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
浏览摘要
清初诞生的戏剧《桃花扇》总体如实反映了清初的语言风貌,是一部研究价 值较为丰富的语言文本。本文以《桃花扇》中的介词为考察对象,在前贤学者的 研究基础上,通过静态描写和历时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出《桃花扇》正文中介词 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文本内外部所用介词,归纳并探究该剧 介词系统特点。
本文主要分三章,即绪论、《桃花扇》介词分布以及《桃花扇》比较研究。 绪论部分主要交待研究对象、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桃 花扇》一书正文中的介词使用情况,按照介引功能,从时间方所、对象范围、方 式原因、处置施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其中,单音介词较多,双音介 词次之,而各介词间的功能差异很大:有的身兼数职,有的用法单一;不同介词 的使用频率差异较大。
第三章主要由内外部文本比较组成。内部比较中,介词在曲词和宾白中的分 布存有差异,总体上体现了戏曲典重语言特点下介词系统随之呈现一定的文言倾 向;全书介词的来源不一,有上古、中古时期的介词,也有一半是近代产生的新 兴介词,基本反映了近代汉语中介词的面貌。跨文本比较中,其他戏剧文本中的 介词也体现了一定的文言化以及近代汉语时期双音介词强化的趋势等特点;和
《红楼梦》中介词比较,则清晰地显示了文献语料性质对专书研究的重要性,和 小说相比,戏曲的专书研究在很多方面如文本材料及作者方言区乃至语体上都有 自身的局限和特性。
最后是结语。本文在研究材料和研究思路上有一定创新,但在具体介词的精 准描写与分析、介词系统的比较研究中深度及理论性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关键词:《桃花扇》近代汉语介词比较研究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
第二节研究现状… 2
第三节.研究方法 6
第二章《桃花扇》介词分布 11
第一节时间方所类 11
第二节对象范围类 23
第三节方式原因类 34
第四节处置施事类 47
第三章《桃花扇》介词比较研究 52
第一节《桃花扇》文本内部比较 53
第二节《桃花扇》介词跨文本比较 58
第三节《桃花扇》介词特点 66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血染成桃花,扇系兴亡话”,《桃花扇》是清初康熙时作家孔尚任(1648 -1718)所作的传奇戏曲。剧本以南明旧事和侯方域李香君轶事为本,并行爱情 离散和家国命运双线,借侯李爱情离合之情,寓南明兴亡历史之感,歌颂了忠贞 不二的可贵品性,也揭露了南明王朝覆灭的根源,《桃花扇》剧作一经问世,很 快付诸舞台,取得了文学、表演等方面不俗的成就,和当时洪昇的《长生殿》合 称“南洪北孔”,成为当时乃至清代戏曲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整个传统戏 剧领域,《桃花扇》也因独有的魅力位列“古典名剧”之中。
《桃花扇》的语言典雅通俗,可以歌可以赏,既有雅致之风的唱词,又有通 俗有趣的说白内容,典雅与通俗兼具,曲词与宾白运用,大致反映了清初时期的 语言风貌,是一部语言研究价值颇丰的文献文本。而剧中使用的介词来源丰富, 上古汉语中古时期的介词不乏身影,近代汉语时期的某些活跃的介词时有出现, 加之其传奇戏文的文献属性,某些介词在剧中的使用呈现许多不同之处,因而在 《桃花扇》中对介词这一封闭而稳定的虚词词类上有着比较独特的研究意义。
介词属于虚词的范畴,对汉语中的介词做研究,早在《尔雅》等训诂作品中 见到先例,但是系统研究介词,还要从清末的语法巨著《马氏文通》开始。在马 建忠、章士钊、陈承泽、黎锦熙、吕叔湘、张志公、赵元任等大家学者的建设下, 汉语介词研究正式从初创步入发展期,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外语法理论的传入影 响,更多的学者立足汉语介词实际,在汉语介词研究领域的更广更深方面获得长 足发展。
汉语介词研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研究方向众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 都已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但是作为汉语虚词史的一部分,如王力先生所说,汉 语史的断代不是一时一人就可以构建而成的,需要几代甚至多代人的努力探索, 而汉语史中语法和虚词的建设更离不开专书研究做基础。
戏曲《桃花扇》成书于1699年,所处的时代清初是近代汉语虚词发展的重 要时期,这一时期承上启下,上古、中古时期产生的介词在实际语言中呈现不同 分野,有的介词渐趋消失,有的则仍在书面语中存留,而近代汉语时期,自身又《桃花扇》介词研究发展出新的介词,其中有些介词得到后续沿用,跟现代汉语的介词紧密相连。因 此,作为清代初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对《桃花扇》中介词作专书研究不仅有 着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的意义,还在古代汉语研究中明清虚词的断代研究,以及汉 语语法史的宏观建构等方面,存在着自身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研究现状
1.2.1介词及近二十年来的专书介词研究概况
有关介词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著中对介词的研究,其中包括辞书类著作和语法类著作。
辞书类著作是以单个字词为基础,分别对其意义、用法和源流进行阐述,如 王引之、刘淇、吕叔湘、杨树达、杨伯峻、何乐士、何金松、侯学超、张斌、张 谊生等等对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可能有的介词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对介词的 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语法类著作一般是以章或节的形式对介词进行介绍,如 《马氏文通》《汉语史稿》《汉语语法史》《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近代汉 语概论》《近代汉语纲要》《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等。有 的语法类著作主要是收录了介词相关的文章,如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丛 书”、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等等,这些汉语语法史著述等中都含有对介 词的研究,对古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和功用以及介词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综合和 论述。
随着介词研究的深入,也有整本书都是以介词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著作,如吴 福祥、金昌吉、傅雨贤、张赦、马贝加、刘丹青、陈昌来等学者时人纷纷有关于 介词的著述或提出新的观点,这些著作专门对介词进行研究,或以某一类介词为 研究对象,或对介词的某些特点功能进行阐发,吸收国内外理论成果,并结合汉 语介词实际,从语用、语义以及类型学等语法维度展开,进一步推动了介词的多 方面以及深入研究。
二是介词的个案研究,有单篇论文以及专书研究等。
介词的个案研究,大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存在的,如陆俭明、郭锡良、张旺 熹等大家学者关于介词的单篇论述,包括介词的来源语法化以及语义语用功能等 各方面研究。近十几年来,关于介词研究的论文和文章层出不穷。诸多论文中, 不仅有对介词本体的研充成果,如陈昌来、王用源、石微等学者重新思考介词分
类定性等具体描写以及历时溯源以及娘变发展框架的研究论文,还有不同语言体 系内介词的比较研究以及借助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理论进 行新视角考察和应用的论文,这类文章多是从一类介词或单个介词出发,进行方 法和理论的创新探究或比较研究。
专书研究也是介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书研究多以某一或某一类文书为 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介词等词类进行描写和分析以及研究,这一类主要包括虚词 专书研究和介词专书研究。虚词专书研究中一般包括介词词类部分的研究,近二 十年来,虚词专书研究主要包括对某一文本作虚词研究,也有部分是做文本虚词 比较研究,如张颖、孙浪、胡凯等做出的研究成果,也有的是以某个或某类介词 为线,作历时研究如范志飞、于莎等以某个介词的历时演变为研究主体;有的是 对古汉语虚词研究做学术史研究,如郭灵云《古汉语虚词研究史》(2003),还 有的是从语言学或其他学科出发,进行相关虚词研究,如陈发捧《汉语方言虚词 音变分析》(2010)等,这些虚词专书研究主要以单书语料虚词研究为主,而单 一的语料时代又有不同的分布。据知网数据,笔者简略梳理如下表1.2.1.1:
近20年来虚词专书研究统计
时段 专书介词研究 总计
先秦 刘慧梅《〈诗经〉虚词浅析》(2004);任晓彤《〈易经〉虚词 研究》(2004):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2004):张行《郭店楚墓竹简虚词研究》(2004);罗红昌《〈左传〉前置现 象及相关虚词研究》(2004);范董平《〈尉缭子〉虚词研究》
(2005);王启俊《〈国语〉虚词研究》(2007),冯洪飞《殷 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虚词初步研究》(2007),满祥《〈山海经〉 虚词研究》(2007),李山川《西周金文虚词系统研究》(2007); 左梁《〈论语〉虚词研究》(2010),陈洁《〈老子〉虚词研究》
(2010),于荻《睡虎地秦墓竹简虚词研究》(2016)
秦汉 杨小平《〈三国志〉中的复音虚词》(2001):张国艳《<居延 汉简〉虚词研究》(2005);黎路遐《〈新书〉虚词研究》(2006); 宋斌《马王堆帛书〈老子〉虚词研究》(2008),刘晓红《敦煌 悬泉汉简虚词研究》(2009),高明《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 日书〉虚词研究》(2009),田俊杰《〈史书><汉书〉虚词异文 比较研究》(2011),陶长军《〈史记〉虚词运用的文学功能例 说》(2013);田佳鹭《西北屯戍守汉简虚词研究》(2013) 程文文《简帛医书虚词研究》(2016),王清秋《东汉复式虚 词的对比研究——以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和高诱〈吕氏春 秋注〉为例》(2015)
魏晋南北 朝 卿三伟《〈搜神记〉虚词研究》(2010),耶述法《〈九章算术〉 虚词研究》(2010),郝玲《〈颜氏家训〉虚词研充》(2011)
李锋《〈妙法莲华经〉虚词研究》(2012),郭端平《〈百喻经〉 虚词研究》(2013),王佳欣《〈周氏冥通记〉虚词研究》(2015), 陆亚军《〈搜神后记〉虚词研究》(2014),郭爱涛《〈尚书孔 传〉虚词研究》(2013)
隋唐五代 陈新《〈游仙窟〉虚词研究》(2014) 1
宋元 阚绪良《〈五灯会元〉虚词研究》(2004),范华琴《〈张协状 元〉虚词研究》(2012),李阳《〈象山语录〉虚词研究》(2016), 李艳芳《〈宾退录〉复音虚词研究》(2016) 4
明清 小花《〈御制清文鉴〉蒙古语副词以及其他虚词研究》(2013) 乌日古嘎《〈蒙古秘史>虚词语义研究》(2014),韩维善《五 种禅宗语录中的虚词研究》(2004),金文静《〈训世评话〉 虚词研究》(2011),郑斯亮《〈忠义直言〉虚词研究》(2015), 丁月洁《〈何典〉虚词研究》(2017),黄梦媛《〈永乐大典戏 文三种〉虚词研究》(2016),周洁《〈风筝误〉虚词研究》(2018)
不难发现,虚词专属研究中专书基本是一定时代的主要代表性文献文本,如 先秦两汉的出土的语言文字文献资料,以及秦汉传世散文著作等,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志人志怪小说、翻译佛经等,元明清的戏剧小说文本等。
除了虚词专书研究外,我们还发现不乏对介词做专书研究者,近二十年来, 仅硕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几十篇,专书的语料从上古到清代都有涉及,和虚词研究 的专书相比,这些介词研究的语料文本又呈现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如表1. 2. 1. 2:
近二十年来专书介词研究
时代 专书介词研究 总计
先秦 王鸿斌《〈春秋左传〉介词研究》(2003),徐坤《〈战国策〉介词研究》(2008) 2
秦汉 丁明云《赵岐〈孟子章句〉介词研究》(2008),凌云《汉代碑刻介词研究》 (2014) 2
魏晋 南北 朝 于月《〈华阳国志〉介词研究》(2016)张志鹏《〈齐民要术〉介词研究》(2004), 白琳《〈齐民要术〉介词研究》(2013),许秋华《〈世说新语〉介词及其介词 结构》(2004),岳丽《〈水经注〉介词研究》(2015),徐朝红《求那跋陀 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2005),方凤兰《竺法护译经复音介词研究》(2008) 7宋元 王克荔《〈朱子语类〉介词研究》(2007),许巧云的《关汉卿杂剧介词研究》 (2003),吴媛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介词研究》(2010)
明清 李惠群《〈牡丹亭〉介词研究》(2013),周四贵《〈金瓶梅〉介词研究》(2007),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2000),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 研究》(2010),马铁军《〈西游记〉介词研究》(2007),李云云《〈红楼梦〉 介词研究》(2008),张琳《儒林外史》介词研究(2012),王文超《〈镜花 缘〉介词研究》(2014),王冉《〈老残游记〉介词研究》〈2014),李修正《< 蜃中楼〉介词研究》(2014),赵丽《〈怜香伴〉介词连词研究》(2018) 10
不难发现,在延续虚词研究文本的主要特点之外,固然有些时代存在着明显 断层,如隋唐部分,但许多介词专书研究多以明清文本为研究对象,如《金瓶梅》 《牡丹亭》《红楼梦》大量的通俗小说和戏曲文本等等。在文本时代特点之外, 这些专书论文多以特定文本为基础语料,对介词进行计量研究,从共时描写、历 时分析乃至语义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或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并归纳其使用规律。随 着基础研究的积累,有的学者还在大量文本和语料的基础上,对元明乃至清代的 介词系统进行深入的历时系统研究,如王红生《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 (2006),周四贵《元明汉语介词研究》(2010),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 的演变研究》(2011)等等。
但专书介词研究在文本选择上有着很明显的不平衡,戏曲类文本相对研究得 不多,笔者搜集到的仅有元杂剧以及一小部分南戏和明清传奇。而关于清代介词 的研究,更是小说文本类多于戏剧类,像《醒世姻缘传》一文有多篇硕士论文详 细分析,但笔者搜集到的戏曲介词专书并不多,仅李修正、黄梦媛、周洁、赵丽 人等对介词有所分析。关于戏曲文本中介词的使用特点,目前的研究多从语法和 时代的角度进行总结,对戏曲特殊的文献属性,虽有学者注意到不同的文献会对 影响到语法的面貌,但关于戏曲这类文本的中特殊语法虚词研究关注并不多见。 因此关于戏曲文本,尤其是清初的戏曲文本在介词方面的研究依然还有很大的探 索空间。
1.2.2《桃花扇》研究概况
《桃花扇》传奇诞生后,很快成为清代久负盛名的戏曲名作之一,同时以古 代戏曲中第一部突破了“大团圆”的真正悲剧,不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之一,也成为了学术视野中焦点对象一员。《桃花扇》作为久负盛名的戏剧之作, 目前学界对其的研究与成果,多集中在文学、文献学、美学以及戏剧价值等方面。 学界对于《桃花扇》一文的研究集中戏剧、美学、文学形象、主题思想、叙事与 结构、文学批评与文化传播、版本文献以及文学的比较研究上面,虽涉及其主题、 考据、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的方方面面,但以其为语料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研 究还是比较少,和文学研究相比,语言文字方面的学术研究较少,而在语言文字 学方向内部,实词和虚词研究状况也不均衡。
继梁启超、王季思等前辈学者对《桃花扇》文本进行批注、注释后,目前部 分实词的研究成果或发前人的未述语词,或补充纠正相关训释之义,我们整理后 得到主要成果有:
施祖毓《桃花扇小札》指出“桃花扇” 一词非传奇名,孔尚任之前的小说戏 曲等中即有(1994);傅易《“扶头卯酒”解》指出“扶头”是个俗语词;徐复 岭《“矇释义小议》指出该词有圣人神情安详的尊敬意味在里面(2009); 董偲《〈桃花扇〉俗语词研究》探讨了剧中部分的俗语词(2017);田斌《〈桃花 扇〉的语言艺术》从戏剧语言特色角度分析了《桃花扇》的语言风格特色(2011); 张哲《〈长生殿〉与〈桃花扇〉语言比较研究》(2011),则在比较层面论述了二者 曲白上的语言特色;马林《〈桃花扇〉代词研究》(2011)则系统梳理分析了《桃 花扇》文本中的所有代词,把《桃花扇》的代词系统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从实 词角度进行相应地梳理和比较探究。
关于虚词以及语法层面,相关的文章只有程大敏《〈桃花扇〉中的“着”字探 析》(2008)《〈桃花扇〉中“得、的、之”之辨》(2008)等文章对剧中“着” 和“得” “的” “之”的语法现象进行分析,王君君的硕士论文《〈桃花扇〉副词 研究》(2017)对全书的副词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比较研究,李洋《〈桃花扇〉 特指式反问句语境及话语功能研究》(2018)对《桃花扇》中的特指式反问句进行 语法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桃花扇》的语言文字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成 果可为进一步的语言文字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可见学界对《桃花扇》文字及语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研究成果存 在着不平衡的分布,其研究文学多于语言文字学,实词分析多于虚词,词义关注 又多于语法现象,某些虚词领域还有许多空白尚待补充,而系统的专书语法研究 成果目前也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整理介词和关注文献性质,为清代虚词 及语法研究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参考,对于戏曲专书研究的相关特点,也努力做出 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第三节研究方法
1.3.1版本与研究对象
(一)版本
本文所引《桃花扇》,为人民出版社以1959年王季思等校注为底本、2017
年出版的图书,该本是诸多版本中最为通行的一书,也是马林、王君君等人进行 专书研究的底本。考虑到部分介词的特殊性,如“于"“於”、“往” “望”、
