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
浏览“部编本”语文教材,自2016年9月试教以来,受到社会各界诸多关注。该版本教材,通过汲取人教版和其他多版本教材的精华,结合时代变化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弥补了其他教材在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
“部编本”语文教材,使得一线教师对教学进行认真反思和改进。本论文选取“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将其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进行比较分析。从“部编本”编写理念和特色着手,结合两套教材选文特点,以及教育理论阐释,辩证看待新教材选文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效性,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改进设想,为新教材课文的选编提供可行性参考。
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查找和筛选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理论,具体看待两套教材选文在多维度、多层面上的异同,正文主体部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特色、选文特点和编者意图三个方面,概述该教材的选文。
第二章,两套教材在出版年代、版面设计等宏观上存在明显差异,微观上,主要从韵文类和散文类、现代文和文言文、实用类和文学类、国内作品和国外作品四个选文分类维度,通过图表、数据分析,辩证阐述两者异同,概括“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新教材更优化的发展。
第三章,应对“部编本”教材选文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教师教学感受,“部编本”教材选文的教学应基于学生认知心理,调整选文教学顺序;根据课标要求,合理开发选文教学内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完善选文教学方法,三方面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当前领域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较少,本论文以选文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分析,深入分析新教材选文特点,希望新教材体系的更加完善,为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做铺垫,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部编本”;初中语文;选文;教学策略
AbstractII
绪论 1
一、 硏充 1
二、 研充综述 2
(一)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现状 2
(二) “部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比较研究 7
(一) 理论价值 8
(二) 实践价值 9
四、 研充兼 9
(一) 文献研究法 10
(二) 比较研究法 10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11
小结 43
小结 56
W文献 60
68
我国古代的教育,按现在的标准,大体可统归为“语文教育”①。自1903年语文学科单独设科以来,有关教材编写的变革,持续至今。语文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连接的桥梁,是评判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的语文教材,源远流长②。教材编撰的变革,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始终在“范文制度”这一传统格局下进行,进而形成“文选型”的教科书。倪文锦将“文选型”教科书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单纯的范文汇编”,一种是“以汇编的范文为学习内容的绝对中心而辅之以注疏和评点”③。前者单独呈现范文,教学内容任由教师发挥,不具备统一性。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制定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更多的是在后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体系,以便合理教学。选文(又称“范文”)则是“文选型"语文教科书最为关键的环节。
统观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仍笼罩在“范文制度”中。香港现行的十七套中学语文教材,多以单篇选文连缀而成,少数几套也只是对选文加以问题的编排气台湾地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国文》,编撰策略是将选文按文体与语体错综排列⑤。大陆自1993年起,除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外,北京、上海、广东、广西、辽宁、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地计有13套初中语文教材陆续由实验期进入试用期⑥。第八次课改,实现“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转变,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各套教材具有地方特色,各有所长,但其基本格局仍旧是“文选型”。
在我国,课程计划、课程大纲与教材编写“一向是由政府组织教材专职编辑人员与学科专家具体操作、实施,形成'上所定,下所行'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⑦。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出现,改变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北京大学中文系、“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这套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2月启动,由教育部聘任总主编,调集60多位专家、编辑和一线教师组织编写。历经三年,编写工作得到了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前后经过十多轮评审,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完善,最终通过了中央领导的审查,一年级和七年级全部4册投入试教。”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全称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自2016年9月投入部分地区试用,于2017年9月全国统一使用。笔者中小学时期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现于安徽芜湖求学,该地一贯普遍使用人教版教材,自2016年9月以来,成为“部编本”试教点。基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笔者萌生想法:两套教材是否存在某些关联?这是本次研究的直接原因。其中,选文在庞杂的语文教科书中占据核心位置,那么,选文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如何呈现?较之人教版,又有何区别和联系?对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本文通过比较两套教材选文,探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特点,以期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改进设想,为“部编本”教材课文的选编及实际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
2018年5月26日,笔者点击中国知网,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关键词进行全文和主题搜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5月。经过筛选统计,有一定研究价值,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的期刊文献154篇,硕士论文21篇。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人教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的学者们全面剖析新教材,一线教师及语文研究者们则结合实际教学,对教材的真实解读、教材使用及教学策略发表观点。笔者从这几个角度对“部编本”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咒现状
1. 专家学者解
就教材总体特色而言,温儒敏先生概括为四个方面:(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满足一线教学实践需求,对教学弊病起到纠偏作用;(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气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提出,语文教科书要着力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编写体系③。部编本骸收借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的优势,但与之又有明显的不同,即教材编写更“接地气”,改变一味“满堂灌”的填鸭式教
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就教材编写理念而言,王本华提出的“八大关键词”①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新教材编写理念,为众多一线教师直观深入地解读新教材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韩涵以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指出选文调整意图、写作板块、综合性学习板块和名著导读板块的设计思路②。如《土地的誓言》,其修改用意从教材整体出发,单篇课文与单元写作存在关联。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釆取人文主题编排单元,导致语文教学梯度模糊不清,教师难以把握教材线索。部编本则吸收诸多版本教材编写经验,“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③,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就单元编写意图而言,刘真福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说明该单元编写意图:“有开篇引领之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突出一个“美”字,
综上,专家学者从教材总体特色、编写理念及单元编写意图角度解读部箱本,为一线教师把握教材内容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都指出,新教材虽已投入使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一方面,部编本的使用,对具体教学提岀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教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气从长远看,这不但利于学生学习,也是教师成长的好机会。
2. 研究者与教师把握教材
诸多一线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基于文本分析与课堂教学实践两个角度,对“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出自己的见解。
(1)基于文本分析
首先,教读、自读课型区分更加清晰。张霞儿在《“教读课”该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一文中笔以郑振铎《猫》的教学为例,谈及“教读课文该给学生什么干货”“如何让学生获得干货”等两个问题,落实行之有效的教读课,以便学生更好地用己得的“干货”尝试自读,拓展阅读。
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不仅体现在“1+X"模式单
① 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探讨与研究(一)》①,冯善亮的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变化与对策》②,潘雯的《“部编”〈语文〉七上“整本书阅读”指导》®o上述成果突显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并根据实情,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方案。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及,语文学习要读“整本的书”,而阅读整本书,更应“偏重在方法方面”气基于此,“部编本”语文教材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⑤
其次,强调“读写”并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先生认为,要从语文课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气易海华也提岀,“教读学方法,自读用方法”.刘珊,张禹芳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刍议》一文中提及,“读写”并重,克服了人教版教材写作内容弱化的不足,强化和深化了写作的内容。
再次,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设置,即“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刘菊香认为,“单元之间、册次之间应通盘考虑”气由此可见,双线主题并非单独分开,而是巧妙融合,互相渗透,同时,单元之间是累加、螺旋上升的,前后联系,跨越册次,打破以往“单一主题”的局面,更加突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最后,四大系统仍应重视,即范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王家伦,陈宇就四大系统展开思考,肯定教材中合理编排部分,同时,提出“部编本”教材缺少“文章学”和“现代汉语”方面的专家,语言表述值得推敲气“预习提示”是助读系统的一部分。何加钎认为,预习提示是课文学习的钥匙。通过对比新旧预习提示,结合学生经历感受,与文本思想发生碰撞,从而发挥预习提示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⑨。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众多教师来说,变化较大,增加教学难度。基于课堂教学,学情应是教师关注的首要前提,由过多重视语文能力训练转为知识与能力并重,攻克阅读教学难关,通过写作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Q
首先,学情是课堂教学关注的首要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郑慧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提出“设计学习”的概念,即“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四篇文言文),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梳理事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为了让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学习者①。语文课标的目标就是打好“三个基础”②,即学好其他课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个性与人格,及其终身发展。课程标准并不是教学标准,但它是引导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作为一个理论指导,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设计教学,切实可行地安排教学过程与使用教学策略。
其次,语文知识教学,注重“一课一得”。黄淑琴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知识教学刍议》③中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可以增强语文训练的指导性,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打基础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也可以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一课一得”,也是贯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
接着,注重阅读教学,拓展延伸。“教读一一自读一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促使学生学习新教材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刘勇在《科学而理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中提倡:教师要深入理解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材特点,有意识地“用教材教”,并努力实现“教材内容教学化”。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王文莲则在《初中语文1+N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中,尝试从研读课标、教材文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开发优质多元的阅读资源入手,探究初中语文1+N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最后,写作教学既要联系文本,也要联系生活实际。范兴华在《初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写作教学观察与思考》一文中,提出“十字方针”:刨根、察情、开源、备教和执教。言简意赅地指出,随着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统编新教材的使用,写作教学也应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实践部分,也是对阅读教学的提升与反馈。另外,特级教师黄本荣发现,要想构建校本写作教学课程,自然还应研究自己的学生。根据上述成果,写作教学一方面要分析教材特点,挖掘教材资源;另一方面,课堂写作活动设计要考虑科学性,关注有效性,讲究创新性。
通过以上教师的研究成果,可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更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平台。学情,始终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灵活设计阅读教学,既要联系文本内容,也要带领学生跳出文本,实现习“法”。如何运用“阅读之法”,需要发挥写作教学的作用,做到“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3. 不同视角下的部编教材及其教学
陈海燕老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在《江西教育》2017年第2期发表题为《“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的文章。这是对温儒敏提及的新教材编写思路做出一个层面的解读,做好价值观的“整体渗透”,而非“穿靴戴帽”。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温小军发表题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①的文章,并要求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论的相应课型,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比重。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则主要体现为文言文篇幅增多,注重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与实践,体现“立德树人”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章新其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②一文中指出,基于核心,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最终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王佑军在《抓住核心素养,用好部编教材一一以七年级上册为例》③中,提倡抓住核心素养,用好部编教材,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笔者就部编教材与人教版中《老王》一文为例,发现“异样”,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容,展开教学建议陈述④。
