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
浏览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贸易大国之一。虽然近几年来,以美国特朗普政权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间双边、多边和区域层次的合作仍是主流趋势。我国早于2001年就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如今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在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和资本项目深度开放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世界经济运营之中。
然而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起步较晚,美元世界贸易格局依然强势。中国企业在对外经营中主要采用以美元为主的外币计价结算方式,因此势必面临着汇率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加强对汇率波动风险的管理,对企业控制风险、稳健财务、增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是跨国经营公司管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中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釆取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釆取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既有的关于汇率波动理论、汇率风险管理等研究进行综述;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江苏省内一家民营企业L公司,对其近四年的汇率管理及相关财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共分5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为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参考文献、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综述;第二章根据既有的研究成果对汇率波动、汇率风险和汇率管理进行理论阐述;第三章以L公司为例,以其近四年的汇率管理措施和财务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后总结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以L公司为案例,对其汇率风险管理尝试进行改善;第五章为本文结论、研究展望和相关建议。经过研究,本文认为L公司存在较多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并尝试为L公司重新构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和备选的管理手段,希望可以对我国跨境经营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跨国经营汇率风险风险管理策略
AbstractIll
1绪论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
①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2
1.2文献回顾2
1.2.1汇率及其波动的研究3
1.2.2汇率风险管理研究5
1.2.3避险工具研究5
1.2.4文献简评7
1.3研究内容和方法7
1.3.1研究内容7
1.3.2研究方法8
1.4本文的研究难点和创新点8
1本文的研究难点8
1.4.2本文的创新点8
2企业的汇率、汇率风险及汇率风险管理9
2.1汇率、汇率风险的概念9
2.1.1货币的购买力9
2.1.2汇率的概念9
②1.3汇率风险的概念10
2.1.4汇率风险的种类11
2.1.5汇率风险形成的原因12
2.2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汇率形势14
2.2.1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14
2.2.2全球性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汇率波动形势15
2.3汇率风险管理理论17
2.3.1汇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17
2.3.2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策略19
3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1
3.1L公司的基本概况21
③2L公司受汇率影响的分析22
1.③.12015-2018年的汇率背景22
3.2.2汇率波动对L公司的影响23
3.3L公司现有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及效果24
3.4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5
1折算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5
3.4.2交易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6
3.4.3经营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7
4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对策29
4.1L公司管理流程再造29
4.1.1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29
4.1.2L公司管理架构重设29
4.1.3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着力点31
④2汇率风险管理程序31
4.2.1汇率风险识别31
4.2.2风险评估32
4.2.3风险分析33
4.2.4风险管理策略34
4.3L公司的具体避险手段的选择35
4.3.1金融工具的选择35
4.3.2经营性风险对冲手段38
4.3.3其他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40
参考文献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主流趋势。各国企业之间的依存度日益提高,竞争也愈发激烈。改革开放的中前期,我国以引进外资为主要政策导向。在改革的后期,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更加强调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我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企业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根据中国商务部和海关对外公布数据,201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己经达到4.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4%;2017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为1.81万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世界货币体系和各国的货币政策也随之不断发展。世界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了便于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需要,由各国的政府、国际组织或相关机构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组织形式的总称,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协议、法律、机构、约定、程序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各国之间货币比价和汇率及其波动幅度的确定原则;国际货币之间的可兑换和结算原则;国际资产和储备的确定;国际收支平衡及调节方法;国际事务的协调、磋商办法等等。其中,汇率的确定及波动是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学术界主要认为,经济全球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货币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一是二战前的金本位制度;二是二战后至1973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三是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也有学者将之称为是“不存在固定体系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国家于1976年的“牙买加协议”中确认了包括:浮动汇率、黄金非货币化、强调特别提款权、国际组织成员国基金份额等内容,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认可其全部内容。但从实际来看,牙买加协议中的大部分规定得到了主流国家的认可和推广,比如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大都釆取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目前也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还不能称为贸易强国,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仍以外币计价结算为主。在浮动汇率制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完全承担着国际交易中的汇率风险。比如,200S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汇率机制进行改革,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即升值2%。而在2005至2009年的四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约20%。我国对外贸易产品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外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承往往担着相对更多的汇率风险,在无形中缩减了持汇企业的利润。一些企业总结经验教训逐步适应了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态势下的风险管理。但2015年8月以后,人民币汇率一改单边升值态势,开始转为双向波动。在此背景下,如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汇率避险手段,在对外贸易中很难取得其“十足”的利润。此外,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共识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但近几年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有所抬头,尤以特朗普政权为首的当代美国政府极为具代表性。比如美国不断强调“美国优先"口号、退出《巴黎协议》、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发动与中国的贸易战等政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了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
1.1.2研究意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涉外企业汇率管理的经验总体不足,在汇率由单边升值态势转变为双向波动的趋势下,缺乏风险应对经验。主要表现为在原来汇率单边升值的情况下,我国涉外企业己习惯于排除汇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因素,安心地专注于生产经营。然而在浮动汇率中,特别是2015年以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和弹性明显增强。说明我国外贸企业将面临变幻莫测的汇率风险。此外,随着我国企业境外资产的不断增加,跨国经营行为变得常见,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已不仅仅体现在经营利润中。例如2007年时,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最新一轮世界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推向了衰退,我国大量的跨国企业都经历着境外资产缩水、国际订单单方面撤销、应收账款赖账等现象。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波动,大大增加了跨国企业的资本投入、利润回流、资本撤回以及贸易中货款收付汇的时间、金额等环节中的不确定性,其中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直接在账面上加剧了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被誉为现代管理学大师,他认为,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计量方法、亦或行为科学。他还认为,在知识社会中并不是只有管理岗位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并且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应该有效。在企业跨境投资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汇率的因素贯穿着整个管理流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本控制、经营战略选择、利润规划、投资计划等等。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足够丰富的汇率风险管理知识,那么企业从市场选择、战略管理到具体的订单结算、资金调度、利润分配等众多环节都将受到极大不确定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利益。L公司系江苏省内一家较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该企业兼具进出口贸易、境外投资、境外融资和境外上市四项主要涉外经营业务。本文通过对汇率波动对企业产生风险的理论研究,结合L公司2015-2018年的财务数据,对其当前汇率风险管理的政策、手段、流程以及相应的效果进行分析,找出该企业4年间在汇率风险管理中的有效措施和不足之处,并尝试对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再造,通过设计相应的避险手段,从而强化该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为我国涉外经营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提供有效思路。
1.2文献回顾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货币与金融问题一直就是世界经济的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汇率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认为汇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及其波动性的研究、汇率风险的管理和避险工具的选择。
1.2.1汇率及其波动的研究
汇率波动对企业的直接影响主要反映在企业持有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汇兑损益和损益核算三个方面。实际上汇率波动对宏观和微观行为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的风险管理,因此主要从微观管理行为以及可能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宏观行为这一角度进行综述。
1.2.1.1货币实际购买力与汇率的关系
