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
浏览3.2第三方信息数据来源
近年来,重庆市 W 区税收共治机制不断完善,特别是国土、房管、建委、工商等部门能够及时提供涉税信息,政府、财政、金融等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支持协助税务部门划缴税款和依法执行职务,取得较好成效。
2013 年区公管办、区农委、区安监局被纳入协税护税部门范围;2015 年区社保局被纳入协税护税部门范围;2016 年税务部门与区公安局建立了税警联络机制,区公安局专门设立了联络办公室;2017 年,增加了国电 W 区分公司、区自来水公司、三峡电力集团、W 区天然气公司、凯源天然气公司 5 个单位。与区政府、区法院以及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相继制定地方税收司法协助的相关协议。不仅提出人民法院和税务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还指明人民法院必须定期将执行案件的具体信息传达给区地税局,加大欠税执行力度,增加委托代征司法拍卖环节的税款,明确镇乡街道一级必须履行协税护税职责,积极配合全区的税收共治工作,协助当地税务所加强税源监控。
根据《重庆市 W 区地方税收征管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明确地方税收保障内容及做好涉税信息资料报送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 制定专人负责,安排布置涉税资料传递,并制定征管保障工作监督考核办法,对涉税信息报送工作的检查督促。3.3.1数据采集
(1)采集方式。数据采集是第三方信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基础。我国税务机关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进行风险点比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由税务机关主动向第三方获取涉税信息的“点对点”信息平台和综合治税平台,目前重庆市 W 区税务局采取的数据采集方式为通过综合治税平台进行采集。平台经过升级后,利用“互联网+” 和大数据技术,已经实现了预留标准数据接口和基于“互联网+”的纳税人信息数据库, 系统数据采集能力得到提升。
(2)采集流程。数据采集来源由两部分组成:第三方部门上传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第三方部门上传数据采集分为数据上传以及数据接收、校验两部分,互联网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关键字、关键网站和网页抓取,目前主要以第三方部门上传数据为主要数据采集源。采集流程为系统设定提醒、模板上传和下载、数据提交和数据修改会在设定的提醒周期内以短信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提醒三方单位上传数据,使用人下载模板后填写数据,三方单位按照税务机关要求的文件格式,根据定义的数据模板,提交数据,对完成填写的模板进行上传,上传时会进行数据校验,对不合格数据拒绝提交, 并提醒填写人修改。自 2015 年 5 月份至今,W 区税务局累计采集数据信息 40 余万条。
图 3.3 W 区税务局第三方信息采集构成图
3.3.2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是运用“互联网+税务”高效处理数据、提高第三方信息应用效率的重要步骤,也是将第三方信息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骤。税收风险管理局在数据采集完毕后,会根据基层单位自报风险任务对于第三方信息的需求以及局内开展专项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医疗行业)风险应对的需求,从综合治税平台中导出涉及到的第三方信息,进行数据筛选。
(1)提交需求。重庆市 W 区税收风险任务由三部分组成:上级下发任务、区局自选任务和基层自报任务。上级下发任务是指总局、市局层级对区县局下发的任务, 此类任务涉及到的第三方信息较少;区局自选任务指区局自主开展全局税收风险排查任务,此类任务对第三方信息需求较大,比如 W 区税务局 2018 年开展的住宿业专项清理,需要从公安部门提取全区登记酒店、招待所入住信息;基层自报任务是指基层税务所自主开展辖区范围内企业的风险应对任务,此类任务对第三方信息有需求,比如税务所申请提取医保定点刷卡单位的刷卡信息,以便开展下一步的数据比对、分析工作。
(2)数据筛选。由于第三方数据信息量大、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对上述单位所需的第三方信息进行筛选。目前 W 区税务局主要通过人工筛选的方式进行,根据需求将导出的数据分税种、分金额、分类别进行整理, 删除金额小、逻辑错误等价值度低的信息,筛选出对风险分析有价值的数据,将数据移交至税务风险应对数据使用部门。
3.3.3疑点确定
疑点确定是第三方信息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的分析方式 2012 年
-2014 年主要采取人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2014 年综合治税系统开发完成,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涉税数据交换平台,但由于系统的不成熟,目前还是以人工分析为主。
税收风险管理局在完成数据采集、数据筛选后,会将第三方数据与征管系统内数据作比对,比对内容主要包含基础信息比对、申报数据比对。如果发现数据比对一致, 则税收风险排除;如果比对结果不一致,则将纳税人列为风险纳税人,将异常数据列为风险点。
3.3.4分析应对
分析应对是第三方信息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前期的数据采集、筛选和疑点确定都在为核心的分析应对打基础,经风险管理局对任务进行推送后,基层风险应对部门进行分析应对。
(1)任务推送。风险管理局作为风险扎口部门,会根据分析形成的风险疑点通过风险管理系统作为风险任务下发至各应对单位。高度风险推送至稽查局,中度风险推送至专业应对税务所,低度风险推送至税源管理所,要求应对单位按照所列风险点
