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
浏览摘要
创业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能促进社会就业,带来市场革新,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2018年GEM报告指出中国在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方面改善缓慢,25-34岁的青年是中国创业者中最活跃的群体。以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推动国家科技创业的主力军,探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教育与学习对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有重要意义。研究MBA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为高校开展MBA创业教育提供实证数据,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MBA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MBA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系统的管理知识,是创业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创业也是他们的职业选择之一,目前学术界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较多,而对创业学习来源更广的MBA研究比较少。通过对创业学习文献的梳理发现,创业学习偏重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偏重于学校创业教育,而对于家庭的创业教育、社会的创业教育和个人的创业学习研究不多,将学习创业教育、家庭创业教育和个人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做实证研究的文献更少。创业教育更多地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知识传输和创业素养的培养,本文界定的创业学习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教育。根据创业学习的知识技能来源不同,本文将创业学习分为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三个结构维度来研究不同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程度,将创业意愿作为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的中介变量,在某种角度上弥补了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通过对382份MBA学历背景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创业学习有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和学校创业学习三个因子,创业行为有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两个因子,创业意愿一个因子;创业学习的三个因子与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呈正相关;创业学习的三个因子共同作用于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时,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正向作用显著,学校创业学习无显著影响;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MBA学员,创业学习,创业行为,创业意愿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1.1理论背景1
1.1.1实践背景1
1.2研究意义2
1.2.1理论意义2
1.2.2实践意义3
1.3研究目的和内容3
1.3.1研究目的3
1.3.2研究内容3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4
1.4.1研究方法4
1.4.2技术路线4
1.5论文结构5
1.6本章小结6
第二章文献综述7
2.1创业学习文献综述7
2.1.1创业学习的相关概念7
2.1.2创业学习的维度与测量9
2.1.3创业学习的研究现状11
2.1.4创业学习的研究述评13
2.2创业行为的研究综述14
2.2.1创业行为的概念14
2.2.2创业行为的维度与测量15
2.2.3创业行为的研究现状16
2.2.4创业行为的研究述评18
2.3创业意愿文献综述18
2.3.1创业意愿的概念18
2.3.2创业意愿的维度与测量20
2.3.3创业意愿的研究现状21
2.3.4创业意愿的研究述评23
2.4本章小结24
第三章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25
3.1理论模型的构建25
3.1.1理论基础25
3.1.2国外创业学习模型25
3.1.3国内创业学习模型26
3.1.4本研究模型概念26
3.2研究假设27
3.2.1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的关系27
3.2.2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27
3.2.3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关系28
3.2.4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29
3.3本章小结29
第四章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30
4.1调查问卷设计30
4.1.1调查问卷的对象30
4.1.2问卷设计过程30
4.1.3调查问卷的结构31
4.2数据收集31
4.3变量的测量31
4.3.1创业学习的测量31
4.3.2创业行为的测量32
4.3.3创业意愿的测量32
4.3.4传记特征的测量32
4.4数据分析方法32
4.5样本的基本信息32
4.6本章小结33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4
5.1信度与效度分析34
5.1.1信度分析34
5.1.2效度分析34
5.2同源方差检验35
5.3探索性因子分析35
5.3.1创业学习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35
5.3.2创业行为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36
5.3.3创业意愿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38
5.4验证性因子分析39
5.4.1创业学习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39
5.4.2创业行为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40
5.4.2创业意愿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41
5.5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41
5.5.1变量均值及标准差41
5.5.2相关性分析42
5.6差异性分析43
5.6.1性别的差异性分析43
5.6.2年龄的差异性分析44
5.6.3出生地的差异性分析46
5.6.4参加工作年限的差异性分析47
5.6.5有无创业经验的差异性分析48
5.6.6父母曾经或正在经营自己的生意的差异性分析49
5.6.7亲友曾经或正在经营自己的生意的差异性分析50
5.7回归分析51
5.7.1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的关系52
5.7.2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54
5.7.3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关系56
5.7.4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57
5.8本章小结58
第六章研究总结与不足59
6.1研究结论59
6.2研究启示60
6.2.1关注家庭和个人创业学习在创业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0
6.2.2对MBA的创业教育要有针对性61
6.2.3将MBA教育进行多学科的融合61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理论背景
创业学习是管理学界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研究创业意愿的较多,而涉及创业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多,将MBA作为研究对象,从创业学习来源角度来探究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偏少。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将创业意愿作为结果变量来研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将创业意愿作为前置变量来研究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影响的文献较少,而将创业意愿作为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来研究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的研究更少。目前学术界对创业学习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归纳法和访谈法,国内的创业学习研究也以理论研究为主,对创业学习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比较少[1]。本文在对创业学习文献梳理时发现,学术界对创业学习偏重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偏重于学校创业教育,而对源于家庭的创业教育、源于社会的创业教育和源于个人的创业学习研究不多,将学校创业教育、家庭创业教育和个人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做实证研究的文献更少。创业教育更多地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知识传输和创业素养的培养,目前学术界对创业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校创业学习,而作为有工作经验的MBA,其创业学习的来源更为广泛,其他创业知识来源途径的研究学术界比较缺乏。研究创业学习的视角也主要集中于创业认知视角、网络视角、实践视角,而对创业学习来源视角的研究较少。本文界定的创业学习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教育,根据创业学习知识技能的来源不同,本文将创业学习分为学校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三个结构维度来研究不同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创业学习如何影响创业意愿,从而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发生。
1.1.1实践背景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了820万,比2017年增长了3.14%,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保持17年的不断增长,相比2001年,2018年增长了7.2倍[2,3]。根据教育部相关消息透露,2019年这个数量将达到830多万[4]。这样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的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面对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如何解决其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创业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社会就业,带动市场革新,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创业代替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就业的新趋势。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7届大学毕业生与上届基本持平,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9%。而国外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远远大于这个比例,说明中国目前的创业比例在国际上来看,是比较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80、90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潜在创业主体,MBA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又具有系统的管理学知识,创业也是他们的职业选择之一。目前很多MBA学生的学习形式都是在职学习方式,毕业后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在原公司继续工作,或者重新选择其他公司进行再就业,而出于机会成本、创业存在的风险等各种影响因素的考虑,选择创业的人群只是占少数,MBA是创业的优秀代表,丰富的实践工作经历以及MBA期间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学习,这种技术+管理相结合的学习背景更适合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时代主题。研究MBA学生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探究影响MBA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找到如何能更好的提高MBA群体的创业意愿的学习方式,使其付诸创业实践行为,成为创业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不仅能为国家的创新创业事业培养更多的科技型或者知识型创业者,也能缓解MBA面临的就业问题。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文界定的创业学习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教育,并将创业学习按来源不同划分为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和学校创业学习,创新了创业学习的划分类别,丰富了创业学习的理论内涵。将创业意愿作为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机制中的中介变量,在某种角度上弥补了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为后期学者们开展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对后续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具体包括:
(1)从创业学习来源的角度细化了创业学习的分类,将创业学习分为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在某种角度上弥补了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创业学习的单一研究角度。
(2)研究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的结构维度。
(3)分析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影响。
(4)将创业意愿作为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影响的中介变量,创新了研究角度,并验证了创业意愿在二者之间所起的部分中介作用。
1.2.2实践意义
以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推动国家科技创业的主力军,探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教育与学习对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有重要意义。创业教育是目前很多MBA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热点,研究MBA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为高校开展MBA创业教育提供实证数据,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MBA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研究创业学习是如何提高创业意愿,继而使人们产生了创业行为。分析现有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不仅可以为国家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为高校创业课程学习提供内容和体系上的指导、还可以为创业学习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这对处于创业学习发展初期的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本文通过对MBA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探究创业学习具体包括哪些方式,是哪些实际的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发生了作用,而创业意愿在其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现实中帮助指导创业学习活动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2)为高校出台大学生创业学习相关政策、创业学习相关课程提供指导。创业教育是目前很多MBA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热点,研究MBA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为高校开展MBA创业教育提供实证数据,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MBA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1.3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探讨,验证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关系及机制,对创业学习、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准备回答几个问题:创业学习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之间起什么作用?