综合以上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成果,笔者主要从他们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和不同视角三个方面展开文献分类梳理工作,从中可以发现,专家对教材的解读,很大程度上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引导作用;同时,一线教师及相关研究者们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情,多角度把握教材内容。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部编本与人教版”、“统编本与人教版"为关键词,搜索出的优秀文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选文作为单一视角的研究,一类是选文与其他系统的比较研究。
1. 选文的研究
梁婷婷《人教版与部编本语文教材在阅读内容结构的比较研究一一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硕士,山西师范大学,2017)通过列表,对比两册书在课文系统上的变化,并从教师和学生层面提出建议,及对两册教材的评价和使用建议。笔者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部编本中的“同文异样”一一以〈老王〉为例》,就部编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中《老王》一文为例,发现“异样”,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容,展开教学建议陈述。此外,搜索到的唯一一篇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对比研究的文章一乔晖,史成明的《中美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一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①,从教材的编排体例、编写理念和文化传承三个层面比较、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两套教材价值取向的差异,并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出发,提出反思建议,以更加有力促进语文教材的建设。
2. 选文与其他系统的研充
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②一文中,将选文与其他三个系统共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足之处。朱晓晴《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与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一一以“部编本”与新语文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③一文,虽是将“部编本”与新语文版七年级教材比较,但也有较为创新之处。
通过对以上优秀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阐述,可以发现,在“部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系统研究方面,实际可参考文献屈指可数。当下新教材在全国普遍教学,更加需要语文教育研究者们结合实际教学,发现新教材的优缺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以师生交往为基础、教师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体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师生之间是相互交流、帮助与共同发展的民主和谐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一媒介。语文教材的编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语文教材的选文包括选文标准、选文体裁、选文内容、选文时代、选文作者和文化取向等,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选文的使用价值,始终围绕“学生”这一教材使用者和受益者,展开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心理学角度
初中生心理应是研究的基本依据。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该阶段的儿童己具备通过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展开具体教学。此外,初中是介于小学和高中的重要学习阶段,而对于“部编本”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初高中衔接的问题,为学生做好过渡的学习准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①,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升语文素养。
2. 美学角度
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待提升。美学中的点线面,在选文中可演绎为字词句、单篇文章、单元文章、整本教材乃至整套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选文的要求,“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型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②接受美学提出者姚斯(HansRobertJauss)认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作品。同样,一本语文教材,学生没有充分学习之前,它也只是个摆设,还未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而发挥其整体价值的关键,正是选文。因此,对“部编本”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
选文的研究也应引起学界的重视。
可见,“部编本”选文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美学的理论。
(二) 实践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除了对教材选文提出具体要求,还提到“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材内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选文,可见,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研究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在重视现代教育在语文课程中运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教材编写设计的创新和突显编写的特色。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正是“部编本”的显著特色,增加教学开放性和弹性。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特别强调“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文言文经典篇目比重加大,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既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要求的体现,也是对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响应,更加体现此研究的实践价值。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分别是:
1. 《语文》初中全套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人教版”。
2. 《语文》初中七、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简称“部编本"。由于目前全国教学使用至八年级,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限于七、八年级四册书,在与人教版选文的比较中,也选用相对应的四册书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展开课题的论述。
(一) 文献研究法
笔者主要以在中国知网上搜集的大量论文和有关的相关书籍为基础,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及选文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
(二) 比较研充法
对“部编本”和人教版两套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图表和数量变化的呈现,比较两套教材选文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概述
全国现行的语文教材是由各出版社统一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即“一纲多本”。就目前流通的语文教材版本来说,小学12种,初中8种,高中5种,随着社会发展,做出相应修订,并投入各地使用。百家争鸣景象持续至今,己有十多年,其较强的竞争性,利于调动地方出版社的积极性。温儒敏教授认为,“市场的介入,使得教材的选择使用往往受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做到'优选'。语文、历史和思想品德这几科教材的意识形态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而某些媒体又不时拿教材炒作,所以从加强管理和提高质量的角度考虑,还是有'统’的必要。”①不仅如此,“教材担负着培养未来国民的任务,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②因此,“部编本”教材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
下面,将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特色、选文概况和编者意图三角度,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进行概述。
第一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色
“部编本”教材将逐渐取代人教版,其覆盖面也将逐渐扩大,它的编写理念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③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立意更高,这是“国家行为”驱使的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德"是中华民族弘扬千年的优秀品质,包含道德、情感、精神乃至政治层面的内涵。“德”在语文教育中表现为两个“教育”,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是篇幅数量的增加和主题的明确。改变以往固有的“说教”,借助教材这一媒介,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中,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做到“有机渗透”,灵活转变教学方式,体现语文
教学人文性特征。
二、 满足一线需要,谶学弊病起纠偏作用①
语文教材的编写,不是独立于实际情况空泛形成的,而是结合新课改的经验,及多年教学调查总结的结果。为改变以往“教材牵着教师教,教师拉着学生学”的现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排加入了“补白”的环节,让语文教学远离生硬的、毫无生命的课文教学,融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成分,以学生为主,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另外,针对“两多一少”的教学弊病,即“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学生读书少”②,“部编本”语文教材阅读教学实施“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教学结构,改变以往精读、略读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课型区分度,将“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0教读课以教师指导为主,结合文体、课后思考题、单元导读等内容,结尾全面地设计该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自读课则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文章旁留白的地方,伴有导读问题设计,学生可自行旁批,利于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每个单元几乎都有课外阅读的设置,拓宽阅读面,实现''一课一得”。“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的设置,都是“部编本”教材注重课外阅读的体现。
三、 加强敎材编写的科学性③
语文教材、教师和学生,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部编本”语文教材自2012年2月启动编写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和中语室的专家们是教材编写的中坚力量。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盲目听从;需要开拓创新,但不能完全颠覆,因此,专家们需要借鉴吸收前人编写教材的经验,遵循教材编写自身的规律,实行“编研结合”。刘国正语文教材观认为,语文教材应科学化建构,包括“教材内容的序化组合,教材系统的功能整合,教材体系的动态建构”④。“部编本”教材遵循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成长的认知心理,合理编排教材。比如,学习生字词栏目,除了名称上的由人教版的“读一读,写一写”变为“部编本”的“读读写写”,生字词书写也有规范的田字格,而字体也更倾向于行楷,其书写是出自国内知名硬笔书法家之手,既增强审美意识,又便于学生模仿学习。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吸收了选文和内容设计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教版,加大了教材的弹性,给实际教学留有余地,提升了
学生的参与度。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①
我们知道,教学的本质“是从适应到发展,”“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②因此,“部编本”教材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转型,相较于人教版而言,选取的新课文约占比40%,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比如,“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以学写新闻为训练主题,通过四篇新闻报道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有关新闻的知识与技法,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己撰写新闻稿,以期“得法"。该单元的编排,也是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奠定基础,增补对新闻的认知。教科书外形变大,彩色印刷,单元导读语言变化,课后习题增添联系生活的思考题,都在直观地告诉我们,“部编本”教材已做出明显创新,弥漫着时代气息。
以上四个方面,是从“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总体特色来说,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除此之外,还要从微观上具体把握"部编本”初中语文选文概况。
第二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
“部编本”继承人教版部分选文和内容,但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人教版,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选文数量的减少,由原来的人教版每册30课,减少为每册24课,“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③。数量上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整体要求的降低,而是调整了教材的编排体例,提醒教师不要一味地教课文和训练技法,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帮助学生“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④,提升综合阅读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关于〈国文百八课〉》提及,“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⑤“选文”就是“范文”,是榜样,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选文的核心所在,因此,“部编本”教材对文章的选择也要遵循一定规律,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选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选文的质量是决定语文教材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语文教材一般围绕课程标准选文,回顾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语文教材选文标准,可以发现,“文质兼美”是我国语文教材选文坚持的基本标准。“部编本”教材除了将文质兼美作为选文标准,还强调选文的经典性,适宜教学,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
经典的文章,是经过历史的打磨,沉淀下来的精华。对经典文章的学习,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一方面,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与古人心灵的沟通。另一方面,诸如经史子集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对经典文化形成尊严感。但经典性,并不局限于我国,也包括国外经典著作。叶圣陶先生曾在《笔记文选读》的序文中提及,选文不可“无所不包”,这就好比“桌子上放着几十样好菜,教本就从每样里夹一筷子,舀一调羹,教你都尝一点儿”①。这种编辑方法固然能够面面俱到,却因受时代限制,给读者带来格格不入之感。“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虽加大文言文比重,但也并未“无所不包”,而是选择那些“必须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气帮助学生突破狭窄的阅读圈,与经典对话,与国际接轨,提高精神境界。
经典性固然是“部编本”教材选文的重要标准,而“现代的青年有现代青年的生活,古人所写的文章内容形式固然不合现代青年的需要,就是现代作家所写的文章,写作时也并非以给青年读为目的,何尝能合乎一般青年的需要呢?”③最理想的方式,可从青年生活入手,挖掘具备时代性的高质量课文。人教社中语室的专家们同样关注到这一层面,在此,花费更多精力。比如,“《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使得文章符合初中生阅读心理水平,激发阅读兴趣,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陈旧学习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拉近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
① 文质兼美膏穿选文始终。一篇优美的文章,为学生增添审美元素的同时,也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选文还要适宜教学,耐人寻味,值得涵泳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33.