“着,,“著”、“叫” “教” “交”等组介词的历史演变和复杂混写情况,笔者 在人民文学版本上参校国学大师古籍库中康熙年间《桃花扇》的影印本气力求 贴近文本真实,还原本书每个介词的全貌。
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仔细核对,笔者制作《桃花扇》一书的电子本,确保 电子本和纸质原本一样,并在此基础上对繁体版本的部分介词写法对应标记,弥 补简体本统一编校的不足,继而再对《桃花扇》的介词进行计量研究,努力保证 介词计量和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二)考察对象的确定与分类
介词的判定是进行专书研究的基本前提,要统计分析《桃花扇》中的介词, 首要的介词判定与分类,同样需要特别关注和声明,对此,本人釆取了以下步骤 判定:
(1)根据介词词性和特征,区分介词与动词、连词;
1) 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介词这一类虚词绝对数量不多,和部分动词因为来源等原因存在着分歧,目 前区分介词和动词的方法很多,我们根据现代汉语中对介词的定义,并结合古代 汉语中介词的特点,把介词与动词的区别性特征标记如下:介词一般不能重叠, 不能被副词修饰,不带表时态的“着、了、过”(双音节词中的“着”不表时态), 不能单独充作句子语法成分如主语、宾语等,两个介词不能同时并列地岀现在同 一个宾语前面。此外,根据介词不独立作谓语的特点,句子中只有一个谓语中心 语的特点,当有明确的动词作谓语中心语时,剩下的便是介词。
如下面的“在”分别是介词与动词:
(立听介)隐隐有吟哦之声,圆老在内读书。1 /4/p33 (介词)
(末)诗在那里?(旦)诗在扇头。1/7/p54 (两个在全是动词)
2) 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连词也属虚词,通常在句中起着连接的作用,有些连词便由介词进步虚化而 成,因而有些词既可以作介词,也能作连词。《桃花扇》中,有两组介词需要和 连词具体区分,一是“和、同、与”,另外则是表原因目的的“为、因、为着、为了”。如何确定它们的词性,我们参考陈昌来(2002)提出的方法进行判定:
第一组:和、同、与
2.2.互换法:把“M+跟/和/同/与+NJ'中的N,和哩互换位置,可互换的是连 词,不可以的是介词。例如:
怎见的阮光禄难司筮和豆。3/29/p193 (可以互换,因此不是介词)
2.3.插入法:在“吨十跟/和/同/与++%+V”中的凡和“跟/和/同/与+N/之间 插入状语或其他成分,可插入的是介词,不可的是连词。例如:
下官杨文聪,与圆海笔砚至交。1/4/p32
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一直、向来”等副词。
2.4.替代法:用“他们/她们/它们俩”来替换"阳+跟/和/同/与+NJ,替换后 语义不变的是连词,有变化的是介词。例如:
田雄,我与你是宿卫之官,就在这行宫门外,同卧支更罢。4/37/p239
可以用“我们俩”替换,语义不变,因此是连词。
第二组:为、因、为着、为了
关于这一类词的词性,我们同样参考陈昌来先生的方法处理:后面引进体词 性成分或非小句的谓词性成分时,一律看作介词;引进的是小句时,则看作连词。 如:
为这把桃花扇,把性命都轻了。3/27/p181
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 1/7/p55
“为”字后面紧跟的分别是体词性成分和非小句的谓词性成分,我们视为介 词。
基本以上方法,可以辅助判定书中词性模糊的连词与介词。此外,在使用特 点上,除去通常我们归纳的连词、介词区别性特征,有的介词还可以与名词、助 词、方位词等一起组成介词框架,如“在……之中” "从……里来”,但连词一 般没有这个功能,这也是二者重要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可以从其他方面帮助我们 判定《桃花扇》中的介词。
(2)参校各类辞书和介词的研究成果,确定《桃花扇》中的介词对象与类 别。
本文以何乐士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王自强《现 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现代汉语虚词》等语文辞书为主要参考对象,并参考 其他学者的介词分类研究成果,补充一些未被收入的介词。
有关介词的分类,各家的依据和标准不一,分类的说法和表现也莫衷一是, 新时期以来更是有学者对于介词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我们从介词的 介引功能入手,参考学界主要的分类成果,并结合《桃花扇》文本中的实际情况, 将全书中的介词分为八类,分别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范围、凭借方式、原 因目的以及处置式与施事等类,考虑到彼此的界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为了行文 组织和编排,文中我们把相近有关联的放到一起论述,共分分时间处所、对象范 围、方式原因以及处置施事四小节来结合语料例句分别探讨。这种区分下,为了 不割裂每个介词的具体功用和整体某类介词的历史演变脉络,在详尽叙述不同类 别功能的介词后,最后对某一类介词进行总结和归纳。
本文中介词的介绍顺序以具体分类下介词的音序先后排列展开。
1.3.2《桃花扇》介词研究的方法
在对《桃花扇》介词作全面考察的过程中,本文釆取了以下研究方法,主要 有:
1、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对《桃花扇》中岀现的介词作穷尽式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作定量统计,分析 归纳各个介词的使用特点。在论及某一具体问题,比如在讨论某一介词的源流时, 我们会对其他文献进行语料搜索,寻找相关的用例,从而明确它的使用和特点。
2、 共时描写及解释相结合
以《桃花扇》中出现的介词为契点,探索介词的分类、介引功能及其语法特 征等,力图全面地描绘出《桃花扇》中介词的系统,结合具体语义和语用功能, 对具体介词的使用和语言现象力求作岀对应的解释。
3、 共时分析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介词有自己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我们在进行共时的语言描写和解释的同时, 一方面对不同文献属性的内部文本进行比较,一方面将《桃花扇》介词与年代较 近的戏曲名作《牡丹亭》以及清代的《蜃中楼》《红楼梦》等作品中的介词进行 比较,以求归纳出《桃花扇》这一戏曲文本中介词的使用特点。
1.3.3本文主要内容与形式体例说明
1、本文主要内容分为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考察对象,叙述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及具体的研究 方法。
第二章为《桃花扇》介词的基础计量研究,主要对剧中正文44出出现的介 词进行描写,按照时间处所、对象范围、方式原因以及处置施事等介引功能的差 异分类进行论述,进行共时描写的同时结合该介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发展和学界研 究成果,进行相关的初步小结。
第三章是从比较角度出发,结合计量研究中的实情,通过对比文本内外部, 对《桃花扇》中的介词进行整体和总结性的特点归纳。首先通过文本内部宾白中 岀现的介词比较,继而进行跨文本的比较,在戏曲文本自身及不同文本属性的专 书介词研究的比较中,归纳分析《桃花扇》介词呈现的独特的面貌与特征。
最后的结语,是对以上三章的总结,根据二、三章中介词及其相关的语言现 象、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括,归纳整理岀《桃花扇》一剧中介词的主要特点, 从专书介词的学术研究角度,对全文得失以及下一步介词专书研究的开展进行论 述。
2、 文中介词论述顺序分类后以音序为准分述,为了不割裂单个介词的整体 面貌,对有多种介引功能的介词一般在最前面一种功能进行总述,后面出现其他 功能介绍时如无必要不再进行赘述。
3、 本文中述列的“介词”,是按照单个介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以及产生 源头还有词形音节等综合进行确定的,一些单音介词有复音形式,如“对”与“对 着”,“除”与“除了” “除却”等,虽然它们在来源和功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为了统一按标准系统地进行计量,我们一般会集中介绍这组介词,但统计及比 较时仍视作不同的介词,以求更客观地分析和归纳整个介词系统的特点。
4、 本文引用《桃花扇》原文例句的标注格式为:卷/出/页码。
5、 本文所用部分语言学符号:V为谓语性成分,N为体词性成分。
第二章《桃花扇》介词分布
第一节时间方所类
这两类一共20个介词,包括于、往、至、由、从、俟、临、当、沿、及、 向、待、就、自、到、在、即17个单音节介词和及至、自从、一从3个双音介 词。介引时间的介词为14个,介引处所的有12个。其中,时间、方所两类都有 介引的有6个介词,它们分别是:于、至、当、到、自、从。只介引时间的有8 个介词:俟、及、待、临、即5个单音节介词和及至、自从、一从3个双音介词。 只介引方所的有由、沿、向、就、在、往6个单音节介词。
2. 1.1
从,《说文-人部》:“相听也,从二人。” ® “从”本为表“随行、跟随” 的动词。马贝加(2002)认为,当“从”从与人相随发展为与空间相随时,便由 动词转化为介词了,最早见于春秋末②。从两汉发展至明清,介词“从"已经成 为主要的处所介词。在近代汉语介词里,“从”的用法较为多样,《桃花扇》中 的介词“从”可引介时间处所、方式乃至对象事物等等,其中介引时间的不多, 处所的用例最多,占到介词“从”用例的59. 5%.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起始的时间,共出现2例,其中介词结构多位于动 词前。
从几时收拾起银拨冰弦……3/28/p184® (第3卷第28出第184页,下同) 你们不晚得,那些文人名士……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4/续40/p268
2、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共22例,引进处所是“从”多种用法里最 主要的一种,主要包括引进动作行为的起点,行动经由的处所,以及动作发生、 发岀或所处的方所等。
(1)引介动词行为的起点,后跟不定代词“那” “那里”或方位词“何” “何处”等,共出现9例;
你看一望烟尘,叫小生从那里归去? 4/38/p244
®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6.
4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I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
金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4.
得■罪,得罪!俺且问你,从那里来的? 4/38/p243
(2) 引动作发生或发出的方所,多跟地点、方向、处所等名词,修饰动词 多为"下” “下来”等词,共8例。
(问外介)老兄是从北京下来的了。2/闰20/p135
报元帅,有一队人马,从东北下来;4/37/p240
(副净领生从左下)(老旦领旦从右下)4/40/p257-258
(3) 引进动作经过或终到的地方,5例,介词结构多在动词前作状语。
【沉酔东风】从桃叶渡头寻 乱云山风高雁杳。3/23/p154
适从武昌回署。4/34/p225
他从雪中一跌,至今忍痛,还卧在廊下哩。3/25/p168
2. 1.2 待
待,本为动词,“等待”之义。吴金花调查认为,时间介词“待”最早见于 《汉书》,自东汉产生后,一直沿用到明清。①《桃花扇》中表时间的介词“待” 一共出现22例,主要用途为介引时间。
1、引介时间,多表未来或即将发生的动作事情。
待你师父对过,好上新腔。1/2/p17
待大兵退后,俺去招魂埋葬,便有史阁部千秋佳城了。4/38/p245
(生)待咱夫妻还乡,都要报答的。4/40/p257
待我上岸,唤他醒来。4/续40/p262
《桃花扇》中的时间介词“待”多用在小句之前,介引将要或未来发生事件, 表示谓语行为发生之前的事件。现代汉语中,表时间的介词“待”基本消失,对 此,吴金花认为是同样表时间的“等”产生后替代了 “待”。关于“等”为何能 替代“待”的问题,《桃花扇》一文中也许可提供一些思考,正文中没有用介词 “等”,出现的“等”字全为动词。这可能是因为同样表示未来时间,“等”的 口语化程度更高,而“待”更显书面文雅些,更符合剧中人的文雅的语言风格。
2. 1.3 当介词“当”产生较早。据考察,先秦时期已产生介引时间、处所的介词“当”,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 2006: 77.
意义近似“在……时”,最简结构是“当今”。® “当”介引时间、处所的功能 保存在近代汉语中,《桃花扇》中“当”即是主要介引时间和处所成分。直到现 代,“当”仍是一个常用介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使用,一些常用介词结构 如“当今、当日、当年、当场、当面”等都已渐渐凝固化,不同的结构和句中位 置,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当”介引时间成分,主要形式为上古时巳 有的用法,如“当今” “当……(之)时” “当+季节/年/月/日”以及中古时期 出现的“当……(之)初”等,共有23例。
其中“当”字结构作定语修饰名词的有5例:
这是敝友河南侯朝宗,当今名士。1/1/p7
【朱奴儿】是当日胯下韩侯。3/29/p192
【朝天子】对晚鸦,江南一半残霞。是当年旧家;4/32/p214
介词结构多在句中谓语成分之前,共有16例:
当时换了新衣,设席款待,2/13/p91
【南鲍老催】想当日猛然舍抛,银河渺渺谁架桥;4/40/p256
【锦中拍】想当初华筵盛陈,配才子佳人,排列着花林粉阵。2/17/p116 但也有部分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用来修饰前面的谓语成分,仅有2例:
(拜别介)伤心当此日,会面是何年。4/38/p245
你看一轮明月,早出东山,正当春江花月夜;4/31/p205
2、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经过的处所,先秦时表方所的介词“当”义为“朝 向、对着”,后多跟实物或地点,魏晋南北朝时,表方所的介词“当”使用频率 远少于时间介词,有类似于“在”的用法和意义,后可跟地点名词也有“当…… 中/前”形式。组成的介词短语多作状语,共4例。
南朝正赏春灯夜,让我当筵杀将才。3/26/p176
【北水仙子】羞答答当场弄丑惹的旁人笑。4/40/p257
[驻马听]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4/续40/p266
王舒(2015)考察中古介词“当”认为,中古时期,“当”已经由空间范畴 进一步发展到时间范畴气《桃花扇》等近代汉语文献中“当”主要为时间介词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2.
1王舒:从魏晋南北朝介词“当”看其方所范畴与时间范畴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报,2015 (42) :156,
也印证了其介词的这个演变特点。
关于“当场”,《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就在那个地方在那个时候”,引例 为宋陈亮词,其实在近代汉语中,“当场”在唐诗中即有出现,如姚合《剑器词》 “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元明清时期使用也不少,“当场”属不属于介词 结构,我们认为,“场”本义为"古代祭神用的平地”,后词义泛指各种场所, 可作地点名词,而《桃花扇》中出现的两例“当场”可以指在某个地点发生的某 事,也可以从发生的实地场所生引申理解为某个时刻,根据词语组合形式以及文 中的语境出处皆有所实指,我们把这两例“当场”处理为处所类介词结构。
2.1.4 到
《说文•至部》:“到,至也。”由动词义虚化成介词,“到"作为表示动 作相关处所的介词,汉代已见较多的用例。魏晋南北朝以后,介词“到”的其它 用法如时间、范围程度等也得到发展和沿用,直到现代,介词“到”仍是现代汉 语中的常用介词之一。①《桃花扇》中介词“到”共出现65例,是常用的介词之 一,主要用法有时间、处所、范围程度等,其中以介引处所的用例所占比重最高, 达到55. 4%o
1、 引进动作行为关涉的时间,21例。
【前腔】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2/13/p93
直到四月初三日,礼部奉了伪旨,将梓宫抬送皇陵。2/闰20/p135
上为介词结构在谓语前作状语,《桃花扇》文中共出现14例。
只顾守到几时呀! 4/35/p229
今日还不献宝,等到几时哩。4/37/p240
三十万人马,每日操到掌灯;4/31/p205
如上,也有如“几时” “掌灯(时分)”等的介词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共 出现7例。
2、 引进动作行为关涉的方所,共出现36例。
关于处所介词“到”产生于何时,《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认为是先秦时期,孙锡信(1992)认 为中古时期的跟处所地点的"到”还主要为动词,吴金花(2005: 105-106)《处所介词“到”的产生》中 认为,表处所的“到”在唐五代时期形成。本文根本前文的动词、介词判定方法,认为处在谓语部分前后 的后跟处所类名词以及方位词的“到”为介词用法,而处所介词,•到”的产生时期,认为吴金花所述的“辱 到敝邑”可视为动词,但“南到九江”“追到太寿”中,“到”前面有中心谓语介词,视为介词可能更合 适,但中古时期.'到”的介词用法比较成熟,故此,后面统计介词时代来源时,我们归为中古时期产生的 介词。
【黄龙犯】就粮东去,安营歇马,驾楼船到燕子矶边耍。1 /9/p68
以上谓语前作状语,文中一共1例。
大家扯他到朝门外,讲讲他的素行去。3/29/p193
师父,我们幸亏蓝田叔,领到栖霞山来。4/39/p247
【朱奴儿犯】蹑踪儿回廊一遍,直步到小楼前。3/28/p184
还有相当一部分介词短语在谓语动词之后,做补语,有35例。
“到”做介词时,无论是介引时间性成分,还是紧跟处所性地点或方位词, 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位置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后,《桃花扇》中统计出 的动词前后情况比为5:14,即,一般情况下介词结构主要放在谓语之后,这点 在处所类介词中表现尤为明显。
2.1.5 及
“及”原本为动词,本义是“追上、赶上”。介词“及”在先秦时使用频率 较高,用法和功能也较多,可引进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内容,这些功能在 近代汉语中也有留存。《桃花扇》中,介词“及”表时间例,出现次数并不多。
1、介引时间,1例,后跟时间名词,作补语,在谓语之后。
妾身李贞丽,只因孩儿香君,年及破瓜,梳極无人,日夜放心不下。1/6/p46 到了现代汉语中,表时间的介词“及”多出现在“及早”、“及时”之类的 固定短语当中,有着比较浓厚的书面色彩。
2.1. 6及至
介词“及”、“至”都可介引时间性成分,复音介词“及至”便是由二者复 合形成,“及至"一词早在《孟子》中就已出现,如“及至葬”。马贝加认为, 介词“及至”在汉代《史记》己见到用例。①汉以后,介引名词性、动词性宾语 的用法得到沿用,近代汉语中复音介词“及至”并不罕见,一直到今天也还有使 用。
1、介引时间。后跟短语小句,作时间状语,1例。
为何一言不合,竟自反去;及至渡江不得,又投辕门。2/20/p131
《桃花扇》中“及至”仅出现一例,介引先前时间发生的时间,后跟动词性
1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8.
