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
浏览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生在座位安排中的普遍需求:绝大多数高中生希望在半学期内安排一次座位,并实施轮换座位。从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他们需要分阶段安排座位。他们对座位安排有期认为座位安排可以促进学习,座位安排需要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座位安排之前,班主任应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需求,在公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学生关系,做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座位安排决策。
1、科学概述高中生座位安排。
(1)学生座位的科学内容。
1.学生座位概述。
在汉语中,座位是一个名词,指的是支持人们坐着的座位,康熙字典有所有坐着的人,都说位置,位置是一个位置名词,位置,指的是一定范围的空间。所以中文座位指的是人们坐的地方,指的是一个位置或空间位置,是坐在哪里的意思。因此,学生座位从字面上理解,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学生坐在教室里,对应于教室椅子和桌子,对应于这些配套桌椅的位置,学生坐在教室里,所以学生座位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教室桌椅,一个是学生个人坐。
每个学生在教室里都有相应的座位,每个学生的座位对学生都有特殊的多重属性。首先,学生在课堂教室环境中的地理空间位置属性。在空间位置方面,座位是课堂教室环境的空间单元。该空间单元的分布形式决定了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第二,学生在课堂群体内部人际关系中的群体情感位置属性。在情感心理学方面,座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地方,学生对自己的座位有心理和情感上的所有权。第三,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参与位置属性。在教学方面,学生主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座位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位置。第四,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课堂管理位置属性。在课堂管理方面,以座位为载体的课堂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学生座位安排的科学理论基础。
1.人本管理理论。
(1)人本管理理论的内涵。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研究人性的问题。社会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应注重关爱人,尊重人,满足人的需要,改善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人的归属感。自我实现人的理论主张注重环境,创造合适的环境条件,培养人的智慧和创造力。②复杂人的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知识、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具体人灵活采取管理措施。在团队管理中,我国最新的全面发展和谐人的理论注重团结合作,协调关系,促进团队的健康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满足人性的需要,通过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潜力。
(2)人本管理理论对学生座位安排的作用。
教育的兴趣是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生活经历的意义。①教育以人为本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人为思想,在学生座位安排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生活,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人际氛围,满足学生的归属感,营造民主的座位安排氛围,根据学生群体变化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发展,建立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以人为本的座位安排不仅可以促进良好课堂风格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②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学生座位安排,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人性化的学生座位安排,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而且提高学生座位安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心理所有权。
...
二、祥云一中学生座位安排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重点研究学生座位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在的问题。为了分析具体问题,我选择祥云一中作为案例进行调查。祥云一中是县级高中,全校近6000名学生,400多名教职员工,共108个教学班。学生来自6个乡镇,包括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祥云一中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之路,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祥云一中规模大,师生多,学生来源广。城乡一体化的特点非常适合数据采集,非常适合将其作为学生座位安排的研究对象。我们将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研究学生座位安排的科学性,通过发现学生座位安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座位安排方法,改进学生座位安排的理念。
本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座位安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了解学生座位安排的情感体验,三是从校长和教师的角度了解学生座位安排。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总结当前学生座位安排问题,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座位安排提出科学的安排建议。
2.问卷设计问卷包括两种样本分类,一种是高中生座位排列问卷,另一种是班主任学生座位排列问卷。
高中生座位安排问卷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文理和性别。第二部分是封闭的单项选择题。1-7个问题是对当前班级学生座位安排的客观调查,重点是了解班级座位安排的情感体验调查,8-16个问题重点是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问答,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座位安排的主观看法。
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班主任对学生座位安排的客观情况、主观做法和情感体验。
.......................
(二)调查的结果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从全校 108 个班级中抽取 24 个班级,为了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每个年级抽取 8 个班级,每个年级文理科各抽取 4 个班级,每个班级发放 20 份纸质问卷,共计 480 份学生问卷。由于学校禁止学生手机进校园,为了数据具有代表性,在学校上课期间发放纸质问卷,基于调查数据庞大,本次调查统计借助本班学生进行问卷数据统计处理,以举手数数的方式统计结果。
本次共收回有效问卷 460 份,回收率达到 95.83%,高一年级 159 人,男生 53人,女生 106 人,高二年级 153 人,男生 50 人,女生 103 人,高三 148 人,男生43 人,女生 105 人,合计男生 146 人,女生 314 人。其中开放式的学生座位编排看法有 348 人作答,有效作答率 75.65%,男生 153 人占 43.97%,女生 195 人,占56.03%。以下是对学生进行问卷的调查统计。
............................
三、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建议.................................. 50
(一)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50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 50
2.学习提升教育理论 .................. 50
结论............................... 65
三、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建议
(一)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在学生座位编排实践中,人的主观性很强,人是学生座位编排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认知态度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对座位编排的看法,要想提升座位学生座位编排的科学化水平,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教育实践。教室内的座位编排,目的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尽可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机会,③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班主任在学生座位编排上要摒弃传统座位下的教育功利主义,关怀学生生命,信任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学生,坚持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全员学生发展观念,相信学生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自信心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人的价值和尊严。
2.学习提升教育理论
把教育与管理的知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增强教育实践的科学性。④知识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离不开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科学化座位编排是一个系统教育理论知识的运用过程,班主任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摆脱经验管理的落后模式,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①班级管理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现代班级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操作依据,学生座位编排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部分,是系统教育理论知识的具体实践应用,为了提高学生座位编排的科学性,班主任要不断加强提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
结论
本文的研究调查对象是祥云一中,笔者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对祥云一中的学生座位编排现象与问题展开调查,得出当前高中生的普遍座位需要及学生座位编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编排建议。
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生在座位编排上的普遍需要:绝大多数高中生希望半学期编排一次座位,且实行轮换座位,从高一到高三需要分阶段的进行座位编排,他们对座位编排怀有期待的情感,认为座位编排可以促进学习,座位编排需要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要求座位编排前班主任要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需要,在公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学生关系,做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座位编排决策。
除普遍规律外,不同阶段学生、男女学生和文理生对座位编排还存在一定差异性。高三学生对学生座位编排的呼声最为强烈,高三学生需要通过座位编排增加交流。同时从高一到高三对座位编排的期望值在升高,这和班主任从高一到高三座位编排意愿下降有直接关联。
男生对周期编排座位的要求更高,而女生对座位轮换要求比男生强烈,女生更想通过座位编排促进学习,在学生座位编排上,女生最担心同桌关系问题,而男生最关心公正公平问题,融洽的同桌人际关系最能激发女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男生,老师的公平公正最能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女生比男生更需要民主沟通交流。
不同的文理学生,对座位编排的要求也不一样。在学生座位编排上,文科生最关心同桌关系问题,而理科生最关心公正公平问题,文科生比理科生更需要民主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