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论文;青年长租公寓论文;社交空间论文;室内设计论文

2023-04-02 18:18 747 浏览


随着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迭代,现代城市青年的“群体性孤独”现象成为一大典型的社会现象使以 00 后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群体社交需求的升级引起了高度关注,另外,租赁住房模式的兴起使青年长租公寓成为城市年轻人重要的生存活动空间,而其中的社交空间是青年长租公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年轻人提供生活服务、休闲娱乐、自我提升等功能的同时,也是公寓中提供高质量社交可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群体性孤独是随着近年来的新型社交媒体刚刚兴起的,青年长租公寓在国内的发展也刚刚开始,故国内对于群体性孤独的研究多停留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青年长租公寓的社交空间设计实践也存在着功能设置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社交引导不足等问题,可借鉴的优秀案例相对匮乏,国外也鲜有从群体性孤独现象出发探讨室内设计的相关研究。基于此,笔者对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方法、脉络和成果如下:

首先,对国内市场上的青年长租公寓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访谈等形式对于目前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使用需求现状进行了解,汇总和整理出现存问题和不足。然后,选取国内外优秀的青年公寓类设计案例进行设计分析和研究, 从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等方面总结其可借鉴之处。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要点、给出设计建议:从空间分类和场景应用方面探讨功能配置,从动静划分、行为逻辑和场景偏好出发探讨区域规划,从人的心理社交距离探讨空间尺度,从色彩、声环境、光环境、家具陈设、标识系统探讨环境设计。并从功能复合、多场景适应、行为监督和引导、空间互动四个方面总结设计原则。

以上是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日后青年长租公寓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对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相关空间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对提高城市青年生活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群体性孤独;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室内设计


I

Abstract II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2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3

1.2.1群体性孤独 3

1.2.2青年长租公寓 3

1.2.3社交空间 3

1.3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4

1.3.1研究方法 4

1.3.2研究内容及框架 4

1.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6

1.4.1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6

1.4.2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9

1.5研究创新点 12

1.5.1内容创新 12

1.5.2角度创新 12

2“群体性孤独”下青年社交行为、心理特征以及对社交空间的需求 13

2.1“群体性孤独”下青年群体社交行为、心理特征 13

2.1.1行为特征 13

2.1.2心理特征 13

2.2现代青年群体对社交空间的设计使用需求 15

2.2.1主题性互动引导 16

2.2.2“原谅”场景预设 16

2.2.3多场景灵活切换 16

2.2.4“充电式”独处 17

3国内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现存问题及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18

3.1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现存问题 18

3.1.1功能设置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18

- III -

3.1.2功能空间灵活性和多场景适应性缺失 19

3.1.3设计品质粗糙及设施使用不当导致空间利用率低下 19

3.1.4鼓励社交的引导性设计不完善 20

3.2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21

3.2.1新加坡 coo 社交旅社 21

3.2.2阿姆斯特丹Generator Amsterdam 旅社 26

3.2.3福州万创公社泊寓 34

3.2.4成都天府社区青年公寓 39

4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室内设计研究 44

4.1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室内设计要素 44

4.1.1功能配置 44

4.1.2区域规划 45

4.1.3空间尺度 46

4.1.4环境设计 47

4.2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室内设计原则 51

4.2.1功能复合性原则 51

4.2.2多场景适应性原则 52

4.2.3行为引导&监督原则 53

4.2.4空间互动性原则 54

56

参 考 文 献 58

- IV  -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新型社交媒体引发的“群体性孤独”

随着 21 世纪互联网进入web2.0 阶段,社交媒体从最初的博客、维基,发展到 Twitter、Facebook,再到让用户高度参与、深度互动并自己创造内容的微博、微信,设计者赋予的示能性使它不断塑造着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依赖视觉线索主导的高频互动从而获得存在感、认同感、自我重塑的期待,进一步满足了主体提升与外界亲密感的社交心理需求。但是新工具的出现促成新的行为模式的同时亦排斥了另一种行为模式,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在虚拟场所中随时在线、随机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现实场所中人际交流的疏离——人们逃离现实、逃避自我、难以专注、碎片化生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在 2014 年出版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提出了“群体性孤独”[1]这个概念,即人们极易脱离现实社交场景而转向社交媒体的社会现象。研究表明,当前人们对于社交媒体普遍存在依赖,并以 19-35 岁的青年群体最为明显。

(2)青年群体社交需求升级

相比于新型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人们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社交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更多的升级为自我展示并受到关注、获得社会评价和在比较中自我评估、持续地被需要并实现自身价值等。研究表明,现代大学生使用微信APP 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诉求有:获取信息、人际关系维护与拓展、自我表达与社会认同、情绪释放及消遣娱乐[2] 。雪莉·特克尔在《重拾交谈》一书中提出要改变智能手机带来的现实社交疏离、满足新状态下的新需求,方法就是:面对面交谈[3]。

(3)租赁住房模式的兴起

近年来房价的上涨使得租房成为城市青年群体选择的主要居住方式之一,2018 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房地产市场低靡使得青年群体成为租赁住房市场新兴、大规模潜在消费群体,这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1,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鼓励发展现代住房租赁产业。2017 年,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2,加快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在此背景下各大地产商纷纷开始涉足针对青年群体的长租公寓业务。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设计现状调研和对青年群体社交需求的研究,在长租公寓成为当前城市青年群体重要生活场所的背景下,探讨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策略和原则,促进入住年轻人面对面交谈和高质量独处,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实现高质量现实社交的生活场所,满足他们新的社交需求。

(2)研究意义

①落实国家政策,完善租赁型住房产业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较高的住房自有率和流动人口量催生了住房租赁需求,近年国家“租购并举”政策、城市限购政策的出台,更加注定了租赁性租房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品性住房成为大势所趋。青年长租公寓作为城市发展主力军——青年群体的生活载体,在室内空间设计、项目运营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指导策略,本文的研究从使用者的角度完善了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策略,对租赁住房产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提高青年长租公寓的品质,为现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提供支持

随着我国青年群体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生存空间,而是集生活、工作、娱乐、社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生活空间。而长租公寓中的社交类空间作为租户日常群体性活动的直接载体,其品质决定了使用者社交活动的品质,进而影响了使用者由高品质社交带来的幸福感,其设计策略的研究无疑为满足现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充实学科内容,为设计实践提供指导、推动相关领域发展

我国关于青年长租公寓的设计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设计案例的借鉴,研究细化到青年长租公寓公共空间中满足不同社交场景和需求的功能布置、区域划分、面积配置以及设计风格和细部,对设计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补充了现有长租公寓室内设计和青年社交空间设计的研究空白。同时, 研究中通过问卷调研、行为记录等调研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为建筑环境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希望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

1.2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2.1群体性孤独

(1)概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在 2014 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将“群体性孤独”定义为“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网络上,从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新状态”[1],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看似处在同一时空,但实则却存在于独自的空间中。

(2)研究范围

“群体性孤独”作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前提,探讨的是现代青年群体在这种自我状态下表现出的现实社交能力低下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无法专注当下、浅度交流、自身价值感缺失等特征。本文试图从技术角度分析年轻个体心理层面的社交需求,以便打造出一个能够引导使用者走出群体性孤独的现实的社交场所。

1.2.2青年长租公寓

(1)概念

青年公寓是在欧美产生并发展成熟的新型房屋租赁管理模式,它是一种针对 18-45 岁的城市青年群体,以年轻化的室内设计、友好的公共空间和紧密的社区氛围为特色的租赁式住宅产品。

(2)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青年长租公寓有以下几个特点:1.针对的目标群体是 18-45 岁的城市青年,主要身份为学生和青年白领;2.公寓日常运营和服务体系针对喜欢社交的年轻人; 3.产品通过营造年轻的社区文化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租住体验;4.长租公寓区别于随住随走酒店式公寓,提供的是半年以上的长期生活服务体系。