成分。
2. 1. 7 即
“即”最初的字形有“接近”义,而作介词的“即”也可以上溯到《诗经》 时代,可以介引对象、处所等,是个较为古老的介词,清代的《聊斋》中还有作 为处所介词的用例。《桃花扇》中介词“即”用例不多,主要为介引时间。
1、介引时间,共1例,这类表时间的结构后来逐渐凝固成时间副词,如“即 日”等。
再说那罗公问及叔宝的武艺,满心欢喜,特地要夸其本领,即日放炮传操。
2/13/p91
例句中“即日”为“当日”义,“即日”表此义早在《史记•项羽本纪》中 便出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桃花扇》中还出现3例“即刻”,有的 介词专书中归为时间介词结构,考虑到该结构主要用“立即,马上”义,已经在 时间副词范畴内,所以并不列为考察对象。
2. 1.8 就
“就”原作动词,表“近、到”之义。王繰认为,“就”在汉代己有类似介 词的用法,引例为《汉书•外戚传》。“就”作为介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 ①到近代汉语时期,大约在宋代,“就”已经发展成为常用介词。
1、引进跟动作相关的处所、方向,多在谓语前,共17例。
(向旦介)请教尊号,就此落款。1/2/p17
既然也晓得,就此拜卞玉京为师罢。4/40/p257
无事消闲扯淡,就中滋味酸甜;古来十万八千年,一霎飞鸿去远。2/10/p72
《桃花扇》中“就”只出现了介引处所的用法。实际,“就”作介词时用法 很多,但不同时期功能也发生着变化。在元以前,“就”的功能不局限于处所, 还可引进范围、对象等,而元以后,“就”的介词用法相对渐少,主要表示时间、 处所等。以此为照,我们发现《桃花扇》中的“就”其实是符合清初介词的历史 演变事实的。
2. 1.9 临
1史冬青.处所介词“就”的历史演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6) :121,
时间介词“临",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东汉以后,产生介引处所的功能,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介词“临”己经很常见,近代汉语中,部分介引用法也得到 沿用。《桃花扇》中“临”的用法比较单一,主要用于介引时间。
1,介引时间,6例。
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4/40/p258
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4/续四十/p268
上述介词结构“临去”皆作定语修饰名词,文中共出现5例,只有1例“临 时”作状语:
临侯督师,仲霖监军,只怕兵部史可法临时掣肘。2/14/p98
2. 1. 10 俟
“俟”,待也,介词由其动词义发展而来,是个文言介词。清代作品如《歧 路灯》中还能见到其介词用法。而在现代汉语里,仍有这一用法,例如:再写几 句,俟明天上午投到所内的一个邮筒里去。①
1、同“至” “到”,引介动作发生的时间,作状语,3例;
俟解和之日,再行处分。2/19/p128
俟拿到蔡益所之日,审明拟罪可也。4/30/p200
俟收复中原,太平赐宴,论功叙坐,自有朝仪。2/18/p123
介词“俟”多介引时间性成分,表示将来或未发生之事,和表未来的“待” 语义上有一些区别。郭家翔(2014)考察认为,介词“俟”在现当代几近消失, 带有隆重仿古的色彩,他认为清代是介词“俟”的最后生存期。②考察“俟”在 《桃花扇》中出现的语境,多为高官厚位者在隆重场合所言说的内容,基本在口 语化的场景中很少见“俟”的用例。和“等” “待”等时间介词相比,“俟”的 文言程度显得更高。
2. 1. 11 往
介词“往”是从表示“到……去”的动词"往”转化而来的。介词“往”有 的地方也写作“望”,常跟方位词、处所词组合,但在《桃花扇》中,“往” 一 律没有写作“望”的例子。近代汉语中,介词“往”是常用的方所介词之一,主要介引时间和处所,其中剧中介词“往”主要处所方向类成分,处所类用法占到
100%»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方向、处所,共17例。
(1) 引进与动作发生的目标处所或地点,多跟地点名词性的成分。
大家拥着元帅许,一直抢了南京,就扯起黄旗,往北京进取,有何不可。
1/9/p68
今日有旨,往江上点兵去了。2/12/p85
(2) 引介动作的朝向进展,后多跟方位名词或代词“那里”等,修饰的动 词多为“来、去、走、跑、看、吃”等行为动词,介宾结构多在动词前作状语, 共7例。
[鼓词二]大撤脚步正往东北走,合伙了个敬仲老先才显俺的名。1/1/p8 太过誉了,叫我难当,越往后看,还不知怎么样哩。1 /4/p33 你竟嫁与田仰了,今日坐船要往那里去? 3/27/p180
2. 1. 12 向
《说文•宀部》:“向,北出牖也。”向,最初的本义为名词,是向北开的 窗户的意思。在先秦时期,介词“向”产生。“向”介引处所的功能,同“从" 用法相同则是始于东汉末(马贝加2002:28)。
1、介引方向与处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终到或目的处,共有21例。其中,和 方位词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定语,共4例:
闲话多时,到底不知元帅向内移兵,有何主见? 2/11/p82
【西地锦】而今还起周郎恨,江水向东奔。2/12/p84
(丑)就是如此,大家杀向前去。2/19/p127
你们两廊善众,要把尘心抛尽,才求得向上机缘。4/40/p256
而后跟代词或地点,表示动作目的或经由之地,共16例,介词结构多在谓 语之前。
二位要向那里去? 2/13/p93
(丑扮柳敬亭枳锁上)戎马不知何处避,贤豪半向此中来。4/33/p220
例句“向此中来”即“从此中来",表动作的始发经由。
介词结构仅有1例作在谓语动词之后:
【前腔】恋防江美差,恋防江美差,杀来谁代,兵符掷向空江瀬。4/36/p233 剧中介词“向”主要介引方所类成分(75%),仅有部分词例后跟对象成分 (25%) o
2. 1. 13 沿沿,原为动词。《说文•水部》:“沿,缘水而下也。”介词“沿”即由动 词义发展而来。“沿”的虚化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唐代,《桃花扇》 中“沿"用法单一,只介引动作经行的地点。
1、引介动作的方向经由处所。共2例,介词结构在谓语前作状语。
俺柳敬亭冲风冒雨,沿江行来,并不见乱兵抢粮,想是讹传了。2/11/p78 呀!何处走来这匹白骡,待俺骑上,沿江跑去便了。4/38/p243
2. 1. 14 一从
一从,时间介词,唐代多见,如刘禹锡《秋寄洛下新诗》“一从别乐天,诗 思日已沉”等。林昭德(1986)认为,一从与一自,中的“一”有“自从”义, 一从、一自皆为连义复词,可训为“自从”。①
1、引介时间范围。作状语,1例。
【琐寒窗】一从你嫁朱门,锁歌楼,叠舞裙;寒风冷雪,哭杀香君o3/27/p179
2. 1. 15 由“由”,《广韵》“从也”,本是动词,后引申为“从此行走”、“经过” 义。介词从“经过”义的动词虚化而来。但“由”在先秦时期是个极少使用的介 词。②后来发展引申出多种语义功能,如引进时间起点、引进原因、引进施事者 等,《桃花扇》书中介词“由”的用例并不多,但介引功能各部相同,有处所、 原因以及施事类等的差异。
1、引介动作起始时的处所、职位,1例。
今由淮安漕抚升补南京兵部尚书。2/14/P96
2. 1. 16 于(於)
据郭锡良先生(1997)考察,介词“于”来源于“去到”义的动词“于”。旬“于"
11林昭德.诗词曲词语杂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8-49.
2张赦.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9.
1郭锡良.介词"于”的产生与发展[J],中国语文,1997 (2) :131.作为介词,历史悠久,用法丰富,很多功能沿用到近代汉语中,在不同的文献中, 和“於”写为一体。参考康熙本《桃花扇》,我们发现剧中的“于” “於”书写 基本一致,部分表处所的地方“于”写作“於”,如“如入于海”等处,但是在 “于以” “至于”等其他用例处,“於以”“至于”又不分,因此,我们认为, “于” “於”在《桃花扇》中是用基本无异、写法稍不同的同一介词。
1、 引进时间,介词和时间名词组合,作状语,2例。
昨见塘报,高杰于正月初十日,已为许定国所杀3/28/p186
今与列侯约定,于五月初十日,齐集扬州,共商复仇之事。2/16/p109
2、 引进处所,包括行为发生、存在以及经行、达到的处所等,共9例。
(1)动作行为发生进行及事物存在的处所。
不料权奸当道,朝局日非,新于城南修起三间松风阁。4/30/p198
(落款介)崇祯癸未仲春,偶写墨兰于媚香楼,博香君一笑。1/2/p17
呀!就写兰于石旁,借他的补贴也好。(画介)1/2/p17
引进动作行为达到的处所或目标、方向。后跟地点名词作补语,共5例。
击鼓的名方叔,入于河;播斐的名武,入于汉;少师名阳,击磬的名襄,入 于海。1/1/p9 (於)
(摔茶钟于地下介)(小生怒介)呵呀!这等无礼,竟把茶杯掷地。2/11/80 (丢小生于地,向净、丑拱介)皇帝一枚奉送。4/37/p240
王用源等人(2016)认为,汉代以后,“在”主要替代了 “于”,“唐宋时 期,'于'、'在'的词汇交替过程也许已经基本完成,“于”只是作为古语的 残留保存在书面语中。①考察剧中介词“于”出现的位置和语境,我们认为,在 介引时间和处所功能上,虽然“于”可以被“在” “从”等同类介词所替代,但 在文言色彩之外,“于”还有着丰富的语义功能,像“从”介引时间或处所时, 主要位于动词之前,而“于”构成的结构可前可后,位置较为自由。
2. 1. 17 在
“在”同样是甲骨文、金文中已见的古老介词。《说文•土部》:“在,存 也。”介词“在”的主要功能还是引进方所,引进对象、方式等用法所占的比例 不高。《桃花扇》中“在”出现频率较高,主要的介引功能为方向处所,这一类
王用源,车易赢.介词“于”的功能转化与去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 (1) : 34-35. 功能用例高达91. 0%,其中“在”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位于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动 词后。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方所,120例。
在动词或谓语前,介词结构作状语,共72例。
昨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1/试1/p1
(众)你这等人,敢在文庙之中公然骂人,真是反了。1/3/p26
罗公在中军帐里,大声喝采道:“好呀! ” 2/13/p91
在动词或谓语之后,充当补语成分,46例。
秦叔宝站在旁边,点头赞叹,2/13/p91
【朱奴剔银灯】相当,竟飞来捧觞,密约在芙蓉锦帐。1/5/p39
另外,介词结构还可作定语,剧中共出现2例。
(小旦)想起在旧院之时,我们一家同住;3/27/p181
说的有理,比不得在青楼之日了。4/39/p248
2. 1. 18 至
“至”,《说文•至部》:“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原主要用作动词,后来 逐渐虚化为介词。《桃花扇》中的介词“至”和“到”的用法类似,主要介引时 间、处所成分。在这二者基础上又有介引程度类的用法。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持续的时间。作状语,1例。
他从雪中一跌,至今忍痛,还卧在廊下哩。3/25/p168
2、 引进动作行为达到的处所。
介宾结构作定语,修饰行为动作,多在动作性的介状前,4例。
(作至书房介)管家那里? 2/18/p121
(净秉笏至神位前介)(赞)措笏,献帛,奠帛。4/32/p213
(净至神位前介)(赞)措笏,献欝,奠爵。4/32/p214
(副净至坛前,急四拜,哭白介)先帝先帝! 4/32/p214
值得注意的是,处所介词“至”出现的语境皆在戏剧中的科介,即表演动作 的说明部分,故此决定了这些介词结构多作定语。而科介本是剧作者对人物行动 的设定和介绍,相当于戏剧中的元语言,“至” “到”都可以表示动作终点处所, 可以用介词“到”的地方,无一例外地全用“至”,个中缘由值得细细玩味。表
终到义的介词“至”在宋代基本取代了 “到”,到了元明清时期,“到”比“至” 更为常用,①或许从音节和韵律的角度来讲,剧作者孔尚任更偏向具有文言表达 方式的“至” 一些。
2. 1. 19 自
“自”,和“于” “在”等古老的介词类似,早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介词的 用法。介词“自”的用法多样,可以介引时间、处所,对象、范围等,到近代汉 语中,“自”的许多用法依然被沿用,尤其是引进时间的功能被沿用到了现代汉 语。《桃花扇》中介词“自”即主要介引时间与处所,尤其以时间类占比较多。
1、 引进时间的起点,25例,介词结构多做状语。
自去年壬午,南闱下第,便侨寓这莫愁湖畔。1/1/p5
下官自那日打发贞丽起身,守了香君一夜。3/23/p155
俺自去秋随着高杰防河,不料匹夫无谋,不受谏言3/27/p181
“自”后加具体时间,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前,6例。
[鼓词一]自古圣人手段能,他会呼风喚雨,撒豆成兵。1/1/p8
(丑)晚生自幼失学,有何技艺。2/11/p81
如上,后加单音节时间名词,如“自古” “自幼”,共有15例。
还可以后跟事件,表时间范围的起点,4例:
在下固始苏昆生是也,自出阮衙,便投妓院,做这美人的教习。1/2/p18 你可知这座武昌城,自经张献忠一番焚掠,十室九空。2/11/p80
2、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6例。
当时鲁道衰微,人心僭窃,我夫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1/1/p7
前自湖南借粮三十船,不到一月,难道支完了。1/9/p67
(净)小人来自南京,特投元帅。4/31/p207
,邛+自+村”结构中,动词与介词往往逐渐凝固成词,如“来自”等。
2. 1.20自从
复音介词“自从”,主要功能为介引时间,其介词用法最早在汉代及以前即 出现。剧中的介词“自从”主引介时间。2例,都在谓语前面。
贾君芳,何洪峰.终点类介词的发展及其语义多义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 (5) : 83.
自从梳拢香君,借重光陪,不觉别来便是三载。4/39/p249
在下苏昆生,自从乙酉年同香君到山,一住三载,4/续40/p262
《桃花扇》中的“自从”出现次数不多,且介引的全为时间性成分,“自” 和“从”都有介引时间的功能,时间介词“自从”从产生至今,一直都比较稳定 的保有时间介引功能。
第二节对象范围类
对象、范围类介词一共26个介词,具体包括共于、至、从、就、替、向、 及、连、对、跟、似、带、以、比、如、为、到、在、和、与、同、即21个单 音节介词和至于、当着、对着、如同、同着5个双音节介词构成。其中,介引对 象的介词有22个,即:比,从,带,当着,对,对着,跟,和,及,即,连, 如,如同,似,替,同,同着,为,向,于,与,至于等;表示范围的有6个介 词,分布是到、如、以、于、在、至,其中于和如2个是可以兼表介引对象与范 围的介词。它们在《桃花扇》中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2. 2. 1 比
《说文•比部》:“比,密也。”在比较句中,介词“比”主要功能是引进 比较对象。关于介词“比"的虚化,其唐代时开始虚化且用例极少见,宋代用例 有所增多,元明时期广泛使用。①
1、表示对象或事物之间的比较,7例,多放在谓语前。
那两条银铜 比叔宝所用铁铜,轻了 一半;2/13/p91
【江儿水】割开母子鲜血涌,比那流贼还猛。3/24/p163
【南鲍老催】银河渺渺谁架桥,墙高更比夭际高。4/40/p256
2. 2. 2 从张赦指出,西汉时,介词“从”又发展出可介引对象类成分的功能②。《桃 花扇》中“从”介引对象仅有1例,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这桩祸事,都从杨老爷起的,也还求杨老爷归结。2/12/p87
该例中介词后为具体人物“杨文骁”,“从”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对象,《吴 越春秋》《后汉书》等都见其例,直到今天该用法偶有使用,表动作涉及的对象
蒋冀骋、吴福样.近代汉语纲要I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99-500.
张桢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岀版社,20。2: 75.
23 及范围,如“当然,从汪辉祖本人来说,生前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吏治方面”。®
2. 2. 3 带
介词“带”由“连带”义虚化而来,孙锡信、向熹等认为,“连”约在六朝 时已有介词用法,书证有《世说新语》等气刘坚认为,介词“连”表连带、甚 至,至迟宋代己有气 明代以后通俗小说中常见介词“连”。《桃花扇》中“连” 用例不多,主要跟对象事物组成介词结构多位于谓语动词之前。
有4例介词结构在动词前:
【鸥鸠天】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1/1/p5
【忒忒令】凄惨惨哭声一片,墙角新鬼带血来分辩。4/33/p219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4/续40/p265
(旦上)空楼寂寂含愁坐,长日懐恨带病眠。2/17/p116
【锦缠道】果然不同,你看黑漆双门之上,插一枝带露柳娇黄。1/5/p39 仅有1例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柳娇黄”。
2. 2.4当着
当着,即表方式与对象的介词“当”附着而成的复音介词,引介动作相关的 对象为人物。《桃花扇》中只出现1例,介词结构在谓语前作修饰成分。
这奴才,当着内阁大老爷,这般放肆,叫我们都开罪了。3/24/p163
“当着内阁大老爷",即意为面对内阁大老爷,“当着"有“对着”之义,
“当着”也可以介引具体的行为方式,剧中还出现了方式介词“当”,但没有出 现后面跟具体人称的介词“当”。
2. 2. 5 到
介词“到”引进动作行为达到某种境况或程度,8例。
【玉抱肚】三百年事,是何人掀翻到此。2/20/p131
[离亭宴带歌指煞]谄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4/续40/p266
【前腔】不羞,做英雄到尽头;难收,烈轰轰东去舟。4/34/p225
“到”在《桃花扇》中介引动作达到的程度用例并不多,并且这一功能多是 从表示处所、时间类的功能进步虚化而来,如“到老” “到尽头”等。换言之,
"岀处:(清)汪辉祖著《学治臆说》的编者前言,网址链接http://www.guoxuedashi.eom/a/291h/750v.html. '高育花.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研究述评【J],古汉语研究,1998 (3) :58-59,
&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98-209.