汇率可以认为是一国货币的币值通过另外一国货币的表现形式,但该汇率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其实际购买力,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以人民币汇率为例,西方学者研究发展人民币汇率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存在严重的低估。如Overholt(2003)和Bosworth(2004)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计算出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值,并加入人均收入差异的考虑因素,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严重的低估,幅度约有40%;如不考虑人均收入差异因素,则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近4倍。Frankel(2005)对前人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尝试进行修正,并计算得出人民币汇率在2000年被低估了大约35%,并在此后被低估的幅度有所扩大。但Krugmam(2003)则认为,人民币汇率虽存在低估但程度较低。国内对于人民币汇率是够能够如实反映其实际购买力存在着广泛争议。魏巍贤(2006)通过一般均衡定量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在研究中指出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建议人民币汇率应避免大幅度升值,但可以适当扩大浮动范围,以缓解汇率升值的压力。林毅夫(2007)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的结论有待论证,并通过将贸易顺差和汇率进行比较,得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结论并不成立,此外,他也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张斌(2003)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一般均衡单方程模型,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2年以后被低估的情况较为显著。李勇(2005)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的背景下,市场会趋向于汇率的升值,但升值预期可能会引发泡沫经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名义汇率与均衡汇率偏离程度如果越大,越可能引发泡沫经济。但石良平(2005)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客观要求,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1.2.1.2汇兑损益的产生和影响的研究
栗书茵(2007)研究了汇兑损益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势必对以下几种企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包括:持有外币资产、负债的企业;原材料严重依赖于进口的企业;出口占企业销售比重较大的企业。于夕(2006)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涉外企业的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利弊也在不断变化。其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相对固定数量的汇兑损益影响较小的上市公司中,平均汇兑收益下降和汇兑损失的增加是造成我国上市企业涉外业务中利润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说明上市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不完善。研究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对汇率的变动没有充足的准备,其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缺乏认识、应对乏术的初级阶段。至于汇兑损益如何影响贸易企业,以及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作用的原理,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Ethier(1973)为代表,其研究认为汇率的波动从某个角度来看可能导致企业的收入存在更高的风险,尤其是当避险成本过高或其他原因导致企业无法使用金融避险工具的时候,汇率波动性的增强会减少低风险偏好出口企业对其收益获得的预期,甚至可能会抑制出口。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汇率波动不会对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形成正向效应。如SercuandVanhulle(1992)的研究表明,汇率的波动在引发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额外的收益,反而增强了企业出口的意愿。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汇率波动如何影响国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从研究结果来看,汇率的波动性与贸易收益或损失之间的并不存在单向的联系,部分研究结果还发现汇率的波动甚至会抑制贸易的发展。杜祥彩(2012)研究认为,贸易企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是必然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放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体现为汇兑损益变动的不确定性,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构建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避免过大的汇率损益。
1.2.1.3现行汇兑损益核算的研究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以外币进行计价结算的商品或者劳务、借入或借出的外币资金和其他外币计价结算的交易,并且就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外币套期、外币现金分别在第17号--借款费用,第24号--套期保值,第31号--现金流量表中予以明确。由于我国企业记账时采取的是本位币金额,且外币交易应该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由于记账日、交易日不同;实际汇率和近似汇率不同;汇率本身具有波动性等原因,必然形成汇兑损益。
目前,国内对汇兑损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涉外企业在外币业务中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而所涉及的汇兑损益研究。如姚小菊(2010)将对企业产生汇兑损益的原因归纳为四大类,并从确认观点、记账原则、债权债务处理、价格的计算和交易的结算时间四个方面来分析,如果相关的资金并未发生实际的跨境流动,但在记账时却作为利润组成的一部分,则使得企业存在多缴所得税且超前分配利润的风险,并最终使得企业产生资金短缺。因此,如果交易金额越大,但却不对一般情况下的损益加以严格的区分,则会计披露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越差,所反映出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准确性越低。
1.2.2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国外对企业的汇率风险研究较为丰富,Shapiro(1975)最旱尝试对汇率风险进行了定义,Madura(1989)进一步进行了丰富,他认为汇率风险通常就是指未预期的汇率变化对企业价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汇率风险是由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流、资产和负债规模、净利润、股票市值等可能发生的直接损失或间接损失。Shapiro(1996)又将汇率风险详细地分为了三类,分别进行定义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Smith等(1981)研究发现,通过套期保值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Miller等(1998)通过对大量因美元兑多币种汇率的变动而发生损益的企业进行研究,总结出汇率风险中的经济风险集中表现在企业在价值估计时对汇率变动具备的敏感性,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国内目前关于汇率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宏观层面,主要的研究方向如:宏观的汇率风险以及其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国内经济形势、进出口等方面的影响等,较为典型的如张斌(2005),张志超(2002)等。也有一些面向微观的研究,如陈六傅等(2007)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和我国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出口企业中的汇率风险无论是长期或是短期内,是客观、天然存在的,并且风险所带来负面冲击较可能产生的收益影响更为显著;陈仲常等(2007)则研究认为,汇率风险产生汇兑损益,进而对企业对外债务的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1.2.3避险工具研究
Srinivasulu(1981)的研究认为,汇率风险管理中的避险技术可以总结分为两类,即金融性的风险对冲策略和经营性的风险对冲策略。在此基础上,Smith和Stulz(1985)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使用风险对冲手段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价值中的不确定性变动,进而减少企业因汇率风险而遭遇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1.23.1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由Bartram和Fehle(2OO5)就全球外贸企业使用金融工具的情况,对48个国家中的7292个非金融类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共有约59.8%被调查企业使用了金融工具。其中,美国的公司使用金融避险工具的占比是所有调查企业中最高的,约有64%。而被使用的金融工具中,最为常见的是外汇相关的金融工具,总使用率约为43.6%°GregoryW.Brown(2001)用一年的时间,对美国的一家跨国经营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其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扩展到设备制造行业的跨国公司中汇率风险管理所使用的套期保值策略等汇率避险手段。研究认为,公司的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管理信息的不对称,并且内部约定的便利性和更加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定价是促进企业主动考虑使用套期保值相关金融
工具的内在动力。
部分学者对使用金融工具的利弊进行了研究,ReneM.Stuz(2004)通过大量实证得出结论,尽管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时可能面临交易风险,但金融工具毕竟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避险手段,在使用时只要能够谨慎应用,便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财富。国内学者对此也有广泛的研究,吴晓等(2003)研究认为,使用交叉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熊洁敏(2007)提出企业将汇票或应收账款转卖给银行,比如银行提供的出口保理或福费廷产品,对企业而言实际上实现了提前收汇,并将汇兑风险转移给了银行;关松涛等(2007)的研究则更加微观,他们认为在跨境贸易中,釆用的保理融资的企业实际上通常其融资金额大小会受到保理商核定的额度限制,对于出口方而言,可以更多地使用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将信用证项下的外币贷款进行结汇,进而规避汇率风险;单琳琳(2016)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金融避险工具在我国企业的使用情况并不普遍,特别是中小城市中的企业。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缺乏金融避险工具使用的主动性;另外一方面表现为金融避险工具特别是外汇避险工具的供给不足,但企业在涉外交易中对避险工具的客观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1.23.2经营性对冲策略的理论
Rugman和Dunning(1985)研究发现,从事跨国运营的企业比仅在一个国家内经营的企业在选择风险工具时,具有更高的自由性。单纯在一国从事经营的公司通常情况下,只能更多地去寻找金融工具来控制经济风险。但跨国公司与其相比还可以选择跨境的风险对冲工具,比如利用其境外子公司的投资架构,通过灵活地资金运作,达到对冲风险的目标。Moles和Bradley(2002)通过对英国的一些非金融性公司进行调查,着重对没有境外子公司的纯国内经营企业和拥有国外关联公司的跨国企业的相关风险管理手段进行对比。调查表明,纯粹的国内生产企业通常很少使用经营性风险对冲策略,而跨国经营企业对经营性风险对冲策略的使用频度更高,这也是因为跨国企业具有更多的使用机会和要求。他们还通过研究跨国公司通过所釆用的生产、营销和融资等战略情况发现,经营性的风险对冲策略在跨国企业中通过可以得到广泛的运用,并且汇率风险的因素在跨国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运营决策时,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例。
国内学者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开始重视对汇率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面向金融性风险对冲策略的层面,而且主要是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对于经营性风险对冲的研究不多,较为典型的比如:魏爱东(2006)的研究中,他首先介绍了国内较为常用的一些避险工具,随后提出涉外企业应转变外汇风险的观念,更加去重视汇率的波动,并就完善金融工具使用时的政策环境提出一些对策;付甜杰(2008)通过分析国外企业所使用的经营性风险对冲策略的实践经验,面对我国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别提出了如何使用经营性策略来对冲外汇风险的建议;王莉莉(2016)和曾永娟(2016)认为,跨境企业尤其是贸易企业应该谈判与订立协议时充分到考虑币种的选择及汇率现状,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汇率风险;庞哲显(2016)则认为,在贸易中国内企业应在贸易协议的约定中加入保值条款,与境外交易对手共担汇率风险;梁伟健(2016)则认为可从优化会计核算的角度降低汇率风险。
1.2.4文献简评
纵观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既有文献对汇率风险的定义、其与国际交易之间的关系、汇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以及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和避险策略选择的研究较多。具体来看,虽然对汇率风险与国际交易关系的具体判断上存在不一致的结论,但绝大多数的研究结论均证明了汇率波动会极大地影响涉外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经营计划。因此企业应该关注于汇率风险的管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进行风险对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国内目前关于汇率风险的研究主要是进行了定性研究,而国外的文献又着重于金融工具的使用和经营性对冲策略此两种避险策略的选择。此外无论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客观的调查和描述,据此对企业可以或应该使用的风险管理手段笼统的论述,但对涉外企业可以使用的金融避险工具或经营性风险管理手段的选择方法和应用实效的相关研究却并不多。大部分文献很少有明确地提出关于经营性风险对冲策略的具体操作流程,也缺乏系统性的论述。此外,当前的人民币汇率由长期单边升值转为双向的波动,但此前的研究主要在假设在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趋势的条件下,一些方法和建议也不适用于企业所面临的长期汇率风险。因此,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对汇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既有研究已经证明,汇率风险是普遍存在于涉外企业中的,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近几年,以美国特朗普政权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人民币汇率也由单边的升值转为双向的波动,中美企业贸易之间的风险最终都将具体在汇率风险之中有所体现。在此背景下,汇率风险有何新的变化?如何具体影响企业的跨国投资和经营?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有多大?除了汇率制度等这一因素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导致汇率风险的政策因素?在国际贸易关系紧张亦或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企业是否需要担心收汇期限发生改变或弃单的问题?中国企业在复杂的国际贸易中应该釆用何种具体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这些问题目前难以在现有的文献中难以找到准确的答案,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为达到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汇率波动基础理论与分析。主要包括汇率的概念、汇率风险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汇率风险管理理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汇率避险手段的理论以及其他的相关基础理论。二是L公司存在的汇率风险分析和汇率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我国近年来的汇率波动趋势分析、L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2015-2018年L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分析、L公司汇率风险分析、L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改善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思路设计。主要包括确认汇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汇率风险管理的系统构建、汇率双向波动背景下L公司汇率避险手段的具体选择等。