1.2.3社交空间

(1)概念

社交空间是能够满足甚至引导人们各种日常社交需求,并兼具其他使用功能的复合性活动场所。

(2)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社交空间是青年长租公寓公共空间中现实存在的、能为使用者提供社交可能性的场所。具体空间类型以及使用场景如下表:

image.png

                                                                                  表 1.1 长租公寓中的社交空间及分类(作者自绘)



1.3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著作、规范政策等理论成果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进行宏观认知,明确“群体性孤独”、“社交空间” 等概念,厘清群体性孤独这一社会现象之下青年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明确长租公寓社交空间中的哪些设计元素可以影响群体性社交,并将其与当前的青年群体进行对接。

(2)实地调研

实地考察不同地域不同品牌的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在得到准许的情况下采用拍照、访谈等方式掌握室内空间的设计、使用情况,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发现空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指导本文理论研究和设计。

(3)问卷调查

分别针对城市青年群体和长租公寓租户设计并发放线上问卷,对青年群体在社交上的具体诉求和痛点进行了解,对长租公寓不同类型社交空间的使用频率、吸引力和用户粘性进行调研,为有针对性的提出设计策略收集依据。

(4)案例分析

广泛搜集并分析国内外社交空间或公共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通过对设计案例设计元素、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的分析,总结出共性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探讨出能够针对现代城市青年社交需求的室内设计策略。

1.3.2研究内容及框架

(1)研究内容

① “群体性孤独”现象下青年群体社交行为和心理特征及对空间的设计使用需求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年轻人的社交心理和社交行为特点展开分析,结合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使用现状,总结出现代青年群体对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使用需求。

② 国内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室内设计方面现存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市场上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类空间中的功能配置、动静分区、流线规划、主题风格、行为方式引导等设计要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不足,以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有待完善之处。

③ 国内外青年社交类空间的室内设计经验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较早,无论是“群体性孤独”这样的社会问题,还是青年公寓的空间模式,或是社交类空间的引导性设计,都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总结其经验并加以筛选和提炼,对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有着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④ 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室内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

此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以群体性孤独现象下的青年群体心理行为特征为出发点,结合问卷和实地调研结果对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设计现状进行改进和完善,参考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和相关设计规范,总结出各类社交空间的设计要点,提出各社交空间的功能设置、区域规划、空间尺度、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建议,归纳出各个空间的设计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去。

(2)研究框架


1.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群体性孤独”的概念来源于欧美,用来定义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下人们普遍形成的沉浸虚拟社交而逐渐丧失现实社交的能力孤立状态。目前国外对于“群体性孤独” 的研究多集中在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并建立在与社交媒介的因果关系之上,论述多辩证地探讨互联网和新媒体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研究重点集中在通过分析人在使用社交媒介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来挖掘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而国外对于青年公寓的研究方向相对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涵盖在对住宅空间的研究之内,宏观层面集中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学领域,涉及到国家住房政策、青年群体在住宅市场上的角色和居住现状、社区邻里模式营造等,微观层面集中在建筑学相关领域,涉及到建造标准化、住宅空间利用、居住意境营造等。

(1)国外“群体性孤独”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国外最早探讨科技对人的影响的是美国的凯文•凯利。他在其2010 年出版的著作《科技想要什么》中指出,今天,我们的生活无法摆脱这样一种复杂且持续的现实:越来越多技术元素带来的便利和个人减少对科技的依赖性之间的对立关系,人类既是技术元素的主宰者,也是它的奴隶。互联网可以破坏我们的联系,也能平复我们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群体性孤独”的概念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她在 2014 年出版的著作《群体性孤独:我们为什么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中提出,新型社交带来一种独特的混淆现象:不论是否在线,人们在结束交流时总有一种不确定感,不确定他们走得更近还是更疏远了。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社交,事实上是用一种新的缩写语言进行交流,字母代表了词语,表情符号代表了情感。我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但奇怪的是,也变得更加孤单。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孤独感。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得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人们发短信、发邮件, 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更孤单。而现代年轻人越来越沉浸在网络社交的同时,也越来越喜欢写信、打电话或者面对面聊天,他们厌倦了网络上的 “表演”,他们也渴望真实靠近的感觉。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希瑟•克莱兰德•伍兹(Heather Cleland Woods)和霍莉•斯科特

(Holly Scott)在《沉睡的青年:社交媒体的使用在青春期与睡眠质量差,焦虑,抑郁和自卑有关》中针对青年社交软件深度用户的分析表明,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睡眠质量下降、对社交媒介产生情感性依赖、时刻准备着 “被打扰”和“被抛弃”以及随之而来焦虑和沮丧。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马修•皮特曼(Matthew Pittman)发表的著作《社交媒介与孤独:为何 Instagram 照片的价值比 Twitter 上的一千个词更有价值》通过对比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交平台Instagram 和 Twitter 的不同,指出尽管社交媒体的发展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但是用户群集中的青年群体却比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更加孤独。2I 世纪 18-34 岁的美国青年依靠着科技和社会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同时却呈现出来前所未有的内心孤独。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认为人们在社交过程中更倾向于 “扮演”角色,这种选择性的自我展示不是客观地提供信息,人们在生活中各个情景舞台上“演出”以控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在使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介时,信息发送者不担心个体外部条件所产生的歧视,所以可以专注于呈现想要表达传递的信息。

(2)国外青年长租公寓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英国的大卫•路德林(David Rudlin)和尼古拉斯•福克(Nicholas  Falk)在 2005 年发表的著作《营造 21 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中,曾用一定篇幅对青年家庭生活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住宅设计的改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生态邻里社区” 的概念,倡导由建筑空间所引导的一种新型社区邻里模式。

英国的朱莉•鲁格(Julie  Rugg)在 2012 年《英国青年人住房政策》一书中,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和走访调研,发现青年人是住房市场、特别是住房租赁市场中最弱势的群体。作者在系统梳理英国青年人住房政策的同时,分析了英国青年群体的居住现状和现存问题,对于青年人的住房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有关住居可变性与适应性的研究方面,荷兰建筑师约翰•哈布瑞肯(John Nicholas Habraken)在 19 世纪 60 年代就提出了“开放建筑”理念体系,进而又提出“SAR体系住宅”理论,针对战后国家大量需求集合住宅以及标准化建筑单元难以满足多样化住户生活空间的使用需求的状况,将住宅分成主体结构和内部空间两大部分,详细地阐述了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结构、建筑结构、居住空间、家具设备等设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空间提供更多的灵活便利性,实现了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的住宅设计理念的精神属性更加强烈,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在其著作《十宅论》中分析了以旅馆空间为原型的日本青年单身公寓空间,公寓面积虽小,却能够利用象征意义使人产生联想,从而打开使用者“意识的通风口”,使其在居住空间中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

日本一直秉承“家窄心宽”的居住理念,国土面积和地形地势的限制使得日本坚持小而适用的设计原则,擅长打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居住空间。日本巧妙的设计构思来源于他们对于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积极变革,通过居住实态调查,把“食寝分离”、“干湿分离”和“公私分离”的理念融入到标准设计中。并从家庭人口数和代际关系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亲子型”二代居、三代居等住宅模式,从生活模式出发又分为同居型、分居型和邻居型。除此之外,他们将能满足日常生活最低限度的功能元素进行灵活组合, 构筑适合居住的 “最小面积”住宅。