1.3.2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本文围绕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文献回顾,将创业学习的概念具体分为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三个结构维度来研究。其次,分析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分析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最后,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建构本文的研究模型,然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相关结论。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研究方法来进行本文相关研究工作的资料收集,数据调查和分析。
(1)文献综述法
首先确定相应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范围,根据研究主题的主要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百度文库等数据库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等渠道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收集和查阅。通过文献查阅和整理找到支撑本研究理论假设、理论模型的相关资料,同时查阅了关于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文献和相关的成熟量表进行参考,借鉴开发出可用于本研究的测量量表。
(2)问卷调研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进行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所提出的研究假设的验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找到合适的量表并加以改进,制作符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再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实证研究法
本文运用SPSS24.0软件、LISREL8.8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实证分析,以此来验证论文中提出的相关假设。
1.4.2技术路线
本章主要是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各研宄之间的关系,绘制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图,通过技术路线图更为清晰的呈现本研究的研究过程。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研究技术路线图
1.5论文结构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6个章节,具体章节如下:
第1章:绪论。提出当前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全文的整体框架。
第2章:文献综述。对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行为三个变量的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现有研究对三个变量的概念定义、维度、前置变量、后置变量、研究述评等,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各变量的定义、维度等进行界定,从而为构建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3章: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通过相关理论模型与研究成果建构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作用机制模型,其次在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4章: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主要从问卷设计、变量的测量题项、数据回收与分析方法以及最后收集的数据的基本情况等几个方面将研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5章: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本章对调查问卷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去除无效数据后,用SPSS24.0软件、LISREL8.8软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问卷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做分析讨论。
第6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全文研究的一个总结以及对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其次,总结研究局限和不足之处,对未来研究进行深入思考和展望。
1.6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从理论和现实情况下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接着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探讨了研究的意义,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路线、论文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创业学习文献综述
2.1.1创业学习的相关概念
2.1.1.1创业的概念
Lundström,Stevenson[5]指出,创业教育学习在以知识为主的社会环境中,对提高国家的创业创新水平,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创业文化的形成,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强[6]通过文献梳理整理出了根据创业的定义,根据观点不同将创业理论研究划分成风险、认知、领导等八大学派,其中战略学派主张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创业活动,机会学派强调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创业,认为创业是创业者发现和利用“有利可图的机会”的过程。对于创业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
综合前人对创业相关概念内涵的定义,本研究在考虑研究方向和角度的同时也参照前人的研究来定义创业的概念:创业即个人利用资源通过主导、合伙参与等方式来创建新的企业或者开办新的业务,通过提供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等来创造商业价值的活动的过程。
2.1.1.2创业学习的概念
创业学习是以学习者的角度来观测创业个体通过进行创业学习来获取创业知识的过程,创业教育更多地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知识传输和创业素养的培养,在以往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在校大学生,所以创业教育和创业学习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是拥有一定相似性[15]。MylesMace教授的创业教育学习相关第一堂课程在哈佛商学院正式开课,标志着学校创业教育的正式产生[16]。苏塔瑞斯(Souitaris)等首次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从知识、鼓励和资源三方面给学生带来收获,并通过量表加以验证[17]。创业学习在中国的起步较晚,而国外创业学习起步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多数起源于美国。创业学习的概念和创业以及创业教育的情况相似,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创业学习的相关定义较多,Deakins和Freel提出创业学习是创业者经过连续的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整合,并以此来刺激创业行为的整个影响过程刘井建指出创业学习的含以是创业者要在适应环境变化中进行学习,也要对相关创业知识的提取以及自身的创业能力的开发之中得到学习的过程[19]。周必彧,池仁勇认为创业学习是创业者除开个人先天因素以外,大部分依靠的是通过后天掌握的创业知识和经验的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20]。但是目前学术界尚且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创业学习大多定义于来自于学校创业教育的创业学习,且更多的研究的是学校创业学习,对家庭创业学习和个人自主创业学习的研究较少,将三者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研究的论文更少,本文界定的创业学习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教育。本研究对创业学习的定义是:创业学习者能够依靠不同来源的创业学习获取自己的创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相关创业技能,从而能够发掘那些别人忽视或者看不到的创业机会,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开展创业活动的学习过程。
2.1.2创业学习的维度与测量
目前学术界对创业学习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经验学习视角、认知研究视角、社会网络角度以及实践学习研究视角。在维度划分方面,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创业学习的研究应该聚焦于创业经验学习,Cope将创业者的学习途径划分为两条:经验学习和认知学习[29]。祁伟宏从经验学习、创业教育学习、社会网络学习三种不同的研究维度来研究创业学习[30]。杨隽萍等人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将创业学习分为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两种学习维度[31]。黄颖从研究生创业知识的获取方式的研究角度,认为研究生创业学习有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两种学习类型[15]。陈文婷(2011)将创业学习分为来自教育系统的学习、来自工作经验的学习、来自网络的学习三个维度来研究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行为[32]。胡勇青认为目前学术界关于个体社会网络、学校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很少且缺乏深入的讨论,将社会网络支持、学校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放入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35]。崔彬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学生个人、家庭及学校等因素都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行为选择有显著影响[36]。Carr等(2007)认为家庭中父母的鼓励对创业者获得间接经验知识和创业信息有增强作用,从而刺激子女形成较高的创业效能感[37]。蔡莉,单标安等人认为创业者在进行创业的初期,组织内部的学习主要以个体学习为主,因而把创业学习看作其个体层面的学习更为合理[33]。本文研究的主体是MBA学生,由于他们是至少是工作3-5年后再回学校重新学习,他们的学习阶段已经不同于在校大学生或者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知识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个体自主的学习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所以在划分创业学习维度时,考虑到MBA学生获取创业的相关知识的来源更广,进行创业学习的方式更有自主性,本文按照创业学习的来源将创业学习分为来自个人的创业学习、来自学校的创业学习、来自家庭的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自发寻求创业学习的途径,来增加自身的创业知识和经验。来自学校的创业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高校或者其他培训机构被动接受相关创业知识的学习。来自家庭的创业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家庭网络及成员进行的创业学习。
2.1.3创业学习的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创业学习不管在教育领域还是创业领域都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并且是所在领域的研究热门,本文梳理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学习的前因变量和后置变量研究情况。
2.1.3.1创业学习的前置变量影响研究
(1)社会网络对创业学习的影响
Bird等认为在创业活动中,社会网络成员对个体资源的支持、示范作用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兴趣、志向等[38]。Fry&Stephen通过研究认为已创业成功的社会网络成员,会因为典范或者榜样作用,作用于其他想创业的个体,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从而影响他们的创业行为。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支持是创业者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创业者的重要精神变量[39]。王雨的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社会网络通过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40]。赖泽源提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要靠自身的努力、家庭的相关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共同形成合力才能作为激发并激活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和创业能力的支撑和保障。
(2)个体特征对创业学习的影响
在现有的很多关于创业学习的相关研究中,很多学者都会将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放入SPSS软件方程模型中进行实证分析,而且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到的个体的特征对创业学习的影响程度差异也比较大。Wilson等通过相关研究指出,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受到性别的调节。也有学者指出对风险的倾向以及个人的心理状态、素质等特征也是影响个体是否会进行创业学习的关键。Ekanem(2015)则用单双环的学习方式说明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特征,他指出男性倾向于挣脱规
则的约束进行双环式学习,女性更喜欢遵循规则来进行单环式学习[42]。
2.1.3.2创业学习的结果变量影响研究
(1)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Zhang[43]整合计划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模型的相关理论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Solesvikatal.(2013)指出在经济环境出现变革的环境下,得到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学生其想要创业的心态就越强烈。郑旭辉,李坤皇认为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创业技能和品质,相比创业知识和创业文化的学习,实践学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更大[44]。陆秋萍指出接受过创业培训后,研究对象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显著提高[45]。而张秀娥通过梳理创业意愿相关作用机制的论文发现,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的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影响机制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16]。
(2)创业学习对创业动机的影响