现行的多版本语文教材,一般釆用单元组织编排,苏教版主要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人教版则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组元并适当兼顾文体。单元结构编排教材,可能带来打乱教学梯度的弊病,但“部编本”教材除了注重语文人文性特征,还兼顾语文要素的培养,形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简称“双线组元”。所谓人文主题,就是将每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子主题,按照显性主线,编排成体系,使得语文教材亲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中的知识与能力、学法及听说读写训练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和能力点,渗透在单元导语、预习任务和课后习题中,利于培养学生某一项语文技能,由浅入深,实现螺旋式上升。以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双线组元安排为例(如表1-1)。
,难易适中,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② 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33.
二、双线组织单元辣
现行的多版本语文教材,一般釆用单元组织编排,苏教版主要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人教版则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组元并适当兼顾文体。单元结构编排教材,可能带来打乱教学梯度的弊病,但“部编本”教材除了注重语文人文性特征,还兼顾语文要素的培养,形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简称“双线组元”。所谓人文主题,就是将每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子主题,按照显性主线,编排成体系,使得语文教材亲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中的知识与能力、学法及听说读写训练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和能力点,渗透在单元导语、预习任务和课后习题中,利于培养学生某一项语文技能,由浅入深,实现螺旋式上升。以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双线组元安排为例(如表1-1)。
从上表可以发现,“人文主题”涵盖范围较广,编排顺序由可见的具体事物,逐步变为内在的抽象情感和思维。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2-15岁的儿童智力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可根据抽象的概念、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由此可见,“人文主题”是遵循学生认知心理规律进行编排。同理,“语文要素”的阅读•要求变化,即“朗读一默读一精读一略读一浏览”,一方面,遵循学生阅读心理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对课标要求的贯彻、落实。课标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②总之,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体例的形成,需要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互配合,既能帮助语文课程突破原有单亠组元模式的限制,又更科学合理地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转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实现由课本走进生活,再由生活感悟人生,推进整体发展。
“部编本”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共4册,各年级学习2册,每册书有6个单元,每单元均为4课,每册书共24课,共计篇章数为144。
人教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共4册,各年级学习2册,每册书有6个单元,每单元设置5课,每册书共30课,共计篇章数为189。
从整体选文编排的数量上来看,“部编本”教材在有意减少选文量,更加注重选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口语交际、写作和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要求提高,以期共同提升学生人文性和语文素养。“部编本”教材选文体裁更加丰富多样,主要表现在两个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篇幅增加,仍旧保留鲁迅部分作品,并在纵向上做出改动,即年级上的调动。
(一)传统文化教育篇幅増加
现将“部编本”与人教版各自七、八年级四册书中的传统文化篇幅数做比较,见下表1-2:
(说明:表中总篇幅数不是指总课文数,而是整本教材中的所有篇章数,包括课文数和课外古诗词。比如,“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包含《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以2篇为该课的古诗文篇数做统计;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有8首,以8篇做统计数据。)
数据表示,“部编本”七、八年级选文总篇幅数减少,.但古诗文选篇约占比明显增加。此外,每册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中有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专题。从单元分布上来说,“部编本”依旧沿袭人教版的传统,七年级两册各单元设置一课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两册则集中分布在两个单元:人教版分别设置第五、六单元,“部编本”设置第三、六单元。“部编本”将古诗文学习置于期中和期末两个时期,一,可以避免因古诗文集中编排而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和排斥心理;二,通过七年级分散学习,帮助学生集中巩固和掌握古诗文知识点,循序渐进,充实文化素养。
“部编本”选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①叶圣陶将选文比作“例子”,将教材的性质比作“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②。对新教材选文的学习,也同样如此。编写者选取每个文风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将其改编,录入教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时期文化风格表现,但若仅围绕教材来学语文,是远远不及的。因此,“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的设置,旨在告诉教师雨学生:语文学习仍需拓宽自身阅读量。应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从书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弘扬美德,于精神世界发展创新。
(二) 革命传统教育占有较大比重
革命传统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启发和激励的活动”③。“部编本”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文章共有29篇,如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杨振宇《邓稼先》、彭荆风《驿路梨花》、茅盾《白杨礼赞》、贺敬之《回延安》等。此外,“名著导读”栏目在八年级上册增加了《红星照耀中国》,目的在于加强学生革命传统和英雄主义教育,填补以往纪实类作品的阅读空白。而人教版在此比重不大,可见,“部编本”教材顺应时代转型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教材,鼓励学生学习伟大的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新潮流。
(三) 鲁迅作品编排有所改动
“部编本”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以现行七、八鲁迅作品在两版教材的该单元中,都被置于第一篇,这是由其影响力所决定的。而同样的一篇课文,“部编本”教材都将其提前置放,符合现代学生认知发展趋势,也侧面反映当前学生阅读水平较之多年前,己有很大提升。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家庭教育的逐步重视等原因,推动教材选文需要纵向调整。
保留鲁迅作品,是对鲁迅的尊重,也是对经典文章的致敬。新教材考虑鲁迅作品的语文性和适切性,将鲁迅的不同作品按照适合的年龄、学段,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分别编录选文中,这是“部编本”教材的优越性所在。对于鲁迅作品的学习,马克思•范梅南认为,“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它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①因此,在教学鲁迅作品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解读与形成过程,体会作品的真正内涵。
可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不但在选文的数量上有所增加,选文体裁也趋于多样化。经典美文的回归,传统文化篇幅大幅度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理念亟需传承,鲁迅作品纵向调整,这些都表明,语文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发展,需要创新,而非彻底颠覆。文化的传承,意味着对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求提高,一方面,及时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变得愈发重要;另一方面,学生灵活机智的开创意识有待引导、挖掘和激发。语文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时代的使然,新教材的选文编排也同样如此。
第三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编写背景和编者意图
教材编写离不开现状分析和科研辅助。“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编者对其又提出什么要求?编者意图何在?本小节就这类问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索“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编写背景和编者意图。
年级四套教材中出现的鲁迅作品为例,与人教版对比,分布结果如下:(表1-3)
一、编写背景
“一纲多本”最大的问题是“彼此趋同,个性不足”①。各版本教材具备地方文化特色,加之地方推广,使其极具竞争性,却忽略教材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另外,教材编写引起社会重视,能有效推动教材编写进程,提高教材质量。但媒体过多的干涉,容易给教材编写者制造紧张感。例如所谓的“鲁迅大撤退”,引发网民的愤怒。鲁迅作品因其自身独特性,给语文教学带来难度,比其他课文教学花费较多精力,加上作者与学生间的时代隔阂,难于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但经入选作家作品数量统计,鲁迅作品排在第一,这不免让人细思极恐,媒体以偏概全,易改变人们观点,产生误解,想要加以澄清,显得举步维艰。这也是推动“部编本”教材出现的最主要外在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部编本”教材?它的选文又是在什么背景下编写而成?
