惠和环境上的支持外,也许充分发挥外部的不良贷款处置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自身在这个过程的积极作用。在主体、中间机构和政府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探索不良贷款处置思路,实现高效处置。
5.2.2提早防范,及时推进处置
二十世纪80年末开始,美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政府较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及时釆取相应措施,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而同时期的日本,直至二十世纪末金融危机发生,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才逐步展开,给经济复苏带来一定阻碍。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资产价值会有所变化,往往是处置时间越长,最终收回的价值越小,处置越晚,处置成本就越高。欧央行制定的《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更是将不良贷款处置前移,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早防范,及时处置,实现不良贷款风险防控的高效高质。
5.2.3利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处置
从美日两国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来看,两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更加多元化。外部机构处置选择多,通过不同类型的外部机构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消化和处置;注资渠道多样化,除了政府注入资金外,也通过民间金融机构、股市等筹集资金;市场化手段运用灵活,不良贷款证券化、通过二级市场拓展核销坏账的资金来源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也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多元化多渠道处置,达到处置的最佳效果。
6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及防范的对策建议
6.1优化信贷外部环境建设
6.1.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实现高质量独立发展
政府在不良资产的协调和处置中具有地缘、资源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从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来看,政府会对其不良贷款管理及清算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J农村商业银行来说,要减轻政府对其不良贷款的影响,同时还要得到政府对收贷、处置贷款等工作的积极配合。在信贷投放的选择方面,对于政府推动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调査审核,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大小,不可因为政府推动而盲目跟从,对政府背书但风险不可控、效益低下的项目要敢于拒绝,避免政府干预对资金投放产生的不利影响,真正实现经营的独立自主。J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创造机会,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对本行信贷发展和不良贷款处置的支持,实现独立发展的同时寻求政府在贷款清收、督促相关单位还款等方面的帮助。
6.1.2搭建多方联动平台,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J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时,存在司法、税务、政策矛盾等方面的难题,该行领导层需要积极搭建多部门联动平台,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一是加强与仲裁委、法院、公安机关的协作,J农村商业银行可利用银行大数据和支付信息网络的优势,建立与执法机关的信息沟通渠道,在积极帮助相关部门侦破案件的同时,争取通过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逃废债行为,寻求在执法方面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二是积极寻求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优惠,J农村商业银行可从增加对地方税收贡献度出发,紧跟税改步伐,密切关注财税改革,最大限度的争取地方补贴和优惠,同时寻求实现核销自主权的下放,加快核销进度,提高核销效率;三是探索建立与其他银行间的不良贷款处置协调机制,通过同行业沟通与协作,共同开展同一客户或关联客户的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最优化处置共同的不良贷款,加快处置进程,降低处置成本。
6.2健全信贷管理机制
6.2.1严守贷款“三查”防线,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J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平衡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的关系,在拓展业务发展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从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实现权责的分离和有效的配合,客观及时反映客户资产质量及其变动状况。一是强化贷前调査,将风险管理端口前移,信待人员应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从市场拓展、客户营销开始,认真审核客户经营、财务、负债、盈利等状况,同时通过社会征信系统和同行业对借款人的评价,全方位考察借款人的资格,审慎评估企业偿付能力,做实贷前管理;二是落实贷中审查,严格控制贷中风险。认真审查企业是否具备放款资格,在贷款合同签订、担保条件落实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通过量化评分的方式,根据借款人的行业、资金规模、借款用途和风险等级等因素综合考量,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利率、期限和类型的贷款产品,实现风险可控;三是重视贷后管理,防范贷后风险。加强对企业贷后的资金使用、还款来源监测,关注企业实质的经营发展状况,严密做好贷后调查管理资料,同时应做好借款企业贷款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对于超出企业经营范围、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借款人及时警示并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及时对企业资产分类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掌握真实状况。
6.2.2优化信贷内部管理,完善信贷考核奖惩机制
加强J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优化信贷考核机制。一方面严格信贷资产质量考核,对虚假出表掩盖真实不良的做法严惩不贷,降低不良贷款余额考核权重,结合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结果,给予合理的奖惩考核。二是规范机构员工行为,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对于为了完成业绩目标而虚假反映贷款信息、违规进行展期、违规借新还旧的人员严肃处理,并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三是积极执行不良贷款清收奖励制度,在对以货币资金形式收回贷款本息的人员进行奖励外,应对通过其他方式完成不良贷款高效处置的人员也进行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清收人员积极性。
6.3加强不良贷款防范管理
6.3.1构建核心架构,加强不良贷款策略运用
吸收借鉴欧央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经验,制定J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策略,搭建不良处置核心架构,一是评估经营环境,主要评测自身不良贷款承受能力,外部环境变化及资本运作情况;二是制定控制目标,从短、中和长期,结合自身业务能力情况,合理确定不良贷款减少量;三是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对不良贷款率高的支行加强管理,督促其按时间提交不良处置计划,依靠适当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计划内容有效实施,并定期评估实施情况,对偏离计划的变化,及时釆取补救措施;四是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制度化规定,将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全面纳入银行管理流程,并做好内部定期审查和外部独立监督。