1.3.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参阅了较多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首先尝试界定汇率波动、汇率风险、汇率的风险管理等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针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和大部分企业单边预期进而可能形成的汇率风险现状展开研究。案例分析法。本文在对L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现行手段、在汇率波动下形成损失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L公司在实证中存在的管理风险,并于最后提出改进措施。
1.4本文的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1本文的研究难点
一是汇率波动的特征分析,以及汇率波动与汇兑损失之间的关系。
二是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和2015-2018年的相关财务数据分析。
三是L公司釆取何种汇率避险手段可有效减少汇率风险,采取何种手段可能产生汇兑收益。具体从金融工具选择和经营性风险对冲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
1.4.2本文的创新点
现有的大部分文献主要侧重于研究汇率的波动、汇率风险管理理论等宏观或中观的角度,对具体企业的分析或分类后的分析较为少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尝试以现有主流的汇率避险手段对L公司的汇率风险进行分析,分别从金融工具和经营性风险对冲两个方向提出汇率风险管理的具体举措,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尝试对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总结不同类型涉外企业适用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为后来的研究者或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
2企业的汇率、汇率风险及汇率风险管理
本章尝试对货币的购买力进行理论阐述,随后对汇率和汇率风险的概念进行定性,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最后在风险管理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汇率风险管理进行定性,为后文的汇率避险理论论述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2.1汇率、汇率风险的概念
2.1.1货币的购买力
在研究汇率及其风险和风险管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货币购买力的概念进行明确。经济学通常认为,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货币的价值,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将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一切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货币的购买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本国内的购买力;二是在国际上的购买力。货币在本国内的购买力是指单位的国内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而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具体由单位的本国货币所能兑换的外币、商品和劳务所体现,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兑换外币的能力。一国单位内的货币所能兑换到的外币金额越大,说明其购买力越强。货币的对内购买力的直观表现形式是物价水平,对外购买力的直观表现形式则是汇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汇率问题,因此只讨论货币的对外购买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即使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货币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因素也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本身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动的。在企业的经营中,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企业的价值是可以通过货币进行有效计量的,这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假设之一。具体来说,就是使用统一的货币币种作为计量尺度,对企业所有的会计核算对象进行计算,并按照一个统一的货币,客观地将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通过相关的数据或信息,直观地展示出来。所以,会计核算的这一基础假设中,包含了两个假设的必要条件:一是货币的自身价值是稳定的;二是货币购买力中可能存在的变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实际上,货币的购买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不断变动的,所以在会计核算中通过相应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整。由于导致货币购买力发生变动的原因非常复杂,受本人学识和研究时间所限,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货币的对内购买力稳定和其他会计核算条件稳定的假设条件基础上的,仅对汇率变动这一因素进行研究。
2.1.2汇率的概念
汇率(ForeignExchangeRate)又可称为汇价或外汇牌价,是使用一国货币兑换另—国货币时的交换比率,即通过另外一种货币将目标货币的价格表示出来,因此也可以称为外汇买卖的价格。
(1)计算标准不同,汇率的标价方法不同,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计算标准来表示本国货币金额的汇率。即外币的本币价格,具体表现为单位的外币折算的本币金额。此计算标准下,固定金额的外币通过相应本币金额的变动反映出汇率的波动。如果单位的外币折算的本币金额增加,说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则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国际上除了美国和英国外,目前绝大部分的国家都使用直接标价法来表示汇率。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计算标准来表示外国货币金额的汇率,即本币的外币价格,具体表现为单位的本币所能折算的外币金额。此计算标准下,固定金额的本币通过相应外币金额的变动反映岀汇率的波动。如果单位的本币折算的外币金额增加,说明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反之则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此方法主要由英国和美国使用。
(2)按是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汇率又可以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NominalEffectiveExchangeRate)是指未经物价指数调整而计算出的汇率。由于汇率相比两国相对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汇率汇率的变动其实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国或多边货币之间汇率实际水平的变动。剔除汇率比较两国之间的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可得到实际有效汇率(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即进行调整后的名义汇率。实际汇率不但充分考虑到汇率国之间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并且综合反映出一国货币的对外实际价值和购买力,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该国商品和劳务的国际竞争地位进行考量。但由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本身并不作为商品交换时的参照,因此不具备经济意义。学术界之所以对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进行区别,主要是想通过指数的分析达到对两国汇率和通货膨胀等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和反映的目的。
2.1.3汇率风险的概念
汇率风险(ExchangeRisk),又称货币风险或外汇风险(ForeignExchangeRisk).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持有、使用外汇或以外币计量的权益、债务时,因为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面临经济损失的可能。1974年,Rodriguze最早提岀应该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纳为一种风险加以管理。从文献来看,目前学术界在论述汇率风险时最常使用的三个英文是ExchangeRaterisk,Exchangerisk和ExchangeRateExposure.通常情况下,这三个词都可以翻译为外汇风险。但三者在严格意义上仍有所区别,ExchangeRaterisk指汇率风险;ExchangeRateExposure指汇率风险敞口;Exchangerisk则指外汇风险。其中,汇率风险指的是在汇率波动的影响下,使得企业面临外汇资金损失或预期收益损失的不确定性,是狭义概念上的外汇风险;汇率风险敞口则是指汇率敏感性的资产和负债,随着汇率的波动,其增值和减值会形成抵消。金融机构为减少和控制风险,会人为地安排或促成风险冲销。但风险冲销无法覆盖的部分即是风险敞口,这也是三者中最小概念上的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则是指企业在跨境经济活动中因为汇率的不确定性波动而相应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包括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还包括本国外汇管理政策、国际金融环境、汇
率对手国之间的关系等多种政治、经济的风险。由于本文针对案例企业一段时间内的汇率风险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对象应具备广义的概念,因此本文的汇率风险即是指外汇风险。
2.1.4汇率风险的种类
关于汇率风险种类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Smith和Stulz于1981年提出的方法,即划分为三类: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下文将从风险的来源、影响对象、具体表现形式、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等进行分析。折算风险(TranslationExposure)又被称为货币的转换风险或者是换算风险,亦被称为会计风险。具体是指企业在对外币计价结算的交易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原先以外币计量或表示的外汇收支、资产和负债等使用本币进行折算表示的会计科目时,由于会计记账日和核算日之间的汇率变动而造成账面上的一种损益。折算风险在跨国公司中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制定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都要求跨国公司应将其海外子公司或其他形式的境外资产通过本币计量合并反应在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以便相关职能部门掌握境内企业信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由于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准则下收入、资产、债权和债务确认时间的汇率与合并报表日的汇率之间存在时间差,不同的折算汇率导致了对应的会计项目中出现了账面上的损益。但由于该部分损益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准则所导致的,并且企业的损益主要是账面金额,并未真正发生损失,随着汇率的波动该部分损益可能会形成对冲,因此并未真正意义上造成企业的损益。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折算风险不是外汇风险管理中的重点。交易风险(TransactionExposure)是指企业从事涉外交易时,由于以外币进行计价结算,而确认交易日和未来实际结算日之间二者的汇率不能确定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所产生的风险。通常情况下,交易风险是相对最为常见的一种汇率风险,当企业在进行商业决策后,比如签订釆购合同、销售合同、境外投资等,在资金真实发生收付或结购汇之日前,交易风险一直存在。如果在资金实际收支或结购汇之日前,汇率波动的方向不利,则付汇企业将不得用更多的本币来兑换外币,实际上在同一笔交易中支付了更多的资金;相反,收汇企业由于约定或收入了固定金额的外币,若汇率波动方向不利,则企业在将外币兑换中只能获得更少的本币,直接体现为收入的损失。不同于折算风险,交易风险会引起企业发生实际的资金损益,是汇率风险管理中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折算风险虽然只是账面上的,但如果发生减资、清算等资金调回行为,折算风险就转变为交易风险,账面损益也可能转变为真实的损益。
经济风险(EconomicExposure)又称为经营风险,是指在不考虑交易因素变化的前提下,预期之外的汇率波动进而引起企业未来资金价值波动的可能性。交易风险衡量的是每笔外汇收付或结购汇中的汇率风险,而经济风险衡量的则是在一个相对更长时间内的汇率风险,且不再侧重于某笔交易,而是企业在经营中所处的地位。一个企业汇率相关的经济风险主要体现在其固定市场中的价格、销量和成本,而汇率的波动则将影响其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和债权债务等,进而影响企业在竞争市场中的地位。这种潜在风险是由非预期的汇率变动所形成的。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人民币汇率多次出现起伏。这种非预期内的汇率波动,给大量外贸企业造成的汇兑损失。值得注意的是,非预期的汇率波动通常还伴随着其他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比如中美贸易战中关税成本的上升,也是除汇率因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直接导致了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中竞争地位的下降。因此,无论企业是否直接从事跨国经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面临汇率风险问题。虽然在跨境贸易中,汇率的波动性导致企业可能发生巨大汇兑损失,也有可能产生额外汇兑收益。但本文所研究的是风险问题,因此只是针对汇率波动造成企业损失的可能性。
经营风险的产生并不是由会计数据处理或者交易本身所造成的,而是来源于相对宏观的经济形势,微观角度的企业所考虑的,是宏观经济背景下汇率的波动对企业成本、销量、利润等影响,进而考虑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成本控制等企业各经营环节。企业考虑经济风险并不是就某项会计科目或某笔交易,所侧重的是在整体经营的角度下,企业自己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资金流和经营状况。经济风险与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相比,对企业的影响更为长远,也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其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也相对更为复杂。因此风险管理是汇率风险管理中的相对最难处理的,其应对手段不同于具体交易或会计核算,通常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组合来实现,比如实现多元化经营、多元化融资策略、开辟海外市场、开辟境外财务平台公司等等。
综上分析,我们发现三类风险对企业影响的角度、期限、体现点等各不相同,具体情况如表2-1:
表2-1:汇率风险对比情况