(一) 学生起点能力提高,教材选文难度相对偏低
学生的起点状态是指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大致所处的状态。随着小学阶段文本阅读量的增加和理解力的提高,初中生对于经典性文章的解读能力较以往有很大提升。如今互联网普及,学生阅读途径更加多样化,不再是以往只能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才能获取知识,而是可以足不出户,便能获取资料的信息化时代。学生知识量明显高于前辈的童年,而现行教材普遍比较浅,教材的难易程度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更易造成学生明白课文意思即可的现象。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文难易程度,应充分考虑当前学情,依据各阶段教学目标,适当提高选文难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懂了”层面。
(二) 现行教材重思想内容分析,轻阅读技能习得
现行教材多以人文性为主题编排单元,适当兼顾文体。对于读书方法的思维训练,小学髙年级就要展开进行,而现行教材多重视思想内容分析,语文知识习得,却忽略阅读技能的习得。诸如“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都有各自的技巧,却没有形成方法训练体系。就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做的相-对较好,如九年级上册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吟哦讽诵法、学学牛吃草等阅读方法,明确该单元阅读要求和方法技巧训练。未成体系,思维训练(三)目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限制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关调査研究显示,目前大部分中文系本科生阅读量匮乏,若问“大学期间你读过哪20本书?'‘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他们大都学习文学理论、文学史之类书籍,很少或几乎不涉及其他类别的书。这些大学中文系学生正是未来语文教师的主力军,不懂得理解作品内涵,不知如何分析作品,只会为备课或评职称而读书,只会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甚至与时代脱轨。因此,想要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大学教育入手,加强师范类教育,不能局限于教师技能训练;其次,对已入职的中学教师群体也要加强非职业性阅读,促使教师养成阅读习惯,帮助提升自身水平。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部编本”语文教材应运而生。据编者们文章阐述,'‘部编本”教材意识到当前教育背景,以及教材辱在的编排漏洞,注重选文的标准,避免单一的组元体系,关注方法技巧的传授,以期语文教学趋于合理化、人文性和有效性。
新教材的编写,渗透着编者们的意图。“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包括总主编温儒敏,人教社中语室的各位专家们,以及受邀的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他们在新教材开始试教时,便己发文说明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总体特色、创新点及使用建议等,而新教材的出现,选文的编排体系,贯穿着编者独特的见解,和超前的眼光。探究编者意图,是研究新教材选文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取向的影响
“部编本”教材选文最显著的变化是“两个教育”篇数增加,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体现。“部编本”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是文学史家,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出于北大人的使命感,他戏称自己介入语文教育研究是“打边鼓"。不得不承认,温儒敏对语文教材中文化取向非常重视。他发现,诸多教材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有点过于偏重人文性,圈子小,需要打开教材常规思维,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开放空间,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些超前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经过实际可靠的调查分析,亲身访学等途径归纳总结出来的。
据《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可以发现,温儒敏在新教材选文文化取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个人学生时代爱读书的习惯使然
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心静,写作也便得心应手。要求新教材选文要尊重经典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选美文,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经典文章都能录入教材体系,要选择适宜教学、具有“语文味”的高质量文章。
缺少章法,是目前多版本教材存在的漏洞,需要新教材的出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 “走出去”,再“引进来”
温儒敏先生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从不闭门造车,而是通过认真钻研外国几十种版本教材,总结经验,借鉴成功案例,吸取失败经验。从而使得“部编本”教材选文不仅关注“时文”,还要注重国外经典,更鼓励学生读国外优秀名著,几乎每册书的“名著导读”都有一本外国名著。
3. 调査分析才能出“真知"
温儒敏先生“作为国家级的教学名师,他在北大长期担任文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有极为丰富和真切的文学教育经验和课改经验;作为一名想为语文教育做点事的学者,他走访、调研过许多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与很多中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听课互动;作为文学史家,他具有调动、整合各种学术和教学资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服务的经验。”①他深知,语文教材编写单凭经验主义是不可靠的,必须依靠科研。基于此,发现学生语文素养普遍匮乏,语文教材需加以补充。考虑到学生年龄结构的认知水平,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材的选文仍需遵循一定的文化取向。
(二)生本理念的体现
根据温儒敏先生调查,我国语文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是最令学生反感的一个学科”,“一见到语文考试就头痛”气这无疑是可悲的事实。语文教学破坏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喜爱和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沉思: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学习更有趣。这应该是新教材竭力传达的信念,是生本理念的体现。
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曾提及“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③要求语文教育需要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语文
除编者文化取向的影响,生本理念的体现之外,编者们还意识到选文取材的严谨性。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收录臧克家先生的文章一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部编本”也收录同样的文章,只是将课文题目改为《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实际上,这是作者原题。教材保留原作题目的行为,一是对原作作者的尊敬,二是降低文章的教育气息,增强“语文味”。
综上,新教材选文编写背景和编者意图,是研究选文的前提,也是语文研究者的基本素养。基于此,对选文的概述,还要抓住教材编写理念和特色、选文概况两方面。这是从整体角度把握新教材选文,我们还要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选文特点。
第二章“部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比较
关于语文教材的概念,张志公先生这样界定:“教材不只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组成的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网络。”①关于语文教材的性质,“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②放眼当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不是“教本”,也不是“课本”,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教育“读物”。这套“读物”依旧是“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范畴,选文是整套教材的核心部分。选文按照一定的序列编排成体系,形成此套教材的选文。本章将从“部编本”教材的选文类别入手,与人教版比较,以期探究新教材选文的特点。
在微观比较分析之前,有必要对“选文分类”进行界说,从而找出适合比较的共同维度。从近代以来,陈启天将选文分为三类,即“模范文”、“问题文"和“自修文”,认为,不同类型的选文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程序”③。此后,程其宝对语言与文学的独特理解气黎锦熙强调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气朱自清则“承认文言有时代的价值”⑥,肯定文言文的地位,以及新时期张志公对文学与文章的进一步强调区分⑦,等等。以上诸多语文教育名家对选文分类的硏究,主要是从“教学"的角度思考,王荣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将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气该分类法于2003年提岀,至今己有15年,学界也对该理论做出相关研究,评价更是褒贬不一。由于欠缺从语文教材编写角度探讨选文类型的理论,当前的教材选文仍旧难以寻找合适的方向。
因此,以下对两套教材选文的比较分析,选取的是综合前人研究,并具备教学可操作性的维度第一节韵文类和散文类
据《尚书•尧典》所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记录了原始文学以歌唱为传播方式的特征①,韵文便由此而生。韵文最基本的体裁特点,“相对整齐的句式、同诵唱音乐相对应的韵律、一定数量的语言套式,是为着记诵和传播而产生。”②狭义上,韵文指中国古代作品,而在广义上,韵文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代诗歌、现代诗歌。除韵文外的文体,便是散文。散文以其自由散漫、形散神聚的特点,被人们广为流传。散文类可分为文学性散文、非文学性散文。为了探究“部编本”与人教版的选文在此维度上的呈现方式,现以两套教材的七、八年级四册书为例,分别统计,结果如下:(表2-1)
,即韵文类和散文类、现代文和文言文、实用类和文学类、国内作品和国外作品。
(一) 韵文类
1. 相同点:
(1) 每册书都编录古代诗歌,且数量相对均衡,遵循递进原则;
(2) 八年级上册均未编排现代诗歌。
2. 不同点:
(1) “部编本”在保持原有人教版古诗的基础上,有意增加七年级古代诗歌学习量;
(2) 相较于人教版,“部编本”现代诗歌篇幅数明显减少,八年级仅学习一篇现代诗。.
(二) 散文类
1. 相同点:
(1) 文学性散文类别丰富,且选文比重远远大于非文学性散文;
(2) 散文和小说,在选文中比重较大;
(3) 八年级普遍加强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学习,减少甚至没有寓言、童话、神话的设置。
2. 不同点:
(1) “部编本”文学性散文相对集中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选文中,重点加强非文学性文章的录入,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
(2) 人教版比“部编本”多一篇历史剧文章,题材相对丰富。
(三) 韵文类和散文类
相同点:数量上,散文类明显多于韵文类。
不同点:“部编本”在体裁安排上,分布匀称,循序渐进。
二、具体分析,探究“部编本”
(一)增加韵文比重,重“语言建构与运用”
韵文类文章,篇幅较短,伴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在语言学习中,逐步掌握我国诗歌语言特点,接受文化熏陶,体悟诗情。
(二) 透露浓浓文化气息,促“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性散文类别中,囊括我国丰富体裁,如寓言、神话传说、古代志人志怪小说等,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把握特点,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 兼顾说明文、应用文,助"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说明文和应用文,和时文的录入,且均匀分布,可以发现,“部编本”教材选文按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与生活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要区分两者的范畴,首先需要对文言文的内涵进行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文言文”就是被收录在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这是对“文言文”的误解。借用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的观点,“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①。可见,诚如唐传奇、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文本,大多以白话的形式呈现,这些并不能作为文言文的范畴。正如王力先生所言,部分仿古作品也是文言文,典型的便是毛泽东的诗词。本节将对两套教材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选文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本文的“文言文”范畴仅是具备文言特点的古代文言作品,不包括后期出现的白话形式作品,也不包括毛泽东仿古诗词。“现代文”则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涌现的白话作品。基于以上界定,展开本章节选文情况比较。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跨越时空的界限,吸收古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增长自己的见闻,领悟中华名族精神的内涵和奥妙。现以两套教材七、八年级四册书为统计对象,对比结果呈现如下:(见表2-2)