Klapper(2004)等学者指出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产生创业动机。韩力争(2009)认为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和激发个体的创业动机,创业者可以依靠创业动机刺激其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46]。刘琼芳通指出大学生参加过的创业教育越专业系统,他么能感知到的创业动机的能力越强,但是类似于创业大赛这样的创业学习对其创业动机中的某些因素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3)创业学习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周必彧,池仁勇从家庭内部、社会关系和创业教育三种学习模式来研究创业学习,重点分析了家庭经营背景、创业者性别、创业前工作经历对大学生初创群体创业学习机制的调节作用,并验证了三种创业学习方式均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有积极作用[48]。Elaine等(2013)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发现创业教育对个体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明显作用。克鲁格等(1994)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来增加其对创业活动的激情。Baron(2006)指出创业学习能够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它是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关键。丁明磊和丁素文[49]指出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可以提高应对创业过程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景琳等人认为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不同的创业教育形式来得到增加[50]。韩力争,傅宏认为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两者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46]。杨剑英,殷清等人指出创业学习是作用于创业者自我效能和个性特征的重要前置因素。
2.1.3.3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黄颖将创业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两个维度,并把创业学习作为创业社会资本、感知创业支持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课程学习对创业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实践实习对创业意愿有较强积极作用地研究结论[15]。徐占东,梅强等人从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来测量创业知识,探究了创业学习在创业知识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并验证了创业知识对创业学习的积极作用,创业学习在构建的模型框架中起着多重中介的作用[52]。
2.1.4创业学习的研究述评
虽然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在二者作用机制上的实证专题研究却很少,而且很多研究结果也因为研究角度和研究主体的不同,出现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的情况。目前学术界聚焦于研究生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很难被解释[15]。胡勇青认为关于个体社会网络、学校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虽有所提及,但缺少深入讨论,能够将社会网络支持、学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行为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的研究比较欠缺[35]。有专家学者指出,对创业教育性质或维度的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研究中对创业学习的操作化定义差别也比较大。比较热门的创业学习测量方式是用学生感知到的创业教育支持来衡量。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主体等都有可能会使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差异。学者们对创业学习的不同维度的划分和不同衡量方式都有可能会使研究结论产生差异。目前学术界对创业学习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学校学习,而对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的研究较少。例如,将创业学习划分为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课程学习对创业意愿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实习实践对创业意愿积极作用显著[15]。因此对创业学习维度进行区分可以丰富其研究视角,完善其研究网络,降低因研究的局限导致的结果差异。目前对创业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学习这个部分,对家庭创业学习和个人创业学习的相关创业学习方式的研究较少。目前学术界也有学者经过研究指出家庭和个人两方面的创业学习都会对创业意愿以及创业活动会有积极作用。Brockhaus(1980)通过研究得出个体的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会对创业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54]。Bulter和Herring(1991)发现家庭创业教育对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影响更大,因为如果父母原本就是创业者的话,创业者的父母在其子女早期教育中灌输对创业者创业意愿影响深远的独立、责任以及成就感等观念[55]。齐昕,刘家树在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中提到的背景因素就包括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内容[56]。本文所研究的MBA学员群体,都是拥有至少3-5年工作经验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继续学习,他们的创业知识的来源更广泛,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创业教育学习,所以针对MBA学员创业学习来源应该拓宽到家庭创业学习和个人自主创业学习,而学校的创业教育学习只是MBA学员创业学习的方式之一。基于此,结合对创业学习变量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借鉴,本研究认为按照创业教育方式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创业学习分为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三个方面,探究不同来源的三种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时将三个维度整合到一起来研究三种创业学习共同作用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2.2创业行为的研究综述
2.2.1创业行为的概念
McMullen,Shepherd(2006)指出,创业行为一般是指创业者为达到创业目标,依靠已经产生的创业意愿和已感知的创业机会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57]。Krueger认为创业行为是突破当前的资源限制来追求创业机会的过程[58]。张玉利(2008)认为创业行为的本质就是创业者通过积累、重组、利用等方式获取创业资源并将其进行整合的过程[59]。关于创业行为的定义,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参照McMullen,Shepherd和Sternberg,wennekers来定义本研究的创业行为:依靠已经掌握创业机会和已有的创业意愿,为达成相关创业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它不单指成为一家新创企业的所有者,只要参与过创建企业的相关活动都可以被视为创业行为的开展。
2.2.2创业行为的维度与测量
关于创业行为的维度与测量,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不同划分方式。GEM报告将创业行为分为机会型和生存型两个维度。刘迈克参考Farmer的创业行为量表,并结合该量表做了修改,从创业机会发现和创业机会开发两个维度来测量创业行为。Timmons[68](2010)将创业行为分为机会感知与识别、创业团队组建和资源获取三个维度。张玉利[69](2003)提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将创业行为分别分为三个维度。刘宇娜,张秀娥[70]参考Reynolds[71]和Carter[72]的创业行为量表来测量创业个体创办企业的初始行为。Vesper[73](1997)认为创业行为可以由人、机会、环境、风险与报酬四个维度来解释。而姚晓莲将创业行为分为五个维度来测量[74]。
通过梳理创业行为文献发现,对创业行为维度的划分,学术界并未达成统一,且相关文献较少。本研究认为创业行为应该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搜集创业信息、探讨商业想法等准备活动以及筹措资金、注册公司等实施活动,因此参照相关学者对创业行为的维度划分方式并借鉴刘迈克测量创业行为的相关题项,从创业准备和创业实施两个方面来测量创业行为。
2.2.3创业行为的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创业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人口特征、创业环境、学校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来进行。本研究主要从创业行为的前置变量和结果变量来对创业行为现状进行综述。
2.2.3.1创业行为的前置变量影响研究
(1)环境因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崔彬[36]通过对扬州大学947位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都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行为的产生有显著影响。其中,父母鼓励、创业兴趣和创业实践是主要影响因素。段锦云等认为创业行为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诸如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外部环境改善来激励[77]。诸多学者视创业政策为影响创业环境的重要一环。方世建,杨双胜(2010)提到创业环境中的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对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有不同的影响,而创业行为是否会付诸行动很多时候也是受创业决策的影响[78]。邓汉慧通过研究指出良好的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环境能更好的为创业提供支持,通过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能更好的促进创业实践活动的产生[79]。
(2)创业能力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Thompson[80](1996)认为创业个体的创业能力是个人禀赋类的创业资源,它可以驱动创业者相关创业行为的产生。宁德鹏通过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作用关系的10E理论模型研究得出,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之间作用关系中起中介作用[66]。胡怀敏也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创业个体的资源禀赋是驱使创业者获取成功的关键。
(3)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爱杰森(1991)认为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正向积极作用明显。Krueger和Carsrud(1993)[58]认为创业意愿的强弱决定了创业实践是否实施,是开展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Shook等(2003)指出创业意愿在新创企业或者已有企业的创业活动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82]。Krueger和Carsrud(1993)[58]指出创业意愿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机会和资源,在个体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是预测创业活动是否发生的关键指标。国内很多学者也指出,个人想要实施某种行为的意愿越迫切,其发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83]。创业意愿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基础与前提,刘志[84]提到创业意愿可以有效地引导潜在创业者对已识别出的创业机会加以实施。
(4)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McLarty[85](2005)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有促进作用。Turker等[86](2009)和Franke等[87](2004)都利用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学生如果感知到学校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创业支持以及丰富的创业相关课程知识,学生最后选择创业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郁义鸿指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是否采取创业活动有一定的正向影响[88]。唐静等通过研究广州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得出所研究的十所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实施创业行为积极作用突出[89]。桂玲[90]通过相关研究得出,经过优良的创业教育学习是促进创业个体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史容[91]通过研究指出,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依靠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推动其创业行为的产生。缪丽通过研究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对其创业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发现,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对创业个体的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创业课程无影响。
2.2.4创业行为的研究述评
基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创业行为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缺乏深入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创业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聚焦于创业意愿,从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等一系列过程的研究比较缺乏[78]。创业研究实际上是创业个体通过创业学习促进其创业意愿的产生、创业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创业行为的展开等一系列环节的集合,只有从完整链条去看待创业行为,才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创业的发展脉络与内在行为机理。因此,本研究准备丰富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基于以上文献梳理的发现,本研究对创业行为将从以下几点展开研究:首先构建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的框架模型,按照创业学习来源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三个维度,然后分别探究这三个维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其次探究在创业学习和创业行为之间还存在着哪些中介变量以及调节变量,研究创业学习的三个维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本文已厘清了现有关于创业行为的一些研究,以及创业行为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本文仍需要进一步识别还有哪些变量起作用。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现有的有关创业行为的研究模型的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因此,本文的后续研究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国家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政策等都是要考虑的地方,并且还要结合不同研究主体的群体特点和传记特征,从完整链条去看待创业行为,才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创业活动的脉络与内在影响机理,在计划行为理论、创业事件模型、社会认知理论等相关模型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模型,从而能够更好的预测和促进个体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产生。