从出现频率上看,“到”最常见的用法还是处所类与时间类。
2. 2.6 对
对,最初为动词,义同“当对”、“面对",介词"对"也由其动词义逐步 虚化而来。常见的用法为介引对象。剧中出现的用例,介词结构多在谓语前。
1、 介引动作相关或涉及的对象,共12例。
(外)他常对人说是老爷至亲。3/21/p143
【前腔】对先帝一片心堪剖,忙把储君冤苦救。4/34/p225
上述2例,介词后跟人物对象。
(小生)为何对之挥泪? 4/28/p185
(坐斟酒饮介)对此杯中物,勉强唱只曲儿,解闷则个。4/30/p205
也有2例介词后跟的是代词:
对三月艳阳之节,住六朝佳丽之场,虽是客况不堪,却也春情难按。1/5/p38
【风入松】每日价琴对墙弹,知音赏,这一番。1/4/33
今日小生重来,又值桃花盛开,对景触情,怎能忍住一双眼泪。3/28/p185 介引动作面对的具体对象,介词短语也在谓语之前,共出现8例。
2. 2. 7对着(著)
对着,是介词“对”表朝向对象义的派生形式。张美霞认为,介词“对”带 “着”萌芽于南宋,元代,复音节词“对着”大量出现。®
1、共3例作,介引动作朝向的对象与内容,介词结构在谓语之前。
阮圆海对着大众,说你与宁南有旧。2/12/p86
不免取开画扇,对着桃花赏玩一番。3/28/p185
大家……对着大行皇帝在天之灵,恸哭拜盟一番。2/13/p93
[49]2. 8 跟
跟,本义为名词踵,脚后跟的意思,南宋时期产生了动词义“跟随”,关于 何时语法化为动词,倪峰山(2016)在《“跟”的语法化研究》中认为至迟在元 代“跟”出现了介词的用法。“跟”作为介词在明清时期得到大量使用,小说中 不乏其例,是比较口语中的一个介词。但在《桃花扇》剧中,介词“跟”仅出现
张美霞.方向介词“对着”的演变过程与形成机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 (4) :89-90,
2例。
介引对象,2例,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前。
宫监嫔妃,渐渐失散,只有太监韩赞周,跟俺前来。4/37/p238
府县着忙,差俺们各处访拿,三位一定是了,快快跟我回话去。4/续40/p268
2. 2. 9 和
学界基本认同介词“和”来自动词''连带”义。潘允中在《汉语语法史概要》 中指出,介词“和”在宋元作品中出现,并且此时的“和”还可做连词①。
1、引进对象,共10例。
元帅不必着急,明日和他见个输赢。2/18/P123
【煞尾】领着一枝兵,和他三家傲,似垒卵泰山压倒。2/18/p124
老高快快出马,今日和你争个谁大谁小。2/19/p127
上述3例,介词结构在谓语前,且谓语多表示比较性意义。
另有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后主要跟人称代词,共有7例。
我要和杨老爷在此小饮。1/4/p33
奴家不图富贵,这话休和我讲。2/17/p117
(净)没人和我打钉了。
刘坚(1992)认为,“和”字的连词用法比介词用法早,早在唐诗中便已出 现,另外他指出,宋代的介词“和”除了 “连带”义外,还有表“甚至”等有较 强夸张的意味,但到元以后,基本没有这种用法。②《桃花扇》中介词“和”主 要介引对象,表协同义,其构成的结构多在谓语之前,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和人 物。近代汉语中,对象介词“和”表“协同”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沿用和保 留。
2.2. 10 及
和表时间的用法相似,表示涉及或者接受的对象的介词“及”在先秦已有使 用,宾语多为表人的名词,在介引对象的基础上验身,产生了表范围的“及”。
《桃花扇》中的介词“及”主要是介引对象,剧中共出现7例。
前日见副使雷繽祚、礼部周镀,都有此论,但不及这番透彻耳。2/14/p98
r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40.
!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99-204.
此例表对象与对象之间的比较,介宾结构在谓语前作状语。
小弟 常道及老公祖垂念,难得今日会着。2/12/p85
(净)好徒弟,骂及师父来了。3/25/p167
再说那罗公问及叔宝的武艺,满心欢喜,特地要夸其本领。2/13/p91
老爷不可与他同行,怕遇着仇人,累及我们。4/36/p234
不敢,不敢,为何问及山林隐逸? 4/续40/267
上述5例中的介词结构在动词之后,“及”后跟涉及的人或对象。
(末)既蒙问及,小弟只得实告了。1/7/p54
这1例省动词的宾语,即第七出剧中李香君因疑问而问到侯方域,“为什么 杨文聽为李香君置办饰物妆资”,补充之后,“及”后也是跟具体的人物。
2. 2. 11 即
介词“即”在剧中介引对象,仅有1例。
(生)依小弟愚见,不如即景联句,更觉畅怀。1 /8/p60
和介引时间功能类似,“即”的对象介引用例过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马贝加(2002:192)认为,近代汉语中,“即”介引处所的功能渐趋消失主因在 于其多作为副词和处所介词,这是从词本身语义功能的消长出发做出的判断。
2. 2. 12 连
介词“连”由动词义虚化产生,汉代已见介词用例,中古、近代都得到沿用。 明代“连”出现了 '‘连……带……”的格式。《桃花扇》中,介词“连”也有和 介词“带”连用的情况。
1,介引对象,有“连……,带……”格式,多数表强调,总计出现13例。 【鸥坞天】城连晚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1/1/p5
(小旦、老旦、丑扮三妓女上)情如芳草连天醉,身似杨花尽日忙。1/6/p47 上述例中的介词由'‘连带义”发展而成,后跟一般名词,“连”和对象组成 的结构用在动词前。
连你这老赞礼,都打起我来了。1/3/p26
杨老爷新做了礼部,连你们官儿都管的着。2/17/p117
如上,“连”介引对象为人,表示强调的程度,多在动词前,剧中共出现7
例。
(末笑介)连楼名都有了。1/2/p17
此处是你汛地,我们都是客兵,连一个宾主之礼不晓得,还要统兵o2/18/p122 你看血喷满地,连这诗扇都溅坏了。3/22/p151
此3例介引的为名物道理,也放在动词前,对对象予以强调。
2. 2. 13 如
近代汉语中,介词“如”同“似",一般都可用来表示比较。《桃花扇》中 介词“如”使用32例次,其中最主要的用法是介引对象表比较,仅有少例表程 度范围。
1、 介引对象,可表比较,31例。
[好姐姐]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听听莺声溜的圆。1/2/p18
(杂扮小僮上)榴花红似火,艾叶碧如烟。1/8/p58
我们女客得了茏眷,做个大嫔妃,还强如他男风哩。3/25/p167
介词结构位于谓语后,共20例。
(小旦、老旦、丑扮三妓女上)情如芳草连天醉,身似杨花尽日忙。1/6/p47
(小生)臣心如水照清霄,(丑)咫尺天颜路不遥。2/11/p82
本帅命坐,便如军令一般,不可推辞。2/18/p121
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的情况有10例。另,还有1例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定 语成分:
【雁儿落】得保住这无暇白玉身,免不得揉碎如花貌。3/23/p154
2、 介引程度范围,介词结构在谓语后,1例。
不料四镇英雄,可笑如此。2/18/p122
14如同
复音介词"如同”由介词“如” “同”语法化发展而成。李婷(2011)考察 指出,表对比之义的"如同"《旧唐书》中已见例,表比喻义的则在《敦煌变文 集新书》里也有例。®《桃花扇》中的“如同”做介词时主要介引对象,共3例, 可在谓语前面或后面。
如同山崩雷响,十里皆闻。2/13/p91
1李婷.“如同”的语法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 44.
叔宝是用过重铜的人,接在手中,如同无物;2/13/p91
【风入松】不知开府爪牙威,杀人如同虱圳。3/21/p145
2. 2. 15 似介词“似"在唐宋时期较为常见。最初介词“似”可与“向、与”通用。在 近代汉语中,“似”也可以和“如” “比”等介词一起用来表示比较。
1、引进对象,表比较,共48例。
引进者为人物名词代词,在动词前22例:
(换衣作别介)万里如魂返,三年似梦游。4/36/p235
【煞尾】领着一枝兵,和他三家傲,似垒卵泰山压倒。2/18/p124
介词短语也可在谓语之后,做补语,26例:
(丑急上)去如走兔,来似飞乌。1/4/p34
【窣地锦裆】操江夜入武昌门,鸡犬寂寥似野村。4/31/p207
和比较的介词“如” “比”相比,《桃花扇》中介词“似”的用例最多,主 要介引比较的相关对象。
16 替《说文•立部》:“替,废。”介词“替”从“废弃”引申而来,是近代汉 语里新兴的介词,较早的用例是见于唐代。①
1、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对象,多在动词前作状语,共45例。
后跟第一人称,“俺”“我”“奴”''小人”等自谦称呼代词,13例。
侯先生替俺美言一句。2/20/p131
最可怜妈妈替奴当灾,飘然竟去。3/23/p154
阮老爷来的正好,替小人催一催。2/14/p98
后跟第二人称,“你”,7例。
你快进去收拾行李,俺替你送盘缠来。2/10/p74
后跟第三人称或事物代词,其中人称代词“他”9例;
几点血痕,红艳非常,不免添些枝叶,替他点缀起来。3/23/p155
或其他人物或事物对象16例。
今日此举,替东林雪愤,为南监生光,好不爽快。1/3/p26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76.
2. 2. 17 同介词“同”由动词“同”的“与同”义虚化而来,其形成时期在唐代。®《桃 花扇》中介词“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
1、引进对象,引进动作行为比较或协同的对象,共17例。
有4例在谓语之后,12例在谓语之前。
小生吴应箕,约同杨维斗、刘伯宗、沈昆铜、沈眉生众社兄,同来与祭o1/3/p24 今乃乙酉新年人日佳节,下官约同龙友,移樽赏心亭;3/24/p160 老汉是丁继之,同这沈、张两敝友,求见杨老爷。2/17/p114 两位刘兄同我出来,即刻见个强弱。2/18/p122
还有一例介词的宾语根据曲词音律放到了动词前,如:
【红绣鞋】分邪正,辨奸贤,党人逆案铁同坚。1/3/p26
2.3.18同着
“同着,“同”的复音派生介词。但介词“同着”的出现较退于介词“同”。 据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介词“同着”在《醒世姻缘传》中即有出现。 清代作品中更是不乏其例,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介词“同着”。《桃花扇》 中出现介词“同着”仅3例,和“同”一样介引对象,且全为人物对象,介词短 语在谓语之前。
我便开门出看,明明见崇祯先帝同着周皇后乘舆东行,2/闰20/p137
自淮来京,自京到扬,今又同着高兵防河去了。3/23/p156
不如转回武昌,同着巡抚何腾蛟,另做事业去罢。4/34/p226
2. 2. 19 为
“为”做介词的历史较为悠久。《桃花扇》中,介词“为”的用法较为丰富, 可介引对象,也可表原因、目的,还有表被动引出施事的功能。其中,表对象一 类约占到10.9%。
1、引进对象,共出现13例。
下官备有箱笼数件,为香君助妆,教人搬来。1/6/p46
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 306.
狎客满堂消我闷,嫁衣终日为人忙。(下)2/17/p116
其中包括2例,省略“为”的宾语“之”:
长兄肯为出梳*龙之资,结其欢心 1/4/p34
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1 /7/p55
具体语境中,前一例的宾语为侯方域,后一例省略的是阮大钺。
2. 2. 20 向
“向”做介词,引介对象的用例出现较早,先秦至汉已有出现,介引对象的 用法在近代汉语中也比较常见,至今“向”引进对象的用法也仍还在使用。
1、 介引对象,共7例。
这是宜兴陈定生……他怎肯向我借戏? 1/4/p32
【尾声】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谁。3/21/p146
有5例介引对象为人或者人称代词,介词加名词作状语,多在谓语动词前, 仅“琵琶抱向阿谁"1例为补语,即“抱琵琶向阿谁”。
每日向天大哭,说道……1/7/p55
【前腔】莫不是清流欲向浊流抛,莫不是党碑又刻元佑号。4/30/p200
上述2例的介引对象为事物,动作涉及的事物对象,多在谓语动词之前。
2.2.21 以
郭锡良先生认为,“以”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象人手提一物”,是一个动 词,本义应是“提携、携带”。春秋时期'以'字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①虽然 “以”较早用作介词,但发展到近代汉语中,介词“以”的使用频率渐趋下降, 很多介词功能为新产生的介词所取代。《桃花扇》正文中,介词“以”不属于高 频出现的介词,表示范围起点的更不多见。
1、表范围起点,语义同“从”,共2例。
今以后叫你闻着俺的风声脑子疼。1/1/p8
盟兄阮大钺,仍以光禄起用。2/17/p113
2.2.22 于
《桃花扇》中,介词“于”的用法较多,但总体数量不多,各类功能的用例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硏究,1998 (1) : 1-3. 数量差异不大,但内部具体功用差异较大。其中表对象与范围两类分别占到总数 的24. 1%和17. 2%,而对象这一类内部,又有比较性和非比较的区别。
1、 介引对象,具体又分比较的对象和一般的人物对象
(1)比较对象,可翻译为比、较,1例,在作谓语的形容词之后。
(末)一纸贤于汗马才,(生)荆州无复战船开;2/10/75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翻译为“向、对”,多引介人物或其他 名词,共6例。
我老苏与他同乡同客,只得远来湖广,求救于宁南左侯。4/31/205
谨昭告于思宗烈皇帝曰: 4/32/p213
于朝廷一尘不惊,于百姓秋毫无犯。4/34/p226
上述四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者都为两例,构成的介宾结构分别充当补语和 状语,另有“见+V+于”格式,引介对象,补充前面动词涉及的内容,也有2例:
……泰州柳敬亭,说书最妙,曾见赏于吴桥范大司马、桐城何老相国o1/1/p6 (末)圆老有一段苦衷,欲见白于足下。1 /7/p55
2、 引进范围,可译为“从,在”等,共出现2例。
幸遇军门侯恂,拔于走卒,命为战将,不到一年,又拜总兵之官。1/9/p66
(外)你店中书籍,大半出于复社之手,件件是你的赃证。4/30/p202
2.2.23 与
《说文.勺部》:“与,赐与也。”与,作介词,在上古汉语中就十分常见。 近代汉语中,介词“与”出现了许多新的用法,但最常见的还是表交与义,介引 动作相关的对象。《桃花扇》中,介词“与”用法集中在介引对象上,且在对象 类介词中的词例占到19.4%,是这类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对象介词。
1、引进对象,79例。
(1) 动作行为与同协同的对象,有8例在谓语之前。
下官阮大钺,潜往江浦,寻着福王,连夜回来,与马士英倡议迎立o 2/14/p98 今日修书相商,还恐不妥,故此昏夜叩门,与他细讲。2/14/p98 今与列侯约定,于五月初十日,齐集扬州,共商复仇之事。2/16/p109
(2) 比较的对象,1例
从新修造享殿碑亭,门墙桥道,与十二陵一般规模。2/闰20/p135
(3)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28例,多在谓语前。
下官杨文驱,与圆海笔砚至交。1/4/p32
香君问得有理,小弟与杨兄萍水相交……也觉不安。1/7/p54
老爷不可与他同行,怕遇着仇人,累及我们。4/36/p234
(4) 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13例。多用在谓语之前;
下官杨文興,早来与侯兄道喜。1 /7/p53
这中元节,村中男女,许到白云庵与皇后周娘娘悬挂宝幡;4/39/p247
今乃乙酉年七月十五日,广延道众,大建经坛,要与先帝修斋追荐;4/40/p252
(5) 交付、传递的接受者,27例,多在谓语部分之后。
闻得北京发书一封与阁部史可法,责备亡国将相……2/闰20/p136
【天下乐】谁家剩有闲金粉,撤与歌楼照镜人? 3/加21/p140
仅两例在谓语之前:
(外吩咐副净、老旦介)与他换了道扮。4/40/p257
"与十人称代词十动词”用于命令句。表示与某一对象或事物有无联系,出 现1例。
(末)你与我快快赶上。4/37/p241
另有2例省略介词的宾语:
【满庭芳】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1/试1/p2
【前腔】春情无限,金钗肯与梳头。1/6/p48
前一例中省略的是宾语,不定人物代词“之”,可以是侯李柳丁等剧中人, 也可以是观剧看本的观众或者读者,还可以泛指对明亡历史沉浮发问不解的人。
后一词例用典,“与”后省略的宾语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意思是不肯把 李香君作服侍的人(以金钗借代)服侍自己梳头。
2.2.24 在
表范围的“在",由介引处所的功能发展而来。《桃花扇》中,“在"引进 范围的用例有11例。其中,介词结构在谓语前的有3例,在动词后有7例,还 有1例介宾结构作定语。
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1/7/p54
他在唇齿肘臂之间,早晚生心,如何防备。3/26/p174
这柄扇儿展在面前,怎么有许多红点儿,3/23/p155
【奈子花】这封书不是笺纹,折宫纱夹在斑筠。3/27/p180
既然如此,大家换了白衣,对着大行皇帝在天之灵,恸哭拜盟一番o2/13/p93
2. 2. 25 至
在时间、处所功能的基础上,介词“至”又发展出表程度类的用法。《桃花 扇》中,介词“至”引进动作行为达到某种境况或程度,有4例,且例句中,“至” 多跟“死” “此”搭配,表示到了一定程度,可放在谓语动词前,如:
今日还想着来哭你,你为何至死不悟呀! 4/32/p214
也可跟在谓语动词之后,形容人或事发展到了某种地步,有3例:
不料美人一去,零落至此。3/28/p185
2. 2. 26至于
介词“至于”现在仍有使用,但最早如:“至于烦,乃舍也已。”(《左传•昭 公元年》)①介词“至于”引进的对象是另一话题,《桃花扇》中“至于”引进的 为谓词性成分,即“设立将相”,介词结构放在中心谓语之前,正文中仅出现1 例。
至于设立将相,寡人已有成议,众卿听着:2/16/p109
第三节方式原因类
《桃花扇》表方式、原因类的介词共有36个,其中兼表方式和原因类的只 有“因” 一个介词。只介引原因目的类的介词有“于、为、为着” 3个介词,只 表方式凭借以及条件的介词有32个,分别是:从、当、由、在、如、按、把、 趁、乘、将、借、据、论、凭、依、用、照、任、顺、随、以等21个单音节介 词和除非、除了、除却、除是、借着、趁着、依着、倚着、照依、凭着、随着等 11个双音节介词。
2.3.1 按
,,按”有“考,察”和“抑、下”两个义项,其中介词“按”即由“考、察”
3周四贵.《金瓶梅》介词研究[D], 2007: 65.