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在集合住宅、微型公寓、廉租房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这一类型的住宅产品善于在小面积空间中打造高流动性,室内装饰设计精致且独具匠心;另外一些北欧国家例如芬兰、丹麦、瑞典等国,擅长打造以小见大、层次丰富、巧妙合理居住空间,并注重功能性和灵活性设计,这些空间设计手法和特点都对于我国现阶段青年长租公寓的改造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1.4.2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内对于“群体性孤独”的研究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研究集中在社会学和传播心理学,相比国外,国内的研究更基于青年群体对新型社交媒体的依赖和沉迷,并将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行为观念纳入到研究中来探讨这种社会现象的成因。“青年长租公寓” 是 2015 年中国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后国内各房屋租赁机构提出的概念,国内对于青年长租公寓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学领域,如旧建改造、建筑界面设计、建造标准化等,涉及到室内设计的研究多探讨居住空间的居住模式和空间逻辑,将公共空间作为公寓的配套功能性作为探讨重点,也有的研究涉及到了青年群体居住环境社区氛围的营造。

(1)国内“群体性孤独”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张静妍在 2013 年的《群体性孤独:针对掌媒使用依赖的中日比较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上的不同,分别指出社交媒体的入侵下群体性孤独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研究指出现代社交正处于一种无法被满足的空虚,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炫示性”社交方式和家庭归属感都是社媒依赖和群体性孤独的成因,而现代社会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多元价值观和立场导致了个体对个人利益的敏感和对他人的漠然。最后得出结论:现代社交的内转向和随之而来的孤独感使得社交媒体碎片式的信息只是流于表象的 “精神按摩”,并不能真正的促成有价值的现实社交。

张灯在 2016 年的《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中,通过直播自杀、虚拟情人等行为直观地展现了现代群体性孤独现象中较为极端的个例,并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三条结论:首先,信息时代迫使人们接受媒体并将自己从现代媒介营造出的“拟态环境”中获取的信息反馈到客观环境中,形成“拟态人”;此外,由于社媒用户的心理空间是由其他用户和网络环境构成的,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向网络空间寻求虚拟的慰藉,在更加依赖虚拟社交的同时逐渐疏远现实社交。与此同时,由于社交媒体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相对封闭性,人们被各自隔离在不同的拟态环境中,只能成为通过和大众媒介进行交流的“容器人”。

赵峥和张玉龙在 2016 年的《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悖论影响》中,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交中呈现的状态:新网络媒体的使用使大学生主体在社交中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受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局限,社交中主体存在的意义也被淡化;新媒体使每个个体更容易在一个大的 “圈群文化”关系中找到归属感,但这却只是“机会机制”派生出的一种弱关系;新媒体擅长通过隐私分享在人与人之间完成“亲密感”的升级,但社交媒体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和交往欺瞒的可能, 又使得这种亲密感大打折扣;新媒体将信息随时随地、碎片化传播,使得社交行为也变得“简短快捷”,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因缺乏理性而显得草率和片面。

辛小燕在 2017 年的《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研究》中研究了社交网络与群体性孤独的直接关联,验证了社交网络使用时间、社交网络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和脱离网络后产生孤独感彼此之间成正相关的假设,并进一步论证了大学生群体中女性比男性有着更加强烈的社交孤独感。在对现实社交的影响上,群体性孤独弱化了现实社交、加深了对网络社交的依赖。而研究给出的建议是学会独处、面对面交流、家庭关怀和教育引导。

高帅在 2018 年的《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中,从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孤独的表现、成因和合理化建议三个层面论述了当前社会中青年群体、社交媒体和群体性孤独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群体性孤独最典型的年龄阶段是在 19-35 岁,个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内在需求来源于对未知的渴望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强化,而社交媒体的展示功能刚好能够满足这种渴望和强化,正是这种需求被满足的过程导致个体陷入无限循环的孤独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媒介技术的进步看似在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实际上却使人与人变得更加疏远。

(2)国内青年长租公寓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到青年长租公寓的相关理论研究,曹勇在 2010 年的《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和住宅设计研究》中通过对 25-35 岁之间的城市青年群体进行居住需求调研,从保障性住房、青年公寓和青年住区三个层面出发, 探讨了青年住宅的个性化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及户型空间的适应性、灵活性、复合性、舒适性和紧凑性设计,并预测性地提出青年住宅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为青年住宅实现“面积小但品质高”的目标提供保障。

刘哲在 2015 年的《基于既有建筑利用的连锁租赁青年公寓空间配置研究》中对影

响连锁租赁青年公寓空间配置的因素进行剖析,对关键影响因素——特定居住人群、特定的市场化运菅模式和既有建筑利用的建设方式进行分析,得到了针对青年公寓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功能配置标准。

罗诗勇在 2017 年的《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研究》中将深圳的长租公寓分为四类,并选取其中三类通过对不同居住模式下青年群体居住现状, 以及居住行为需求的调研,总结出当前长租公寓改造过程中,包括多样化的室内空间配置、精细化的空间设计、公共空间的慎重选择等八条启示,并从室内空间单元、公共空间、建筑立面形象三个方面对各功能空间提出相应的组织设计以及改造策略。

厦门大学的张燕来、么文爽在 2017 年的《基于既有建筑改造的青年长租公寓设计研究》中指出目前国内由旧建筑改建的青年公寓多存在设计定位不清晰、空间效率低、成本控制度弱、缺乏标准化设计等问题。从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既有建筑改造长租公寓的背景和意义;从“集约”的概念出发,对既有建筑的选择、空间结构重组、新时代租住单元和公共空间设计及工业化进行研究。通过集约化改造设计,提高空间效率,为城市租住青年提供更独立的生活空间和更纯粹的社交空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燕珉、林靖怡和齐际在 2012 年《为青年人定制公租房—— 从需求出发的青年公租房套型设计研究》中,以北京海淀区“高校片区”青年群体为调研对象,分析总结了本土青年群体的居住特点,如可接受合租模式、超过半数青年倾向于在家做饭等。又结合设计案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对公租房设计的几点启示,如考虑青年人生活特点进行套型精细化设计、考虑更多现代化的生活要求等,为本文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的胡宸恺在其 2013 年的研究成果《微型社会住宅设计研究》中提出微型社会住宅类建筑的模式不能作为一个独立体单独存在,必须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也必须依附于与我们生存条件相匹配的当代自然之中,必须有合理的运营模式的支持,使其能有条件发展并存活下去,并逐渐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过程。在塑造微型年轻人社区模式时要导入支持它生存下去的其它混合功能,让其共融共生。研究分析和总结了青年群体行为特征、居住需求以及国内青年住宅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内外典型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调研结果,从功能复合设计、空间个性化设计、情景营造、“半公共空间”的衍生、混合共生模式的导入等角度对微型社会住宅进行设计分析,并辅助以设计案例进行展现。

总的来说,国外对于群体性孤独的研究较早,研究成果主要出自互联网技术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发展的利与弊,观点大多中立,对于青年群体的探讨不多,结合室内设计的研究成果更是匮乏。欧美国家对于青年公寓或单身公寓的研究多集中在住房政策、社区邻里模式和管理体系方面,日本青年居住空间设计多以空间利用和精神生活为导向,韩国、新加波和一些北欧国家对集合住宅和廉租房的居住空间有所研究。而国内学者近年才开始关注互联网和新型社交媒体引发的群体性孤独现象,研究主要围绕现代年轻人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的动机和感受,揭示了现代年轻人沉溺虚拟社交而弱化现实社交的现象和趋势。国内对于青年长租公寓的研究多从旧建筑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现象的解决方案着眼,将设计重点放在原建筑结构改造和满足居住空间基本配置上,对于青年人的社交行为较少关注,亦缺少对于公共空间或社交空间的设计研究。

1.5研究创新点


1.5.1内容创新

“群体性孤独”是 21 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而产生的,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仍然相对匮乏;而目前国内对于青年长租公寓的研究探讨比较多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而室内设计领域大多集中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以及少数对于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探讨,鲜有对于长租公寓社交空间设计的研究。

1.5.2角度创新

本文将社会学领域的群体社交现象引入到长租公寓室内设计中来,探讨此种社会现象对城市青年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形成相应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元素,从而解决青年群体在居住空间中的社交问题,提升居住品质。