2.3创业意愿文献综述
2.3.1创业意愿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看,意愿是指个体在未来即将进行的某种行为的心理体现,心理学研究得出意愿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51]。Bird(1988)作为创业意愿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创业意愿是指个体获取相应满足感的心理状态,有
意识的计划或决定为创建新企业或者在现有的企业中创造新价值的活动动机[38]。而Krueger指出创业意愿是能够用来衡量人们主观上会不会想要实施创业活动的态度[58]。Thompson(2009)指出创业意愿是创业个体想要创办企业的意识倾向,并且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有意识地履行这些计划,但它只是一种意识倾向也有可能并不会发生实际的创业行为[93]。关于创业意愿的定义,学术界因为研究视角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对创业意愿的定义为:创业意愿是指创业个体为获得创业满足感的主观态度和心理状态,创建新的企业或者参与创业活动等相关行为的倾向。
2.3.2创业意愿的维度与测量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在对创业意愿维度在也没有达成统一。伍如昕,何薇薇[101]将创业意愿划分为单维度,并借鉴Linán,Chen[96]的创业意愿量表对其进行测量。赵丹,凌峰借鉴Zahariah的创业意愿量表将创业行为分为两个维度,另外也有学者将创业意愿分为三维度和四维度,通过文献梳理可见学术界对创业意愿的维度划分和测量并未达成统一,但是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张秀娥,徐雪娇,林景借鉴Linán,Chen的创业意愿量表研究创业教育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102]。伍如昕,何薇薇借鉴Linán,Chen的创业意愿量表中比较具有代表性4个题项来测量农民工开展创业活动的主观意愿[101]。于施佳,胡觉亮借用Linán,Chen的创业意愿量表来测试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103]。黄颖,张淑林和古继宝借鉴Linán,Chen的创业意愿量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愿做了测量[104]。可见Linán,Chen[96]的创业意愿量表在学术界使用率比较高,对不同的研究主体具有普适性,属于比较成熟的创业意愿调查问卷,所以本研究借鉴该量表来测量所调查对象的创业意愿。
2.3.3创业意愿的研究现状
早期学术界开展创业意愿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传记特征[16]。伴随研究的发展,学术界对创业意愿的研究角度逐渐丰富到社会关系网络、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特质等。本文梳理了创业意愿相关研究,并对其前置变量、结果变量以及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来对其展开阐述。
2.3.3.1创业意愿的前置变量影响研究
(1)环境因素
美国学者Specht通过研究认为环境因素中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设施以及市场是影响创业意愿的五个最主要的因素,而包含教育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创业个体提供创业知识从而提高其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为突出[110]。Bird等指出创业个体的意愿和兴趣受社会网络中的创业资源、以及其他创业个体的示范作用影响[38]。Franke,Lüthje[87](2004)通过实证研究测量了文化以及教育背景中环境支持是否支持会对创业意愿产生重大影响。Chen[111]指出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Raijman[112](2011)通过研究指出,如果创业个体周边环境中有亲人创业成功,其创业意愿会增加。贺丹通过相关研究指出大学生所处的创业环境(社会宏观环境、大学所处环境、社会资本等)对其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113]。
(2)个人特质
Whetton等人(1998)研究指出个人特质是影响其创业意愿以及创新能力的关键。Timmons曾提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对各种创业的不确定性的承受程度都是创业特质的关键要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的不同对创业活动的相关理解就不同,个体的创业意愿也会受到这种不同心理特征的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自我效能感
当前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文献通过探究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之间影响机制验证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有较强的预测作用。Shaver等(1991)和Chen[111]等(1998)的研究指出创业自我效能越高,人们想要成为创业者的意愿更强烈。国内也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范巍和王重鸣[114]以及汤明[115]都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正向积极作用明显。
(4)创业教育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受创业教育等各类创业相关支持活动的影响,创业教育对其识别创业机会和实施创业活动发挥作用[85]。创业教育不仅是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还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起着直接影响[116]。国内学者赵丹和凌峰通过相关研究也得出创业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
(5)创业态度
Davidsson(1995)指出个体产生创业意愿的必要条件是受一般态度和域内态度的影响的个体对创业的信念。Ajzen[118]提出个体的态度能很好的预测创业意愿,而创业行为能够被创业意愿感知和预测。Marques[119]等(2012)在对接受不同创业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创业课程类的创业学习对创业者的创业意愿没有明显作用,反而是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更明显,如果创业个体不想创业,学习再多的创业课程他们也不会产生创业行为。在创业学习的相关研究中,较多学者都将创业态度作为创业意愿的前因变量来构建相关研究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显著影响[120]。向春和雷家骕(2012)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别和专业的角度证实了大学生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积极作用明显。李从东指出创业态度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强弱的重要变量[121]。
(6)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陈淑妮等将创业能力分为机会和运营管理两个维度,通过相关研究指出创业能力越强的人其创业意愿越强[122]。李从东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的直接相关性不强,但是随着创业个体相关创业能力的增强,其拥有的创业知识也会对创业意愿产生相应的影响[121]。
2.3.3.2创业意愿的结果变量影响研究
(1)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Bird(1988)认为相比其他因素,个体的创业意愿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更强的预测效力[38]。Sutton[123](1998)经过元分析得出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意愿越强烈,其实施此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张秀娥认为[16]创业是比较显著的计划性行为,创业意愿发生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早期,只有产生了创业意愿的个体才会继续有
创业相关活动行为的可能,它是个体实施相关创业行为的前提。徐建伟,唐建荣认为[124]创业意愿和实际创业行为是不能划等号的,创业者已有的创业意愿受到触发环节刺激作用,才会有进一步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他们依靠触发机制相关的研究指出:创业意愿是否能发展成创业行为受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的影响,如果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动力机制,那创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二者之间存在压力机制,那创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刘宇娜,张秀娥通过相关研究构建了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理论框架模型,并证实了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假设[70]。谭力文,曹文祥和宋晟欣通过相关研究指出创业意愿必然萌生于创业行为之前,它是实施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
2.3.4创业意愿的研究述评
关于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学术界主要考察了环境因素、个人特质、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等对创业意愿的影响。Fayolle(2014)提出未来学术界关于创业意愿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创建相关核心模型及其方法理论的探究,不应单独关注创业意愿,而应更多的探讨创业意愿和创业教育之间影响机制[125]。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创业意愿作为创业行为是否发生的预测指标,已成为创业教育与创业学习相关研究专题中的关键要素。张秀娥通过梳理创业意愿相关作用机制的论文发现已有的创业意愿相关研究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研究结论[16]。所以后续研究更多的应该思考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在考虑研究方法不同的原因时,还应该考虑更核心的影响原因所在,因此要探究创业学习在什么情况下对创业意愿的刺激作用最强以及最弱,要弄清楚各种创业学习中,什么样的创业学习更能提升学习效果以及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为强烈,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现有的创业意愿的研究对象也主要是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对诸如研究生群体,农民工群体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研究比较缺乏。所以在后续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将研究主体拓宽到更多的群体,比如研究生,研究生中比较特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等,而MBA属于研究生群体中更活跃的创业分子,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和技能,如何科学设置MBA创业教育学习的实证研究在当前非常缺乏。我们在探究创业意愿的相关影响机制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动态的过程变化,找到创业学习的最好方式,探究如何能够有效的将创业意愿转化成创业行为,或者通过创业学习直接的刺激创业行为的产生。因此,在研究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的同时,关注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创业意愿作为中介变量来探究MBA学员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直接作用以及间接作用。
2.4本章小结
本章对创业研究领域中的创业学习、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等概念做了相关概念、测量维度、研究现状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并做了相关变量的研究述评,为本文的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本文所关注的几个变量做了本研究对其概念的定义和维度的划分。
第三章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本章在第二章对创业学习、创业行为、创业意愿三个变量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以下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3.1理论模型的构建
3.1.1理论基础
Ajzen(1987)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提到行为态度等三种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个人意愿的强烈程度,理性的行为受个人的意愿控制,想要采取的某种行为的意愿越强烈,实施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126]。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由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构成的社会认知理论,而三元交互理论被后期学者研究创业相关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主要解释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行为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社会认知理论也对本文的相关模型构建等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创业学习角度来看,创业者利用创业学习来改变自己对创业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创业意愿、创业行为[127]。Shapero,Sokol通过构建创业事件模型将创业意愿作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了感知期望,行为倾向以及感知可行性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影响[128]。Krueger在该创业事件模型下将特殊期望设为感知期望的前置变量,将自我效能设为感知可行性的前因变量,构建了新的创业事件模型[129]。
3.1.2国外创业学习模型
Holcomb(2009)提出的创业学习模型中指出,创业知识可以通过创业学习获得,并且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掌握的创业知识的程度对创业的相关机会识别能力起着重要影响,相关机会识别能力会影响创业者对创业相关事务的直观判断,进而影响对创业行为相关的活动实施或者相关创业行为的决策制定[24]。Rae,Carswell(2011)指出,创业学习中主动学习对提高创业者的自信起着重要作用,并以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时间轴提出了比较经典的创业学习模型[21]。陈寒松,陈宣雨在Rae等人的创业学习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网络作为调节变量、创业自我效能作为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影响机制中的中介变量的模型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30]。
3.1.3国内创业学习模型
祁伟宏将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感知风险作为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意向之间的调节变量,构建了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之间的理论框架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有积极正向影响[30]。赵明慧将创业能力、商业模式作为创业学习与创业成功的中介变量,构建了相关理论研究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其划分的三个维度的创业学习对创业成功都有显著正向作用[131]。邴浩等人将影响创业意愿以及创业行为的因素划分为基本特征、教育背景、社会支持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将创业意愿作为这四个因素与创业行为的中介变量构建了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四个因素中基本特征中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教育背景中的学历和工作年限等因素、社会支持中社会网络中家庭和亲友的创业经历等因素以及创业能力中学科背景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对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影响[100]。李厚锐,朱健等人通过将创业学习分为经验、认知以及实践三个维度,建构了创业学习相关理论研究模型,探究了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132]。