1.5汇率风险形成的原据前文论述,汇率风险本质上是企业在对外交易中因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可预测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因此,产生汇率风险直接的原因是汇率波动的多变性。汇率的波动通常情况下是由一国的汇率制度和外汇市场的交易体系所决定的。汇率制度是形成汇率波动的根本原因较为成熟的汇率制度始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后三个阶段。汇率制度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是世界上的通用流通货币,是各国都认可的一般等价物。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以按照黄金铸币的平价水平进行确认的。汇率波动直接与黄金价格关联,波动区间相应地也限制在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中。国际金本位下的汇率制度是一种具有自发性的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该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围绕着黄金价格的波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汇率风险主要就是黄金价格的波动风险,这一风险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是非常小,也是相对固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取代黄金成为了世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则必须通过与美元挂钩,再间接与黄金关联。由于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流通中的通用货币,美元的价格决定了世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因此大部分国际都实行可调节的固定汇率制度,即先通过锁定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再换算成第三国的汇率。该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会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这一范围通常不超过10%。此汇率制度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成员国之间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从事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相对较小。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美元为首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西方大部分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会议上正式促使各国达成浮动汇率制合法化的一致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政策。由于当时还有部分国家不赞同浮动汇率制度,牙买加会议也保留了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权力。牙买加体系后,虽然世界上不少国家并未认可其全部条款和约定,但事实上浮动的汇率制度已经成为世界主流的国家的选择。此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中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汇率波动的幅度也很大。当汇率发生波动时,一定数量的本币所能兑换到的外币金额与固定汇率下相比,可能更多或更少。相应地,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时也符合这一规则。因此,汇率的波动总是给持有或使用外币的主体预期外的收益或损失。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汇率也更加具有波动性,因此汇率风险也相应地越来越大。
风险敞口是汇率风险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首要条件
汇率风险之所以产生,其直接原因是汇率的波动,这也是汇率风险可能造成影响的必要条件。但汇率在一个时期内总是波动的,所造成的收益或损失也会形成对冲,因此汇率波动并不是汇率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实质性损失的首要条件。然而,当汇率波动中可能存在的收益或损失不能完全对冲,该部分的差额即汇率风险的敞口,这是触发汇率风险的首要条件。当然,主体可以通过外汇市场上的多种交易手段对外汇风险敞口进行控制或抵消,只要不存在风险暴露头寸,那么汇率波动所形成的风险就不会生效。
2.2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汇率形势
2.2.1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中国对外开放是在资本管制中诞生和发展的,汇率制度总体上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94年以前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1994年初由5.8直接调整到8.7,贬值幅度几近一倍;二是1994年至2005年7月,我国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三是2005年7月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期间汇率经历了多次变动,1994-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每日汇率中间价走势情况如。
第一阶段:1994年-2005年。此期间内汇率较为固定,虽然1997年之前的汇率存在一些调整,但总体上在8.27左右小幅波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虽然早在1994年就宣布取消了固定汇率制度,但釆取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制度实际上是略有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汇率的报价仍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因此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固定的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性很小。比如,1994年10月至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保持在8.50-8.53这一区间;1997年12月至2005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8.27上下。
第二阶段:2005年7月-2015年8月。该阶段间内,人民币汇率短期内虽然存在着小幅的波动,如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之间甚至稳定在6.82左右。但总体上,人民币汇率呈现出单边持续升值的态势和弹性不足的特点。
2005年7月,出于我国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出于在国际贸易中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风险适应能力、银行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战略考虑,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取消了盯住美元、略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我国在该阶段实行了浮动的汇率制度,但由于此前在此前固定汇率制度下,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间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的观点普遍存在。盯住美元价格的汇率制可以为市场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预期,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出口。
此外,钉住美元汇率制实质上增加了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压力。为了将汇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中央银行必须经常要对汇率市场进行干涉,以配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央银行实际上承担了全部主体的汇率风险。因此,虽然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有小幅的波动,但中期和长期均表现了出极强的单边升值态势。
第三阶段为2015年8月至今。需特别提出的是,2015年8月11日,我国再次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报价机制,由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报价,也称为“8.11汇改”。2015年后,人民币汇率一改此前单边升值的态势■特别是2015年8月11H-13日,人民币汇率3天内贬值幅度达4.6%。但2017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出现了较大反弹,升值幅度约7.35%,但2018年又重回贬值趋势。数据说明,“8.11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改变了之前单边升值的态势,逐步形成双向波动的态势,且更富弹性的新形势。
2.2.2全球性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汇率波动形势
会造成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很多,前文也提到过,通常伴随着汇率的经济风险,一些非预期的国际性事件对汇率的走势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2.2.2.1金融危机对汇率的影响
自雷曼兄弟破产,美林、美亚等一系列事件财务事件,造成了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最终升级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成为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以来,影响最深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不但将美国的经济逼入衰退的境地,对全世界也造成了大范围的不利影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建立,而这是让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经济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此次金融危机不但严重损害了国际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一国的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扩散到全球,对全球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冲击了国际贸易安定有序的运行秩序,并且该冲击力不断扩散。
全球经济危机下,各国都努力釆取积极的措施防止本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波及而产生不利,最大化减轻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中国作为新兴的对外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但中国企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还缺乏应对经验,危机下的汇率异常波动给中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从数据来看,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人民币汇率结束了连续高速升值的波动态势,甚至出现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2.2.2.2贸易保护主义对汇率的影响
自经济全球化开始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就存在于国际经济社会之中。国际贸易中,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给双边、多边贸易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唐纳德鳴朗普(DonaldTrump)为首的新一届美国政府所推崇的贸易保护主义极为典型。2017年以来,美国政府部门单边发起的贸易保护行为显著增加,比如重新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多次向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和提高部分商品关税等,发动了"中美贸易战”。我们选取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的汇率进行分析,详细情况见图2-2。从图2-2可以看出,虽然对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很多,两国之间贸易关系对两国货币的汇率明显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深入,人民币汇率也开始进入下降通道,我们从图2-2中已经可以看出,近两年人民币汇率是双向波动且极富弹性的。汇率的波动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极大,如2018年2月27日,美国宣布对中国铝箔产品征收反倾销税,3日内汇率下跌约326个基点;2018年4月5B,美国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当日人民币汇率下跌约298个基点等。此外,从企业层面来说,国际争端也会导致除汇率带来的兑换风险外,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比如弃单、提价等。在协商磋谈时,选择合适的币种、价格、以及汇率浮动条款等,对维护企业的经营利润极为重要。
2.3汇率风险管理理论
本章节假设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比如交易己确认且不可撤销、贸易环境稳定等,外汇风险暴露企业只需考虑收汇期不确定和收汇额不确定两个风险来源。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可能遇到的汇率风险所应该釆取的避险策略和措施尝试进行研究。在既有避险策略分析和风险管理手段选择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汇率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管理的方法。此外,由于经济风险属于不确定性条件,因此只能尝试对几种既知的、主要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汇率风险管理及手段进行分析。
2.3.1汇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要研究风险管理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出于什么角度进行考虑,倾向于采用哪些避险方法,以及将风险控制在什么范围。企业在自身的避险需求时,应明确避险的出发点,即选择避险策略的几个基本原则:
成本最低原则
所有的汇率风险避险方法都有成本,而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众多的避险方法中进行选择时,必须就避险手段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汇率风险爆发,但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小于避险手段花费的成本,或者同样的避险效果某种避险手段相比花费成本较高,那么就没有使用外汇风险管理的必要。比如进口企业有远期支付需求,那么企业为了回避在交易的远期可能发生的外币兑本币汇率升值风险,通常可以选择即期购汇远期支付、远期购付汇、海外代付、套期保值等多种手段。为了衡量选择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企业需要分析当前的汇率走势、汇率波动幅度等,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形势的分析更为准确且可以通过多币种掉期对冲汇率风险。因此企业还需要考虑自行承担汇率波动风险或是通过支付费用将汇率风险转移给银行。但无论如何抉择,成本最低原则应该是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
风险回避优先原则
汇率的波动是双向的,因此波动在形成汇率风险的同时,也形成了额外收益的机会。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对汇率波动如果可以预判其形势,可以套取额外的收益。但对于一般的非从事投资的生产经营企业而言,其管理者由于受限于学识水平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汇率波动造成风险的可能性较其产生收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企业对汇率变动进行预测,并选择避险手段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进行投机活动,而是通过可以固化的成本规避不可预计的风险。因此,企业考量汇率避险手段时,应本着保守避险优先的原则,切忌将风险管理当成博彩而釆取激进的冒险措施,造成不必要甚至是不可估计的损失。