2“群体性孤独”下青年社交行为、心理特征以及对社交空间的需求


2.1“群体性孤独”下青年群体社交行为、心理特征


2.1.1行为特征

(1)“随时随地”的社交,时间精力碎片化

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脱离了物理概念的束缚,而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型社交媒体,像微信、微博这样社交平台将人们的社交拉向碎片化的、脱离现实场所的虚无空间,人们时刻紧握手机、时刻准备着“被打扰”,“害怕错过”、“害怕不知道”成为造成新型焦虑的重要原因。新型社交媒体平台的语音功能、定位功能、点赞机制等既定的“规则”对使用者的引导造成人们——尤其是使用社交媒体平台频率较高的青年群体形成了“随时随地”开展社交的行为习惯。

(2)隐私保护与理想自我重塑

现代社会要求年轻人不断的切换自我角色以适应不同的关系和场景,在众多需要转变的角色背后,他们亟需一个理想化的角色来获取认同。于是在社交媒体中,他们努力“装扮着”自己的外表,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富有魅力,并以此作为发展自己期望的个性或表达自我的工具。人们用看起来更加年轻的外表获取魅力,也用更赋成熟的面孔使自己获取尊重;跛脚的人行走不再需要拐杖,害羞的人也有机会去诱惑别人。这些行为都源自于个体内心中最原始的欲望,并在社交媒体的包裹之下突显出来。

(3)分散任务处理与精力浅投入

社交媒体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还表现在将虚拟身份融入现实生活。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对于事件的处理方式更加趋于同时性,一边跟从未见过面的网友聊天一边回复工作邮件被认为是正常的。人们在处理多项事务时,一方面赢得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对自己产生了高效且富有创造力的错觉。因此,有些人为了追求这种“精神高潮”,甚至自发地同时处理多任务以证明自己。但每个个体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当同时分配在多个线程上,便造成精力分散和浅投入,现在的人们既希望和此地的人联系在一起, 又希望自己身在别处,为了保持多线程的掌控感,他们给每个分支的精力都不多不少, 保持一个“刚刚好”的状态,但这种心理并不利于高质量社交关系的形成。

2.1.2心理特征

(1)渴望外界的关注与评价

人天生就有自我评估与受到关注的欲望,年轻人更是如此,这表现在当一个青年男性发现自己被一个或多个青年女性所关注时,往往会倾向于更加主动的展示自己,也更加注意自身的外在形象,同时暗暗地与在场的其他青年男性产生内在比较。现代年轻人想要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就要在自身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于或者说优越于他人,这种优越感往往是通过比较产生,比较分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上行比较发生在个体需要自我激励、提升动力时,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而下行比较发生在当个体需要获得自信时,通常与不如他们的人进行比较,而无论是哪一种比较,只要参与比较的双方存在实力差距,那么比较的主体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和不自信,也就更加渴望外界的关注与评价。也就是说人们寻求关注的天性产生比较,而比较产生的焦虑又进一步渴望关注。

(2)“不中断”交流维持的存在感

在社交媒体上,信息的交流具有不同步性,具体表现在当你在微信上正和朋友聊天, 这时可能由于某个突发原因使你不能立即回复朋友的微信,而是当自己忙完了更重要的事情或者选择一边处理突发事件一边和朋友聊天,无论哪种选择,整个交流的周期被刻意延长,交流的流畅感被打断,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交流间歇被定义为一种微妙的状态—

—看似正在进行中的交流事实上已经出现中断,而双方的潜意识中仍然会觉得自己处于和外界的连结中。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点赞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展示的内容表示的一种回应,这一来一回也就形成交流,那么随时随地一键点赞的举动一方面满足了个体得到外界倾听的渴望,另一方面以此作为自身持续存在的证明,这种表面上“不中断”的交流恰恰能够持续地维持个体对于自身存在的强烈渴望, 而这种渴望被投射在社交平台的另一端,事实是社交媒体两端的个体都是孤立无援的存在。

(3)伪亲密掩盖下的自由

互联网兴起后,社交媒体使每个现实中的个体都能在网上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的个体,这些个体往往是经过包装与粉饰的角色,他们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与青睐。近年来某些以交友为目的的社交平台中不乏暧昧的关系,知己也好、恋人也罢, 这种关系很容易发生并且看起来更加自由——不存在以貌取人的烦恼,不用考虑别人的看法,甚至不受道德标准的约束,因为这层“亲密关系”本身就是虚拟的、一触即破的虚拟空间给了这层关系一定的自由,结成关系可能只是因为一句难过时的安慰,解除关系只需一键拉黑,只要想 “表演”,脾气暴躁的人可以善解人意,没念过书的人也可以出口成章,这种经过美化的个体形成的关系也是注定被美化过的,很多年轻人明明知道其中究竟,仍然不可抑制的在网络上广泛发展这种伪亲密关系,只是因为在各种生活压力的挤压之下,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才有无拘无束的自由。


2.2现代青年群体对社交空间的设计使用需求

2018 年 6 月-8 月,笔者分三次对长租公寓社群活动和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展开了问卷调研,问卷的发放采用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上问卷的调研对象包括东莞泊寓世博店、南城 769 店、南城香园店和虎门金州店已经入住的租客,有效问卷共计 169 份,

线下问卷发放的对象为大连市 90 后在校生和刚毕业的白领群体,回收有效问卷 53 份。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1.基本信息,包括调研对象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等, 2.社群体验,包括对社交和独处的选择、业余时间的活动等,3.公共空间,包括对公寓工区的使用情况、较少使用某些公区的原因等。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采用了问卷分析工具问卷星的数据分析统计方法。虽然本次调研在对象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局限,样本的数量也不足以得出普适性的结论,但得出的结果作为辅助性材料使笔者对长租公寓客户群体在使用社交空间的行为偏好和功能需求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社交空间的功能划分,空间面积的主次提供了数据支撑,对结合文献分析提出的社交空间设计使用需求提供了结果验证。

经过对长租公寓中租客社交活动喜好和公区使用情况的调研,笔者发现青年租客在业余时间最倾向于参加像聚餐、电影、游戏这种休闲聚会类的社交活动,其次是户外活动和自我提升类活动。他们最经常使用的公共空间首先是社交属性最强的活动大厅,其次是功能性较强公共厨房,对于桌游区、露台等提供交流可能性的空间也相对偏爱。

image.png

另外,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和本文对现代年轻人的使用行为和心理需求分析, 一个具备社交属性的功能性空间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2.2.1主题性互动引导

主题性互动引导类似于社交媒体平台上(如微博)话题互动产生的效果,现实中要想实现高粘性、高质量互动亦需要空间中具备强有力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是一副世界名画,可以是租客们自己动手完成的摆件展示,也可以只是一个当下热门话题展板,它们的存在让空间使用者通过一个可挖掘、有深度的主题和相关的空间设施建立起社交动机并维护着互动交流深入下去。

2.2.2“原谅”场景预设

现代青年群体在新型社交媒体中形成的孤傲、冷漠和自我使得他们现实社交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不断,这也成为阻碍现实社交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以现实社交为目的的空间需要预设“原谅场景”、引导“原谅行为”的相关设计。例如柔和而使人心胸开阔的颜色、引导友好社交距离的空间尺度、积极健康的空间主题等。

2.2.3多场景灵活切换

现代年轻人对于生活居住空间功能方面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所占整个空间的比例决定了室内设计需采取多场景复合的设计模式,以应对不同场景下,使用者对于同一功能空间的需求特点,实现社交场景的灵活切换。例如,一个友好的办公空间应该既要满足单独办公需求,又要满足多人会议需求,而两种使用场景又能在最大化节约空间的同时互不干扰。


2.2.4“充电式”独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曾提出,要拯救“群体性孤独”有三种方式:与自己交谈,与他人交谈,还有与群体交谈[1]。其实总结起来即面对面交谈和高质量独处,独处与交流相对,是个体向内寻求相处之道的途径。本文指的“充电式”独处,即空间能满足个体实现自我提升或独自思考的空间,这种空间可能更类似于专门的冥想空间,让公寓的青年租客摆脱“群体性孤独”带来的焦虑与失落, 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以便投身于更加高质量的社交中去。