说明:由于“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分别为:《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前两篇选自《伊索寓言》,是现代文类别;后两篇选自《吕氏春秋》和《列子》,是文言文范畴,因此,该课的文言文选篇数统计为2篇,但总篇章仍以整本书为统计数据来源,该课的总篇章数为4篇。该表格统计来源不包括“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其中,人教版七上《小圣施威降大圣》不作为文言文类别。)
根据表2-2显示,就单套教材文言文选文情况而言,“部编本”教材的总篇章数波动幅度较小,八年级选文总数明显增加,且八年级上册更是占比一半,这可能与教学要求,与学生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提升有一定关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总篇章数处于最低谷阶段,而八年级下册又呈最高峰,且八年级文言文所占比远高于七年级,落差较大。
从表2-4可以看出,就单套教材现代文选文情况而言,“部编本”和人教版的现代文总数逐渐下降,但都高于总篇章数的一半,也就是说,现代文占据教材选文的主要地位,这与社会转型需要有关。并且,两套教材七年级的现代文选文所占比都远高于八年级,但“部编本"四册教材分布较均匀,落差不大。
从两套教材文言文所占比(见图2-1)可以看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相对于人教版而言,比重加大;并于七、八年级阶段逐级增加文言文学习篇章数,而在八年级下册,适当降低文言文学习篇章,且两个学段前后增幅比较平稳。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接触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建立在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也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领略人类世界的精神结晶。现代文是记录近代以来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标志,尤以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掀起了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的改革。因此,现代文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之一。
以两套教材七、八年级为例,具体统计现代文选文情况,做出如下数据呈现:
(表2-4)
篇章数册别版本 | 部编本 | 人教版 |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
总篇章 | 33 | 30 | 36 | 29 | 39 | 32 | 37 | 41 |
现代文选篇 | 22 | 19 | 18 | 17 | 29 | 25 | 22 | 23 |
所占比例 | 67% | 63% | 50% | 59% | 74% | 78% | 59% | 56% |
表2-4两套教材七、八年级现代文选文情况
(说明:“总篇章数"是文章篇数的总和,不以课文数做统计。)
从表2-4可以看出,就单套教材现代文选文情况而言,“部编本”和人教版的现代文总数逐渐下降,但都高于总篇章数的一半,也就是说,现代文占据教材选文的主要地位,这与社会转型需要有关。并且,两套教材七年级的现代文选文所占比都远高于八年级,但“部编本"四册教材分布较均匀,落差不大。
图2-2两套教材现代文选文所占比折线图
由图2-2可知,“部编本”现代文比人教版少,虽然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上册阶段,现代文选文逐渐减少,但八年级下册选文篇数明显增加,且高于人教版。而人教版现代文选文则从七年级下册开始出现数量减少情况。
根据以上分别对现代文和文言文选文对比情况,现将两套教材现代文和文言文选文情况共同比较,结果呈现如图2-3。
(说明:“部现代文”是''部编本现代文选文所占比”的简称,以此类推。)
从综合图表可以看出,“部编本”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明显加大文言文比重,发挥经典古文的文化熏陶作用。与此相对应的现代文占比相对减少,不过,'‘部编本”总篇幅数要低于人教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课文的压力,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人教版现代文所占比较大,表明人教版教材比较重视时文的学习,即关注选文的时代性。总体来看,“部编本”相对偏重时文选取,但也重视文言篇章的学习,两者落差不大,尽量折中。但人教版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现代文阅读,且落差较大。可见,在现代文和文言文选文情况下,两套教材区别很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部编本”在处理现代文和文言文比例上,值得借鉴和学习,能有效兼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人才的四方面要求,也是课标中对选文的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各种类别配置适当”①。但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读物,并不是全部,因此,教师仍要指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文化素养。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是构成语文教材选文的主流,比较分析其在新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两套教材的异同,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之前对现代文和文言文己做出探讨,也发现两套教材选文的异同,因此,本类别比较主要选取现代文范畴,具体比较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作品。
实用类文本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通常包括四种文体,即“通常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其中,应用文一般以新闻、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
(-)实用类文本选编情况
“部编本”和人教版实用类文本在四册教科书中的篇数以及篇章数所占比如下表所示:
1.“部编本”教材
以教材选文篇数统计,“部编本”七、八年级四册的总篇数分别为33,30,36和29,共128篇,实用类选文总占比约为24%,其在各册的篇数及所占比统计结果如下:(表2-7)
册别文体 | 记叙文 | 说明文 | 议论文 | 应用文 |
七上 | 3 | 1 | 1 | 0 |
七下 | 5 | 1 | 1 | 0 |
八上 | 2 | 4 | 0 | 4 |
八下 | 0 | 5 | 0 | 4 |
合计 | 10 | 11 | 2 | 8 |
所占比 | 7.8% | 8.6% | 1.6% | 6.25% |
表2-7“部编本”教材实用类文本选编情况
2.人教版
以教材选文篇数统计,人教版七、八年级四册的总篇数分别为39,32,37和41,共149篇,实用类选文总占比约为21%,其在各册的篇数及所占比统计结果如下:
(表2-8)
①周庆元.中学语文教材概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55.
册别文体 | 记叙文 | 说明文 | 议论文 | 应用文 |
七上 | 6 | 3 | 0 | 0 |
七下 | 3 | 0 | 0 | 2 |
八上 | 0 | 11 | 0 | 1 |
八下 | 1 | 3 | 0 | 1 |
合计 | 10 | 17 | 0 | 4 |
所占比 | 6.7% | 11.4% | 0 | 2.7% |
表2-8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选编情况
从表2-7和表2-8可以看出,说明文在“部编本”和人教版教材比重占据最大值,其次是记叙文,应用文,最少的便是议论文,甚至人教版七、八年级未收录议论文文本。可见,两套教材将选文中心都放在说明文的收录上,对议论文则是偏低处置。
(二)实用类文本选编情况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对两套教材四册教科书的比较,现将四种文体各自所占比绘制成图,综合比较,分析两者选编情况。(见图2-4)
两套教材实用类文本比较图
议论文
—“部编本”—人教版
(说明:由于四种文体所占比不高于20%,因此,图中数字皆取%前的数字,以便比较。)
1.记叙文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般要从记叙文入手。”①记叙文可以说是学生接触较早的文体,从学会写话开始,学生便以记事为主,学会记叙的一般顺序,训练语言
表达能力。
从以上图表可以发现,记叙文在两套教材中的所占比都不高于10%,其中,“部编本”和人教版在四册书中都收录了10篇记叙文,但人教版篇章基数大于“部编本”教材,从而记叙文总占比低于“部编本”教材。再从年级上看,“部编本”教材在七年级选编记叙文8篇,八年级则是2篇;人教版在七年级选编记叙文9篇,八年级则是1篇。可见,两套教材都加强七年级对学生记叙文的训练,有意削弱八年级训练力度。其中,“部编本”的八下和人教版的八上都未出现记叙文,容易导致训练断层的结果,尤以人教版最突出,“部编本”相对合理些。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阐释事物特征或原理为主要内容的文体。”①课标中对初中阶段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②其中,说明性文章和科技作品,都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图表中文体所占比最大的是说明文,这是符合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发展规律,需要加强学生思辨思维的训练。根据数据显示,“部编本”教材说明文比人教版少,“部编本"选编11篇,人教版则选编17篇,且说明文大都分布在八年级。但人教版说明文在七年级下册出现断层,不利于思维训练的阶段性展开。另外,人教版分布不均匀,而“部编本”教材则循序渐进,较为合理、完善。
在具体单元篇章编排上,“部编本”七年级主要釆取分散式编排,八年级则以单元整体的形式呈现。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分别是对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有效构建“说明文知识体系”。而人教版集中分布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中体裁混合安排,穿插着诗歌、散文和小说,在这一点上,“部编本”教材考虑更周详,集中安排体裁,相对合理。
总之,在说明文的选编上,“部编本”教材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重对说明文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学习。
3. 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以事实或事理作依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来论证观点、阐发道理、批驳谬误、明辨是非,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文体。”®课标中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①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6.
② 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③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35.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①从课标对议论文学习的要求的具体描述便知,议论文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难度,因此,语文教材议论文的选编要注意简单化,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文体知识,习得相应的技法。
在所有的统计数据中,议论文在七、八年级中的选编总占比几乎为零,可见,两套教材都意识到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这对议论文编录在哪个年级很重要。因此,人教版九年级便收录了9篇议论文,且集中在一个单元中。“部编本”教材洞悉现代学生认知水平较前辈已有很大提高,因此,在七年级上下册分别录入一篇议论文,分别是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和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都置于第四单元。
笔者认为,对于八年级未出现议论文这一情况,“部编本”教材仍需进一步完善,可适当增加议论文篇数,系统训练学生辩证思维。
4.应用文
“应用文指有着一定的惯用格式,包括:条据、信函、公文、舍白、规约等文章。”②课标对应用文的写作提出要求:“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可见,应用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讲究实事求是,教材选文中,应用文的形式主要是新闻、书信、报告文学等。
“部编本”教材的应用文选编表现为“新闻”单元和“演讲稿”单元,以“活动•探究”为主题进行组元,集中出现在八年级。人教版每册书分布相对均匀,除七年级上册外。应用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部编本”教材在此方面编排相对合理,不仅注重选文内容的学习,还注重格式的习得,进而将其转化为口头表达,做到“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
综上,“部编本”教材实用类选文编排相对合理,具体表现在:说明文编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重应用文写作技能的习得。但新教材也要吸收人教版的优势,适当增加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比重,综合提高素养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文学类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它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四种形态。文学类文本需要读者阅读和接受,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语言系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相比于实用类文本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特点,文学类文本则更具人文性。课标要求:“能够区
① 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② 闫海峰.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4:28.