选择灵活原则
在跨境交易中,交易的一方为了规避汇率风险积极而采取避险的措施,另外一方同样也不愿意自己承受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若双方在谈判中就风险规避问题僵持不下,则交易将面临中止或放弃的可能性。此时需要本着盈利和风险比较的思路,对具体的交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通常情况下是就交易双方在市场中的地位进行判断:如果出口商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其商品销量高、单位价值高、取代性差,出口方为了促成交易可以在商品的成交价格方面进行一定的让步,或者承担更多的汇率风险;相反,如果出口商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商品销量低、单位价值低、可替换性强,出口方为了促成交易,可以尝试要求交易对方承担相对更多的汇率风险,或者在交易价格上予以让渡;如果交易双方的市场地位总体相等,双方可以约定共担汇率风险。总之,进行避险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要衡量交易失败的可能性,需要进行灵活的判断与选择。
适用性原则
适用原则是指企业在制定汇率避险方案或在选择具体的避险措施时,应该从自身经营状况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方案和措施的适用性。比如,当进口企业为了降低汇率风险通常可以选择进口付汇融资、预购持汇、银行代付等方式。但如果该企业缺乏流动资金,那
么预购持汇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此时,银行海外代付将是更好的汇率避险选择。因此,企业应结合实际经营状况,选取最适合自身的汇率避险方案和具体措施。
⑤管理者预测能力培养原则
虽然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很多,但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优秀的专业能力对汇率形势进行准确预测,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汇率风险抵抗能力。虽然受学识和专业所限,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可以具备准确的汇率走势判断能力,但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强化自身的分析能力。比如在中美贸易战的过程中,汇率及可能会受国际政策影响而发生不确定性地波动,此时跨境贸易企业在与银行买卖外汇时,应当倾向于远期锁汇的交易。
2.3.2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策略
经过跨境贸易活动的长期发展,跨国企业目前可使用的汇率避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汇率避险手段选择的角度出发,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调整具体的交易合同条款约定、跨境贸易经营战略等经营性操作进而规避汇率风险;二是利用金融产品如贸易融资等规避汇率风险;三是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2.3.2.1经营性风险对冲策略
经营性风险对冲策略是指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决策行为优化经营方向、经营路线、经营方法等来规避汇率风险。比如生产工厂所在地选择、原材料渠道选择、市场和市场分割、交易币种选择、汇率波动约定、资产负债战略选择等。经营性风险对冲策略的目标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汇率敏感度,优化资金的使用方式,减少在汇兑环节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2.3.2.2金融产品的使用
前文已经提过,在一定的汇率波动形势下,企业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和账期可以有效规避外汇风险。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贸易融资,不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应收账款等的流动资金短缺的困难。银行也可以通过调整期限、外汇买卖路径、风险对冲等将汇率风险转移给银行,而企业只需要支付可计算的固定成本。目前最常见的贸易融资产品主要是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福费廷和海外代付四种方式。
2.3.2.3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
企业通过利用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交易,进行风险对冲操作,来规避未来因汇率的波动而可能形成的外汇风险。直观地来说就是企业在原交易的基础上,在第三方货币市场中寻求外汇保值的交易。通过保值合同中的盈利或亏损对冲原外汇交易中的盈利或亏损。具体来看,主要有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掉期交易和远期交易。远期外汇合约与货币期货合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存在最根本区别是货币期货合约是在货币交易市场中的标准化合约,不适用于一般企业。而远期交易与外汇期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出发点不一样。前者以回避风险为主,无论是否有利可图,均以锁定成本为先。而后者是在支付一定代价规避风险后,寻求盈利的机会。
2.3.2.4其他一些汇率避险手段
跨国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分离生产工厂、销售层和财务公司,将生产、销售和财务管理分别置于更有利的地区。比如企业在销售地进行生产,其收入和支出都使用市场所用的货币,不但避免支付环节中存在的交易风险,也规避了汇率波动后对企业产品定价和销量等造成的经济风险。虽然承担了折算风险,但相对该风险的影响力最低。比如80年代时,日元出现了大幅度升值。为了解决产品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大量日本采取直接将工厂移到海外的办法。一方面可以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压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提供了战略支点。此外,财务公司与运营公司的分离,有利于财务公司专职于汇率风险管理。比如一些大型集团公司都在香港、英属维尔京等避税地设立财务公司,通过独立的运营,寻求多币种之间的汇率风险敞口,并通过资金操作来对冲敞口风险。
采购渠道的多元化。与开拓海外市场相似,进口市场的多元化,不但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选择,也有利于企业根据汇率波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原材料进口国家。比如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从币值相对疲软的国家进口原料,该国的货币很可能造成本币的相对升值,进而降低进口成本而规避汇率风险。
3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文选择L公司作为研咒对象,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L公司进出口贸易的比例占其年经营规模总量的比重较大,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二是L公司系境外上市企业,其信息机制披露较为完善,相关数据具有可获得性且真实性较高;三是L公司具有较大规模的境外融资、境外投资,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跨境企业资本运作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素材;四是L公司的美国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其商品在同行业中属于中高端水平,有一定的竞争力,受中美贸易战中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L公司跨境业务较为丰富,涵盖了贸易和资本运作多个方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研究素材。
3.1L公司的基本概况
L公司于2006年成立,系江苏省北部地区一家民营企业,专业从事汽车配件、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该企业目前占地约5万平方米,拥有员工近800余人。L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3项,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38项,拥有美国专利2项,系行业内较有竞争力的企业。L公司于2016年在K国挂牌上市,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年贸易规模约1亿美元。L公司主要的涉外财务指标情况见表3-1、3-2、3-3和3-4。可以看出,L公司2016-2018年期间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占比由原来10%左右增至50%左右。可以看出,L公司近四年来境外的非流动资产经历了增长、稳定、缩减的过程。主要是由于2016-2017年期间,该公司在K国挂牌上市,以境外关联公司作为上市主体,募集到较大规模的资金。2017-2018年,L公司被装入到境外公司之中,招股募集资金基本全部调回境内,因此其境外资产经历了较大的变动,但其境内资产增长较快。可以看出,L公司2016年和2018年汇兑损失较大,近四年没有产生汇兑收益。2015年由于L公司外币交易较少所以损失较小,2017年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较快所以减少了往年的汇兑损失。
3.2L公司受汇率影响的分析
3.2.12015-2018年的汇率背景
2015年“8.11”汇改后,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购买力,此前人民币汇率长期被低估的观点也开始淡薄,部分学者甚至认为人民币持续多年单边升值,其实际购买力可能存在被高估的可能。同一时期,商人背景的特朗普开始执政美国,大肆推行“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执政策略。此外,特朗普政府一些举措比如建立贸易壁垒保护美国本土贸易、大幅减免美国企业税收、大力刺激国内就业等,在客观上使得美国经济显现出一定的复苏趋势。同一时期,中国开始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构建“一带一路”,想要打破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格局,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国际地位。美国引导国际资本向其国内流动的政策方向和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形成了矛盾并不断激化,中美之间贸易冲突不断升级。两国多次互相实行贸易制裁措施,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受其影响也几经起伏。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一改此前单边升值的态势。特别是2015年8月11日-13日,人民币汇率3天内贬值幅度达4.6%。但2017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出现了较大反弹,升值幅度约7.35%。但2018年又重回贬值趋势。虽然中美之间贸易摩擦是造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追根溯源,还是中国实行了更为市场化的浮动汇率报价制度。
3.2.2汇率波动对L公司的影响
从表3-1、3-2、3-3和3-4可以看出,L公司外汇风险完全暴露,因此汇率的波动即构成其对L公司实际收益的影响。由于汇率波动对交易环节的影响更大,为更清晰地分析
汇率波动对L公司的实际影响,我们对其汇兑损益和汇率情况进一步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3-5所示。
2015-2018年期间,L公司受汇率波动而产生交易环节的汇兑损失远远大于其折算差额。因此,汇率波动对L公司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交易环节中。但交易环节的风险并不是天然存在的。比如L公司如果在进出口中使用本币进行计价结算,或者进出口金额完全相等且外汇币种和金额也完全相等,则不会形成交易中的汇率风险。上述情况是L公司经营中产生的外汇风险。因此,L公司的外汇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中。
3.3L公司现有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及效果
本文通过重点企业管理者访谈的方法,对L公司的董事长、财务负责人、人事负责人、财务部副总、外汇会计和现金出纳进行访谈,以了解L公司现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和具体操作流程。根据调查结果,L公司目前的汇率避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开设外汇账户由专人进行管理,对外汇的收支进行单独记账核算;二是在资金管理上,由财务负责人发起资金使用命令,未经董事长或董事会、股东会同意,不得进行任何资金操作,包括保本型理财;三是在贸易中,进口以预付货款为主,以自有外汇优先支付。出口以90天左右的延期收款为主,收汇资金全部存入外汇账户;四是集团内境外子公司资金与境内完全隔离,单独进行核算。除投资资金流动以为,母子公司之间无其他任何往来资金。
从上述管理措施和表3-1至3-4可以看出,L公司目前的汇率风险管理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L公司境外收入占其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表明L公司的收入收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其外币资产在汇兑过程中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公司收益潜在着较大的交易风险隐患。特别是在国内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下,汇率波动对L公司利润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L公司所有贸易合同与投资协议均以美元计价结算,说明L公司不但要面临经营收入受外汇交易风险的影响,还面临着经营中的外汇风险。交易风险与经营风险是L公司两个应该重视的外汇风险源。
第二,既有文献研究结论表明,使用经营策略进行风险对冲是涉外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一种有效办法。全球不少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分开布局企业的生产基地、子公司或者使用境外存放账户。比如通过转移生产基地使之与客户所在地使用的货币相匹配,或是通过境外财务运作平台、境外账户之间资金的调度,避免受到汇率波动影响,以消减甚至消除外汇风险。从L公司情况来看,虽然其在境外设立了分公司,但其境外资产并未扩大,说明该境外公司只是其用于境外上市包装的空壳公司,并未利用跨国公司的运营来控制汇率风险。
第三,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保证其外币金融资产净值的另外一类重要方法就是:通过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或包括保持一定规模的外币债务。从L公司近几年持有外币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二者的差额情况来看,L公司具有较大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差额,说明其外汇金融资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暴露头寸。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明显影响了企业外币金融资产净值的稳定,但L公司几乎没有使用任何金融风险对冲工具,最典型的例子即该企业2016年末持有约1000万美元的外债,但一直以外汇形势作为定期存款,该笔资金在2017年时造成了约500万元人民币的直接汇兑损失。
第四,从L公司近几年汇兑损益和其对净利润的影响情况来看。表3-4可以看出,L公司近四年没有汇兑收益,汇兑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最高达到了约30%。财务数据直接说明了L公司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不足,这与表3-3的结果也是一致的。由于L公司在涉外经营中,没有很好地使用去使用经营金融风险对冲工具、管理外币债务以及调整经营策略,致使企业的外币资产出于风险头寸暴露的状态,在2015-2018年的经营中,受汇率波动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汇兑损失,冲击了当年企业利润的稳定性。
3.4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4.1折算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各国的会计准则都规定企业在进行核算时应釆用统一的计量币种,通常情况下是本币。所有从事对外投资、对外贸易或对外借贷等经济活动的企业,都会因为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而持有、收付外汇资金或拥有以外币计价表示的资产、债权债务等。但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所收付的外币资金,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债务等,都必须先与本币进行折算,以便符合会计核算要求,客观地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企业从商业谈判到交易达成再到最终的结算收付和结购汇通常存在时间差别这一因素。