3国内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现存问题及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我国当前长租公寓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和经营模式种类繁多、差异较大,为了全面了解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使用现状并合理的 “取长补短”,本章首先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结果,总结出目前青年长租公寓典型问题,其次挑选国内外优秀的青年公寓设计案例,着重分析各个空间在社交层面的设计亮点和可借鉴之处。

3.1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现存问题


3.1.1功能设置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在很多青年长租公寓在居住空间中的功能设置相对完 善,对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考虑的也相对周到,但在社交空间中却经常出现功能缺失、设施匮乏、家具日久失修或布局过于紧凑等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状况,给家友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例如,某长租公寓公共厨房缺乏通风良好、安全卫生的厨具收纳空间,也不提供公共厨具,使得家友每次做饭都需要从自己屋里搬出一整套锅碗瓢盆, 久而久之,公共厨房变成了家友们一个人时“凑合热口饭”的场所,氛围冷淡,更别提社交的可能了。

3.1.2功能空间灵活性和多场景适应性缺失

现在长租公寓很多都常常存在公共功能空间缺失的情况,通过租客和店长访谈发现,租客抱怨“想用却没有”,而店长反馈 “以前都有,但没人用就取消了”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空间本身的灵活性和多场景适应性缺失,公共空间中很多功能空间都是针对租客的非经常性的、单一活动而设置的,这就造成了使用者只有出现这一确定性需求时会来使用该空间,而需要空间条件不同的相关活动场景时就无处可去了,所以空间利用率不高必然是经常出现的问题。

3.1.3设计品质粗糙及设施使用不当导致空间利用率低下

当前市场上的长租公寓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解决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离家住宿问题,目标客群的消费水平决定了长租公寓租金的价格水平,又进一步决定了长租公寓的建设成本,故当前市场上很大一部分长租公寓是由旧建筑改造而来,建筑遗留问题、改造过程中的施工品质难以把控、设计粗糙、用材用料造价低廉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室内设计效果略显粗燥简单,缺乏的温馨的气氛和空间活力。另外,调研发现在租客经常使用的功能区中,常见设施老旧、损坏,影响整个空间设计品质的同时亦影响租客日常使用,长此以往造成空间吸引力缺失,不利于群体社交活动的开展。

3.1.4鼓励社交的引导性设计不完善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尽管每天傍晚时分租客们都会聚集在公共活动大厅的影音区附近,或看电影或吃晚餐,但是个体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不熟识的个体之间更是全无交流,更别提高质量、有深度的社交了。经过分析,公共空间缺乏鼓励交流和互动的引导性设计,只提供了基本的功能设施,也就是说,空间的意图在于“使人做事”,而非“使人们通过一起做事而产生交流”。以居住长租公寓较多的 90 后为代表的现代年轻人受社交媒体的影响本身就缺乏现实社交或者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若再无外界引导,也就很难形成线下社交场景了。


image.png

                                                                          图 3.5 无社交的休闲时光和消极的过渡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3.2.1新加坡 coo 社交旅社

COO 是新加坡的一个以Sociatel 为主题的旅社品牌,其设计旨在让住客享受公共空间的社交生活,为旅行者带来获得当地见解和体验的居住体验,这个品牌结合了设计型青年公寓和休闲的小酒馆,并引入了世界上第一个兴趣匹配的数字网络平台,旨在为有相似兴趣爱好的客人提供更多的交流和联系的机会。旅社一层 187 平米,主要承载了整个旅社的公共空间。

image.png

                                                                                              图 3.6 COO 旅社一层平面图(图片来源:古德设计网)




(1)文化设计——地域性融合

COO 的入口是一个金属网包裹的入口门廊,这种设计手法使旅社的入口与周边老房子的金属门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image.png

                                                                                  图 3.7 金属网包裹的入口门廊(图片来源:古德设计网)

Fig. 3.7 Entrance


一进门接待处的背景墙悬挂着科幻而神秘的霓虹灯,“悬浮”在空中的金属质感接待台被交错的灯光打出迷幻的阴影落在地面,这个艺术品是由酒店所在位置的地图抽象化而成,标明了 COO 位置的经度和纬度。环境元素的暗示在一层整个空间随处可见, 所有的墙面,包括天花,都巧妙地被富于当地文化的图案所覆盖。




(2)细节设计——社交兴趣的引导

走廊作为社交行为的偶发空间,通过引导性细节设计来吸引使用者与空间产生互动,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可能。如电梯厅墙面上有趣的字母游戏,温馨而幽默的提示被打印出来贴在墙上,玻璃上不经意间诙谐有趣的图标,整个空间在用一种更好玩的形式来讲述环境的故事。



image.png


                                                           图 3.10 墙面上有趣的字母游戏和退房提示(图片来源:古德设计网)

Fig. 3.10 Wall Tips


(3)多场景适应设计——多种社交可能

COO 旅社最大的特点是将占据最主要空间的社交大厅直接作为酒吧简餐区,占据了一层公共空间最大的面积,成为整个旅社最主要的社交空间, 它考虑到了不同情景下的社交场景,包括僻静的聚会角,适合享受独处的个人或密友之间的小酌,半开敞吧台让热情的散客尽情交流,而开放式座椅区可同时容纳二十余人的聚餐集会。


图 3.11 僻静的聚会角(图片来源:古德设计网)


image.png

酒吧的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用金属网分隔开来,既保留了空间通透感又限制了空间的流动。住客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享受他们的餐食并制定游玩计划,或者就这样聚集在这里待上一整天。



3.2.2阿姆斯特丹 Generator Amsterdam 旅社

这座由阿姆斯特丹大学健康科学和动物学院系大楼改建而来的青年旅社位于阿姆斯特丹东部,原建筑格局和内部装饰使它保留了更多的 “校园气质”,同时也使新的设计元素融合在 100 多年的古典教育建筑空间里,室内空间用设计语言来反映当地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保持了“美好社交空间”的品牌理念。

在宽敞而空间灵活的公共区域中,创意无处不在。玻璃外墙的观光电梯让阴暗的电梯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采,位于二层的咖啡厅与室外用餐区让人们恍如置身于丛林之中。曾经的大礼堂被改造为让人一见难忘的休息室兼酒吧,而过去的图书馆如今是供人放松游玩的私密性活动空间。旧有的锅炉房中暗藏着一个夜间酒吧,这里与咖啡厅一样都成为了无数美食爱好者趋之若鹜的新地标。

(1)入口大堂

以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柱饰使整个空间主题明确,与接待处的窗口样式形成呼应, 营造了一个地域风情浓郁的入口大堂。邻近的等候休息室通过植物、地毯和各种形式的沙发座椅使舒适的交谈成为可能。





(2)交通空间

整个公共空间中常常见到风格鲜明的壁纸或壁画,这些壁纸壁画绘制得十分精细, 风格介于漫画和涂鸦之间,嬉皮有趣的图案和花卉藤蔓的样式极具荷兰本土风格,玻璃外墙的观光电梯让阴暗的电梯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采,绘有涂鸦的楼梯间与复古的扶手和栏杆混搭,呈现出符合年轻人的趣味性过渡空间。




(3)这间独一无二阶梯式的礼堂吧兼酒吧是由原建筑的礼堂空间改造而来。层层叠落的座椅保留了校园气质,高高在上的局部跃层休息区使整个空间显得气势非凡,由讲台改造而来的吧台上方悬挂着烧杯、量杯形状的吊灯,背景墙黑板上用粉笔写下的菜谱彷佛把人们拉回纯真的学生时代。如课室般的行列状座位设置在提供充足闲适感的同时,仍保留了教学空间特有的社交感。白天这里是供住客休息交流的大堂吧,阳光通过高大的玻璃窗户倾泻而下,照耀在在此工作或交流的人们身上。而每当夜幕降临,天鹅绒质感的厚重窗帘被拉上,灯光亮起,而这里也变成了一间夜间酒吧。