③ 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①通过对文学类文本的学习,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作品鉴赏能力。
(_)文学类文本选编情况
“部编本”和人教版文学类文本在四册教科书中的篇数以及篇章数所占比如下表所示:
“部编本”七、八年级四册书共有选文128篇,文学类选文总占比约为32%,
其在各册的篇数及所占比统计结项 | 艮如下:(表2-10) | |||
册别类别 | 诗歌 | 小说 | 散文 | 戏剧 |
七上 | 4 | 1 | 8 | 0 |
七下 | 3 | '4 | 6 | 0 |
八上 | 0 | 0 | 7 | 0 |
八下 | 2 | 1 | 5 | 0 |
合计 | 9 | 6 | 26 | 0 |
所占比 | 7% | 4.7% | 20.3% | 0 |
表2-10“部编本”文学类文本选编情况
2.人教版
人教版七、八年级选文共有149篇,文学类选文总占比约为40%,其在各册的篇数及所占比统计结果如下:(表2-11)
册别类别 | 诗歌 | 小说 | 散文 | 戏剧 |
七上 | 5 | 1 | 8 | 0 |
七下 | 5 | 4 | 10 | 0 |
八上 | 0 | 3 | 5 | 0 |
八下 | 4 | 3 | 10 | 1 |
合计 | 14 | 11 | 33 | 1 |
所占比 | 9.4% | 7.4% | 22.1% | 0.7% |
表2-11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选编情况-
从表2-10和表2-11可以看岀,散文占据教材选文的重要地位,其次是诗歌和小说,而戏剧仅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出现1篇。可见,.两套教材文学类文本分布都有
①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4
偏颇。
1.诗歌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①诗歌,由于朗朗上口,便于吟诵的特点,广为流传于民间。至今,诗歌随着时代语言形式的变迁,加上主流文化的影响,大部分青年人都会随口吟诵经典诗作,这是语文教材影响的结果。
在诗歌总占比中,人教版高于“部编本"教材近8%,表明人教版重视现代诗歌的传承与发展。但两者的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未录入诗歌作品,形成知识断层,在此方面,有待完善。
在具体诗歌分布中,两套教材都选录了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两篇散文诗,都是讴歌伟大的母爱,激发人性对真善美的呼唤。另一篇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更是展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表现力中华名族风俗历史的悠久。不同的是,“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选入了一首信天游一一贺敬之《回延安》,纳入新的文学体裁,扩充诗歌知识体系,歌颂延安精神。而人教版诗歌大多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体裁单一。
可见,“部编本”诗歌选文体裁形式相对丰富。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0.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事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①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也是使得小说备受学生喜爱的主要原因。“部编本”教材也录入小说这一文学样式。
人教版教材的小说总占比明显高于“部编本”教材,高出近3%。人教版虽在七、八年级将小说单独编排,并与其他文体编于同一单元,但九年级则以独立的单元形式呈现。
“部编本”教材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下册,第二、三、四、六单元各一篇,平均分布。小说题材丰富,有悲壮的爱国主义颂歌一一都德《最后一课》,有体味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一李森祥《台阶》,有朴实民风的流露一一彭荆风《驿路梨花》,还有带有科幻色彩和丰富想象力的《带上她的眼睛》。但八年级上册却出现小说断层的现象,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固然增加了些许难度,可还要注重知识建构连续性的规律,“部编本”教材应适当增加八年级小说学习的篇数。
散文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一节中出现的“散文类”,是广义上的散文,该部分所讨论的散文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散文。“狭义上的散文是指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②
在数量上,散文在两套教材选文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人教版比“部编本”教材多出2%。
在编排体系的合理性上,“部编本”教材相对占优势,其散文多以独立单元呈现。人教版虽也有独立单元呈现,但还夹杂着其他文体,单元知识体系教混乱。
“戏剧,是融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因素的综合艺术,而戏剧文学则是戏剧艺术的文学因素,通常称之为剧本,是可供阅读和舞台演岀的一种文学体裁。”③
从统计结果可明显发现,“部编本”教材在七、八年级没有戏剧的出现,人教版则在八年级下册选录郭沫若的历史剧《雷电颂》。这可能是高考没有添加“戏剧”这一考核元素,使得初中七、八年级未能重视其作用。然而,戏剧因其人物的逼真性、冲突的尖锐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使得戏剧文学具有较
①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1999:171.
②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6.
③ 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0.
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部编本”教材可在七、八年级适当选编戏剧文学文本。
综上,“部编本”教材虽然在诗歌、小说和散文的编排体系上相对合理,但对戏剧文学的学习仍需经过调查研究,探究选编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年级学段的具体安排上。
在弘扬和传承国内外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学习国外作品,是搭建学生与外国优秀文化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满足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①可见,语文教材对国外作品的选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部编本”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由国内作品和国外作品组成,而在之前的三类比较中,都有涉及国内作品的比较,有重合之处,此处不再做比较探究。因而,对国外作品的比较,将是本节的重点。
(-)选编概况
从表中统计数据可知,“部编本”七年级国外作品选文12篇,八年级9篇,共21篇,总占比约为16%;人教版七年级国外作品选文17篇,八年级10篇,共27篇,总占比约为18%。相比之下,人教版比“部编本"多出2%的国外作品。
将“部编本”和人教版中国外作品所占比绘制成图,可以直观的发现,国外作品在两套教材呈“U”型趋势分布。(见图2-6)①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说明:由于数据所占比都不高于10%,因此,图中数据选取所占比百分号前的数字,以便比较。)
“部编本”七、八年级国外选文呈明显的“U”型分布,人教版在七年级则呈上升趋势,从七年级下册开始,也呈“U"型分布,且两套教材于八年级下册国外作品所占比都是4%o
那么,在这样的编排分布体系下,两套教材具体选编了哪些国外作品?这些作品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具体选文篇目概况
1.“部编本”教材
通过表2-15中的篇目罗列,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具体分析:
⑴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部编本”七、八年级四册教科书21篇国外作品中,有12篇自读课文,9篇教读课文。而“部编本”教材中共有自读课文33篇,教读课文95篇,那么,国外作品自读课文在所有自读课文中约占1/3,教读课文约占1/10=表明“部编本”教材将国外作品的阅读要求更倾向于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 相同作者的作品■教材还选用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如七年级上册24课“寓言四则”,选用了伊索的两篇寓言故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茨威格的作品被选编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即《伟大的悲剧》和《列夫•托尔斯泰》,一个是教读课文,一个是自读课文,文体都是人物传记;八年级下册选用了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为一课:《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是说明文。教学前后呼应,扩充学生阅读面和知识储备,加深对作者的了解,以及作品深度的挖掘。
(3) 从作者国别来看,美国占据主要篇目,共7篇,占国外作品总数的33.3%;法国5篇,占国外作品总数的23.8%;奥地利3篇,占国外作品总数的14.2%;古希腊2篇,占国外作品总数的9.5%;英国、印度、俄国、丹麦各1篇,各自占国外作品总数的4.8%0另外,作者的身份也是丰富多样,有诗人、作家、科学家、总统、昆虫学家等。
从文体来看,种类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演讲稿、科普小品、人物传记、记叙文、说明文、童话和寓言故事。其中,说明文4篇,诗歌3篇,人物传记3篇,散文2篇,小说2篇,记叙文2篇,寓言2篇,演讲稿、科普小品和童从表2-17可以看出,“部编本”教材在人教版的基础上调整篇目编排,对于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降低阅读要求,并提升至八年级上册,与七年级下册的《伟大的悲剧》前后衔接;对于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由于原先在人教版的设置,高出从学生接受程度,将其统一安排至八年级下册,使得安排趋向合理性。
在相同的国外选文中,有的虽都被安置在同一册别,但在教读和自读的阅读要求上有所区分。如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部编本”教材都由人教版的教读课文改为自读课文,表明文章对于当前学生而言,己不需要教师单独花费时间去讲解,可由学生自读完成。
典型的是法布尔的作品选用,“部编本”在八年级上册选录《蝉》,人教版则在七年级上册选用《绿色蛔蛔》,一方面,《绿色蛔蛔》已不能满足初中生阅读需求,而《蝉》则适宜;另一方面,“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中己出现《动物笑谈》一文,若再加入,则重复,浪费教学时间和精力。另外,“部编本”删去了人教版中安徒生《丑小鸭》一文,同样是作品难易程度与学生接受能力不匹配的缘故。
总之,两套教材在国内作品和国外作品比较中,可以发现,“部编本"教材的选文编排占优势,主要表现为:
(-)国外作品选文编排体系更具系统型;
(二)选文难易程度与相应年级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
但是,笔者认为,“部编本”教材在国外作品选文的作者国别上,不能将视野局限在发达国家和较强的发展中国家行列,应适当增收亚洲作品,了解周围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兼容并包,扩大教材的开放度。
通过本章对“部编本”和人教版七、八年级选文的比较来看,笔者将“部编本”教材选文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行如下概括。
(一)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类别丰富,收录的文章,符合现代语言发展潮流,强调学生综合表达的提升,尤以“活动•探究”单元的出现为突出,注重学生从几
篇文本中,实现自我能力提高。在年级的安排上,文章难度逐渐上升,不低于学生一般水平,且对于诗歌的学习,通过韵律和节奏,感受作品的美,更是选取美学大家的作品,感受蕴藏在建筑中的中国地域文化。
(二)选文编排体系相对合理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编排体系,较于人教版而言,更具合理性,具体表现在:选文体裁上,丰富多样,分布均匀;文章主题上,贴近生活,以单元主题组元,人文性色彩浓厚;独立单元呈现某一类文章,如古代文言文、演讲稿、新闻等。
“部编本”七、八年级文言文共52篇,占总篇数的40.6%;人教版共50篇,占总篇数的33.6%o“部编本”文言文所占比高出人教版近7%,相差甚大,可见,“部编本”教材编者有意加大传统文化比重,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部编本”教材文言文的总篇数波动幅度较小,八年级选文总数明显增加,尤以八年级上册占比一半最突出。
(一) 部分文章的文体分布出现“断层”现象。如八年级下册没有录入记叙文,八年级两册书都没有录入议论文,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连续性,不能较好的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 七、八年级没有录入戏剧文学作品。“戏剧可以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知解力,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应对人生,从而学会用恰当的言行表现自己。”①戏剧也是文学类文本,初中生己基本具备学习戏剧的条件,如果在教材中未见戏剧文学的踪迹,那么,戏剧将很难引起学生及社会的普遍重视。
(三) 国外作品所在国家范围较局限。“部编本”收录作品所在的国家只有8个,相比.于人教版,少了3个。这些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范围较局限。
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建议:(1)“部编本”可适当增加七、八年级戏剧文学作品,拓宽戏剧类型,增设社会生活类题材戏剧,合理编排,优化选文坡度;
(2)八年级小说的篇数也有待增加,提升选文难度,初探小说写作奥秘;(3)国外选文应兼顾发展欠缺国家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第三章“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
教学策略
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我们得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在整体编排上相对合理,做出较大改变,是现代语文教材改革的新起点。课标指岀:“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开拓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①那么,应对“部编本”教材选文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釆取怎样的措施呢?这个问题是本章节探讨的重点,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标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气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教材应按认知发展规律编排(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突出学科基本概念、原理;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的均衡发展。”•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在教学上的应用,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涉及的原理、概念可能相同,但教材表现形式的直观程度逐渐降低,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体现出教材的'螺旋式上升'的标志。”④因此,“部编本”教材合理编排选文顺序,促进学生各项知识均衡发展,是顺应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奥苏贝尔(Ausubel,D.P.)的意义一一同化学习理论认为,所谓意义接受学习,简称意义学习或接受学习,是指学生以定论形式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意义学习的条件是教师呈现学习材料,供学生学习,但这并不代表意义学习是一种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这取决于教师是否授课修法。