义虚化而来成。马贝加(2002)认为,介词“按”在南北朝时期得以定型。唐五 代以前动词“按” “案”通用,唐五代以后,“案”的介词用法逐渐为“按”替 代,宋元明时期介词“按”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清代通俗作品中“按”的介词用 法大増,现代汉语中仍使用介词“按”。①但《桃花扇》正文中用例仅有1处。
臣编有《蝗蛹录》,可按籍而收也等语。4/30/p200
例中“按籍而收”,意思是“按照《蝗蛹录》的记载抓捕逆党之人”,表方 式依据的介词“按”和“照”同义复合后,有“按照”双音介词的形式,但本剧 没有出现其双音形式,回顾使用语境,在四字结构中,“而”表修饰,相对双音 节介词,单音介词“按”和“而”构成框架,可能更适合齐整的结构和四字句式 的节奏韵律要求。
2. 3. 2 把
《桃花扇》中,“把”的用法并不不一,其中有部分是引进凭借的工具材料 事物方式等,正文共出现5例,相当于“拿” “用"“以”。
且把钞本赐教,权当《汉书》下酒罢。1 /4/p33
童子把酒来斟,我们赏节。1 /8/p60
就把炉、橙、游具,摆设起来。3/24/p162
把我买下的箸笠、芒鞋、萝绦、鹤壑,替俺换了。4/30/p201
每日相逢,便把斧头敲着船头,浩浩落落,尽俺歌唱,好不快活。4/续40/p262
2.3.3 趁
《说文•走部》:“趁,超也。”约在唐时,“趁”完成了从动词到介词的 虚化,明代以后,介词“趁”后常常用“着"。侯瑞芬认为,“x着”和“X” 在使用时受韵律的限制,当介词后面的名词性短语音节较长时,常用“X着”介 词。“趁、趁着” “依、依着”都属于是这样的情况。②《桃花扇》中介词“趁” 的用例比“趁着”多,介词后的词性及成分基本符合这个特点。
引介条件时机,表明动作行为的某种进行方式,共19例,放在谓语之前。
这秦淮名妓李贞丽,是俺旧好,趁此春光,访他闲话。1/2/p16
【前腔】趁斜阳南山雨收,控青骐烟驿水邮。2/15/p104
1石微.现代汉语介词“按”的形成和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2015 (5) :21-23.
2侯瑞芬.“X着”介词的收录与释义卩】,辞书研充,2015 (5) : 28.
趁这天晴,俺要到岭头涧底,取些松柴,供早晚炊饭之用。4/39/p247
“趁早”,出现11次,渐渐凝固成词。
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2/12/p86
看这局面,拗不去了。孩儿趁早收拾下搂罢! 3/22/p150
2. 3.4趁着
同“趁”,引介动作相关的条件时机,5例。
趁着杨老爷在坐,随我对来,好求指示。1/2/p18
【鲍老催】是一座空桃源,趁着未斜阳将棹转。3/28/p187
趁着这七月十五日,要替崇祯皇帝建一个水陆道场。4/38/p245
2. 3. 5 乘
介词“乘”萌生于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东汉以后用例渐增。®
可跟名词,表凭借的条件状况,共有6例。
正是“多情反被无情恼,乘兴而来兴尽还。” 1/7/p56
父死贼手,暴尸未葬,竟忍心远避。还乘离乱之时,纳民妻女。2/14/p97
【前腔】怕强藩乘机保立。2/14/p98
相对于介词“乘着”,侯瑞芬(2015)认为“乘”之类的单音节介词更倾向 用于文言语体中。《桃花扇》中,介词“乘”多出现在较为固定的搭配,如“乘 兴” “乘机”等。
2. 3. 6除非
《广雅•释诂二》:“除,去也。”介词“除” 一般由动词“除去”义虚化 而成,②介词“除”在近代汉语时期,又发展出众多的双音形式,如除了、除却、 除非、除掉、除开等。“除了”,表排除条件,唐代多见,如白居易《朝归书寄 元八》:除非朝奉谒,此外无别牵。《桃花扇》中仅出现1例。
若要找寻,除非东南山路。4/36/p236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58.
3介词"除”的产生时期,学界有许多观点。太田辰夫、马贝加、向熹等倾向于《齐民要术》用例代表的 六朝,王鸿滨(2003)认为,“除”作介词西晋可见用例,陈昌来(2009)则提出,《庄子》中的“除病 痩死丧忧患”可能是“除”的介词用法。但是这一例出于《庄子》杂篇部分中的《盗跖》,成文时代有待 进步考证,因此考察文献中的结构和句式,介词“除”正式产生时期,还要到中古的两晋南北时期。参见 陈昌来、朱峰:“除”类介词及“除”类介词框架的产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 (2) :93-95.
[26]7 除了
介词“除”由表“除去”义的动词“除”虚化而来。《桃花扇》中没有介词 “除”,但出现了不同形式的“除”类复音介词。“除了”做介词,宋代可见。
1、引介范围对象,出现2例。
(副净)除了服礼,都依都依。2/20/p131
这样好曲子,除了阮圆海却也没人赏签。4/31/p206
2. 3. 8除却
太田辰夫(2003)认为,唐宋时期出现“除却”等形式。①同“除了”,但 “除却”的产生早于“除了”,如唐曹唐《哭陷边许兵马使》“除却阴符与兵法, 更无一物在仪床。”《桃花扇》中共出现1例“除却”:
罢罢罢!除却一死,无可报国。4/37/p241
此例“除却”结构中,后面的谓语部分为否定性成分。
2. 3. 9除是
“除”类的复音介词如“除了” “除却” “除是”等在宋代有广泛的使用。 在近代汉语,尤其是许多明清作品中,“除却” “除是”在表排除范围条件意义 时,可看做是一个词。
“除是”,在剧中出现1例。
(想介)没有别法,除是调取黄、刘三镇,早去堵截。4/32/p215
10 从引进凭借、依据、方式等。
用于谓语动词之前,如“从头”“从新” “从实”等,共12例。
[秣陵秋]春灯已错从头认,社党重钩无缝藏;4/续40/p264
【香柳娘】这屈辱怎当,这屈辱怎当,渡过大江头,事业从新做。2/19/p128
快快从实招来,免受刑拷。4/30/p198
方式介词“从”,在汉代汉语中仍有使用。
1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9-315.
引介动作相关的方式、凭借,共出现7例:
这是一封密书,要当面交与元帅的。2/11/p79
争奈主将高杰,性气乖张,将总兵许定国当面责骂;3/26/p173
除了 5例介词结构皆位于动词前,另有2例位于动词后:
【前腔】吾怎忍垂旋正冕,受贺当阳。2/16/p108
你看阁学王铎书的对联道:“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3/25/p169
例句中的“受贺当阳”即“当阳受贺”,意为对着太阳接受朝贺,“月当头" 也就是“当头月”,表示位于头上方的月亮,同样表示方式,出现在动词后的仅 有2例,可见介词“当”构成的结构主要还是位于动词前。
2. 3. 12 将
介词“将”可表凭借,介引工具,材料、方式等等,如方式介词“用” “以” “把”等,《桃花扇》剧中共出现6例。
【前腔】仙院参差弄笙簧,人往深深丹洞旁,闲将双眼阅沧桑。1/1/p7
【前腔】第五件,又恐小人呵,将拥戴功挟。2/14/p98
但时值用人之际,又念迎驾之功,暂且饶恕,罚往开、洛防河,将功赎罪,
2/20/p132
2. 3. 13 借
借,同“籍”,表凭借,由动词义假借、利用虚化而来,现代汉语中仍有介 词用法,但一般多用双音形式“借着”。康熙本《桃花扇》中,介词“借”没有 写作“籍”的情况,介词“借”和“借着”都有使用,其中“借”出现的次数多 于“借着”,二者在表凭借利用义时相同。
1,可引介凭借、工具,共有9例。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1/1/p1
叵耐儿子左梦庚,借此题目,便要攻打城池,妄思进取。4/34/p225
【秣陵秋】借手杀仇长乐老,胁肩媚贵半间堂。4/续40/p264
介词后多为名词性成分,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多处在谓语之前。
2.%2.14借着
表凭借,由介词“借”复合而来,明清通俗文本如《水浒传》《红楼梦》《封 神演义》等小说中多见,《桃花扇》中共出现2例。
【前腔】看一片秣陵春,烟水消瑰,借着些笙歌裙屐醉斜嗦。2/17/p115 还是田仰,又借着相府的势力,硬来娶你。3/22/p150
2. 3. 15 据
“据”本义是“手靠着、靠着”,后虚化为介词。表方式、凭借的介词功能 出现较早,并产生了 “依据”“根据”等复音介词,但在《桃花扇》中,只使用 了介词“据”,不见其复音形式。
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凭借、方式,共出现4例。
(净)据学生看来,都吃了奉承的亏。3/24/p162
据坊官报单,说尔等结社朋谋。4/30/p198
据尔所供,一无实迹,难道本衙门诬良为盗不成! 4/30/p199
据送三犯,朋谋打点,俱无实迹。4/30/p200
前3例,介词结构多跟人称代词,引介话题性成分,表示某人的看法,后1 例即根据送来的三名犯人所供的内容,这4例介词结构及介引的部分,全都位于 句首部分。
2. 3. 16 论
《说文•言部》:“论,议也。”汉代,己出现表类别的介词“论”。 表动作的某些类别、方面,《桃花扇》正文中共出现8例。
【急三枪】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1 /4/p33
侯兄之素行虽未深知,只论写书一事呵,2/12/p86
【前腔】职掌,先设将相,论麒麟画阁功劳,迎立为上。2/16/p109
介词结构多在动词前,跟名词或动词短语。至今,汉语中仍见不乏介词“论” 的这种用法和搭配。
2. 3. 17 凭
《说文•几部》:“凭,依几也。”介词“凭”大概萌生于魏晋、南北朝, 至唐时期发育成熟。“凭”还产生了复音介词“凭着”,剧中“凭”的频次高于
"凭着”,有14例。
(副净)这不难,就送三百金到尊府,凭君区处便了。1/4/p35
(老旦)这事凭你裁酌,你既不肯,另问别家。2/17/116
我翻天鹤子不怕人的,凭你竖成也可,横战也可。2/19/p127
其中,“凭”多跟代词,表动作进行的方式或依据,位于动词之前。
2. 3. 18凭着
凭着,即“凭”的双音形式,但在《桃花扇》中的使用频率不及介词“凭”, 仅3例,“凭着”多与介引内容构成短语放在谓语之前,或主语之后。
【紫花儿序】凭着俺舌尖儿把他的人马骂开,仍倒回八百里外。2/10/p74
【番卜笄】捷足争先,拜相与封侯,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归手。2/15/p102
奴家那晓针线,凭着一点虔心罢了。4/39/p248
侯瑞芬考察总结出介词“X”与“X着”句法位置的不同:单音节介词“X” 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倾向于位于主语之后,而同义的双音节介词“X着”组成 的短语做状语则不仅可以位于主语之后,还可以位于句首。像“凭” “凭着”、 “顺” “顺着”等组介词都属于此类。①考察《桃花扇》中“凭”"凭着”的用 例,我们认为,基本是复合这个特点的。
2. 3. 19 任
任,有听凭意思,介词用法为表凭借。
介引凭借工具,2例。
【皂罗袍】采药深山古洞,任芒鞋竹杖,踏遍芳丛。4/39/p248
【普天乐】任哗拳叫彩,三家拇阵排。3/26/p175 '
2. 3. 20 如
引进动作相关的凭借、方式,多以“如此”的形式出现,共30例。
(小旦)虽如此说,舍了许多东西,到底可惜。1/7/p56
这史可法现掌着本兵之印,如此执拗起来,目下迎立之事,便行不去了,这 怎么处? 2/14/p99
虽如此说,但有强如侯郎的,他自然肯嫁。2/17/p115
。侯瑞芬:“X着”介词的收录与释义[J],辞书研究,2015(5) : 29.
其中,介词结构在谓语前作状语的有23例。
不料天意人心,到如此田地。4/35/p230
(末)如此大乱,父子亦不相顾的。4/36/p235
如上也有作定语的情况,剧中共出现7例。
2. 3. 21 顺
顺,原为“听从、遵循”动词义,表动作的方式凭借材料等。《桃花扇》中 的介词“顺”后多跟名物名词,如“顺流” “顺手”等,介词结构多在动词之前, 共6例。
小生不能存住,买舟黄河,顺流东下。3/27/p181
晚生怎敢无礼,一时说的高兴,顺手摔去了。2/11/p80
顺手拌去,难道你的心做不得主么。2/11/p80
介词“顺”有复音介词形式,如“顺着”,但剧中只用到“顺”。
2. 3. 22 随
《说文•定部》:“随,从也。”介词“随”由“跟从、追从”义虚化产生, 如《汉书•匈奴传》“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近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即为 表动作进行的方式。《桃花扇》中共出现介词“随”47例,主要表动作的方式, 如:
【得胜令】恰便似桃片逐雪涛,柳絮儿随风飘;3/23/p154
我辈职司风纪,不可随时偏倚。4/30/p200
还有那苏昆生,也随奴到此。4/40/p257
大部分用例中,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
(丑急上)传将随口话,报与有心人。1 /4/p33
敬老妙人,随口诙谐,都是机锋。1/5/p42
我老汉三杯入肚,只唱这个随心令儿。4/32/p212
上述也有介词结构作定语,用例不多,仅3例,修饰后面的“话” “令儿” 等。
(吩咐介)大小三军,亦各随拜。2/13/p93
小生侯方域,自去冬仓皇避祸,夜投史公,随到淮安漕署,不觉半载o2/14/p96
(副净)晚生随行。4/32/pp215
另外,也可如上省略宾语“之”,在语境中,主要为承前省略的人物,如左 帅、史公等人,《桃花扇》中共出现6例省略宾语情况。
2. 3.23随着
“随着”,介词“随”派生而成的复音介词,功用亦为表方式或条件,在《桃 花扇》中用例少于“随”。
介引条件或方式,共出现2例。
随着元帅恢复中原,却亦不难也。2/18/p123
俺自去秋随着高杰防河,不料匹夫无谋,不受谏言。3/27/p181
前一例中表条件,后一例中“随着”同“随”,同“跟着”,有伴随的方式 义。
2. 3. 24 为
弓I进原因或目的,是“为”在《桃花扇》中最主要的功用,这一类用法占到 介词“为”用例的84.0%,在原因这一类介词中,其用例也高达72.0%,是常用 且主要的原因类介词。剧中共出现100例原因类介词用法。
为何半夜三更,梅花岭放炮,快去看来! 4/35/p229
【风入松】为甚的萧条闭关,敢是新词改,旧稿删。1 /4/p32
【上小楼】为什么击鼓敲门闹转加,敢则要劫库抢官衙。1/9/p67
如上,后可跟代词作宾语,以“为何” “为什么”“为甚”等为主,介词结 构多在谓语之前,共有81例。
此外,还有“为+动宾词组”的搭配,11例,同上,多数介词结构在谓语之 前作状语,仅有2例在谓语之后:
为救李空同,曾入刘瑾之门。1/3/p26
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1/7/p55
昆老,我们千里跋涉,为赴香君之约。3/29/p190
还有,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共出现8例。
他三镇也不为别的,只因扬州繁华,要来夺取。2/18/p124
为这把桃花扇,把性命都轻了。3/27/p181
【玉芙蓉】携上妆楼展,对遗迹宛然,为桃花结下了死生冤。3/28/p185
“为”和名词性成分组成的结构中,共有6例在谓语动词前,只有下面2 例则在谓语之后:
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为这点义气;1/7/p56
小生千里相随,只为防河大事。
2. 3. 25为着
“为”的复音介词形式,表目的。近代汉语中多见,如杜荀鹤诗《乱后逢村 叟》“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着郷兵无子孙”。这两句诗中,“因”和“为着”同 义互文。侯瑞芬(2015)指出,“为”和“为着”在介引原因目的类成分时,是 有着不同范围的,“为”可介引原因或者目的,但“为着”一般只用于介引目的, 不难引进原因或者受益者。
我前日屈节,也只为着东林诸君子,怎么倒责起我来。1/3/p26
2. 3. 26 依
《说文•人部》:“依,倚也。”介词用法上古汉语即出现。且表凭借方式 的介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介词“依”自身还有“依着”等复音介词形式, 和其他介词复合也产生诸如“依照”等双音介词。
引介动作的凭借,可翻译为“按照,依据”,多放在动词前,共11例。
只有一个史阁部,颇有忠心,被马、阮内里掣肘,却也依样葫芦°4/31/p208 他变了卦,俺们依旧鼓喋,有何难哉。2/11/p77
酒要依次流饮,每一杯干,各献所长。1/5/p41
如上,可以跟某种依据,共6例;也可跟人物,表明说话的某种依据,有5 例。
依我说,不必远去。1/1/p6
依我说三百财礼,也不算吃亏。3/22/p150
既有定例,依卿所奏。3/25/p169
2.3.27依着
介词“依”加“着”派生而成的介词。介词“依着”产生的时代要晚于“依”, 到近代汉语时期才有出现。张赦(2002)认为介词“依着”的用法最早始于宋代。
®《桃花扇》中介词“依着"仅出现1例。表示依照某人的观点看法,介引动作 进行参照的方式。
依着我说,还是移家就粮,且吃饱饭为妙。1/9/p68
2. 3. 28 以
方式类是《桃花扇》中介词“以”最主要的一种功能,可以介引凭借、工具、 材料、方式等,剧中共出现16例。
这位柳先生,竟是荆轲之流,我辈当以白衣冠送之。4/31/p209
(跪祝介)伏以星斗增辉,快靖蓬莱之现。4/40/p253
你不晓得,古人以《汉书》下酒。4/续40/p264