(4)咖啡厅

咖啡厅墙面上出自当地艺术家之手的涂鸦和海报讲述着阿姆斯特丹的故事和文化。座椅区分布在室内和露台上,露台上被茂盛的树丛所环绕,俯瞰着美丽的公园,而室内亮丽的色彩与高大的窗户为休憩其中的旅人或客人渲染出轻松而明亮的空间氛围。

(5)图书馆&活动室

原本的院系图书馆经过改造后仍摆满深棕色的书架和桌椅,又增加了乒乓球桌等活动设施,动静两种功能的融合保留了完整的空间格局,空间划分通过更为鲜亮的橙色与古老棕色形成对比。安静的空间极适合阅读和放松,但同时也为放映或其他私人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3.2.3福州万创公社泊寓

本项目位于福州市万创公社 1 号楼二层,480 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连续的曲线墙面创造出半围合的流动空间来承载各个功能,既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又使各功能空间相互连通。半闭合的墙面把整个公区分成内外两个部分,曲线墙面创造出了独特的口袋型空间。“口袋”中间设置了等候、游戏娱乐、沙龙和工作区;而外侧则利用了良好的自然采光,作为管理、阅读和健身使用。


(1)接待等候区

室内使用双层白色冲孔钢板作为连续曲线的墙面,“软化”墙体,使整个空间更加轻盈通透,窗外照射进来的光线通过墙面圆孔的过滤,形成有趣的光影效果,同时使得“内”和“外”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曲线墙面上也开启了大小不同的门窗洞口,一方面希望创造一个可以灵活穿梭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管理区的良好视线——身在前台的工作人员可以透过门洞看到所有的使用区域。



(2)健身区

健身区没有单独封闭划分而是利用了采光良好的过道空间,用连续而弯曲的墙板作为与内侧的工作区的分隔,地面蜿蜒的步道增加了整个空间流动性的同时,亦暗示了空间的动态属性。


(3)工作区

墙面包裹出相对私密和安静的工作空间,墙面上大小不同的窗洞使其与外侧的动态区域产生互动,对身处其中的工作者也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4)休闲交流区

供住客交流的的休闲区分布在整个公区中,各式沙发座椅形式多变,满足了不同场景下使用者或独自或多人的使用需求,围合墙面上大小重叠的洞口也可以带来丰富的空间和视觉体验。




3.2.4成都天府社区青年公寓

此青年公寓位于成都市天府国际社区内,设计试图通过该项目重新定义“青年生活圈”这一概念:由过去宿舍式的青年公寓单一功能向一个配套齐全、品质完善的居住社区转变,因此,整个公共空间除了前台、书吧、路演区、自助吧台、美术馆等功能区域之外,还包含了相当大的交流空间。


(1)大厅

首层公寓大厅采用了类型学的方式开展设计:6 种不同使用类型的盒子被植入进大厅,盒子外表面为黄色,而对应其使用功能的区域为黑色。一条贯穿室内外的吧台将大厅的空间分隔成为可以互看和穿越的两个部分,又同时满足了社群活动所需要的交往、聚会、路演等功能,这种体验式的设计方式使社群文化展示和社群客厅交往功能完好的结合在一起。


(2)路演区

路演区作为公寓中举办演艺活动的场所,是日常使用频率较低的空间,设置的临时座椅非常方便使用场景的灵活切换,另外开敞的空间、整齐排列的座椅都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消极行为出现的几率。




(3)休闲交流区

休闲交流区主要分布在自助吧台两侧,一边是相对自由和分散的休闲交流区,另一边是相对严肃正式的办公区或群体集会的社交活动空间。另外还有相对随意的临时交谈空间分布在整个大厅的各个角落。


4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室内设计研究


根据红杉资本发布的《创造未来——红杉 00 后泛娱乐消费研究报告》显示,00 后更倾向于靠自身努力来获得成功,也更愿意用开放、独立、自信来形容自己,他们创造力强,喜欢互动体验强的设计,但平均注意力停留时间极为短暂。本章将以现代青年的行为心理特征为依据,从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出发探讨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室内设计研究。

4.1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室内设计要素

本小节是根据“群体性孤独”背景下现代青年群体“随时随地”的社交、隐私保护与理想自我重塑、分散任务处理与精力浅投入等行为特征,和渴望外界的关注与评价、“不中断”交流维持的存在感、伪亲密掩盖下的自由等心理特征,从功能配置、区域规划、空间尺度、环境设计四个方面对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室内设计给出具体的设计策略和建议。

4.1.1功能配置

根据“群体性孤独”背景下现代城市青年群体对生活居住空间的需求,结合对于目前市场上长租公寓的公共空间中能提供一定社交可能性的空间的调研结果,可将青年长租公寓中社交空间分为五类:接待服务空间、生活配套空间、休闲娱乐空间、自我提升空间和交通疏散空间。具体功能分区和使用场景如下表:

4.1.2区域规划

长租公寓的社交空间各个功能是按照空间使用的频率、使用者在使用空间功能时的行为逻辑以及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位置划分的。接待服务空间作为公寓的前置性和针对特定需求的人工服务空间,一般设置于靠近正门的公共区域主要出入口附近,开敞的空间形式便于人流的集散。前台接待与快递存放可考虑空间上的集约利用,由于年轻人习惯于分散任务处理和精力浅投入,等候休息区面积无需很大但在位置上要充分服务于接待区,另外考虑到青年群体“随时随地”的碎片化社交行为,接待区附近可为可能出现的排队等候场景设置临时交流的空间和主题。

根据调研结果,生活配套空间中的共享厨房和公共就餐区属于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性使用空间,故宜设置于公区靠近客房区入口处以保证使用的便捷性,遵循使用者做饭-用餐的行为逻辑,厨房与餐区应靠近布置,厨房宜有窗排烟,餐厅宜采用开敞或半开敞形式以引导就餐者约束自身行为。同时与其他对食物或油烟敏感的区域如图书室、健身房等区域拉开一定距离以避免干扰。洗衣房和晾晒区应靠近布置,可位于公寓客房层便于使用,位于大面积采光朝向以防潮防霉。

休闲娱乐空间作为公区中最受年轻人喜爱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应位于公区的核心位置,四周开敞,功能之间的空间组合流畅,按照使用频率和行为逻辑,通常以影音大厅和桌游聚会区为核心,桌球区、电玩区等四周排布,穿插以无人零售柜。

自我提升空间是为有时发生的特定需求提供的空间,故设置于公区四周,健身房和路演区属于动区,空间形式可为开敞或半开敞,图书室和自习办公区为静区,考虑到空间使用者隐私保护的心理需求,宜位于采光良好的空间,采用围合式并远离动区。

交通疏散空间分布在整个社交空间之中,作为不同功能区域的过渡性空房间,其社交属性也是过渡性和碎片化的,针对青年群体理想自我重塑的行为特征和渴望外界关注与评价的心理特征,在交通空间可划分出个人分享的功能空间,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给租客一个展示个人生活、分享个人作品的社交平台。

区域规划时还应考虑到不同的空间围和形式对使用者的心理暗示和行为引导作用、使用者的潜意识的行为心理特征、空间所提供服务对场所环境的特殊需求等。


4.1.3空间尺度

影响室内设计的空间尺度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依据人体尺度而形成的标准尺寸和各项规范,二是人与人相处的心理社交距离。对于人体工程学和相关室内家具的尺度之前的学者已经做过较为深入和完善的研究,像《室内设计资料集》这样的著作也不胜枚举,故本文在此不过多赘述,主要探讨人的心理社交距离在社交空间尺度设计方面的应用。