L公司是注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一家民营企业,自然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和会计准则。因此L公司在记账时,必须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为了财务管理的便利和成本的节约,L公司只编制了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的财务报表,在贸易谈判中也都以人民币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考量。但L公司存在大量的外贸业务,并且拥有境外投资企业,持有境外上市募集的外汇资金和借用的外币外债。因此,相关财务数据在并表处理时,必然存在折算风险。但前文也论述过,折算风险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风险,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我调节,因此折算风险并不是L公司应重点关注的外汇风险。
3.4.2交易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4.2.1未能充分使用金融规避工具
经过四十多年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开始重视金融工具的使用,采取积极的汇率避险策略。但L公司的财务数据显示,其对金融工具的使用极其匮乏,前文也做了相关说明。经过调查,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的汇率改革和经济环境有着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我国的汇率改革时间不长,中国企业完全融入世界还需要时间。自2005年至2015年,十年的时间让企业开始认识到汇率的单向波动性,但也让企业形成了固定思维。2015年后,汇率的双向波动颠覆了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认知。但不足15年的时间,只能让我国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次,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质上是保护性的对外开放,中国企业缺乏在国际经济环境的磨练,对国际经济运动规律的认知还有待提高。
二是从国家层面来看,由于学术界和教育界缺乏对汇率风险管理深入的认识,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管理者对汇率风险管理者关注不够的情况,缺乏能够熟练使用金融工具的人才。
三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和发展水平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国内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向市场提供的汇率避险产品总体上的特点是品种少、水平低,价格也不尽合理。此外,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足,造成了银行为企业提供的金融中间服务特别是信息和风险咨询方面的匮乏。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使用金融避险工具的积极性。
从L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金额负债占比极低。在贸易中,并未釆用任何的金融避险工具,而且使用“T/T”的直接结算方式进行购付汇;在投资中,也是在汇款当时以人民币资金直接购汇,并未去寻求内保外贷、远期锁汇等交易方式;在外汇资产管理中,企业对外债资金的管理非常粗糙,仅在银行作为定存,并未购买外币理财、远期结汇、掉期买卖等交易避险手段。
3.4.2.2管理层缺乏交易风险管理经验
据对L公司的调查发现,其现有的财务从业人员约20余人,但对各类贸易融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有所认知的不足3人,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认知水平较为粗浅。在大部分情况下,L公司只能经过银行产品推销这一途径被动地使用金融避险工具。例如,在企业借用外债资金中,境内发起银行竟成为主推动力,而企业获得境外外汇资金后,不但缺乏合理的使用计划,更是将该笔资金处于完全风险敞口暴露的状态,只是作为外币定存处理。可以说,专业人才的缺乏是L公司过少使用金融避险工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为
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汇兑损失。
3.4.3经营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4.3.1未能认识到错币种是导致汇率风险的根本原因
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如果确定交易和结购汇的时点存在时间差,那么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比率就可能发生变化,即汇率的波动,并因此产生汇率风险。汇率风险由企业的涉外经济活动而产生,因此存在于企业涉外的经营管理环节之中,主要是指跨国公司的企业管理、对外贸易资金收付和跨境结算。由于企业的价值可能会因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比如体现在收益、成本、资产现值、现金流等,进而转变为企业价值的上升或是下降。财务报表中,企业的财务指标会因汇率波动而受到影响,表现岀不确定性。进出口企业因为大量的外汇资金流动,收付汇和结购汇的时差使得其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则更为明显。此外,即使是一家完全不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在供应链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还是很有可能会间接受到其他有涉外经营行为的国内贸易伙伴的影响,承担间接的汇率风险。L公司所有的外汇交易环节均釆用外币进行计价结算,也未能采取有效地汇率避险手段,使得L公司的汇率风险完全暴露
3.4.3.2不能根据形势调整结算币种
从L公司2015-2018年财务数据和其贸易合同来看,L公司所有的跨境交易均釆用美元进行计价结算,包括: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境外直接投资和境外募集资金。具体来看,L公司所进口的原料在市场上属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商品,应具备较大的议价空间。比如根据L公司签订的合同,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该原料价格发生较大幅度降价,降幅超过30%o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处于相对贬值的区间,不利于进口。此时,L公司应利用原料大幅下降这一优势,寻求新的贸易磋商契机,尽可能改变结算币种:再比如L公司2016年10月对外投资3000万美元,但当时汇率处于下行区间。由于境外投资需经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审批,购汇成本每日增加。此外,如企业及时调整境外投资币种,以人民币对外出资,即可避免交易风险。
3.4.3.3管理层缺乏积极的汇率避险意识
从公司管理者的背景来看,L公司创始于2006年,其公司管理层大都是企业创立时的元老。2005年汇改前,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实际上由中央银行承担了跨境交易中全部的汇率风险,我国企业的管理者也习惯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稳定。2005年后,我国开始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表现日益复杂,很多企业管理者对经营中会遇到的汇率波动和风险准备不足。该时期内,虽然汇率的波动性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呈现出单边升值的态势,企业对汇率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判断,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在对管理层进行调查时,大部分管理者都反映此前对汇率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特别是“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走势一改此前约10年的单边升值情况,经历一段时间的大幅贬值后又转变为双向波动。目前,加强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虽然开始被L公司管理层所关注,但依然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少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对汇率风险的关注依然不够。
3.4.3.4未能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经营中的优势
L公司系跨国经营企业,不但拥有相当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同时拥有境外投资的子公司和上市募集资金池。但从L公司对资金调度的运营情况来看,L公司依然是按照旧的经营和财务管理模式,割裂地对各交易环节进行管理。第一,进口和出口之间独立记账和使用资金,进口资金主要来源于购汇而出口收到的外汇主要用于结汇;第二,境外子公司只是为了境外上市而打造的“壳”,没有投入实质的经营,也没有发展成为境外财务管理平台。其境外账户、境外信息和自由外汇交易的优势被白白浪费。特别是境外财务管理平台的设立,不但可以通过集中订单管理有效调节账期,还可以买卖多币种的外汇,寻求风险对冲;第三,L公司在境外拥有上市主体。国内外金融机构对上市公司通常都拥有更高的授信额度和更优惠的利率政策。从L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来看,其资产负债率不到50%,特别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比例更是严重失衡。这部分信用额度下,企业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使用金融避险工具或是获得额外的外汇资金,达到其外汇避险的目的。
4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对策
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L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对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改进。首先,将对汇率的风险管理作为系统性管理改进的一个重要过程,对公司管理系统进行优化;然后又针对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下L公司所存在的既有问题,结合其实际经营状况提出了汇率风险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L公司管理流程再造
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L公司的全体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对汇率的风险管理中,对汇率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并在各项流程中加以控制。汇率管理的风险点应考虑企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可能涉及外汇的全部交易。从L公司涉外经营的种类来看,主要有外商投资、跨境贸易、国际投资、跨境融资、外汇存款、境外资产管理等;从L公司管理部门分类来看,汇率风险管理应该引起各部门或核心管理部门的一致重视。目前,企业的管理部门中虽有分设了财务、销售、釆购和风险控制等各职能,但并未进行协调和统一。然而汇率风险是整体的,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因此要将企业的管理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意识,最优化管理人才资源的配置。
②风险控制优先原则。风险控制优先原则即L公司对于汇率风险的所有管理行为应当以防范汇率风险为根本出发点,利用汇率风险谋求额外收益应该服从于主目标。由于汇率波动本身极具复杂性,企业管理者对汇率进行预判并在采取管理措施和手段时,不可能保证判断和管理行为的正确性。因此,L公司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措施时要应本着稳健和控制风险的基本原则,避免投机行为。
③成本收益比较原则。从本质上来说,汇率风险管理是一种将风险量化估算并趋利避害的经济行为,因此也受成本收益比较原则的约束。L公司无论运用什么方法来应对汇率风险,都必须应该考虑付出成本和避险收益之间的利弊。如果某种避险手段成本高于收益,则应放弃。
④重要性原则。L公司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时,应对汇率风险进行主次之分。公司应该按照风险的金额大小和触发的可能性大小区分管理,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应加强管理手段,避免将所有风险视为同等重要,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的低下。
L公司管理架构重设
汇率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部分内容,而风险的管理是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一个职位人员的事情,而应是全体企业成员的份内工作。因此,L公司的管理流程再造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专门的汇率风险管理组织。为强化风险管理的责任,保证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实。汇率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应由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承担,相应地董事会也应作为风险管理组织的最高决策人。
从风险管理组织的架构来看,除董事会外还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研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其主要职责包括:全面把握汇率风险的管理目标和流程,制定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相关的经营战略,扎口收集其他职能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涉及汇率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在执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监督公司风险管理状况和建立奖惩机制,营造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审计部、财务部、法律部、市场部等共同组成,由独立董事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直接对董事会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具体的风险管理办法制定、执行董事会或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战略,统筹汇率风险的管理流程和方法,负责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和工作成效。虽然其他部门如财务部、审计部、法律部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也是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组成成员,但在具体工作中,风险管理部门是保持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和执行直接负有监督的责任。其他职能部门在执行风险管理措施时,不但应坚定执行管理层的各项风险管理决策,同时也负责收集风险管理措施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向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信息,以保证风险管理策略在制定过程中方向的准确性。
当然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也通过可以设立或分离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部门或董事来实现汇率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果。L公司是在境外上市的、兼具进出口贸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经营企业,内设职能部门较为全面,应分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单独的风险控制部门。我们通过图4-1来表示重设后的L公司风险管理架构。
图4-1L公司风险管理架构