词例介词结构多是“以+名词+动词”格式,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当代词作 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的位置是在介词“以”的前面,即会有“提宾”现象,如下:
小弟无以为敬,草办妆奁,粗陈筵席,聊助一宵之乐。1/6/p47
(生揖介)过承周旋,何以克当。1 /6/p47
且往返三千里,何以解目前之危? 2/10/p73
还有旧妃童氏,哭诉潮门,要求迎为正后。这何以处之? 4/32/p215
另有“以……为……”的格式,如下5例:
览卿题本,汲汲以报仇复国为请,老夫职居本兵,每以不能克复中原为耻。
2/16/p109
又有同乡越其杰、田仰等,亦皆补官,同日命下,史公却全不介意,反以操 兵剿贼为喜,如此忠肝义胆,人所难能也。2/18/p121
世兄不要埋怨,而今马、阮当道,专以报仇雪恨为事。3/28/p187
虽然利害,却也公道,原以儆戒无忌惮之小人,非为我辈而设。3/24/p162 我老柳少时在泰州北湾,专以捕鱼为业。4/39/p249
介词“以”较为古老,用法及语法功能也较为复杂,《桃花扇》中虽然用例 不多,但很多格式有着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语法现象,如“提宾” “以……为……” 等。
2. 3. 29倚着
“倚着”是介词“倚”的双音形式,而“倚”则是由其动词义虚化成介词,
1张赦.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15
二者主要同表动词相关的凭借类。元代出现“倚仗”做介词的用法。《桃花扇》 中“倚仗”出现两次,但动词性还比较强,而“倚着”用例也不多,共出现3 次,有1例为动词。
1、表凭借,2例。
【雁儿落】欺负俺贱烟花薄命飘摇,倚着那丞相府忒骄傲。3/23/p154
【福马郎】此时山河一半改,倚着忠良帅,速奏凯。3/26/p174
介词“依着”在有的文献中又写作“倚着”,但在《桃花扇》中,“依着” 和“倚着”没有混写,我们认为,它们在这里分属两个不同来源的介词。
2. 3. 30 因
《说文• 口部》:“因,就也。”动词义为“依靠、利用”,介词“因”早 在上古汉语时期即产生,可介引原因和凭借类成分。《桃花扇》中的介词“因” 大多是引介原因,也有表凭借方式类的用例,但相比之下用例极少。
1、 引进原因,后多为体词成分,表各种相关原因,共有32例。
想因却奁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变怒耳。2/12/p86
还不曾问侯相公,因何南来? 3/27/p181
不料南京大乱,好事难行,因此携着钱粮,要到栖霞山上,虔请高僧,了此 心愿。4/38/p245
2、 介引动作的凭依,剧中仅出现1例。
下官杨文骥,因叙迎驾之功,补了礼部主事。2/17/p113
有学者诸如马贝加等指出,介词“因”在近代汉语中,主要以原因介词功能 为主,通过在《桃花扇》中用例统计,基本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语言发展趋势。
2. 3. 31 用
《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用”在先秦就己出现介词的用法, 表凭借,汉代及其以后用法得到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被沿袭下来。“用” 的用法、功能较多,但《桃花扇》中,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用”的使用依然十 分活跃。
1、介引方式、凭借。
耿耿臣心,惟天可表,不须口劝,何用书责。2/11/p82
前日田百源用三百金,要娶做妾的,想是他了 ? 3/21/p145
你速到镇抚司,拜上冯老爷,将此传檄之人,用心监候。4/32/p216 共出现5例,介引凭借事物,多为名词,介词结构作状语,在谓语动词之前。
2. 3. 32 由
“由”,可引介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依据,《桃花扇》中仅出现4处。
(众)只恐输赢无定局,(小生)治由人事乱由天。1/3/p26
【南滴滴金】抱头颅由你千山跑,快雷车偏会找。4/40/p255
他怎知立君由我,杀人何妨。3/21/p143
上述例中,“由”构成的介词结构多在谓语之后。
2. 3. 33 于
介词“于”也可引进原因,后多跟名词,位于动词之后,《桃花扇》中共出 现6例。
死于水,死于火,死于刃,死于链,死于趺扑踏践,死于疡疫饥寒o 4/40/p254 考察这6例,发现它们用在同一段鼓词之中,其中介词结构和前面谓语反复 搭配运用,构成了错落有致、语势得到强调的排比句式。
2. 3. 34 在
“在”也可表依据,剧中仅出现1例。
难得令舅老师相在乡亲面上,动此义举。3/21/p146
“在乡亲面上”,剧中即马士英当着阮大钺、杨文骡等人的面,用例仅此一 处。在《桃花扇》中,介词“在”最主要还是用作处所介词。
2. 3. 35 照
介词“照”可表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处所,也可表行为依照的数目、样式等。 《桃花扇》中的介词“照”主要是后一类用法居多,同方式介词“依”,剧中用 例不多,介词结构多在动词前,可译为“按照、依据”等,只有2例。
些须东西,何足挂念,小生照样赔来。1/7/p56
今暂以藩王监国,仍称崇祯十七年,一切政务,照常办理。2/16/p108
现代汉语中,“照样”“照常”等依然还在使用,但结构多固定化。
2. 3. 36照依
“照”和“依”,都有方式介词的用法,复音介词“照依”是二者的同义复
合形式,也可表方式,但出现较晚。马贝加认为“照依'‘作为介词使用最早见于 明代。,援引的词例出自明晚期的《醒世恒言》。
1、引介方式。同“照” “依”,表行为所依据的标准制度,仅出现1例。
尔等率领道众,照依黄箓科仪,早铺坛场。4/40/p252
介词“依照”,还跟“照依”可以互换,是一组同义介词。
第四节处置施事类
这两类共6个介词,包括叫、蒙、被、把、为、将。其中,表处置式的有“将、 把”两个,被动施事类的则有4个,分别是:叫、蒙、被、为。
2. 4. 1 把
介词“把”由“执持”义引申发展而成,最早出现在隋代的《佛本行集经》 中。但据吴福祥、蒋冀骋研究,介词“把”在晚唐五代以前还较少见,到了晚唐 五代才普遍使用开来。③“把”字开始引进处置者最早见于唐代,南宋以后,“把” 字句逐渐取代“将”字句。《桃花扇》中“把” “将”都有使用,但二者出现频 次接近2:1,即“把”的用例更多更为常见,剧中“把”引进处置的对象共有86 例。
(1)广义处置式:把+0+V+0, 7例。
呵呀!这等无礼,竟把茶杯掷地。2/11/p80
【西地锦】何时欢饮中军帐,把弓矢付儿郎。4/37/p238
卿把《燕子笺》摘出一曲,叫他串来,当面指点。3/25/p169
香君思念小生,托他师父到处寻俺,把这桃花扇,当了一封锦字书o3/28/p185
(2)狭义处置式:动词不带宾语或前后有其他成分,79例。
1)把+0+V,共 25 例。
【秋夜月】深画眉,不把红楼闭。1/2/p16
【天下乐】俺只道塞马南来把成挑,杀声渐高,却是咱兵自慶。2/18/p122 动词为单音节动词,15例。
【风入松】不把俺心情剖辩,偏加些恶谑毒讪,这欺侮受应难。1 /4/p34
11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69.
5曹广顺,遇笑容.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0 (6) =555-563.
s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82-484.
【普天乐】怎当得百万精兵从空下,顷刻把城阙攻打。4/32/p216
【好事近】休疑,总是一班桃李,相逢处把臂倾杯,何必拘冠裳套礼。 3/21/p144
动词为双音节10例。
2)动词前有状语,21例。
你老既系旧人,又且听过新曲,何不把传奇始末,预先铺叙一番? 1/试1/p2
一个个东奔西走,把那权臣势家闹烘烘的戏场,顷刻冰冷。1/1/p7
动词后有补语或助词,33例。
倒不如把些剩水残山,孤臣孽子,讲他几句,大家滴些眼泪罢。1/10/p73
明日和他见个输赢,把三镇人马并俺一处,随着元帅恢复中原,却亦不难也。 2/18/p123
不如暂避其锋,把香君消息,从容打听罢。3/29/p191
至今,“把”仍是汉语处置式中活跃的主要介引词。《桃花扇》剧中另有“把 +个”格式:
今日清明佳节,偏把个柳圏儿套住我老狗头。1/5/p42
忽而作反,忽而投诚,把个作反投诚,当做儿戏,岂不可恨! 2/20/p131
第一例中,“把+个”中的“个”有实指意味,表示“一个”,但第二例中 的“个”明显是虚化,关于“把+个+N+V”的格式,最早在宋金时代文献中已有 出现,在《红楼梦》等口语性强的语料中较为常见,现代汉语里该形式仍有部分 使用,陶红印、张伯江(2000)、村杉博文(2002)、张宜生(2005)等学者纷 纷对此格式做过研究和讨论。剧中出现的2例,一个出自俗讲人之口,一个发生 语境是较为激愤的场合,二者都有着较强的口语色彩。
2. 4. 2 将
和“把”类似,介词“将”也由“执、持”动词义发展而来。马贝加认为, 处于萌芽状态的表示处置对象的“将”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出现。①“将” 正式用于处置式大概是汉魏六朝时期。®
引进处置的对象,43例,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前。
⑴广义处置式:将+O+V, 15例。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8.
&田春来.汉语处置介词的来源和替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 (1) :72,
【前腔】春灯谜谁不见,十错认无人辩,个个将咱谴。1/3/p26
【前腔】众囚徒四散,三面网全开,谁将秀才害。4/36/p235
很少有动词在前者,仅1例:
(丑急上)传将随口话,报与有心人。1 /4/p33
(2)狭义处置式,动词前后有其他成分,28例。
A双音动词,或动词后有助词“来” “去” “了”等,6例。
【尹令】这时月高斗转,为何独行空院,闲将露痕踏遍。4/33/p219
【鲍老催】仍是春风旧境不曾变,没个人儿将咱系恋。3/28/p187
B谓语前有状语,11例。
缺员者,将迎驾人员,论功选补。2/16/p109
【前腔】莫将红豆轻抛弃,学就晓风残月坠;1/2/p18
C动词后有补语,11例。
礼部奉了伪旨,将梓宫抬送皇陵。2/闰20/p135
请法师普放神光,洞照三界,将君臣位业,指示群迷。4/40/p254
动词“将”有“率领”的意思,但介词''将”何时出现,学界看法不一,有 向熹先生认为的上古汉语时期,也有吴福祥提出的中古以后,张執、马贝加等阐 述的近代汉语时期,但可以确定的是,近代汉语中,表处置的“将”仍见使用, 《桃花扇》中共应用43例,总体频次不如“把”高。
2. 4.3 被
介词“被”,由动词义“蒙受、遭受”发展而成的。“被”字句在现代汉语 中很常见,可跟施事也可省略施事,而不带施事的“被”字句最初在战国便己萌 芽。汉末以后,“被”字句中又发展出了施事者。《桃花扇》中各类介词,表被 动施事类的总数最少,但施事类中,“被”的使用最为常见,占比达到63.0%。
1、表被动,共29例,多用在动词前。
晚生的家眷行囊,都在后面,不要也被抢去。4/36/p233
小生侯方域,被逮狱中,已经半月。4/33/p219
其中,如上后跟动词,省略动作的施事者,共有12例。
(末)正是“多情反被无情恼,乘兴而来兴尽还。” 1/7/p56
(副净)田漕台是老师相的乡亲,被他羞辱,所关不小。3/21/p145
也有不省施事的情况,“被”加施事位于在动词前,这类共出现17例。
2. 4.4 叫
介词“叫”出现较晚,约在明末清初才见使用,又写作“教”,作为介词引 进施事者,大约最早见于唐代。关于“叫”与“教”,向熹(1993)认为“教” 和“叫”是同一个词的前后期的两种不同写法。石毓智则认为,"'教'的被动 用法并不是自己独立发展出来的,而是因为它后来的读音跟'叫'相同,在兼语 句中的'使役'用法也与'叫'有类似之处,所以当'叫'发展出被动用法时, 两者在书写上出现了混用现象”,且'叫'在明清之际语法化为被动标记。®《桃 花扇》中役使动词“叫"与"教”并无混淆,“教”多出现于曲词中,而“叫” 则多在宾白中出现,但可以表被动的全为“叫”。
一件也不少,仔细看着,不要叫赞礼们偷吃,寻我们的晦气呀。1/3/p24
那些投顺闯贼,不忠不义的姓名,也该流传,叫人唾骂。2/闰20/p136
俺是元帅乡亲,巴不得叫他知道,才好请俺进府哩。4/31/p206
且住,立国之初,诸事未定,不要叫高、姜二相夺了俺的大权。2/16/p110 那一队娇姪,十车细软,便是俺的薄薄宦囊;不要叫仇家抢夺了去o4/36/p232 剧中表被动的“叫”共出现5例,且“叫”后均不省略施事者。
2. 4. 5 蒙
相对“被”字句,“蒙”字句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出现都不多。《桃花 扇》中出现了 “蒙”字句,即表被动,共6例。其中,“蒙”后可跟并列的施事 者。
曾蒙吴桥范大司马、桐城何老相国,谬加赏赞,因而得交缙绅,实堪惭愧。
2/11/p81
但剧中“蒙”字句更多的情况是,后面跟动词,省略了施事者,如:
既蒙不弃,择定吉期,贱妾就要奉攀了。1/5/p42
既蒙问及,小弟只得实告了。1/7/p54
晚生等已废之员,还蒙起用。3/21/p144
【琐寒窗】蒙救出浊流,故人今夕重近。3/27/p179
最早的蒙NV式见于东晋,田春来引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三^一:
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7.
为流之所漂,蒙尊拔济之。①和“被”不同,“蒙”字句学界关注不多。但学者 基本认为,“蒙”字句表被动,主要是表达积极的被动,所引导的施事可以省略 也可以不省略。②考察《桃花扇》中“蒙”字句的语境和语义,大部分的用例是 自己表达对别人的提携、帮助进行敬谢,里面的被动状态是幸运的有帮助性的, 而不是一般的消极被动,是符合“积极”被动特点的。
2. 4. 6 为
表被动的“为”字句先秦时期便为常见。但到了近代汉语,“为”渐渐在被 动用法中被“被”等替代,仅有文言性强的语境和文献中还沿用“为”表被动。
《桃花扇》中出现了6例介引施事表被动的“为”。
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1 /7/p56
闻太子渡海南来,恐亦为乱兵所害矣。2/闰20/p136
这柄诗扇恰在手中,竟为溅血点坏。3/28/p185
现代汉语中,“为”表被动的用法仅在书面性较强的语境中出现,《桃花扇》 中出现表被动“为”字句,从侧面说明,该文献存在一定的文言性倾向,文言化 语言倾向忠实地表现在介词系统中。至于这个倾向达到什么程度,又对本剧介词 的使用和面貌产生多大影响,通过和内外部的介词比较,我们或许可以探究一二。
L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121-123.
&李思明.《水浒》中的积极被动式"蒙”字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0 (1) : 68-69.
第三章《桃花扇》介词比较研究
程湘清(1999)在谈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的方法论中提到,选好专书详尽描 写和溯源解剖后,还要结合数学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气这样才 能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更准确的说明问题。专书介词研究,不仅要进行细致的 统计和描写,整理出完整的专书介词系统全貌,研究者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 定维度的比较,唯有多方比较和分析,才能从更多方面、更深层次对介词的以及 存留的问题认识更深。
目前的介词专书研究多基础研究之后,对介词及介词结构进行句法、语义、 语用等层面的剖析和整理,之后再对具体专书中的介词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按 照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对《桃花扇》中的介词及介词结构进行划分规整, 得到的结果和众多学位论文中的介词结构的语法结果基本无异气
因此,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进行专书介词的比较分析。而比较的范围,结合 基础统计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考虑到戏剧类文本的特殊性,我们首先对文本内部 运用介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即对正文中的曲词宾白进行比较,为了更好理解 某些特点,戏剧正文之外的介词用例也有部分参考。内部比较后,再将《桃花扇》 中国的介词和已有的戏曲等专书的介词进行比较,根据《桃花扇》的时代和文本 属性,我们选取的是时间、文体性质、通俗性相近的《牡丹亭》《蜃中楼》以及 《红楼梦》等已有的介词研究成果,力图通过内外部文本的介词应用对比,探究 并总结归纳《桃花扇》介词系统更多的特点。
5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E,汉字文化,1991 (2) 34-41.