社交空间的空间尺度与人的心理社交距离有关,因此在社交空间尺度的设计上,在人体尺度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社交距离来引导使用者的社交行为。本文结合美国爱德华. 霍尔(Edward Hall)定义的四种社交距离 ,探讨具体的空间尺度与应用场景如下表:

根据人的生理行为特征,当距离大于 24 米人眼就不能辨认对方,当相距 12 米时, 能相互辨认出容貌,霍尔的社交距离理论,3.6 米到 7.5 米的范围属于公众距离,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1.2 米到 3.6 米之间属于社交距离,“随时随地”的社交大多发生在这个距离的空间中,其中 1.2 米到 2 米是社交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2 米到 3.6 米是较为正式的商务会谈的社交距离。1.2 米到 0.45 米的距离是社交活动中亲切交谈的距离尺度,此范围内的社交既亲近又相互不触碰。当相处距离小于

0.45 米时,称为亲密距离,适于夫妻、恋人、母子或密友的相处,当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在这个空间距离中,两个关系主体一般能够较好的融入当下的现实社交,再通过一定的注意力引导,就有一定的机会用高质量的现实交流替代虚拟社交带来的存在感。

故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中除了路演区的使用者之间会出现公众距离,其他生活服务类空间如前台接待区、快递收发区、洗衣房、晾晒区、无人零售柜、图书室、自习办公区、公共走廊、楼梯间、电梯厅等都以社交距离为主、个人距离为辅,在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空间如等候休息区、影音大厅、桌游聚会区、桌球区、电玩区、健身房等中出现的社交行为,一般以个人距离为主偶尔出现亲密距离。

4.1.4环境设计

现代青年群体习惯于用粉饰后的角色结成模糊暧昧的社交关系,而环境设计要素的合理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租客保持健康愉悦的社交心态,并加深其在空间中的沉浸体验,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与现实中的他人和自己相处。

(1)色彩

色彩是室内环境中最直观的设计元素,作为最能营造空间氛围的设计手段,设计师可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带给人轻重、远近、大小、软硬的视觉感受,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对比度等影响空间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而引导其行为活动。社交空间环境设计中色彩的不同维度对心理、行为的引导及在长租公寓中适合应用的空间整理如下表:

(2)声环境

室内的声音对社交行为的影响无处不在,根据《声景环境下人行为研究》中的相关研究结果,人对于声音有参与行为、趋向行为、忽略行为、趋避行为等[7]。在声环境中, 人既是声的接收者,又是声音的发出者,人会在接收到声音之后对其产生行为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与声音形成互动。但同时,人的注意力往往是有限的,专注于当下工作的人会忽略某些 “意料之中”的声音。

①声吸引现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调研发现在临街店铺中有音乐的商业店铺对路过的人群更具有吸引力。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空间使用者会对某些声源产生兴趣,人群因此聚集,而聚集的人群对于其他人又会产生吸引,故声源可以改变空间使用者的行为路径。

②声预判现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环境中被默认的声音(例如下雨天窗外的风雨声、道路上的汽车引擎加速声、广场上周围人的脚步声)很少影响人们的行为心理变化,也就是说人对于环境中的背景声存在选择性忽略的现象,对于长时间有规律存在的声音也会逐渐适应,但意料之外的声音尤其是具有美好事物意向的声音往往会引起空间使用者的关注。

③声期望现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人在特定声景环境中会依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环境中的声音产生一定的美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代表着人对理想中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它表现在对居住环境附近的音乐构筑物、鸟叫、水环境、风吹树叶等声音的期待,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动态环境中的人比处于静态环境中的人对声音的期望要高。

由此,在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中某些需要引起人聚集和围观的空间节点,可营造恰当的声景环境来达到促进交流的目的。在某些空间中可利用可预判的声音使人专注,亦可利用预判之外的声音使人产生超脱当下时空的愉悦感受。

(4)光环境

室内的光环境往往使空间使用者形成最直观的空间视觉体验。室内照明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然采光受到建筑结构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局限较大,故本文探讨的光环境主要集中在人工照明的范畴中。室内灯光的照度、照明方式以及灯光色温,都能暗示某种空间氛围,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可以通过室内的照明对空间使用者的社交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干预。室内照明可以调节空间气氛、丰富空间层次、营造光影艺术,而适宜的光环境设计可以合理配合空间本身承担的功能,增加环境的舒适性和场所的活跃性,增加空间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空间互动,促进社交活动的发生。

①亮度

室内的亮度主要使由灯光的照度和色彩共同决定的,照度大、色彩明度高的光源会使环境更加明亮,而照度小、色彩明度低的光源使环境昏暗。明亮的灯光不仅能增加视觉辨识力,使人心情愉悦,也能使空间看上去更加开敞,增强空间的延伸感。

②光色

光色的变化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高色温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警觉性高,可用于对视觉要求较高的工作环境,但长时间处于高色温环境会引起脑力活动效率的下降,而低色温环境适于人脑恢复疲劳和休息,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办公空间或精密工作空间的灯光呈现冷色,而许多咖啡厅、餐厅、酒店等休闲休息空间多使用暖色光源来使人感到温暖和亲切。一些特定场合如酒吧、舞厅等也会使用多彩照明来活跃气氛或增加节日欢快的感受。

③照明方式

直接照明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突出工作面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善于营造变幻生动的光影效果。半直接照明的主要光亮也会直射工作面,但对光源上半部的遮盖使半直接照明相比于直接照明光线更加柔和,同时顶部的光射向天花更加突出空间高度。间接照明主要靠环境反射的照明方式决定了其无法作为环境照明的主光源,但是作为辅助光源可营造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半间接照明的大部分光源会直射向天花后反射形成柔和的间接光源,这种照明方式能营造出竖向空间感,适用于门厅、过道等小空间。漫射照明利用光的折射来有效控制眩光,经过漫反射的光均匀地洒在空间中,视觉感受舒适, 但光线缺少变化,不利于塑造空间层次。在长租公寓社交空间中,应综合利用五种照明方式,使基础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三种布局方式合理配合,营造出与空间相宜的光环境。

(5)家具与陈设

现代城市青年群体对于生活空间的装饰风格有着较高的要求和独到的审美,而空间中的家具和陈设是最能够体现空间艺术风格的设计元素,款式风格适宜家具陈设能够活跃空间氛围,塑造空间形象。

调查发现广受现代青年人喜爱并适合运用在长租公寓社交空间中的室内设计风格主要有北欧风格、现代工业风格和新复古怀旧风格。本文就这三种室内设计风格所需要的家具陈设进行归纳与整理如下表:

(6)标识系统

周到贴心兼具设计感的标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空间提供优质服务的品质体现, 同时也是起到点睛之笔的室内设计元素,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标识按照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引导标识——用于指引空间使用者到达目的地,起到导向作用;提示标识—

—提示人们可能会忽略的信息,比如小心地滑或者禁养宠物,恰到好处的提示会让空间使用者倍感温暖;展示标识——用于品牌文化的展示和宣传,例如楼梯间或公共走廊的宣传语,加强空间使用者对某种品牌文化的认同。长租公寓中标识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创造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符号,不仅在内容上围绕年轻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形式也要新奇、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充满趣味性。

4.2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室内设计原则

本小节是针对国内青年长租公寓社交空间的现存问题提出的室内设计原则,针对性地解决功能设置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功能空间灵活性和多场景适应性缺失、设计品质粗糙及设施使用不当导致空间利用率低下和鼓励社交的引导性设计不完善的 问题。

4.2.1功能复合性原则

空间的功能复合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将服务于同类型行为活动的部分功能配置加以合并,使有限的空间可以提供多种功能,例如桌游区最核心的功能设施是供多人围坐的桌椅,这与聚餐区对于家具及其组合形式的要求基本相同,故这两个功能空间的家具可以共用一套,另外,桌游区还需要提供相对活跃的气氛和促进互动交流的设施,而聚餐区需要一部可供娱乐的媒体设备(电视机、音响等),这些均需要在这个共用空间中体现出来。这种设计手法使各功能分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通过一物多用以实现空间的集约化设计,同时也会面临针对单一功能的环境设计深度不足,功能布置不够专业等问题。