他还指出,先备知识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认为,“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基于此,教师在选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先备知识,设计具体教学,可适当调整选文教学顺序,有效促进学生意义学习。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凡人小事”为主题,要求学生继续学习精读。单元课文顺序是《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和《木兰诗》,按照国内外作品分类,只有都德的《最后一课》是外国作品,还置于单元的中间。而按照文体分类,《最后一课》是单元内唯一的小说,因此,教师可将《最后一课》提前教学,再教《黄河颂》《土地的誓言》和《木兰诗》,以便由国外引入国内,再由诗歌将爱国情怀推向顶峰,逐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诸如此类的顺序调整,在“部编,本”教材中还有很多例子,但都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先备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单元内选文教学顺序的改变,是以学生的先备知识为前提,按一定维度重新编排顺序,以期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实现因材施教。
语文,是集综合性知识于一体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以《论语》为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选录了十二章内容,选文按各章所在的篇来编排顺序,在仔细分析内容,会发现,十二章之间有共性和个性,教师可仔细研读。
初一的学生已多少了解孔子这位大圣人的资料,而对于学生个体的先备知识也是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需要借助调查问卷或导学案,帮助学生缩小差距,为后期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基于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了解,现将其分为三大主题:“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品德修养”,具体划分结果如下:
章节中的句子之间有些内容主题是重合的,若要再细致划分,仍需考虑学生先备知识及学习接受能力。该单元注重学生体会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从中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那么,在《论语》十二章的学习中,教师有必要围绕人文主题,删减其他不必要的咬文嚼字类的语言训练,重在人文蕴含的学习。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9.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大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一组己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
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成目标状态。”①
问题引导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式。单篇选文课堂教学顺序不能千篇一律,固步自封,如,抒情类散文就从优美的背景音乐范读一段文字导入,再挖掘选文内部优美的字词,最后结合作者和时代背景,总结选文抒发的情感。这是常规的教学顺序,但真的适合所有的同类选文吗?换种思维,用问题串起教学,也是一种新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肯定了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他认为,“发现学习是指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方式。”②那么,如何有效通过问题设计,促进学生发现学习呢?
肖培东老师在教学《美丽的颜色》③一文时,釆用“猜问题”的形式导入课文,让学生猜测教师即将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一系列的提问与互相回答中,肖老师步步引导,解决学生眼中的“问题”,最后提问,相机板书“美丽的颜色故事思想"。这既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又能让学生学会根据选文内容进行提问的思维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名人传记,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若要通过自读,习得相应写作技法,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肖老师认为,语文选文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是学习发生的前提,更是质量的保障。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语文老师“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讲不出来,或者认为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o猜问题式导入,是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体现。学生对课文已做出预习、自问自答的工作,教师不可将其视作完全零起点,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体。制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问题,激发他继续挖掘文本,寻找问题的兴趣,才能实现发现学习。
总之,合理开发新教材选文的前提,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揣摩编者意图和选文内涵,调整选文教学顺序,通
过问题导引,帮助学生促成发现学习,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审美体验”、“审美乐趣”和“阅读期待”等方面的培养。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缓慢,过度依赖教参和多媒体设备,加之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匮乏,亟需科学理论指导。
一、围绕选文内容,构建语文课堂“超市化”
语文课堂“超市化”是受货物超市的理念所形成的趋向。超市货物琳琅满目、合理规划,服务人员热情款待,顾客愉快购买商品……这些都是超市常见景象,如何将超市中的部分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智趣教学发挥最大化作用呢?我们不妨从课堂教学流程入手,结合“部编本”选文内容和系统特点,探讨具体措施。
教师言行对一节课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如“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录的写景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都是呈现对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应在言语中有所流露;转而第二单元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是对母亲的怀念,歌颂母爱的伟大,整个课堂基调稍加低沉些,因此,教师不可将这类课文上的慷慨激昂、热情欢快。可见,教师准确判断选文情感基调,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具体课堂教学。
教学态度,能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有效激发学习兴趣。陈兴芹老师①通过改变教学态度,为我们带来成功的案例,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开学第一天与孩子们的见面中,她原想树立师道威严,当看到学生们转瞬即逝的笑脸后,陈老师借鉴超市售货员微笑态度,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营造了欢乐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是语文课堂“超市化”的前提。
这里的“顾客”便是学生,超市这个大环境就是整个语文课堂,而丰富的知识.体系和语文要素训练点则是各“商品区”。掌握“顾客”心理,基本了解其消费水平,对于“商品区”划分,也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这样划分“商品区”。
①陈兴芹.语文课堂的超市效应[N].学知报,2010-9-20(B06).
48
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教师需了解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对于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点训练,大可节省较多时间。如,鲁迅作品贯穿“部编本”教材各年级,在七年级下册书中,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教师不必将“介绍作者”这一商品放置在货架上,因为学生通过上学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已具备这一部分知识。另外,该课的阅读要求是“熟读课文”,学生对字词读音的把握,完全可以通过“商品”呈现的形式来完成,提醒部分字词的书写和读音。这正是符合课标“自主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为形成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情况各不相同,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都参与进来,就作业设计而言,需要合乎学生心理及兴趣特点,变“要学”为“愿学”、“乐学”。由此,开展“营养供给区”,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 尊重学生心理需要是前提。把握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及兴趣爱好,对于课堂教学百利而无一害。
(2) 挖掘选文内容是基础。让学生掌握文本知识,教师需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到“三备”,还要关注编者设计意图和教材呈现体例的规律。
(3) 筛选训练点是核心。《白杨礼赞》是“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14课,位于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气那么,“通过文中语句,感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生活写作”,应是本课的训练点。
“营养供给”,是因材施教的体现。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不同程度的营养品,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才是设置“营养供给区”的意义所在。
总之,语文课堂“超市化”为“部编本”语文教材选文实现智趣教学提供了具体手段,改变语文课程固有的“师本”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贯彻落实“生本”理念,将语文课堂的话筒交给学生,听听学生的声音,才能合理划分各“商品区”,为不同“顾客”提供所需品。
阅读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化为中心,而非教师。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重要性,与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具有共通性,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阅读教学奠定理论基础,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提供方法论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以“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为例,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其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外,还要注重作者、文本和教科书编者的特点。课前,教师需要“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案”、“备教法”。导学案的使用、阅读前测结果,提醒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储备,调整教学方案。文本之外的知识,如杨绛的背景和写作风格,《老王》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是文本意义空白的补充点,也是帮助学生剖析文本深层意蕴的媒介。个性化教学问题设置,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预设,都是建立在文本的“召唤结构”基础之上。被唤起的读者问题意识,通过教学方法指引,打破审美距离,实现“视野融合”。课后,完成该课的课后练习部分,同时,教师可适时拓展,利用“学生一文本”的关系,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小练笔,让学生“得法”,提高个性化阅读水平。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应注重“作者”、“文本”、“教科书编者”、“教师”和“学生”五者间的关系(图3-1)。
基于理解、阐释和应用三位统一体,姚斯将阅读视野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阅读(审美感觉的阅读视野)、二级阅读(反思性的阐释阅读视野)和三级阅读(历史重建性阅读)。文学作品自身的三个层次,即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结合阅读教学,形成三级阅读模式(图3-2)。三级阅读呈阶梯式展开,逐级深入,最终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和教科书编者的视域融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尤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授之以渔,关注学生阅读思维训练。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提升个体阅读素养,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
根据以上阅读皈学图示的呈现,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具体阐述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围绕课标要求,“部编本”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时代性、语文性、适用性,力求精选出格调高且适合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文章。”①那么,在具体阅读教学中,又将如何有效贯彻落实接受美学理论,以提高学生综合阅读素养呢?