8《桃花扇》正文中的介词及介词结构数据简况:时间介词14个,共111例,其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91 例,在动词后10例,介词结构作定语10例:处所介词12个,共计259例,在动词前164例,位于动词后 的有88例,还有作定语7例;对象介词共32个,共出现316例,动词前有219例,动词后有90例,作定 语有2例,省略宾语有5例;范围程度介词6个,共出现26例,其中动词前6例,动词后19例,作定语 1例;方式介词33个,共236例,动词前210例,动词后6例,定语10例,省略宾语或宾语提前10例; 原因目的类介词4个,共139例,动词前129例,动词后10例;处置式介词2个,共出现131例,全在动 词前;施事类有4个介词,共46例,动词前有29例,省略施事的有17例。
介词既介引体词性成分又可以介引谓词性成分,其中部分介词如,'以”“与”“被'‘等有省略宾语或 提宾的情况,“从、在、到、往、以、自”等介词和其他虚词连用,组成21种介词框架,出现48例次; 句法上,介词结构主要位于中心谓语动词之前(77.6%),表方所、对象类的介词结构也可位于动词之后, 也有部分做定语的情况,如“当、临、如、随”等;语用层面上,"论、凭、就、对于、对”等有标记话 题功用,“把、将、被、为”等处置施事类中存在凸显焦点的功用,“至于、在、于”等构成的短语还有 分类、对比、排比、列举等方面的句式衔接的作用,从隐现机制上看,有些时间方所以及任指类的对象时, 具体的介词还可省略。
第一节《桃花扇》文本内部比较
如前文所交代,我们所述研究对象范围在《桃花扇》的正文,即从试一出到 余声44出主要剧本之内。关于《桃花扇》文本的构成,我们知道它本身是传奇 剧作,包括引序凡例等前言和主体正文,其正文主体部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范围 和对象,它由曲词和宾白两大部分构成,曲词有剧中人物角色的唱词,含有每一 出结尾的收场诗,以唱为主,而宾白则是剧中科介和人物的场上对话说辞,也包 括人物的上下场前口吟的诗句俗语,主要是说出来的,其中某些说词也有诗句的 特点。曲词和宾白是《桃花扇》文本最重要部分,其中的整体介词面貌已经在第 二章进行了描述和叙述。那么,除去前面已述的介词使用差异,44出中的介词 是否在曲词和宾白之间还有所不同,经过处理和区分,我们发现两部分语料中介 词的使用和分布并不是一样的。
表3.1.1曲词宾白介词比照表
介词 只见于宾白 两部分兼有 只见于曲词
单音节 按,被,待,跟,及,即, 就,据,顺,俟,沿,依, 以,用,于,照,至,叫 把,比,趁,乘,从,带, 当,到,对,和,将,借, 连,临,论,蒙,凭,如, 似,随,替,同,往,为, 向,因,由,与,在,自 任
双音节 除非,除了,除却,除是, 当着,对着,及至,随着, 同着,为着,依着,照依, 至于,自从 趁着,借着,凭着,如同 一从,倚着
总计 32 34 3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介词只出现于曲词中,如任、一从、倚着等,但 总体曲词中出现得介词还是比较少的,一共只有37个介词,其中绝大部分的介 词在宾白部分都有分布,很明显,出现在宾白中的介词数目要占很大比重,结合 宾白相对曲词,更加通俗易懂,更能代表实际口语的风格和面貌,我们可以说换 言之,宾白部分中的介词其实是《桃花扇》正文中介词分布出现最多的一部分。
细分曲词和宾白中的介词,我们会发现一些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介词往往出现 在宾白部分较多如叫、被、把、当着等等,尤其是双音节介词多出现在宾白中(共 出现18个),宾白部分基本属于口语,和书面性较强的曲词相比,语言及用词 更显通俗化的特点。以处置式来说,后跟处置对象,“把+个”句式只出现于宾 白中,“把+个”句本身是对“把”的口语化形式演变,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出 现的两例“把+个”无一例外地都是跟柳敬亭有关。而柳在剧中是丑角,和侯方 域杨文骋等文约纟刍的文士官员的场上言谈话语相比,他的很多言辞话语通俗易 懂,处处充满着机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更能代表实际口语中语言的许多特点。
具体单个介词在曲词和宾白中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对、借着、临,,等介 词在曲白中比例接近,但更多的介词分布是不平衡的,如表3.1.2,《桃花扇》 正文中介词在曲白中的分布及占比差异是非常大的。“带、凭着、似、趁着、将、 比”等介词在曲词中的比重高于宾白,这还不包括宾白之中的上下场诗句。以“将” 为例,算是上下场诗,广义处置式中的“将”表现更为突出,14例全部分布在 曲词和上场诗中。宾白占比较高的介词一般数量和用例也较多,如“在(125)、 把(57)、从(27)、与(71)、因(31)"等,这些介词多是近代汉语乃至现 在语言交流中较为常用的介词。
表3.1.2《桃花扇》曲词词例及占总数比例表
曲词中的介词的选用,相对宾白语言,在形式以及语法等层面上都有许多限 制。曲词因为要复合宫调和一定的曲牌格式与韵律,往往会在字词的选择和使用 上受到诸多限制。像许多时间、方所类的介词短语中,介词“在、从”等本身可 以就省略,在曲词中往往隐省,如“黄鹤楼中人哭罢,江昏月暗夜三更”两句诗 中,可以用介词“(在)黄鹤楼中、(于)夜三更”,但是诗体格式字数等限制 下,此处并没有运用介词表示方所或时间。除曲词字数限制,曲牌的格律和某些 修辞等也会影响介词的运用,如介词“连”和“带”在【鹘鸠天】中成对出现, 两句五言词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偶,方所介词“从” “向”在【沉醉东风】中 同时出现。曲词的格律音节还对介词结构的构成以及位置有所影响,部分介词的 宾语还相应地提前,如【红绣鞋】中的“铁同坚”即是“同铁坚”,介词“与” 等可省略宾语,如在【满庭芳】中“我与指迷津”,介引施事者的“蒙” “被” 等在【琐寒窗】等曲词中因字数限制,形式上省略相关施事,戏曲中说明表演动 作的科介部分,还出现了一部分介词结构作定语的情况。
除了用与不用,很多曲词中的介词词例还显示出了不同介词的选择问题。同 样是介引某一类的介词,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曲词中的介词不一定就和口语中一 般使用的介词一致。同是介引时间,“一从"仅出现于曲词中。“一从”按照构 词和产生方式来讲,源自于历史更久的单音介词“从”,且从介引时间点的角度 来看,它和“从"的功能相似,从语义上完全可以用“从”代替,但是在【越调硕 窗寒】曲词中,惯有的首句格式为六/三/三,在“从你嫁朱门”与“XX你嫁朱 门”二者之间,剧中还是选用了双音介词形式。关于介引时间的双音介词也不在 少数,为何单单只用“一从”而非“自从” “打从” “自经”等,我们结合例句 结构和各个介词的细微差别,“自经、自从”在《桃花扇》中的词例显示,介词 介引成分的主语句中的主语以及后面的谓语表述是一致的,但是“一从”在该例 中不是,介引的主谓短语明显和后面的部分有一定语义和结构上的差距。
曲词与宾白中的介词有许多差异,如表3.1.2中所呈现的那样,在即便在兼 而有之的介词部分那里,不同出处的比例截然不同,像带、似、将、比等介词有 着明显的书面性倾向,而''从、到、与、叫、替、在”等相应的书面化程度不及 它们,这些表格底部的介词更多地代表了口语中一般使用的介词。但我们也应该 看到,剧中曲白基本处于轮流出现的情况,基本一段曲词后跟一段宾白,每一出 中的曲白比例相当,二者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①所以有些介词在两类语料中兼 而有之,这也体现了《桃花扇》一书介词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作 为有机的整体,曲词和宾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个别不同之外,一些从整体上 表现出的普遍特点依然需要我们予以特别关注。
对剧中介词的来源进行整理,我们会发现,产生于上古、中古时期的介词和 近代汉语时期的介词基本比例持平,即,《桃花扇》中所用介词近半数来自于上 古和中古,又有近半的介词是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基本代表了近代汉语中介词 的面貌,换言之,《桃花扇》中的介词运用基本是反映了所在时代的介词面貌。 这个时代特征,我们结合本书频次前10的介词可以认识地更明确一些。
表3. 1.3《桃花扇》介词来源统计
介词及来 源 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 近代汉语
数目 17 18 34
介词 从,当,及,即, 俟,由,于,在, 自,至,为,以, 向,与,至于, 因,依 待,到,就,连, 临,对,按,乘, 借,蒙,据,顺, 任,任,用,及至, 自从 往,沿,比,带,当着,对着, 跟,和,同,如,如同,一从, 似,替,同着,趁,趁着,除非, 除了,除却,除是,将,凭,凭 着,借着,随,随着,为着,依 着,照,照依,把,叫,倚着
百分比 24. 6% 26. 1% 49. 3%
整体来看《桃花扇》中的介词,我们会看到介词中数量前10的介词基本代
表了本书介词的整体面貌:
表3.1.4《桃花扇》高频介词统计
介词 在 为 把 与 到 如 将 似 随 替
次数 132 119 93 79 65 62 49 48 47 45
占比 10. 4% 9. 4% 7. 3% 6. 2% 5. 1% 4. 9% 3. 9% 3. 8% 3. 7% 3. 6%
如上所示,“在、到、把、叫”等都是明清时期口语主要的一般介词,这些 介词位于本书介词前10之列很好理解,但是“为、与、似、如”等介词的在列 就值得深思。这些介词从来源上看,“似、如”等介词成熟于近代汉语时期,而 “为、与”则属于上古时期就存在的介词,各自本身的介引功能也比较复杂多样。 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史上表达类似的功能,如时间、方所、对象、范围等方面
1张哲:《长生殿》与《桃花扇》语言比较研究[D],集美大学,2011 (4) : 21.
时,古老介词渐渐让位于新兴的介词如“从、到、在”等,因此它们的使用频率 一直在下降,并且在历史时期的口语性较强的资料中占到语言实际使用的比例极 低,到了明清时期,几乎接近于消亡。但是具体来看,这些介词并没有完全地退 出语言的舞台,在某一些方面依然得到传承运用,并且因为某些因素,这些介词 还占到总体使用的不少比例,像《桃花扇》中的情况便是如此。
王力等专家曾明确地提到,像''于、以、为”之类的文言介词,在现代汉语 中依然有所使用,这些适用场合多属于书面语或诗词等文学性较强的地方。而《桃 花扇》一书,则是典型的文人创作传奇,作者孔尚任是著名的文人才士,创作主 张是“典雅”先行,宁可不通俗,也不能伤了剧本的雅致典故。如学者们所述, 明清文人传奇的做法多是用文人写诗作文的方法写就,而不是运用广大民众熟知 易懂的一般口语写成,“剧作家更多地将传奇看作是与诗文相类似的文学作品, 而用作诗文的思维方式来创作传奇”①,《桃花扇》正文的典重特点,为剧作者 个人写作特色。这个风格之下,介词的使用也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和正文前面的 引言本末序言等前言文章做个比较,我们会对《桃花扇》一书的介词用词情况的 认识更加深入。
表3. 1.5《桃花扇》前言部分介词分布
介词/功能 谓语前 谓语后 定语 提宾 总计
以 11 10 3 24
于 2 20 22
为 7 1 2 10
令 6 6
在 1 3 4
当 2 1 3
借 3 3
如 1 2 3
与 2 1 3
至 1 2 3
至于 3 3
被 2 2
乎 2 2
及 2 2
按 1 1
即 1 1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77-378.
57
似 1 1
于以 1 1
着 1 1
自 1 1
总计 47 42 2 5 96
如上表,这部分的介词绝大部分属于文言介词,只有极个别的介词属于近代 汉语才产生的。有些介词如“乎” “于以”之类,几乎没有出现在类似的正文中, 这些介词构成的介词结构也带有鲜明的文言色彩,位置在谓语前、后的差距不是 太大,有些介词甚至只用于谓语之后,且与介引成分的搭配存有着上古汉语的痕 迹,“为” “以”等词明显地把宾语提前,这都是色彩极为浓重的仿古式表达。
章太炎在《国学概况》中言,秦汉之后的书面语言,基本多是与口语分离的, 书面语即是当时的古文。无论是《桃花扇》创作中的文雅主张,还是前言中的文 章词例特点,我们都可以明确地看到书面化的倾向。和介词的来源类似,曲白部 分中介词的差异有曲律的原因,但也有所体现雅化的倾向,因为作者总体并不是 精通曲律,他更多的是按照写文作诗的方法进行创作,“《桃花扇》以诗法作剧, 打破句子的曲律要求,虽然符合阅读习惯,但却造成了演唱时不合曲律,这既说 明了孔尚任在曲律上确实不够熟练”。®
故此,戏曲文本的介词研究还离不开对文本性质的探究,《桃花扇》文本的 内部差异与共性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这里面有曲白的差异,也有当时语言 的面貌,还有文本创作方法的影响等等。目前学界对于语法的研究,有重视语体、 修辞等学科的著作文章,我们认为,关于这方面的进步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的。
第二节《桃花扇》介词跨文本比较
《桃花扇》产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是清前期的重要剧作之一, 处于近点汉语的阶段,和现代汉语也较之不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在的层面对 其中的介词进行比较。因为传奇的剧作性质,加上现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我们选 取在此之前的戏曲《牡丹亭》(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和在其基本处于清
'徐爱梅.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36.
前期的李渔剧作《蜃中楼》(约1651-1668年)以及《桃花扇》以后的《红楼梦》 进行比较,希望能够从文本和时代的角度更好地认识该书的介词系统特点。
表3.2.1《牡丹亭》《蜃中楼》《桃花扇》介词对照表
类别 《牡丹亭》 《蜃中楼》 《桃花扇》
时间 趁I,从I,到l临 1,于1,在1'自1. 至】 到 1 (22),临(6), 及(2),及至(3), 以 1 (14) , T. (3), 在 1 (5),自 1 (21), 至 1 (1) 从,(2),待(22),当,(23),到 | (21),及 | (1),及至(1),即 Ji),
临(6),俟(3), 一从(1),于 1 (2), 至.(1),自】(25),自从(2)
处所 从2,到2,打,打 从,临2,向1,于 2,在2,自2,至2 从(20),到2 (108), 当(3),就(5),往
(5),望(3),向(19), 于2(6),由(2),在 2(186),自 2(14), 至2 (3), 从②(22),到(36),当(4),就(17), 往(17),向(21),沿(2),于 2(9), 由(1),在(120),自(6),至(4)
对象 自3,依1,在3 ' 向2,同,从3,与, 对,于3,共,和, 替,比,似,如, 连 与(109),于3 (7), 同(6),共(1),替
(18),在-(3),到
3 (4),除(除了)(2), 对(6),比(16) 于 3 (7),比(7),从 3 (1),带(5), 对(12),跟(2),和(10),及 2 (7), 即2 (1),连2 (13),如t (31),似
(48),替(45),同(17),为,(13), 向2 (7),与(79),对着(3),如同
(3),同着(3),当着(1),至于(1)
范围 向3,由,及,带 于,(4),到-(8),如 2 (1),以]
(2),在 2 (11),至 3 (2)
方式 凭,按,依,凭依, 以1,论,从3,因 ,,顺,用,随,趁 以(8),凭(9),用 (13),论⑺,据(3), 依(5),照(5),顺
(1) 按(1),把1 (5),趁(19),趁着(5), 乘(6),除非(1),除了(2),除却
,除是(1),从,(12),当 3(6), 将 1 (6),借(9),借着(2),据(4), 论(8),任(2),凭(14),凭着(3), 如3 (30),顺(6),随(47),随着
,依(11),依着(1),以 z(16), 倚着(2),因| (1),用(5),由2
(4),在 3(1),照(2),照依(1)
原因 以2,因2,缘,因 为,为因 为(53),因(33),
缘(5) 于 5 (6),为 2(100),为着(1),因
2 (32)
处置 将,把,拿,着 把(89),将(32) 把2 (88),将2 (43)
施事 为,叫,教,交 被(25),教(20), 叫(10) 被(29),叫(5),蒙(6),为 3 (6)
在同样的文本性质下,同为文人传奇的三剧的介词运用情况有着许多共同 点,但从细节来看,它们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和特别之处。我们根据表中的内容,
结合李惠群以及李修正的相关研究成果情况进行简述。®
总体看来,《牡丹亭》中的介词系统共42个介词,各类介词数目不是太多, 全部介词除打从、凭依、为因外,多为单音节介词,介词具体的介引功能也不是 太丰富,“自、从、在、于”有三种介引功能,单个介词使用频率不等,出现次 数最多的介词“在”有175例。《蜃中楼》里的介词共38个,虽然主要以单音 节为主,但已经出现部分双音节介词,如“及至、除了”等,“在、到、于”均 有三种介引功能,高频介词“在”达到194例。和《牡丹亭》相比,很多类别中 的介词已发生一些变化,还有某些介词的用法和出现频率要稍高于《牡丹亭》, 但《蜃中楼》中没有关于介引“范围、程度"类的介词,这可能在于不同作者对 介词介引功能的类别判别存在差异。在这两个剧本之后的《桃花扇》,书中的介 词是这三个文本中的最多者,为69个,双音节介词比《牡丹亭》《蜃中楼》明 显增多,单个介词的用法也更为丰富,“从、于、至、到、当、为”等介词用法 多样,“于”出现了五种不同的介引功能,但出现频次最高的介词“在”只有 132 例。
具体分类来看,三剧中的介词也有许多相同和不同处,以下试从各类里单个 介词的角度初步进行比较。(文本各自简称《牡》《蜃》《桃》)
时间类介词中,三者兼有的介词有“自、至、至U、于、临” 5个,《桃》没 有出现《牡》《蜃》中共有的“在”,但《桃》《蜃》同时出现了 “及、及至” 2个介词,“从”作介引时间的介词在《桃》《牡》中都有体现,许多双音节词 “一从、自从”以及文言介词“俟、待、即”等都只出现在《桃》中,且“俟、 待"介引时间均表示将来时。值得注意的是,《蜃中楼》出现了 “以"介引时间 的用法。
方所类介词中,三者有7个共同介词“自、在、向、从、于、至、到”,这 些介词是方所类中的常用介词,除使用频率不同外,彼此在文献中句法和语法功 能相差不大。《蜃》《桃》还都岀现了 “往、当、就、由”这4个介词。由于处 所类介词本身差异不是较大,除了一般使用的介词外,没有太多特殊复杂的介词,
*本表根据由笔者对《桃花扇》介词的统计和李惠群《〈牡丹亭〉介词研究》(2013)以及李修正《〈蜃中楼〉 介词研究》(2014)硕士论文的相关数据整理归纳而成,其中《牡丹亭》的资料中,介词出现的次数并不 完整,故此,笔者只能参考其明确给出的数字;《蜃中楼》的介词分类中没有明确的处置施事类,但作者 在论文中按照处置施事对相关介词进行论述,为比较分析方便,笔者根据其论文所述,把相关的“把、将、 被、叫、教”等介词单独列到“处置、施事”这一类中。
60
比如像《牡》有“临、打、打从”这三个介词表示处所,“打、打从”在口语中 使用比较多,而《蜃》有往的俗体所处介词“望”,《桃》有“沿” 一个书面介 词。
对象类介词中,“于、与、同、对、比、替”是共有的介词,但这类介词中 各书间的对象介词差异比较大。《桃》中对象介词虽多,双音节介词为三者中最 多,如“带着、当着、如同、至于”等等,但《牡》《蜃》都有的介词“共”并 没有出现在《桃》中,而《蜃》中对象介词也不是太多,这可能跟各自的判定标 准有关,这种差异比较突出的表现在范围类介词上。因为范围这一类本身的判定 并不是绝对的,存在着和时间、处所甚至对象内容的重合,因此,《蜃》没有单 独列出范围类介词,《牡》《桃》中的范围介词多兼有表处所或时间、对象等的 功能就比较容易理解。