如图4-1所示,由董事会、财务部、审计部、法律部和市场(信息)部五个主要部门形成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会下设风险控制部门,风险控制部门需对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估,并向其他职能部门提出风险控制意见。其他职能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如存在疑问,可向风险控制部门或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反馈。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是一个人员群体,并非单独设立的部门。他们可以分散在不同的空间和组织之中,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相同的工作,通过会议或者讨论等形式,一起完成风险控制的任务。
4.1.3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着力点
从财务数据来看,L公司属于中型民营企业,特点是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则较少,但流动资产占的比重较大。虽然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性不足,仍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一方面来看,假如此类企业的流动资金发生短缺,比如汇率的大幅波动造成本币的升值,进口企业需投入更多的本币流动资金支付货款。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出现经营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来看,L公司系国外上市公司,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假设条件下,其投资的子公司规模和数量也会增加。随之,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出现折算风险的可能也将大幅提高。折算风险虽然只是一种账面损益的体现,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信心、企业的税收、企业的盈余等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均存在于L公司的跨境经营之中,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时,应充分予以考虑。其中,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是L公司应主要关注的风险点。
4.2汇率风险管理程序
4.2.1汇率风险识别
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能够识别出汇率风险点。从L公司的实际情况,根据其以往经营情况,整理出L公司在经营中存在汇率风险的主要交易环节。
4.2.2风险评估
4.2.2.1风险的概率
通过对L公司2015-2018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L公司四年间其金融资产在不断增加,从2015年的0.0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93亿元。但金融负债规模极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差额逐年增加。除2017年外,L公司的金融负债和资产的比例都不超过5%,且L公司并未采取其他形式的汇率避险手段。统计学一般认为,95%的置信区间中的结果是较为显著和真实的。因此,L公司基本可以认为是完全暴露的汇率波动中的。当汇率会生变动,L公司都必然会发生汇率风险。当然,由于汇率的波动具有双向性,这一汇率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但从风险预防的角度来说,不考虑汇率波动的双向性,即汇率只要发生波动就使得L公司存在汇率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L公司汇率风险是否存在以及改进管理的办法,对汇率的波动性分析及预测并不是本文研究的目标。此外,对风险进行度量有以下几个前提。一是要有足够的历史数据,L公司大幅持有外币资产是发生在近四年的事情,数据相对稀少,是够能够有效进行度量和预测仍值得商榷;二是现有的测量方法如方差法和VAR模型等都是默认假设测量风险的走势是与过去相似的。但前文也已经证明,L公司的汇率风险是完全暴露的,而汇率的波动存在大量的突发性因素,其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存疑;三是现有的主要风险测量模型重点关注的是风险的统计特征,并不是系统风险管理的全部,而本文分析的问题是汇率波动下的全部风险。因此本文认为,在L公司的外汇风险是完全暴露的,其发生汇率风险的概率理论上与汇率波动的概率相一致。由于汇率时刻都在发生变化,L公司汇率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是时刻存在的。
4.2.2.2风险的强度
风险强度的测量是指假设风险发生的情况下,对企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L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该企业完全处于汇率波动风险暴露中,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数据,汇率风险系统也难以单独进行剥离。因此,本文在不对汇率波动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前提下,认为L公司所有涉及外汇的交易都面临风险下出现损失的可能。由于汇率走势不存在限制,虽然汇率的波动是受世界各国严格关注和控制的,必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干预。但对于L公司而言,如果不考虑汇率的波动分析和预测,则其风险强度是从不会发生损失到所有资产全部损失。在这一假设下,我们根据L公司2018年的财务数据和上文分析的风险识别交易环节,对L公司各交易环节中的风险强度进行了简单的度量。方法是,根据L公司存在汇率风险的交易环节,对其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具体结果见表4-2。
表4-2L公司2018年各交易环节风险强度测量(单位:亿元)
4.2.3风险分析
风险的驱动因素分析:一是汇率波动性的影响因素。由于L公司汇率风险完全暴露,因此当汇率波动性加强时,L公司汇率风险的强度就增加。当汇率波动性减弱时,L公司汇率风险的强度也会相应减弱。当汇率不发生波动即固定汇率时,L公司不存在汇率风险。因此,造成汇率波动性的影响因素即L公司汇率风险的影响驱动因素;二是风险控制手段。当L公司汇率风险完全暴露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是100%。但如果L公司釆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缩减风险暴露头寸,则L公司发生汇率风险和风险强度会相应减小。比如L公司在进口当日如果采用银行海外代付,则该笔进口交易中的汇率风险的概率和强度均为0。
风险来源分析:引起L公司发生汇率风险的根本原因是汇率的波动。
风险影响预测:在完全风险完全暴露的情况下,汇率的波动导致L公司在外汇交易中实际收到的人民币资金可能变小,实际付出的人民币资金可能变大,外汇存款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可能变小。
风险优先排序:根据表4-2的测算结果,我们对L公司的风险按照风险程度进行优先排序。L公司的汇率风险的交易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对外贸易交易环节中的进口付汇和出口收汇;经营环节中的以外币计价的进出口贸易合同;境外募集资金调回;境外借债及偿还和涉美贸易。此外,虽然部分外汇风险在2018年的财务数据中并无体现,比如境外投资的清算,但未来某一年发生清算时,该环节的风险优先程度将变高。我们对L公司应该按照风险的级别高低优后进行处理。
4.2.4风险管理策略
L公司确定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和自身外汇风险点,从风险偏好与成本收益原则来看,L公司系经营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风险偏好较小。因此其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应侧重于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回避以及风险保留四个基本方向。
风险预防:是指企业通过预先釆取一些保护性的措施,来降低汇率风险影响企业的可能性。比如与贸易对手进行商业谈判时,事先于贸易协议中进行相关避险或保值条款的约定。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转嫁给银行或贸易对手等其他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风险对冲,就是汇率风险从具体业务中进行分离,并且寻找对应的风险交易,然后转嫁给其他经济体,形成风险对冲。该方法又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通过构造风险对冲交易,比如出口企业寻求原料进口交易;间接法是通过寻求第三方买断或支付固定成本,比如外汇期货、期权,与银行进行掉期交易或是贸易融资等。二是风险分散,其实质是通过利用不同币种资产之间风险的相关性,优化资产或债权债务的结构配置,从而达到降低汇率风险的目的。比如通过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或组建货币''篮子”。
风险回避:当汇率形势过于复杂、国际贸易形势非常紧张、涉及业务非主营业务或收
益极低、或者风险存在激变的可能性时。企业考虑到避险成本过高或者无法避险,应当直接放弃相关交易。
风险保留:是指当企业无法回避且又无法转移汇率风险时,只能釆取预先估计损失的办法来保留风险。
4.3L公司的具体避险手段的选择
L公司的汇率风险主要体现为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虽然折算风险也存在于L公司中,但由于一是L公司境外外汇资产和负债的体量相对较小;二是折算风险是公司跨国经营中因为准守所在国法律和会计准则所天然形成的,也具有自己调节的特性,因此不作为重点来分析。对L公司的外汇风险中的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可以通过金融工具、经营风险对冲和其他一些手段来达到避险的目的。
4.3.1金融工具的选择
金融工具是应对交易风险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4.3.1.1贸易融资工具
从L公司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表4-1分析的风险存在交易环节可以看出,L公司在对外贸易中包含进口和出口两项,规模总体相当,风险总体相当。因此适用于L公司的贸易融资工具主要应包括: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福费廷和海外代付四种。
出口押汇
出口押汇指在出口信用证和出口托收项下,出口商发运货物并提交信用证或合同要求的单据后,银行凭申请企业所提交的交易单据向其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但保留追索权。在出口押汇业务中,银行以企业提供的单证作为质押,按照单证的票面金额先行将资金垫付给出口企业。由于银行已经交付资金,出口企业不必再为进口企业是否能准时、足额付以及汇率是否变动等问题而担心。并且,出口企业获得押汇后,可以根据结算币种汇率变动的预期,向银行兑换为其他外币,亦或继续保留。如此,企业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也避免承担汇率风险。出口押汇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出口到收汇期间内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风险转移给银行。比如L公司2017年12月18日一笔出口交易确认收入为18.64万美元,折约123.39万元人民币。实际收汇时间为2018年3月28日,折约人民币117.06万元人民币,形成汇兑损失约6.33万元人民币。如L公司使用出口押汇,则费用约为8000元人民币,可减少损失约5.5万元人民币。
出口保理
出口保理通常包括出口商业发票贴现(融资)和出口双保理融资业务。一般情况下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以贴现的方式把进口商应付货款的单证转卖给保付代理商。银行则根据总成交金额预先支付给出口商8成至9成的资金,出口企业获得资金后可以直接使用,等同于提前收到货款。待交易实际完成时,出口商将收汇部分的外币资金偿还给银行,结余部分依然按做正常货款。实际上,大部分银行也可以接受融资企业购汇偿还,企业可以根据汇率形势灵活判断用出口收汇资金亦或本币购汇。通过该方法,出口商等同于提前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货款,实际上减轻了汇率风险。
福费廷是指银行无追索权地买入因商品交易产生的未到期债权。银行通常接受的债权形式包括:信用证(包括远期承兑、议付及延期付款信用证)、汇票、本票、保函、备用信用证等等。福费廷业务中,相关买断的债权通常情况下已由金融机构承兑、承付或保付。岀口企业通过将上述债权转卖给银行或金融公司进行贴现,提前取得交易中的外汇资金,并汇率风险和账款风险转嫁给银行。福费廷业务中,银行买入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未到期债权,并对此债券不保留追索权。福费廷对企业汇率风险的影响与岀口押汇相似,但银行对相关债权予以买断。以出口押汇例子来说,除了可以减少汇兑损失外,L公司还可以避免交易对手逃单的风险。
海外代付和进口信用证
海外代付指银行与海外机构事(通常是境内银行的海外分行)先签署代付协议,由海外机构对国内分行的进口信用证、代收业务或汇款项下应付款项在付款到期日先予垫付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进口企业在跨境付款时,可以向具有海外代付业务的银行申请海外代付业务。不同于一般的外汇融资,海外代付业务通常以代付地银行的利率为准,企业可获得更低地借款利率。同时,境外交易对手完全将汇率风险转移给银行,在跨境谈判中可增加报价磋商的空间以要求交易对手让渡该部分收益。此外,由于境内外利差的存在,进口企业也可以选择通过本币存款或外币存款的利率进一步压缩代付的利率成本,甚至在部分情况下实现无风险的套利。
信用证是一种证结算方式。开立进口信用证是指银行凭客户授信额度或单笔授信为其办理对外开立进口信用证的业务。对企业而言,信用证结算和海外代付中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资金流动,同时对最终结算价格予以实质地确认。例如,L公司2017年5月10日进口付汇50.19万美元,实际使用人民币资金346.81万元;但如果L公司使用海外代付方式付汇,海外代付到期时,实际使用人民币资金应为330.25万元,减去约1.3万元人民币的利率和费用,L公司可节省成本人民币15.26万元。
4.3.1.2金融衍生工具
4.1外汇期货交易
外汇期货交易是指对根据标准金额和交割日期签订的外汇合约交易进行买入或卖出的操作。货币期货交易即将货币当做一般商品进行买卖的期货交易。银行通过在现汇市场和外汇期货市场之间不断进行操作,将可能存在的汇率风险币种进行对冲买卖,即在期货市场上将所持有的与未来在现汇市场上交易的现汇,买卖与其等同金额反向交易的外汇期货合约,达到避免汇率风险的目的。但由于交易市场相对封闭,专业性也较高,该操作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
4.2外汇期权交易
外汇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预先就某一外汇在某个汇率下是否买卖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达成契约。期权的买方在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即可在合约有效期内或到期日按约定的汇率和金额行使买卖的权力。买方可以选择与卖方进行实际的货币交割,也可以根据自身对汇率波动情况的判断而转卖这一权力,或选择让约定失效。买方在支付期权费后,由于具有了按照有利汇率进行外汇买卖操作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因此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汇率的风险。
4.3掉期交易
掉期交易是指企业在即期或远期向银行买卖外汇时,相应地按照同等币种和金额买卖交割日不同的即期或远期外汇交易。在掉期业务中,贸易商在与银行达成约定后,按约定的汇率先从银行结汇出等值的本币,到期后再按约定的汇率用本币从银行兑换等值的外币。该交易也可反向办理。比如,某出口企业收到货款1000万美元,同时该企业预计5个月后需向境外支付1000万美元的进口货款。在此情况下,企业需要出口收汇资金结汇用于国内的资金周转,但同时又担心未来5个月内的汇率会朝不利于购汇的方向波动,而不愿意承担风险。因此,出口企业即可以办理5个月期限的掉期业务,在支付一定成本后,既可以安心补充资金又将未来付汇中的汇率风险转移给了银行,达到规避外汇风险的目的。
4.4远期交易
远期交易是我国涉外企业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外汇避险手段,相对也较为简单。该方法是指境内企业在有结购汇需求时,与银行签订远期的结购汇合同,就未来交易需要的结汇或者售汇的汇率、币种、金额和期限等实现进行约定。当合约到期时,企业发生实际的外汇收入或支出需要进行结汇或购汇,无论当时的汇率处于何种水平,银行都必须按照远期合同中最初约定的汇率为企业办理结汇或者售汇。例如,企业进口了一批货物,预计6个月后需要购汇支付一笔600万美元的外汇资金。出于锁定财务成本的角度,该企业即可与银行订立远期购汇协议。6个月到期时,无论当时的汇率对银行如何不利,企业均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汇率从银行购买相应金额的外汇。虽然远期交易合约会使得企业丧失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套利,但风险的固定化和成本化是避险管理最根本的出发点。
从L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并不适用,较为适用的为远期交易和外汇掉期。
远期交易。例如L公司2017年12月05日签订了一批原料进口合同,总价约为10.28万美元。会计根据当时汇率核算人民币成本为67.95万元。但该交易实际支付时间为2018年8月24日,实际需要使用70.62万元人民币进行购汇。如果L公司与银行签订远期交易合同,则依然可以按照当时汇率购付汇,并且费用成本低于汇率风险。