未经读者接触的文本称为“第一文本”,经过读者的阅读加工,产生“第二文本”,由于不同读者自身阅读体验和感受理解的不同,会出现多种“第二文本"。而读者多次的阅读,也会出现“第三文本”、“第四文本”……这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师在准备授课前,应首先持有学生期待视野这一先见观念。据调查,每逢开学伊始,分发新书之际,学生第一个阅读的书便是语文课本,几乎用不了一天时间,学生己将书中“有趣”的文章读遍,实际上,在这个初读的过程中,学生己经自我生成“第一文本”,并且会在“有趣文章”课堂之前形成期待视野。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期待视野前提下,还要考虑从单篇与单篇,单篇与整本书之间的联系,借助“部编本”教材选文编排体系,引导学生促成“第二文本”。
1.单篇与单篇
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实现语文素养教学。“部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清楚单篇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定位,明确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培养目标,再根据实际学情,设计阅读教学。例如七①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33.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四时之景”为主题,要求学生重视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品味精彩语句。该主题贴合学生生活,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景物己有感受,将学生的期待视野带入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其中,《春》《济南的冬天》和《古代诗歌四首》是教读课文,《雨的四季》是自读课文,教师可在学生的要求下,对该单元课文教学顺序做出调整,如按照课文编排顺序依次教学,或者将自读课文置前,教读课文置后,再回顾自读课文。不论如何安排顺序,始终不变的是“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其他方面的内容可做简单处理。篇与篇的联系是多样的,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无疑将会忽视学生期待视野,还不利于阅读素养的形成。
2.单篇与整本书
打破选文界限,调整阅读教学顺序。尤以鲁迅经典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这是发生在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身上的童年故事,容易勾起学生阅读兴趣。但经典作品与学生存在时代隔膜,会导致学生期待视野与作品意义产生偏差,如何消除这一时代隔膜,是本课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借助课后的“积累拓展”第五题,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名著导读一一《朝花夕拾》,趁热打铁,及时改变学生的认识,领悟经典文章的魅力,再通过专题探究,及时巩固该课的学习内容。经过前后的联系,一方面,学生由一文拓展到整本书的学习,阅读量和阅读面已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原有阅读期待的基础上,又通过各项阅读活动,形成“第二文本”,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不论是单篇与单篇,还是单篇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始终,是一位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其对学生期待视野洞察程度的反映。
文本阅读中,最难有效落实的便是三级阅读(意蕴层)。实际上,在诸多篇目中,有很多值得师生深挖的地方,同时,改变传统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钱建江老师执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都德《最后一课》①,就鉴赏人物形象而言,他选择韩麦尔先生为分析对象,从找出能体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个觉醒者的几件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概括内容,精炼表达,剖析每个人眼中的韩麦尔先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当学生阅读视野与文本视野存在审美差距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在不断否定中,缩小差距,最终实现视域融合。钱老师紧扣文中语段,一是教会学生.独立评判小说人物形象,从新的角度出发,认识人物,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视野;二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追求精简,避免面面俱到。此外,学会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的方法,学生可课后自主鉴赏小弗朗士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也就能真正掌握该单元“熟读精思”这一“语文要素”,学生才能接受和理解这篇小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曾撰文提及,“语文课改任务很重,除了激情,我们还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①由此可见,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上合理化的实践,是语文教学范式变革的未来走向。
接受美学理论与阅读教学都以“人”这一范畴为中心,前者为后者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但由于教师很少涉及接受美学理论知识,虽然“部编本”教材己在较大程度上扩展学生阅读空间,阅读教学却很难达到理想化,因此,实际阅读教学难免会陷入难以推展的局面。
综上,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部编本”教材阅读教学变革,是一种“扬弃”,而非“颠覆”以往阅读教学机制和理论指导。接受美学理论,为新教材的解读提供科学指导,昭示着“部编本”语文教学变革的新方向。
语文教学,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风格。若想将一节语文课教的生动有趣,则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实现智趣教学。
“智趣教学”是什么?“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探究中获得深刻的理性情感体验,教师为之所做的智慧有趣的预设和引导。”②结合选文的特点及其变化,如何实现“部编本”语文教材智趣教学?笔者认为,可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一、学会走出教材,发挥“1+X”阅读教学优势
“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对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便利,区分课型,合理划分教学重点,但也需要教师根据实情“加码”。温儒敏先生建议教师釆取“1+X”方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③。如何定位“1”的文章及其价值,又如何借助教材和课外资源,发挥“X”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1+X”在本节中具体指什么?
各1篇。纯文学作品有17篇,占外国作品总篇目的80.9%。
(5)在人文主题上,有亲情之爱,校园之美,人生之舟,生命之趣,想象之翼,凡人小事,修身正己,科幻探险,生活的记忆,文明的踪迹,科技之光,思想光芒,江山多娇等。
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①不难看出,选好“例子”是“1+X”的首要前提。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始终不是终点,因此,笔者认为,“1+X”中的“1”指的是一篇具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代表课文,“X”指课内和课外若干篇可达到巩固训练目的的文章。教师如何发挥这一阅读教学优势?可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评价层面进行探讨。
“部编本”教材较大的弹性,给教师设计教学提供空间,教师可在完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任务的基础上,对教学做出调整,改变原有僵化的流程,增强课堂趣味性。
“部编本”教材选文强调时代性,七年级下册杨利伟《太空一日》的录入,正是时代元素的体现。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幻探险”,“语文要素”是“浏览:提取信息,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②同单元的课文有《伟大的悲剧》《带上她的眼睛》和《河中石兽》,其中,《带上她的眼睛》是自读课文。《太空一日》主要是描写杨利伟作为宇航员在太空一日中遇到的情况,充满紧张和意外。如果说,将《太空一日》设为“1”,那么,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探险这一主题的其他文章,即“X”,可安排《中学生语文素养读本》中“人类在太空的足迹”③单元文章的学习,有“嫦娥探月”、“太空旅游计划”和“人类探索宇宙编年史”三则材料,供学生自由朗读,拓展延伸至生活实际,实现选文训练生活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探索“1”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自行搜集相关材料,扩展“X”范围,以避免教师单方面思维受限。对于学习的过程,则需要教师设置讨论环节,由学生合作完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保存至今的文化形式,更加值得学生学习和弘扬。尤以建筑文化为例,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两文,以说明文的形式,呈现中国建筑蕴含的人类智慧。单元能力点要求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含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可见,该单元重在
(三) 评价:过程性评价为重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评价,“1+X”阅读教学应以过程性评价为重。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其语言训练得到提升,思维形式及品质得到训练,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的同时,还领略文化风采,加以创新。其间都离不开过程性评价发挥的作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促使“1+X"阅读教学发挥优势。
但是,也要避免考试对阅读评价的影响,需要评价内容多元化,紧扣课文内容和训练点,避免呈现知识单一化教学,“采取鼓励为主的结果评价”①。
总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选文教学不能仅围绕教材,而应将其当作范本,发挥教师教学机智,运用“1+X”阅读教学模式,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和学生的学习范围,实现“部编本”教材让学生多读书的培养要求。
通过第二章节的比较分析,“部编本”七、八年级四册教材未录入戏剧文学作品,这并不表示对戏剧不做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在某些课文中加入戏剧元素,设计出多元开放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是“部编本”新加课文,教材将其设定为自读课文。这篇文言文节选自《史记》中的《绛侯周勃世家》,讲述的是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去慰问军队的事,通过与其他军队的对比,突显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的将领形象。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能大致了解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对于一篇新课文,又是自读课文,教师应如何安排本课的教学呢?是否需要单独划出课时来教学?这都是视情况而定,不能统一,但樊北溟老师做出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阅读心理,加上联系生活的创新点,以及新颖的课本剧形式,将这出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从樊北溟《周亚夫军细柳》的教学设计(见附录)②来看,笔者认为,设计多元开放的教学活动,可学习樊老师展示出的教学智慧:
施教,注重教学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与此同时,选文的顺序尤其需要注重。以“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为例,该单元以培养学生关注新闻,提升思辨等多种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是新教材编写的与众不同所在。笔者认为,该单元置于首位,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学生实际学习带来认知和实践上的偏差。在没有其他写人记事类选文的出现,难以唤醒学生的思辨意识,因此,笔者建议,该单元可置于第四单元,以便单元前后编排的知识过渡。
此外,温儒敏认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①。由此可见,教材编写的合理性与使用度,对国民乃至国家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当前研究现状,教师解读部编教材程度不深,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教材编写思路和意图理解不到位等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各地市仍需加大教师学习新教材培训力度,发挥教学实践与教材使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改善的作用。“守正创新”,继承和吸收中外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成功经验,努力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②需要强调一点,语文课程标准,始终是教师解读教材与设计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互动,熏陶化育的重要门径。
语文教学除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有教学相长,昭示着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一方面,教师重新认真研读课标,明确各个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是用好新教材的前提。另一方面,课后及时反思教学,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反思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学生习得程度,教师需长期坚持反思,发现不足,及时反馈。一线教师在参与编写部编本教材的同时,调整教学理念、分析学情,
根据科学理论,边研究边教学,实现“教研结合”,
水平,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编教材有三难:“讲多少?”
两者不难理解,“怎么讲?”就是如何行文的意思。
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是至关重要。根据当前教学状况,难”,即“教多少?”“教什么?”“怎么教?”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建立在熟悉“部编本”语文教材选文,以及编写理念、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得出自我见解。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今年9月在全国统一使用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对新教材进行多层面解读,旨在引导广大一线教师在研读“部编本”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综上,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可以发现,由于考试评价机制在当前教学环境中仍占很大比重,部编教材注重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仍需寻找平衡点。基于此,针对存在的难点,个人认为,关于“部编本”教材的研究与解读,仍需从兼顾多维度、多层面的影响,以期推动“部编本”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著作类:
[1] [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
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 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董落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 何文胜.从语文课程的观念论廿一世纪教育蓝图中香港教育改革的建议[G]//首届课
程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10.何文胜.澳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选述评[M]//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汉语文教材评介.南京:江苏教育岀版社,2000.
[8] 洪宗礼,等.中国语文教材评介[M]//柳士镇,洪宗礼.汉语文教材评介.南京:江苏
教育出版社,2000.
[9]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义务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0] 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