6.3.2完善流程管理,前移不良贷款端口设置
欧央行通过《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指引》规范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在指导银行机构化解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同时,也为也为银行机构提供了风险端口前移的监测指标,旨在及时识别和管理潜在不良客户,防范潜在不良变成真实不良。因此,J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不良处置流程时,可以进一步强化早期预警机制功能,在真实不良形成的前端,设置规范化的潜在不良监测预警指标,包括公司、个人以及资产组合类指标,并内嵌于银行的风控系统,根据指标变化情况做好预警和早期处置工作。同时,在不良贷款率高的时候提升监测频率,重点检査预警指标有效性、预警报告的充分和准确性,以及根据预警指标状态,釆取相应的行动。
6.4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管理机制
6.4.1严格执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真实反映信贷风险
J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分类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根据借款人的真实财务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将借款人真实的资产质量反馈给管理部门,合理配置信贷规模、调节信贷结构。信贷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经济形势,深刻理解当前背景下资产质量下降与经济形势的内在联系,从根本杜绝人为、刻意地隐藏不良贷款爆发、以及主动配合企业延长不良贷款暴露时间的现象。加大对逾期、欠息、展期、重组等类型贷款的监测,利用风险管理系统、定期巡防、与涉贷银行交流信息等方式,及早识别、控制风险。建议参照欧央行做法加强对展期贷款、重组贷款的管理,运用科学操作性强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处置方法,做好实施阶段的评估和监控。同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好重点类型贷款、重点企业的分类工作,及时将应纳入不良的尽纳入不良贷款统计,做到账面不良即为真实不良贷款,减少隐性不良贷款的隐患。
6.4.2多元化处置方式,积极推进处置模式创新
找到合适的方法,会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效率,J农村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前应制定有效的处置计划,根据贷款形成原因、规模特点和处置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因素制定详实的处置方案,并在实施中持续评估,处置结束后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报告。在处置过程中,J农村商业银行在运用原有内部化处置方式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创新不良贷款的处置模式。一是可以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运用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打包转让等方式,化解存量的不良余额;二是借鉴国内外银行先进经验,探索使用资产证券化渠道处置不良贷款,通过将风险和收益要素分离并转换成证券,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有助于增强银行的资源配置能力,提高自主管理成效。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公开、数据匹配和交易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在资产管理公司上网转让不良贷款资产包的基础上,探索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不良贷款处置。
6.5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6.5.1完善用人机制,提高信贷员综合素质
J农村商业银行要改进现有的招聘用人机制,首先是完善信贷人员的招录机制,人才招录要以业务部门的需求和条件为基础,人力资源部门结合部门要求对员工进行综合考察,加强和推行市场化用人机制,减少因为亲朋熟人关系打招呼、走后门被招录的情况,应通过层层选拔,择优录取的方式为单位招录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人才。其次实施竞争上岗制度,信贷人员作为风险把控的第一道关口,对防范贷款风险至关重要,信贷岗客户经理应该竞争上岗,坚持定岗不定人,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轮岗交流,最大限度减低因个人行为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风险。最后,要保持信贷营销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乡镇地区信贷员的组成,通过“以优带新”,“以新换老”的形式优化信贷队伍建设。
6.5.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信贷员业务技能
信贷业务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也在发展变化,J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对员工的培训体系,一是除了现有的支行集中培训外,还应借助网络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将员工培训学习的状况通过测试考核等方式体现出来,并对积极考取特许金融分析师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肯定。二是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岗位和人员进行设计,既要包括常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此外,还要进行包括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沟通交流等内容在内的培训,加强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三是要多提供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和不同机构之间员工的交流机会,在业务探讨、问题互通中提升业务技能,更要鼓励业务人员与监管部门多接触多沟通,了解监管部门对银行风险防范的要求,更好的应用到实务操作中。
参考文献
(1) BergerAN,GFUdell.ProblemLoansandCostEfficiencyinCommercialBank[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7,21:849-870.
(2) E.Lincoln,BorrowingCostsandtheDemandforRuralCredit[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Jan1979,Vol15.
(3) Minsky,Hanp.TheFinancialFragilityHyPothesis:CapitalistprocessandtheBehavioroftheEconomy.[J].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4) MinskyHymanP,Longerwavesinfinancialrelations:financialfactorsinthemoreseverdepressions.[J].JournalofEconomicIssues,1995,29(3):83-96.
(5) SimonH.Kwan,OperatingperformanceofbanksamongAsianeconomies:Aninternationalandtimeseriescomparis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3,27:471-489.
(6) 崔钧,李洪兵,石弦.农商行不良贷款处置经验——以北京农商银行为例卩].银行家,2016(9):22-24.
(7) 崔傅成陶浩.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18(4):139-145.
(8) 董翠英.农信社不良贷款症结[J].中国金融,2017(6):101.
(9) 邓芳芳,陈娟,周亚虹.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国际比较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6):30-32.
(10) 樊纲.论国家综合负债一兼论如何处理不良资产卩],经济研究,19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