3.1.4本研究模型概念
本文围绕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文献回顾,将创业学习的概念具体分为来自家庭、个人以及学校的创业学习三个结构维度来研究。分析三种不同来源的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影响,分析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再结合前文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本研究的构建的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创业学习、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概念模型
3.2研究假设
当前学术界对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三个变量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集中在单独研究这三个变量的影响因素,但是探究这三个变量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关系的文献很少。通过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本研究建构了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概念模型,同时提出本文的相关理论研究假设,探讨MBA学员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创业意愿在它们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3.2.1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的关系
Ajzen(1991)认为个体的创业行为的实施受创业学习储备的创业知识情况影响,知识储备越多,创业意愿就越强,创业者就越有创业信心去实施创业行为[85]。Turker和Selcuk[86](2009)以及Franke和Lüthje[87](2004)在测量学校创业教育这个维度上,都是采用问卷调查法直接测试,并得出创业的可能性受学校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支持的提供质量影响,学校的创业教育质量越高,学生选择创业的可能性越大。
唐静和朱智广通过研究广州的十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发现这些学校的创业课程都对创业行为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89]。桂玲指出,创业个体是否能取得成功受其是否能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影响[90]。周小虎[133]指出创业个体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想法要靠良好的创业课程体系来推动,它是一个社会创业教育是否能够实施成功的关键。能否将创业学习所取得的知识运用成效是影响初次创业者群体创业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48]。创业学习会影响创业者对创业活动中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创业行为的结果。因此,创业者需要通过创业学习并从不同经历中不断总结汲取经验和创业知识,通过循环往复的动态学习过程作为知识储备的重要源泉[134]。基于以上前人的相关研究结论以及本文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提出如下假设:
H1: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2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
许多学者选择测量方式更准确和更有意义的聚焦型工具来测量创业者创业意愿等的变化,并以此来衡量和研究创业教育的效果[16]。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学习取得创业相关知识来提高创业信心,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受创业信心的影响,因此,创业学习会对其创业意愿的产生发挥积极正向的影响[124]。Cluoes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在承担风险的主观意愿上更有准备,也更有创业意
愿。Chen经过相关实证研究得出学生所接受的创业类课程数量越多,其有意愿进行创业的想法更强[111]。Ali(2013)通过将创业事件模型与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理论框架相结合的方式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参加创业教育的个体比没有参加创业教育的个体创业意愿提高了1.3倍[135]。Solesvik等(2014)的利用创业事件模型的研究也得出学生通过创业学习能够显著提高其创业意愿
[136]。
蔡颖,赵宁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因素的影响[137]。有学者通过研究创业教育得出大学生通过创业学习其创业意愿显著提高,并得出创业意愿受创业学习直接影响[116]。创业个体通过创业教育来进行相关创业学习,对其识别创业机会、实施创业行为相关活动都有正向积极的影响[85]。国内也有学者经过相关实证研究得出创业教育是影响创业个体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117,137]。陈万明,安宁等从探索式和利用式两个方面来对创业学习展开研究,验证了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138]。基于以上前人的相关研究结论以及本文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3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关系
张志华和芮李婷指出[139]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行为的发生可以依靠意愿进行有效的预测,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重要前提。Ajzen(1991)的通过计划行为理论指出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前置变量,创业意愿会显著影响创业行为的发生[118]。Krueger和Carsrud(1993)通过研究指出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发生有较强的预测性,并建构了相关研究模型,并证实了创业意愿的强弱决定了创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当创业者具备创业意愿后才会更加关注创业相关的资源和知识,以便更好的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从而开展创业行为[58]。Shook等(2003)认为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既有企业,创业意愿在创业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82]。
国内很多学者也指出,创业个体的创业意愿越强烈,其开展相应创业行为活动的可能性越大[83]。刘志(2013)等很多学者都已经成功证实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意愿能够有效地引导潜在创业者更好的抓住识别出的创业机会来实施创业相关行为与活动[84]。基于以上前人的相关研究结论以及本文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4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
Bird指出创业意愿可以比较准确的预估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是人们在采取创业行为之前所经历的一个必要过程,并促使创业者产生一系列与实现创业目标的相关创业行为。Ajzen(1991)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是创业行为的必要前提[118]。Lee(2014)[140]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是个体行为的关键,这同样适用于创业行为。创业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而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必须要先具有坚定的创业意向才能展开后续的活动。
王心焕等指出创业教育通过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等因素来对创业意愿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141]。宁德鹏(2018)通过研究指出创业意愿在创业教育中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创业行为三者呈理论驱动型促进[66]。缪丽指出(2018)创业能力与创业意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92]。
通过对创业意愿相关中介作用的研究,并结合本研究假设H2和假设H3,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作用路径中起中介作用
3.3本章小结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列出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模型和理论假设,在参照前人关于社会教育、创业学习、创业行为、创业意愿方面的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在理论假设上,首先分析了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作用,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假设。其次分析了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和影响作用,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假设。最后分析了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行为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及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调查问卷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数据是当前心理学和管理学进行相关变量的定量理论研究时常用的实证分析方法。为了反映被调查者最真实的情况,尽可能多的收集有效信息,问卷一般采用不记名的形式,问卷的设计也要尽可能的为被调查者提供方便,版面要简洁明了,设置的调查问题要表述清晰,言简意赅,让被调查者在填写问卷时有一个好的状态,如果问卷没有设计好,会直接影响最后回收的问卷的质量,如果语言含糊描述不清,就会直接影响答卷人当时的心情,从而影响其对题目的理解和选项的选择,因此,问卷的质量好坏对研究假设的检验、研究结论的最终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依据第三章所提出研究模型和理论框架,参考国内外现有较成熟的经典量表,修订编写成适合本研究所研究对象的量表,并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编制本文的研究问卷。
4.1.1调查问卷的对象
为了探究MBA学员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定位于四川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MBA学员,不管是在职还是全日制,或是已经毕业了的MBA都是我们调查的对象,用调查问卷中设置的相关题项来获取他们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
4.1.2问卷设计过程
为保证本研究问卷设计的科学合理性,问卷的设计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第一,在确立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内容后,根据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查阅和整理了大量的关于创业教育、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和整理适合测量上述变量的量表,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成熟量表作为可做借鉴的基础量表资料。
第二,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将选取的成熟量表加以修改,编制本研究的问卷初稿。
第三,征求导师、MBA的同学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老师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和反馈,对调查问卷的初稿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本研究的最终调查问卷。
4.1.3调查问卷的结构
本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标题,标题要一目了然,从而能准确反应出研究主题以及调查的中心内容和主要范围,使被试者对调查有一个准确的理解。第二方面是指导语,介绍设置该问卷的调查者的身份来历,问卷涉及哪方面的调查内容以及填写问卷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通过阅读指导语被调查者能够了解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目的。同时注意问卷调查的保密性和匿名性,以此来消除受访者的紧张和戒备心理。第三方面是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等传记特征。第四方面是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含用来测量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三个量表的题项和选项。
4.2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问卷星录入本研究的电子调查问卷,通过微信等在各种传播媒介发放电子问卷。第二种方式是对相关调查对象进行现场填写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回收。电子问卷相比纸质问卷更方便、更快捷,一是通过电子问卷可以进行远程调查和填写,对一些不在同一个地区的调研对象采用此种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二是电子问卷数据回收方便,问卷星可以直接回收电子数据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大大缩短了传统回收问卷后数据录入的工作。三是电子问卷数据避免了再次录入的产生错录误录的情况,保证了一手数据的可靠性。
4.3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是基于已有的成熟量表,征求相关研究领域指导教师的意见,对各量表中可能存在歧义的题项进行了修改后确定了本研究的测试量表。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正向赋值,请被试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4.3.1创业学习的测量
创业学习测量量表,共有14个题项,此量表是参考宁德鹏创业教育测量量表
[66]和陈文婷对家庭创业学习相关研究的创业学习量表[32],三个量表整理后,挑选
适合本研究的题项,并做出相应修改后开发出本研究的创业学习量表,本研究创业学习量表具体设置情况见附录1。
4.3.2创业行为的测量
创业行为测量量表,共有14个题项,此量表参考刘迈克在《研究生创业动机
_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的关系研究》中编制的创业行为测量量表[67],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修改后开发出本研究的创业行为测量量表。本研究创业行为量表具体设置情况见附录1。
4.3.3创业意愿的测量
创业意愿测量量表,共有5个题项,此量表借鉴LinánF和Yi-WenChen的创业意愿原始量表[96]并根据本研究实际情况修改后开发出本研究的创业意愿量表。本研究创业意愿量表具体设置情况见附录1。
4.3.4传记特征的测量
为了使实证分析结果尽量准确,本研究参考了大量相关控制变量题项的设置资料,尽可能的使传记特征信息能更好的反应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最后本研究选取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出生地、MBA毕业时间、工作年限、有无创业经历、父母有无创业经历、亲友有无创业经历等传记特征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具体设置情况见附录1.