4.2.2多场景适应性原则

在一个空间中,不同的使用场景对空间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些功能要求之间存在重合的部分,也各有侧重,这就要求空间设计需要给不同的使用场景留出灵活变化的余地,例如图书室的本职功能是阅览和交流,但在某些时刻也需要为有需求的使用者提供自习或会议的功能,打造多场景切换的功能性空间的途径可通过同类型空间叠加、家具的可变性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三种方式,在实现场景切换的同时也避免了空间闲置与浪费。功能叠加设置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的阶段,将多种功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使得这一区域既能满足多场景使用需求又能节省空间。家具的可变性利用指的是挑选可移动组合式家具,通过简单地变换其组合方式来实现功能和场景的切换,此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或多或少会给使用者带来操作上的不便,故适用于空间面积有限的情况。空间的灵活分隔常用于面积较为宽裕的空间,通过在室内增加软性可移动隔断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对空间的需求,此时用来划分空间的隔断不仅是指隔墙,还可以是可移动的、一定程度上能够遮挡视线、阻隔声音和气味的一切家具。

4.2.3行为引导&监督原则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现在青年长租公寓中的租客除非入住之前就已熟识,否则与陌生租客产生社交的频率大概在每周一次或更少,而且交流的深度达多停留在对当下共同进行的集体活动进行的浅度评论和探讨。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可以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而过于冷漠的社交环境有可能造成年轻人自我否定的消极状态,疏离的人际关系使得青年租客的精神世界渐渐变得荒芜。好的青年空间应适当引导积极的行为和社交,具体可通过社交功能设施的布置,交流主题的提供和外向型社交氛围的营造等设计手段来实现。

调研结果显示,年轻的使用者在长租公寓社交空间中的不当行为常常会影响他人的空间体验感,例如有的租客在影音区看电视的过程中习惯把脚搭在茶几上或者直接脱鞋盘坐在沙发上,这种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会引起周围其他租客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适, 但往往人们又对“家友”不文明的举动感到 “不好意思说”,此时就需要空间对身在其中使用者的行为加以监督和规范,可利用心理学上的焦点效应,在一定空间内通过合理掌握空间尺度与距离,使空间使用者形成“可能被注视”的主观感受,使用者在自尊心的驱使下就会格外关注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行为监督机制。


4.2.4空间互动性原则

空间互动性指的是空间能提供给使用者一定的行为引导并对这些行为产生相应的反馈现象,这种一来一回的动作就是人与空间额互动。调查发现,青年长租公寓中高质量社交行为发生频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社交动机,租客们的生活状态常常是早出晚归,晚上回到公寓哪怕身处公共空间,租客们除了一起看的电影也很少有可供探讨的共同话题,周末休息也都是在房间独处或者约上熟悉的朋友外出活动。作为租客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使用者与空间之间的交流均需要社交空间提供可能,实现空间的互动性设计具体手法有以下三点:一、提供非正式的小空间,例如考虑到在前台接待空间和电梯厅空间中可能出现的等待场景,可就近设置小面积、供倚靠、促交流的临时社交空间;二、互动反馈设施,好的空间应适当给使用者以反馈,外界的反馈促使人对于外界产生互动行为,积极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开放的空间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人与人社交行为的发生;三、引起社交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租客之间交流较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动机,这种动机有时可能只是一句有趣的玩笑、一个时下热点话题或者一个小小的举手之劳。

参 考 文 献


[1]雪莉•特克尔(美). 群体性孤独:我们为什么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罗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现状分析——基于 T 派大赛作品的分析[J].今传

媒,2014,22(08):45-47.

[3]雪莉•特克尔(美).重拾交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凯文•凯利(美). 科技想要什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贾世卿. 声景环境下的人群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6]张灯.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65+57. [7]辛小燕. 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7.

[8]赵铮,张玉龙.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悖论影响[J].现代商业,2016(02):174-175. [9]罗诗勇. 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7.

[10]孙悦昕,李翅,钱云,陈朝暾.集中式青年公寓的社区文化分析——以北京市 YOU+国际青年社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4):125-130.



相关内容
  • 人工智能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开放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  1.1.1 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1.2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1.1.3 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兴起与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步骤  1.4 论文结构安排 &
  • 口腔医学的硕士论文题目
    100个关于口腔医学的硕士论文题目1.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联研究2. 牙种植体周围炎的早期诊断与预防3.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与前景4. 不同材料的牙种植体表面改性对骨整合的影响5.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6. 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7. 牙髓干细胞在牙齿再生中的潜力与应用8. 牙齿美白剂对牙釉质的影响及其生物安全性9. 唾液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 LED照明产品论文;海外营销论文;企业战略论文;营销战略论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环境的保护,作为第三代照明光源 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照明产品,因其高光效、无污染、寿命长等优点而成为 备受瞩目的环保绿色节能产品。2018年我国LED照明产品总产值达7,374亿元,依然 占据世界上最大的LED照明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位置。美洲、欧盟、非洲、中东国 家以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LED照明产品出口的主要出口国。但
  • 财务共享论文;流程再造论文;信息系统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 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建 立分公司。然而不断增多的分支机构也给企业的管理层面带来了很大困扰,传统的财务 管理模式早巳不能满足公司不断扩张的业务需求,于是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探索新的财务 管理模式,财务共享中心便应运而生
  • 不间断电源市场营销差异化营销论文
相关推荐
  • 城市公共交通论文,基础设施论文,管理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已经难以保证当前的发展需求。现有的交通规划设计及政府的交通建设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市区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低下、交通事故率攀升等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本文通过对A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问卷调研分析,结论表明,总体规模上看有65.76%的市民认为A市公共交
  •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培训体系论文,培训评估论文,培训需求论文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人才需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时代,人力资本在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逐渐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且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后的势头正猛,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外资企业
  • 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管理IPC微银行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A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扶持小微完成了规模的腾飞,资产总规模做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前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微信贷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频发,小微信贷的过快增长,也暴露了农村商业银行在
  • A景区红色旅游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市场已经非常活跃,红色旅游也越来越受重视。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市场营销是对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深化,但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并不多。2017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4%,景区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虽然红
  • 教育培训营销策略实施计划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鉴于此,国内外培训行业开始重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A教育培训公司,为了制定区别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差异性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摸索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营销策略,从而确保社会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最大化。本文以STP营销理
热门内容
  • 东方甄选SWOT分析战略
    东方甄选是一家专注于高品质商品的电商平台。进行其SWOT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其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以下是基于一般情况的东方甄选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品质保证:东方甄选可能注重商品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商品。精准定位:面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群体,定位清晰。品牌形象:可能建立了良好的品
  • 党史党建论文题目105个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考察,党史·党建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党史·党建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党史·党
  •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    2从数字经济看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3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4卖空机制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5数字巨头跨界扩张的竞争法挑战与应对    6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7数字时代推进共
  • 平台效应论文
    关键词: 平台效应;主播效应;感知有用性;摘要: 由于新冠疫情发生,促使电商直播购物方式迅速发展。为助力电商直播的发展,从主播和平台两个方面出发,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CAC)模型,并以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播和平台两个方面对消费者感知有用性和满意
  • 消费者需求论文,市场状况论文
    关键词: 紧平衡;消费者需求;市场状况;供应定位;精准营销;工业和商业摘要: 在“互联网+”和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迫使中国烟草行业直面严厉的挑战。粗犷的商业投放模式和营销方式,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互联网市场环境,导致消费者难以挑选到心仪的产品,而企业也无法把适当的产品投向对应的市场,更无从市场导向控制
联系方式
  • 13384015218
  • 13384015218
  • 9210066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