(比如医保数据比对不一致、房管数据比对不一致)进行风险应对。
(2)分析应对。税收风险应对单位在接收风险任务后,根据风险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风险报告,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风险应对方式。低风险任务采用提示提醒、税务约谈方式,中度风险任务采用纳税评估的方式,高风险任务采用税务稽查的方法实施应对。
3.3.5反馈考核
反馈考核环节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环节。风险应对单位在应对结束后,将税款查补情况等结果反馈至风险管理系统,税收风险管理局随后会对应对成果进行复核,确认第三方信息比对导致的风险点是否排除,掌握第三方信息的应用效果。风险管理局确认后会将第三方信息的应用过程及成果再反馈至第三方信息提供部门以便加强与第三方信息提供单位的沟通,让第三方信息在风险管理的应用中处于高效运转之中。
4.1.2纳税人遵从度提升
第三方信息能够有效协助税务机关高效、快捷、全面了解并把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纳税人再也无法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对国家税收形成流失风险,对于纳税人遵从度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对于税务机关而言,第三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在日常征管的基础上为税务机关增添风险管控的途径,税务机关通过精确的风险点排除让纳税人知晓在信息化数据有效利用的今天,纳税人的信息已被实时全面监控,征管措施的震慑力使得纳税人的不规范行为无处遁形。
二是对于纳税人而言,税收风险通过第三方信息的应用被有效识别,违法成本的提高使得纳税人主观上会对税收制度及征管措施产生忌惮心理,主动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发生频率将大大降低,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随着客观征收环境的收紧和主观遵从的提升而不断提高。同时,由纳税人税务知识缺乏导致的非主观故意的漏税行为,W 区税务局通过纳税辅导、政策宣传等纳税服务方式提升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认知和处理水平,优化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开展纳税信用评价,落实好 A 级纳税人激励措施, 完善“黑名单”及 D 级纳税人联合惩戒机制,纳税人遵从度不断提高。2017 年 W 区税务局评定 A 级纳税人 160 户,与 2015 年度相比增加 45 户,增幅 42.86%,W 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和纳税信用意识不断提高。
4.1.3信息不对称度下降
第三方信息存在多种优势一般可被用来检验纳税人的涉税信息的真实性确切性与客观性同时也可及时查看信息残缺等问题,为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提供了便捷与信息基础。对于税收微观以及宏观研究工作的开展能够展现更加充足、真实性更高、更加客观的数据资料。在日常风险应对中,基于第三方信息不仅能够利用税收管理人员拥有的社会信息以及纳税人申报信息,同时税务机关还可以根据第三方信息显示的技术指标以及质量标准等情况预测与评估纳税人目前的经营现状,经营规模以及经营水平判断申报信息是否真实、客观、精确,在纳税人生产经营管理的细枝末节找寻疑点, 大大降低无其他依据只听纳税人报送的数据的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当前对税收风险管理造成阻力的重要因素在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方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整合直接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税务机关通过第三方信息的汇总和掌握,打破了原来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导致的信息壁垒,不断缩小双方的信息鸿沟,降低信息不对称度,这对于提升征管效能,降低税收风险是基础性的重要意义。2017 年,W 区税务局对股权转让中个人所得税的风险进行应对,通过对区工商局传递的股权转让信息进行筛选,对转让金额在 1000 万以上的 91 户企业进行
分析,初选 6 户企业下发风控任务,入库个人所得税 60 余万元,较 2016 年实施的股权转让风险应对成果减少 10 万元,说明 W 区信息不对称度在降低,纳税人的各项信息变得更透明。
4.2第三方信息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信息采集受阻,制度支撑薄弱
(1)制度方面。第三方部门的配合虽然在征管法等法律法规中有所涉及,但仅仅是宽泛性的规定,对税务部门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健全,细节过于笼统,并未详细说明与规定,因而开展的搜集第三方涉税信息的相关工作无法从法律的角度得到根本的保证。对于获取第三方信息的保密、使用区间、流程、权限等未能进行详细的规定,标准不一,因而使得操作面临着诸多的障碍,比如当前重庆市 W 区税务局第三方信息的采集难以获取一些比较敏感的第三方数据信息,如医药公司卖给医院的药品,大医药公司批发给小医药公司的药品等数据信息以及银行方面的信息。在具体执行之时,协作部门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不够明晰、约束力过低、权威性不足、立法层次过低等多种问题依然未能解决,强制性信息传递制度规定,税务部门无法获取更全面、更完整的数据,大大限制三方信息对于风险管理的数据来源作用。
(2)实操方面。少数乡(镇、街道)、部门对第三方信息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尤其是个别与税收关系不太紧密的部门,对于报送涉税信息等工作敷衍了事,对质量把关不严,综合治税环境氛围较差。初期,为减轻工作阻力,降低部门间工作协调难度,对个别与税收工作关系相对不紧密的单位,在信息格式方面要求相对宽松,加之综合治税平台对于互联网信息的采集模块尚未启动,信息采集的完整性不足,“互联网+税务”的理念没有很好地落实。