4.4数据分析方法
将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Excle表后导入SPSS24.0软件中进行数据编码和处理,然后使用SPSS24.0、LISREL8.8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用到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内容见本文第五章。
4.5样本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539份问卷,参与调研主要来自于四川省内几所高校的
MBA学生,其中电子问卷523份,纸质问卷16份,删除无效问卷157份,其中无效问卷包括所有题项选项一样,或者重复选项达到75%以上,且选项前后矛盾的问卷。形成最终的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70.87%,样本分布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填写问卷的人员中,在被调查样本中,男性占43.19%,女性占56.81%;年龄26岁以下占15.44%,26-28岁占18.85%,29-32岁占18.33%,33-36
占30.36%,36岁占17.02%;出生地在大中城市的MBA有62个人,占16.23%,出生地在县级城市的MBA有83人,占21.73%,出生地在乡镇的MBA有28人,
占7.33%;出生地在农村的MBA有209人,占54.71%;工作年限3-5年占44.5%,5-10年占28.54%,10年以上占26.96%;有创业经验的占28.27%,无创业经验的占71.73%;父母曾经或正在经营自己生意的占34.29%,父母无创业经历的占65.71%;亲友曾经或正在经营自己生意的占76.96%,亲友无创业经历的占23.04%。
4.6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问卷设计、变量的测量题项、数据回收与分析方法以及最后收集的数据的基本情况等几个方面将研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下一章中,本文将运用本章提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本研究提出的模型中提出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信度与效度分析
5.1.1信度分析
信度测试的时候经常使用的的统计量是Cronbach’sα系数,它反应了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是否可靠,测量的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能否反应被调查者稳定的真实情况。α系数如果小于0.65表示量表信度低,这个数据最好去掉不予采用;α系数如果在0.65~0.70之间是量表信度最小可采用值;α系数如果在0.7到0.8之间量表信度相当好;α系数如果大于0.8表示量表信度非常好。本研究的创业学习量表、创业意愿量表、创业行为量表克隆巴赫Alpha值如表5-1所示:
本文通过SPSS24.0对本研究所有量表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学习量表的信度为0.877、创业行为量表的信度为0.916、创业意愿量表的为0.891,所有研究变量信度指标均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且变量问卷总体量表的信度为0.926,因此证明本研究的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非常好,可以采用。
5.1.2效度分析
本研究在检验回收数据的效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内容效度以及构思效度两种方式。在内容效度上,按照问卷设计的标准要求,在收集整理的相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将三个量表的内容与相关领域的指导老师共同讨论多次并听取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修改完成的,使得本问卷的题项能够设置合理,表述清楚并便于被试者理解,保证了本问卷的内容效度。在建构效度上,因为它是进行效度检验最严谨的一种方法,它能够通过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与研究假设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看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同时也能够检验预设的结构维度是否合理。由于本研究涉及的创业学习量表、创业意愿量表和创业行为量表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调整,因此本研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EFA)对量表中所设计的各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
各变量的因子结构进行测量模型的效度检验。
5.2同源方差检验
为了尽量减小因为一份答卷数据来自同一个人引起的同源误差影响,本研究采用了如下方法来控制:首先采用匿名调查法,并在问卷开头说明了问卷内容仅供研究之用,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让被调查者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填写,防止了被调查者对问卷内容有所猜想和顾忌。其次,将测量题目全部分开并隐去带指向性的变量名称,避免了被调查者去猜想题项之间的关系。最后,参考赵卫东控制和检验同源方差影响的方法[142]。运用SPSS24.0对所有变量题目进行了同源方差检验,不进行旋转共提取了6个因子,累积方差达70.110%,其中第一个因子的总成份是19.27%,小于累积方差的30%,不存在一个主成分占大多数的情况。综合以上方法,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同源误差问题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5.3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创业学习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了SPSS24.0对创业学习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观测其
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情况,
从表5-2显示KMO值为0.848,Bartlett’s球体检验表明变量不独立(2=
3050.315,P<0.001),因此该量表数据符合做因子分析的条件。
MichaelTracy(1998)认为在因子分析中,一个题项不能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同时大于0.4,如果同时0.4,该题项就存在跨因子的嫌疑,应该予以删除。本文用PC法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创业学习量表13个题项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有3个,因此提取了3个因子,并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创业学习可以分为家庭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个人创业学习三个因子。题号为A9、A10、A11、A12、A13的是家庭创业学习,是指通过家庭网络及成员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内容包括参与家庭生意、参加商业活动、教导如何经商和鼓励熟悉工作,方差解释变异量达28.410%。题号为A5、A6、A7、A8的是学校创业学习,指创业者通过高校或者其他培训机构接受创业知识的学习,内容包括参与学校创业实践项目、老师的创业课程、学校创业教育课和学校重视创业教育等,方差解释变异量达21.688%。题号为A1、A2、A3、A4的是个人创业学习,指创业者通过自发寻求创业学习的途径,来增加自身的创业知识和经验,内容包括参加创业讲座、主动选修创业课程、参加创业培训和参加学校创业活动等,方差解释变异量达20.995%。
5.3.2创业行为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了SPSS24.0对创业行为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观测其创业行为量表检验显示KMO值为0.920,Bartlett’s球体检验表明变量不独立。用PC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创业行为量表14个题项中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2个。所以创业行为可以提取2个因子,方差进行正交旋转后发现,题项8“我(独自或与他人一起)进行了创业投资”和题项13“我已经搭建过创业所需要的人际网络”这两个题项存在同一个题项在两个因子上载荷绝对值均大于0.4,说明该题项表述不清楚,有跨两个因子的嫌疑,因此将这两个题项进行删除。观察创业意愿量表剩余的12个题可以归为2个因子,并且从因子提取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题项的因子载荷值都超过0.5,创业行为量表的累计方差解释变异量为67.719%,从表5-5的创业行为因子提取的结果显示,创业行为可以分为两个因子,表中的题号为D9、D10、D11、D12、D14的是创业实施行为,创业实施行为主要是指创业者的实际创业行为,按照载荷量由大到小排列,由以下项目构成:创业所需要的场所等已经落实、创业公司已经运行、创业团队已搭建好、申请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筹措了创业所需的资金。因子方差解释变异量达35.399%;表中的题号为D1、D2、D3、D4、D5、D6、D7的是创业准备行为,指创业者为实际创业所采取的一系列准备行为,按照载荷量由大到小排列,由以下项目构成:思考创业机会、投入时间完善创业想法、进行投资回报分析、探讨商业想法、运用系统方法解决商业问题、设计商业产品和服务、收集创业信息,因子方差解释变异量达32.120%。
5.3.3创业意愿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了SPSS24.0对创业意愿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观测其
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情况,具体如表5-6所示。
创业意愿量表检验显示KMO值为0.867,Bartlett’s球体检验表明变量不独立
(2=1067.161,P<0.001),因此该量表数据符合做因子分析的条件。
表据表5-7的因子提取的结果,我们将该因子命名为创业意愿,是指通个体想要创建新企业或为现有企业的发展而拓展业务的心理状态,按照载荷量由大到小排列,具体包括对创业的思考,创业的主观意愿,已经为创业所做的前期努力程度等,因子方差解释变异量达69.910%。
综合本章5.2和5.3的信度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再结合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见,本研究中涉及的三个变量的量表都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创业学习分成了3个维度,即家庭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个人
创业学习。创业行为分成了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2个维度。创业意愿作为中介变量保留了借鉴量表的单维度,以检验它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上的中介作用。
5.4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5.3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部分,本文使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了各个测量项目的因子载荷、以及各个变量的因子个数和维度划分,检验结果符合基本要求。虽然本研究使用的各个量表已经做了修改和调整,但是仍然参考了已有的成熟量表的检测条目,因此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出的结构维度,为进一步检验变量的效度,本研究本文利用LISERL8.8软件对各个变量的测量模型分别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
5.4.1创业学习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基于创业学习的维度划分,借助LISERL8.8软件对创业学习的三个维度13个题项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创业学习三个因子的测量模型分析路径如图5-1所示。
图5-1创业学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从图5-1可以看出,各个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最小的为0.58,均大于0.5,可见该测量模型中各测量题项的效度可以接受。从表5-8的创业学习测量模型的拟合度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各个指标基本都达到拟合要求。可见创业学习的所有题项的测量指标的收敛效度是比较好的,维度划分是可以接受的。
5.4.2创业行为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基于创业学习的维度划分,借助LISERL8.8软件对创业行为的两个维度12个题项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创业行为两个因子的测量模型分析路径如图5-2所示。
图5-2创业行为的验证性因子分
从图5-2可以看出,各个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最小的为0.61,均在0.5
以上,可见该测量模型种各测量题项的效度可以接受。从表5-9的统计指标可以看出,创业行为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各个指标基本都达到拟合要求。可见探索性因子分析出的创业行为的所有题项的测量指标的收敛效度是比较好的,维度划分是可以接受的。
5.4.2创业意愿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以上,可见创业意愿测量模型种各测量题项的效度可以接受。从表5-10的统计指标可以看出,创业意愿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各个指标基本都达到拟合要求。可见创业意愿的所有题项的测量指标的收敛效度是比较好的,都能归属于创业意愿这一潜变量。
5.5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
5.5.1变量均值及标准差
本文采用SPSS24.0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中创业学习、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量表数据的标准差和均值分析结果如表创业学习均值都在3.0以上,而学校创业学习标准差和个人创业学习的标准差分别在0.96和0.97,波动较小,可见样本整体接受学校创业教育的程度以及个人主动参加创业学习的程度较高且比较稳定,家庭创业学习的标准差为1.08771,波动程度一般,可见样本整体的家庭创业学习程度较高而个体间有所不一致;创业意愿
的均值为3.2209,属于较好程度,标准差为1.06679,波动程度一般,可见样本整体的创业意愿较强但是个体间有所不一致;创业准备行为的均值为3.0430,属于较好程度,标准差为0.89757,波动较小,可见样本整体具有的创业准备行为程度较高且比较稳定;样本整体创业实施行为的均值最低,仅为1.9958,标准差为0.95273,波动较小,说明样本整体的创业实施行为程度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对于创业学习的3个维度,家庭创业学习处于最高水平,其次是个人创业学习和学
校创业学习;对于创业行为的2个维度,创业实施行为处于最高水平,其次是创业准备行为;创业意愿在整个量表中来看,波动率仅次于家庭创业学习。
5.5.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用来检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显著的一种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将划分好的创业学习维度、创业意愿以及创业行为放入SPSS24.0中进行计量模型中相关系数矩阵的分析,来测量这几个变量是否存在两两相关的显著相关性,考察这些数据是否能够用来进行本研究的下一步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相关是进行回归分析的前提,因此本研究使用用SPSS24.0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的MBA学员中,创业学习的三个因子与创业意愿相关性显著,与创业准备行为相关性显著;个人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与创业实施
行为相关性显著,而学校创业学习与创业实施行为不相关;创业意愿与创业准备行为相关性显著,与创业实施行为相关性显著;从表5-9本研究的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来看,创业学习的三个因子和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两个因子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5.6差异性分析