方式凭借依据工具等类的介词比较多,三者呈现众多内部差异。总体看来, 《蜃》《牡》中出现的方式介词,一般在《桃》中都有所体现,不同的是《桃》 还存在着大量由单音节方式类介词构成的双音节方式类介词,有在原介词基础上 形成的“除”类双音介词,也有在介词后附加而成的“借着、趁着、随着、凭着” 等,还有两个方式类介词组合而成的“照依、倚仗”等。方式类介词数目繁多, 但每个介词的使用频率均不高,这也是三个文本方式类介词众多差异外的共通之 处。
原因目的类介词并不是很多,三者差异不是很大,一般的“为、因、因为、 为因、为着”以及文言介词“以、于、缘”等都可以介引原因,它们基本代表了 这一类介词的大多数。《桃》中“为”介引了最多的原因类成分,但并没有出现 《牡》《蜃》中皆有的“缘”字介词,书中的“缘”字全是实词“缘分、机缘” 义。考察两书中的介词“缘”,《牡》只有一例且只用于“缘何”,《蜃》5例 中的4例“缘故”实为名词,只有1例“缘何”,除了固定搭配,“缘”的介词 用法在近代汉语中处于渐趋消亡的状态,《桃》中没有出现也就可以理解。
处置施事类介词中,处置式里最常见的是“把” “将”,“拿”也可以表示 处置意味,但不是普遍情况,《桃》出现的“拿”我们视为动词,“着”视为役 使动词。“把个”句虽然早在金元时期就出现过,但进入传奇中却并不多见,《桃》 中也仅有2例,“把个”句的口语化程度比较高,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施事 这一类常用的是“被” “叫”(教)字,有文言色彩的“为、于”等也可表被动, 《桃》中表被动的介词数目较多,可能在不同的语境、说话人那里,表被动的介 词也有所不同,像“被”字句全出现在宾白中,而“蒙”字句基本表积极有利意 义的被动义,和“被”等相对。
传奇《桃花扇》属于清初期的作品,其后产生的文学文本或作品很少有介词 相关的研究,目前清代的介词专书研究多是清中、晚期的小说作品,为了更好地 认识其与其后时期的联系和差异,我们选取时代较为接近的《红楼梦》小说进行 简略的比照。®
表3.2.2《红楼梦》介词分布表
类别 介词分布 总计
时间 从(123),打从(1),待(43),当(12),到(213),赶(13), 及(34),及至(20),临(34),俟(3),往(2),在(76),至
1 (139),自(68),自从(42) 15(823)
处所 方向 奔(8),朝(10),从(260),打(17),打从(1),当(15), 到(506),对着(3),将(3),就(9),靠(5),临(3),顺着
(12),往(603),望(12),向(189),沿(2),依(2),由(4), 于(100),在(2467),照(11),照着(3),至 2(285),至 3(18) 25
(4548)
对象、 比较 比(324),除(38),带(12),对(34),对着(2),赶着(10), 给(325),跟(16),跟着(59),合(7),和(899),乎(4), 经(5),连(410),论(52),如(4),似(23),替(273),同
(233),同了 (11),同着(40),往(1),望(3),望着(3), 为(49),问(3),向(99),以(86),用(202),于(48),与
(450),在(15),至于(15) 33
(3756)
范围、 程度 把(5),从(32),打(3),打从(1),到(185),就(2),拿
(4),往(4),由(4),于(53),在(29),至(7),自(12) 13 (341)
挨(12),捱(3),按(71),按照(1),按着(19),把(17), 趁(67),趁着(18),乘(15),乘着(13),除了(43),除去(3), 从(12),打从(1),及至(3),将(22),就(3),就着⑴, 据(61),靠(1),拿(85),拿着(7),随(10),随着(2), 依(120),依着(5),因(4),由(1),在(1),照(30),照 依(2),照着(4) 32(657)
原因 目的 为(128),为了(1),为着(11),以(9),因(72),因为(6), 由(6), 7 (233)
把(955),将(827),拿(64),拿着(18),以(57)
被(212),给(7),叫(105),教(2),为(13),由(4),由 着(11),于(5) 5 (1922)
9 (359)
小说《红楼梦》是非常珍贵的语料,其介词系统较前面所有戏曲文本都更为
a本表主要数据从李云云《〈红楼梦〉介词研究》中获得整理,因文本容量不同,李云云的介词分类更为细 致,笔者为了比较和统计便宜,把李的•'方向”归入到“处所”类,•'条件、工具、材料”等归入“方式” 类。另外,介词“论”的处理,李是作为对象介词进行论述,但是根据词例内容,和笔者的“方式、凭借” 类几无差异,我们的对待办法是依然按照作者李云云的划分,在统计中归入“对象”类介词。 复杂,笔者水平有限,下面仅从介词系统的角度,和《桃花扇》中的介词进行相 关的比较,以期在时代以及文本方面对《桃花扇》的介词认识有所增益。
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红楼梦》与《桃花扇》的介词系统中,过半的介词是 相同的。《红楼梦》中74个介词中,有54个与《桃花扇》的介词相同,二者不 仅介词的总数相近,还有过半的介词都是相同的,《桃花扇》介词词例共1200 多例,《红楼梦》的介词词例超过12000条,在如此悬殊的数量面前,依然保持 着七成以上的介词数目相同,侧面说明了两部作品的时代接近,同属近代汉语时 的清,不同语料在介词系统上呈现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介词作为一个封 闭的词类,本身的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
虽有介词数目上的相同,如上显示的巨大词例差距,但很多方面二者的介词 面貌还是相差很多的。首先,《红楼梦》小说的文本语料丰富,各个介词的用法 和使用频次也是复杂繁多。单纯从介词岀现频率来看,《桃花扇》约是其十分之 一,如常用介词“在”,虽然在两个文本中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但一为 2588, 一为132,两者介词的数据悬殊可见一斑。此外,在单个介词的归类和具 体的用法功能上,即便是同一介引功能的介词,用法和功能以及频次也有巨大差 异,以方所介词“至”为例,《红楼梦》中又有处所和方向的不同,处所之下又 细分为动作始发、终到、经行等各类,而《桃花扇》中的方所介词“至”,处所 方向类总计不到其零头,可见文本容量和巨大的数据差异面前,《桃花扇》中的 介词远不如《红楼梦》介词系统的丰富多样。既有的客观事实如此,加上笔者水 平限制,很多介词的比较只能放到平面的角度来进行。故我们下面的介词比较基 本略去岀现频次,只比较两书介词系统中的不同用词之处。
表3.2.4《桃花扇》《红楼梦》介词不同简表
介词 《桃花扇》 《红楼梦》 总计
单音节 即,借,蒙,凭,任,顺 挨,捱,奔,朝,除,打,赶,给, 合,乎,靠,望,问 19
双音节 除非,除却,除是,当着,借着 凭着,如同,一从,倚着 按照,按着,乘着,除去,打从,赶 着,跟着,就着,同了,望着,为了, 因为,由着,照着,顺着,拿着 25
总计 15 29 44
如上表,《桃花扇》和《红楼梦》中的介词还有不少差异。不同的单音介词, 产生时代、适用语体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可能不同。介词“合”约产生于六朝时 期,介引对象这一功能后来被“和”取代①表处所的“望”是“往”的同义介词, “朝"约产生于明代,时间介词“打”约在清代才出现在通俗小说中,时间介词 “赶”中的“到”义也约在清代产生,表被动引进施事的“给”按冯春田的观点 约在清中期以后才产生。除去产生时间,不同的介词还适用不同的语体。“蒙” 表积极被动,书面性强,这可能跟戏曲塑造角色形象的文献性质有关,表比较的 对象介词“乎”沿用于上古,文言色彩极为浓郁,介词“赶”可能源于方言口语, 表时间,和介词“问”同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介词。此外,一些介词出现次数较少, 和同类介词相差无二,如挨,和“捱”同,在《红楼梦》中仅出现几次,数量并 不多,对象介词“问”和“向"“跟”同,《红楼梦》中仅出现3例,方式介词 “靠”表凭借,出现次数也不多。方所介词“奔”鲜见于通俗文献,但现代汉语 中仍有使用,《红楼梦》中用例也不多。
双音节介词多由介词复合产生。表排除的“除”后来产生了 “除非、除却、 除是” “除去”等复音介词,“按照” “因为” “打从” “如同”等介词多由两 个同义的介词复合而成,其中“打从”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在《蜃中楼》剧中也 有出现,李渔属于吴方言区,而孔尚任属于北方方言,《红楼梦》中出现了 “打 从”。《桃花扇》《红楼梦》众多不同的复音介词,多由单音节介词加“着” “了” 复合产生,如“当着、按着、为了、同了”等,.其中尤以单音节词加“着”居多。
从《牡丹亭》《蜃中楼》到《桃花扇》《红楼梦》,考察各文本中的介词“X” 和“X着”的数目和用法特征,《牡丹亭》中有“凭依、为因” 2个双音介词, 《蜃中楼》有“及至、除了” 2个双音介词,《桃花扇》中有20个双音介词,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兖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3.
64
其中“X着”形式的有10个,《红楼梦》中双音介词27个,“X着”形式的有 16个,可以看到双音介词数目不断增多,即近代汉语时期介词的双音化趋势有 所加强,且介词加“着”复合产生的“X着”介词所占比重也渐趋增大。
双音介词“X着”与单音介词“X”之间关系密切,但二者在产生时代、句 法、细微语义乃至语用等方面又存在差异。“按、照、赶、借、凭”等单音介词 一般产生在前,其“X着”复音形式在其基础上产生或在其后发展而来,且不同 介词的“X着”产生时代不尽相同,“随着”最早在关汉卿作品中有所体现,“依 着”最早见于南宋时期,“对着”在元代大量出现介词用法,而“乘着”最早出 现在明代。考察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介词“X”和“X着” 一般都能介引同 类的成分,介词结构在句中也多作状语,但是“X”构成的结构倾向于位于主语 之后,而“X着”构成的结构不仅可以位于主语之后,还可以位于句首,用于突 出话题或标记话语焦点,如“对着”“趁着”等复音介词,“趁着”在《桃花扇》 《红楼梦》中构成的结构都可以放在句首。除句法位置外,“X着"介词后跟的 成分和“X”介引的成分还存在不同,“X着”相对“X”,后面不仅可以跟名词 性成分,还可跟动词性成分或小句等复杂的成分,如“趁着” “依着”等介词, 后面可跟较长的音节或短语。某些介词和其双音形式在具体的介引成分上还有细 微的差异,如“为”“为着”同样介引原因目的类内容,二者的介引范围不全相 同,“为”可介引原因或者目的,而复音形式的“为着”一般只用于介引目的。 介词“X着”在语用层面和某些介词“X”还有着使用语体的区别,大部分单音 介词“X”在书面语中使用较为广泛,文言色彩相对浓厚,而“望着、就着”等 双音介词多见于口语之中,口语性比较强。
第三节《桃花扇》介词特点
和《牡丹亭》等专书的介词系统相比,《桃花扇》介词系统中有许多近代汉 语中的常用介词,也有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使用的特殊介词。这些外部系统的比较 和介词在《桃花扇》内部曲白的分布情况等,都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归纳《桃花扇》 介词系统特点提供材料和视点。基于第二章整理统计岀的《桃花扇》介词数据, 结合本章前两节内外部文本介词的比较分析,我们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等方面对 《桃花扇》介词系统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桃花扇》介词系统的一般性体现在介词的数目、功能、句法、产生时代以 及历史发展趋势等特点上。正文共有69个介词,其中单音节介词49个,双音节 介词20个,相比明末清初的戏剧专书介词数目,数目上较为丰富。其中“在、 到、把、与”等介引功能多样,是近代汉语时期常用的介词,出现的频次占比较 高,而其他低频介词用法较为单一,如“按、任、沿、照”以及绝大部分双音节 介词出现的频次都极低。句法介词结构多在谓语动词前,也有部分介词结构在动 词后做补语或在名词成分前充当定语,但介词结构在谓语前居多,作状语为介词 结构最主要的句法功能,这符合介词短语词序逐渐前移的历史趋势。从来源看, 剧中的介词近半沿用了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的介词,同时还有过半的介词是近代 汉语时期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不是某一个固定历史层面,而是一个具有时间层次 的介词系统,反映的是汉语介词发展到清初的基本面貌。这一时期介词系统内的 新陈代谢也有所体现,一些文言介词如“俟”等渐趋消亡,而新兴的介词“跟” 等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剧中介词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数目不少,考察其他 专书介词能清晰地看到介词双音化的趋势。
而《桃花扇》介词系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戏剧文献属性上。戏剧文献的属性 使得《桃花扇》介词系统特殊首先体现在曲词和宾白部分中。曲词和宾白分属书 面语和口语两种不同的语体,因此两部分的介词各有特色,曲词中的介词受音节、 字数、曲律以及修辞等格式的影响,其介词会有隐省或倒装等情况,使用的介词 多有文言色彩,总体呈现一定的文雅倾向,书面程度较高,而宾白属于通俗的口 语,运用的介词总数、用法以及频次都较多,基本是宾白部分更接近当时的口语 情况,如“把个”句只出现于口语性比较强的宾白部分。曲白差异外,戏剧文献
中的某些特点或组成部分还会影响到介词短语的位置和句法功能。《桃花扇》剧 中有些介词出现在科介动作中,所以介词结构充当的是后面名词的定语,受四六 言五七言等韵文诗句格式,有些介词的宾语或施事会相应省略,如“与”或表被 动的“被” “蒙”等,而有些介词构成的结构或短语也会受韵脚和曲律影响改变 正常位置,充当状语却放在动词后面,有时为了模拟剧中人物口吻,出现的文言 特殊句式中,为了音韵节律会提前介词的宾语,如疑问句中的“以”还有介词“同” 独有等,诸如此类,戏剧许多方面内容与格式会对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和位置有 所影响。戏剧文献的属性还决定了《桃花扇》介词系统的数据容量,相对小说等 口语化程度更高的文本来说,古典戏剧的语料也相对呈现出容量小,大部分介词 的用法较为单一,且许多介词的词例较少不具有普遍性,这些都是戏剧文本容量 小等特点带来的局限。另外,剧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所属方言区等因素还对介词 系统产生一些影响。和汤显祖、李渔等南方作家相比,孔尚任所处的方言区为官 话区,因而介词系统中鲜少见到南方方言中的介词,加上作者用写诗文的方式作 剧,倡导戏剧的“文雅”标准,剧中大部分介词是官话区通用的介词,北方方言 介词也很少出现。
通过文本内部和跨文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对《桃花扇》一剧的介词系统作如 上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归纳和整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进行专书介词研究,尤其 是做戏曲方面的研究时,在一般性的介词特点归纳外,结合文本的某些特殊性质 进行相应地比较和分析,会让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专书介词系统的特点。
结语
本文以《桃花扇》正文中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在简要整理介词及专书介词、 《桃花扇》文字学方向等的研究现状基础上,认为关于近代汉语介词的专书研究 尤其是清代戏曲方面的研究,包括《桃花扇》一剧的语言文字方向的研究,仍然 有一定的探讨和发展空间,本文对于近代汉语语法以及专书介词研究思路方法等 有一定的基础和探索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计量描述与阐释、共时与历史 相结合。
通过对正文中44出的介词情况进行统计与归纳分析,得出其时间方所、对 象范围、方式原因、处置施事等类别的介词共计69个,这些介词有既有众多单 音节介词,也有不少双音节介词,各个介词彼此之间的功能差异很大。有的介词 身兼数职,有的介词用法单一,只介引某一类成分;有的介词使用频率很高,如 “在”最高达130多例,有的像大部分的双音节介词则只有一或者两例。整体看 来,这些介词的来源不一,既有“于、以、自、从”等来自于上古汉语的文言介 词,也有“向、至、到、往”等中古和近代产生的新兴介词,还有现代汉语中依 然使用的部分介词,这些介词基本反映了近代汉语中介词词类的面貌。
《桃花扇》中介词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内部比较和不同文本比较之中得出。 介词在曲词和宾白中的分布存有许多不同的,曲词中的介词相对来说受到曲体、 字数等方面的限制,口语性稍低于宾白,但总体上二者还是体现了很多共性,即 是戏曲自身的典重语言下介词系统随之呈现的半文言化倾向。这个特点在其他戏 剧《牡丹亭》《蜃中楼》中也有所体现,此外三剧还体现了近代汉语时期,双音 介词在戏曲中强化的趋势特点,但三剧之间的不同主要反映了不同创作者的主张 和语言倾向等因素下介词表现的差异。而和《红楼梦》小说的介词比较,则清晰 地显示了介词专书研究中文献语料性质的重要性,和小说相比,戏曲的专书研究 在很多方面如文本材料及作者方言区乃至语体上都有自身的局限和特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对《桃花扇》介词首次进行全面系统的计量统计,可以 弥补目前《桃花扇》虚词方面研究的一些空白,能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一 份基础参考资料。再者,建立在基础介词统计之上的内外部戏曲文本比较分析, 比较探讨了剧中介词在曲白以及不同文本系统中的异同,在比较中归纳得出《桃结语花扇》介词系统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特点,所用方法和所得结论可以为专书介词研 究提供相关的参考。但因为笔者水平有限加上学术能力不足,本文还存在许多问 题。某些介词的判定处理和描写分析尚不精确全面,介词系统的历时演变分析论 述还可深入细致地探究,更多关于近代汉语虚词语法层次的问题没有涉及,而戏 剧类专书的介词研究还有许多不足,还有值得多方面分析和深入探究的发展空 间,得出的相关结论和对介词系统的总结比较简略,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关于专书介词研究,我们考察后认为,如绪论中统计所示,专书介词研究中 尚存有一些空白,如新出土文献、汉译佛经、隋唐时期的文献以及明清时期尚未 研究的戏剧小说等作品,这些文献都是可以代表当时口语的语料,这类文献的专 书介词研究对汉语虚词史的断代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而研 究方法和思路上,选定合适的专书进行详细研究时,不仅要进行共时的描写和历 时的分析,我们在作比较研究时还应该多关注文献性质的特殊性,像戏剧类的虚 词研究,可能其词汇系统还会受到曲律、诗韵、作者创作主张以及方言等的影响。 跳出专书来比较研究专书中的介词,可能会给相关的语言文字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和收获。
笔者水平有限,学识短浅,文中难免存在不足与失误之处,还有许多尚待提 升和改进之处,还望广大的读者和学者们见谅。
参考文献
一、专著
[I]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⑵(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 (清)刘淇著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9]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岀版社,1992.
[10] 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