4.2.2信息处理工作量大,数据质量低
(1)数据量大。第三方部门根据报送要求,定期报送数据,2015 年至今,各单位向税务局累计传递信息 40 余万条,但应用于风险任务下发应对的第三方信息仅几千条。由于第三方部门涉及众多,信息采集周期固定,目前存在机械性上传信息,忽略信息质量,导致无效性、妨碍性信息增多,W 区税务局仅 2 人负责信息的采集和汇总工作,这无疑大大地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妨碍了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2)数据质低。重庆市 W 区收集的诸如房管信息,每月报送的信息达到上万、几万条,其中不涉税的信息占比较高,粗放化严重,加工整理难度较大。此外,存在第三方部门报送的信息缺失一些关键信息点,不便于与征管系统比对分析和与纳税人衔接联系。如在《区工商局股权变更涉税信息表》未列出股权变更的原因、类别,“股权变更金额”栏没有反映各股东具体金额变化情况;区水利局提供的《河道采砂项目》信息表,缺少河沙的实际开采监管情况和企业联系人及电话;社保局提供的《医保刷卡数据》,没有提供实际经营者及联系电话,经营地点等信息。
4.2.3信息处理低效,分析水平弱
(1)信息处理低效。一方面,第三方信息从采集到运用要经过多个步骤,由于数据加工及利用对人员税收业务素质、计算机专业素质等方面有着高水平的标准,其要求有关部门的在职员工分析评价得到的所有的第三方信息的可靠程度、真实程度与相关程度,这对其分析管理信息提供了阻碍。W 区税务局在职干部职工总计 552 人, 35 岁以上占比达 84.78%,35 岁以下人数仅占 15.22%,青年职工熟悉计算机操作但业务知识经验较少,有税收工作经验的职工计算机水平普遍较弱,加之税务部门对信息处理人力资源投入和专业技能培训不足,当下在税收征管方面仅依靠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等基层部门工作是远远不足的。存在专业技能人员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化水平虽然在进步,然而数据的筛选和处理速度已不能满足现在风险管理的需求,信息的筛选及风险疑点确认主要以人工方式处理,没有统一明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流程,第三方涉税信息与征管数据、纳税人自报信息整合利用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单一且简单,关键性信息容易疏漏,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
(2)分析水平弱。由于没有从事数据分析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目前风险管理系统未开发系统自动比对分析模块,无论是人工风险分析,还是借助于部门协作分析利用信息机制开展的短期集中分析,都远远没有发挥出现有数据的全部价值。2016 年,税务系统成立风险控制部门,设置了专门岗位从事风险数据分析工作,涉税信息利用效率得到了很大地提升,但仍未将数据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信息处理仍显粗放, 由第三方信息疑点下发的风险任务数占比仍需提高。
4.2.4数据闲置严重,风险质效低
(1)数据闲置严重。目前第三方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需求主要来自于基层单位自报风险任务和局内开展专项行业风险应对任务,由于税收风险任务应对并不是随时存在,而第三方信息数据是定期采集,处于“谁需要谁提取”的状态,导致了大量的第三方数据采集后闲置在系统内成为无用信息,既造成了数据浪费,又加大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2)风险质效低。税收风险管理的直接体现方式为风险任务的下发和应对。当前重庆市 W 区税务局以“第三方数据比对不一致”疑点下发的任务应对质效处于较低水平。以 2018 年为例,W 区税收风险应对组织收入 30410.55 万元,全年下发任务699 户次,而利用三方信息下发的 236 户次风险任务仅组织收入 1705.01 万元,收入仅占全部风险任务组织收入的 5.60%,W 区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对于第三方信息数据的需求远远不够。
4.2.5系统平台分散,流程运行不顺畅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融合,重庆市 W 区税务局在整个税收风险管理环节中存在不同的环节在不同的系统中操作的现象,系统平台分散,比如数据采集在综合治税平台中进行,数据筛选和疑点确定由人工在 Excel 表格中操作,风险任务的推送、应对、反馈在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中运行,这不仅使得整个风险应对流程低效, 也造成了第三方信息与征管信息、纳税人信息的整合不够紧密,不同系统间的转换渠道不畅通。
4.2.6保密机制缺失,保密意识弱
第三方信息囊括了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各项信息,为了保障纳税人的隐私和商业机密,信息的传输和应用应当有一个在合法范围内使用的完善全面的对信息进行加密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要求信息接触人员不得泄露信息,以此来保证在不包括在税收征管的其他领域不会有机会使用第三方的信息。