在研究MBA学员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的时候,每个MBA个体的传记特征都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差异对本文所研究变量的具体影响,本研究将根据样本特征值来选择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这些传记特征对MBA学员的创业学习、创业行为以及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
5.6.1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在被调查样本中,男性员工165人,占43.19%,女性员工217人,占56.81%。根据性别的样本特征,本研究利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方法来检测性别的差异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中,如果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齐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不齐所对应的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从表5-13可见,男性与女性在家庭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准备行为、创业实施行为上P<0.05,有显著差异,而在个人创业学习和学校创业学习变量上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可以看出男性在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几个维度上的敏感程度都要比女性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男性经济压力更大,想要通过创业获取成功的想法更强。其次男士被家庭琐事牵绊的程度更低,实施创业行为活动比女性相对容易一些。另外男性普遍胆子比女性大,抗风险能力比女性强,创业学习主动性和创业需求更强。因此其表现出更强的创业意愿,更愿意去尝试创业,发生相关创业行为。
5.6.2年龄的差异性分析
在被调查样本中,26以下有59人,占总测量数的15.44%;26-28有72人,占总测量数的18.85%;29-32有70人,占总测量数的18.33%;33-36有116人,总测量数的30.36%;36岁以上65人,占总测量数的17.02%。由于年龄的样本特征有5个组,所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检测年龄的差异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见5-14。
由5-14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年龄在创业学习上三个维度上的sig值分别为0.164、0.059、0.160,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的MBA在创业学习上的敏感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在创业意愿上的显著性sig值为0.026,小于0.05,说明不同年龄层次的MBA在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上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在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上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不同年龄层次的MBA在创业行为活动情况无显著差异。
由差异结果再结合均值比较可以看出,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都集中于36岁以
上这个年龄段,这说明可能是26-28岁的年龄段是MBA学员比较年轻的年龄段,大多数学员都是工作刚好满3-5年,其接触更多的是通过学校或者其他培训机构来获取创业知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阅历的增多,MBA学员的创业学习的创业经验,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都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以及抗压能力都比年轻人更强一些,从而促使其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均值都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MBA。
由于年龄的差异对创业意愿、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的影响显著,但是具体是哪个年龄段之间存在差异仅靠单因素分析无法看出,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事后检验,将多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不同年龄组别的差异对三个变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具体如表5-15所示。
由表5-15的posthoc分析结果来看,在创业意愿上,26岁以下的MBA学员与33岁以上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26~28岁这个年龄段的MBA学员与33岁以上MBA学员也存在显著差异,而29~32岁这个年龄的段的MBA学员与其他四个年龄段的MBA学员差异不明显;在创业准备行为上,26岁以下的MBA学员与33岁以上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26~28这个年龄段的MBA学员与29~32、33~36以及36岁以上的MBA学员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创业实施行为上,26岁以下的MBA学员与36岁以上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26~28岁这个年龄段的MBA学员与29~32、
33~36以及36岁以上的MBA学员都存在显著差异。
5.6.3出生地的差异性分析
在被调查样本中,出生地在大中城市的MBA有62个人,占16.23%,出生地在县级城市的MBA有83人,占21.73%,出生地在乡镇的MBA有28人,占7.33%;出生地在农村的MBA有209人,占54.71%,由于出生地的样本特征有4个分组,所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检测年龄的差异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
由表5-16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出生地在创业学习上三个维度上的sig值分别为0.583、0.404、0.358,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出生地的MBA在创业学习上的敏感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出生地在创业意愿上的显著性sig值为0.502,大于0.05,说明不同出生地的MBA在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上无明显差异。不同出生地的MBA在创业行为两个维度上的sig值分别为0.171、0.057,均大于0.05,说明不同出生地对创业行为活动情况无显著影响。由于出生地的差异对创业学习、创业意愿以及创业行为都无显著影响,故不需要继续进行事后检验。
5.6.4参加工作年限的差异性分析
在被调查样本中,工作年限3-5年工作经历的MBA有170个人,占44.50%,5-10年有109个,占28.54%,10年以上的有103人,占26.96%;由于工作年限
的样本特征有3个组,所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检测年龄的差异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不同工作年限在个人创业学习和学校创业学习上的sig值分别为0.249、0.813,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工作年限的MBA在个人和学校两个创业学习维度上的敏感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工作年限在家庭创业学习的显著性sig值为0.031,小于0.05,说明不同工作年限的MBA在家庭创业学习上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在创业意愿、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上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不同年龄层次的MBA在创业意愿、创业行为活动情况都有显著差异。由差异结果再结合均值比较可以看出,家庭创业学习最高集中于10年以上工作年限这个分组。而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都集中于10年以上这个工作年限,这说明工作年限越长的人群,受家庭创业学习的影响越突出,而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强度也受工作年限长度的影响,这可能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阅历以及各种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对创业经验、创业知识以及创业能力等的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促使其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均值都高于工作年限较低的组别。由于工作年限的差异对家庭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的影响显著,但是具体是哪些工作年限组别之间存在差异仅靠单因素分析无法看出,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事后检验,将多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不同工作年限组别的差异对上述四个变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具体如表5-18所示。由表5-18的posthoc分析结果来看,在家庭创业学习上,拥有3~5年工作经历的的MBA学员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而拥有5~10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与拥有3~5年工作经历和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差异不显著;在创业意愿上,拥有3~5年工作经验的MBA学员与拥有5~10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差异不显著,而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拥有5~10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具有显著差异;在创业准备行为上,拥有3~5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与拥有5~10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差异不明显,而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拥有5~10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在创业实施行为上,拥有3~5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与拥有5~10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差异不明显,而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拥有5~10年工作经历的MBA学员与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MBA学员存在显著差异。
5.6.5有无创业经验的差异性分析
在被调查样本中,有创业经验的有108人,占28.27%,无工作经验的有274人,占71.73%。根据有无工作经验的样本特征选项,本研究利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测量有无创业经验的差异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中,如果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齐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不齐所对应的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从表5-19可见,有无创业经验再创业学习几个维度上P>0.05,无显著差异,而在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变量上P<0.05,有显著性差异。由差异结果再结合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有创业经验在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几个维度上的敏感程度都要比没有创业经验上要高,尤其在创业实施行为上有创业经验的MBA创业实施行为比没有创业经验的高出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有创业经验的MBA学员经过创业,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和知识,创业能力比没有创业经验的MBA学员更强,因此他们更有意愿去创业以及采取相关创业实施行为。
5.6.6父母曾经或正在经营自己的生意的差异性分析
在被调查样本中,父母有创业经历的有131人,占34.29%,父母无创业经历的有251人,占65.71%。由于父母有无创业经历的的样本特征有两个值,所以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检测父母有无创业经历的差异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中,如果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齐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不齐所对应的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从表5-20可见,父母有无创业经验除了在家庭创业学习上P<0.05,有显著差异,在创业学习其他几个维度,以及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两个变量上都P>0.05,都无显著差异。由差异结果再结合均值比较可以看出,父母有创业经验对家庭创业学习的影响比父母没有创业经验的MBA家庭创业学习的影响更大。
5.6.7亲友曾经或正在经营自己的生意的差异性分析
在被调查样本中,亲友有创业经历的有294人,占76.96%,亲友无创业经历的有88人,占23.04%。由于亲友有无创业经历的的样本特征有两个值,所以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检测亲友有无创业经历的差异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中,如果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齐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F对应的sig<0.05,则看方差不齐所对应的的双侧sig作为最终的判断值。从表5-21可见,亲友有无创业经验除了在家庭创业学习上P<0.05,有显著差异,在创业学习其他几个维度,P>0.05,都无显著差异。亲友有无创业经验在创业意愿,创业准备行为上P<0.05,有显著差异,而在创业实施行为上P>0.05,无显著差异。
由差异结果再结合均值比较可以看出,亲友有创业经验对家庭创业学习的影响比亲友没有创业经验的学员影响更大。亲友有创业经验对创业意愿、创业准备行为的敏感程度也比亲友没有创业经验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准备行为的敏感程度更高。
5.7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法,比较强调自变量之间的优先级关系,采用SPSS24.0软件建立多个回归分析模型,并进行回归线性层次分析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以及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
5.7.1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的关系
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分为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影响以及创业学习对创业实施行为的影响。首先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影响:将创业准备行为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学历、有无创业经验等控制变量作为第一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M1,然后再将创业学习各维度中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分开单独最为第二层引进回归模型M2(1、2、3)。创业学习三个因子看作一个整体,作为第二层的自变量同时引进回归模型M2(4)。