外汇掉期。外汇掉期实质上是远期交易的一种延伸。通过寻找可以掉期的跨境交易,使得外汇掉期比远期交易更加灵活,在同样的风险和收益下成本也更低。比如L公司在2018年8月24日如要付汇,但2018年6月7日时收汇12.71万美元。如果L公司釆取外汇掉期,则完全可以覆盖汇率风险敞口,避免汇兑损失。
4.3.2经营性风险对冲手段
4.3.2.1调整进出口合同
①调整进出口战略
在本币汇率升值的趋势下,出口企业单位产品获取的外币利润将被压缩,为保证利润将不得不争取商品价格利益,从而使得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被削弱;而进口企业则因付汇成本的降低而在国际竞争中具备优势。此时,出口型企业应当进行产品战略调整。
A:促进产品转型,研发高附加值、竞争力较强的产品。本币汇率升值背景下,企业为了避免汇率损失和保障自身利润,将进一步争取产品价格中的收益,具体表现为提高商品价格。但如果出口企业的商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可替代性强,那么企业将面临利润被汇率压榨或失去境外客户的艰难选择。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研发差异化的产品,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使之具备更高的竞争力和更低的可替代性,以减少进口商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在企业具备较高的议价能力后,即可自主地选择转嫁风险亦或是让渡部分价值以提高销量,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B:扩大进口规模,寻求新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如果同一时期内某个企业的进出口收付汇量完全相等,那么该企业的外汇汇率风险敞口相互冲销为零。因此,根据此以'‘买冲出”的理论,在本币汇率上涨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寻求境外原材料供应渠道,以增加自身的进口量。同时应注意匹配收付汇之间的时间差,使得付汇时有足够的留存外汇,以对冲汇率升值带来的结汇损失。
C: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提高出口量,抵消本币汇率升值下出口下降的压力。国际贸易学认为,本币汇率的升值通常不利于出口。且在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极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进一步减弱国际贸易需求,加剧国际贸易竞争。如果出口企业的商品竞争力不足,在汇率不利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岀口量可能锐减,进而面临财务危机。同时,新的海外市场可能会带来新的汇率风险对冲点。比如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但同时相对欧元贬值,那么欧洲市场的开拓将带来欧元收入的增加,以形成和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对冲。
D:当本币汇率贬值时,上述措施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新国际市场的开拓,对汇率风险而言,既可能带来新的汇率风险对冲,也可能形成新的汇率风险并造成共振,企业在决策时需谨慎抉择。
②调整贸易合同以规避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己成为国际贸易企业的共识,在双方拥有同等竞争地位或差别不大时,任意一方都不会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在贸易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明确相关约定,达到事先防范的效果。主要有以下方法:
A:选择有利的计价结算币种。汇率波动形成于不同币种之间价格的波动,因此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着风险的大小。从避险的角度出发,出口贸易谈判中应尽可能争取本币或“硬”流通货币进行结算,以避免汇率的贬值;进口贸易谈判中则应该尽可能争取本币或“软”流通货币,以避免汇率的升值。比如,2015年8月至2016年期间,人民币汇率呈现出持续贬值而美元升值的态势。在该预期下。出口商应尽量争取美元结算但进口商则应争取非美元结算。但是正常的外贸中,贸易约定是较为固定的,结算币种不可能随时变换。因此,币种的选择需要企业管理者对国际货币和汇率形势有相对较为准确的判断。
B:调整进出口报价。通过调整出口报价规避汇率风险是指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商业谈判之前根据企业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对商品价格进行预算,得出以本币计算的最低和最优成交价。在商业谈判时,通过调整进出口商品的报价,在争取更多额外收益的同时,向客户转嫁或共担汇率风险。此外,由于结算币种不可能时时调整,因此企业也可以通过估算结算币种汇率波动的幅度,然后调整相应的产品报价。当然,适用于该方法的企业通常应具备出口竞争优势或进口竞争优势,否则企业就会陷入成本过高、报价过高或风险较高的艰难境地。
C:订立汇率风险分担和固定金额条款。汇率风险分担是指交易双方在合同就汇率风险形成后的假设进行约定,比如合同选择的结算币种在实际支付时如果汇率波动的幅度给交易中任意一方带来的损失过高,则在合同执行完毕前,双方可以就此重新商谈结算价格、补偿或共摊。固定金额条款指在贸易双方合同中约定产品的结算价格使用约定的固定汇率或利率,如论汇率如何进行波动,都必须按照事先约定的金额进行支付,交易中的汇率损失或收益完全由双方自行承担。
D:选择有利的结算方式和账期。跨境交易中影响收付资金期限的可能性有两个渠道,账期和结算期限。账期是指交易双方之间约定的期限;结算期限是指银行和企业之间货币结算的期限。国际结算方式通常包括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汇付又包括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付款方式的不同,企业实际资金收付的期限就不同。通常情况下,汇付的期限最短,信用证的期限最长。因此在汇率上升时,出口企业为加快结汇进度保证既得收益,应尽可能选择缩短账期和电汇结算;进口企业为了减少实际购汇成本应延长账期和非电汇结算,比如信用证、海外代付等。汇率下行时,该方法应相反使用。
L公司的主要海外客户为美国企业,因此目前其贸易合同中通常使用美元作为结算币种。实际上,应该根据贸易协议订立时的汇率形势灵活进行选择。比如2016-2017期间,人民币汇率总体贬值,美元相对坚挺。L公司的出口贸易应尽量选择美元结算币种,而进口则应该选择本币。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此时L公司则应在出口中选择本币计价,而进口时选择美元结算。当无法判断汇率形势时,L公司可以采用风险共担的方法,比如与交易对手约定各自使用50%的选定货币。如果在贸易合同的磋谈中,无法选择优势币种,则应综合考虑产品的竞争优势,通过调整价格来保证收益,规避汇率风险。比如在人民币汇率总体升值的情况下,在出口中可以考虑提高出口商品的报价;在人民币汇率总体贬值的情况下,在进口中应考虑压低进口商品价格。具体的幅度应根据汇率波动的预测幅度和自身贸易地位是否处于优势来决定。
4.3.2.2选择高信用评级的贸易伙伴
国际贸易中,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避险服务往往都建立在其对企业信用判断的基础上。因此,一个稳定的、高信用评级的贸易伙不但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富,也可以有效降低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在特殊时刻还可以寻求帮助。L公司应该通过专业的评级机构,或保险公司、银行等多种渠道对自己的贸易伙伴进行了解。同时,企业营销人员应该负责对内客户的经营能力、资金状况、资金流转等重要信息进行分析,避免坏账的发生。
4.3.2.3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使用
出口信用保险通常情况下是出于鼓励出口、保证出口企业资金安全的目的,由一国政府而由财政提供的保险,保险的对象一般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如充分利用银行对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并以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担保,可以达到提前收回货款,有效降低企业的汇兑风险。
4.3.3其他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
一是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早己步入浮动汇率时代,并且日益与国际接轨,汇率呈现双向波动的态势,波动的方向和幅度更加复杂。L公司作为在境外上市的跨国企业,在目前国内关于汇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稀少的客观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对从事外汇交易相关业务的管理者进行专业的风险管理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除强化培训外,还可以适当引进国外具备丰富汇率风险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当然,国家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关注国际环境和时事政治的发展与变化。汇率受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影响非常大。中美贸易战的事实己经说明国际环境和时事政治决定着国际经济的走向。在两国贸易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如果L公司不注重转型,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将在经营中陷入不利地位。
三是利用跨国经营优势,做好境外资金风险对冲。L公司作为境外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更多地进行国际货币和资金的运作。比如寻求更低的境外融资渠道,将外币资金集中管理,统一制定合适的订单周期等等。具体来说,是利用其境外子公司在境外开立资金归集账户,采取集中订单或归集资金的方式,通过调节账期或资金流动周期,避免汇率波动中不利于本外币汇兑的情况。
5结论及研究展望
基本结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直接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程度显著加深。本文在汇率风险相关概念与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风险的财务影响和管理现状,说明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结合L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在汇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领域和金融行业,侧重于汇率的预测和汇率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上,对企业具体实践指导性不强
二是从L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有限,制约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实践。
三是在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转为双向波动的大背景下,L公司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但L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
本文针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尝试为L公司构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和备选的管理手段。笔者认为,跨境经营的制造业企业想要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汇率波动带来损失的风险,首要的条件就是增强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只有时刻关注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趋势和国家对外经营管理的政策动向,熟知金融机构各类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做出有效的避险决策。同时,国内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者们更应该积极去探索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运行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去分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宏观审慎逆周期调节提供良策,为涉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研究存在的困难与不足:第一,由于本文的研究和结论是根据L公司案例的情况,因此通过L公司的经营经验而尝试使用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仅是立足于理论,需要实践检验。第二,本文引用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和具体举措来源于学术理论和现实经营经验,研究的结论是否适具有泛用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第三,本文在对L公司的汇率风险进行评价时,由于缺乏充足的参考数据和本文研究方向所限,并未使用方差法和VAR模型等工具对汇率的波动性进行研究,釆用了较为粗糙的专家分析法进行度量,其结果的方向虽然正确即L公司的汇率风险发生概率是肯定的,实际上汇率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极致的波动,所以该结果的说服力也有待商榷。但该不足并不影响本文对L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的分析和管理流程的再造。
研究展望:经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汇率的波动虽然属于宏观经济研究范围,但却对微观主体的经营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微观主体高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我国的汇率制度几经革新,已不可能再回到固定汇率制度,只会更加市场化。这也表明人民币汇率未来出现长期单边变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双向波动、高弹性和总体均衡是人民币汇率未来的
主要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新的金融工具也必然随之不断推出。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企业将大量面临转型的冲击,企业对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避险产品的需求必然不断加大。长远来看,微观企业如何准确把握汇率总体走势,构建一个健全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进而选择具体、有效的避险手段,此外金融机构如何提供有效的避险服务,以及如何对汇率风险进行较为准确地度量,是笔者今后将会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Overholt,William.China'sCurrencyProspects[J].processedRandCorporation,2003(2):23-25.
B.Barry.ValuingtheRMB[R],Tokyo:TokyoClubResearchMeeting,2004.
FJeffrey.OntheRenminbi:TheChoicebetweenadjustmentunderafixedexchangerateandadjustmentunderaflexiblerate[J].TheForeignExchangeSystem.2005:26-27.
Goldstein,Morris,andNicholasLardy.TheFutureofChina*sExchangeRateRegime[J].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4:35-38.
Bartram,S.M,GregoryW.Brown,andFrankR.Fehle.InternationalEvidenceonFinancialDerivativesUsage[J].Workingpaper.Kenan-FlaglerBusinessSchool,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2005.
GregoryW.Brown.Managingforeignexchangeriskwithderivative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1(60).
Khan,M.S.ImportandExportDemandinDevelopingCountries[J],IMFStaffPapers,1974(21):678-693.
Goldstein,M.andM・S・Khan.TheSupplyandDemandforExports:aSimultaneousApproach[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78,60,275-285.
WilsonJohnF.WendyE.TakacsDifferentialResponsestoPriceandExchangeRateInfluencesintheFore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