而 W 区税务局尚未有一个相关第三方信息保密机制,三方信息处理人员及风险应对人员的保密意识较弱,增加了税务机关泄露纳税人信息的风险,容易造成三方协作部门对税务部门的信任,不利于后续信息的采集及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5.2.1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从宪法、基本法到一般的税收法规,从税收法律体系确立的基本原则到具体的税收法律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从税收法律规范主体体系到与税收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涉税信息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套相互依托的制度基础之上,包括企业层面的会计准则及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全面的纳税申报制度、涉税第三方信息采集和报告制度、纳税人身份号码制度、信函裁定制度、大企业申报前稽查制度等。这些制度形成了以会计信息治理为基础,以纳税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采集为主体,以各类信息披露制度为补充的涉税信息综合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可以使第三方信息名正言顺地运用于包含税收风险管理在内的税收征管。
5.2.2成熟的信息处理技术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的进步,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他们重视对于对数据的采集、储存和保密,采用全国统一的纳税代码,纳税代码的通用性使得税务机关很容易与其他部门交换相关涉税信息,使关于纳税人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同时他们拥有成熟的信息处理技术,这对于税收风险管理无疑是高效率、高质量的保证。建设纳税人账户实时数据库,在纳税人申报前从第三方获取各类涉税信息,并及时纳税人的实时数据库,在纳税申报环节结束后,税务机关会自动识别申报信息与实时数据库的信息不匹配的数据,智能化地对申报资料进行合法性与逻辑性进行审核,极大地增强了第三方信息对于风险管理的预警功能。
5.2.3科学的税收风险管理
在上述研究的国家中,他们主要在风险管控、税源监控时实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其进行分类管理是立足于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评估。例如,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进行工作时就是根据从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指标体系以及风险特征库,来与提交申请的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以此划分不同的纳税人的风险级别, 再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评价,当存在评估指标与标准指标偏离出一定程度的纳税人时,就会采取一些措施。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控制纳税人的涉税风险,在对已发现的问题实施全面风险处理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查验第三方信息与有关证据,同时还应考虑税务代理或纳税人的相关说明。
5.2.4良好的综合治税环境
为了确保信息资料的准确和来源,就要求税务部门努力营造适宜的综合治税环境,使得其工作效率更高。比如为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制定良好的税务管理策略与纳税服务。税务部门应当关注完整税收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如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与税收协助制度。税收征管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税务机关与多个部门以及行业合作协调才能有效实施。例如海关、银行、证券、法院、警察、保险、能源、和国债等。为了使纳税人能自愿依法纳税,应当特别注重纳税风险的预防,建立税收协助制度。因此税务机关需要根据税收协助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向相关部门收集第三方信息与资料。税务风险管理模型应当以“培育自愿参与”为中心, 鼓励自愿纳税而不是出现纳税问题时才处理,实行诚信推定和失信惩戒,相信纳税人是诚实的,但若因失信造成税收流失的风险,就会造成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历史,导致企业难以生存,个人在消费、求职等方面会受到很大限制。
5.2.5完备的人才体系
发达国家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普遍拥有完备的人才体系。由于第三方信息多且杂,
税收风险管理人员有限,他们倾向于建立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合理配备不同专业的人才,同时注重提升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提高进入税务局工作的人员的素质门槛,职业生涯全流程严格考核,为了培养专业的税务人才或使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更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培养,例如学分制培训、远程教学、脱产学位教育等。
5.2.6完善的中介代理机制
发达国家的税法纷繁复杂,晦涩难懂,企业对财务制度不能完全地理解和掌握, 税务中介代理服务发展迅速,已具有完善的市场。为了使纳税人的权益最大化,许多人会请教相关代理人或中介机构。如专业税务代理师、注册会计师等。除此之外,代理或中介代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策划税收方案、合理避税和代理报税等。不仅如此,税务代理人也遵循税务局的严密监控,保证税务代理市场规范化, 为纳税人依法纳税提供了保障,降低因纳税人客观税收知识缺乏导致的税收风险。同时,税务中介介入后可以正确地计算、申报税额,有效规避因知识缺乏引起的申报错误,提高纳税申报准确性,减少税务部门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