性别(β=-0.221,p<0.001)、有无创业经验(β=-0.281,p<0.001)、亲友有无创业经历(β=-0.126,p<0.05)对创业准备行为有负向影响,参加工作年限(β=0.273,p<0.01)对创业准备行为有正向影响。对创业准备行为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R²为22.5%,解释率为20.8%(F=13.520,p<0.001)。
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1)、(2)、(3),把创业学习中的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分别作为主效应放入回归方程后,个人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8.1%(F=17.508,p<0.001),个人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解释能力增加了26.2%(F=16.043,p<0.001),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9.3%(F=18.582,p<0.001),说明创业学习各个维度对创业准备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创业学习各维度单独作用下,个人创业学习(β=0.276,p<0.001)、学校创业学习(β=0.236,p<0.001)和家庭创业学习(β=0.311,p<0.001)对创业准备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
(4),把创业学习的所有因子作为主效应放入回归方程后,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33.3%(F=18.323,p<0.001),说明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其中,个人创业学习(β=0.187,p<0.001)和家庭创业学习(β=0.246,p<0.001)对创业准备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学校创业学习(β=0.047,p>0.05)对创业准备行为无显著影响。说明当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以及家庭创业学习共同作用时,只有个人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在创业学习中,个人主动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获得的创业知识越多,创业准备行为越突出。学校学习更多的是被动灌输给学生创业知识,对创业准备行为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显示,个人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有积极正向显著的影响,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接着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实施行为的影响:将创业实施行为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学历、有无创业经验等控制变量作为第一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M1,然后再将创业学习各维度中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分开单独最为第二层引进回归模型M2(1、2、3)。创业学习三个因子看作一个整体,作为第二层的自变量同时引进回归模型M2(4)。从表5-23可见,性别(-0.094,p<0.05)、有无工作经验(-0.465,p<0.001)对创业实施行为有负向影响。对创业实施行为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R²为29.3%,解释率为27.8%(F=19.366,p<0.001)。
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1)、(2)、(3),把创业学习中的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分别作为主效应放入回归方程后,个人创业学习对创业实施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9.0%(F=18.313,p<0.001),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实施行为解释能力增加了28.6%(F=17.962,p<0.001),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实施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33.6%(F=22.459,p<0.001),说明创业学习各个维度对创业实施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创业学习各维度单独作用下,个人创业学习(β=0119,p<0.001)、学校创业学习(β=0.098,p<0.05)和家庭创业学习
(β=0.258,p<0.001)对创业实施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4),把创业学习的所有因子作为主效应放入回归方程后,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337%(F=18.568,p<0.001),说明创业学习对创业实施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其中,个人创业学习(β=0.074,p>0.05)和学校创业学习(β=-0.023,p>0.05)对创业实施行为无显著性影响,而家庭创业学习(β=0.246,p<0.001)对创业实施行为正向影响显著。说明在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共同作用时,只有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实施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
综合以上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的回归分析可得,假设H1
得到部分验证。
5.7.2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
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将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参加工作年限、有无创业经验等控制变量作为第一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M1,然后再将创业学习各维度中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分开单独最为第二层引进回归模型M2(1、2、3)。创业学习三个因子看作一个整体,作为第二层的自变量同时引进回归模型M2(4)。具体如表5-24所示。
注:*p<0.05,**p<0.01,***p<0.001;N=382;
从表5-24可见,性别(-0163,p<0.05)、有无工作经验(-0.378,p<0.001)对创业意愿有负向影响。对创业意愿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R²为22.7%,解释率为21.0%(F=13.676,p<0.001)。
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1)、(2)、(3),把创业学习中的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分别作为主效应放入回归方程后,个人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7.9.%(F=17.408,p<0.001),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5.4%(F=15.412,p<0.001),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6.1%(F=15.980,p<0.001),说明创业学习各个维度对创业意愿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创业学习各维度单独作用下,个人创业学习(β=0.270,p<0.001)、学校创业学习(β=0.214,p<0.001)和家庭创业学习(β=0.243,p<0.001)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4),把创业学习的所有因子作为主效应放入回归方程后,创业学习对创业准备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30.5%
(F=16.200,p<0.001),说明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其中,个人创业学习(β=0.205,p<0.001)和家庭创业学习(β=0.177,p<0.001)对创业意愿正向影响显著,而学校创业学习(β=0.035,p>0.05)对创业意愿无显著影响。说明当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以及家庭创业学习共同作用时,只有个人创业学习和家庭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假设H2得到部分验证。
5.7.3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关系
考察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将创业行为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分别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参加工作年限、有无创业经验等控制变量作为第一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M1,创业意愿作为第二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M2。,性别(β=-0.221,p<0.001)、有无创业经验(β=-0.281,p<0.001)、亲友有无创业经历(β=-0.126,p<0.05)对创业准备行为有负向影响,参加工作年限(β=0.273,p<0.01)对创业准备行为有正向影响。对创业准备行为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R²为22.5%,解释率为20.8%(F=13.520,p<0.001);性别(-0.094,p<0.05)、有无工作经验(-0.465,p<0.001)对创业实施行为有负向影响。对创业实施行为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R²为29.3%,解释率为27.8%(F=19.366,p<0.001)。
在回归分析的第二步,把创业意愿作为主效应放入回归方程后,创业意愿对创业准备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49.9%(F=43.246,p<0.001),创业意愿对创业实施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35.7%(F=24.462,p<0.001),说明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创业意愿(β=0.609,p<0.001)对创业准备行为正向影响显著,创业意愿对创业实施行为(β=0.318,p<0.001)正向影响显著。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
5.7.4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
考察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将创业学习以及创业意愿的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通过方程一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将创业行为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学历、有无创业经验等控制变量作为第一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创业学习作为第二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通过方程二考察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将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学历、有无创业经验等控制变量作为第一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创业学习作为第二层的自变量引进回归模型。具体分析结果见表5-26。
注:*p<0.05,**p<0.01,***p<0.001;N=382;
从表5-26可见,控制变量中性别(β=-0.188,p<0.001)、有无创业经验(β=-0.408,
p<0.05)对中心化后的创业行为有负向影响,参加工作年限(β=0.246,p<0.001)
对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对中心化后的创业行为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R²为30.5%,解释率为29.0%(F=20.427,p<0.001);性别(-0.163,p<0.001)、有无工作经验(-0.378,p<0.001)对中心化后的创业意愿有负向影响。对中心化后的创业意愿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R²为22.7%,解释率为21.0%(F=13.676,p<0.001)。
通过方程一和方程二的检验,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创业意愿影响显著,表明该验证方式有意义,于是方程三将创业学习和创业意愿同时作为自变量,与创业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学习正向作用显著,但是,回归系数从0.335降低到0.187,影响效果明显减弱,这说明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和创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4成立。
5.8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运用SPSS24.0软件对正式问卷进行了信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对本研究提出的4条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27。
参考文献
[1]李茂荣,芮金金.中国创业学习研究十五年回顾[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3-20.
[2]中国教育在线.2017大学毕业生又创新高,历年统计出炉[EB/OL].Availablefrom:http://hubei.eol.cn/hubeinews/201704/t20170425_1510433.shtml,2017.
[3]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值(附历年毕业生人数统计)[EB/OL].Availablefrom: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1207/105320113516.shtml,2017.
[4]施雨岑.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EB/OL].Availablefrom: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29/c_1123786774.htm,2018.
[5]LundströmA,StevensonL.A.EntrepreneurshipPolicy:TheoryandPractice[M]:SpringerUS,2005.
[6]林强,姜彦福和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09):85-94+96.
[7]GartnerW.B.AConceptualFrameworkforDescribingthePhenomenonofNewVentureCre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5,10(4):696-706.
[8]TimmonsJ.A.Newventurecreation:entrepreneurshipforthe21stcentury[M].Singapore:Mc-Graw-Hill1999:37-40.
[9]StevensonH.H,JarilloJ.C.AParadigmof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0,11(1):17-27.
[10]BruyatC,JulienP.A.Definingthefieldofresearchin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1,16(2):165-180.